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实践的几点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实践的几点体会
多次参加教研活动,聆听他人的数学课,有时感觉是以“说数学”为主,也就是很多教师都热衷于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这种“说数学”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面窄,表面上看秩序井然,实际上缺乏一种内在的活力,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答题会觉得很无聊,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效率不是很理想。近年来,在不断学习新课程、转换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学习《有效教学》理论的过程中,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要想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喜欢数学,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就要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的心灵温暖。这样学生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做数学”代替“说数学”,情形迥然不同。因为“做数学”将数学学习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强调数学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发现、操作、尝试等主动实践活动,强调了数学学习的探索性与体验性;强调了数学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
1、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浓了,也可多让学生思考、提问,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2、开放思维,在发挥主动性上下功夫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让学生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学习数学,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
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就要在“做”字上狠下功夫,做足文章。只有放手让学生“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是“做数学”的关键。也许有的老师对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可能会产生种种担心:担心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预定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担心学生思维一发不可收,出现教学的意外而令人尴尬;担心课堂教学秩序混乱,难以控制局面;担心困难学生更难跟上,等等。然而我们应该知道,像以往那样只是表面上热热闹闹,不注意活动的有效性、有序性,或者教师过多的引导,这种教学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而真正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自主的活动,必须有深刻的观察、想象、假设、推理、探究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的加入,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才能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转变。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这一环节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给学生发表见解和敢于提出不同问题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在相互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联系实际,培养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应该是孩子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应该与孩子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就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教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教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教学,从而对数学教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教学、学数学教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之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小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小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小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小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动手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动手、观察、思考,使小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
4、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数学”的全过程
我们提倡,学生不仅要在引进新知识、讨论新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在巩固新知识阶段更应主动参与,要参与“做数学”的全过程。
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在巩固新知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套圈游戏。因为套圈游戏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游戏规则:套中小狗24分,小羊26分,小鸭31分,小猪15分,小猴子40分,小鹿39分。
(1)你喜欢套哪两种动物,得多少分?
(2)套哪两种动物得分最多?是多少?谁还能提出数学问题?(3)套哪两种动物得分最少?是多少分?
(4)我套两种动物得55分,猜猜看我套中的可能是哪两种动物?
(5)我两次套中的分比65分多,可能是哪两种动物?哪两种动物根本套不上?(6)猜猜看,每次套两种动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套法?
猜后,小组讨论验证,最后学生用5+4+3+2+1=15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到此并没有结束,而是让学生把这15道题一一搭配列出算式,做在作业本上,让全体学生体验搭配的思想方法,同时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点。最后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教师还可以设计一道思维含量较高的开放题,适合全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5、创设悬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能被2、5整除的数”的教学中,教师请学生任意列举一个数,教师能快速判断出它是否能被2整除。随着学生列举的数的增多,教师依然十分快速地判断出结果。“秘密何在呢?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
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学会“做”中学数学,探究中学数学。合作交流中学数学的方式,将过去的说数学,听数学,黑板上的数学,转变成为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几个月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实效性出发,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动手实践,取得了很好成效,课堂活跃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数学成绩较前有很大进步。
第二篇:数学教学有效性实践的体会
数学教学有效性实践的体会
——滨海县陈涛乡八层小学 陈广云
多次参加教研活动,聆听他人的数学课,有时感觉是以“说数学”为主,也就是很多教师都热衷于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这种“说数学”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面窄,表面上看秩序井然,实际上缺乏一种内在的活力,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答题会觉得很无聊,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效率不是很理想。近年来,在不断学习新课程、转换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学习《有效教学》理论的过程中,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要想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喜欢数学,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就要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的心灵温暖。这样学生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做数学”代替“说数学”,情形迥然不同。因为“做数学”将数学学习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强调数学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发现、操作、尝试等主动实践活动,强调了数学学习的探索性与体验性;强调了数学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
1、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浓了,也可多让学生思考、提问,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2、开放思维,在发挥主动性上下功夫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让学生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学习数学,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
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就要在“做”字上狠下功夫,做足文章。只有放手让学生“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是“做数学”的关键。也许有的老师对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可能会产生种种担心:担心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预定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担心学生思维一发不可收,出现教学的意外而令人尴尬;担心课堂教学秩序混乱,难以控制局面;担心困难学生更难跟上,等等。然而我们应该知道,像以往那样只是表面上热热闹闹,不注意活动的有效性、有序性,或者教师过多的引导,这种教学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而真正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自主的活动,必须
有深刻的观察、想象、假设、推理、探究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的加入,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才能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转变。
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这一环节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给学生发表见解和敢于提出不同问题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在相互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联系实际,培养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应该是孩子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应该与孩子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就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教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教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教学,从而对数学教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教学、学数学教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之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小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小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小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小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动手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动手、观察、思考,使小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
4、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数学”的全过程
我们提倡,学生不仅要在引进新知识、讨论新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在巩固新知识阶段更应主动参与,要参与“做数学”的全过程。
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在巩固新知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套圈游戏。因为套圈游戏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游戏规则:套中小狗24分,小羊26分,小鸭31分,小猪15分,小猴子40分,小鹿39分。(1)你喜欢套哪两种动物,得多少分?
(2)套哪两种动物得分最多?是多少?谁还能提出数学问题?
(3)套哪两种动物得分最少?是多少分?(4)我套两种动物得55分,猜猜看我套中的可能是哪两种动物?(5)我两次套中的分比65分多,可能是哪两种动物?哪两种动物根本套不上?(6)猜猜看,每次套两种动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套法?猜后,小组讨论验证,最后学生用5+4+3+2+1=15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到此并没有结束,而是让学生把这15道题一一搭配列出算式,做在作业本上,让全体学生体
验搭配的思想方法,同时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点。最后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教师还可以设计一道思维含量较高的开放题,适合全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5、创设悬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能被2、5整除的数”的教学中,教师请学生任意列举一个数,教师能快速判断出它是否能被2整除。随着学生列举的数的增多,教师依然十分快速地判断出结果。“秘密何在呢?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
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学会“做”中学数学,探究中学数学。合作交流中学数学的方式,将过去的说数学,听数学,黑板上的数学,转变成为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几个月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实效性出发,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动手实践,取得了很好成效,课堂活跃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数学成绩较前有很大进步。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会
我如何注重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和反思中的有效性
大垭中心校
赵
倩
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参加论坛的题目是《我如何注重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和反思中的有效性》。
很荣幸今天我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教数学仅一年半的时间,时间虽短,但感慨良多。去年接手新入学的一年级儿童,对于他们而言,刚从轻松自由的幼儿班到比较正规并有一定约束力的班集体,环境有所改变,知识要求有所增加,他们扮演的角色也改变了,由随心所欲的幼儿转变为真正的小学生,是他们成长中的第一次转变。其实,当时的我对于教学他们是那样的茫然,束手无策。经过一年多的磨练,对于这些小朋友,我也有了一定的方法能让他们有效的学习数学,对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也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那么,怎样使小朋友较有效的学习数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首先,要有明确的情景创设目的
例如:我在教学“拔萝卜”一课时,学生在拔萝卜情景图中发现了这样的数学信息:灰兔拔了6个萝卜,白兔拔了3个萝卜,我及时引导学生用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白兔和灰兔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在问题情境中,我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其次,情境创设要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我选择了小朋友所感兴趣的喜洋洋与灰太狼情景图,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只动物。小朋友们很感兴趣,争先恐后地告诉老师他的答案。
最后,情境创设要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数学基础和认知世界。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参与的激情 由于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的效果,为此,我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的《观察物体》时,我创设了“照相”的游戏情境:首先我选了两个小朋友,一个当模特,一个当摄影师,来表演照相。第一次,摄影师想照小模特的正面,我让小朋友们说说他应该站在小模特的什么位置?学生的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摄影师想照小模特的侧面和背面,我让小朋友们再想想这时摄影师又该怎么站位置。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第三次,我拿着相机给所有的小朋友照正面、侧面、背面。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站对了位置。对于这个情境的设计,我不但了解了学生贪玩的天性,并把握了教学的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其次,要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其他意见或者想法?”“谁还能补充一下?”“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么做啊?”之类的问题,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在试一试部分,我给出学生充足的时间,利用操作材料七巧板摆一摆,结果等到交流反馈时,学生不仅仅摆出了书中图形,还利用不同的板摆出相同的图形,利用相同的板子摆出了相同图形的不同样子。
三、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我觉得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就能轻易找到答案的。比如说: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的规定,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只需要老师的讲解或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获得,并没有探究的必要性。而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我学着在教学中加以运用。如:在教学“量长度”时,我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的操作能力。为了能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小朋友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有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
四、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在课堂中,我提出的问题学生们总是很感兴趣,纷纷举起他们的小手,对于他们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我都及时做出评价,答对的小朋友,我会带着全班小朋友对他竖起大拇指,说道:棒棒棒,你真棒!而做错的小朋友,我不会批评他,相反,我会给他一个会意的微笑,摸着他的小脑袋,说道:没关系,这次没答对,下次继续鼓励,肯定会答对的,你是最棒的!我觉得老师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影响。在作业方面,每隔一个月,我会让小朋友们数数自己练习册中有多少个五角星,然后给前三名的小朋友每人奖励一支铅笔。使得到奖品的小朋友感到光荣,继续保持,没有得到的小朋友有所向往,有所期待,从而更加努力地去得到他。我觉得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评价,都应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将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统计”一节教学中,我综合利用了这几种评价方式,用表情及时给学生以信心,课堂中我始终保持微笑和小朋友们交谈;我把班上30名小朋友分成了6个小组,用量化表格奖小红花评定小组成员在课上举手发言的次数,课结束后对发言次数多的小组,每人奖励一朵小红花。我认为这种方式不仅及时给学生表现的信心,还增强了小组的合作意识,又能让全班同学为以后的上课表现争取更优秀。
五、重视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首先,是在备案中的反思,以前我总是模仿参考书上的教学反思来作为自己的,故而教学成果不见起色。现在,每上完一堂课,我都会查看教案看看遗漏了哪个部分,再通过教学查漏补缺。
其次,是在教学中的反思,每上完一堂课,我总是好好的反思自己到底哪一个环节做的不到位,再通过学生作业反馈的信息,知道学生对哪一部分的知识理解不到位,将其作为自己的教学反思记录下来。待下堂课,再与学生交流,将那一部分知识分解细讲,尽量做到人人都能学懂。
再次,是在作业中的反思,譬如,在我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自认为自己讲的很详细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也做到位了,他们知道了笔算的规则,应该是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可没想到的是作业做出来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时,我静下心来仔细回想自己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失误了。最终被我找到,原来我只注意让小朋友们记住规则,并没有关注他们是否会用。然后上课时我请几位做的最差的小朋友将自己的做法写在黑板上,再让全班小朋友一起找找他们的错误,我再将正确笔算方法书写出来,提示小朋友们记住自己的错误,避免以后再犯。课后效果很好,几乎全班小朋友都能准确的做出任意一道《100以内的加减法》题目。事后想想,如果我没有反思教学,小朋友们错了就错了,我把答案写黑板上,让他们抄下来,这样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做这些题目。最后,是在测验中的反思,平时小朋友的作业做的很好,可测验下来的成绩不理想,我将低分段的试卷抽出来仔细分析,总结错题多的部分,看看属于哪部分知识,然后再拿出来指导学生自己改正,加深记忆,避免再次犯错。可见,只有充分利用好教学反思,补充自己上课的不足处,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时光匆匆流逝。回忆起我读书时对数学的印象,似乎除了做题还是做题,整天沉浸在题海之中。于是很小时候自己就在心中默默发誓:长大以后我要是成为数学老师,绝对不会布置这么多的作业,而是让学生们能天天玩。儿时的想法虽然多少有些幼稚,但回过头来想想,我每天让小小的孩童们握着铅笔,埋头练习、计算,沉迷于题海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实在是不可取。既不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不符合儿童的数学发展规律,更不能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兴趣,更是一种高耗低效的课堂。有效的课堂应该是 “以人为本”的课堂;是 “人文关怀”的课堂;是“高效低耗”的课堂。要让数学教学课堂真正做到有效,的确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更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做出更多的努力,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也能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玩中。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经验上略显不足,我希望今天能分享在座的各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吸收一点你们的教学经验。回到学校,也会经常与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沟通交流,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一些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法。相信我以后会做的更好,能将有效教学很好的运用到课堂中。
谢谢大家!
第四篇: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教学体会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教学体会
实验小学桂林校区
魏新琴
实践与综合应用以独立的内容领域进入小学课堂,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课程标准》中目标结构体系的一个特色。这一领域的设置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之间的联系,促使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以交织在一起的形式出现,使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必须的学习内容和必备的数学素养。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经历一些具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这一领域的教学是边实践边思考,尽管还有许多的困惑,但也有了些许的体会。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体会。
一、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应以教材为线索,适当挖掘和提炼
实施课改以来,各种版本的数学教材都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课,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以课本提供的内容为载体,善于沟通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巧妙地设计实践活动内容,让其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应用意识。
1、用好教材提供的专题。
人教版教材在每一册都专门设置了两个实践活动,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个知识领域中加以延伸。如一年级下册的“小小商店”、二年级上册的“看一看、摆一摆”、四年级上册的“你寄过贺卡吗?”但是上这样的课,往往需要准备很多的教具、学具,而且不作为考试的内容,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就产生了教与不教都没有关系的思想。其实这种想法违背了教材的编写意图,虽然每一册教材只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其意义在于通过它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于每册教材编入的两个实践活动,我们教师要认真创设情境,精心安排活动内容,准备教学具,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实践探索的乐趣,综合应用的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教材在《认识人民币》后安排了“小小商店”实践活动,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课前让学生自备各种商品,有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等,让他们自己制作价签,贴在准备的物品上,带进课堂中,把教室模拟成“小小商店”,小学生推荐出“售货员”的人选,其余的学生做“顾客”。此外还让学生了解社会中有哪些促销手段,在“小小商店”中进行展示。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售
货员”极力“推销”自己的“商品”,“顾客”争先购买。上这样的一节课,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加深认识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更可贵的是加强了综合能力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事实上,即使以专题形式呈现的内容,教材也只是提供了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师要有主动处理教材的意识。如,二下的“剪一剪”、三下的“掷一掷”等,主题明确,线索清晰,所需的材料也不复杂,课堂实施就比较容易;而二上的“看一看,摆一摆”,四下的“小小营养师”虽主题明确,但涉及的数学知识不够明朗,课堂实施就比较困难。因此,对于那些主题笼统、脉络不清、素材缺乏内在联系的专题,更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要结合本校和本地的实际加以利用和再开发。
2、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实践素材
结合平时教学,把教材的例题和习题改编和延伸,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生活实践素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真实感受。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如:一年级“认识图形”后,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了拼图案的习题,我认为可以设计一节相应的“拼图案”的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学具搭一搭、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谁摆的物体多。接着让学生按4人小组进行比赛。学生在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利用学具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物体加以想象,拼出图案。最后让学生按小组汇报。拼了哪几种图案?为什么喜欢?同学们边操作,边思考,边合作交流。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乐学情趣,即培养了实践能力,又得到美的熏陶。
3、提炼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素材
“实践与综合应用”不像“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大领域的学习内容都有自己固有的逻辑系统和预选的“知识”,所以它的内容是开放的,内容不完全受数学教材内容的限制,它可以是学生所学三大领域知识的综合应用,也可以整合其它各学科的知识,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现象,研究生活中的现象或者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等。因此,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应根据这一特点,从生活事例、学生学习生成的资源,以及学校与区域的特色资源中提炼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际,调查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使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如,在一、二年级可以开展以下实践活动:班级里的数学、家庭变化与数学、图形在生活中的妙用、一元钱的价值、我学当家理财、珍惜时间……
从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不仅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
二、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过程要重视探究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本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与综合应用,对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因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应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本性,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1、动手操作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充分让学生自主、独立地活动。例如,在《掷一掷》教学中,安排了两次动手操作。首先我先安排了师生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一组数,产生游戏的双方(5、6、7、8、9和1、2、3、4、10、11、12),老师加入到少数人的一方;接着安排了学生活动,在学生四人小组活动的过程中,给了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而且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参与,让学生经历猜想、尝试、验证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考。这里,学生通过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自主探索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而不是机械的、程序化的、模仿性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独立参与、主动实践。如上面提到的《掷一掷》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对“可能性”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有限次实验的结果上,而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逐渐明白了选择了五个数但赢的机会更多的原因。
3、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认识的发展。为了保证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实践活动通常采用的是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组员分工合作,如上面提到的《掷一掷》教学中,四人小组一人抛骰子,一人计算,一人记录,一人监督;在交流互动时,学会倾听、善于吸纳,善于辨析,让每个成员都有发表见解,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教师在参与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要努力成为一个倾听者,观察他们的表现,引领他们深入探究和体验,保证活动有效进行。
三、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活动形式力求丰富多彩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主要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尝试解决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开放度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程特点,不断拓展活动形式,提高活动的实效性,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让活动流于形式。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可以采取课内、课外以及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数学小调查
数学小调查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调查专题,主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并作出决策的学习活动。
例如:“怎样打电话省钱”,要求学生通过调查、咨询等手段了解话费里的数学问题,然后帮爸爸妈妈算一算,怎样打电话省钱。当然,每次开展调查活动,在准备阶段教师应与学生共同讨论调查的主题、调查的步骤以及调查的方法。这样,一旦学生开展调查,他们就会有序地进行活动。
2、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认识和解决某一数学问题为目的,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的学习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具体包括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和实验研究等。
例如:组织学生跟踪调查连续两周的家庭用水量的情况,研究用水费用的计算方法,组织学生探讨节约用水的策略,并向全班家长发出“节约用水倡议书”。具体如下:
(1)调查你家里两周的用水量情况(查看水表),统计你家里平均每天的用水量。
(2)从你家的用水情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
(3)调查水对地球(包括对人类)的益处。
(4)在家里,如何节约用水?
(5)设计一两句节约用水的宣传标语。
(6)围绕以上调查和统计,请写成一篇以“水”为题材的数学小论文。
有些小课题由于问题的难度和知识的综合应用程度大,学生独立研究有困难,可以有若干同学相互合作完成,或教师参与并帮助解决。
3、方案小设计
方案小设计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某一项活动方案,学生经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体策划、表达设计、回答质疑等过程的学习活动。方案小设计可以包括统筹安排、优化设计、旅游设计等。
例如:学生学完《两位数乘法》后,教师可假设一个“旅游中的数学问题”专题,设计一个外出秋游的租车方案。四年级6个班360名同学乘车去游玩。包车有两种选择方式: 大车有42座,每辆200元,小车有18座,每辆90元,怎样租车最经济合算?这一活动内容,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后,会得出多种不同的包车方案,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到最佳方案,既渗透了合理安排和最优化的思想,又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的乐趣。
4、数学小游戏
数学活动可以以数学小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抽象的数量观念、空间观念与儿童具体形象的思维活动之间需要有适宜的中介桥梁将它们联系起来,游戏活动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新课程数学教材中已经包含了大量游戏的成份。特别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小游戏是一种非常适宜的方式,随时都可以进行。
例如:位置游戏: 2人一组,每人准备一个棋子,放在20×20格的方格纸左下角(0,0)处,轮流掷骰子,每次掷出两枚骰子,一枚上的点数是向右方横走的步数,另一枚上的点数是向上方竖走的步数,谁先到达右上角的终点(20,20)谁就赢。每走到一个新的位置,用一个数对把它记录下来。
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用“数学眼光”去“考察”、去“探究”、去“设计”、去“创作”、去“想象”、去“体验”,不仅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而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开展“实践与综合应用”,其意义不在于他们的研究结果有多么准确和有多大的社会价值,而在于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体会到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知识,在于他们在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思维的品质,在于他们拥有了这样一个体验。所以 “实践与综合应用” 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智力、情感、态度、个性、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与其他领域相比,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评价更强调过程性评价。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活动过程
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是否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乐于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等。二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活动水平,包括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方法描述具体问题,是否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否理解他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益;是否有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是否能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有哪些,是否有独特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同时,评价要激励为主,肯定为主。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他们的活动,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点,也同样要用赞赏词语去评价他们,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体验成功,建立信心。特别是第一学段儿童,他们需要获得做数学的快乐,要获得成功的体验,要实现自己价值,这些对于儿童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实践与综合应用” 它不仅拓宽了教师的视野,冲破了原有教材的束缚,而且给数学赋予了生活的意义。这一领域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造空间,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学习和思考,把实践与综合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加以落实。
第五篇: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教学体会(定稿)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教学体会
实验小学桂林校区魏新琴
实践与综合应用以独立的内容领域进入小学课堂,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课程标准》中目标结构体系的一个特色。这一领域的设置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之间的联系,促使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以交织在一起的形式出现,使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必须的学习内容和必备的数学素养。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经历一些具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这一领域的教学是边实践边思考,尽管还有许多的困惑,但也有了些许的体会。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体会。
一、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应以教材为线索,适当挖掘和提炼
实施课改以来,各种版本的数学教材都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课,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以课本提供的内容为载体,善于沟通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巧妙地设计实践活动内容,让其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应用意识。
1、用好教材提供的专题。
人教版教材在每一册都专门设置了两个实践活动,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个知识领域中加以延伸。如一年级下册的“小小商店”、二年级上册的“看一看、摆一摆”、四年级上册的“你寄过贺卡吗?”但是上这样的课,往往需要准备很多的教具、学具,而且不作为考试的内容,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就产生了教与不教都没有关系的思想。其实这种想法违背了教材的编写意图,虽然每一册教材只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其意义在于通过它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于每册教材编入的两个实践活动,我们教师要认真创设情境,精心安排活动内容,准备教学具,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实践探索的乐趣,综合应用的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教材在《认识人民币》后安排了“小小商店”实践活动,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课前让学生自备各种商品,有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等,让他们自己制作价签,贴在准备的物品上,带进课堂中,把教室模拟成“小小商店”,小学生推荐出“售货员”的人选,其余的学生做“顾客”。此外还让学生了解社会中有哪些促销手段,在“小小商店”中进行展示。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售
货员”极力“推销”自己的“商品”,“顾客”争先购买。上这样的一节课,需要我们
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加深认识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更
可贵的是加强了综合能力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
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事实上,即使以专题形式呈现的内容,教材也只是提供了数学活动的基本线
索,教师要有主动处理教材的意识。如,二下的“剪一剪”、三下的“掷一掷”等,主题明确,线索清晰,所需的材料也不复杂,课堂实施就比较容易;而二上的“看
一看,摆一摆”,四下的“小小营养师”虽主题明确,但涉及的数学知识不够明朗,课堂实施就比较困难。因此,对于那些主题笼统、脉络不清、素材缺乏内在联系的专题,更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要结合本校和本地的实际加以利用和再
开发。
2、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实践素材
结合平时教学,把教材的例题和习题改编和延伸,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生
活实践素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
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真实感受。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同学生熟悉的生
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如:一年级“认识图形”后,教
材在练习中安排了拼图案的习题,我认为可以设计一节相应的“拼图案”的实践活
动。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学具搭一搭、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谁摆的物体
多。接着让学生按4人小组进行比赛。学生在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利用学具
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物体加以想象,拼出图案。最后让学生按小组
汇报。拼了哪几种图案?为什么喜欢?同学们边操作,边思考,边合作交流。大
大激发了他们的乐学情趣,即培养了实践能力,又得到美的熏陶。
3、提炼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素材
“实践与综合应用”不像“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大领
域的学习内容都有自己固有的逻辑系统和预选的“知识”,所以它的内容是开
放的,内容不完全受数学教材内容的限制,它可以是学生所学三大领域知识的综合应用,也可以整合其它各学科的知识,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现象,研
究生活中的现象或者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等。因此,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应根据这一特点,从生活事例、学生学习生成的资源,以及学校与
区域的特色资源中提炼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
活实际,调查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使课外
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如,在一、二年级可以开展以下实践活动:班级
里的数学、家庭变化与数学、图形在生活中的妙用、一元钱的价值、我学当
家理财、珍惜时间……
从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不仅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社会交
往能力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
二、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过程要重视探究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本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进行实践与综合应用,对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因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应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
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本性,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1、动手操作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我们在教
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充分让学生自主、独立地活动。例如,在《掷
一掷》教学中,安排了两次动手操作。首先我先安排了师生活动,让学生根
据自己的喜欢选择一组数,产生游戏的双方(5、6、7、8、9和1、2、3、4、10、11、12),老师加入到少数人的一方;接着安排了学生活动,在学
生四人小组活动的过程中,给了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而且让每个学生都动
手参与,让学生经历猜想、尝试、验证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考。这里,学
生通过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让学生体会数
学的作用,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自主探索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而不是机械的、程
序化的、模仿性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
学生独立参与、主动实践。如上面提到的《掷一掷》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
实践、自主探索,对“可能性”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有限次实验的结果上,而
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逐渐明白了选择了五个数但赢的机会更多的原因。
3、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认识的发展。为了保证实
践活动的实效性,实践活动通常采用的是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组员分工合作,如上面提到的《掷一掷》教学中,四人小组一人
抛骰子,一人计算,一人记录,一人监督;在交流互动时,学会倾听、善于
吸纳,善于辨析,让每个成员都有发表见解,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教
师在参与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要努力成为一个倾听者,观察他们的表现,引领他们深入探究和体验,保证活动有效进行。
三、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活动形式力求丰富多彩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主要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尝试解决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开放度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程特点,不断拓展活动形式,提高活动的实效性,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让活动流于形式。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可以采取课内、课外以及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数学小调查
数学小调查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调查专题,主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并作出决策的学习活动。例如:“怎样打电话省钱”,要求学生通过调查、咨询等手段了解话费里的数学问题,然后帮爸爸妈妈算一算,怎样打电话省钱。当然,每次开展调查活动,在准备阶段教师应与学生共同讨论调查的主题、调查的步骤以及调查的方法。这样,一旦学生开展调查,他们就会有序地进行活动。
2、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认识和解决某一数学问题为目的,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的学习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具体包括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和实验研究等。
例如:组织学生跟踪调查连续两周的家庭用水量的情况,研究用水费用的计算方法,组织学生探讨节约用水的策略,并向全班家长发出“节约用水倡议书”。具体如下:
(1)调查你家里两周的用水量情况(查看水表),统计你家里平均每天的用水量。
(2)从你家的用水情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
(3)调查水对地球(包括对人类)的益处。
(4)在家里,如何节约用水?
(5)设计一两句节约用水的宣传标语。
(6)围绕以上调查和统计,请写成一篇以“水”为题材的数学小论文。
有些小课题由于问题的难度和知识的综合应用程度大,学生独立研究有困难,可以有若干同学相互合作完成,或教师参与并帮助解决。
3、方案小设计
方案小设计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某一项活动方案,学生经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体策划、表达设计、回答质疑等过程的学习活动。方案小设计可以包括统筹安排、优化设计、旅游设计等。
例如:学生学完《两位数乘法》后,教师可假设一个“旅游中的数学问题”专题,设计一个外出秋游的租车方案。四年级6个班360名同学乘车去游玩。包车有两种选择方式: 大车有42座,每辆200元,小车有18座,每辆90元,怎样租车最经济合算?这一活动内容,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后,会得出多种不同的包车方案,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到最佳方案,既渗透了合理安排和最优化的思想,又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的乐趣。
4、数学小游戏
数学活动可以以数学小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抽象的数量观念、空间观念与儿童具体形象的思维活动之间需要有适宜的中介桥梁将它们联系起来,游戏活动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新课程数学教材中已经包含了大量游戏的成份。特别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小游戏是一种非常适宜的方式,随时都可以进行。
例如:位置游戏: 2人一组,每人准备一个棋子,放在20×20格的方格纸左下角(0,0)处,轮流掷骰子,每次掷出两枚骰子,一枚上的点数是向右方横走的步数,另一枚上的点数是向上方竖走的步数,谁先到达右上角的终点(20,20)谁就赢。每走到一个新的位置,用一个数对把它记录下来。
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用“数学眼光”去“考察”、去“探究”、去“设计”、去“创作”、去“想象”、去“体验”,不仅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而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开展“实践与综合应用”,其意义不在于他们的研究结果有多么准确和有多大的社会价值,而在于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体会到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知识,在于他们在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思维的品质,在于他们拥有了这样一个体验。所以 “实践与综合应用” 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智力、情感、态度、个性、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与其他领域相比,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评价更强调过程性评价。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活动过程
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是否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乐于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等。二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活动水平,包括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方法描述具体问题,是否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否理解他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益;是否有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是否能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有哪些,是否有独特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同时,评价要激励为主,肯定为主。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他们的活动,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点,也同样要用赞赏词语去评价他们,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体验成功,建立信心。特别是第一学段儿童,他们需要获得做数学的快乐,要获得成功的体验,要实现自己价值,这些对于儿童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实践与综合应用” 它不仅拓宽了教师的视野,冲破了原有教材的束缚,而且给数学赋予了生活的意义。这一领域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造空间,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学习和思考,把实践与综合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加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