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在共同体活动中的作用
我在“共同体”学科教学研讨中的作用
实验二小
胡金星
姜小平
在如今的教育教学现状中,存在教研活动没有实效的情况,例如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也经常觉得教学时间不够用,在公开课、研讨课的执教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拖堂、教学任务完不成的现象。课后,还经常惋惜地认为自己遗漏了某个教学环节。恰恰在学生调查中,上课拖堂总是排在最不喜欢的行列。为此,我常常想,究竟该如何才能更加高效的上好课呢?分析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原因,主要是活动过多、环节过多造成的。即使勉强完成了教学任务,效果也大打折扣。更有一些时候,为了呈现探究式教学的形式,每一个探究活动每一个步骤做到位,从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交流计划、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等步骤都走一遍,最后各个环节都匆匆而过,等下课时间到了,任务还没有完成,学生学得不尽性,老师觉得不到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校也常开展教研活动,但本校开展的教研活动,因为缺少研讨的氛围、专业引领不到位,活动根本形不成研讨的气氛,所以研讨一些具体的教学问题,也感到十分困难。为了更好的搞好教科研工作,我们开展了城乡教育“共同体”活动,“共同体”的基本层次是教师个体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方面,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赖,构成一个不可缺一的统一体。开展校际教研合作互助研究,构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际学习共同体,这是我区现阶段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倡导的校际教研共同体建设的发展方向。是一种“校际教育研究自主组合”的学习策略,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进新课程改革,实现小规模学校教师双向发展和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它架起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立交桥。目的是在传统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将教学研究的问题拓展到校际合作的层面,力求突破单校教研中实际遇到的师资、技术、空间等方面的瓶颈,从而实现教研的最优化的一种新型模式。校际教研以课程实施中各校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教学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例为主要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专家引领为催化剂的联动教研活动。这种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总结、规律探索,从而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共同体”研讨课结束后,我们针对自己的疑问,对于会老师进行了虚心的请教,老师能一遍遍耐心细致地示范、讲解,和老师们在一起交流了两个多小时,我们还意犹未尽,追着老师问个不停。有同事说:“以前,学校里基本没什么教研活动,备备课,改改作业就完事了,专业发展自己从来没想过,一直认为那是专家们要做的事。可听听身边这些骨干教师的课,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看人家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这么娴熟,真的感觉自己和身边的同事差距太大了,是得好好向别人学习学习,真希望多些象这样亲切的‘引领人’。在“共同体”活动的研讨课中,我也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要上好一堂课,有两个策略:一是集中探究主题,二是整合教学环节。相信在校际学习共同体的框架下,探讨小规模学校以“校际教研”为载体,创新教师新型教研模式,寻求校际教师合作、互助、共赢的专业发展必会成为现实。
第二篇:我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我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改革开放不仅给国家带来了历史性的转机,而且使大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逐渐强化,将社会思想和社会责任放在首要位置,也逐渐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并深化自己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改革开放中,我们大学生确立奋斗目标,并为社会主义事业逐渐奉献自己,也在为社会共同理想不断努力,将社会价值放在个人价值之前。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这在改革开放中普遍多见,从而使得大学生个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得以确立。而我们也从自身的利益要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也学会根据市场的要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并积极追求自己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价值理念的发展与弘扬。
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大学生先解放思想,积极服务大众,唱响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始终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从学雷锋活动到文明礼貌月,从手拉手结对服务到青年志愿者活动,从植树造林到保护母亲河活动。。。。无不记录着大学生的理想和追求,无不彰显着大学生的努力与奋斗,无不铭刻着大学生的光荣与辉煌,广大大学生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勇力新功。
改革开放这个大舞台也为我们大学生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也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当代中国大学生已然成为最活跃的闪光点,不仅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轻松愉快,自由烂漫,更时刻思考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群体,所具有的年龄,知识,创新等优势及这个群体对自身弱点的认识和克服,使这个群体能将成为顺应历史发展的最具有潜力和活力的,推动社会进步的新生力量。大学生群体受最高层次的教育,因而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创新精神和能力等各个方面都达到相应的水平。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信息革命的飞速前进,经济政治的竞争较量,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使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面对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加重大,从个人层面上讲,我的感觉是改革开放的深入也引入了新的体制,激发了我们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以更快的脚步前进。
从我们身上可以体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和不足,我们是改革开放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是未来的决策者。我们每一位大学生都要牢牢地把握新时期模范作用的时代特征,解放思想,积极进取,勇于改革,乐于奉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中,保持先锋本色,推动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改革开放并不是说个人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更多的是改革开放对社会,对个人以及个人和社会对改革开放的一种相互作用。
第三篇:浅谈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永顺县石堤镇麻岔初级中学 杨宏久 电话:***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留守孩子增多,学校社会实践活动被压缩甚至取消。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和提高的教育方式和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愉快感受中健康成长,在交往的良好体验中塑造自己,使之形成完整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 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独生子女、留守孩子的增多,安全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头等大事。为确保学校安全从而导致不断压缩社会实践活动规模,甚至取消各类社会实际活动,这有违素质教育的宗旨,亦与“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相左。笔者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深感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成长的重要。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和丰富不但是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大纲中明确规定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不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新教育理念认为,青少年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 青少年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理念还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在素质教育成为越来越多人共识的同时,学生的童年和青春却充满失败,许多学生已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冲动,失去了淳朴的情怀和感恩之心„„。社会实践和活动是学生喜欢的,而且是教育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是学生自我情感体验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手段,也是综合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平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指出社会生活体验在学生成长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尤其在农村中小学校,校外活动开展的越来越少,很多社会活动只是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传统的应试教育和安全因素是主要原因。学校大多谈安全色变,称安全为高压线。不敢轻易的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象野炊,野营,春游,登山等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越来越少。在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全校先后四,五十个班级,仅开展了7次野炊,1次篝火晚会,可以说少之又少,而其中5次是我班开展,而且有2次是勉强而为。但每次活动都收获不小,都有新的发现。学生在活动中所展现出的能力,责任和热情是在校内无法看到的,特别是那些在校表现不是太好的后进生,在活动中让人眼前一亮,充分展示了他们的优势和特长。各种社团活动同时也是很重要的相互交流的场所,譬如社区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清明烈士扫墓活动等,不但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锻炼和陶冶学生情操,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更多更详细的了解学生,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开展,尤其对留守子女的学校教育更显重要。因此,适当的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外社团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教育不是单一的课堂教育,只有整合各方各面的力量,形成良好的立体教育网络才能更有效的进行学校教育,进而促进学生情感价值观的良好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义工等有意义的社会实践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清明陵园扫墓可以进行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义务照顾孤寡老人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参加各种义务劳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主人翁意识。利用支农可以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意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有效联动社会活动网络,让学生尽可能走出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成长,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而这些恰恰是现在单一课堂教育所缺的,尤其是农村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
“先学做人,后学做事”,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去体验、去创造。当然,一切交往活动的成功组织,并让其发挥有效作用,同教师自身素质是分不开的,教师具有高尚的品德,广博的知识,具有感召力的表率,是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作好思想工作,提高效率的有效保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也离不开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学生能够在学习、竞赛、听报告、参观旅游及义务劳动中产生系列交往,而这些活动与交往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要注意活动内容的选择。作好引导工作,依靠学生集体力量,使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中达到获取知识,转化思想,接受教育,提高觉悟的目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利用当地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和资源充分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愉快感受中健康成长,在交往的良好体验中塑造自己,使之形成完整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校教育更具有活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第四篇:浅谈观察在数学活动中的作用(推荐)
浅谈观察在数学活动中的作用
摘要:《纲要》指出,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原理和运行方式,也不是一种能力,数学是一个处理过程或是一种思考方法。它的贡献在于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它的学习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经验,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使幼儿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勇于探索和创新。在幼儿探索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在幼儿游戏中的特殊作用,通过观察、分析,做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地发现、探索,真正获得发展,从而成为游戏的主人。
关键词:幼儿;观察;数学活动;生活;教育。
数学活动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纲要》指出,孩子们的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教师应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和发现,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生活中,我们总是用眼睛去观察身边的所有人事物。在幼儿园里,观察也是教师获得幼儿个体和群体信息的主要途径。在操作性强的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其中的秘密。在孩子的探索过程中,教师的观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观察,贴近、了解幼儿的各种情况,教师才能适时地、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和指导,使得活动的开展取得预期的成效。教学中教师容易出现观察不到位或是很盲目的问题,我认为是因为还没有发现和了解到观察在活动中起到的作用,通过近两年的学习和累积,我了解到它是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在活动中的每个环节它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是不可或缺,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一、观察,掌握幼儿的认知经验。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总是要先分析和思考,对其内容的目标有初步的梳理;其次,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班幼儿的认知经验,认知经验不同,对教学内容产生的经验与感悟也不同。这也要求老师要从平时的教学中观察、掌握孩子的认知经验,从而制定符合幼儿的相关目标。如在设计数学活动《漂亮的饰品》,根据《纲要》精神,活动注重以幼儿学习在前,教师指导在后的形式。先让幼儿进行尝试性操作,在尝试操作环节,教师通过观察,更有效、更全面地了解幼儿平时所积累的经验。中班幼儿对规律排序处于探索的状态,而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规律的排列现象,为了让孩子寻找、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在第一次操作中,主要鼓励幼儿自由尝试按简单的规律进行装饰,体现幼儿自主学习的特点,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如项链、腰带、帽子等都是幼儿生活熟悉的、真实的。因此孩子们的参与性较高,能大胆地进行装饰,他们主要根据对以往事情的经验、自己的喜好、随意的、没有规则的来处理事物,只有个别幼儿会按简单的规律装饰。教师通过细心地观察和分析,充分地了解幼儿的认知经验,不难发现幼儿在没有知识经验的情况下对于规律还没有意识,教师掌握了这点后,也能为接下来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二、观察,了解幼儿的个别差异。
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认知经验后,教师进行讲解小结给予正确的引导,引导幼儿学习到新知识,然后在获得新经验后迁移应用进行第二次的操作。每个幼儿有不同的环境、文化和社会背景,有不同的天分或缺陷。对于孩子们的重点观察指导也不同,在《漂亮的饰品》活动中主要引导幼儿按照新的排序规律进行装饰,在操作活动中,幼儿的能力存在着差异,对于领悟力比较快,在教室给予讲解引导后,可以较迅速的掌握其规律并进行排序,而对于领悟力比较慢的,会出现前面有按规律,后面混淆的现象,还有就是形状按规律,而颜色没有规律之类的现象。教师只有通过观察,了解到每个幼儿的基本能力,及时关注个别差异,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尽量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排序方法,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按规律排序完成作品,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在《按长短排序》活动中,在幼儿操作环节,主要引导幼儿根据判断能力进行长短的排序。在观察指导过程中,应鼓励能力强的幼儿能从长到短、也可以从短到长的排列,而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则是通过引导他们直观的比较,帮助他们能对长短差别明显的物体进行排列或是鼓励他们进行单向的排序。在区域活动时,也能根据个别差异进行有效指导,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总之,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个别差异,有目的地引导,促进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观察,分析幼儿的掌握情况。在幼儿学习操作完,教师已了解到每个孩子的能力及掌握情况,进而进行交流分享。这环节主要是分析、了解幼儿的掌握情况。一个活动的成败就在于目标是否都已达到。教师在观察过程中,就要进行必要的分析,如《漂亮的饰品》活动中,就会发现“为什么衣服组、帽子组掌握得比较好,而项链组和皇冠组的孩子并没有,是不是因为它们都是用夹子来装饰的,而且它们都是一条长长的底板,没有起始点或是中心点,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是盲目地进行夹夹子装饰,为了填满它,从而忽视了有规律的进行排序”。“教师是不是要针对较难掌握的进行讲解,避免出现组别上的差异”。还有在活动中发现大部分幼儿在排序的规律上比较单调,选择的规律都是教师给的示范。“是不是在排序的规律上可以做改变”等问题。还有,在《学习6以内的序数》活动中,观察到孩子的个别差异比较大,这时候教师要及时进行思考和分析:“是不是在材料的投放上可以进行分组操作,针对个别差异,在楼房的设计上做调整,可以有的6层楼,有的5层楼,而有的只有4层楼的这种形式,并针对幼儿的了选择操作,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学习掌握”。只有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掌握情况,才能为接下来的小结环节打下基础。
四、观察,选择适合幼儿的教育策略。
在分享交流环节,是教师通过分析后,做出调整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请幼儿进行分享讲解,使得教师能准确地进行调整。及时地请出现问题的幼儿分享,其他幼儿进行判断,然后帮助改正,最后一起进行总结,达到巩固的效果。很多时候,教师在这环节会容易的使用“不正确”的行为。经常会说“不对”“错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可是对于孩子来说,现在的他们是“走路学习”,在初学走路时总是跌跌撞撞、会跌倒,而这时候我们对孩子的尝试和努力本能地要给予它们鼓励和帮助,让他们成功地学会走路,而不是用绝对的“不对”“错了”等词语来抹杀、压抑他们对数学活动学习的热情。如《漂亮的饰品》活动中,在二次操作结束后,仍出现了个别幼儿不能按一定的排序规律进行装饰时,教师可用鼓励、理解的态度,给孩子宽松的环境,引导他们大胆地分享。“孩子,你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装饰你的腰带的?”“老师觉得腰带变漂亮了,其他小朋友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让它变漂亮了。”从而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排序方法进行装饰,同时,幼儿的心灵不会受到伤害,也能欣然接受。还有,在《感知5以内的物体数量》活动中,观察到幼儿对于第二次的操作明显没有第一次操作时的活跃,这时,教师及时地调整教育策略,利用幼儿比较感兴趣的形式和角色游戏相结合,在指导语上使用:“娃娃家里面好热闹,我来看看到底有几口人?大家都想知道小朋友家有几口人,你们也来数一数好吗?看看都有谁?果然,迅速激发了幼儿的兴致及参与性。
在每次的观察中,对于教师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总会出现一些不足,这时候要及时分析、进行思考,找到调整的方法,并在接下来的活动中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与幼儿共同学习进步,然而幼儿间存在着差异,为了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如果没有通过观察,教师就很难去满足每个幼儿的不同需要。因此,只有通过观察,真正了解幼儿的个性、气质、能力,了解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选择合适的活动、适宜的材料,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给他们最适合的教育,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惟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孩子的成长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耐心的、仔细地观察幼儿、关心他们的需要,理解他们的情感,协助他们发展,让他们健康快乐的学习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2、《学前教育研究》2007.3
3、《幼儿教育》2007
第五篇:“活动”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作用
“活动”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作用
摘要:小学英语课堂中,活动占据了很长的时间。在活动中创设多种学习情境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提倡“沉浸式”教学的现在,课堂上的活动非常重要,在我们的教学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Abstracts: It takes such a long time to engage activities in English classes in primary schools.In such activities, kinds of situations for learning should be created to inspire the pupils’ interests to learn English, to exert all their powers to make up their minds, to develop their consciousness of co-operation.Tha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pupils.Since immersion method of teaching is beingAdvocated now, activities in classes are very important and playing a critical part in our teaching.关键字:活动、课堂、语境、自主、兴趣、合作
新西兰游戏中心的卡罗琳·胡珀女士认为:“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高密度的训练后,要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竞争、表演、游戏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并检查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经过教师与同学们的评价,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活动”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创建一种开放的、和谐的、积极互动的语言活动氛围,努力产生浸润性的效果,即让学生愉快地融合在英语环境之中,自觉地、不知不觉地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创设完整的、逼真的、易操作的情景,能让学生愉快地合作,自主的学习。那么该如何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呢?情景创设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1、情景创设的整体性。
我们不能为了学习一个单词,一个句型而创设与其他单词、句型毫无联系的一个情景。这样一节课创设许多个没有联系的情景。学生虽然觉得有趣,但不会把所学的知识联系成一个知识网,所学知识比较零碎,整体性不强。因此,一堂课设计一个大的情景贯穿整节课的始末,每个情景之间也要围绕大情景紧密结合。
例如:冀教版第三册中的第三单元,主要讲的是动物。那么,我每节课都会创设一个“zoo”的情景,带着学生到里面游玩。当学生找到Animals,然后带领大家一起学习新单词。这样去做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把自己找到的动物和大家一起学,很有自信心,而且也很自豪。
2、情景创设的真实性
学生只有在真实中才能自如地交际语言自主发展。不太逼真的情景只能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起不到情景创设对对话学习的作用。
创设的情景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才能有求知的欲望,学生才会想学、想用新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设计真实场景。例如,我在教“Animals at the zoo”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去动物园的录像,让学生有如到了动物园的感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单词panda ,tiger时,利用多媒体出示动物形象,并配以动物发出的声音,这样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刺激了学生,让学生想学要学,加深单词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最后利用贴图“帮动物找家”的游戏来记忆单词并交际所学英语。
二、改变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改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但耐心及持久性较差,新教材以贴近学生活动而编排的体系,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改善单一的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育没有了情感,也就成了无水之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必要条件。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朗朗上口的歌曲,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放松身心,作为学习的准备,还可以利用一些游戏,比赛,使本来枯燥的内容变得易学易懂,比如学习字母可以用“找邻居”来复习字母的排列顺序,归纳含元音音素的字母时可以用“招兵买马”的游戏,学习单词可采用首尾接龙的游戏来竞赛,比一比谁的反应快,谁掌握的单词多,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将一些单词生动化、形象化。比如bird,画面上可呈现一只小鸟,写着单词bird,并将单词中b和d闪烁为一对翅膀,学习了颜色后,可以设计游戏“踢足球”,将听到的颜色踢进相应的球门里。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总之,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有效学习。
2、.改善被动的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改善被动的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是形成“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的“四学”能力。
要保证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把适当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小学高年级阶段的英语教学,课前,应放手让学生预习,比如,一些单词与习惯用语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指导的方法,如拼读入门法、比较法反义法,或者查工具书,利用这些方法预习新单词,基本理顺课文内容,对本课新知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可以以学得轻松,教师在课堂上就只须“导到为止”,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繁琐分析,疲劳训练。40分钟的课堂学习时间大可不必花在单词的诵读与记忆上,而把大部分学习时间让学生由课文内容根据教师提供的情景发挥自己想象,加强自己的语言功能。同时,可考虑适当减少“教”的课时量,每周增加一节小课(20分钟)的自主学习课时,让学生读一读书或看一看订阅的英文报(小学版),或播放一些音像资料,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扩展知识面。
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把班级分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许多个小集体。
1、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目前我们虽然是小班教学,但是学生参差不齐,一节课下来,时间全用在单个学生的练习上,没有讲授与总结的时间了。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这种常规教学局面,满足了不同层次
学生的需要,改变了以教师为核心的模式。每个学习小组是一个基本单位,而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机会展现自己,同学之间可以互帮互助。这样,给学生创造了运用语言的机会,大大改善了以往在课堂上当场让同学回答问题时一些同学表现出来的尴尬和窘迫。
2、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在分配小组时,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小组合作学习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使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了人人平等,我不比别人差的学习氛围,学习小组是每个学生的坚强后盾,大大地消除了一些后进生的自卑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有些同学不仅在口语实践课中表现很好,在平时的英语课上,也渐渐养成了积极发言的习惯。
3、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互相帮助,培养了他们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小组内学生相互讲述对某一任务的理解或心得体会,并相互辩论、纠正,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活动较长时间处于高涨、积极的状态中。同时,小组活动中学生间互帮互助,学习主动灵活,基础好的同学主动带动基础稍差的同学一同前进,使基础稍差的同学有更多理解材料的机会,进而也能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新知识。学生在交流信息,分享成果时,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这种合作学习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英语语言学习本身,这将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进行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优化“活动”过程,发挥“活动”效益
随着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活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所具有的独特功效。活动不仅是联系语言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的中介与桥梁,也是学生学习语言和应用语言的载体。
但是我们对活动寄予的良好愿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不都能轻易实现。这是因为,教学活动是由多元元素构成的动态过程,它要受到许多变项或变量的制约。因此,我们更应重视活动过程的优化,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过程,防止活动的简单化和单一化,在活动的实际操作中努力做到:
1、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要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应把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贯穿于活动的始终,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因为独立性是主体性的基础。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当作是充满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有发展权利和需要尊重理解的人;是有着个别差异和巨大发展潜能的人,尊重学生独立的兴趣爱好,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同时,激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身的看法和意见,教给方法,使之能学;传输动力,使之想学;培养能力,使之会学。
2、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
任何有效的工作,都始于明确而切实可行的目标,语言实践活动也是如此。虽然在活动的过程中包含着关于语言规律性的传授,情感的培养和兴趣的激发,但活动的最直接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为了更好地发挥活动在语言实践中的功用,教师在制定活动目标时,一方面要以新课标和教学内容为依据,注意挖掘语言活动中的教育功能,将活动的着力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上,对活动的素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准和适应能力。由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情感和不同的语言知识结构和水平,不同的活动有着不同的训练侧重点。因此,活动的目标要与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素质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与活动的重点相适应,否则会使活动因难以发挥作用而失去其自身的意义。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我们开展活动的主要目标之一。
为了有效地发挥活动在语言实践中的作用,教师应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努力在活动中体现语言的实践性、交际性和活用性,积极创设活动的适用语境,有意识地增加语言信息的输入量,注意设置活动的信息差,多角度地组织学生开展“任务型”的活动,关注活动中语言的意义而不是语言的形式,让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真实”的语言,努力学习和运用语言,而不是“单纯地、机械地重复语言”;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和语言交流,自觉地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联系起来,将语言形式与其自身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自身的知识结构的重组,使语言技能发展成为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五、各种“活动”要立足课堂,向课堂要实效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更多地是培养学生的各种习惯,兴趣。学科分配的时间都较紧。我们教师只能向课堂主战场取成效。采用“目标性”的任务型课堂教学,便是我正努力摸索,改变现状的教学模式。教学的“任务”,就是做做事,它以意义为中心,重视如何沟通信息,着重解决某一交际问题,它在现实生活中有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假交际。
1、分层教学,减缩差距。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如何对待优中差生。
分组编排,因材施教。教师通过几句最基本的交际语言,观察个人口语素质,性格特点,记忆力,反应速度等。在心中把全班分三组,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以求最有效的激励机制促学生不断上进。
各种评价要求不同。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接受自然有多有少,放置不同要求。如:期末来临时,为鼓励学生查漏补缺,主动复习以此作为总结性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法:规定每一单元的内容,得分80分以上,将得小红花一朵。起初学生兴致很高,两堂课下来,发现相当部分的中差生开始闲逛,而优等生争相读出的分化局面。“不会读,没人帮”是事实。因此我及时调整要求,列出部分学生名单,降低要求成绩70分以上即可。而好的同学帮助差生有效果,就可奖小贴画纸。这么一来,好的学生更起劲,差的学生也来劲了。“跳一跳就摘到”的效果出来了。教学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通过他们体现知识。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完成英语教学和培养兴趣的根本保证。
情感是打动人的心灵秘诀,是打开人的心灵的一把金钥匙,是人行为的内在力,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师生间接触,看法,需要无不包含情感因素。没有师爱生,生尊师,就不可能
有良好的学习氛围,顺利进入角色。而学生回答:我不喜欢英语,太难了,可我喜欢见到英语教师,她让我快乐,这不正说明师生关系的可利用性。无论是对语音的兴趣还是对教育者的喜爱。我们没有理有错过任何一个有潜力可挖的机会。教师爱学生,从自己的人格影响和发展学生,以情育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尽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斐斯泰洛认为:“人们只靠本能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却不受其他的指引,则将是人类从动物的恶性特征中解放出来的进程变得极为迟缓。”这就意味着在英语教学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从旁指导的新颖教学活动,最终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不能在实践中应用的英语不能成为交流工具。语言能力使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出来的。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英语课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他们乐于参与的、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主动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打下较强的自我提高应用能力的基础。课堂是学生语言实践的重要场所。活动教学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语言知识,加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沉浸式”的英语教学需要课堂上开展活动,在活动的帮助下,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培养、得到提高。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组织委员会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论丛(第一辑)
【5】沈菊妹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6】张之建主编中小学教学小百科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7】王增昌主编外国教育教学改革全书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8】刘显国主编中小学教研手册成都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9】寒天主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全书延吉 延边人民出版社
【10】陈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以“活动”为主的英语课堂教学方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