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方法的研究d 文档

时间:2019-05-13 03:2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方法的研究d 文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方法的研究d 文档》。

第一篇: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方法的研究d 文档

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方法的研究默认分类 2010-06-06 22:24:10 阅读9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方法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走过春夏秋冬,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方法的研究课题实验之中我们脚步匆匆。有探索中的遗憾,也有前行中的徘徊,更有成功的喜悦。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实验历程,回顾从认识,到探索、实践创新的过程,我们欣慰地感受到了课题实验带给我们的生机与活力。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研究和构建学校德育评价体系,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坚持以德育为首,是关系到学校办学方向的大问题。中国的道德教育源远流长,品德教育是古老而又新颖的话题。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育的内容包含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即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即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及学习结果(即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三方面。

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意味着人的品德与人的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我们的品社课教学,就是要让教育回归生活,要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使教育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应以儿童为基点和起点,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理解儿童所面临的各种生活问题,唯有建立在这种生活意义上的教育,才是一种完整地教育。因此,教学中,我们致力于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努力践行着“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实施几年来,教师的理念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老师们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品德课程能更多的回归生活,教师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更加尊重学生的权利,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也遇到了不少麻烦。新课程作为一门活动型综合学课,开放性是他的基本特征之一,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这样一种课程定位,使许多教师无所适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部分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照搬照抄”式,根据课本所呈现的内容,照本宣科,按顺序讲;二是“看图说话”式,根据课文中的画面,看图说话,问问答答;三是“游戏表演”式,根据课文的内容,组织学生玩一玩、演一演。如此使用教材,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们课题组结合农村教学实际进行尝试,提出一些可资操作的方法。

二、研究目标:

1、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以“活动化、生活化”的学校德育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引导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联系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评判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他们道德认识的水平和道德修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打下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性是其特征之一。《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确定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并提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对课题的研究,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给学生充分展示、体验和研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一)、还原(创设)生活法:

新教材以儿童的生活事件为基本内容,我们本着联系儿童生活实际密切关注儿童生活,忠实反映课程标准和时代要求的原则,力求促进儿童形成基本的待人处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

学生认为课就是课,生活就是生活,完全是两码事。这样就造就了一个个在课堂上和生活里表现截然不同的“两面人”。品德教育如何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从学生生活取材,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我们根据当地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来设计能实现同一目标的其它活动形式,或者选择其他可代替的资源开启同一活动。如农村没有社区,可用我们的行政村代替,农村没有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但这不意味着不能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因此,我们力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农村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尽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改变过去那种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灌输方式。

(二)、情景教学激发兴趣

在儿童的生活中,实际存在一个儿童的世界,儿童是这个世界的主人。要想真正贴近儿童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新课程要求老师从内容上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有艺术性,富有生活情趣,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因此,老师的教学就是要创设各种学生可接受的情景,并置他们于各种教学情境中,同时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促使他们在各种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和感悟生活学习道德。

(三)、实践感受法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行政村,乡镇是学生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当地所拥有的企事业单位,政府

机构,果园农场,集贸市场等都是学生实践的场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游戏活动法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由于一些教师未能完全把握游戏教学的特点,往往使得游戏重看而不重用,偏重了趣味性降低了游戏的实效性。新课程的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全班所有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课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成为游戏的主体,全员参于,在进行游戏时教师不要被游戏的热闹表象所迷惑,不管是集体游戏还是小组游戏都不应让小部分学生做主角,大部分学生做陪客,而要让每个学生动起来,每个学生有事可做,每个学生积极参于到游戏中去,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教学任务的完成。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实验法:

根据实验研究需要,在相关年级确定实验班,通过控制自变量(内容形式“生活化”、具“活动性”教育,如组织学生参加有关活动等),来观察应变量(这种德育的效果)。从而来探索生活化、活动化的德育内容方式等。

2、调查法,观察法:

采用问卷、座谈、观察等形式搜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3、经验总结法:

对实验过程中的资料和积累的经验不断进行总结,寻找规律,进行理性升华。

五、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经过三年多的试验和研究,本课题初步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根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围绕本阶段研究的主题内容,我们开展了下列工作。

1、学校德育活动化、生活化课题的建构与研究。

课题研究小组的研究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校生活中的。无论是课堂生活还是其余校园生活,都抓住“教育环境”、“教育活动”、“教育评价”三大变量去进行研究。

——改善教育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值得生活于其间的世界。

学校不断加强环境建设,让每一块墙壁说话、育人,张贴名人警语,征集凡人格言,进行金银铜牌的争夺,注意班级文化、板报的布置等,以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眼光,滋润学生的心田。心理环境常常是内隐的、无形的、“弥漫”式的,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 的成长,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课题小组通过建立金银铜牌评比机制、心理咨询台、知心话悄悄说等形式,以形成正确向上的氛围,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积极、乐观的因素,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改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他们自己的世界中亲历与实践。

“活动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对人的生成具有相同的意义与价值。传统教育中那种由成人规划、听命于成人摆布的受动式活动对学生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意义就不大。让学生不仅仅要经历“颈部以上的活动”,因此我们不断改善活动过程,让活动成为孩子们熟悉的、喜欢的、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活动,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比如我们开展的“我和文明有个约定”活动,班级通过争夺“读书卡”、“路队卡”、“活动卡”,一周累计后兑换金银铜牌,学生们在竞争中愉快的接受这种集体评价方式,鼓励和激发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文明集体在争卡夺金活动中形成。

六、切实的实践开辟了品社教学的发展途径

主题一:搭建平台,使教师成长水到渠成

1、中心教研以点带面。虽然每个品德教师都身兼数职,有的老师既是品德教师,又是语文老师,还是班主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但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教研组的建设和教师业务素养的提高,针对学校实际情况,成立了品德学科教研组。由具有探究精神的徐凤芝主任任组长,负责教研工作的开展。

2、请进走出全员受益。“走出去,请进来”已成为我校历来培养教师的途径之一,积极参加省市区的教研培训活动。每次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对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进行书面总结,在组内向其他教师进行汇报交流,并开设外出学习汇报课,供其他教师观摩点评,真正使学习活动达到一人学习,全员受益的效果。

3、校内外展示课集思广益。教研活动是切实搞好教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校将教研重心指向课堂教学,着重抓研讨课,搞案例教研,基本形成了研讨课“执教者个个反思+交互式评课”的模式。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业务水平有了较大长进。每学期的学区研讨活动,也为教师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创造了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主题二:立足课堂,使学生素养水涨船高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几年来,我校立足于课堂,开展以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以德育实效性为最终目的的课例探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在提升教师的业务素养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实施创新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求我们应当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问题的生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为此我们积极探索,采取了一些新的教学策略。

(1)开放式

是指学生学习时空的开放,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家庭、学校、社区及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例如,我们老师利用当地教学资源,在品德课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桃花‘梨花、杏花,体验春天,感受大自然。然后回到教室去说春天,再用自己的笔去画春天,使孩子们的眼、口、手都动起来,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绘画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要求的“生活中发展,发展中生活。”的新理念。然后是教学内容和结果上的开放,即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学生提供一定的选择。

(2)活动式

一是教师创设学生日常生活场景或社会活动场景等,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些场景中的活动,去进行体验和获得认知和情感的发展。例如,在讲到安全主题单元时,学校模拟火灾逃生现场,学生们在充满烟雾的通道中,蹲下身子,用手或用沾湿水的衣物捂着口鼻,按照安全标志从“着火”的楼上逃生。学生们在这种亲历体验中,增强了消防意识,提高了自救自护的能力。二是教师组织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认知,求得体验。我校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皇明太阳能去参观,让学生了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为己任,传播绿色热水文明的太阳谷,树立成功申办2010年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接过世界太阳城大会会旗的自豪感。

(3)对话式

在教学时,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交流自己的生活经历,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感告诉学生。这一教学策略使师生之间不再是单向的授受关系,而是你、我关系,对话关系,合作关系。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和对话的过程。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的实施,使师生在教学中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转变;使教师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的开发者转变。

2、构建多元学习方式

在“品生、品社”课教学中,我校尝试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1)自主式。现阶段的小学生是在电视机、互联网前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比过去的少年儿童成熟得更早,对人对事的认识显得更敏锐,对自己更自信,知识面广,渴望参与。“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重视用自己的经验和信息为背景来分析问题,认识社会,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尊重学生的思考和选择,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对生活和社会问题进行个性化理解。

例如:在教学家乡单元时,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寻找有关家乡人资料,了解古今家乡人的故事、历史的图文资料。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资料简要地概括,部分同学还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利用老照片幻制作灯片,课堂上让学生介绍给大家听,并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教、自己学,立志做小小家乡人,抒发浓浓的家乡情。

(2)合作式。在现代生活中,交流与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摒弃为合作而合作,强调有目的的合作、有任务的合作,比如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我们设计了“拥抱绿色”一课,课堂上分成了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有自己的任务,有研究“绿色食品”的青苹果小组,有研究“绿色谈话”的青青小百灵小组,有研究“绿色消费”的条形码小组,有研究“绿色电器”的新时速小组,各个小组再进行责任分工,做到小组成员每人都有事做,每人都身兼责任。在交流的时候,每个小组都整理了丰富的研究资料进行展示,体现出了合作所带来的巨大效益。

(3)探究式。我们大力倡导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建构来获得体验和经验。如让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探究如何珍惜时间,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探究规则有什么用,自己给自己定规则;让学生通过调查体验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并讨论如何当好自己的角色;每当学生们在完成对一个主题的探究后,老师就引导学生继续向深度发展,而不是一个主题活动的结束就是探究活动的终止。如在“认识我们的社区”这一主题活动后,由于农村没有社区,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行政村里的人、事、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让他们再次去调查,再次去研究,而后又引导学生:村庄是我们的大“家”,如果今后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意见可以大胆地向村支书反映,为我们的村庄做贡献。让学生们的探究活动永远处于现在进行时,而不是过去式。

主题三:课题引领,使教学与科研水乳交融

几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一些可行性方法:

(1)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得到感染

良好的育人环境,可使学生达到“耳濡目染、不学以能”的效果。同学们在绿树成阴、鲜花盛开的校园里学习、活动心情自然舒畅;在宽畅、明亮的教室里读读、写写、画画,内心充满喜悦;走廊上的名人名言时刻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校园中标语牌上“学校是我家,卫生靠大家”“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说文明话,做文明事”等时刻提醒学生应怎样做„„

(2)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得到熏陶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对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在品德教学中,我们主动争取家长的配合,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较多,通过电话、书信、定期下发家校联系卡,使每个家长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情况,同时反映孩子在家表现,从而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如教学《我自己会整理》一课后,引导学生在家开展“今日我当家”活动,并填好“家校联系卡”。一段时间后,评比哪些同学能主动、经常做家务,把自己的岗位工作做好,这样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增强教育的实践性。

(3)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感召

回归生活的课程,才是真正综合的道德教育。课后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如让学生结合本

地区公用设施的使用情况,我们领着学生走进了集贸市场发现塑料袋满地飞,垃圾成堆的问题,在学生间开展小宣传和小建议活动,如回家向自己的父母和周边的人宣传,或写一封倡议书,或给当地干部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等。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空间,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主题四:拓宽渠道,使品德教育如鱼得水。

1.学科融合,体现教育的整体性。

小学语文、数学、品社、自然等学科既是各自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虽内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承担着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任务。学校要求教师在各科教学中,把握好教材,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捕捉住每一个可利用的环节,寓思想教育于愉快的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2.德育引领,体现教育的一致性。

品社课教学要从课堂内容出发,与学校德育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

我们结合品社课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感受、体验和实践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知与行的转化,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学校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孩子在实践体验中快乐地成长,以“动”激趣,以“活”拓思,“活”“动”结合。

镜头一:多彩的系列教育活动:

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在母亲节召开主题队会并邀请母亲参加,学生现场真情表白,送给妈妈亲手制作的贺卡和鲜花,使在场的所有妈妈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回到家里,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可以让妈妈感动的事,为妈妈洗脚、做家务等,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教师节中,学生用优美的歌声、激情的朗诵传达着对老师的深深敬意,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情,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校园氛围;重阳节里,学校组织师生精心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到乡养老院为老人们送去了欢乐,带去了祝福,很多孩子放学回到家后,立刻就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打去了电话,送上了贺卡,一片敬老爱老的情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流淌着;另外,还有感恩日记、感恩手抄报等。这既是感恩教育,也是爱的教育,让爱的种子在学生、老师、家长的心中燃烧,用爱的力量感染每一个人。

爱国教育系列活动:“纪念抗日60周年宣讲会”让学生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观看影片《雷锋》、《暖春》”,让学生懂得生活在幸福的环境里,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祖国在我心中” “2008奥运,我为你骄傲”主题征文、演讲比赛,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其它:“安全教育”系列手抄报的展评,农村公路没有红绿灯交通安全信号,我们结合实际

向学生宣传安全知识,提高了同学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举行的队列、广播操比赛,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开展的趣味运动会,同学们人人参与,乐观自信,身心健康得到了精心呵护„„

镜头二:与班主任联手,上好每一节班会课。根据本班级的具体情况,认真设计班队会内容,开展了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爱护学习用品”、“关爱残疾人”、“节约水资源”、“我是理财小能手”等不同主题的班队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养成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七、研究工作的思考与得失

沿着品社教学改革之旅,我们一路走来,一路探索:放飞的心灵,激活了我们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植根于实践,触发了我们无尽的创意与灵感;理性的思考,赋于了我们深邃的感悟与发现。经过努力,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逐步形成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科研机制,形成“教研专题化、课题行动化、实践反思化”的特色,加强了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服务力度。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方法的研究课题的研究阶段,教师提高了科研能力,有了自己的品德课程教学模式,并且撰写优秀论文,开展主题讲座,极大的拓展了教育资源。在这三年的研究实践中,我校在德育、品德教学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品德教学方法上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在品德教学方面多名教师执教市区公开课、研究课多节,参加撰写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的论文多次获奖。教育是无止境的,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育人事业。学校德育工作如何应对新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解决这一课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以信心与忠诚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总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是一门大学问,我们会在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展望未来的课改之路,相信我们会视野更宽、立足更高、设计更精、操作更细,让我们的孩子乘着学习的航船,扬起生活的风帆。

第二篇: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

作为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之一,《品德与社会》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虽然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一直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但不能忽视的是受应试教育的干扰,学校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重智轻德”现状未取得的良好改观。特别是在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家庭,教师的任务不外乎讲解教科书,单纯地进行知识的灌输。教育教学偏离和违背了这一课程教学的总目标。笔者作为农村小学的一名品社教师,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体会,逐渐《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有了一些浅见,现就该课程的一些问题以及总结的经验教训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认识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

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思想陈旧。

从我校学生生源和教学现状来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由于农村小学规模小,教师人数有限,再加上年龄偏大的老师比重大,造成一线老师十分紧张。学校首先确定好语文、数学两科教师,《品德与社会》课等其他科目基本上就是兼任。兼任课程通常是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方式很随意,从而客观上造成了《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另外有些学校,则

是直接指派一些老教师担任该课程,这些老师由于年级过大,不能跟上教育的发展等诸多原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教学模式,课堂没有生气。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中仍存在说教化、简单化、灌输化和成人化的倾向,依然存在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的现象。

2、教学研究活动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农村小学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该课程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他们对该课程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许多老师业务不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有的教师就容易流于说教的弊病,大多数学生很难接受这种直接灌输的教育,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有的语文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有的教师则把《品德与社会》课当成高中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没有从小学生的实际感知能力出发,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也不能达到三维目标。凡此种种,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教学与教育的矛盾。

3、教学目标设定不明,应试教育阴魂不散。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没有专职的教师,很多教师把大部分或全部精力用在了主课上,而对《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

学习、钻研不够,教学中教师不能对整个教材体系进行整体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设定不明确,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加之,偏重知识技能的应试教育依然盛行,教师在教学中也就容易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学生考试成绩,学生的生活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的任务,是培养文明和谐社会合格公民的最重要的途径。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转变观念,改变现状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我们应该反思教学工作,转变观念,从思想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好书,上好课”,让《品德与社会》真正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小学要努力做到《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队伍的稳定,即使是兼职教师也要相对稳定,不能随意兼任。学校要大力开展《品德与社会》课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教材体系,加强村小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帮助教师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把《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2、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发现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教师不是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应该更好的扮演好欣赏者、倾听者、学习者、合作者……去为学生的学习感知服务。一个人即使他的知识再渊博,如果没有一种积极正确的思想,那么他终究将被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所淘汰。作为传道授业者的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更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准确的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并适时调整教学。只有努力钻研专业理论,加强教法研究,不断改进教法,优化教学过程,才能面向全体学生科学教学。只有与时俱进,掌握新的教具和新科技手段辅助教学,才能调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创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小学品社课程的教学。我们应从农村小学教学实际出发,对比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品德与社会》课开放式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就是说教师可以把鲜活的生活、沸腾的社会、可爱的大自然引入教学,增加学生亲切感和熟悉感。在使用教材时教师要整合组织教材,更加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实践活动。传统教学空间囿于学校和课堂中,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农村小学的开放式教学课堂可以从学校

实际出发,就地取材,把学生引向农村生活,拓展课堂学习内容,丰富社会阅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4、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农村小学教学资源不足,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入手,寻找学生自身资源来充实教学,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达到丰富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比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农村科技知识的教育,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讲述一下自己司空见惯的农业方面的知识,再回到课堂上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就会抢着发言,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就会顺水推舟的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完成新课标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接着也很容易实现情感价值目标,即增强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培养他们从小爱农村、爱家乡、爱自然,树立建设家乡的思想意识。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多向交流系统,让学生在教学中多参与、多实践,自主探究,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崭新的课程,教师都应该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并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第三篇: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中、小学教师业务理论考试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时量: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代号填入答题框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发表了题为《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的报告。“学会关心”的具体要求包括:①关心自己的健康 ②关心他人、关心家庭、关心朋友 ③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

④学会相互尊重、友好相处 ⑤学会理解别人 ⑥学会说服别人()。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诚信是金》中“砍倒樱桃树的小男孩”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A.言必信,行必果 B.诚实是一种勇敢的行为,要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 C.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D. 诚实不需要理由

3.曹雪芹写《红楼梦》经历了10年的艰辛,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费了27年时间,徐霞客用27年写完《徐霞客游记》,司马迁写《史记》15载忍辱负重„„这些事例说明()。

A.成功来自于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不懈 B.失败是成功的阶梯 C.胜败乃兵家常事 D.失败了不要灰心丧气 4.20世纪末,激光照排彻底超越了传统的印刷术。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把中文印刷术提高到世界领先水平。它的发明者是()。A.王永明 B.比尔·盖次 C.王选 D.裘伯君

5.()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海洋,约占地球总面积的五分之二。

A.大西洋 B.北冰洋 C.印度洋 D.太平洋

6.西班牙被称为旅游王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西班牙文化。其中有代表性的是①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②米开朗琪罗的《胜利女神》③毕加索的绘画 ④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⑤斗牛()。

A.②④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⑤

7.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

A.因材施教 B.为人师表 C.创新与实践 D.教会学生学习8.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这句话表现的主要是()对人成长的影响。A.养成教育 B.人道主义教育

C.集体主义教育 D.情感教育 9.了解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独特的风土人情是“多彩的民族风情”主题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火把节”是()传统节日。

A.彝族 B.布依族 C.蒙古族 D.傣族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原名是《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是()。

A.聂耳 B.田汉 C.冼星海 D.乔羽 11.如果将歌曲“让世界充满爱”作为教学《放飞和平鸽》的导入,那么,围绕主题的问题设计比较合适的是①歌曲的词曲作者是谁? ②歌曲的主题是什么?③歌曲的风格是什么 ④你喜欢这首歌曲吗?为什么? ⑤听此歌时,你有何感受? ⑥你愿意生活在歌里所描绘的世界中吗?为什么?()。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 ②③④⑤ D. ②③④⑤⑥ 12.“祝你平安”设计了模拟打电话的活动,拨打交通事故报警电话应准确、及时,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报警程序是①拨通电话122 ②说明受伤程度 ③说明确切地址 ④说明肇事车情况()。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13. 环境保护是贯穿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一个重要主题。

是()标志。A.回收标志 B.中国环境标志 C.绿色食品标志 D.中国节水标志 14.唐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就是()一种“插茱萸,除恶气”的传统习俗。A.端午节 B.中秋节 C.重阳节 D.清明节

15.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因城市气候特点而得名的“气象名城”有好几个。其中“日光城”是指()。

A.重庆 B.乌鲁木齐

C.南京 D.拉萨

16.民谚“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五月船”指的是()举行龙舟赛的传统习俗。

A.端午节 B.中秋节 C.重阳节 D.清明节 17.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他说:“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他所表达的意义是()。

A.相信自己 B.认真负责 C.珍惜时间 D.谦虚谨慎 18.生活中的问题与压力往往会给人带来负面情绪,如果不懂得适当宣泄和自我调节,将对健康不利。下列()是有效调节情绪的方法。①合理宣泄 ②乐观对待 ③自我暗示 ④理性升华 ⑤换角度思考

A.①②③⑤ B.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⑤ 19. “一滴水只有在大海中才永不干涸”。这句话表达的主题意义是:要成功演绎自己的社会角色,就要()。

A.学会独立生活 B.学会团结合作

C.学会独立思考 D.学会包容宽厚 20.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国际消费者联盟确定每年的()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A.12月4日 B.4月22日 C. 3月15日 D.5月31日 21.《在一根细绳面前》是“公共生活讲道德”单元的一个主题材料,讲的是老一辈革命家任弼时不搞特殊化,自觉()的故事。A.遵守公共秩序 B.爱护公共设施 C. 注意公共安全 D.保护公共环境 22.“让墙三尺又何妨”是一个通俗易懂的美德故事。说明邻里之间应该()才能和睦相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相互谦让 C.热心帮助 D.互相关心 23.“大自然发怒了”主题中,教材以地震、洪灾为例,引导学生总结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自救的方法,从而增强生存能力。被掩埋在废墟中,不正确的求生避险方法是()。A.敲击旁物 B.保护头部 C.大声呼救 D.轻移重压物

24.主题“听听它们的呼唤”中,教材用 “蛙满塘,谷满仓”提示学生:青蛙多了,害虫少了,庄稼丰收了。浅显地渗透了()知识。A.植物学 B.动物学 C.生物学 D.生态学

25.开展“退卡还林”活动,有利于保护森林,让学生了解森林是“地球的肺”,它有()等作用。①防风固沙 ②涵养水分 ③调节气候 ④净化空气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6.从“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东北,到“卢沟桥事变”日寇挑起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惨案,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其中发生在()的“南京大屠杀”至少有30万中国同胞被杀害。南京大屠杀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一页。

A.1937年12月13日 B.1931年9月18日 C.1937年7月7日 D.1945年8也15日

27.《只有一个地球》单元“我们不要被红牌罚下”主题文字中有这样的描述:连续三天,我们看到了地球妈妈亮给我们的三张黄牌!也许有一天,她会亮出红牌!这三天指的是3月21日、3月22日、3月23日,它们分别是()。A.世界森林日 世界环境日 世界湿地日 B.世界环境日 世界水日 世界人口日 C.世界森林日 世界水日 世界气象日 D.世界水日 世界人口日 世界气象日 28.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友好关系,促进合作。国际上,有许许多多的组织在为人类的和平而努力。()是属于为和平服务的组织。①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②联合国安理会 ③国际红十字会 ④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⑤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署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9.四大文明古国的辉煌成就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如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历就是()人创造的。

A.古中国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30.《学会合作》单元“背风站着的麻雀”中,老麻雀的话:“世界上的树很多很多,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我们麻雀也是一样,何必强求别人跟你一样呢?他只是背风站着,有什么不好啊!”表现的主题意义是()。A.合作需要求同存异 B.合作需要配合默契 C.合作需要团结一致 D.合作需要齐心协力

二、判断说明(判断下列观点正确与否,并结合具体事例简要说明理由。10分)31.创造并非高不可攀,它不是大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创造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本能,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创造的潜力,平凡的生活中到处蕴藏着创造的机遇。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2、《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请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回答下列问题:

①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哪些?(4分)

②结合教学,试就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举例说明。(6分)

33.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要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

案例: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一天,看到一群小孩用弹弓打树上的小鸟,有感而发,做了一首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又有一天,白居易到池塘边喂鱼,并欣赏鱼儿,正好遇上一群小孩在那里垂钓。他又做了一首诗:“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个案例表达的是一个什么价值主题?(2分)

②有人说:我们对待万物应该是“爱它不一定要拥有它,养它就不应该抛弃它。”你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8分)

四、分析说明(15分)

34.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诚实的经典故事,其中“狼来了”的故事告诉学生不诚实的行为会导致不幸。课堂上,有的学生提出:有时,人们撒了谎而并没有受到惩罚。

你认为怎样解释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五、教学活动设计(25分)

35.试着运用《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理念,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出“文明遗产知多少”的教学设计。

提示:《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第四单元《人类文明的足迹》共有四个二级活动主题,分别是:“灿烂的古代文明”;“伟大的科学成就”;“绚丽的文学艺术”;“文明遗产知多少”。其中“文明遗产知多少”主题下的两段提示文字分别为:“人类的文明就像蜿蜒前行的灿烂长河。沿着前人的足迹,我们可以寻找文明遗产,可以饱览历史长河中那绚丽的风光。”“把我们的研究成果整理成资料卡片,与前面制作的一些卡片合成一个小题库。有了小题库,就可以开展‘文明遗产知多少’的擂台赛了。如果有兴趣,把小卡片装订起来,这样,我们就又多了一个集体创作的小手册了。”

教学设计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以及活动过程等。

第四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计划

一、工作思路:

本学期,根据区教研室教学工作计划的要求,我校品生、品社教学的主要工作思路为:结合区教研室推行的教学模式,逐步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依托学校的学科中心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

二、主要任务和目标:

1、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开好课程。

2、规范教学常规,加强教师业务常规管理,保障教学教研活动效果。

3、继续加强品生品社教师的培训工作。

4、继续完善学科中心组机制,发挥学科团队带动效果,尝试开展网络教研。

5、结合全处作业改革,尝试作业改革,初步改变品生、品社学科的教学评价制度。

三、工作内容与措施:

1、加大教学常规管理力度。新学期要根据要求保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确保开课质量。加大教师各项教学业务的检查、监督、指导工作,促进教师业务规范。教研组的活动由学校结合实际情况组织,教研员深入跟踪指导。主要内容有:专题研讨活动、五课(示范课、研究课、公开课、汇报课、同上一节课)活动,以及专题业务理论学习等。

2、继续深化研究“课前调查活动”主题。新学期,教师仍要根据“课前调查活动”这一研究主题,开展教研活动。发挥团队作战的优势,同年级的教师共同商讨,研究讨论课前调查活动的方案,设计调查表格,充分利用课前调查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继续完善名师团队,带动培养我校研究团队的年轻教师。本学期,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学科中心组的各项制度。中心组的每位成员大力开展“备说讲评思一条龙”磨课活动。在学科中心组的教师中广泛开展“三个一”活动:①、每个月向中心组提供一个本人教学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真实问题或教学反思;②、每个月结合新课程学习与实践撰写一篇教学案例或教学论文;③、每学期上一节研讨课。

发挥中心组教学博客的作用,教师要将自己的优秀反思、案例、教学成果等及时发到教学博客上,其他教师进行修改,提出建议,真正发挥教研博客的作用。

4、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打造精品课堂。这学期,我们还将发挥网络教研的灵活性,尝试开展“同课同构、同课异构”活动。

同课同构——利用教学博客、教研平台,要求教师积极上传优秀教案,教师及教研组在网络上进行讨论、交流,形成优秀教案,各位教师根据教案进行教学活动,并将教后反思上传,经各位教师研讨后再次修订教案,逐步打造精品课堂。

同课异构——教师提出有争议或比较难上的课,经研讨确定出一个课题,各位教师提出自己设计的教案上传博客进行讨论,经研讨后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各位教师将自己的教后反思上传,提出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教师之间商讨解决。

5、加大品生、品社教师培训力度。本学期,教研室将组织全处的品生、品社教师定期参加各种课程培训、课程辅导、教材教法的研讨、课程标准的在学习、课堂策略的实施。为保障品生品社教师的学习质量,要求专职教师的业务学习中专业内容占60%以上,兼职教师达到30%。

教师在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时必须按照教学策略进行。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学特点,围绕“课前调查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这一主题展开教学研究,并注意及时反思,做好材料的搜集与整理。

6、本学期对品生品社科目的考查将采取中段调研和学期末集中考查的形式,两次考查成绩按比例计入总评。

主要活动安排

二月:

1、教材教法培训

2、寒假作业整理

3、开学教学视导 三月:1、2、3、4、1、2、3、4、1、2、村小教学专项调研 作业改革调度会议 教学论文评比 全处课改之星评比 参加区教学论文评比 期中教学质量调研 课堂教学活动月 常识作业展示 常识抽测

学科中心组专题会议 四月:

五月:

六月:

1、学生期终学业水平测试

2、教学工作总结及制定下学期教研计划

第五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法(写写帮推荐)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法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然而,由于品德与社会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这就对教者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如何突破这些难点?下面在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

“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面对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要让他们懂得深层的思想教育内涵,确实需要教者创新的应用各种教育方法。

一、民主讨论法

这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故事讲解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三、情景设计法

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四、典型分析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典型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的践行。如学习邱少云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五、现实演绎法

思想品德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要注意在课前进行小品表演的排练,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乐伴奏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在没有条件进行小品表演时,也可在课堂上分配角色,进行朗诵、对话和动作演出。

六、社会调查法

判断需要信息,信息需要实际调查。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地调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如对学生进行“注意交通安全”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到交警中队去进行调查,通过大量的例子使学生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性,以及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应当注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事先作好准备,拟定调查的目的、内容、步骤,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的成功,避免负面影响。社会是复杂的,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往往在主流的下面存在着某些负面影响,在社会调查中要注意避免负面影响,并使学生在辨是非中获得某种免疫力。

下载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方法的研究d 文档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方法的研究d 文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不同课型教学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不同课型教学方法》 2010-02-27 16:21:05 一、品德与社会课不同课型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是我们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一直追求的目标,经过......

    小学品德与生活及品德与社会思考练习

    小学品德与生活及品德与社会思考练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1 、对照我国以前在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课的经验,谈谈小学低年级在新课程下开设“品德与生活”的意义? 答:在小......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团队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核心团队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建立合作交流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我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的专业化水......

    浙江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

    浙江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第1条 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

    六年年级一部许海燕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

    2004—2005学年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工作计划

    2004—2005学年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 教研工作计划 一、导思想和目标。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指导意见》为指导,牢固树立......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