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小学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 复习总结(以书为本)

时间:2019-05-13 03:26: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川小学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 复习总结(以书为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川小学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 复习总结(以书为本)》。

第一篇:四川小学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 复习总结(以书为本)

四川小学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 复习总结(以书为本)

第一章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选题

1、教育心理学

是用科学研究方法揭示教与学相互作用基本规律的学科

2、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主要依据

教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教育的结构系 统

3、不属于教育所包含的子系统是

经验接收系统

(子系统为:接收系统

经验传授系统

经验系统)

4、传授者通过一定的传授方式进行教育教学

也就是教 即经验传授系统

5、接受者通过一定的接收方式进行学习

也就是学

即接收系统

6、经验 系统就是传递的对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

7、课堂管理是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并非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 教学计划

8、教师通常使用的测量方法有:观察

面谈 测验 不包括家访

9、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为《教育实用心理学》

房东岳

10、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斯总结近年来教育心理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是主动性 合作性 反思性 不包括社会性

1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主要有: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定量与定性研究和结合的原则

不包括主观性原则

12、主动性原则 是指要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心理现象

13、定量研究包阔:中数平均数 众数

不包括 兴趣表现数

14、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包括 实验法 观察法 个案法 不包括平均法

15、实况详录法 的目的事故完整 客观 持久的对所发生的行为作为描述性

16、时间详取法 的目的是辨别与纪录预先详细定义的具体行为的发生,或归入已准备好的某种类别

17、时间详取法 的目的是预先选定的某种特定类别事件的发生,研究者持续进行现场判断和记录某事情的发生,只在事件的发生,只在事件出现时纪录,记录从发到结束的全过程

18、特性等级评定

是观察后按照某种特性为某人评定等级。研究者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进行对次观察后,根据某人的行为特征对预定特证作出等级评定,如可以按上、中、下或优、良、差等等进行评定

19、自然实验法是在教育实际的情况下,根据研究目的,控制某些条件,观察教师或学生活动变化的方法

20、一般地说,个案法常用于提出理论或假说,而要进行一步检验理论或假设,则有赖于其他方法的帮助

二、填空题

1、教育教学

即是科学也是艺术

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教育心理学的一分支

3、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教育心理学即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学科

4、教育、教学过程也就是人际交往的过程

5、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重心,它建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

6、一个完整的测量评定过程包括测量与评定两个方面

7、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开创阶段、发展阶段、成熟与完善阶段

8、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9、人的心理规律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是动态的、开放的系统

10、实验法的类型主要有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教育心理的研究中,大量采取的是自然实践法

三、名词解释

1、经验传授系统

传授者通过一定的传授方式进行教育教学

也就是教

2、接受系统

接受者通过一定的接受方式进行

3、客观性原则

研究者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中,应该实事求是,按照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加以揭示,不能凭主观臆想作结论,这样才能揭示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规律和机制

4、系统性原则

要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心理现象

5、定量研究

就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量的分析

6、定性分析

对学生在不同教学方式下动机行为的具体特征,如师生互动的情况、注意力集中的表现、课堂气氛以及学生的主观报告的内容进行分析

7、观察法

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8、调查法

通过间接性地收集资料以了解和分析现象与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9、实验法

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地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10、行动研究法

是一种适应教育改革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法,它的目的在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

11、个案法

对某个人或某个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的方法,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四、简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目前,大多数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即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以教与学的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和影响因素等

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有哪些?

包括: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定量与定性研究和结合的原则

3、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各种研究方法的主动特点是什么?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非那根发多种多样,主要介绍常用的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和个案法

4、简述教育的结构系统及其之间的关系

一般认为教育包括经验传授系统、接受经验系统和经验系统三个子系统:

(1)经验传授系统是传授者通过一定的传授方式进行教育教学,也就是教

(2)接收系统是接受者通过一定的接受方式进行学习,也就是学

(3)经验系统就是传递的对象只是、技能和行为规范等

这三个系统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教要从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学是在教的指导下进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要发挥主导作用,教与学要受教材制约。

这个系统的核心是教与学及起相互关系,而教育心理学正是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5、简述教育的心理学研究内容包括的方面

主要包括: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2)学习心理(3)教学心理(4)群体心理(5)个体差异(6)学生心理健康

(7)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8)教师心理

6、观察者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哪些方面?

为了提高观察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观察者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安排观察预备期(观察者和学生之前相互熟悉的时间和工程,消除学生对观察者的陌生感)

(2)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尽可能避免与学生直接交流意见或参与活动(3)观察记录应具体、详细、系统、有记录表格或仪器

(4)对同一行为的观察要有足够的次数或时间,保证观察结论的可靠性

7、简述行动研究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教师个人进行某种教学方法或将新的教育理论转变为行动的研究

第二个层次:某个学校组织若干教师组成研究小组开展研究

第三个层次:由专家、研究人员、教师、政府主管部门的人员组成较成熟的研究队伍开展研究

五、论述题

1、试述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对象与教育心理学有共同之处,但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小学儿童心理特点在其教育过程中起着以下作用:

(1)小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2)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3)小学儿童身心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综上所述,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小学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也就是在研究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心理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试述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包括以下方面: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

(2)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3)学习心理(4)知识的获得与应用(5)问题解决与创造(6)技能的形成(7)品德的形成和培养(8)学习策略(9)学习的动力机制(10)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11)课堂学习管理(12)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二章

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

一、单选题

1、儿童身体发展的基本指标是身高和体重

2、身高是骨骼和肌肉发育生长的结果

3、从大脑皮层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小学阶段,儿童大脑皮层逐渐趋于成熟

4、促进儿童身体发育、保证体力和精力恢复的重要条件是睡眠

5、考察运动量的简单方法是估算运动时心率的变化

6、认知范畴包括注意、记忆;感觉、知觉;思维及想象过程

不包括模仿

7、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8、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9、记忆环节:识记——保持——再现

不包括 默写

10、小学儿童记忆发展的集体现,包括: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发展、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的发展、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的发展

11、根据记忆活动有无目的性,可将记忆划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12、按照信息在头脑中记载和表示的方式划分出的记忆类型: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

13、形象记忆中保存或再现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它具有直观、鲜明的特征

14、抽象记忆具有概括性和逻辑性

15、意义记忆是在对事物的意义和逻辑关系理解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的记忆,它是一种更有效的记忆方式

16、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来学习

17、思维的描述: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地认识;思维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思维能够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不包括:思维是认识的中形式)

18、皮亚杰对人思维发展索划分的阶段主要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预算阶段(不包括:结果运算阶段)

19、感知运动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儿童主要依靠感觉、知觉和动作来适应和探索周围世界,他们的思维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离不开本身的动作

20、前运算儿童头脑中出现了象征性表象,能够摆脱具体事物和动作进行表象性思维

21、儿童开始在头脑中进行思维活动,出现了内部“运算”是属于具体运算阶段

22、形式运算阶段的最大特点是儿童的思维能够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

式区分开来,能运用假设、逻辑思维、归纳演绎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23、“运算”一词是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特定概念,指的是在头脑内部进行的智力操作。它具有可逆性、守恒性和系统性特征。(不包括稳定性)

24、情绪主要指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它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增强、减弱或消失

25、小学阶段的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包括: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型减弱;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不包括中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26、自我体验指自我意识中的情绪、情感方面。如自尊感、内疚感、羞愧感

(不包括:自爱感)

27、在儿童的自我体验中,最值得重视的是自尊感

28、小学儿童友谊发展的表现是:亲密性、稳定性、选择性(不包括随意性)

29、小学时期的同伴团体的具有的特点包括:在一定规则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限制其成员的归属感;具有或明或暗的行为标准

30、助残扶困小分队属于亲社会团体

31、各种兴趣小组属于非社会团体

32、盗窃团体属于反社会团体

33、一般认知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其个别差异表现为智力水平的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和治理结构上的差异(不包括表现快慢的差异)

34、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和凛性

35、性格是一种与社会关系最亲密的人格特征,它的表现出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典型的行为方式

36、态度是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其表现在人的行为和方式中

37、人的性格特征,可以根据个人对现实的态度、自我调节以及克服困难的情况,划分为多种重要的性格特征系统,它们的不同结合方式构成了个人独特的性格。其分类可以分为: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不包括:性格的情感特征)

二、填空题

1、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是大脑和神经系统

2、影响儿童身体发展的因素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

3、由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过程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先天因素

4、后天环境主要包括儿童生长过程中的营养、睡眠、运动

5、小学儿童的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时间,机体的新陈代谢旺盛,而且儿童的活动量又大,所以能量消耗比成人大得多

6、运动的适宜程度依据运动时人体的生理负荷量来确定

7、注意的基本功能就是对信息进行选择

8、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9、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10、认知是指人的认识活动

11、人们注意力的好坏集中体现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等注意品质上

12、新生入学之初,一个首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注意力的培养

13、记忆是人们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

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14、有明确目的的和意图的记忆活动称作有意记忆,没有目的和意图的记忆就是无意记忆

15、抽象记忆又称为逻辑记忆,它是以语词的形式对思想、观念的记忆

16、情感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它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7、自我意识的发展集中体现在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的方面

18、哈特研究发现,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往往涉及五个独立的领域:学业成绩、运动能力、社会接纳性、身体外表、行为表现,这表明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19、社会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20、小学时期是开始形成同班同体团体的时期,因而又被称为帮团时期

21、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22、儿童的同伴团体按照其组织方式组织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有组织的集体 和自发的团体

23、有组织的集体一般是在学校或其他组织的帮助下形成的结构严谨的团体

24、按照社会性倾向可以将自发团体划分为:亲社会团体、非社会团体和反社会团体三类

25、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的彼此不同

26、研究较多的认知风格是场独立性、场依存性、冲动性和深思性

27、场独立和场依存两种认知风格没有好坏、高低之分

28、人格差异有多种表现,其中气质差异和性格差异是最核心的两个方面

29、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没有好坏之分,气质不能决定学生成绩的好坏 30、与人的认识活动相联系的性格特征称为理智特征

31、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根据心理活动的四种基本功能,结合心理活动的内、外倾向将性格划分为八种类型,其分别为:外向思维、外向感情型、外向感觉、外向直觉性、内向思维型、内向感情型、内向感觉、内向直觉性

三、名词解释

1、认知

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及想象过程

2、社会性

在个体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3、个体差异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的彼此的风格

4、认知风格

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5、气质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和禀性

6、性格

一种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特征,它表现出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典型的行为方式

7、机械记忆

识记材料之间没有意义联系或学生没有理解和把握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单靠重复背诵的记忆方式

8、组织

一种重要的意义识记策略,指儿童把学过的材料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是材料条理化、概括化、系统化的过程

9、社会认知

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它与个体一般认知能力的发展相适应

四、简答题

1、小学儿童的身体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1)身高和体重(儿童身体发展的基本指标)(2)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3)身体其他系统和组织的发展

(包括骨骼、肌肉的发育、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发育)

2、促进儿童身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儿童身体发展的因素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

(1)先天素质是有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过程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2)后天环境主要包括儿童生长过程中的营养、睡眠和运动

3、简述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特点

认知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及想象过程。(1)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

(2)记忆是人们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 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 三个环节

(3)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够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中

4、简述小学儿童情绪发展的特点

情绪主要指个体需要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它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增强、减弱或消失。小学阶段,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2)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5、简述小学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社会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儿童入学后,新的人际关系使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集中表现在小学生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和品德发展方面:

(1)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社会认知是指个体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

(2)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

6、简述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从一个不成熟到成熟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1)连续性是指后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发生的,而且后一阶段既包含有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

(2)阶段性是指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一次新质的出现标志着上一阶段的相对结束和下一阶段的开始

这种阶段性的特征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是有阶段的,每一个阶段都具有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本质特征,这些特征与一定的年龄相对应

7、简述小学儿童友谊的发展阶段

小学儿童友谊的发展表现在亲密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等方面。塞尔曼曾将儿童友谊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3~7岁

这时的儿童还未形成友谊概念,他们认为同伴就是朋友,一起玩就是友谊

(2)4~9岁

单向帮助阶段。儿童要求朋友听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顺从自己的同伴就是朋友,否则就不帮朋友

(3)6~12岁

双向帮助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互动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明显的功利性,还不是患难与共的合作

(4)9~15岁

亲密的共享阶段。友谊随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儿童逐渐懂得了忠诚、理解、共同兴趣是是友谊的基础,他们互相倾诉秘密、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5)12岁开始 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择友严密,简历的友谊能保持很长时间

8、简述气质的类型

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禀性。根据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和灵

活性,可以划分出四种神经类型:

(1)胆汁质

强而不平衡的神经类型可以称为不可揭制型

(2)多血质

强、平衡而灵活的神经类型可称为活泼型

(3)粘液质

强、平衡而不灵活的神经类性可称为安静型

(4)抑郁质

弱的神经类型可称为抑制性

五、论述题

1、请根据小学儿童个体差异的表现,试论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的彼此不同。

(1)认知差异

认知风格是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型和沉思型

(2)人格差异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方式特有的统合模式,其中气质差异、性格差异是最核心的两个方面

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禀性。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划分为四种重要的性格特征系统: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的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别差异 儿童中的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表现在生理和心理方面

依据存在于麦考比和杰克林在《性别差异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的以下四种性别差异:

女孩语言能力比男孩强(女生平均成都均高于男生)

男孩比女孩的数学能力强(10岁以后)

男孩逐渐显示出更高的“空间-视觉”能力(10岁以后)

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更强(倾向在2岁左右会表现)

第三章

学习心理

一、单选题

1、关于人类学习的特点:人类是 积极、主动的;人类的学习方式包括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人类以语言为中介是进行学习

2、动作技能主要是指学习运动的技能和熟练等

3、智力技能学习是指学生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索进行的认知活动中的心智操作

4、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包括:通过愉快或不愉快的后果来改变行为的过程;操作性条件反射具有工具性作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又被称为工具性条件性反射

5、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 小步呈现、积极反映、及时反馈 自定步调、提高效果

6、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东西过程

7、注意过程是对观察对象的特征、活动进行探究和知觉的过程,如观察到某一同学帮助他人学习的行为

8、保持过程是将观察或知觉到的行为转化为表象、符号等心理表征,并进一步进行编码,加以储存

9、复制过程是将头脑中关于行为的表象、符号等转化成适当的行为

10、动机过程是在外界刺激的激励下,决定观察某种行为并进行模仿,也就是学习者要模仿某种行为的原因

11、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形成的途径是:亲身实践、尝试和体验自己的能力;观察与自身能力水平相似者的活动,以了解自己的水平;自身状况所提供的信息等都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自己的能力的知觉

12、行为注意学习理论强调外界对环境对个体学习的作用;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学习的内部心理过程;认知学习理论注重内部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对学习的影响

13、知识结构是指人们头脑中的知识及其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知识结构是由学科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照一定的层级所构成的一种编码系统;学习的过程是编码系统形成的过程

14、布鲁纳认为知识的学习包括三种同时发生的过程,该过程包括:新知识的习得;旧知识的转换;知识的评价

15、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事实总分关系

16、奥苏泊尔提出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获得和保持的影响有三方面,主要包括原有知识的稳定性、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可利用性

17、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的成分是学习内驱力

1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掌握知识、技能的需要,它是来源于学生自身需要要的一种内部动机

19、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它指向社会地位,力量来源于外部动机

20、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获得长者或权威的赞许和认可的需要,它的动机也来源

于外部,是一种外部动机

21、学习的主动性是指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其中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以及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

22、建构主义从上述学习观出发,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其中包括随即通达教学、情境性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二、填空题

1、知识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接受和获得基本知识,并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

2、技能学习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

3、动作技能学习就是掌握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或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方式

4、行为规范学习主要指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即将对主体的外在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是一个品德形成的过程

5、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界对个体学习的作用,认为学习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即刺激—反应是基本的模式

6、桑代克的三条学习率为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7、通过操作愉快或不愉快的后果来改变行为的过程被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8、替化强化是指学习者看到他人受到强化而间接地受到强化

9、奥苏泊尔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之间关系的不同,把学习氛围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10、机械学习是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缺乏理解的单纯重复,死记硬背的学习

11、意义学习是只在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实质性的

联系,即在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有意义的联系

12、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只限于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

13、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之后的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14、马斯洛以对人类基本需要的理解为依据,提出了著名的动机层次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七种,即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

15、马斯洛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自我实现,是完满人生的形成

16、罗杰斯主张学习是意义学习或完整人的学习,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与个人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学习

三、名词解释

1、学习

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是使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2、顿悟

格勒认为个体在学习情境中,利用过去的经验突然对新问题,、新的组织情境产生的正确领会和觉悟就是顿悟

3、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者在头脑中将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结构,也就是学习者主动地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4、意义学习

是指在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联系,即在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有意义的联系

5、自我强化

是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行为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自

我奖励或惩罚

6、知识结构

是指人们头脑中的知识及其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7、“先行组织者” 简称组织者,指在呈现新学习材料之前的一种引导性材料,这种材料的作用是在学生“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8、学习的情境性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9、自我实现

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能充分发挥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潜能,使个体达到最佳状态

四、简答题、1、小学生学习的特点与类型有哪些

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即指小学生这个特定年龄阶段学习的特点,它与人类学习、学生学习具有某些共同点。其年龄阶段的特点:

(1)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向长远发展(2)小学生形成初步的学习态度

(3)学习的思维活动水平从直观向抽象发展

2、有代表性的行为主义学习学习理论有哪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界环境对个体学习的作用,认为学习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即刺激—反应是基本的模式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建构主义者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1)学习的主动性是指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

(2)学习的情境性是指学习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3)学习的建构性

(4)建构主义从上述学习观出发,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随即通达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情境性教学;支架式教学

4、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与人类学习的共同指出,同时还有其特殊性:

(1)学生的学习主要掌握间接经验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3)学生的学习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

5、简述罗斯杰学习理论中学习促进的表现

罗斯杰吧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来对待,并认为促进意义学习的关键是存在于促进者和学习者之间的某种态度品质,这种态度品质表现在:

(1)促进者的真实性

(2)教师对学生应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赏识、接受和信任他们

(3)移情理解

五、论述题

论述本主义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之后的现代心改革家理学的“第三势力”。主要代表人物是比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

马斯洛以对人类基本需要的理解为依据,提出了动机层次论,把人的需要: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自我实现,是完满人性的形成。所谓自我实现指个体的潜 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能充分发挥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潜能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人格的自我论,已有理论推广到教育和教学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习理论,即意义学习、自由学习、学习者中心、学习的动机和目的,学习的促进

第四章

知识的获得与应用

1、关于事物名称的信息包括符号

2、事实是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的客体或事件之间关系的言语陈述

3、有组织的知识是有许多单个事实连接成大的知识整体

4、在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中,加涅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其实包括:操作、执行控制、预期

5、操作系统由受纳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系统,反应生成器和反应器组成

6、在工作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加工和复述进入长时记忆

7、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构成知识的基本成分、人脑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

8、概括包括四个方面:概念例子、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属性

9、日常概念是人中们在日常生活中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掌握的经验

10、科学概念是通过科学研究揭示出来的事物的本质特征

11、具体概念是指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获得的概念

12、初级概念是通过对正反例的分析概括揭示出来的概念;二级概念是直接用定义的形式揭示出来的概念;具体概念是指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获得的概念

13、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将概念同化学习形式划分为三种类型: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14、当新知识从属于已有的有关知识时,产生下位学习,或称为类属学习

15、新旧知识不存在从属或总括关系,但二者可以形成某种意义上的联结时,可产生并列结合学习

16、当新知识是对原有知识的总括、概括时,就产生上位学习,或称为总括学习

17、发现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发现事物的意义,规律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18、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的应用一般包括以下三种形式:利用已有知识解答课题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完成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等;利用已有知识完成一些操作任务,如小实验、小制作;利用已有知识发现并处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9、学习者的内部条件包括:智力与年龄、认知结构特征、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

二、填空题

1、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这是一种广义的知识,它储存于个体头脑内即为个体的知识,储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知识

2、知识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认知心理学家把广义的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3、表征是指信息被记载和表示的方式

4、陈述性知识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种类型,由简到繁依次为:符号、事实、有组织的知识

5、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命题网络和图式的形式来表征

6、简单的事实可以通过一个或两个命题就能表达清楚,但复杂的、有组织的知识则要通过命题网络来表现

7、命题网络是由若干个包含共同成分的命题彼此联系组成的

8、若干个命题具有共同成分,通过这种共同成分,可以把若干个命题彼此联系起来组成命题网络

9、瞬时记忆系统只暂存信息,不对信息做任何加工

10、在工作记忆系统中,信息被记载和表示的方式有两种,分别是表象表征和抽象的语义命题表征是决定

11、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决定事物性质并使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特征;非本质特征则是对事物不具有意义的特征

12、日常概念又称为前科学概念

13、定义性概念则是只能通过概念的定义才能获得的

14、二级概念的抽象水平高于初级概念

15、概念学习就是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其一般包括两种形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16、概念同化的关键是学习者头脑中拥有可以用来同化新概念的知识基础

17、好的概念定义具备两个要素:指出了新概念所隶给出了隶属的更一般的概念;给出来新概念的定义特征

18、原理即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发现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得出的计算公式、处理事物的法则、定理、定律等

19、原理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够在体现原理不同情境中适当的应用原理 20、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原理学习包括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两种形式

21、学习的迁移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其中包括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正迁移和负迁移

22、学习者头脑中全部的知识观念及其组织是指认知结构

23、定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是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消极的阻碍

三、名称解释

1、知识

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这是一种广义的知识,它储存于个体头脑内即为个体的知识,储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2、陈述性知识

主要是指作为语言信息的知识,勇于回答“是什么”是问题,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命题网络、图式的形式来表征

3、程序性知识

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其表征是通过产生式实现的4、概念学习

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

5、原理学习

学生能够在体现原理的不同情境中适当地应用原理

6、学习迁移

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式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

7、产生式

这个术语来自计算机科学,指的是一系列以“如果—则”或“如果—那么”形式编码的规则,它是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

8、概念同化

教师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

四、简答题

1、简述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式

在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中,加涅把学习过程看作是由操作、执行控制和预期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

操作系统由受纳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系统、反应生成器和反应器组成

从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来看,知识的学习过程经历者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加工—储存—提取—输出的过程。同时加涅进一步把学习过程划分成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动机阶;获得阶段;保持阶段;会以 阶段;概括阶段;动作阶段;反馈阶段

2、概念学习和原理学习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1)概念学习就是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

包括:概念形式和概念同化

(2)原理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够在体现原理的不同情境中适当地应用原理。

包括:发现原理和接受学习

3、概念教学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2)突出本质特征,控制非成本特征(3)恰当使用正例和反例(4)多用变式和比较(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4、简述迁移的类型

学习的迁移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从迁移的方向来看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2)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

正迁移和负迁移(3)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式

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5、简述长时记忆中信息进入反映生成器的途径

长时记忆中信息通过两条途径进入反映生成器

(1)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被提取回到工作记忆,再由工作记忆进入反应生成器,引起反映,这时人们对信息的提取和加工过程是有意识地进行的

(2)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直接进入反映生成器,引起反映,在这种情况下反映是自动完成的,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熟练技能的操作过程往往属于这种情况

6、简述发现学习需要具备的条件

重要条件:

(1)学生必须完全掌握原料中所包含的全部概念和必要的操作技能,这时返现学习必备的内部条件

(2)给学生呈现若干个体现原理的例证,这时发现学习必备的外部条件

(3)在恰当的环节上,教师要给予具有启发性的言语指导

7、简述知识迁移和知识应用的关系

知识迁移和知识应用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1)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及加强效果,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是促进知识迁移的有效条件

(2)知识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知识迁移,知识的迁移是保证知识应用成功的重要条件

知识应用并不是知识迁移的全部,知识的应用主要是一种顺向的,正迁移过程

8、简述奥苏泊尔的先行组织思想及其分类

奥苏泊尔等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先行组织者”来操作学生的认知结构变量。“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两类:

(1)陈述性组织者(2)比较性组织者

五、论述题

1、试论促进知识迁移与应用的教学原则

“为迁移而教”是现代教育中流行的口号,为了将“为迁移而教”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应该遵守以下的原则:

(1)制定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循序渐进(3)把握每一阶段学习的迁移价值

(4)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5)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6)培养学习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2、试述影响原理学习的因素

原理学习要求学生即能够理解言语的叙述,又能够真正理解原理的意义并能支配自己的行为,所以无论采用发现学习还是接受学习,都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支持:

(1)学习者的内部条件(2)学习的外部条件 第五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问题包含若干个成分,其中包括问题情境、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障碍、方法

2、问题解决的理论偶许多种,其中包括:试误说、顿悟说、信息加工模式和现代认知理论说

3、算法式是按照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逐个尝试,搜寻所有途径,以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4、启发式是指在解决问题时采用使问题状态转换成与目标状态更接近的状态的方法,或只探寻那些ui成功趋向日标状态有价值的方案,这样肯呢个会找出问题的答案

5、基克解决问题过程的策略包括四个阶段,其中包括理解与表征问题,寻求解答,执行或尝试解答,对结果进行检验

6、定势是指向先5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当定势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一致时,就会促成问题的解决,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当定势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一致时,就会阻碍问题的解决,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7、知识概念化水平越低,则迁移越难;知识概念化水平越高,迁移的范围和可能性就大;一个人学到的概念越是基本,概念对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越广,迁移范围就越大

8、创造性产物具有两个根本特征,其中有社会意义是对个人、集体、社会具有、一定的用途,能为个人、集体、社会带来某种积极性的东西

9、创造性有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过程、创造性活动

10、聚合思维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11、发散思维的重要性特征是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

二、填空题

1、问题解决依据所采用的不同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使用现有方法解决问题叫做常规性问题解决;运用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叫做创造性问题解决

2、信息加工理论将问题解决看成信息加工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最初的信息经过加工转换成最终的信息的状态的过程

3、问题状态可以分为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中间状态

4、将一种问题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操作称为算子

5、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那个算子从初始状态转变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6、搜索算子的途径有两种,分别是算法式和启发式

7、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

8、采用反推法,就要从目标开始,退回到未解决的最初问题,这种方法对解决数学

中的几何证明题有时非常有效

9、问题解决受到刺激模式直接产生的知觉情境的影响,一般来说知觉情境越简单、越显著,问题之间的关系越容易被直接感知到,解决问题就越容易

10、定势(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11、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在数量上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年龄

12、创造性产物具有两个根本特征:首创性、有社会意义

13、思维包含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噶U你洗最为密切的是发散思维

三、名词解释

1、问题

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情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情形

2、问题解决

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

3、定势

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4、功能固着

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物体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的其他功能

5、迁移

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

6、创造性

人的一种心理素质,是创造型人才的关键特征,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7、创造性思维过程

指在因素之间形成新奇的联结,被联结的因素相互之间的距离

越是遥远,这种思维过程越具有创造性

8、发散思维

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已有的信息,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9、头脑风暴法

奥斯本提出的培养创造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为止

四、简答题

1、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和注重教师的素质(2)广开思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3)丰富想象力和快速联想能力(4)多利用原型启发、发展类比推理(5)头脑风暴法

(6)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品质(7)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创造性

2、简述问题解决的含义及其特征

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主要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或概念、原理进行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

问题解决有以下特点:

(1)问题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是新问题,即第一次遇到的问题

(2)问题解决是一个思维过程,它将已掌握的概念、原理根据当前问题的要求进行重新转换或组合

(3)问题一旦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原理或规则就储存下来,并成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简述奥苏泊尔等人的现代认知理论

奥苏泊尔和鲁宾森以数学问题的解决为原型,提出问题解决一般要经历的四个阶段:(1)呈现问题情境

(2)明确问题的目标和已知条件,将问题与已有的知识基础或认知结构联系起

(3)填补空间,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即根据已知条件和目标,根据有关背景命题、某些原理或策略来填补问题空间

(4)解答后进行检验

这一模式的特点不仅描述了解题的一般阶段,还指出了原有认知结构中各种成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指明了方向

4、简述格拉斯问题解决的阶段

解决问题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形成问题的初始表征,即对问题进行理解

(2)制定问题成功解决的计划,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重构问题表征,即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或对以前的理解的修正

(4)执行计划和检验结果

5、简述“手段—目的”分析法的含义

“手段—目的”分析法中的“目的”就是“目标”,“手段”就是用什么活动去表达到这个目标。概括起来,就是确定一系列子问题,每一个子问题的解决都是最后解

决问题的手段,通过逐步缩小起始状态的差异,而求的问题的最终解决

6、何为向前探索法

向前探索法就是设立一个目标,然后选取与起始点领近的未被访问的任一节点,向目标方向运动,逐步逼近目标。(也可以叫爬山法)

7、在课堂教学中热负荷贯彻头脑风暴法

奥斯本提出的培养创造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为止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头脑风暴法就是采用班级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通过集体讨论,每个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能拓宽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范围

五.论述题

说明解决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2)寻求解答的方案

(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4)对结果进行检验

影响问题结局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情境,也有个人 情境因素包括:知觉情境,定势,功能固着,迁移

个人因素包括:知识背景,智力水平与认知特点,个性倾向及气质,性格特征

第六章

技能的形成一、单选题

1、按照动作是否连贯,可以将动作技能分为连续与不连续的动作技能

2、按照动作过程中外部情境是否有变化,可以将动作技能分为开放性与封闭性的动作技能

3、按照动作技能反馈条件,可以把动作技能分为内循环和外循环的动作技能

4、联系定位阶段的重点是使适当的刺激与反映与形成联系而固定下来,整套动作联为整体,变成固定程序式的反应系统

5、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反映

6、韦尔福德将动作技能的形成分为三个联系的阶段,包括感觉接受阶段、由知觉到运动的转换阶段、效应器阶段

7、在感觉接受阶段,学习者面临着一定时间内输入多少信息的问题

8、活动的定向阶段是智力活动的准备阶段

9、在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借助于实物或实物的模型、图表。标本等进行学习

10、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的的关键是展开和概括

11、内部言语活动阶段是智力活动形成的最偶阶段,其主要特点是智力活动的压缩和自动化,似乎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二、填空题

1、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简称为“双基”

2、按照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

3、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主要的地位

4、按照智力技能内容和概括化程度可将智力技能分为一般智力技能和特殊智力技能两类

5、在广泛的认识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适用于一切认知活动的智力技能指的是一般智力技能

6、在专门领域的认识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适用于专用领域的智力技能是特殊智力技能

7、复杂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即认知阶段,分解阶段,联系定位阶段,自动化阶段

8、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

9、动作技能的反馈包括外部反馈和内部反馈

10、一般来说,越熟练的动作越能在外界情况变化或面临紧急情况时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11、关于动作技能的形成以及动作技能的本质等,心理学家做出了多种解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行为主义理论 认知理论

12、行为主义的理论建立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13、认知心理的核心概念是认知

14、动作技能的水平越高,越是需要学习者有较高水平的认知

15、展开就是把智力活动分为若干个大大小小的操作单元,全部展示给学生

16、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和作用,把知识概括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

性知识两大类

17、智力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因此对智力技能培养,应同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

18、样例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学完习或阅读样例题,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条件,根据条件采取行动,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产生式系统

19、练习是促使陈述性知识向智力技能转化的必要条件

20、适度是指练习要从易到难,从简到复杂进行,要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三、名词解释

1、技能

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目标指引下,通过练习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

2、动作技能

我国有的教学心理学家把动作技能定义为“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3、智力技能

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4、高原现象

在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的波动起伏现象或一时性的停顿现象

5、目标表象

学习者了解和认知动作的要求,记住有关动作的知识及事项,在头脑中形成动作的完整表象

6、目标期望

学习者根据以往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以及自己的能力和任务的难易程度,对自己所能达到的操作水平的估价,即明确自己能做得怎样,达到什么水平

7、熟练操作

动作已到达较高速度,准确,流畅,灵活自如,且对动作组成成分

很少或不必有意识注意的状态

8、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

经过长期的练习而在长时记忆中形成的关于动作的有组织的系统性知识,它使完整的操作流畅地执行

9、概括

在学生初步掌握展开的外部操作的直观水平上,形成关于智力活动的较为概括的表象,要求学生把操作与言语结合起来,以促使智力活动向第三阶段转化

四、简答题

1、简述技能的种类

按照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

(1)我国有的教育心理学家把动作技能定义为“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动作技能进行进一步的区分

(2)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按照其内容和概括化程度,科技爱那个智力技能分为一般技能和特殊智力技能

2、简述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

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是构成技能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

(1)活动的对象不同(2)活动的结构不同(3)活动的要求不同

两者的联系表现在: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

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学习者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内部言语实现的。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解者,复杂的运动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头脑并用才能完成

3、如何培养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可以通过分阶段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进行有计划的培养:

(1)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

(2)示范与讲解

(3)练习与反馈

4、简述加里培林的智力活动形成理论

概括出智力活动形成的五个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生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5、简述智力技能的产生或系统理论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和作用,把知识概括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且把智力技能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形式相程序性形式转化;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智力既能达到相对自动化

6、智力技能形成的特征是什么

智力技能形成的特征可以概括为:

(1)智力技能的对象脱离了支持物

(2)智力技能的进程压缩

(3)智力技能应用的高效率

7、如何培养智力技能

智力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因此对智力技能的培养,应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1)形成程序性知识(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4)要科学的进行联系

8、简述动作技能所包含的基本成分

包含三个基本成分:(1)动作或动作组(2)体能(3)认知能力

9、简述智力技能的层次

(1)辨别

(2)具体概念

(3)定义概念

(4)规则

(5)高级规则

10、简述动觉反馈作用加强的意义

外在视觉反馈的减弱、运动感觉反馈的增强,在运动技能的形成和进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运动感觉反馈增强,既可以使动作加快,也可以使操作者有更多的精力注

意活动中的其他环节

(2)许多熟练活动都必须凭借感觉气管反馈来完成五、论述题

1、试述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的联系与区别

技能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目标指引下,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的区别,表现为:

(1)从基本结构看,知识是符号索代表的概念,命题与原理的意义(2)从输入输出看,知识是相对静态的,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3)从意识控制程度看,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高,激活速度较慢(4)从学习速度来看,知识学习速度较快,能够在短时期内突飞猛进或积累(5)从记忆储存来看,知识的储存呈现网络性,知识具有结构化,层次化的特点

2、试述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与标志

动作技能的形成是通过领悟和练习逐步掌握某种动作操作程序的过程,一般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

(1)认知阶段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开始洁盾

(2)分解阶段,传授者把整套动作分解成若干局部动作,学习者则初步尝试(3)联系定位阶段的重点是使适当的刺激与反映形成联系而固定下来,整套动作联为整体,变成固定程序式的反映系统

(4)自动化阶段是动作技能的熟练阶段

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熟练的操作具有以下特征:

(1)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

(2)能利用细微的线索

(3)动觉反馈作用加强

(4)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

(5)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3、要想使练习达到较高的效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实地练习法、程序训练法、动作一时间分析法、心里练习法、集中练习与分散联系法

(2)要注意练习周期

(3)提供恰当的反馈

第七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填空题

1、道德并非一成不变;道德是人的个体现象;道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2、品德的特点:道德品德以道德意识为指导;道德行为的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道德品质具有稳定的倾向和特点

3、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知

4、道德认识是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道德意志是人们按照道德原则进行道德抉择、克服困难、支配道德行为的心理过程

6、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他心里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

7、柯尔伯格提出了品德发展的模式是三个水平个阶段模式

8、前习俗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收到惩罚就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任务规定的行为准则

9、后习俗水平的行为原则已经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而有了更普遍的认识,表现为个人的义务感、责任感

10、习俗说平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各种准则,也可以说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服从各种准则

11、道德印象是学生的直接道德经验,是形成学生道德知识的基础;道德观念的形成不进需要学习社会道德规范,而且要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点;道德印象又称道德表象

12、义务感是个人对所负社会道德任务的认识和体验,它促使人们在活动中对社会积极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

13、责任感是人在道德活动中,对自己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持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14、班组要素按照异同组的原则编组,每个组必须由处于不同道德阶段的学生混谈组成,使道德判断水平较低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高于他们推理水平的道德判断,触动其原有的经验结构,使其产生不满足感,以达到改变自己的道德经验结构的目的

15、课程要素即小组道德讨论的内容必须是由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道德两难故事组成

16、教师行为要素即教师应根据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和阶段特点,启发学生在小组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作出判断,寻找认为正确的答案

17、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环境因素是个人的习惯

18、家庭不良因素影响的主要表现是家庭环境不良

19、社会不良因素的主要表现是社会不良文化

20、不属于小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心理因素表现是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

21、不属于学生不良品德的主要类型是防型型

22、过失型的不良品德类型表现为情绪易激动,易发生不适当的激情,气质多为强型,性格外倾,倔强,急躁者居多

二、填空题

1、一个人具有某种道德行为或不道德行为是由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与行为的统一决定的

2、不道德行为是指有道德意识而又故意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

3、个人的品德表现于一系列行为的各方面

4、品德发展的代表性的理论有皮亚杰的品德认知发展理论和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5、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通过谈话法研究儿童品德发展,把儿童品德发展分为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你阶段、公正阶段 四个阶段

6、权威阶段又被称为他律阶段

7、可逆阶段又被称为自律阶段

8、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9、柯尔伯格提出品德发展的模式中,其中三个水平的内容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10、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惩罚与服从为准则,第二阶段以行为的功用和互相满足需要为准则

11、习俗水平也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三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又称为“好孩子”取向,第四阶段,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

12、后习俗水平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五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第六阶段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

13、道德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主要表现子啊道德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道德评价的发展两个方面

14、道德观念的形成分为道德规范的学习和道德规范的内化两个阶段

15、羞愧感是当人意识的自己或自己所属团体违反道德行为准则时产生的自我谴责的心理,其表现包括羞耻、惭愧、懊悔、羞怯德不孤情绪反应

16、美国心理学家佩克和哈维豪斯特将人的道德行为概括为非道德性的、自我中心的、依从传统惯例的、良心主义的以及理性的利他主义的行为型五种类型

17、角色扮演是否成功,取决于两个条件:取决于扮演者对自己在群体中所处地位的认知是否准确,对角色期待的把握是否得当;扮演者的角色技巧运用的如何

18、奖励是运用物质的或精神的手段来激励学生的一种教育方法

19、惩罚是对犯有错误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处置,是对个体施予心理上不愉快的反馈刺激,从而抑制或减低不良行为的重视

20、小组道德讨论涉嫌课程要素、班组要素和教师行为要素

21、道德行为的训练,主要包括道德行为的掌握,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意志的培养等三个方面

22、习惯形成的方式一般有:简单的重复、不断模仿、有目的练习、不断与坏习惯的

斗争

23、不良行为型表现为对道德规范有错误的认识或明知故犯,缺乏道德感和抗拒诱惑的能力,多数已形成某些不良的道德意识与个性特点

24、压抑型的不良品德类型表现为情绪易消沉,易产生不良心境,气质多为弱型、性格内向,怯弱,沉郁者居多

四、名词解释

1、品德

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人的个体现象,它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容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2、道德

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通过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支持和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准则

3、性格

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系统和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如对人热情或冷淡

4、道德行为

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品德结构的最终环节,是品德好坏的最终衡量者

5、观察学习

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使人比较容易、较快地习得某种经验

6、角色扮演

人在不同情境下体现角色身份的不同行为,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使受训者养成某种角色行为习惯或获得某种经验

7、榜样学习

学生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习得自己的行为的一种社会学习的方式,是使榜样的优良品质转化为学生自身品质的过程

8、道德意志

人在完成道德行为过程中所表现的克服困难的心理成分

四、简答题

1、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品德与道德,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1)联系:品德是社会道德的个体表现;品德是在社会道德影响下形成的;个体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2)区别:内容讲,个体品德知识社会道德的部分表现,品德和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品德与道德的表现方式和发挥作用的研究对象,而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对象

2、品德的心理结构

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这些成分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品德结构,简称为品德的知、情、意、行结构

3、皮亚杰的品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通过谈话法研究儿童品德发展,把儿童品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阶段(9~10岁)

(4)公正阶段(11~12岁)

4、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其要点如下:

(1)品德发展与认识发展

(2)应用“道德两难论”方法研究品德的发展

(3)品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

5、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心理学技术有哪些

(1)说服

(2)角色扮演

(3)榜样学习

(4)奖励、惩罚

(5)小组道德讨论

6、不良品德的类型与矫正的方法

学生的不良品德的主要类型有过失型、不良行为型、攻击型、压抑性

(1)晓之以理,以知引人

(2)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3)导之以行,以行练人

(4)持之以恒,以志树人

(5)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运用教学机智

7、简述品德心理结构的特点

如下:

(1)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

(2)品德心理结构的矛盾性

(3)品德心理结构

8、简述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表现形式

(1)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

(2)道德情感体验

(3)伦理性道德情感体验

9、有效的说服技巧应注意的方面

(1)关于提供单方面证据和双方面证据

(2)关于说服的理智因素和情感因素

(3)学生原有的品德水平与说服者所提要求之间的距离应恰当

10、教师在选择榜样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1)榜样的优点既胜过学生的优点,又可以学到的,不是高不可攀

(2)榜样应该是公认的,具有权威性,能引起学生敬仰的心情

(3)榜样的特点要突出,生动,能使学生易于重视

(4)榜样要用针对性,向榜样学习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5)要引导学生学习榜样不要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到行动中

(6)学生学习榜样在行动上有效果时,要及时表扬,给予鼓励

(7)要注意坏榜样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11、教师在进行奖励时应注意哪些

(1)学习上奖励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奖励学生勤奋、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2)奖励要注意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3)奖励要注重教育性和权威性

12、正确使用惩罚应该注意哪方面

(1)惩罚的实施越及时越好

(2)掌握好惩罚的强度,惩罚过轻等于没有惩罚,惩罚过重又会引起学生恐惧,焦虑、回避和害怕

(3)惩罚要兼顾公平,对所有学生平等相待,教师之间也需要保持一致(4)要注意惩罚的副作用,惩罚使用不当会让学生产生怨恨、焦虑等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复习总结

教育心理学复习指南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1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2心理动力: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心理过程:认知、情绪和意志;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3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1)唯理论:笛卡尔,“天赋观念”(2)经验论:洛克,“白板说”。4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西方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冯特、铁欣纳;研究意识经验,内省法。(2)机能主义:詹姆士、杜威;研究意识(3)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否认意识、反对内省,研究行为。(4)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研究“整体”。(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研究无意识。6.1967年,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标志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人---信息加工者。7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罗杰斯;强调以人为本。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8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包括:a.明确教学目标b.任务分析 c.确定学生原有水平d.设计教学课程e.实施教学f教学评价.9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10中国最早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是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11高教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a.教育任务不同b.教育对象不同c.社会职能不同d.地位作用不同e.培养方式不同

1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A.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 学科B.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C.研究对象的 主体是大学生D.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应用适应高等 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1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 问题b.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c.教学心理研究d.德育心理研究 e.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估。

14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A.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B.提高教育教学质量;C.进行教育教学改革。15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D.教育性原则。16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4)个案法.第三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

17角色期望: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18教师的多重角色:(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 评定者(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榜样和模范公民(4)学 生灵魂的塑造者(5)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19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2)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学生中心和教师中心).(3)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4)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有声的言教和无声的身教)。

20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a.角色认知阶段;b.角色认同阶段;c.角色信念阶段。

21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a.正确认识教师职业b.树立学习榜样c.积极参与教育实践。22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23教学效能感: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A.结果预期 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

B.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

24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结果预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效能预期)。25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A.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B.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学习C.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26教师自身提高教学效能感的途径:一是向他人学习;二是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27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 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 展的途径。

28教学反思的过程:具体经验阶段、观察分析阶段(反思最集中)、重新概括阶段、积极的验证阶段。29教学反思的成分: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

30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31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 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 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两类。

32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a.计划性与准备性b.课堂教学的组 织性c.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d.沟通性e.对学生进步的敏感 性f.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g.职业发展性。

33教学监控能力的特征:(1)能动性(2)普遍性(3)有效性。34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A.从他控到自控B.从不 自觉经自觉到达自动化C.敏感性逐渐增强D.迁移性逐渐提高(迁移性的增强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真正提高的一个重要志)35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及技术:A.角色改变技术 B.教学反馈技术 C.现场指导技术。

36教育机智: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37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A.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B.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C.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38教育机智表现的方式:(1)善于因势利导(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39教师的威信: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40教师威信的形成:(1)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2)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3)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4)给学生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5)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41教师威信的维护和提高:(1)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42师爱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43师爱的特征:a.职业对象性 b.原则性 c.广博性。

44师爱的心理功能:(1)激励功能(2)感化功能(3)调节功能(4)榜样功能。

45师爱的表现形式:a关怀和爱护学生b尊重和信任学生c同情和理解学生d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第四章 学习心理概述

46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的学习;次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指学生的学习。

47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48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d.动作技能e.态度。49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的学习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50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A.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B.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C.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2)学习方法上的特点:A.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B.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C.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51巴浦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a.获得律与消退律 b.刺激泛化与分化律 c.高级条件作用律。52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a应答行为和操作行b正强化c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d消退e惩罚。

53布鲁纳 认知—结构学习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54认知学习观:(1)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就是编码系统。(2)学习的过程:a新知识的获得b知识的转化c评价。55结构教学观:(1)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a动机原则b结构原则c程序原则d强化原则。56奥苏伯尔 有意义接受学习论:(1)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2)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57接受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58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先行组织者”就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59加涅 信息加工学习论:A.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1)信息流(2)控制结构。B学习阶段: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阶段。

60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2学习观3学生观。第五章 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61动机有三种功能:a.激活功能b.指向功能c.强化功能。

62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包括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63学习需要(学习驱力):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64学习驱力的组成: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青春期c.交往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儿童早期.65学习期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66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67学习动机的种类:(1)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高尚的、正确的动机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2)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68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a.多元性b.间接性(主要)c.社会性d.职业化。69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四大类:A.报答性和附属性学习动机B.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C.谋求职业和保证生活D.事业成就的学习动机。

70成就动机理论:(1)力求成功的动机(50%--选择)(2)避免失败的动机(50%--回避)。

71成败归因理论: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归因;活动成败的原因的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P75图表)。72自我效能感理论:(1)强化: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2)期待:结果期待、效能期待。73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74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75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六章 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76学习迁移的分类:(1)性质:正迁移和负迁移.(2)层次: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3)先后: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4)内容: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77学习迁移的作用:a.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的作用于客观世界。b.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78认知结构说: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a.原有知识的实质性的内容特征b.学生个人的知识的组织特征c.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性。

79经验整合说:整合是通过同化、顺应和重组三种基本途径来实现的。

80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a.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b.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c.认知技能与策略d.定势的作用。81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A.合理确立教学目标B.科学精选教学材料C.合理编排教学内容。D.有效设计教学程序E.教授学生学会学习。第七章 认识发展与知识领会

82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

83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a.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b.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c.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d.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84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因素.思维品质主要是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85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A言语前思维阶段(0—1岁)思维开始萌芽;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1—3岁)思维的支柱是实物和动作;C具体形象思维阶段(3—7岁)思维活动的支柱是表象;D形式逻辑思维阶段(小学形成,初中典型)思维活动的支柱是概念;E辩证逻辑思维阶段(高中形成,大学典型)思维活动的支柱是辩证概念。

86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A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B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C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87就直观的对象而言,可以把直观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

88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a.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b.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像直观)的结合。(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89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教材概括也就是理解知识的过程。90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类型:A感性概括(直觉的概括):是知觉水平的概括.B理性概括:是思维水平上的概括。

91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1)分析与综合(2)比较(3)抽象和概括。

92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有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指导法和发现法。

第八章 记忆发展与知识巩固

93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94记忆的类型:(1)a形象记忆b情景记忆c语义记忆d情绪记忆e运动记忆(2)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95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A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B各种记忆品质(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准备性)

得到全面发展.C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96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a.视觉编码,视觉编码是感觉记忆的主要信息编码方式。B.语音听觉编码,语音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系统的主要编码方式。c.语义编码。d.语言中介编码。

97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a材料的数量与性质.b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c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d组块化编码.e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f觉醒状态.g识记的信心。

知识保持与存贮的组织形式:(1)空间组织(2)系列组织(3)联想组织(4)网络组织(5)更替组织。99遗忘规律: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100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衰退说、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同化说、动机说。

1合理复习,防止遗忘。根据遗忘规律,如何科学的组织学生复习?A.复习时机要得当。遵循“及时复习”、“间隔复习”的原则。B.复习的方法要合理。一般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C.复习次数要适宜。可采用“过渡学习”来提高记忆效果;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第九章 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形成

2知识:(1)陈述性知识(2)程序性知识: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

3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包括两个基本成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4元认知策略可分为三种:a.计划策略b.监控策略c.调节策略。

5心智技能的特点:a.区别于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是一种动作经验。b.区别于操作技能,心智技能具有观念性,内在性和减缩性。c.区别于习惯行为,心智技能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6认知策略:a.注意策略 b.编码与组织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复述策略。

7认知策略的教学原则:A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认知.B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C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D在具体的学科内容中教授认知策略.E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

8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a.原型定向b.原型操作c.原型内化。

9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A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B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C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D在集体教学中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并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辅助措施。

第十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

10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给定、目标、障碍。

11问题解决的实质与特点:a.问题情境性b.目的指向性c.操作序列性d.认知操作性。

12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型:A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尝试错误的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B苛勒的顿悟模型。C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问题解决的5个步骤:失调、诊断、假设、推断、验证。D瓦拉斯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型。又称“创造性思维四阶段论”,四个阶段为:准备期、孕育期、明朗期、验证期。13问题解决过程:问题表征、选择操作、实施操作和评价当前状态。

14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a.发现问题b.明确问题c.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关键)d.检验假设。15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 A.有关的知识经验B.定势与功能固着C.问题情境 D.酝酿效应E.原型启发F.情绪和动机状态

16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基本步骤:(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2)鼓励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3)教育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4)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6)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7)提供问题解决的计划并给予反馈。

17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把智力区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

18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它有三种基本特征: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19创造性思维的构成:a.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b.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c.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d.再造想象基础上的创造想像。

20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A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B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暂缓作出评价,以便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C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运用头脑风暴法在讨论问题之前向学生提出完整和详细的问题)。☆21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五条原则:(1)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2)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3)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4)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5)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第十一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

22自我意识的结构:(1)形式上分为:自我认识(认知)、自我体验(情感)和自我调控(意志)。(2)内容上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3)自我观念上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23个体意识的发生与发展:(1)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生理自我开始萌芽(2)客观化时期:从3岁到青春期,社会自我的时期(3)主观化时期,从青春期到成年,心理自我。

24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A.自我意识的分化: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B.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以学习成才、社交活动、个人未来的前途与发展、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自我探究。C.自我意识的统一: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a.自我肯定型b.自我否定型c.自我矛盾型d.自我扩张型e.自我萎缩型。D.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青年中期。

25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1)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总体上是随年级上升而发展。三年级是自我

意识发展的“转折期”,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发展较低、自我体验最为强烈。(2)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A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B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有片面性.C自我概念的变化:(特点: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稳定性).(3)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A自我体验的丰富性和波动性.B自我体验的敏感性和情境性.C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4)大学生自我调控的发展特点: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

26大学生的自我教育:(1)全面认识自我:a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b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c通过与他人的比较d通过自我比较e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f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2)积极悦纳自我: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是否悦纳自己是能否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3)努力完善自我:a确立正确理想自我.b努力提高现实自我。第十二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27态度的结构:A.态度的认知成分B.态度的情感成分(核心成分)C.态度的行为成分。28品德的心理结构:A.道德认识(核心部分)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29态度与品德的相互关系:(1)联系:态度和品德的实质是相同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2)区别:A.涉及道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大B.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

30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a.6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b.6—10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c.10岁以后的儿童进入自律道德阶段。31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水平一:前习俗水平。a惩罚服从取向阶段b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水平二:习俗水平。a“好孩子”取向阶段b遵循权威取向阶段。水平三:后习俗水平。a社会契约取向阶段b普遍原则取向阶段。

32强化是联结理论的核心。正强化就是施加喜爱的刺激,以增强良好的行为。负强化就是消除讨厌的刺激。33观察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榜样与示范、强化。

34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1)遵从:从众和服众。遵从态度和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和情境性等特点.(2)认同:实质就是对榜样的模仿。认同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3)内化。

35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与条件:A.醒悟阶段B.转变阶段C.巩固与稳定阶段。第十三章 群体心理和人际关系的调适

36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37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38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39影响从众的因素:A.群体的一致性B.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C.个性特征D群体规模。40服从:(1)在有组织的群体规范的影响下的服从(2)对权威人物的服从。41模仿:有意识的模仿和无意识的模仿。

42班集体的类型:a.简单聚合型b.一般型c.成熟型。

43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方法:(1)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3)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44班集体内的非正式群体的特点:a.心理相容b.凝聚力强c.会产生非正式领导。45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1)积极作用:A.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要B.及时解决问题C.增强信息的沟通(2)消极作用:A.阻碍班集体工作的开展B.传播小道消息。46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1)愿望的迫切性(2)内容的丰富性(3)系统的开放性(4)观念的自主性。47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1)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感情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段。48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A.交互性原则B.社会交换原则C.自我价值保护原则D.情境控制原则。

49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A.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B.主动交往C.移情(换位思考)(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A.避免争论B.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C.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D.学会批评。

第十四章 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

50“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

5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能够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5)合理的行为(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52大学生中主要存在的心理障碍为神经性情绪障碍、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倾向。

53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A自我意识明显分化,理想我和现实我出现矛盾B情绪控制能力较低C缺乏人际沟通能力D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E社会适应能力差F家庭问题的影响G缺少心理卫生知识。5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A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B传播心理卫生知识C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

55大学生面临的变化有:a.生活环境的变化b.人际环境的变化c.学习内容及方式的变化d.角色地位的变化。

56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a.自豪和自卑的内心冲突b.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矛盾c.独立和依赖的矛盾d.理想和现实的矛盾e富于思考与认识偏激的矛盾。

57帮助学生调整自己,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a.提高生活自理能力b.学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c.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d.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58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指导:A.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B.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C.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D.注意用脑卫生E.注意考试的心理卫生。

59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追求平等、情感性强、富于理想。

60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不适应:认知障碍、情绪障碍、人格障碍。61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a.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b.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c.寻求一些具体方法来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62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特征:a.对与异性交往的渴望b.性心理的动荡性和压抑性c.性心理的差异。63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困扰:a性认识的偏差b性冲动的困扰c性焦虑和性行为的困扰d两性交往的不适e不稳定性,耐挫力弱。

64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A.以讲座等形式教育学生科学地掌握性知识B.通过心理卫生课,让学生学会合理地控制宣泄型能量C.教育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D.教育学生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65大学生职业辅导的任务和策略:a.帮助学生了解自我b.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c.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d.求职技巧指导。第十五章 教学的宏观和微观设计

66宏观设计:a.制定教学计划b.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c.编选教材d.制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办法。微观设计:a.确定教学目标b.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c.制定教学程序计划d.进行教学活动e.确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内容及方式f.对教学成效评价。

67教学目标分类:智育目标(教书)和德育目标(育人)。智育--学会“做事”;德育--学会“做人”。68教学任务分析:(1)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2)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3)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69教学模式的结构:a步骤安排b师生交往系统c反馈方式d支持系统。

70教学模式的种类:A行为矫正模式B信息加工模式C个人发展模式D社会作用模式。71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教学任务、学习者、教学管理、技术。第十六章 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7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1)反馈-调节功能(2)激励-动机功能。73效度的类型:a.内容效度b.构想效度c.实证效度。74信度的影响因素:a测验长度b测验难度c施测对象因素d施测过程因素。

75教学测验的类型:(1)测验目的:A.常模参照测验B.标准参照测验(2)教学过程不同阶段选用的测验:A.准备性测验B.形成性测验C.总结性测验(3)测验的来源:A.标准化学绩测验B.教师自编测验。76试题的类型:a.自由应答型试题b.固定应答型试题(测量知识的广度)77命题的一般原则:A试题要符合测验的目的B试题内容的取样要有代表性C题目格式应多种多样D文句要简明扼要E答案应正确可靠F测题应彼此独立。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考试总结

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知道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的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期间,在这个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少或没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 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强化:反应之后出现的,能增强反映概率的手段或措施。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护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机。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成就动机: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举例:举一反

三、闻一知十。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问题:给定的信息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种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到目的状态的过程。创造性:指个体产生出信其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指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是指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16创造性: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态度: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 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的学习。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久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的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内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社会功能。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行动研究法: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环节:行动研究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4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环节。这四个环节分别是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实验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的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先行组织者:是先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发现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认知内驱力:这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影响因素: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心向与定势:是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倾向性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陈述性知识: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得名。程序性知识: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概念同化:是指教师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心智技能:也称作认知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如写作构思的技能、语言翻译的技能、速算的技能等等。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意识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元认知:是对自身认知的认知。具体来说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控制。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个人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友谊为基础而结成的群体。特点:凝聚力强、群体内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信息传递快反应灵敏、自然形成的首领人物收到成员的拥护有威望影响力大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教学评价: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有系统的收集、综合和解释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标准参照评价:是以具体体现教学目标的标准作业为准,看学生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标的程度如何,是一种用学生学习的结果与标准去比较,而不是比较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五要素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环境。三过程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四个基本特征:1.差异性,2.不平衡性,3.连续性与阶段性,4.顺序性与定向性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运动的分化

前运算阶段(2—7岁)

让位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可逆转,有守恒的概念。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能理解符号的意义,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学生性格的差异表现在那些方面?

表现在性格特征的差异:对现实的态度,理智特征,情感特征,意志特征 表现在性格类型的差异:依据个人活动的心理倾向,分为内倾向和外倾性,依据一个人的独立和顺从程度,分为独立性和顺从性。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五种类型,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语言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简答)

①学习论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②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提倡发现学习3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由意义的接受学习;学生主要是把教师讲授的知识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以便将来可以提取或应用;所谓有意义学习是需要具备主观条件才能产生的。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是安特金森,动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根据这两种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的所占的强调,可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需要层次论?最高,最低的知道。代表人物是马斯洛,五种基本需求: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影响迁移的因素:相似性,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 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简述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与局限性:优越性体现在它具有客观性、计划性和可比性上。客观性:由于检测在编制过程中采取了很多特别的技术手段,控制很多的指标,其客观、严谨的程度要远高于教师自编的测验。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 需的时间和经费,并规定了测验的施测程度,因此标准化测验比大部分的课堂测验更有计 划性。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参照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局限性: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很不协调,检验结果的不当使用。

心理辅导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的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心理辅导的途径: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校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小组辅导

教育心理学的意义:① 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② 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 教师的专业基础③ 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 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关系

是构成技能的两个子系统,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区别:活动对象不同、活动结构不同、活动要求不同

②联系:两者学习和发展过程的特点基本相同,都是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在一个具体的任务和活动中,需要两种机能协同活动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①外部因素: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学校环境教育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同伴群体 ②内部因素: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亦即外部条件,指意义学习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②主观条件: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亦即内部条件。首先,学习者有有学习的心向,即把新学的内容

与原有的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其次,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的知识,以便于新知识相联系。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①内部条件:

一、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二、成熟与年龄特点;

三、性格特征与个性差异;

四、学生的抱负水准;

五、学生的焦虑程度②外部条件:

一、家庭条件与社会舆论;

二、教师的榜样作用 工作记忆的教育含义:① 必须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用于复述

② 由于工作记忆容量有限,每次给学生呈现的信息不能过多,不能超过工作记忆的负荷 ③ 教授学生一些更有效的记忆策略来更好的组织信息,从而扩展工作记忆容量 ④ 形成适当的程序性知识表征也有助于克服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 ⑤鼓励学生掌握更多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提高工作记忆效能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① 环境因素:1家庭环境2学校教育环境3社会环境 ② 智力因素③ 已有的知识经验④ 动机⑤个性因素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① 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② 群体的领导方式 ③ 群体内部目标结构和奖励方式④外部影响

心理健康的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③有自我调控能力。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①工作满意度②人格特征③角色冲突④学校管理⑤社会的影响 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①增强自我保健意识②应付压力③社会支持④专家的处理⑤教师的休闲

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1性格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等方面产生影响。2教师首先要熟知每 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利用学生性格特征中积极的因素提高其学习效果。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20分钟后遗忘率为42%一天之后为66%;遗忘进程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过了相当长时间后,基本不忘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道德认知表现出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从片面逐渐过渡到全面;道德行为表现出从依附逐渐过渡到自觉、从模仿逐渐过渡到习惯;小学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影响人际吸引与排斥的因素:外貌、能力、相似、互补、邻近、性格特征 结合实际,谈谈学生喜欢的教师应具备哪些特征

作为家长的代理人,老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易接近;

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具有业务精通,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 作为领导者,公正,平等,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 作为模范公民,言行一致,幽默,开朗,守纪律; 作为朋友,同情,理解,真诚,值得信赖; 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观察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学习优秀教师驾驭知识,课堂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教学能力。开展微格教育,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更加直接和深入的了解,增强了改进教学的针对性。进行专门训练,例如每天进行回顾,有效的布置课堂作业,布置家庭作业等。反思教学经验,经验+方式==成长。专家型教师与新型教师的差异有哪些

课时计划的差异,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只突出了课的主要步骤和教学内容,相反,新教师却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课时计划的一些细节上;专家型教师可以很好的预见学生将要发生的情况,而新教师往往更多的想到自己做什么,却不知道学生将要做什么。

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包括课堂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材的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的检查;教学策略的运用。

课后评价的差异,新教师更多的关注课堂中的细节,而专家型教师则多关注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情况,很少谈论课堂管理的问题。简述在学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论述)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的活动课,3.在学校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论述)

1.创造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即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即保持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解除个人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和创造精神;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即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反之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与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基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简述建构主义学生观的基本内容,并谈谈对实际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论述)

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并没有接触过,但他们可以凭借以往积累的相关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可以形成对某种问题的解释。并且这种解释是从他们以往的经验中推理出来的,是合乎逻辑的解释。意义:教师应该帮助引导学生从以前的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鼓励学生用于实验,探究,合作,讨论等方法学习。简述遗忘原因的理论解释: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动机说,同化说。

如何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提供变式,科学的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有哪些?

深度加工材料,有效的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的过度学习,合理的进行复习。认知发展与教学有什么样的关系?(论述)

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个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不同,所以不可以将高等数学等学科放到小学的教学中,无论讲的再好,学生也学不会。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要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的转换速度。

最近发展区

是指儿童在有知道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的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教育者应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作为一名新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论述)

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教师只有全面,有效的了解学生,才可以采用针对性更强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全民进步,身心健康发展。帮助教师预测并敢于学生,教师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方向,并采用相应的干预,达到预期的效果。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是不存在的,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的,灵活的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应用于教学中。可以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将原则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活动。总之,掌握并运用教学心理学理论影响实际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并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工作中尽快的成长和成熟。怎样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预定,价值辨析,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第四篇:以“学“为本,注重教育过程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构建以“学”为本、注重教育过程的高教质量评价体

史静寰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今天我想讲的主题是构建以“学”为本,这个“学”代表了两个基本的含义。一个是学生,一个是学习,所以构建以学为本、注重教育过程的高教质量评价体系。

我很高兴在孙司长讲完了现代大学制度之后,特别是讲到我们现在要加强现代教育评价,特别是多样性、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评价。所以,这个话题很好地配合了他的那个话题。

一、中国教育发展的背景

以“学”为本,注重过程。今天我们聚焦在人才培养。大学的人才培训、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今天我要讲的质量评价更多的是在人才培养。怎么样能够把大学最本质的工作做好,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保障人才培养的过程的质量能够得到保障。这个必须把它放在整个中国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之下,这个背景我不多强调。

一个,我们应该要意识到胡锦涛主席在几次讲话当中非常强调的就是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一个时期,和给中国社会发展,包括教育发展带来了一个机遇。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中国作为后发展的国家的问题,在世界格局已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中国要找到自己的新的位置是有一定困难的,而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倒有可能利用世界格局的新变化给中国创造新的机会。所以,不管在什么时候,一个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的崛起,它需要教育的支撑,需要人才之支撑,所以,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胡锦涛主席这样的判断是非常地切合我们现在的局势的。

在教育发展当中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的“软势力”,其实世界各国,特别是重要的国际组织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的阐述,这几年越来越突出。比如,世界银行联合问教科文组织,现在在它的文件里头明确地提出:高等教育是现代世界的基础教育。目前,我们的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也大家超过了三千万,所以,它是现代世界的基础教育,主要指在知识社会,对人才的教育水平的要求是大大地提高。本科教育正成为许多高技能工作的基本资格,高等教育不再是一种奢侈品,是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社会的必须。特别对发展中国家来讲,世行这样的组织已经明确提出:没有更多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将会发现自身越来越难以从全球性的知识经济当中受益。所以,在过去90年代曾经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并不是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说现在的基础教育不重要了。但是,我们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要加强我们在高端人才的培养上,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人才储备,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大学教育的质量问题

由此,我们就转到了下一个话题。在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就是质量观本身也在发生变化,评价质量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看到一种趋势,就是对质量问题的关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00年对质量问题就有一个很明晰的界定。什么是质量?使所有受教育者能够取得公认的、可衡量的学习成果。这两个修饰词非常重要,公认的和可衡量的。

OECD在2006年专门的政策报告就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他说,高等教育面临着一项崭新的任务就是超越增长,使得高等教育不仅更大,而且更好。所以,我们现在对高等教育的评价更多的要从更好的角度去考虑。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也是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里边的核心内容。

谈到这儿,大家自然就会问,虽然我们有了公认、可衡量的学习结果,这样的一个要求,但是到底什么是大学教育的质量,如何评价和测量大学教育的质量。所以,我们对这一个问题,我们想能否换一个角度,从这个角度。其实对质量问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大家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但是什么是质量?如何评价质量?实际上,我们的观点并不是很一致。

简单地归纳一下,对国际社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它有一个大致的趋向和走势的判断,我概括出了这样三个基本的特征。一个使用通用的或可比较的国际化的评价标准。突破国家和其他单一教育系统制定标准的局限,建立起以“实质相当”为原则跨国家互认学历的国际认证标准和程序。为什么这样呢?因为知识经济的时代,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流动的,而且是一个全球的,所以,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现在已经成为国际劳动力市场上重要的一个提供国和使用国,所以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要进入国际劳动力市场,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现在在工程教育上,我们正在力推叫“华盛顿协议”,这个“华盛顿协议”其实就是一个工程教育方面一个质量认证的标准。加入了“华盛顿协议”之后的国家,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工程教育的市场上,他的学历是得到承认的。中国这两年都在全力推进要加入“华盛顿协议”。有了可以通用、可比较的国际化标准,它保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以“学”为中心。又一次出现以“学”为中心,这个“学”代表了学生和学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习,这两个概念。以“学”为中心的增值性视角,这个增值性是目前在教育评价里用得比较多的一个词,叫做Value added。其实,它就是强调教育过程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的变化。所以,它强调,我们不是看你最后的结果,而是看学生入校的时候和毕业的时候相比,它在学习和成长上什么明显的变化,给学生增值,增加了哪些。

第三个,以证据为基础的可持续的评价方式。这个以证据为基础,evidence-based也是我们现在特别突出的一个经常用的概念。你说你学校培养的人才好,他说他的学校培养的人才好。我们基于经验有一个判断,但是我们现在越来越突出的是你说你的好,还是不好,要拿出证据来。而这个证据又不是我出了一两个领导人,出了一两个企业家这样的零散、单个的。而是要通过长期的积累,科学采集的数据和可显现的证据,所以刚才孙司长提出了质量报告是一个非常好的报告,学校要用坚实的数据向社会呈现我这个学校教育的质量的状态。有了这三个通用的、可比较的国际评价标准,以“学”为中心的增值性的评价视角和以证据为基础的可持续的评价方式。如此说来,我们接下去的教育的质量观就比较清晰了。

当然,关于教育质量观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视角来看,一个对于大学来说,办大学,大家都知道,它是一个非常有资源需求的,所以它是一个资源依型的一个机构。所以,传统对大学的质量观,我们概括起来大致有这样的几个方面。一个,我们叫资源观,强调学生的办学经费,硬件、设备、办学条件等。严格来说,我们第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更多的是资源驱动,看你办学条件是不是具备,满足生源扩大等这样的一些对资源的需求。所以,第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最大的成果就是促进政府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要办大学,要扩大招生,必须要保证最基本的资源投入。

接下去还有一种叫产出观。所谓产出观更多的是看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你产出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等。我们当前一些研究型大学特别强调定量地对教师、对学校,包括上海交大搞的大学学术排行榜,明显的是以产出观为导向的。

另外一种叫水平和声望观。水平和声望在一个更长期、稳定的领域里头看大学的状况,强调你必须的优秀的学生,总体的状况。你有没有学术大师,你的学术积累,办学历史等。所以,往往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学,大家越认为它有文化底蕴,这是水平和声望观。

但是现在新的质量观就是强调了增值性。增值性,刚才我说到了,它是强调大学教育,为学生带来的变化,学生在校期间的收获和提高,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的质量的话,我们就有了不同的一种角度。

如何评价大学教育的质量,这两个我们也可以看得到,黄色的,比如说这是投入,大学办学的,办学条件,注重学校的硬件、基本办学条件。这是我们第一轮评估非常强调,而且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很有成效的一个方面。粉色这一块,我们强调注重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注重过程特别强调的是人才培养或者教学过程和活动。这个活动导致了结果就是我们所说的你要performance-based,你要看你的表现,看你的成果。而且,蓝色表现的是大学教育人才培养不仅仅是是4年,你的毕业生就业率,还要看你就业之后整体的生涯发展。所以,我们现在有一些院校也知道,比如很知名的麦克思,麦克思公司就是运用市场化的一种手段来帮助大学评价它培养的毕业生到社会上以后,用人单位和他的薪金收入等,用这样的一些评价来给大学反馈自己的培养的人才,所以这是通过生涯发展。

我们再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育质量评价的这样一个基本观念之下,我们还要突出一个学生观的变化,所谓学生观的变化就是我们当老师的都知道我们要面对学生、要考虑学生。但是你把学生定位为什么,这是基于不同的学习观,比如传统教育观里头,它对学生的定位,把它看作是知识的接受者,所以评价更多的是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的程度,我们传统的考试是非常典型的,就是学科考试,期末模式,都是看学生知识量掌握得怎么样。后来市场化的观念引入之后,学生被看成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既然是消费者,他就有权去保障自己的消费权,得到了尊重。所以,教育评价就增加了一项,就是教育的满意度。所以,我们现在很多大学都有学生评教的环节。其实学生评教很重要的是,我对这堂课、这门课,我是否满意,是不是跟我的期待的匹配程度以及这个老师的教学准备、知识的储备以及他表达的方式是不是让我感觉我满意。所以教育满意度本身现在也成为很多国家评价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但是并非仅仅如此,因为学生的角色非常地多样,在现代教育观底下,学生更重要的是独立自主的学习者。这个我们大家都能够明白,因为如果把学生仅仅看成是消费者,我们不管多好的教育服务,学生自己不投入,自己不主动,不努力的话,没有老师能够替代他,所以学习不是单方面,我给你提供服务,你满意不满意的问题,它是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学习者,你自身,你的学习态度,学习投入,学习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另外,学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大学生,他是走向成熟的劳动者,这个概念意味着你现在在校的学习要体现在你毕业以后,在劳动力市场上你的竞争力如何。所以,后面的这两条就是作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作为走向劳动力市场的成熟的劳动者,你所具备的你的学习性投入,你的生涯发展,是衡量一个大学教育质量非常重要的标准。所以,下面我讲的质量评价就基于这样的一个现代教育观,现代学生观为支柱的一个质量评价体系。

我们搞教育研究的人都强调教育、人的学习、人的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人的学习和成长的因素并不是单方面的。简单概括一下,我们就能看得出来,我们把一类因素归结为叫“学生的先赋性因素”,什么叫先赋性因素?就是学生自己没办法去选择,是他给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定的,比如他的性别,他是男孩还是女孩,他的民族,他到底出生在农村还是城市。他父母的职业、教育水平以及决定的社会经济地位,甚至他的资源禀赋,他自己的智商,这些很多是跟DNA,跟父母的条件有关。所以这一些都是给定的,学生并不能自己选择的,我们叫先赋性的因素。还有一种,我们归结为叫“教育过程”的因素。一会儿,我讲得更多的内容是从教育过程性的因素来谈起。教育结果,就是我们所说的学生的教育收获,教育收获可以归纳为知识上的、能力上的、价值观上的、社会性发展上的,都可以。另外,它毕业后的工作。我们说你的工资,你的工作性质,你的工作升迁机会,应该说都跟你大学教育本身也是有关系的。

所以,如果我们把先赋性因素和教育过程的因素和教育的结果的关系来看,先赋性因素肯定影响教育过程,因为学生不是一个真空,我们老说学生是一张白纸,其实不可能。学生是带着他丰富的前期的先赋性的特征进入到大学的,所以,他肯定影响到他的教育过程。当然,他的教育过程也会影响他的结果。学生的先赋性因素也会影响到教育结果。为什么现代社会对教育公平特别强调?现在说你学习成绩再好,不如有一个好爹,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因为的的确确,现在很多先赋性的因素是在影响着学生就业、学业的职业发展。先赋性的因素对过程的影响,对教育结果的影响是肯定的。但我们为什么重视过程的影响,因为作为教育研究者,我们认为教育过程对结果而言,它有一种政策性、改进型。你的先赋性因素,你知道了以后,你并不能去改变它,而你必须要想办法用过程性的因素作为一个中介去改变。所以,你是来自农村文盲家庭的孩子,有可能你在前期进入大学前的准备上在相比之下,比如说你的外语知识面等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教育过程会给你这种先赋性的因素带来一种很大的补偿的作用,所以我们怎么能够通过更好的地改变教育过程,对学生的教育的要素,这种因素来改善它的教育结果,这是我们关注的最核心的问题。

国际上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过程和学生就学经验的测量工具非常多。在这我只是归纳了几个,比如英国的全国学生调查,就是NSS,如果大家把google上,你把NSS打上去,你会发现一系列的关于英国大学生调查的资料。这个调查的特点特别强调学生对学生教育的满意度,而且每年每个大学特别是接受政府拨款的大学必须要把NSS,你的大学的得分,你得分的均值,你要挂在你学校的网站上,这样大学生在选择大学的时候,这是他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所以很有意思的,一些研究型的大学的NSS的均值并不一定好于一些小型非常重视本科教育的一些学校。

第二个是美国的大学本科生学习性投入调查,我们简称NSSE。这个NSSE,同样,如果大家在google上打,打出这个词的话,你会发现一系列的文件,这个工具的特点更多的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是从行为上和看学生的形式性投入和他的学习发展状况。

另外一个也是澳大利亚本科生学习性投入调查。我们简称AUSSE,AUSSE是在美国的NSSE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改,也是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性的投入和他的学习的产出。

这几个工具的共同点都是在揭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当中所有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什么我要给大家介绍这些工具,因为这是我们接下去,我觉得对我们的启发。这些工具都说明在国外,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国家,它们都采用了一个共同的做法,就是低于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结果来判断本科教育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来设计干预错这些可以说代表了发达国家不断地去改进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也是它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有效的措施。

三、大学生“学习性投入”问题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在2007年,我们就开始引进了这样的一个调查工具,关注大学生的学习性投入以及对我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启示和借鉴。什么叫大学生的学习性投入?学习性投入这个词说起来的话很容易,就是表示了大学生在以学业为目的的活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是大学生的学习性投入。为什么要看他以学业为目的的活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呢?因为这个工具的设计者认为,以看他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能够预测他的学业状况和他大学期间以及大学毕业以后的发展状况的。这样的一个假设,使得他特别关注,因为学生毕业以后,他表现得怎么样,反馈回来的信息只能对改进后面的学生有用,对这个学生已经帮不上忙了,而如果我们在这个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能够通过他在学业上的学习投入来预测他的学习结果的话,我们有可能可以通过过程性的干预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产出。

1998年,由美国的乔治•库,这是美国著名教育质量评价人。他带着他的团队都开发出了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这个工具。目前在全美1000多所大学已经进行了10余年的调查,是一个非常稳定,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说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大学生学习状况的一个调查工具。我们现在发现他在美国的重要性美国公立及赠地大学联合会,就是它的公立大学(州立大学),州立大学基本上都要求把你这个大学学生的NSSE的成绩要公布在学校的网站上。这是表现他的人才培养质量,他的本科教育的过程性指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

我们简单概括一下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的五个可比指标,我觉得这个工具是特别有价值的东西。他把学生的学习行为用一个五个结构性的指标体系,把它呈现出来。一个叫学业挑战度、一个叫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第三个叫生师互动,第四个教育经验丰富程度,第五个校园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欢迎支持度。这五个指标,有不同的小题构成,所以在运用五大指标所建构的一个常模实际上就是用数值化的得分来表现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学生自我报告的一个问卷,所以把学生的行为转换为数值化的得分。把得分进行相加整合以后构成一个总分,构成一个均值,来进行数据的跨国比较,同类大学的比较,大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状况的比较。这个说起来,一会儿我会举例子说明。

清华大学自2007年起,与美国印弟安那大学研究团队合作,对工具进行汉化及文化适应性修订。所谓汉化就是说它不是简单的翻译,因为一个对学习行为的工具,它必须要考虑它的文化的适应性,美国学生能够理解的问题是因为他的生活环境。拿到中国来,中国学生未必一定理解,甚至有一些美国学生必有的学习行为在中国学生当中未必一定有。比如,有一些类似宗教的这样一些题目,在我们的汉化题目当中我们就做了必要的删减,我们在删减当中保留了五大可比指标,因为你要保留这个,你才能跟美国的院校的均值进行比较。增加了个人的背景信息,院校的相关信息便于对我们的院校、教学过程进行深化的分析。另外,我们还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过程,特别是教学环节,我们增加了教育过程和环节的7个小量表。这是我们在中国的问卷里才有的,另外我们增加了一些新的测量的维度。比如,反映学生学习倦怠和厌学情况的题目,学生的学习状态,他是厌学还是喜欢学习,学习动机的题目在美国的题目里头是不包括的,因为他们认为动机是主动性的东西,是没有办法做出测量的。但是,我们认为在情况的学习情景之下,学习性投入只看他的学习性的得分,而不去考虑他的学习动机的话是很难去做出判断的。因为我们的应试教育的传统使得学生可以在学生上付出很大的时间,学习精力花的时间很多,但是他一点儿都不喜欢学习,他一点儿都不想学这个科目。这样的情景,如果美国你不喜欢这个专业你就转,你不喜欢这个学校你也可以转学,甚至我学的这两年我觉得学烦了,我还可以休学一段以后我再返回来。所以,这样的一些情景使得我们的动机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由此,我们增加的这些内容重新构建了中国大学生学习行为量表。

2009年,在清华研究团队在全国27所自愿参加的院校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在本科生中抽样,发放了31000份调查问卷。后边,我的一些数据分析就是根据我们的实际调查的样本。

2010年,除自愿参加的院校外,我们又采用院校分层抽样方式又在全国抽取30所不同类院校,共46所院校,发放6万份问卷。

2011年,参与项目的院校数扩大到59所。发放问卷达到8万份,部分院校采取校内追踪方式(可分析个体变化),所谓校内追踪的方式就是使得学生一年级的表现和三、四年级,就是同一个学生,他在校期间,他表现的情况到底是正向变化还是一个负向的变化,你是可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以追踪的。

下面我们简单地讲我们的调整的一些结果,我想可能会对大家会有一点启发的地方。一个首先要说我们汉化之后的工具在教育测量的效度的指标上是非常不错的。在这NSSE自身的五大可比指标内部的信度得分,这是NSSE—CHINA,有一些得分,我们还要高一些。

2009年开发的六个教育环节的小量表,我们的信度得分都在这个括号里,一般认为点六,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就是可以接受的,到点八,就是非常好的一个信度效度非常好的,所以这是我们的量表的情况。

这一个,我们考察的是大学生的学习性投入,但是我们必须要证明,大学生的学习性投入和学生的学业表现之间是相关的。大学生学习性投入得分越高,他的学业表现也应该越好,这样我们才能证明这个工具有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所以,我们就做了五大可比指标和学生学业表现相关的分析。这个分析我要特别强调,因为这个模型是控制了性别、家庭背景、入学前受教育背景和院校差异。因为我刚才说了影响学生学业的有很多因素,所以你仅仅说,所有的结果都归结为教育过程,其实教育过程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所以,性别有可能影响,家庭背景、入学前是重点中学的还是普通中学的都有可能影响。但是我们为了凸显它的教育过程的影响,我们在做这个模型的时候,把这些因素都把它控制住,剩下的那些就是教育过程因素。这是我们一个基本的假设,但是这些因素控制住了,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因素在影响,也有可能。但是总的来讲,这是比不控制这些因素要更科学,更可靠的。这样控制住了以后,我们发现五大可比指标和学业表现都是三个星,所谓三个星就是高度地相关。美国了NSSE是用学生累计的GPA的排名,但是在中国的情况下,各个学校的GPA的排名不可比,所以没有办法用GPA,所以我们还是用学生的学业成绩排名,这样的一个在我们现在也不一定最好,但是我们能获得的指标。

所以,这个分析发现,无论是中国的985院校还是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五大可比指标和学生学业表现都明显地相关。而五大可比指标当中和学生学业表现最相关或者相关程度最高的是主动合作学习和生师互动。主动合作学习代表了学生发动他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是不是主动,是不是善于和其他同学合作。而生师互动却代表了老师和学生共同发动,这两个因素是对学生的学业表现的预测的相关程度最高,也启发了我们想认识到这两个因素我国的下一段的改革当中要特别关注的。

这个常模怎么来用?这是一个简单的呈现,985院校,五大可比指标。比如这个院校是A院校,这是一年级的学生,因为我们是分一到四年级,是分年级采样,你的五大可比指标的得分,比如学业挑战度得49.12,你就来跟你的985院校的常模来进行比较,它是48.31,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那你就高于它。总之,所谓常模就是给你一个标准,然后把你和你学校的得分和这个常模进行比较。

下面,是我们简单地一些数据的报告,我讲得快一点。国际比较的案例,985院校和美国研究型大学相比,这是2009年的数据显示,浅颜色的是美国研究型大学,深颜色的是中国的六所985院校,我们在看校园环境支持度,生活丰富度上,基本上我们没有什么差异,特别是低年级,我们还要高一些,但是我们明显有差距的是生师互动。高年级我们看他的学业挑战度和主动合作学习我们也都第一。这两个是我们基本上和美国985院校相比。

985院校和美国研究型大学相比,比如说在学业挑战度,刚才我们说五大可比指标,学业挑战度是一个指标,在这个指标上又包含了好多小题,在这些小题你就能够看出我们的优势在哪儿,它们的优势在哪儿。我们的学生基本上在学习时间、长篇论文、中篇论文的写作,还有学习时间上,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学生远远高于美国。但是在其他的方面,比如老师对学生的期待、认知目标达成上,这些我们要比美国低得多,这是反映我们的学生时间花得很多,但是学习质量上认知指标,我不展开了,但是他的高阶认知,就是分析、综合、判断,这个方面我们的得分要远远低于美国的。

这是国内不同类型院校的五大可比指标,这就是985、211,地方本科和地方专科。在这儿我特别想说的是,在我们的这次调查当中,211院校在一些指标上的得分不佳,这让我们感觉非常值得关注。当然,我们不能说,学生自我报告方面的存在的问题,就完全说明了是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是我们分析跟211院校的特殊的境遇有关,特点特殊的境遇是他是承担扩招任务最大的一个群体,包括地方本科。另外,同时研究生教育在扩招,在承担着者地方研究生教育,所以它稀释了它本科教育的资源,另外,它还是服务地方,也是一个旗舰机构,所以,211院校承担的压力和多样性的职责使得本科教育有可能在相应的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不同类型院校,课程认知目标达成上我不展开了,就是想说,我们在高阶认知上,我们现在表现出来的还是有提高的余地。另外,地方专科院校在应用这个目标上显著地高于985院校,说明了应用型本科,应用型专科院校,培养目标的清晰性,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明显地反映出来了。

这是985院校以美国研究型大学在教育目标达成上的梯度。为什么?我们说,低年级和高年级相比,我们强调增值,但是在这儿你可以看得出来,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上,它明显地表现出,除了一个记忆被认为是低阶认知,它随着年级的升高是下降的,其他的四个高阶认知都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高,年级越高,它的高阶认知能力也在增强。但是中国的情况,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我们却没有明显表现出年级的升高的趋势。

生师互动上尤其表现出211院校不但低于985,而且低于地方本科,甚至某些指标低于地方专科。这个现象,后来我们结合我院同时承担的一个课题,就是44所高校教师的调查,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解释的部分原因:院校扩张之后,教师的学术职业的分化。

所谓的教师学业职业分化,这个蓝线是从事科研的时间比例,红线是从事教学的时间比例,这是985院校,这是高职高专,随着学校类型的变化,从事科研的时间越来越少,从事教学的时间越来越长,剪刀差说明了教师职业跟院校类型相匹配出现了分化。

底下这一个说明了高校扩招对院校带来的影响。底下这是研究型大学或者是有研究生院的大学,基本上师生增长的数量不多,而蓝色的,这是其他本科类院校,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增长的数量非常地明显。这个增长就证明大量的新教师涌入教师队伍,但是我们现在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这一方面,专业化发展又没有跟得上的话,我们的生师互动和对学生教学的投入有可能会受到影响。

最后,我想在结束的时候用目前世界一些重要的学校的教学改革来说明我们自身。前哈佛学院院长哈瑞•刘易斯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我觉得这个说得很对,他说:“当前很多顶尖研究型大学正为追求卓越地位展开空前的竞争,而在这一过程中,大学忘记了更重要的教育学生的任务。”这是他对研究型大学的一个非常尖锐的批评,我认为是批评得很对的。

哈佛教育提出要培养21世纪受过教育的人,这个人的特点就是对假定进行质疑,对熟悉的事物重新思考,揭示表象下的本质,使自己重新定位。

哈佛前校长博克说:“真正影响教育品质的事发生在大学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情景中。” 中国已经到了改革的关键时刻,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前后连续发的文章我觉得谈得非常好。改到“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真处是教学”,“改到难处是教学”,“改到痛处是教学”。

接下去在人才培养上,我们推出来的“2011年计划”,要强化高校质量主体意识,包括刚才孙司长谈到的多样的评估的方式,现在很多学校都在跟我们联系,希望能够加入到中国大学生学习性发展调查,反映了我们院校层面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

最后,我的结语是“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这是一个理想,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对教育目标的一个追求,而这个目标要体现在我们最教育的质量的关怀上,而这个质量要落实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的收获上。

好,谢谢各位。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考试总结题

一章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影响教学方面A群体差异B个体差异)(2)教师(3)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课程、教材)(4)教学媒体(特性:是实在传媒所能提供的信息;是教学过程中知觉、认识活动对传媒的要求)(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学习与教学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教学过程(3)评价或反思过程(包括:预测和评判、监督和分析、检验与反思)

3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实践)作用表现:(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育心理学兴起(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二章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2我国心理学家按照个体发展的共同性、典型性和主导性活动将个体发展分为8个阶段。3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

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认知方式知识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优略好坏之分。(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5专家分析性格差异的依据:(1)对心理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理智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 6智力: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他在吸收、存储和应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中得到表现。7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内容及对教育的启示:A认知发展(1)发展十一中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2)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3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4)个体的心理发张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B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启示: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三章

1(广义)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或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是社会生活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过程。2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人类历史经验为主要任务的一种学习活动,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充实自己的过程。3学习内容:(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4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五种学习结果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5加涅教育事项:(1)提示教学目标(2)引起学生注意(3)唤起学生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回馈(8)评定学习成果(9)加强记忆和学习迁移

6简述奥苏泊尔学习情境中的学习动机理论:(1)认知的内驱力(如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等)(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如自尊心,荣誉感,胜利感)(3)附属的内驱力(为了获得长者和同伴的认可而努力的需要。表现为依附感)。

7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即编码系统)(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3)学习应广泛使用发现法。

8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动机原则(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 9意义学习应具备的条件:意义学习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1)客观上,学习材料被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习者心理是可以理解的(2)主观上,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能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

认知结构;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将新知识转化为实际意义的知识即心理知识。四章

1动机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强化功能。基本成分:(1)学习需要(2)学习期待

2学习动机种类(1)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学习动机的作用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近景的直接性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外部与内部学习动机 3需要层次理论五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相爱与归属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需要

4成败归因理论责任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5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形成的因素:(1)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2)影响爱那个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A个体成败的经验B个体的归因方式。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1)学习是中介(2)学习动机作用和学习效果是统一的。表现: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可以增强动机作用(3)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五章

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种类:(1)性质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水平与垂直迁移(3)迁移内容的划分:一般与具体迁移(根据内在心理机制分:同化。顺应与重组迁移。六章

1知识类型:(1)根据深度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2)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分陈述性与程序性

知识直观类型(1实物直观(2)模象直观(3)言语直观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加强词语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性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配合运用正比例和反比(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自觉概括

4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5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2)客体的性质(3)智力活动方式(4)阶梯式的心理状态

@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1)低智商不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底的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人之上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原理: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都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发现,冬季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冬季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注意的功能:(1)选择(2)维持(3)调节和监控

@多元智力的主要观点

及其现实意义: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成分:(1)言语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3)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身体运动智力(6)社交能力(7)自知智力

@影响人格形成因素: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殊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1)遗传

艾森克认为人格的个体差异主要是遗传造成的,他所关注的人格特质主要属于气质层面。双生子研究表明了遗传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2)环境 影响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有:产前环境、出生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阶层和社会文化。研究表明了环境对人的人格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塑造方法:(1)有效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算术方式 优点能成功的解决问题,缺点,费时费力。启发式:优点省时,缺点有可能无法成功。(2目的分析法:把大的目标分成子目标然后进行算术搜索。(3)目标递进策略和目标递归策略。

@焦虑症产生原因:(1)学校的统考,开学的持

久、过度压力(2)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的期望(3)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4)血液多次失败的体验

@教学目标设计原则:(1)教育方针制约性(2)活动分析(3)类化经验(4)系统化(5)明确化原则 意义:(1)知道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3指引学生学习@班集体特点:(1)教育系统的一个组织细胞(2)组件有强制性(3)成员水平相仿(4)有共同目标(5)教师处于核心地位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A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B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C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D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E做学生的朋友。

下载四川小学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 复习总结(以书为本)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川小学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 复习总结(以书为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江苏教育心理学考试整理总结(最终定稿)

    1.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 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1精神分析学派①弗洛伊德②研究对象:无意识;③研究手段:自......

    教育心理学复习精要知识点总结(汇编)

    教育心理学复习精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1. 心理学的感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学现象的实质: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总结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总结 绪论 识记: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领会: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其作为教育思想......

    教育心理学复习精要知识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复习精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1. 心理学的感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心理学现象的实质: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

    自学考试复习专题: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它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1.2.横断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就是在同一个......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总结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小课题研究 中期总结 北庭镇小学: 卢树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

    以“和”为本 GMAT考试备考方略小结

    以“和”为本 GMAT考试备考方略小结 定期更新出国留学考试资料,发布最新出国留学信息,提供出国咨询!精彩内容尽在吉大出国留学交流中心主页:http://page.renren.com/601270001?i......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合集5篇)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名词解释 1、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2、心理发展: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