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摘 要 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对任务驱动教学的特点以及如何在电子技术教学中使用进行探讨,完善电子教学。
关键词 任务驱动;电子技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116-02
前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新型复合人才既是新的社会形势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也是职业院校的重要课题。所以,教学理念的更新、课程的改革以及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运用,都是为社会培养越来越多的合格职业人的关键。然而,电子技术是一门具有强烈实践性的课程,并且高职电子技术教学顺应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实践性是它独特的优势。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容
建构主义理论最早是由瑞典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作为任务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它的主要思想是:知识是学生采用知识意义构建的方式在自我世界中形成的,并不是由教师教授而来。这指出教师辅助学生进行所有教学任务的探索,学生作为主体完成实际探索的任务。任务教学法表示,授课内容是任务,学生是探索任务执行者,为了能够达到知识获得的顶峰,根据任务的要求和目的对任务开展实施和计划[1]。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基础的任务教学法发生了三个中心的改变,即原本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三个要素转变为以学生、任务、实践为中心。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优势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技术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作为辅助人员,与学生共同完成知识探索的任务,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改善师生关系,将师生关系推向良性的方向发展。学生成为知识探索的主动力,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将逐渐提高。
将学生作为中心 将学生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成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明显的优点,它着重指出学生以自身的自主和实践来获取知识,这就强调了学生自主执行的能力,也就是任务教学法较其他教学法的过人之处,对培养学生完成实际任务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和理解新知识的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2]。
改善师生关系 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更开放和民主是任务教学法的特点。在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教师不再一直讲解,而是与学生共同学习,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拉近,将学生的视角作为任务出发的起点,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进而了解到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和困难。这就加深了相互的了解,改善了师生关系,促进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发展。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与其他高职院校学科教学不同的是,电子技术教学培养的是在实践上具具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所以现代人必须学会创新和自主学习来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电子技术环境,响应现代工业对技术人才新要求的号召而做出行动[3]。任务教学以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实践探索完成任务的模式,一方面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了解吸收新的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进行实践问题探索研究的精神和方法等方面得到锻炼。如何在电子技术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统一化 传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没有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紧密联系起来,一般都是先在一个场所学习理论知识,再转移到另一个场所进行实践操作,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践时就无法将理论紧密联系起来。然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题,把所有知识学习都当作任务来执行、探索、实施。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培养了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与习惯,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学习吸收了新的知识,还完成了自我构建新知识的过程[4]。所以,想要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效地应用在电机教学中,就要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统一在连续的时间与场所中进行。
细化实践操作步骤 任务教学法强调的是任务,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如何设计任务是关键。设计任务时一方面要复习旧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在牢固的基础上再搭建新知识的构架。比如说制作助听器,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是教授关于放大电路和晶体管的知识。准备任务和设计课时,按照实际情况,课时可以安排两到三个。准备任务需要首先将学生分组,为了保证学生能够相互学习他人的长处,要按照学习成绩和性格特征等标准来分。一组五到七人即可,总共六到八组为宜,本组内一切事宜有小组负责人全权执行。实践操作还涉及实践材料的准备,为了节约时间,要提前准备好教室、实验室和所需要的工具等。
如何进行实践 在实施操作之前,为了让学生对助听器的实体有一个感观的认识,教师要先给学生看助听器的详细分析,再向学生介绍助听器的功能,让学生对助听器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当进行操作时,首先把任务分成几个部分,即学习晶体管的构造、牢记大电路的有关知识和调试整机安装,明确学习每一个部分的目的在于了解吸收新的知识。因此,学生应按照每一部分的先后顺序紧凑地进行实施,观察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达到学习吸收新知识的目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培养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认真观察每一个步骤,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的操作当中,学以致用。
交流分享收获与体验 为了能够学好任务实施过程中的所有有关的新知识,任务结束后与老师、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收获至关重要。任务项目既需要小组内成员的总结归纳,也需要课堂上全班学生的总价归纳,同时综合学生和教师对任务的评价、总结和归纳。首先,组内成员对本组同学进行个人工作的总结;其次,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任务实施的过程;最后,由教师总结评价项目实施的过程和结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和综合表现。首先,学生作为整个任务实施过程的主体,应先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体验以及自己做不好的方面,再交流完成任务的收获,以及对自己在任务实际操作过程中自主动手能力以及与团队合作能力的自我评价[5];其次,教师评价学生在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这就包含参与任务实施的热情程度、操作的方法以及最终的结果。结语
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符合现代新的社会形势对电子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并且是一种相当新型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十分明显。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任务教学法的运用,都是教师提高电子技术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1(7):192.[2]樊红雷.谈任务驱动教学法用于技术教学的效果[J].技术物理教学,2013,21(4):70-71.[3]栾彦利.探究任务驱动法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6):31-32.
第二篇:中职语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中职语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摘要: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肩负着培养和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实际操作过程中,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是一种非常单一的教学模式,其长期应用让语文教学失去了其原有的乐趣和活力,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逐渐丧失,为了提升实际教学效果,我们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任务驱动教学法便是在这种形式下产生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语文教学模式,为此,本文将对中职语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中职语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用; 依托构建学习理论而建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相对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主要灌输者,而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处理各种学习问题的指导者,学生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基于自身的理解和视角进行问题处理和解决。这种充分注重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大幅提升语文教学效能。
一、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1真实性
这里所讲的的真实性是指语文教学任务的设计应在遵循情境、语言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简言之就是,要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生活环境和学习客观学习特点以及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任务设计,以便能让学生轻松、自然的参与到教学过程,在教学任务的自主完成和积极探索过程中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
1.2目的性
所谓目的性是指语文教学应首先进行教学目标明确,并向学生正确传达目标信息,以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这是确保任务驱动教学法顺利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进行问题和任务完成的动力和导向。因而,在进行任务设计时,教师一定要明确的进行目标制定,在任务信息发布后,尽量不要进行修改,以让学生清楚的指导自己要做什么,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进行自主学习。
1.3阶梯性
循序渐进是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换言之学习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层层相扣、由简到难的进行,并注重前后任务之间的衔接,这样所设计的教学任务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实际认知要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
1.4互补性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实际过程不但是一个自主进行知识吸收和消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有效运用的过程。基于相互探讨、互相交流,学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表达自身的所思所想,进而增强他们对知识学习的见解和认识,这不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人际交流沟通水平的提升。
二、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流程分析
首先,明确教学任务,创设教学情境。和谐、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快、更有效的融入到实际学习氛围中,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中进行学习。在教学情境创设时,教师要特别注意的是,应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能最大限度的关联实际学习内容,且应注意情境的客观、真实性,以让学生感觉自己就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进而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形象、更加直观。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更为深入的理解学习知识。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当学生明确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后,他们便会非常主动、非常积极的主动进行知识学习,进而切身感受和体会知识的重要性。
其次,自主学习,相互协作。在学生了解了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后,教师就需要基于任务设计,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自主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任何问题和任务,教师都不能向学生直接讲解问题解决办法,而是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这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小组合作和小组讨论来进行,也可以基于旁敲侧击的方式来进行,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意见的碰撞,实现思维的快速激发,进而寻找到最有效、最合理的问题解决办法。
再次,实战演练。在教学情境中,学生通过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实际问题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任务完成情况评价,例如,让学生根据实际教学情境创设情况进行角色扮演,并根据自己的角色进行相关任务完成,而后让学生相互评价其任务完成情况,并提出有效的改良措施和内容,通过这样,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相关技能和知识提升,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的固化过程。
最后,总结、反思。总结、评价和反思是中职语文任务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前期工作结束后,只有通过评价和总结,才能对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完成程度、完成优缺点进行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在了解这些信息之后,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共同进行教学反思,反思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更有效的提升实际教学效能,以为后续教学积累经验。
结语:中职语文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热情、积极性的提高,而且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能,因而,我们必须不但强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和分析,基于各种有效措施的综合应用,提升实际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以为中职教育的整体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 侯器.语文学科任务驱动教学的分析比较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2] 李莺.中职语文应用文教学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3)。
[3] 苏琳.论职业任务驱动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2008(18)。
[4] 张红.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4(06)。
第三篇:走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走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去做一件具体的事,完成具体的操作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立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学习,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分析化学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明确任务,一步一步进行,达到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达到教师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任务驱动主动参与自立合作探索创新。
在技术快速发展和劳动组织方式的不断改革过程中,现代企业的员工除要掌握快速变化和不断深入的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精神。职业教育是发现评价和促进这些能力发展的一个持续过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许多方面已经变得无能为力。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以适应培养学生增强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的要求《分析化学》是化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实践性较强,一定要有实践教学环节,以往我校的实践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权力控制之下,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在撰写实验报告时没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收获就是验证实验目的,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然无从着手,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些问题呢?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得出,在分析化学实践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构建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借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任务驱动教学法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施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去做一件具体的事,完成具体的操作完成任务就是“任务驱动“。在任务驱动中,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既使学生完成了任务。但学生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这样的完成任务也不等于”任务驱动“。任务应该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巩固的技能和相关的知识点,但任务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仅以某些操作性的任务去驱动学生学习也有悖于教学的目标。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我在分析化学中的有效数字修约的教学中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步,教师主要提出、具体任务和要求,并对如何完成这一任务作一些方法上的阐述,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教师主要是方法上的指导,还可结合实际应用一些启发性的提问,使学生知道从哪能里入手做,以及从哪些方面可以更加细致。这一阶段的关键是教师引而不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欲望和好奇心。教师明确任务,分组,让学生使用量筒、移液管、滴定管、托盘天平、分析天平并读数。教师提出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效数字组成,四舍五入修约规则是否合理。
第二步,以学生具体操作为主。在教师引导后,很多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这时候,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操作时间,让学生大胆去试,使他们在使用中体会感受和领悟这期间,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可由教师统一示范,集体解决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单独辅导。这是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的阶段。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初识到熟练掌握的阶段,也是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发挥各种能力阶段时间上可占整个教学进度的一半左右,在教学进程中是一个紧张的高潮期。每组拿出自已的读数结果和拟定的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由每组选出代表阐述各自原观点。
第三步,进入交流讨论期,主要是教师查漏补缺,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特点是教师点评为辅。尽可能开展讨论,互相展示操作或交流实验,让学生在思路上能否得到一些启发,看一看其他同学是如何完成该任务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这一步骤的特点是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在教学节奏上给学生一个放松的时间。学生交流讨论每组读数,教师引导,指出学生在读数和修约规则上存在的问题。
第四步是总结期,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由于教师主要是在方法上进行引导,学生主要时间花在动手摸索上,这就存在学习能力不同的同学,在同一节课内所掌握的知识多少也不同,容易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和教学知识点的回顾。使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学能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师的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给出有效数字明确的定
义,总结出科学的修约规则。
三、如何把握教学与任务设计的关系
在设计任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感兴趣的方向来设置任务,同时任务的设计要注意,知识点的系统性、连贯性,布置的任务要遵循循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已学过的内容,又探索新知识,这样逐步提高,并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最终实现总体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在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了解学生,适应学生,贴近学生。
(一)把好任务设计关
“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首先,“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体学习目标,如分析结果的处理。
第二,“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不同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与特点,做
到因材施教。
第三,“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分析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
第四,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在传统的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应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
(二)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有两重含义:一是以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任务趋动的一个很重要特点就是学生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这个目标的驱动下,自己去探索学习从而达到技能培养这个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任务的提出者,学生实践任务的指导者,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学生组织起来,引导学生自学,互相帮助,努力探索。教师表面上是个“旁观者”,其实是个“导演”。
(三)重视任务完成以后的评价
对学生是否完成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评价学生自立学习的能力,对于分析化学常用的评价法,有观察和测定结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完成任务活动中的发言,技能、协作等对学生作出评价,在任务的完成阶段,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任务教师在巡视学生完成任务时注意。观察学生在遇到困难是时,是否主动查找课本的相关内容?学生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他们是否会互相交流,讨论问题的解决信息途径。测定结果的评价,能评价学生应用知识操作时出现问题能否正确判断,分析原因,常用的评价的方式有个人自评,组内互评,教师点评,个人自评的优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组内互评的优点是体现了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组间互评的优点,是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和评价别人,使得各组之间在协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有协作。教师点证,优点是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将任务完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
第四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
“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教学使学习目标十分明确,适合学生特点,使教与学生动有趣、易于接受。“任务驱动”的特点之一就是围绕任务展开教学,因此任务的设计、编写非常重要,既要注重方法和知识体系,还要想到融进信息技术的文化性、综合性,渗透其他学科知识。本文将重点就“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谈几点看法。
一、精心设计任务
1.趣味性与成就感的统一
爱迪生曾说过“兴趣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任务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其出发点、主观愿望和最终目标是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会使课堂教学失败。
下面以讲解《信息技术》高中第二册的《优美动听的声音》一节为例。用cooledit软件进行一句话的录制,然后通过改变采样频率的方法得到不同的音质,通过不同的播放频率得到不同的声音(男声变女声)。首先使学生有较高的兴趣并产生探究的愿望,然后让学生自己看书理解“声音的数字化”小知识。最后让学生用“录音机”录制一段声音并试听,并通过改变录音音量和效果来试验,并将自己理想的作品保存下来,老师可以播放学生的作品以示鼓励,从而在有趣的试验中完成教学任务。
2.完全感与探究欲的结合
信息技术课的操作课时占总课时的70%,可以说操作课上好了,信息技术课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但由于学生操作时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操作中难免会出现误操作,对系统的损坏在所难免。教师要让学生放开手脚去实践,不怕失败,虽然会给维护教师增添工作量,但教师也不能因小失大。教师在强调尽量不出现误操作的情况下,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出现问题也不要一味地批评,应就问题的出现加以引导并给予鼓励,不要怕出现问题而责难学生,使学生失去探究的欲望,而减少创新能力锻炼的机会。因此操作任务的设计应多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操作问题,尽量在操作前给予提示,以节约学生对细小问题的探究时间,将主题集中在设计好的几个任务上,提高课堂的效率。
如在讲到MIDI知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同一段音乐用MIDI播放,然后用录音机进行线路录音成WAV格式,以对比的方法看两种声音的容量大小,以加深学生对MIDI音乐的印象。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有许多:如没有改变录音的音源,录不到声音,没有改变“录音机”缺省的60秒录音时间使时间不够长等问题。因此要预先给予提示,并指导操作,并可以通过Wingroov等软件让学生体会Midi音乐的多乐器特点,并给学生出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改编一首现存的Midi音乐成自己的乐曲。
3.灵活性与具体性的关系
任务的设计本身不可能考虑得十全十美,况且信息技术以操作为基础,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固化所有步骤,任务的完成是以结果为目标,中间过程应允许学生出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所以在设计任务时的操作不应作为重点,给予提示即可。但在关键的步骤上必须加以强调,特别是特定的操作、不可回避的步骤一定要给出,否则学生不能达到目的,往往会产生畏难的心理,对任务的完成产生负面影响。
二、合理组织课堂
根据任务设计合理组织课堂,是完成任务的关键。实施课堂教学,分五个步骤:
1.任务的提出:设定课题、提出要求、明确目标。“任务”的展示千万不能泛泛而谈、含糊不清,应落到具体的某一点上。有的老师在设计任务时,认为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其实不然,任务应有它的可行性,操作性,且有大有小,有的任务可能只有一步,而有的任务可能要结合前面已经完成的任务进行,所以应避免流于形式,走传统授课的老路。
2.教师引导:进行重点、难点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引完成任务的途径。
任务设计中已经考虑过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所以上课操作前应针对重点、难点进行必要的分析,提供“暗箱”式的思路,给予达到的途径引导。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遇到任务往往有一个时间差,对任务的理解也有一个过程,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使学生完成任务而少走弯路,进行必要的暗示还是需要的。但应以“暗箱”式给出,即只给出首尾而忽略中间,千万不可固化步骤,以禁固学生的思维。
3.学研结合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必要而充分的条件,引导学生学、练、研相结合,探索知识规律和奥秘、寻求获取知识、掌握科学规律的方法。
没有必要的条件(比如学生需要的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学生是没有办法完成任务的操作。如果学生有心进行的尝试性操作,教师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当时确实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给予鼓励,并在日后满足其条件。比如学生想自己看相关的讲解光盘时,我们不要替代讲解,可以通过虚拟光驱等形式在网络教室中给出,让学生随时可以找到“老师”。
4.检验与评价
任务的完成好坏也要在任务设计中予以考虑,这样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检验与评价时就不会出现自己预想不到的结果,以免仓促之间没法解释或离题太远。当然原则上检验与评价以鼓励为主,可以这样说,学生做的永远是对的,问题出在教师的引导上,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了。
5.扩展和细化
任务的完成不等于学习的结束,对于学生来说,求知欲的强弱与教师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学生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任务的设计是有弹性的,那么完成的好坏也是有差距的,所以“不能让学生吃得太饱,也不能让其饿着”,这就是教学过程结束前对任务的扩展和细化,即对完成得好的学生应提出扩展的意见,对有难度的学生应给出细化的要求。如在讲到多媒体录音一节时,完成既定的任务后可以加上一句话“会录音了的同学可以考虑将VCD上的声音录下来,还不太会的同学可以参考‘录音机’的使用学会给已录的声音配上更好的效果”。
三、课外任务的设计原则
信息技术课外不是没有作业,而是任务可能比任何学科都多,但不能以传统的形式给出。我们知道,素质教育以先进的现代技术和理念为基础,信息的获取与整理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被国家教育机构所重视。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课余也能用到信息技术的原理和手段来获取知识和能力本身就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延伸。在设计课外任务时的原则应以应用为主,通过应用来达到巩固和创新的目的。这里所说的应用不只是信息技术书本上的东西,而是比较全面、比较广阔的范围内对新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与实践。
总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除了具有辅导者、引导者的身份外,不具备其他任何权威。这一模式的远景将是非常美好的:即将来的教师可能完成其历史的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学生将可能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获取帮助、并随时成为“教师”,这种电子学习的方式已经为思科等国际性大公司所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应用到学生、应用到教室相信只是一个时间性的问题,它将完全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习者将学习当作一种终身享受。
第五篇:在数据库教学中任务驱动模式的运用
在数据库教学中任务驱动模式的运用
任务驱动模式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注重实践”。它很适合计算机类课程比如“数据库”的教学,因为该类课程大多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由于这些课程知识内容更新很快,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才能适应信息时代与学科知识发展的特点。
创建数据库,引导学生思考在数据库中应保存哪些数据,是对数据库中数据的调用与分析,以实现各任务。教师可以对各任务在设计中要用到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的回顾,特别是对具体的界面设计要进行相关演示和介绍,对窗体上各个控件的使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对于任务具体功能的实现,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理解学科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设计精巧的“任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在融洽与和谐的情境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任务的提出甚至可以由师生共同讨论或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提出,这样的任务可能更符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特点,使学生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去探究和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在数据库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能根据一个实际需求完成一个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它强调从需求分析、数据搜集、数据整理、系统设计到系统实现全过程的参与。这是一个大的任务,它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的模块或任务,随着学习进程分步骤完成。在设计时具体到系统的需求是实现工资管理还是成绩管理或联系人的管理等等,就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决定了。分解任务是将一个大的任务分成若干个分任务,再将分任务往下分,直到每个小的分任务可操作或执行为止。在这些分任务中,有很多是以前没学过的知识或技能技巧,即隐含了新的知识点,这时就需要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任务)的欲望,教师就得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任务情景,通过讲解、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尽量不让学生对任务产生太大的畏难以致抵触情绪。教师要做到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任务的分解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际上,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的过程就是不断分解任务的过程。
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实现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的重点,自主学习是以自学为中心,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独立完成任务。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利用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比较简单或单一的任务学生可以采取这种学习方式完成,比如表和查询的设计与操作。协作学习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成和深化对主体的意义建构。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产生对知识新的认识与理解。比较综合和难度较大的任务更多地需要借助协作学习方式,比如窗体的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既是总结与提高的重要阶段,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与成就感的绝好时机。当学生以个人成果(如一个实验报告或是一个功能模块)的形式完成某项任务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这时教师需要通过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讨论、分析、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和评价。另外,学生每独立完成一项任务,都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时教师的及时表扬与鼓励,可以刺激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增强自信,使其在不断地建构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同时,也提高自我认识与对自身的评价,让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不断学习、进步。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不仅仅要“授之以鱼”,更强调“授人以渔”,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全面素质的提高,是对传统教学的发展,比较适合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引导,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和方向,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激活思维状态,传授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鼓励互相合作,进一步促成学生的意义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数据库教学中的任务是开放性的,对任务实施效果的评价没有绝对的标准,但与每个人的文化背景、审美角度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自评。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目的是获得探究的方法。任务驱动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教学法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离不开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
总之,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下,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是前提,分析任务以形成一个个解决方案是关键,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完成任务是重点,最后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形成反馈信息是总结提高阶段。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统筹安排,合理兼顾。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