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嵌入式系统课程群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嵌入式系统课程群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摘 要: 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在实践教学中存在设备种类繁杂、设备更新不及时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人才培养十分不利。为此提出以共享优质实验教学资源为核心,以建设嵌入式系统课程群的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为重点,以建设开放型、先进型、创新型以及易管理、维护型实验项目为目标,进行虚拟仿真类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克服了诸多条件的限制,丰富了实践性教学手段,提高了实践教学效率,降低了实验室建设与维护成本,有利于现代实验教学观念的更新。
关键词: 嵌入式系统; 实践教学; 虚拟仿真; 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06-95-03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embedded system course group,such as the complexity of equipment types,the equipments not updated and so on,these problems are very unfavorable to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Aiming at these problems,the construction of virtual simul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is put forward,to share high quality resources of experiment teaching as the core,to construct of informationization resources of experiment teaching for embedded system course group as the focus,to construct experiment projects of open,advanced,innovative and easy to manage and maintenance as the goal.Virtual simul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overcomes many limitations,enriches the means of practical teaching,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practical teaching,reduces the cost of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and is beneficial to the idea renewal of modern experiment teaching.Key words: embedded system; experiment teaching; virtualization and simul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0 引言
当今社会,嵌入式系统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都有嵌入式系统的影子[1]。嵌入式系统涵盖了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嵌入式体系结构、嵌入式应用开发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汇编程序设计、网络通信技术、人机接口、软件技术等多门课内容,因此,嵌入式系统的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各高校逐步建立起嵌入式系统实验室,但嵌入式系统涉及的硬件种类繁多,由于资金的限制,不可能在一个实验室囊括所有种类的嵌入式设备。因此,很多实验项目都需要相应的虚拟仿真设备作为支撑,以虚拟仿真实验作为传统实验的重要补充,克服了诸多条件限制,丰富了实践性教学的手段,提高了实践教学效率,降低了实验室建设与维护成本,有利于现代实验教学观念的更新[2]。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分析了嵌入式系统专业课程群实践教学的现状,归纳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 实验项目类型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及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对某一课程的兴趣往往需要丰富的实验项目才能带动,但现有的课程实验受限于硬件设备,验证性实验项目偏多,而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项目缺乏,故难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同样受到限制。
⑵ 实验内容彼此孤立,不利于培养学生“从概念到产品”认识的形成。
现有的各种教学实验,基本是固定程式的验证式实验,实验所用元器件、线路板已选好,学生所做的工作仅是对实验箱连连线,使用一下测试仪器、仪表,建立相应知识点的概念而已。这样的实验很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改革提出的三个实验层次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目标。目前的实验平台不能满足这样的训练,即:学生从有一个概念(或想法)开始,然后着手电路原理图的设计、编写程序代码、调试,最后形成产品的整个开发过程的训练。学生通过传统实验手段所得到的训练是片面的、局部的,其对产品开发过程的认识并不深刻,这也是导致学生所学不能所用的根本原因所在[3]。
⑶ 硬件设备种类繁杂,致使难以开展综合性的软件开发实验项目。
高层次软件设计和开发一般不用太多考虑底层硬件的实现细节,如果处于一个具体的硬件环境下,在开发和研究中可能会陷入硬件的具体细节中,而不能把精力放到高层次的软件设计和开发上。如果硬件开发环境不太稳定(这种情况经常见到),且对具体的硬件又不是很了解,则可能在排除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⑷ 新式设备层出不穷,难以保持实验室设备的先进性,设备需持续投资。
⑸ 封闭式的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实验效果。
现有实验室大多采取封闭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即在规定的课时内,在规定的场地内,进行规定的实验内容(由于实验设备能力的限制造成),这种封闭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往往造成学生不能有足够的时间深入了解及研究实验内容,进而对实验产生兴趣,而且固定式的验证实验内容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其实验效果很难提高,这种做法实际上背离了现代实验教学改革中提出的“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实验教学意识[3]。
⑹ 不利于开展创新性研究。
开展创新性研究的前提是实验环境的丰富资源及其灵活可变性。目前基于硬件的实验平台往往采取一种定式的实验或研究环境,即师生只能在有限的几种器件或线路实验板之上进行实验内容的设定或研究,这对于开展创新性研究极为不利[3]。嵌入式系统课程群虚拟仿真类实验平台建设
嵌入式系统课程群的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开展虚拟仿真类实验教学研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力手段。利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建立电路分析、汇编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技术、人机接口、软件技术等课程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综合一个计算机网络硬件平台(或一台计算机)、一套虚拟仿真软件,再加上一本虚拟实验教程,以虚代实、以软代硬,就可相当于一个设备先进的嵌入式系统实验室。
我校嵌入式系统课程群虚拟仿真类实验平台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共享资源、突出重点、提高效益、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4],以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共享优质实验教学资源为核心,进行虚拟仿真类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推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5]。
⑴ 建设嵌入式系统课程群的虚拟仿真类实验教学资源
依托中北大学国家级计算机及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充分发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专业优势,高效整合现有的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创造性地建设与应用高水平软件共享虚拟实验、仪器共享虚拟实验和远程控制虚拟实验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能力,拓展实践领域,丰富教学内容,降低实验成本,开展绿色实验教学。具体建设内容为:①拓展嵌入式系统课程群虚拟仿真类实验教学内容,更新传统的基础型实验,开设综合型创新型实验;②结合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制定新的实验教学大纲,编写新的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③将虚拟仿真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⑵ 建设嵌入式系统课程群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与共享平台
建设具有扩展性、兼容性、前瞻性的管理和共享平台,高效管理实验教学资源,实现校内外、本地区及更广范围内的实验教学资源共享,满足多地区、多学校和多课程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需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的所有实验数据都存储在系统服务器上,管理人员和教师可在办公室或宿舍通过网络对虚拟仪器设备、实验项目、实验过程等进行管理监控;教师还可以预约安排课内实验、设计并发布新的实验项目、收集学生实验过程的相关信息、评定学生实验成绩等;学生则可以预约课外实验,既可以到实验室进行现场实验,又可以在其他机房或宿舍登录系统进行实验[6]。
⑶ 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建设创新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
利用科研项目及成果转化的系统软件和教学仪器设备开设了有特色的自主实验和创新实验,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虚拟仿真平台和教学仪器设备进行实验,同时也满足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对设计对象的仿真实验要求。
工程创新实验室面向全校优秀学生,提供创新和开放实验。成立创新小组,每年吐故纳新,大四学生毕业、大二学生选拔加入,管理模式为学生自治,采用内部优胜劣汰。学生以2~5人为一组进行创新性实验,以团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结合科研课题和相关竞赛,形成了良性的竞争和团队协作的运作机制。学生的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得到了有力支持。科研成果开拓了学生视野、提升了知识结构、培养了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工程设计能力。建设效果
中北大学计算机及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于2015年1月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心深入研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技术,并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探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自主研发,研发了多套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并初步建立起了嵌入式系统课程群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⑴ 集开放性、先进性与创新性于一体
首先,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不受空间与场地的限制,具有开放性;其次,虚拟设备可以定时更新升级,确保了虚拟设备始终与市场上的更换速度保持一致,确保了实验设备的先进性;最后,大量综合型及创新型实验项目得以在虚拟环境中开展。
⑵ 拓展了实践领域,丰富教学内容,实现真实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教学功能
某些实验项目由于设备昂贵、经费不足或实验项目本身内容繁杂而无法正常开展,采用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后,可以对真实设备进行虚拟仿真,同时也可简化过于繁杂的实验步骤,使实验得以正常进行。
⑶ 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方式减轻了实验教学压力,提高了实验效果,并为学生的创新实验提供了支持
我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尽管增加了实验设备的台套数,但由于招生规模扩大,仍不能满足上机需求。学生在实验室的时间有限,难以充分观察、思考,没有机会完成自主设计的实验项目等问题,实验效果不佳。利用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学生可“先虚拟、后实验”,即在进实验室前,利用虚拟仿真平台和软件,熟识仪器使用,理解实验原理,预测实验结果,做好真实实验的准备工作;实验后又可利用虚拟仿真平台分析实验数据与各种现象,效果很好;学生还可以在仿真平台上,自主设计实验项目,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⑷ 降低了实验室建设成本
与传统实验项目建设相比,虚拟仿真实验不用购买昂贵的设备,只需一套虚拟仿真软件,外加少量的实验验证板即可,大大降低了实验室的维护费用。结束语
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嵌入式系统课程群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得许多原来由硬件才能完成的功能,都能依靠软件来实现,即“以虚代实”、“以软代硬”、“虚实结合”,构建了与真实环境一致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完成了原有实验难以实现或无法完成的功能,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教学效果显著。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开发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仍需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罗志伟,李蓓莉.开放型嵌入式系统虚拟实验室的构建[J].惠
州学院学报,2009.29(3):122-125
[2] 周世杰,吉家成,王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5.9:5-11
[3] 李平,毛昌杰,徐进.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
提高高校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5-8
[4] 匡载华,邓小鹏.电子类学科专业Proteus实验室的建设[J].实
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155-158
[5] 刘晓东.计算机虚拟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10.[6] 胡今鸿,李鸿飞,黄涛.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 开放共享
机制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2):140-144
第二篇:虚拟汽修仿真教学系统
虚拟汽修仿真教学系统
中国已成为全球汽车的第一大市场,快速发展的汽车工具为我国经济注入了一支强心剂,拉动了各个产业的发展,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另一个问题已经浮出水面——汽车维修维护。
不仅是现有的4S店,社会上的各类大大小小的汽车维修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汽车维修维护人才却极为缺乏,近年来汽车工业和汽车技术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也不断普及,对汽车的维修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汽修人才培养的主力:职业院校,如何解决社会汽修人才的问题,成为了最大的教学要求。
汽车作为一个高度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内部结构非常复杂,需要全面了解汽车的结构和运行原理,才可能对维修维护有深刻的认识和技能,利用先进的IT技术,使用虚拟汽车教学培训系统,对培养汽修人才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凤凰创壹虚拟汽车教学培训系统以3D互动方式直观展现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虚拟拆卸与安装(每一步互动操作都有相应的语音解说或提示)。并提供3D互动 故障诊断及考核功能。本系统包含汽车机械常识、汽车文化、汽车的美容与装饰、汽车电子电工技术应用、汽车结构与拆装、汽车使用日常维护、汽车的修理、汽车 性能检测、汽车故障诊断九大模块:(1)汽车机械常识包含量缸表的使用、曲轴的测量、汽缸的测量;(2)汽车文化包含汽车驾驶的演示和汽车驾驶的实训;(3)汽车的美容与装饰章节包含的主要课程(汽车清洗、汽车护理、汽车漆膜修补、汽车车身装饰、汽车室内装饰、车身电器的装饰等);(4)汽车电子电工技 术应用主要包含电源系统绘制与连接、启动系统绘制与连接、点火系统绘制与连接、照明系统绘制与连接;(5)汽车结构与拆装包含整车拆装,发动机拆装,发电 机拆装,发电机拆装(含工具),自动变速器原理,变速器内部展示与拆装,汽车整车展示与拆装,汽车底盘展示与拆装等(所有拆装均包括:自动拆卸,自动安 装,手动拆卸,手动安装。其中自动拆卸,自动安装是为了让学员学习整个拆装过程,手动拆卸,手动安装是为了学员练习对所学拆装步骤的熟悉度);(6)汽车使用日常维护包含调整点火正时、交流发电机各部件的检修、启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前照明灯的检查与排除、电动门窗故障诊断与调整等。(7)汽车的修理包 含汽油泵拆装、分电器拆装、曲柄连杆机构拆装、活塞环更换、喷油器拆装、汽油机竣工验收、柴油机竣工验收、气缸压力的测量、变速器的拆装、前桥拆装、转向 器拆装桑塔纳主减速器拆装、东风制动阀拆装、交流发电机拆装、分电器拆装、四缸发动机拆装、以及制冷剂进行泻放、添加及抽真空等常见汽车修理内容;(8)汽车性能检测功能模块可让学员在三维互动的场景中学习动手进行制动性能检测、灯光性能检测、汽车尾气性能检测、侧滑性能检测、蓄电池性能检测、交流发电机 性能检测、启动机性能检测、点火性能检测、点火能量检测等性能检测;(9)汽车故障诊断包含机械故障,电控故障,电器故障。机械故障主要检查器件磨损间 隙,裂纹,变形,老化等故障(包括冷却系统,润滑系统,启动系统,点火系统等故障);电控故障检查发动机控制和各个系统控制反馈信号的检测,查看各个功能 传感器的故障(防盗系统,燃油系统,排气系统,点火系统,空气供给系统等故障);电器故障检查各个系统的电器原件故障(如雨刮喷水系统,灯光照明系统,仪 表系统,启动系统,充电系统,玻璃升降系统,电动后视镜系统等故障)。本系统还提供排除故障过程中需要用到相关仪器仪表,例如:汽车故障检测仪,示波表,千分尺,内径千分尺等三维互动模型。
在职业院校汽修专业中推广和普及虚拟汽车维修维护培训系统,是汽修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不仅在教学方法是进行了改革,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都是巨大的进步和变革,对我国大力发展汽修人才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篇:嵌入式系统课程建设
嵌入式系统课程建设
近年来,我国嵌入式系统产品发展十分迅猛,中国嵌入式系统市场估计每年将直接创造千亿元的效益,所带动的相关工业产值超过万亿元,成为中国信息产业新的市场增长点。与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产业需求相比,我国嵌入式系统工程人才培养相对落后,并进而影响到了该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高校的计算机、电子、软件等专业针对市场需求,开设了嵌入式系统相关课程。在IEEE计算机协会和ACM共同制定的2004版计算机类课程体系中,嵌入式系统已经被列为核心课程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于2002学年开始开设了“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下面对该课程的建设情况作简单介绍。课程基本情况
该课程是面向计算机学院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开设的专业课,是一门以计算机各种专业知识综合应用为主要特色的课程,其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研究和解决嵌入式计算工程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为学生在嵌入式计算工程领域研究和开发奠定相关基础。课程采用理论知识传输与工程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尽量反映该领域内最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使学生了解该学科最新的前沿发展动态和方向,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化技术人才。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嵌入式系统设计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够掌握和使用最新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和典型开发工具。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遵循“面向市场需求、定位人才培养”的原则,强调将计算机系统不同层次专业知识的基础性与实际工程设计思想和架构的前沿性相结合,重视将计算机系统自底向上的各种专业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使得诸如操作系统、体系结构、接口与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孤立的课程呈现相互配合的应用场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上述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在实际的综合系统应用中的作用和影响。在课件设计上,采取统一的知识体系结构,涵盖“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技术讲座+ 项目实践”四大模块,突出注重工程能力培养的特色。通过课程学习和实验,学生应能够熟悉一种典型的微处理器体系结构,掌握一套主流的开发工具和一种嵌入式操作系统,熟练使用一门开发语言,使学生具备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开发设计的基本能力。
目前该课程为48学时,其中理论授课24学时,实验24学时。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包括:
(1)嵌入式系统概述;(2)嵌入式硬件基础;(3)嵌入式操作系统;(4)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建模;(5)嵌入式系统设计实例分析;(6)专用接口和硬件加速器;(7)分布嵌入式系统;
(8)高可靠性嵌入式系统等扩展内容。课程的实验包括了基础性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两部分,基础性实验主要是一些预先设计好的实验,通过让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加深对课程所讲授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等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工具及环境,主要包括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植和裁减、驱动程序的开发及对开发工具链的使用。综合设计实验则要求学生面向某综合应用(指定或者自主提出)而进行设计、编码和调试并给出完整的解决方案。
课程的考核由三部分组成:理论课作业和小测验20%,基础性实验40%,综合设计实验40%。
经过四年的建设,该课程的已整理编写完成配套的教案、讲义和实验指导书,形成了一整套课程指导和考核体系,建立了以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为课程负责人,以博士中青年教师为教学骨干,以博士青年教师和博士生为教辅人员的教学团队。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该课程的教学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高度统一,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工程能力提高。在学生的作品中创新成为主题,学生在国内外各种嵌入式方面的竞赛中屡创佳绩,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印证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精品课程创新点
(1)本硕一体化设置。
课程强调研究生与本科生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层次性,从理论课到实验课都设置了基本、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的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选听(或选做)具有不同加权值的内容(或实验)。突出体现了学院本、硕一体化的课程建设思路。
(2)兼顾理论,重在实践。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在不断更新最新的国内外理论知识的同时,非常重视加强实践环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课程理论授课部分,每一章都有设计实例,这些设计实例大部分来自教师实际的科研或工程项目,并且随着科研工作的变化而动态更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课程设计了大量的实验,实验课时也占到了整个课程的一半时间,实验课本身加强了指导力度,由骨干教师加多名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助教组成的指导队伍,负责整个实验期间从理论到具体操作的各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3)紧密结合企业核心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前沿性。
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动态调整,都是在充分分析当前国际上有影响的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平台最新的核心技术、充分考虑嵌入式应用系统开发企业技术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课程内容较大程度地体现了嵌入式领域的热点,是企业界普遍关心的核心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有利于培养出业界需要的人才。课程前沿性则表现在:
一、课程的主讲教师是从事嵌入式系统研究与开发一线的科研人员,能够及时地根据技术发展动向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及时地将最新的技术和设计理念引入到课程中。
二、及时地对国际上一些著名大学(目前我们主要选择的是卡耐基·梅隆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对我们的课程安排适时调整。
(4)注重创新素质的培养。
嵌入式系统是面向应用的专用计算机系统,与产品和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设计的创新性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创新性,加强未来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师的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本课程重点之一。具体体现在:
一、课程只对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对一些具体技术和环境则通过课外参考资料和网上第二课堂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有选择地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二、注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式,在实例分析中,鼓励学生对实例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案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思考;
三、加强综合设计性及开放性实验环节,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提出原创性的设计内容,创新性是综合性实验的考核标准之一。
(5)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我们采用“责任教授+主讲教师+ 实验辅导教师”的教师团队,采用“讲授+分析+案例+演示+大型作业+实验+查阅资料及撰写综述报告+小课题”的教学模式,改善了这类综合性课程“难教”、“难学”的状况。
讲授: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方面的内容,采用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力求讲清概念内含和外延、基本原理的思路,实质意义以及适用范围等内容;
分析: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内容较多,对于某些书本上只提其然而不提其所以然而又比较重要会影响系统级设计理解的问题,找准切入点,逐步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
案例:对于应用性较强的内容,精心设计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逐步实现,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正确应用相关的技术和原理解决问题。
(6)完整的实验体系
全面的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全程指导、严格的考核体系是本课程实践环节的亮点。
课程的实验由精心设计的基础性实验和鼓励学生创新的综合设计实验两部分组成。基础性实验主要是一些预先设计好的实验,通过让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加深对课程所讲授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等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工具及环境。基础性实验是一组实验集,包括了必做的和根据个人的兴趣选做的。目前针对Xscale硬件平台基于WINCE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分别设计了四大类共24个实验,针对EIA平台设计了4个基本实验,学生可以任选平台,除了3个必做的实验外,每个人按要求选做1~2个实验。综合实验是启发式的引导性实验,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课程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由学生结合本课程内容以及前导实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设计并实现具有一定演示度的嵌入式系统,原则上不限制硬件和软件平台。考虑到学生水平差异,给出了一些备选方向,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提出原创性的设计内容。
对于基础性实验,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前要求提交实验预习报告,实验过程中给出实现结果,实验后要求提交实验报告。对于综合设计实验,以兴趣小组方式组织,每个小组3~4人,要求每个小组都要提交项目申请书,经过答辩、确认技术路线可行后,进入实现阶段,实验完成后,提供关于实验的课程设计和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由课程教师和助教一起完成实验指导。建设的具体实施办法
(1)完善课程网站
实现所有教案和课件全部电子化,具有较好的多媒体效果,并放在网站上。实现教学手段的电子化与网络化,包括网上作业的发布与提交,网上小测验,网上辅导与答疑。
(2)建设开放实验室
从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看,学生对嵌入式系统这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非常感兴趣,尤其在综合实验中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所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已远远超出课程的要求,教学效果非常明显。这促成我们建设开放实验室的想法,即使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做到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和实验器材对学生的真正开放。使学生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验证型实验与设计型实验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当然在开放实验室下的课程辅导、监管、考核方式都需要新的探索。开放实验室将通过学校的教改项目支持来完成。
(3)逐步构建第二课堂—电子教室
软硬件平台的多样性是嵌入式系统的主要特点之一。由于课时等条件限制,课堂上不可能有覆盖很多内容,为了保证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往往需要学生课外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知识。因此,我们计划逐步建立第二课堂—电子教室。该教室包括多个专题(如ARM教室、X86教室、Linux教室、WinCE教室、低功耗设计教室等),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选择,并在网上交互学习。电子教室的建设将依托学院教改项目。相关教材介绍
经过近四年的建设,本课程形成了自己的教案、讲义和实验指导书。《嵌入式系统设计》教材也即将编写成稿。课程的实验内容和指导书已被“国家发改委-微软嵌入式系统教学包”收录。
主讲教师个人简历
尚利宏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嵌入式软件测试、容错计算,主讲《计算机容错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等课程。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一项,国防预研基金项目二项,以及国防重点型号任务多项。获陕西省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2005和2006年连续两年指导的本科生队伍获得微软公司组织的全球大学生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优胜奖。北航大学生课外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第四篇: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自主学习研究
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自主学习研究
摘 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1]。为了研究基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和效果,文章基于北京邮电大学电子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以《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应用―低通滤波器》实验为例,归纳没有模拟电路基础的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虚拟仿真电路实验的过程,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虚拟实验可以让学习者获得相关的电路知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可以作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工具,并且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习者的探索精神。
关键词:自主学习;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模拟电路;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06-0093-04
在现代教育中,实验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很多课程往往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验,而且许多实验需要多协同操作才能完成。但现实中许多问题在真实环境下实验具有不可见性、危险性或需要昂贵的实验设备,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虚拟仿真实验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案[2]。
虚拟实验教学平台不仅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而且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帮助。在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可以自主调节学习的时间、地点、顺序以及学习的进度,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有利于学习者的主动建构,符合建构主义的教育观和?W习观,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3]。自主学习虚拟实验还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虚拟仿真实验的过程中,也提高了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确实获得了实验的相关知识。将虚拟仿真实验引入教学有利于推进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研究现状及不足
1.虚拟实验室建设现状
虚拟仿真实验室受到了各国高校的普遍关注,我国教育部从2013年起开展了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截止2015年共评审出3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科技部2010年将《虚拟实验教学环境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作为“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开展研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已陆续在网上提供了虚拟实验服务。在国际上有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的数字化有机化学实验室,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利用Java技术建设基于Web的探索式虚拟物理实验室,密歇根大学为操作系统和高级语言课程建设了虚拟网上系统实验室等。
2.国内研究现状及启示
虚拟仿真实验与实验教学的结合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先实验教学后虚拟实验,这里虚拟实验主要是用于巩固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也属于先理论后实验的教学方式,李旭锋在《“先实验后理论”化学教学方法探析》[4]中提出“先理论后实验”的教学方法会抑制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和探索创新的主动性。另一种是先虚拟实验后实验教学,这里虚拟实验主要是来达到预习实验的目的,有利于教学更加顺利地进行,如蔺智挺在《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的模拟集成电路实验教学》[5]一文中,以模拟集成电路实验教学为例,介绍了安徽大学基于虚拟仿真实验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做法和效果,利用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缓解了课时的矛盾,较好地达到了预习实验的目的,拓展了实验的内容,对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虚拟仿真实验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能力。如潘雪涛、邬华芝等在《创新虚拟实验教学模式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6]一文中提出“三三三”教学理论新模式,其中虚拟实验室在课前应用,激发学习者兴趣,进行自主预习;在课中应用,主要用于教学互动,提高效率;在课后应用,用于自主复习,自主训练。多年的实践证明,教学改革成果显著,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赵琪、孙红等在《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构建研究》[7]中,提出开放式网络化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和手段,逐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助学习的重要场所和学习方式,能够突出探究、实践和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
3.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通过以上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广大研究者对开发出的虚拟实验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不太关注,对虚拟实验系统应用于教学的过程设计与效果分析、虚拟实验系统开发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关于学生对虚拟实验系统学习体验的调查和从学生视角对使用虚拟实验系统进行学习的评价很少。实际上,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检查所开发平台的有效性、实用性有很重要的意义[8]。
已有研究大多关注利用虚拟实验进行教学改革或者虚拟实验平台建设,目前尚未有研究者进行虚拟实验的自主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验证的研究,而基于没有模拟电路知识基础的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更能反映出虚拟实验平台对于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提高的效果。因此笔者基于北京邮电大学自主研发的电子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未学习过《模拟电路》相关课程的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1.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没有模拟电路知识基础的学生进行虚拟仿真实验的自主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调查研究,来分析通过自主学习虚拟仿真实验,学生是否可以获得相关的电路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实验平台的易用性等问题,通过此次调查,了解虚拟仿真实验是否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2.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问卷以40名研究生为例。在样本的选取上,本次调查对象为没有学过《模拟电路》相关课程、没有做过任何一个模拟电路实验的学习者,这样更能体现出自主学习虚拟仿真实验的效果;本研究所用的实验平台是由北京润尼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北京邮电大学电子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运营的。实验课程类属《模拟电路》,实验名称:《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应用―低通滤波器》,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3.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采用的工具为一份问卷调查表,在填写完问卷之后采用访谈的方法来获取被试者的主观感受。
(1)问卷调查
本问卷的题目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第1题,是关于研究对象的个人信息,是否做过任何一个模拟电路的实验。若做过,则被视为无效问卷;第二个部分是2~6题,从做实验的积极性和注意力的集中性(问题2~3),遇到问题的解决办法(问题4~6)三个方面来了解学生做实验的过程。第三部分是7~9题,分别从实验的原理(问题7)、器材的种类(问题8)、器材的作用(问题9)、学习虚拟实验的基本步骤(问题10)、虚拟实验对学习的帮助程度(问题11)四个方面来调查学习效果以及虚拟实验对自主学习的有用性。
实验在2017年6月份进行,每个学生自主学习虚拟仿真实验的时间不限制,可以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的查询,学习过程没有硬性要求,学习顺序自主安排。调查问卷安排在做完实验之后,其中问卷的第10题是关于学习者对学习虚拟仿真实验的步骤排序。将学习虚拟仿真实验的过程进行精简和编码:①进入虚拟实验界面,浏览实验内容;②打开各个仪器的开关;③根据网络实物图连接完整的电路图;④寻求场外人员帮助;⑤调节各个仪器的量程;⑥根据实验原理图连接实物图的基本部分。分析学习者的排序,得出学习过程的活动图如图1所示。
进入虚拟实验界面,浏览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报告以及实验操作平台。通过实验原理可得知:滤波电路的基本功能是滤除(抑制)某一频率段的输入信号。低通滤波器抑制的是高频段的信号,通过低频段的信号,当信号和噪声在不同的频带时,可以实现信号分离,滤除噪声。
通过参照实验原理图和百度的完整实物图在虚拟实验台上进行电路连接。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器材,通过双击实验器材来获得器材的属性以及帮助信息,遇到不太懂的地方则通过网络搜索或者寻求他人的帮助,原理图中的三角形器件为运算放大器,有八个引脚,有放大信号的功能;信号发生器发出信号,通过泰克示波器来展示波形。
当完成电路的物理连接后,打开和调节各个仪器设备。但是波形并没有显示出来,然后通过检查自己的电路图是否连接正确来进行排错处理,查完之后还没有出现波形,请其他人员帮助,通过调节泰克示波器的量程来显示出波形,实验成功。实验台如图2所示。
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发现,认知虚拟实验平台只需要三分钟左右,实验平台简单易用,查询信息方式很多,有获取实验帮助、获取智能指导、获取器材信息等等,实验过程中,学生一直都保持很高的积极性,注意力很集中,遇到问题时,能够积极主动的寻找问题的来源,主动寻求帮助,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访谈
填写完问卷,笔者对于调查对象关于做虚拟实验的主观感受以及填写问卷的认真程度进行访谈。经访谈发现,学习者表示不用去实验室就能把实验做出来,很方便快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好奇心,尤其是当波形调出来之后,觉得很神奇,自主学习的结果能够实时的被观察到,能够激励学习者进一步学习,并且所有的被试者都认真完成实验和问卷,没有无效问卷。
4.资料处理与分析
本研究共回收实验问卷40份,其中第一题的选项均为B,即在本次实验之前没有做过虚拟实验,因此问卷全部为有效问卷。
问卷首先调查了学习者在进行实验时的注意力保持情况,和学习者在使用虚拟实验平台时的态度,笔者将注意力的五级进行编码,在SPSS(“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用于统计分析)中将选项依次赋值,A为4分,B为3分,C为2分,D为1分,E为0分,统计结果显示,被试学习者的注意力平均水平为2.9分,说明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可以使学习者的注意力保持在中等偏上水平。
相关研究表明,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当使用虚拟实验室进行虚拟实验时,学习者往往需要先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比如了解虚拟实验系统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流程等,虽然这些知识和技能可能跟当前学习任务没有必然联系,但其实无形中增加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9]。本组下的另一个研究主题是关于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图3可以看出,被试对象的积极性保持在较高水平,所有的学习者都选择了“积极”或“非常积极”。本主题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实验教学方式相比,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反而降低了。
虚拟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登录网站进行各种实验,操作实验设备,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在实验中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在实际操作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10]。本部分问卷题目设置的目的是探索学习者在自主学习、实验过程中解决问题的途径选择。
由图
4、图5可以看出,当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最常用的办法是查看实验平台中的实验帮助。此结果说明,在未来的虚拟实验平台或者其他在线学习的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提供尽可能详细、准确的平台帮助或说明。询问他人,说明自主学习的过程常常与学习者的社会网络相关。
本??卷的7至9题分别从实验的原理(问题7)、器材的种类(问题8)、器材的作用(问题9)检验了虚拟实验平台的教学效果,其中问题7、8的正答率为100%,问题9正答率为97.5%,只有一位同学答错,说明没有模拟电路基础的学习者经过虚拟实验平台的操作和学习,可以对模拟电路的基础知识达到很好的掌握程度,验证了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的实际教学效果。
图6显示了被调查者在试验后对于虚拟实验平台的主观评价,如图6可知90%的学习者认为虚拟实验平台对于掌握低通滤波器的知识和技能有帮助,验证了笔者在上文中提出的假设,实验证明,虚拟仿真实验确实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三、研究结论
虚拟仿真实验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可以作为自主学习的工具。在完成虚拟仿真实验的过程中,学习者被深深吸引,能够保持极高的注意力,学习效率极高。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虚拟实验的过程中能够主动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者的动手实践能力。没有模拟电路基础的学习者通过虚拟实验可以获得相关的电路知识,学习效果良好。虚拟实验室降低了实验教学的成本,解决了传统实验室受时间、地点限制的问题,虚拟实验简单方便,虚拟仪器具有灵敏性与高效性。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可以延伸实验教学时间和空间,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发挥虚拟实验的优势,使之能够与传统的实验教学密切融合。课堂教学、虚拟实验和实验室教学深度融合是现代实验教学的发展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高厅函[2015]24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5年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Z].[2]周勇,徐英卓.基于 VRML-JAVA 的网上协同虚拟实验系统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5):52-55.[3]马秀麟,赵国庆,邬彤.翻转课堂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大学计算?C公共课的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6(7):99-106.[4]李旭锋.“先实验后理论”化学教学方法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8(15):88.[5]蔺智挺.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的模拟集成电路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122-126.[6]潘雪涛,邬华芝,蔡建文,张美凤,孟飞.创新虚拟实验教学模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1):72-76.[7]赵琪,孙红,孙艳梅,车鹏程.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构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1):135-138.[8]李凌云,王佳,王海军.我国虚拟实验研究现状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111-114.[9]王济军,魏雪峰.虚拟实验的“热”现状与“冷”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1(4):126-129.[10]余雷,刘志成,王娜.基于LabVIEW的智能照明网络虚拟实验系统设计[J].现代建筑电气,2012(8):71-74.(编辑:鲁利瑞)
第五篇:电工电子课程群教学平台的建设(推荐)
电工电子课程群教学平台的建设
摘要:电工电子课程群是工科学生的重要技术基础。为此,我校开展了基于创新能力教育的大学生电工电子课程群教学平台的建设。在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师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和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电工电子课程群;教学平台;实践和创新能力
一、改革教学体系,重构实验教学培养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我校学生特点,研究我校电类和非电类“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包培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体系互为依托,相辅相成。
1.理论教学体系
电气与信息类专业的电工电子课程群理论教学体系以高水平、有创新为目标。其理论课程体系以“电路”、“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为基础,扩展了“特种电机”、“控制电机”、“EDA技术与实践”、“VHDL与数字系统仿真”、“数字逻辑设计与应用”等相关课程。
工科非电类专业的电工电子理论课程体系整合了“电路”、“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等课程,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电工学”。知识结构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扩展,特别强调课程与工程实际的结合,适应国家工业与信息化的需要,为培养非电类专业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实践教学体系
从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出发,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对组成“电工电子课程群”实践教学的各要素进行整体设计,建立了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该体系在纵向层次上分基本知识层、基础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开发层和科技研究创新层;横向模块由不同难度的实验项目群组成,其中包含必修、选修、实验公选课和科技活动等,不同层次专业根据教学大纲形成专业实验课程体系。
在不同层次中,分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践模块。课内实验有非电类、基础型、基本型、加强型、扩展研究型等模块,每个模块由适应不同专业的实验项目群组成。课外实践有学生自立实验、实验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科研训练等项目模块,每个模块由不同难度的实践项目群组成。不同专业年级,根据计划,学生自主选择实践项目。近三年来,开出实验项目135个,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其中:基础实验占25%:虚拟实验占10%;综合设计实验占55%;创新开发实验占10%。
二、更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式
树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突出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和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始终坚持“夯实基础、注重实践、面向需求、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术报告”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实践和学术活动有机地结合。
1.理论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的“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理论教学方式,提出并实行了“教学与科研互动”和“教与学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以及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具体措施为:科研项目进课堂、电子产品上讲台、优秀学生当“老师”,学生分组打擂台。科研项目进课堂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所教课程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教导学生懂得该课程知识点在科研项目中的应用,使其做到学有所用。电子产品上讲台就是将科研中制作的电子系统和生活生产中所接触到电子产品搬上讲台,结合课程知识点进行讲解。优秀学生当“老师”,鼓励引导优秀学生参与教学,学生自己讲,自己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分组打擂台,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讨论意见,在讨论中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形成。
2.实践教学模式
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努力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形成了“立体化、交互式”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虚拟、仿真、硬件实验、设计、创新相结合,独立设课、课程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制作、学科竞赛活动相结合,内容向工程延伸。形成了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实现了立体化、交互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将综合设计性实验按课程设计的要求进行,确保学生得到系统的科研训练,如“电子线路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了10个题目供选择,每个学生任选一题,在规定时间完成。新的实验模式,有利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电工电子课程设计,采用拟定若干课题内容,让同学自由结合,自由选题,分组讨论的方法,既激发了学生们自主分析、自我学习的热情,又极大的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形成了教学――自学――反馈这种有效的循环学习链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改革教学考核方式与手段
建立了多样化的考核制度及试题库,为全面、客观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的考核模式,深受学生欢迎。采用自主操作、分析、报告和小论文等考核方法。将考试与作品、总结报告、小论文相结合,平时成绩、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如“电路测试技术”和“电子技术实践”等实验课程的考试成绩采取4:2:4的模式,即平时成绩40%,笔试成绩20%,动手操作成绩(包括安装、调试、验收)为40%。
三、多种教学手段并重,拓宽教学沟通渠道
1.教学形式多样化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形成完美的课堂效应。既不能放弃传统的教学手段,也不盲目地应用新的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分析、有比较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采用电机模型、学生制作的电路板等教具。将学生制作电路板的整个过程录像引入课堂。
根据不同教学对象,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做到因“材”和因“才”施教。关注学生个性化特征,重视学生个性化需求,采用灵活的多元教学手段。针对电类专业学生采用课件播放与板书相结合,到难点处采用粉笔书写推导,使学生深入理解定理的来龙去脉。而对于非电类偏重应用的专业学生重点讲解物理概念和应用部分或者根本不讲定理的推导过程。
2.采用多种现代化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师生交流空间
积极利用网络式开放教育平台,综合采用电工电子课程公共电子信箱、电工电子课程BBS论坛、电工电子课程教学资源ftp等教学形式。这些方式不仅为学生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大大激发了同学课下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拓展师生交流渠道,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学习互动。
3.“厚基础、个性化、全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建立了“厚基础、个性化、全开放”的实践平台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是完成实验的基本硬件条件,没有先进的足够的实验仪器,教学新体系的落实,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不可能
的。为此,五年来学校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按照“品质精良、组合优化、数量充足,在实验教学体系、结构、功能、效益等方面协调发展”的原则,投入950万元进行环境建设。购买与自主研发相结合,建成了16个开放实验室,其中6个“个性化”实验室,如自主设计与创新研究实验室、制版贴片实验室、智能汽车实验室等,提供了创新研究条件;建成能够完成“验证、设计、研究、创新等实验以及学生竞赛、科研活动等一条龙”的硬件平台;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实现网上互动、答疑、预约等,实现管理信息化,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
四、应用成效
自2005年开始电工电子课程群创新能力教育平台的建设以来,我校28个专业学生受到了创新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设计分析、研究开发和综合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学习自信心和创新意识增强。
1.科技竞赛
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积极性明显提高,如2006年校级电子设计大赛就有154个队参赛。学生在2006年河南省“挑战杯”中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在200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全国二等奖1项,河南赛区一等奖8项,二等奖1项;在2008年第三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大赛获国家二等奖1项,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2008年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全国铜奖2项,河南赛区特等奖2项,金奖2项,银奖4项,铜奖3项。
2.实践平台建设和专业发展
以电工电子课程群创新能力教育平台为主体的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于2006年获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本成果作为主要支撑条件,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8年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
3.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催生和凝聚了一支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为带头人、以同一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为核心,以博士、硕士为主体,知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该团队现有教师26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6名,讲师12名。近三年来,共完成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和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10项已在高校和企业推广应用;成员获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20余人次;获省级教学科研成果一、二等奖6项;发表教研论文21篇;出版《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工学(上、下册)》等18本“十一五”规划教材和高质量教材。其中《电路测试技术》、《电子技术实践》等4部“十一五”规划系列实验教材,精选实验教学内容,为学生基础实验、课程设计、各种科技活动提供指导和参考。
[责任编辑: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