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史上最全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总结(以人物为主线)汇总
1、许慎:东汉,《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2、《中庸》:“修道之谓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
3、《荀子》:“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中国古代外铄论代表。
4、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夏、商、周“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中国内发论的代表,“万我皆备于心”。
5、裴斯泰洛齐:瑞士,“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6、杜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成长”。
7、清朝: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废科举、兴学校”,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8、西周:“学在官府”、“官师一体”,“城均”、“上庠”、“辟雍”、“东序”、“宗”、“泮宫”,“国学”、“乡学”,六艺。
9、孔子:春秋战国,“显学”,私学,《论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贤人”,“君子”,“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诗》《书》《礼》《乐》《易》《春秋》,“学而知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过程是“学-思-行”的过程,“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巩固性原则。“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习迁移的形式训练说。
10、墨子:春秋战国,“显学”,私学,“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有道者劝以教人”,“贤士、兼士、义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否定“礼、乐”的价值。
11、秦汉以后:“太学”。
12、董仲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选士制度。
13、隋唐以后:科举制度,中央官学弘文馆、崇文馆。
14、宋代以后:程朱理学,“四书五经”。
15、明代以后:八股文。
16、古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吠陀》。
17、古埃及: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寺庙学校、文士学校(最多)。
18、古希腊、罗马:古代雅典,多方面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军人,罗马灭亡后,培养僧侣人才,神学和七艺,宗教教育,骑士教育,世俗教育。
19、人文主义教育: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法国的拉伯雷、法国的蒙旦、莫尔、康帕内拉。20、朱熹:“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对孔子“启发”的注解。”“宽著期限,紧著课程”,“课程”一词。
21、道家:“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老庄学派,老子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文化堕落论,主张“绝学”,“道法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22、《学记》:《礼记》中,世界最早教育专著,中国“教育学的雏形”。“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尊师敬道,启发教学”,“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师严然后道尊”,“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是循序渐进原则。
23、苏格拉底:古希腊三贤之一,“问答法”、“助产术”或“产婆术”。
24、柏拉图:古希腊三贤之一,“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区分开,《理想国》,“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学前教育思想,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寓学习于教育”的最早提倡者。
25、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贤之一,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政治学》,“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发展”,“文雅”教育。
26、夸美纽斯:捷克,人文主义影响,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萌芽《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教得准、有把握”,“教得使人感到愉快”,“教得彻底”,《大教学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个体认识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7、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爱弥儿》,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
28、康德:德国哲学家,受卢梭影响,“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教授,最早始于康德,1776年德国柯尼斯堡大学。提出道德教育。
29、裴斯泰洛齐:瑞士,受卢梭和康德影响。30、洛克:英国哲学家,“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教育漫话》,外铄论代表。
31、赫尔巴特:德国,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普通教育学》,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构建教育学体系,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统觉观念移用过来,“统觉理论”,教学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32、杜威:美国,《民主主义与教育》,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现代教育代言人,与赫尔巴特相对,“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强调儿童教育中心地位,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3、凯洛夫:苏联教育理论家,1939年以马克思主义编写《教育学》,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思想,1951年译成中文,成为我国教育工作指导思想,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
34、苏尔茨:美国经济学家,1960年12月,73届美国经济学年会,“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35、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内发论代表,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最根本的动因。有关儿童个性、社会适应以及心理卫生等问题进入了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动机性遗忘理论,把不想记忆的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也叫压抑理论。
36、威尔逊: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内发论代表,“基因复制”决定人的本质力量。
37、格赛尔: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有决定作用,生理方面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38、华生: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外铄论代表,“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39、皮亚杰:20世纪最有影响的瑞士心理学家,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四个阶段,感知运算水平(0~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前运算水平(2~7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具体运算水平(7~11岁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守恒)、形式运算水平(11~15岁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10岁以前他律道德,10岁以后自律道德。道德认知模式,皮亚杰提出,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
40、柯尔伯格:美国心理学家,前世俗水平(0~9岁惩罚与服从取向和相对功利取向),世俗水平(9~15岁寻求认可取向和遵守法规和秩序取向),后世俗水平(15岁以后社会契约取向和普遍伦理取向),“三水平六阶段”,“道德两难问题”,“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41、维果斯基:苏联心理学家,“最近发展区”。
42、少年期:
13、14~16、17岁,身心变化剧烈,“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追求独立的倾向,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43、青年期:身心逐步走向成熟,“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人生的定向期,个性的定型期。
44、斯宾塞:英国教育家,1859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把课程用于专门术语。《教育论》,把教育明确划分智育、德育、体育。
45、克伯屈:杜威的学生,“设计教学法”,与“道尔顿制”类似,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
46、泰勒:对社会的分类,健康、家庭、娱乐、职业、宗教、消费、公民七个方面。8年课程与评价的研究,“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目标评价模式,“当代课程评价之父”。
47、斯克里文:美国学者,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48、斯塔弗华姆:美国教育评价家,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比较全面的评价模式。
49、第斯多惠:提倡启发教学,“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50、乌申斯基:直观性原则,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巩固性原则,复习是学习之母,不巩固就是醉汉拉货车。
51、加德纳:美国心理学家,“多元智能理论”,因材施教原则。
52、班级授课制:17世纪初乌克兰兄弟会学校兴起,夸美纽斯奠定理论基础,19世纪中叶成为西方教学主要形式。我国最早采用是1862年京师同文馆,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全国推广,章程最早使用“德育”一词。19世纪初,英国出现了“导生制”,又叫“贝尔-兰卡斯特制”。
53、蔡元培:“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标志“德育”一词成为通用术语。
54、麦克费尔:英国学校德育学家,道德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学会关心、学会体谅,坚持性善论。
55、班杜拉:美国心理学家,道德的社会模仿模式,创立了新的认知-行为主义学说,社会学习理论,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自我效能感理论,影响因素是个体成败的经验。社会学习品德理论,社会学习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56、马卡连柯:“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班级的平行管理。
57、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班级的目标管理,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方式。
58、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西方教育心理学奠基人之一。联结学习理论代表,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实验。学习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有共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遗忘的痕迹衰退说,对遗忘原因最古老的解释,起源于亚里斯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
59、布鲁纳: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学习理论代表,认知-结构学习理论。1994年,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四个方面的内容。发现教学教学设计四项原则,教师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配合学生的经验,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确保材料难度适中。
60、廖世承:1924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61、劳伦兹:奥地利生态学家,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62、埃里克森: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学家,人格的发展阶段,8个,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主动 感对内疚感(4~5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繁殖感对停滞感(25~50岁),自我整合对绝望感(50岁直至死亡)。
63、鲍姆宁: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不太知足、不安全……)、放纵型(最不成熟,缺乏控制力和探索精神,依赖性……)、民主型。64、智力与智力测量: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S-B量表),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的另一套智力量表,学龄前智力量表,儿童智力量表和成人智力量表。
65、加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专家,《学习的条件》,学习水平由低到高,8个层次,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5个类型,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联结学习理论代表,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66、巴甫洛夫:俄国著名生物学家,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联结学习理论代表,“狗的唾液分泌”实验。
67、斯金纳: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创立者,联结学习理论代表,“迷箱”实验。程序教学创始者是普莱西,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是斯金纳。
68、苛勒:德国心理学家,认知学习理论代表,完形-顿悟说,“箱子问题与棒子问题”。
69、奥苏伯尔: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学习理论代表,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学校成就动机内驱力,3个,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心理学关于迁移的研究乃是心理学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领域。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在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关于遗忘的理论,认为遗忘的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70、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需要层次理论,五种,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71、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物,2类学习者,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
72、维纳:美国心理学家,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探讨,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73、耶克斯和多德森: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74、贾德:学习迁移的经验类化理论,“水下打靶”实验。
75、格式塔心理学家学习迁移理论是关系转换理论,迁移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 间关系的理解。
76、陆钦斯:学习的心向与定势,“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77、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是不平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78、加里培林:苏联心理学家,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五个阶段,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我国的是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79、安德森: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80、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态度与品德价值内化程度不同,态度有多种程度的变化,5种,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布卢姆对教育目标分类,分为认知目标(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提出了掌握学习,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学生对学习内容都可以掌握。81、强迫症:日本的森田疗法。
82、全身松弛训练:雅各布松在20年代首创。
83、艾里斯:理性情绪辅导方法,ABC理论,具有浓厚教育色彩的心理治疗法,台湾的吴丽娟在此基础上编拟了“理性情绪教育课程”。
84、罗森塔尔:对教师的期望进行了研究,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85、反思教学经验: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科顿1993年提出了一个教师反思框架。布鲁巴奇1994年提出四种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第二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重要人物整理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重要人物整理 孔子 《论语》 “有教无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学——思——行(学习过程)
中国(东方)最早实施启发是教育的人 西方:苏格拉底 洛克 白板说
《教育漫话》 绅士教育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泛智教育”
直观性教学原则 学年制、班级授课制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卢梭: 《爱弥儿》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首次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四段教学法: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传统教育学代表人物、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 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民主主义与教育》 学生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 1 招教事业部 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教育无目的论 五步教学法: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首创设计教学法 布鲁纳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知识、分科、学科基本结构、认知结构 发现教学法
认知学习理论代表人物 奥苏贝尔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先行组织者 同化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遗忘理论的同化说 布鲁姆
《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皮亚杰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阶段论 对偶故事法
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
文化——历史发展阶段论 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适当走在发展前面 最佳学习期 “内化”学说 加涅
学习结果分类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
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之父 尝试错误说
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教育心理学之父
遗忘理论的痕迹衰退说代表人物 斯金纳: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 2 招教事业部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 程序教学 苛勒
完形——顿悟说
迁移的“关系转换学说” 罗杰斯
学生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马斯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严、自我实现)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依法执教,廉洁从教
2、注重礼仪,遵守公德
3、尊重家长,团结协作
4、热爱学生,严谨治学
5、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
第三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人物总结
1、利托尔诺《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人民的教育》——教育的生物起源学说;
2、孟禄
《教育史教科书》——教育的心理起源学说;
3、叶澜
《教育概论》——教育的交往起源学说;
4、《中庸》 “修道之谓教”;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荀 子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
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环境决定论”;
《荀子》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荀子·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一词最早出处;
《荀子·劝学篇》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道德”二字最早合用;
6、《学记》
① 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文献,相传是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作;
② “教学相长”“长善救失”;
③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的政治功能; ④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体性原理; ⑤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7、昆体良(古罗马)《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8、《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9、舒尔茨
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10、孔子
①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②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③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性相近,习相远”;
④
最早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考,主张学习,思考和实践相统一,将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11、墨子
① 兼爱,非功,亲知,闻知,说知;——推理得到的才是真实的知识 ;
②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环境决定论”;
12、老子
一切回归自然;
13、朱熹
“明天理,灭人欲”;
“循序渐进、熟读深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儆持志”;
《四书集注》《童蒙须知》《小学》——宋代以后封建社会
学校的法定教材; “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14、苏格拉底
“产婆术” ;“助产士”;
15、柏拉图
①《理想国》、《法律篇》;
② “天赋说”;
③ 最早提出“创造力是无意识”的观点;
16、亚里士多德
最早提出德智体和谐发展的思想;
“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 《伦理学》、《政治学》
17、培 根
①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与其它学科并列;
② 提出了创造力的“理性意识”学说;
18、夸美纽斯
①《大教学论》;
(捷克)
② 最早提倡“班级授课制”,提出“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教学原则,强调教师的作用。
③ 提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明确指出教育中必须尊重人、按照人的自然天性塑造人。
④
泛智教育。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一切青年男女都应该进学校
⑤ 教育顺应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自然的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
19、康德(德国)
①《康德论教育》,②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对人的本性进行适当的控制。
③首开教育学讲座;
④“教育是‘人最应尽力的最大而最难得问题。’” 20、赫尔巴特
① 《普通教育学》——被誉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②
建立了“四段论”教学体系,强调教育、教学的科学基础是心理学;
③ 最早阐述和论述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④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⑤ 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成阶段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从而使班级授课制
基本定型。
22、卢梭(法国)① 《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 《新爱洛绮丝》;
② 提出“天赋人权”的社会契约论;
③ 提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
④ “教育要遵循儿童的本性,让他们身心自由的发展”;
⑤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
23、裴斯泰洛齐(瑞士)《林哈德和葛笃德》——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21、洛克(英国)《教育漫化》① “白板说”——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可以随心所欲的做成任何样式”;
②
主张绅士教育;
24、乌申斯基(俄国)《人是教育的对象》;
25、斯宾塞(英国)
① 《教育论》——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教育;
②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国外最早出现“课程”一词的著作;
26、梅伊曼
① 首先提出了“实验教育学”思想;
② 《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实验教学论》,囊括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全部内容;
27、拉伊
《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28、杜威(美国)①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既生长”“教育既改造”;
② 提倡以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③ 提出“做中学”思想;
④ 创办“芝加哥实验”;
⑤ 提出问题解决的“五步骤观点”;
29、凯洛夫(俄国)《教育学》——我国翻译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30、布鲁纳(美国)①《教育过程》——提出“学科结构”和“发现法”思想;
② 提出了“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
③ 提出三种不同的认知表征形式:动作表征、形象表征、符号表征;
④ 总结知识学习的获得过程包含三个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知识的评价;
⑤ 在教学中提出了 结构教学观、发现法教学模式、螺旋式课程改革模式
31、布鲁姆(美国)
① 《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分为三个基本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
作技能领域;
② 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级: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32、巴班斯基(前苏联)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33、赞可夫(前苏联)
“教学与发展”理论;
34、苏霍姆林斯基
“全面发展理论”;
(前苏联)
“没有聪明能干的教师,就没有集体。”——说明教师个体劳动的重要性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主体性原理;
35、根·舍因(德国)
“范例教学”理论;
36、蔡元培
① 提出《对应教育方针之意见》,包含有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②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美德。”
37、陶行知
① 提出了“生活教育论”,包括“生活既教育”“社会既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部分;
②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③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38、杨贤江(化名李浩吾)
《新教育大纲》——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39、“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萨特; 40、“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41、李秉德
把我国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五类,有:①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
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② 直观感知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③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④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⑤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
法(发现法)。
42、华 生(美国)
《行为主义》一书中指出:“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
——“环境决定论”;
43、“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
44、“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45、“当代人本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斯杰
46、“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布鲁纳、施瓦布
47、“学生中心主义的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
48、“社会中心主义的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康茨、拉格和布拉梅尔德
49、孔颖达
“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我国最早“课程”一词的出处;
50、加里宁
“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51、伊拉斯谟
最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文艺复兴时期);
52、贝尔、兰卡斯特
19世纪初期在英国创立“导生制”,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53、加德纳
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追求教学的“个性化”。
54、桑代克
①《教育心理学》——最早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奠定,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独立,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确立为四个板块:人性问题、动物学习心理、教学测量评估、个别差异。
②
提出了“联结主义学习观”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观),提出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的过程,总结出学习的规律为: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③ 提出“共同要素说” ——技能的迁移理论;
55、泰 勒
被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
56、詹姆斯
《同教师的谈话》——强调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告诉教师:“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必须与心理学所提及的原理相一致”。
57、冯 特
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这门实验新科学的正式创立。
58、霍 尔
① 创办了《教育心理学》杂志,在儿童心理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②
“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遗传决定论”
59、卡特尔
从心理统计和测量领域开创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60、房东岳
1908年翻译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书籍。61、廖世承
1924年编写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2、潘 菽
1963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讨论稿,标志着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已经基本形成。63、罗伦茨
首先提出个体发展的“关键期”概念。64、高尔顿
《天才的遗传》中指出:“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组织之受遗传决定一样”
——“遗传决定论”
65、维果斯基
① 提出“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和“最近发展区”思想;
② 强调学习要在“学习的最佳时间”内的观点;
③ 创立了“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学派(维列鲁学派);
④ 认为人的发展受三个因素的制约:社会文化—历史因素、个性因素、社会实践活动因素。66、格赛尔
提出“自然成熟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理论,“双生子爬梯”实验。67、皮亚杰
① 提出“发生认识论”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理论;
② 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1932年出版的《儿童道德判断》一书,是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
③ 创立了临床研究法(谈话法),设计了“对偶故事”;
④ 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主要因素);
⑤ 把个体的认知阶段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四个阶段。
68、埃里克森
提出“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把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69、威特金
提出个体认知方式的差异为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的差异。70、卡 根
提出个体认知方式的差异为 沉思型与冲动型 的差异。71、吉尔福德
提出个体认知方式的差异为 辐合型与发散型 的差异。72、L.M.推孟
1916年制定了《斯坦福—比纳量表》。73、韦克斯勒
编制了《韦氏智力量表》,其中包括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
74、荣 格
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把性格分为 外倾型 和 内倾型。
75、斯金纳
① 提出了“操作强化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② 把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③ 设计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被誉为“教学机器之父”。76、班杜拉
① 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② 被誉为是一位“行为主义的认知心理学者和行为主义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者。”
③ 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观察模仿学习;
④ 提出了著名的“三元交互作用论”;
⑤ 提出“品德发展理论”,强调“替代强化”的作用;
⑥ 最早提出学习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将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即强化作用分为三类: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77、加 涅
① 提出了“知道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
② 《学习的条件》、《教学设计原理》——代表了20世纪末科学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极大成就;
③ 提出学习的要素包括:学习者、刺激情境和刺激、记忆、反应;
④ 将学习划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态度;其中智慧技能的学习中分别为: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的学习、定义概念的学习、规则的学习、高级规则的学习;
⑤ 按知识学习的结果将知识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五类;
⑥ 提出“智力技能层次理论”,把智力技能分为五个层次: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78、安德森
① 提出了“认知表征学习观”理论(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
(美国)
② 认为心理表征的实质是知识表征,知识表征的模式为单一性编码、多重性编码两种;
③ 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有关“是什么”的知识——陈述性知识 与 有关“怎么做”的知识——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又可分为:智慧技能、动作技能 和 认知策略两类。
79、索 里
把学习类型分为五种:联想性学习(经典性条件作用)、尝试学习(工具性条件作用)、模仿性学习、顿悟性学习、含有推理的学习;
80、奥苏伯尔
① 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意义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② 按知识学习的难易程度将知识分为:表征、概念、命题、规则、高级规则五类;
③ 将陈述性知识学习分为三类: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④ 提出“认知结构论” ——技能的迁移理论;
⑤ 提出问题解决的“四阶段观点”,包括:呈现问题情境命题,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填补空隙过程,解答之后的检验;
⑥ 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组成,这三种内驱力就是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
⑦ 同奥苏贝尔为同一人,中文翻译不同;
81、梅 耶
将学习分为:语义性学习、程序性学习、策略性学习;
82、麦卡尔
总结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83、布瑞安
最早用实验方法证明“高原现象”存在于练习的进程中。84、加里培林
提出“智力技能按阶段形成理论”,将实际动作的内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或物质化动作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85、贾 德
提出“概括说” ——技能的迁移理论; 86、弗洛伊德
①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
② 提出影响深远的“无意识本能”学说;
③ 认为个体道德发展由彼此相关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 87、克里斯
提出关于创造力的“认知的初级加工”观点;
88、华拉斯
提出了创造过程的“四阶段理论”学说,认为任何创造性活动的过程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
89、福 克
总结出创造力的“产生探索模型”,把创造力划分为生成阶段和探索阶段两个阶段; 90、斯滕伯格
提出了“创造力投资学说”,被公认为代表了“创造性研究领域的最新成就”; 91、柯尔伯格
① 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
② 开创了美感“认知发展教育运动”和“价值澄清运动”;
③ 设计了 “道德两难故事”;
92、路易斯·拉斯
《价值与教学》——提出品德心理的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 93、马斯洛
提出人本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
94、麦克兰德、阿特金森
将莫里的思想发展为“成就动机理论”; 95、德韦克
提出“成就目标理论”;
96、海 德
最早提出动机的“归因理论”; 97、罗 特
提出“控制点理论”,将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98、马 杰
①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提出了“行为目标的阐述理论与技术”,② 并提出写得好的行为目标应具有三个要素:①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②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③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
99、罗森特
提出良好教师的人格素质具有以下四个维度:成就取向、人际取向、课堂行为、组织才能。100、拉托斯
提出了“教师素质结构葱形图”。
第四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重要人物
人物汇编
一、中国
1、孔子:《论语》
对象: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 功能:社会功能—庶矣哉;
个体功能—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目标:才德兼备的君子—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内容:道德教育居首;《诗》《书》《礼》《乐》《易》《春秋》;偏文事,轻科技生产
原则:启发诱导(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因材施教
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孟子:
思想基础:性善论;内发论
目的:在于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
教学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荀子: 性恶论
作用: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目标:基本层次--贤能之士,理想层次--圣人
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学习过程:闻—见—知—行 最强调尊师:教育的作用;维护学术 外铄论
4、墨家:墨翟
兼爱 非攻:兼爱--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作用:人性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强力而行
内容:特色:科学技术和思维能力 知识来源:亲知,闻知,说知
5、道家:老子、庄子 绝学,愚民,道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上士或瘾君子;反用,虚静(辩证法思)
6、《学记》:
战国末期,儒家,中国、世界教育史第一部教育专著
教育的功能:教育重要性及与政治的关系: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个体功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
学校管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尊师重道: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藏息相辅:(课内课外相结合)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豫时孙摩:
启发诱导: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不鬣等:善学者,师逸而功倍,有从而庸之。
7、朱熹: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
8、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9、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0、二、西方
1、苏格拉底:古希腊——产婆术(问答法):讽刺—定义—助产术
2、柏拉图:古希腊 《理想国》——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 国家主义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哲学王
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政治学》 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教育的目的:追求理性;
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注意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其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分阶段教育
和谐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
4、昆体良:古罗马
《雄辩术原理》(《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5、培根:实验科学鼻祖;归纳法;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6、夸美纽斯:捷克
《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步教育学著作 教育目的:永生,现世;
泛智教育:普及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教育适应自然:(根本性指导原则)—普遍秩序和儿童特征 学制系统
班级授课制:最早,理论基础,最大贡献之一 教学原则:直观、系统、量力、巩固、自觉 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
7、卢梭:法国
《爱弥儿》 性善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自然主义教育:培养目标是自然人,遵循儿童规律;——旧教育与新教育的分水岭
8、康德:德国
《康德论教育》
教育万能论
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第一位:特拉普)教育的根本是对人的本性进行适当的控制;“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9、裴斯泰洛齐:瑞士
《林哈德与葛笃德》 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要素教育论:理论重心,易—难 实践“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10、洛克:英国
《教育漫话》 白板说;
绅士教育论
外铄论;教育万能论;“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11、赫尔巴特:德国
《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理论基础:伦理学—道德教育理论 和 心理学—教学理论 目的: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原则: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
四阶段论: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标志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班级授课制基本定型
(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
12、杜威:美国
《民主主义与教育》
实用主义 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教育即生活:教育适应生活说,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基础和核心
从做中学
活动课程;设计教学法
教育无目的论: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 VS 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 思维五步说:创设情境—确定疑难—提出假设—推断假设—验证假设
13、克伯屈:美国
杜威的学生——实用主义;设计教学法
14、凯洛夫:苏联
《教育学》——世界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班级授课制:课的类型和结构
15、克鲁普斯卡娅:苏联——《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最早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
16、马卡连柯:苏联
《论共产主义》《教育诗》;平行教育原则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17、加里宁:苏联——《论共产主义教育》
18、赞科夫:苏联
《教学与发展》:教学与发展理论
发展性教学理论:五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指导、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得到一般发展
19、布鲁纳:美国
《教育过程》:结构教学论、发现法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形成认知结构
过程:获得、转化、评价
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程序、强化 20、瓦 根舍因:德国——范例式教学
21、皮亚杰:瑞士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智力发展阶段 发生认识论:理论核心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发展阶段:感知运算(0-2)
前运算(2-7)
具体运算(7-11)
形式运算(11-成人)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德育认知模式):对偶故事法
自我中心阶段(2-5)
权威阶段(他律)
可逆性阶段(自律)
公正阶段
22、苏霍姆林斯基:苏联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和谐教育思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23、保罗 朗格朗:法国——《终身教育引论》
24、华勒:美国——学校文化
25、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性本能: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26、威尔逊:——基因复制
27、高尔顿:——优生学;遗传决定论鼻祖
28、格赛尔:美国——成熟机制,双生子爬楼梯
29、霍尔:美国——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30、华生:美国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教育万能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替代—联结学说):形成习惯—近因律、频因律
31、爱尔维修:法国——教育万能论
32、维果斯基:苏联——最近发展区
33、福禄贝尔:——学前教育之父;个人本位论
34、斯宾塞:英国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早提出“课程”一词 教育准备生活说 学科中心课程
35、博比特:美国——《课程》: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36、马斯洛:美国
个人本位论
需要层次理论:缺失性需要—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
成长性需要—求知、审美、自我实现
37、布拉梅尔德:——社会中心课程
38、巴格莱:——学科中心课程;要素主义
39、泰勒:美国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编制——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目标评价模式
40、斯腾豪斯:英国——课程设计过程模式
41、斯克里文:美国——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42、斯塔弗尔比姆:美国——CIPP
43、斯太克:——CSE
44、加涅:美国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右:操作记忆;
左:预期事项和执行控制
学习的划分:学习水平:信号学习、刺激-反应、连锁、言语联结、概念、规则原理、解决问题
学习结果: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45、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46、斯金纳:美国 程序教学论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
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
程序教学和行为塑造
47、伯克赫斯特:美国——道尔顿制
48、劳伊德 特朗普:美国——特朗普制
49、贝尔—兰喀斯特:英国——导生制、贝尔—兰喀斯特制 50、彼得 麦克费尔:英国——体谅模式
51、科尔伯格:美国
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德育认知模式):道德两难故事法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
52、埃拉斯莫斯:荷兰——最先提出“班级”一词
53、德鲁克:美国——班级目标管理
54、乌申斯基:俄国——《人是教育的对象》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5、卡普捷列夫:俄国——《教育心理学》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56、桑代克:美国
《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教育心理学之父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创始人
联结—失误学习理论: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理论 相同要素说(迁移理论)
57、罗杰斯:美国——来访者中心疗法
58、奥苏贝尔:美国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学习原则:逐渐分化、整合协调、组织学习—先行组织者 学习动机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59、埃里克森:美国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信任感VS基本不信任感(0-1.5)
自主感VS羞耻感(2-3)
主动感VS内疚感(4-5)
勤奋感VS自卑感(6-11)
自我同一性VS 角色混乱(12-18)60、阿瑟 雷伯:美国——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61、巴普洛夫:俄国——经典型条件作用:泛化和分化、消退、恢复 62、班杜拉:美国 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
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自我效能感理论:成败经验
63、苛勒:德国——完形—顿悟学习理论;黑猩猩实验;关系理论(迁移理论)64、托尔曼:美国——符号学习理论:期望、认知地图 65、阿特金森:美国——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 66、耶克斯—多德森:动机水平
67、韦纳:美国——成败归因理论:六因素、三维度
68、塞利格曼:美国——习得性无力:体验—认知—期待—损害 69、迈克卡:——学习策略:认知、元认知、资源管理 70、弗拉维尔:美国——第一次提出“元认知”的概念 71、贾德:美国——概括化理论(迁移),水下击靶 72、安德森:——产生式迁移理论
73、布卢姆:美国——教学目标分类: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掌握学习:个别教学 74、雅格布松——全身心松弛法 75、沃尔帕——系统脱敏 76、艾利斯——理性—情绪疗法 77、布鲁巴奇——教学反思的方法 78、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
79、伍尔诺和梅——教师职业压力:中心压力、外围压力、预期压力、情境压力、回顾压力 80、玛勒斯——职业倦怠:情绪耗竭、去人性化、成就感低 81、罗森塔尔——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期望效应 82、福勒和布朗——教师成长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 83、舒尔茨——人力资本论
84、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第五篇:以诚信教育为主线
以诚信教育为主线,从严治警,为精神文明创建打造一支精良队伍
高素质的队伍是服务经济和群众的基础,更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生龙活虎的有力保证。为此,元谋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坚持“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抓队伍促创建的工作思路,大力培植“团队精神”,不断加强廉勤建设,并在诚信守信教育上下功夫,从而营造了基层大队“讲诚信、守公德、亮窗口、树形象”的喜人局面。
一是换位思考,诚信教育常抓不懈。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年来,元谋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充分认识诚信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交警队伍诚信建设上升到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高度,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抓实。为在广大车主、驾驶员和人民群众中塑造诚信交警形象,元谋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坚持从小事抓起,在破除特权思想上下功夫。
弘扬“五种”精神,叫响奋进口号。为培养“团队精神”,新世纪之初,大队党委就倡导和弘扬南平交警“五种精神”。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艰苦奋斗,埋头苦干,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知难而进,争创一流,建功立业的创业精神;服从大局,服务人民,甘于吃苦的奉献精神;尊重科学,崇尚法治,依法行政的务实精神。在这“五种精神”的激励下,上下联动,整体推进,步伐一致,在队伍中始终奏响的是一种激昂的乐章、展示的是一种向上的姿态、体现的是一种奋发的精神,这就是南平交警的“团队精神”。与此同时,针对不同的时期,叫响不同的口号。一个行业代表着一个职业群体,职业群体在各方面都主导着社会生活,具有社会公共性和示范性,特别是窗口行业,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是社会风气的“晴雨表”。为此,元谋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结合交管本职,注重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为推进闽北的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