第一篇:“6+1”“5+1”教学方案
种蜂场九年制中心学校“5+1”,“6+1”教学方案
根据《2017年秋季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全覆盖“5+1”“6+1”教学方案具体实施要求》的精神,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着眼于双语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授课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紧紧围绕总目标,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特制定我校“5+1”,“6+1”教学方案具体如下:
一、具体要求:
(一)、“6+1”教学模式:
1、在原有教学任务基础,每天增加一节国语强化课,主要强化学生国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2、周一至周六每天10:00-10:30进行国语强化晨读,15:20-15:50进行国语强化书写,确保每天不能少于40分钟的国语强化培训。
(二)5+1”教学模式:
1、基础性授课课时为四节课,安排在周一到周四下午的19:00--19:30,每节课为30分钟。
2、为进一步提高教师适应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模式及教学质量,所有教师周六到校,除有课教师以外,其余教师统一参加我校组织的MHK或普通话培训。
二、组织与管理:成立“5+1”,“6+1”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5+1”“6+1”教学协调工作。
1、领导小组:
组
长:张涧俊 学校校长
副 组 长 :赛力江(学校书记)
成 员:苏汝娜 学校副校长、张唤 学校教务主任、诺依红 学校教科研主任、尹葛林(工会主席)马秀鸿(德育主任)杨玉年(总务主任)巴图多尔吉(团支部书记)赛力克拜(保卫科科长)
领导小组认真组织此项工作,要求培训教师做好笔记,上课教师按时上课,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并且无空堂情况。双语教师每周培训结束后,由教科研主任整理材料,并做好归档工作。
2.完善制度,加强督查。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凡属“5+1”“6+1”的教学活动,领导小组将严格考勤,并和教师考勤、考核直接挂钩。
3.认真考核,奖惩兑现。按《种蜂场九年制中心学校教学工作考核实施方案》把“5+1”“6+1”教学工作纳入对教师日常工作的检查考核中,并且做学期量化。
4.对在“5+1”“6+1”教学学习活动中,不求提高,不合格的教师,上报学校,责令加强学习,不断整改,狠抓实效。
三、保障措施:
1、每节课程都有专职教师,每项培训有专人负责并做到统筹安排统一协调,教科室列出培训对象、内容、时间、形式,及早公布。
2、建立、健全学校“5+1”“6+1”教学学习活动档案,内容包括:“5+1”“6+1”教学方案,MHK或普通话培训活动材料,教师个人教案、作业等。
3、培训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培训前应制定培训计划,上交教科研审核存档,培训计划应包括培训的目标、措施、时间、具体内容等。
4、建立考核和奖惩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施过程监控、结果考核。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内容。把“6+1”,“5+1”教学学习活动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职务提升、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5、各负责人要及时填写好《种蜂场九年制中心学校巡课表》,保障课堂教学及教师培训活动正常开展。
2017年9月
种蜂场九年制中心学校
第二篇:浅谈“6+1”教学模式
浅谈“6+1”教学模式
绥德辛店中学 冯娜
【内容摘要】:我校正在尝试一种教学模式叫“6+1”教学模式。在学习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渐渐体会到它的优越性。
【关键词】:“6+1”教学模式 预习自学 互动交流 展示 检测 在我校全体教师努力地探讨研究下终于初步形成“6+1”教学模式。所谓的“6+1”教学模式是指六个教学环节加一条主线。六个教学环节包括:课前预习、以标自学、互动交流、小组展示、质疑探究及达标检测;一条主线是指教师导学,贯穿始终。现在我用这种模式上课已有一段时间了。刚开始,我对这一的教学模式很是怀疑,正如许多人说的一样:教都教不会,自己怎能学会。再说用原来的方式上了十多年的课,让我突然改用这种模式上课,打心底里接受不了,可是通过我这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我试着一点点的将这种教学模式搬到我的英语课堂上,感觉效果比以前好多了,最起码学生都动起来了,课堂上到处呈现着活跃的气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而且学生学的愉快,教师也教的轻松。
自从学习“6+1”教学模式以来备课时我把大多数精力都放在如何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预习提纲,如何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展示,以及如何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模式的重点就是课前预习,课堂互动交流、展示及课后检测。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就是结合预习提纲自学,提前熟悉文本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我制定的预习提纲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词汇部分。要求学生通过自学,组内互学等办法尽可能做的课前会读、会写单词;第二部分为熟读文本中的每句话,找出重、难点词汇、短语及句型,并与组内同学探讨及解决疑难并落实在笔记上。第三部分是读,课前反复地阅读课文,做到最大程度地熟悉文本知识。有了这些要求,学生才能预习到位。在学生交流讨论一会儿后,我让学生个别述说,重复,争辩。然后,请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下来或口头表述。有些重难点学生把握不好,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我常深入到学生中去看、去指导。最后由学生进行展示或让学生讲给学生听。
二、课堂互动、交流及展示
课堂互动交流即组长带领组员就老师出示在预习提纲中的问题进行一一讨论解决,最后再展示给大家。
展示课的主要任务是:
1、熟练掌握新单词。
2、讲解预习过程中找到的重点、难点短语及句型,边讲解,边造句(这时我特别注意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最后面对全体学生统一穿插提问和巩固。
3、仿照课文编对话、简述课文和个人创作。
4、做好笔记(摘录本文的重点、难点、收获或整理错题等)。
三、课后反馈检测
这里要求学生对课堂或近来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和检测。对于较简单的知识,我常常设计为口头复习,大多情况做一些书面练习题。口头复习是分任务讲解或提问重、难点。做书面练习题时先给学生一些时间自 2
己做,在讨论并核对答案后,各组讲解自己的题目。这时学生难免会有些讲解不到位的地方,其他组的同学加以补充完善,最后要求学生整理在笔记本上。
总之,本次在教育教学改革对我触动很大。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同时也得到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并将此模式更大程度的运用到教学中。我相信这次教育教学改革会使我校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2】 【3】 教学论(2001年),作者:李秉德、李宗仁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年第2期)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3期)
第三篇:“5+1”教学技能大赛方案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2014年教师“5+1”教学技能大赛方案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发展,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院将举行2014年教师“5+1”教学技能大赛。为了做好大赛的各项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适应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强化教师基本理论素质、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等基本功的训练,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
二、大赛目标
1、组织开展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训练,全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组织开展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公开课加岗位技能的“5+1”竞赛活动,强化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师适应职业教育课程要求的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基本原则
开展“5+1”教学技能大赛与“优秀教学能手”评选活动相结合,坚持以下原则:
1、全员性原则。学院努力营造全员教师技能大赛的良好氛围,各系要做好动员工作,系部老师必须全员参与,确保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有明显提高。
2、实效性原则。教师技能大赛以“教什么、赛什么”为基本出发点,立足教师岗位和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确定参赛内容,真正从制约课改实施、制约有效教学的问题入手,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使大赛的成效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每位学生的身上。
四、组织机构
(一)成立“5+1”教学技能大赛组委会
主任:周杰
副主任:罗为荣
成员:宋奕、孟永国、陈秀娟、周红、朱彦平、石建碧、暨星球、汪洪、包节、王娟、王国安、李德建、黄振宇
职责:负责组织和领导技能大赛的各项工作;指导和保障技能大赛的相关工作。
(二)成立“5+1”教学技能大赛监督工作组
组长:刘天德
成员:张平
职责:负责对大赛进行监督,保证大赛的公平和公正。
(三)组委会下设办公室
主任:陈秀娟
成员: 周红、朱彦平、石建碧、暨星球、汪洪、包节、王娟、王国安、李德建、黄振宇、孙辉、王珂佳
职责:负责落实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指导、统筹和协调各工作组的工作;检查和督促各工作小组工作的完成情况;落实决赛评委专家等。
办公室下设5个工作组
1、大赛工作组
组长:陈秀娟
成员:汪洪、包节、王娟、王国安、李德建、黄振宇
职责:负责制定大赛规则;指导各系制定参赛方案,督促各系预赛等相关工作;负责落实完成决赛相关工作。
2、设施设备保障组
组长:周红
成员:孙辉、孙泽富、朱江、陆亚林
职责:负责大赛场地、设施设备的保障工作。
3、资金保障组
组长:朱彦平
职责:负责大赛的资金保障。
4、监察工作组
组长:石建碧、张平
监督检查大赛资金的使用。
5、决赛现场组
组长:陈秀娟
副组长:孟永国、宋奕
成员:周红、暨星球、孙辉、王珂佳、袁馨、王奔、李旭、张玮、张嫒婷、孙泽富、朱江、陆亚林
职责:负责决赛场地的落实、布置,氛围的营造;决赛现场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决赛专家的接待等;保障决赛顺利进行。
五、大赛内容
围绕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我院教师“5+1”教学技能大赛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以教师所承担课程为参赛课程,进行如下内容比赛。
1、教学大纲制定。指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重难点和关键点的把握、考核方式等。
2、课程标准制定。指一门课程的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
3、教案编写。以一节课编写教案,包括课程名称、课程导入、教学目标描述、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手段及方法、时间分配、教学互动等。
4、课件设计与制作。指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和应用。
5、教学公开课+岗位技能大赛。指按照教学设计和教学基本规范,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等,进行公开教学;同时进行所授课程技能的展示。
六、大赛形式
大赛以课程为基本单位,与课程相关的老师2-4人组成团队参赛。
整个大赛分为两个阶段:系部预赛与学院决赛。按照方案要求,发动教师全员参与,以系部为单位开展教学技能大赛预赛。每个系部在进行预赛后,选拔推荐2个优秀团队,参加学院决赛。
七、大赛安排
1、宣传动员阶段(4月21日至24日)
各系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学技能大赛方案,结合系部的实际情况,研究制订本系竞赛方案,并于4月21日前将系部竞赛方案报大赛办公室。
2、教师准备阶段(4月25日~5月25日)
各系要认真组织和指导教师根据所承担的课程进行大赛的各种准备工作。
3、系部预赛阶段(5月26日~6月3日)
各系部根据学院大赛规则,组织教师进行预赛,并选拔和推荐2支优秀团队参加学院决赛。
4、学院决赛阶段(6月9日~6月10日)
由院内外评委专家,组成决赛专家组,对各环节进行评比,评选出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优秀奖若干个;对系部评选“优秀组织奖”2个。
5、表彰(6月下旬)
学院对获三等奖以上教师团队进行表彰,并授予团队教师“优秀教学能手”称号。同时对认真组织大赛的2个系部给予“优秀组织奖”奖励。
八、大赛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应高度重视,服从领导,积极落实,确保大赛顺利开展。
2、科学安排,务求实效。要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精心安排大赛内容。要科学安排时间,协调处理教学与大赛的关系,提高活动质量。
3、及时总结,营造氛围。要认真总结教学技能大赛的经验做法,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形成“人人学业务、个个当能手”的良好态势,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良好的业务素质和一流的工作效能。
4、各系部在进行预赛时,必须按提交的系部预赛方案,提前告知大赛办公室,办公室安排相关人员作为评委参加系部预赛。
九、保障措施
1、学院将为教学技能大赛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费保障,确保顺利进行,并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2、利用校园网,适时宣传报道大赛信息,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3、为达到大赛预期目标,大赛组委会将对各阶段工作开展督促检查,保障大赛的有序推进。
二0一四年四月二十日
第四篇:5+1教学模式简介
“5+1”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一、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理念: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怎么学。以教导学,以学促教,以学定教。
三、理论基础: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 “魏书生”教学理论;“VSO”;“英特尔未来教育”;国配计划中的“后茶馆式”教学等先进课改经验。
四、基本环节:“5+1”即:“明确目标、自学指导、交流合作、展示点评、达标测评(课内)+ 反馈提高(课外或自习)”。
五、教学策略:
1、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教师的任务不是自己怎样教,关键在于教学生怎样学,以教导学,以学促教、以学定教。
2、明确师生角色定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站在学生旁边的指导者;学生是课堂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
3、课堂始终以“学什么?怎样学?学的怎么样?”为教学主线,多学少讲,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4、教师教的原则是“三讲三不讲”。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讲明白的教师不重复;同伴能帮助解决的教师不代劳。讲学生讲错了的;讲学生讲不明白;讲方法与规律,举一反三。
5、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忙起来,紧张起来,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6、学习任务实行“三清制”。根据学生差异,优等生“堂堂清”,中等生“天天清”,后进生“周周清”。
7、训练题型层次化。课堂测评题或学生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类,为后进生增添信心,为优等生创造机会。
8、从学困生抓起。课堂展示、教学检查多关注后进生,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给他们增添学习的信心。
9、将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合理搭配。互帮互助,互督互查,共同提高。
10、灵活运用“5+1”教学模式。教学各环节的时间、顺序、完整性不做具体限定,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调整。
六、操作流程: 第一、明确目标。
即介绍学习目标,上课一开始就告知学生。主要通过口述、小黑板、投影等方式,简明扼要,教师不做任何说明和讲解。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和目标。解决本节课“学什么”的问题。
第二、自学指导。
通过小黑板、投影或板书等方式展示自学提示,强调自主学习的“内容、时间、方法、完成标准、展示办法”等五项要素,展示不具体的教师加以补充和说明。此环节是解决“怎么学”的第一步。
第三、交流合作。
各学习小组领取学习任务,小组长根据自学提示合理分工,确定发言人、记录员。简单问题独立完成,完成不了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合作探究,也可开展组组合作、师生合作、优差合作等全方位立体式互动,让课堂真正成为愉快求知的殿堂。
这时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观摩者、指导者的身份出现,穿梭于各组之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自学状况,确保每一个学生都紧张、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要及时用各种方法去引导纠正。特别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状态,观察他们的学习方法,纠正他们不良的学习行为、记录他们的学习过程,杜绝滥竽充数。此环节这是解决“怎么学”的第二步,也是完成学习目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第四、展示点评。
自主学习结束后让尽量多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使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暴露,为其他同学或教师的点评分析提供依据。通过展示,完成对“学的怎么样”的调查。
展示的方式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是小组展示也可以是个人展示,展示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科目或不同内容而采用叙述、书写、演示、表演、答卷、辩论、报告等不同形式。
展示的内容一是展示显性知识的学习结果,主要包括答案、观点、看法等。二是展示学生的探究思路、方法和学习过程。展示的机会首先考虑学困 生,学困生在展示的同时,其对应的小组成员(一般是优等生)负责检查、更正、补充。如果是小组代表展示学习结果,那么其他小组负责检查、更正补充。
每项成果展示结束后必须要有点评。点评时重在分析评价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同时指出共同存在的问题和典型的错误,总结规律,传授方法,举一反三。使学生形成清晰、完整、深刻的认识。
点评也可以看做是“教”,点评时一要注意点评的内容;二要注意点评的时机;三要注意点评的方式。总的原则是,先让已经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的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进行更正。教师讲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而一定是学生不懂的。教师的讲绝不是就题讲题,或只找出答案,而是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会出现的差错。
在该环节的点评中,遵循“生进师退、生退师进”的原则(既不做无谓的讲解,也不错过任何一个适时的点拨)。该讲则讲、宜辩则辨、详略得当、收放自如。比如,对于概念性强、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而言,教师的启发式讲解和点拨,要比学生耗费大量时间在浅层次上的探究来得高效;而对于记忆性为主、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的合作、探究与讨论,要比教师的无谓讲解效益更高;对于难度过大、超出学生认知能力水平的教学内容,可灵活地将讲解点拨与自主探究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先以一定的点拨讲解做铺垫,再由学生讨论、展示,都可以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对于开放性问题的教学,则适宜采用小组间辩论的方式进行等等。
老师只是展示环节的组织者,观摩者,只要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偏离学习目标,展示结果不会形成明显的知识错误,教师一般不参与或打断学生的展示,在学生展示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学和展示进行言简意赅的综合性评价。此外,应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与开发,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达标测评。
展示点评结束后,教师将备好的针对学习目标编排的课堂测评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当堂检测,完成“学的怎么样”的巩固和提高。
老师精选的“课堂测评题”不宜太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类。要有典型性、层次性和目标针对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由选择适 合自己的题型。让学困生当堂基本达标,优等生在达标的基础上适当拓展,有所提高。测评方式根据题型及内容而定,灵活运用。
如果时间还比较充裕,可适量的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尽量当堂完成,努力做到“堂堂清”。在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时,教师必须巡回督察、检查学生的练习,尤其是后进生的练习,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帮助改正。
第六、反馈提高。
这一环节一般安排在自习辅导或课外时间完成。是对“学的怎么样”的再次学情反馈。主要任务是:
1、布置适量的书面作业,题型一定要有层次性(即以基础知识为主的题型和拓展性题型),严禁一刀切。但并不是将学生人为地划分层次,选择的权利在学生。
2、检查学困生对课堂学习任务的完成和掌握情况。检查方式采取“组内检查”和“教师抽查”两种形式,及时收缴“学情反馈单”并汇总信息,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其完成。大部分学生必须做到“天天清”。如还有部分特困生仍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耐心细致的做好思想教育和课外辅导工作,切勿简单粗暴,挖苦打击,力争做到“周周清”。后进生进步了,水涨船高,班级整体成绩也就提升了。
“5+1”课堂教学模式这几个环节一般为一节课一个循环,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灵活变通,变为一节课几个循环或几节课一个循环,不必拘于形式而忽视效果,要树立“教学进度要服从教学效果,服从学生学情”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我们的课堂打造成为高效课堂,学生的学习才能成为高效学习。
七、备课要求:
1、备课必须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共同研究下一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个人撰写完成后,由教研组长签字并交教导处审核后方可使用。
2、备课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学什么?怎样学?学的怎么样?”这一教学主线。
3、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
4、备课组集中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确定学生自学的内容、自学时间、自学方式、自学要求和展示办法等五项基本要素。
(2)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
4(3)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测验题才能最大限度的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4)如何引导学生自我解决这些问题?
5、学案设计必须在学校打印的统一表格中撰写。(表格附后)
八、学生分组与座位排列:
根据学生差异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好、中、差均匀搭配,形成帮扶对子,共同推选小组组长,不同学科组长可不同。组长负责学习任务的分配,指定发言人、记录人。优等生主动帮助帮扶对象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检查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组员之间互帮互助,互督互查,共同提高。
教室坐位按照学生分组情况进行排列。二至三张桌子为一组,学生相对而坐,为合作学习提供便利。
九、实施步骤:
第一步:教导处草拟模式简介,向校委会提交实施报告。第二步:校委会审议、研讨、修改完善,制定实施方案。
第三步:召集全体教师对“5+1”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培训和详细解读。第四步:以教研组为单位认真研读、领会,制定本组实施方案。第五步:校级示范课。(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第六步:召开全体师生动员大会,正式启动“5+1”课堂教学模式。第七步:第一年确定课改年级,第二年在全校推行实施。
第八步:整个推行过程由“强制性”到“主动性”、“效仿性”到“灵活性”、“规范化”到“特色化”三个阶段。
十、具体要求
1、本次课堂改革,全体教师不论年龄大小必须无条件执行,强制教师严格按照“5+1”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
2、对领会较慢、课堂问题较大的教师要虚心请教学习,教研组和教导处要耐心辅导帮助,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3、新的形势下,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对实施不力,存在抵触情绪,配合不积极的教师,学校发出警告,停课整改,甚至更换或解除工作岗位。
镇安县大坪初级中学 2011年12月10日
第五篇:“6+1”教学模式解读
“6+1”教学模式解读
“6+1”教学模式内容:
我校借鉴采用河北精英中学“6+1”课堂教学模试,“6+1”课堂的基本形态,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6+1”课堂模式中的“6”,是指课堂教学中依次进行的六个环节,包括“导”、“思”、“议”、“展”、“评”、“检”6个教学环节;第二部分是高效“6+1”模式中的“1”,谓之“练”,这是在新课后或者课后自习中进行的一个教学环节,是为迁移运用。
(一)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6个环节:
1.导:即导入、导学,(时间4分钟)。导入就是老师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或者媒介图片,开门见山,实现旧知向新知的导入;导学就是告诉学生这节课学习的目标是什么,重点、难点在哪里,要求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思:即自主学习,自读、深思。(时间8分钟)。学生要认真看书,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在这个环节,老师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自觉性,确保每个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紧张、高效。3.议:即议论、讨论。(时间8分钟)。小组合作,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激活思维,互帮互助。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班级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不同,从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来优化组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六个小组,每小组人数根据班额大小有的班级是4-5人,有的是6-7人左右。桌对桌,面对面,以便于学生分组、交流、合作。组内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在预习阶段,教师根据所学内容,以教学目标引导同学们阅读文本、查阅资料、做预习笔记,为展示课做准备。预习时也有讨论,重点解决基础知识问题和寻找、确定难点问题。对于学习好的同学,则是准备展示时突破难点的方案。课堂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抓好学习小组建设:这是高效课堂模式的助推器。构建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
(1)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不同,从学生的学业成绩、智力水平、学习风格、个性特征等等来优化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分上中下三层。(2)小组内设小组长。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3)组内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4)注重小组长和组员的培训。
教师课前培训组长,让他们了解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目标要求,如何组织小组讨论,讨论哪些重要问题,小组推选哪位同学展示和点评等。课前培训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老师们要高度重视,确保每节课前都要有培训且培训效果好。
任课教师要创新培训方式(如小纸条、课代表自主培训等),提高培训效率,少占用学生学习时问。
小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课前培训。教师课前培训后,学科小组长要和学习小组组长一起对下一节课小组成员的学习任务、形式、分工进行阐述,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如何讨论、如何展示、如何点评,每一个人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如何检测目标的达成等都要有明确的要求,确保课堂学习中目标明确、行动迅速,保证课堂高效。(5)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只起到“点拨”和“引导”作用,要“消失”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发展的推手,做点燃学生的“火炬手”。
4.展:即展示。(时间8分钟)。学生在课堂上口头激情展示,要求迅速、清晰、规范、大声。通过问题展示,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存在的疑点、误点、盲点,让更多的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展示交流阶段(交流):学生展示、交流自学的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的提炼提升。这是一个生生、师生、组组互动合作的过程。各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自学成果,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提出问题并讨论。通过各组对不同任务的展现提升,其他组的同学分享他人的成果,同时受到一定的启发,课堂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展示阶段,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首先进行小组展示,交流预习成果。在小组讨论中,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积极地投入,除了接受信息之外,更多的是带着怀疑的心态去思考,其反应除了听之外更多地是赞许、补充、质疑。然后是全班性的展示,同学们争先恐后争取发言机会。发言的人慷慨激昂,精彩纷呈;其他同学凝神倾听,聚精会神。对每一个学生而言,他们感到讲的人或听的人与自己是平等的,没有什么权威可言。尽管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程度各不相同,学习的深度各不相同,但是通过展示,每个人都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日积月累,自信心得到了培养。
通过讨论,每个人都展示了自己。除了知识、技能的熟练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这也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源泉。根据马斯洛的动机激励理论,人的基本物质需要满足之后所追求的主要是精神需要而自我实现和自我成就的需要是最高的精神需求,其中自我表现欲是自我实现需求的重要内容。讨论是课堂走向自主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展示内容的选取:简单的问题不展示,无疑问的问题不展示,展示的是重点问题,难点、有争议、一题多解的问题,能拓展延伸,提高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潜能的问题,二是选取有价值、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展示。
老师根据问题汇总的情况给各学习小组分工,让各组展示。每个小组分配任务的多少应根据题目的难易来确定。学生在展示、点评、质疑时,要做到脱稿或半脱稿。
在学生的展示质疑点评中,教师要融入学生的展示点评中,要当好导演,善于启发和引导,要善于捕捉时机进行评价、追问、点拨。点拨要“要言不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要收到“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效果,“拨”要达到“拨云见日”、“拨乱反正”的目的。教师的点拨,一是针对展示点评,肯定值得借鉴的地方,指出存在的问题;二是对展评中模糊不清的疑难,做出准确的答复;三是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点拨讲解,归纳方法、规律,老师点拨的语言要简练,点拨要直奔问题,开门见山,直击要点,点深点透;四是要对主讲的、补充的、质疑的、听讲的等各方面的学生全面关注和调控,及时对个人、小组予以评价。
老师的讲被限制在20分钟内,这就要求教师非常明确讲什么、点拨哪里,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方法、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拓展等),做到“三讲三不讲”。
“三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三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
教师还是课堂上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要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要让每堂课学生参与面都在100%以上。
5.评:即老师点评拓展总结。(时间8分钟)。这个过程是打扫战场,老师讲的是规律,讲的是思路,讲的是方法并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6.检:检就是当堂检测。(时间4分钟)。检验本节课目标落实的怎么样,了解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等。
7.练:定时练习,巩固所学。这是“6+1”模式中“1”的体现:
这个环节让学生更好的实现从懂到会,从会到用的过程。利用课堂进行限时练习,时间是5分钟,(也可以是课后练习),老师全收全改,第二天老师不评或3-5分钟点评,学生若有疑问,课间问同学或老师,错题自己自觉订正,老师不定期检查。
(二)学生学习的5种方式:
1.自学: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入,导学,认真自学本节课的内容。
2.质疑:通过自学检测,认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出知识及学习方法上的问题和
困惑。
3.讨论:对形成的问题及困惑,小组内合作讨论、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小组长记录。
4.展示:对于小组讨论形成的共性问题,或者是重难点问题,由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5.自评:学生对本节课已经掌握的内容、方法,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内在规律性予以总结,对过程中的错误着重标明,对知识的不足进行强化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