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教学的基础原理
(一)课程教学的基础原理:泰勒原理
美国课程学者拉尔夫•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书中指出,开发任何课程与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可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由此构成了“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这四个基本问题被称为课程开发的“永恒的分析范畴”。泰勒原理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评价:(局限)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非常理性的框架,它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科学至上的印记。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技术兴趣(技术理性)”。它力图有效控制课程开发过程,使课程开发过程成为一种理性化、科学化的过程,为课程开发提供一种普适性的程序,其对“技术兴趣”的追求是显见的。
“泰勒原理”的“技术兴趣”的本性倾向于把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普适性的、划一的模式,这样,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创造性不见了;每一具体学校实践的特殊性也容易被忽视;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主体性、创造性也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学习者是被控制的对象,他们在课程开发中、在教育过程中被置于客体地位,其主体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压抑。(贡献)泰勒原理一直被作为课程探讨入门的基本框架,奠定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围。它综合了当时有影响的教育学流派和思想的各种主张,囊括可课程开发的诸种重要因素,形成一个系统的模式。且该模式简洁明了、易于理解把握。除了它的历史意义外,泰勒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课程分析的可行思路,在世界各国课程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课程的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
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课程教学领域,成为课程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这种目标的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与课程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可运用于所有教育实践。普遍性目标体现的是普遍主义教育价值观,是前科学的。
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行为目标取向在本质上是受技术理性支配的,一方面便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过程、实施准确评价,另一方面体现了控制本位和“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
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教学目标。它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生成性目标最根本的特点是过程性。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教师和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消解了行为目标取向所存在的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之间的二元对立。
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不是学生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元性。它也不是规定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后预期获得的行为,而是描述教育中的“际遇”。表现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对解放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向人的自由与解放。
(三)课程的内容取向:
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
这是产生较早而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课程内容在传统上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采取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构成一定的科目。由于知识的传授往往以教材的形式呈现,所以课程内容就被理所当然的视为上课使用的教材。
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课程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一些课程论专家意识到课程内容应当对社会的需要作出反应。他们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习者的学习内容与活动。
这种取向的重点放在学习者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它关注的不是向学生呈现什么内容,而是让学习者积极从事某种活动。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教学,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注重以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和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使学习者在“切身体会”中获得发展。但是,这种取向的缺陷是十分明显的,它往往注重学生外显的活动,而忽略了学生深层次的学习结构。事实上,每个学习者从活动中获得的意义及其理解方式是各不相同的。课程活动中对外显活动的过分关注,必然会只注意到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忽视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情感,往往会偏离学习的本质。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当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主要是学习者的需要的时候,学习者的经验就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学习经验取向认为,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习者而不是教材。学习者之所以参与学习,是因为教育环境中某些特征吸引了他,学习就是对这些特征作出反应。学习经验不同于一门课所涉及的内容,而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作用。教师的职责是要建构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教育情境,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当然,课程内容取向于学习者经验时,必然会增加课程与教学的编制与开发的难度。因为教师无法全面清楚地观察和了解每一个学习者的真实体验和心理特点,难以感知和把握影响其心理的特定环境及其他因素。这往往会导致课程内容受学生的支配而削弱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控制、引导与评价。
(四)课程的组织取向: 1.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当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主要是学科的发展的时候学科知识就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这些课程要素包括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
2.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当课程以适应或改进社会生活为根据、围绕主要的社会问题组织起来的时候即是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这种课程组织取向认为课程是为学生适应或改进社会情境作准备课程内容应源于社会或整个世界的状况和情境。学生通过课程研究社会的特征特别是他们自己所生存的社会的特征如社会机构的功能社会生活中的主要活动人们面临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等等。
3.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程组织: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当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主要是学习者的需要的时候学习者的经验就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历史上凡倡导经验课程的课程理论流派大都把学习者的经验置于课程内容的核心或重要地位。
(五)课程的实施取向: 1.忠实取向
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忠实取向的研究致力于测量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课程计划的程度。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技术理性支配。
在忠实取向看来,课程是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指导用书、教师的教案或课程革新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内容,是一些具体的东西,这些东西教师能够实施,也能够评价,通过评价来确定预定的目标是否已经完成。
课程知识是由课程专家创造、选择并提供的,教师对课程知识的创造和选择没有真正的发言权。课程变革被视为一种线性过程:课程专家在课堂外制定课程变革计划,教师在课堂中实施课程变革计划。
教师角色的实质是课程专家所制定的课程计划的忠实执行者,是课程的被动“消费者”,他应当按照课程专家对课程的“使用说明”,循规蹈矩地实施教学。
忠实取向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是量化研究,即课程实施研究要运用严格的教育与心理测量的方法。研究计划中的每一个概念都需要操作化的界定;要开发各类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测验;研究的设计和实施要遵循常规标准。2.相互适应取向
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的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相互适应取向的研究致力于探讨课程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教育问题。相互适应取向在本质上受实践理性支配。
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不仅包括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或变革方案中有计划的具体内容,而且还包括学校和社区中由各种情境因素构成的谱系,这些情境因素会改变课程变革方案。
课程知识是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实践者(教师)创造的课程知识与专家创造的课程知识同等重要。
课程变革被视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而决不是一个预期目标和计划的线性演绎过程。
教师是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为了使预定课程方案适合具体实践情境的需要,教师理应对之进行改造。
相互适应取向的研究重心不是测量课程实施的程度,而是把握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因此要求更为宽广的研究方法论,包括量化研究,也包括“质的研究”。3.课程创生取向
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课程创生取向在本质上受解放理性支配。
课程创生取向认为,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并且是教师与学生实际体验到的经验。这种课程是情境化、人格化的。
课程知识不是一件产品或一个事件,而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是一种“人格的建构”。具体情境中的课程知识是经由教师和学生深思熟虑的审议活动而获得的。
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一套设计和实施新课程的组织程序。课程变革包含“真正的重构”。
教师是课程开发者,教师连同其学生成为建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主体。课程创生的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持续成长的过程。
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持课程创生取向的研究者更倚重“质的研究”,反对所谓“价值中立”的课程研究,认为课程研究是一种“价值负载”的过程。4.三种取向的比较及启示
(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构成一连续体。连续体的一端是“计划的课程”,对应于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连续体的另一端是“创生的课程”,对应于课程创生取向;连续体的中间是“修改的课程”,对应于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
评价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
首先,三种取向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忠实取向强化了课程政策制定者和课程专家在课程变革中的作用。相互适应取向综合考虑了具体实践情境之外的专家所开发的课程与对这种课程产生影响的学校情境、社区情境的因素。课程创生取向把处于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课程创造中的主体性解放出来。所以,三种取向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其次,三种取向各有其局限性。忠实取向把课程变革视为线性地实施预定的课程计划的过程,使课程变革成为一个机械的、技术化的程序,这就抹杀了课程变革的直接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价值;相互适应取向本身是比较模糊的,带有折衷主义色彩,它在兼具另外两种取向的优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它们的局限性;课程创生取向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对实践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推行范围有限。
第三,从忠实取向到相互适应取向、再到创生取向,意味着课程变革从追求“技术理性”到追求“实践理性”,再到追求“解放理性”,体现了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三种取向彼此之间不是绝对的排斥和对立的关系,而是包容与超越的关系:相互适应取向是对忠实取向的超越,课程创生取向是对相互适应取向和忠实取向的超越。课程实施研究从忠实取向经相互适应取向发展到创生取向,反映了人们对课程变革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
国外关于课程实施研究的启示:
第一,把课程实施研究纳入课程变革之中,使之成为课程变革这个系统的有机构成。
第二,应将具体的教育情境和社区情境的因素纳入课程变革自身,相应地,课程变革政策应具有变通性。
第三,课程变革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这是课程变革成败的关键。
(六)课程的评价取向: 1.目标取向的评价
目标取向的评价是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与预定的课程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在这里,预定目标是评价的唯一标准。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兴起以后,这种评价取向在课程领域渐居支配地位,其主要代表是被称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的拉尔夫•泰勒,以及布卢姆等人。
目标取向的评价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以自然科学范式为理论基础。它所采取的基本方法论就是量化研究方法。为了使评价结果“客观”、“准确”,这种评价取向往往将预定的课程目标以行为目标的方式来陈述。这种评价的直接目的是获得被评价的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是否“达标”的数据。
目标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它(优点在于)推进了教学评价科学化的进程它简便易行、易于操作,因而一直在实践中处于支配地位;缺陷在于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对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言,它的作用非常有限。这种评价取向的最大缺点是把人客体化、简单化了,它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了,惟独忽略了人本身。2.过程取向的评价
过程取向的评价试图使课程评价走出预定目标的藩篱,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的范围,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境的交互作用,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不论是否与预定目标相符合,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这种评价取向以美国的斯克瑞文和英国的斯腾豪斯等为代表。
在方法论上,过程取向既倡导“量化研究”方法,也给“质性研究”方法一定的位置。
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这种评价取向的价值在于开始承认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把人在课程开发、实施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给予一定的尊重。该取向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完全走出目标取向评价的藩篱,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不够彻底。
3.主体取向的评价
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但这种价值是多元的。在评价情境中,不论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
这种评价取向反对量的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
主体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鹄的。
其实,真正的主体性评价不是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而是每一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所以价值多元、尊重差异就成为主体取向评价的基本特征。毫无疑问,主体取向的评价体现了课程评价的时代精神。
(七)核心素养: 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所谓“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是为了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成功的个人和社会生活之需要,每一个人必须具有的关键知识、技能、能力、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概念具有四个显著特征:
第一,时代性。第二,整体性。第三,深刻性。
第四,普遍性。
最早确立“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即OECD。国际上确立“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或理念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21世纪知识社会、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挑战而培养新型公民或“新人”。这种“新人”不仅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而且还能担负对自我、他人和社会、以及环境的应尽伦理责任。国际上“核心素养”运动已持续近20年,如今已然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OECD国家和地区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和追求。
(八)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儿童的兴趣、动机、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内容。由于儿童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之中,所以,为了提升儿童的经验和价值,活动课程也把儿童感兴趣的当代社会生活问题以及学科知识转化为儿童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活动课程的基本着眼点就是儿童的兴趣、动机和经验,以动机为课程与教学组织的中心。
经验课程(活动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经验课程以学习者当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基点),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
(2)(3)(4)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经验课程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经验课程(活动课程)的优点是显见的:
(1)经验课程强调学习者当下的直接经验的价值,把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点,以学习者的人格发展作为课程的目标,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成为真正的主体。
(2)经验课程主张把人类文化遗产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主张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儿童当下的活生生的经验,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这样,儿童在与文化、与学科知识交 互作用的过程中人格不断获得发展,这种课程理念真正找到了文化遗产、学科知 识的教育价值。
(3)经验课程主张将当代社会现实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既把儿童视为社会的儿童、生活于社会现实之中的儿童,又不使儿童拘泥于当前的社会现实、被动适应当前的社会现实,而是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主张基于儿童的人格发展与当前的社会现实进行改造,应当说这种观点摆正了儿童的人格发展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关系。
不容否认,经验课程的性格使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推行受到种种限制。首先,经验课程容易导致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其次,经验课程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略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再次,经验课程的组织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教育艺术,对于习惯了班级授课制和讲解教学法的教师而言很难适应。
(九)进步主义教育:进步主义教育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亦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进步教育是作为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发端的。进步主义运动是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旨在反对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弊病。
影响: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给美国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都有了新的发展。其中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原则影响深远,如教育的“学生主体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智力”、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实用主义目的等对当时乃至以后整个教育界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发生了重要变化,增设了很多应用型学科。高等教育的发展令人瞩目。美国高校传统的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研究生教育变得普遍,1/3的高校开设了博士生课程,女大学生占大学生总人数的47%。这一时期,大学课程设置也发生了重大改革。高校的课程更多地偏重~些专门化、应用性强的课程。哈佛大学首先推行了自选课程,使学生有更大的自由选科权力;并且其选修课实行了“主修”和“辅修”制度。这一制度被许多大学所采用,沿用至今。
评价:以杜威思想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活力来自它对传统教育入木三分的批评。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是教育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内一直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从研究者的角度来分析,主要是有的研究者没有走出书斋,深入到教育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他们的研究方法仍习惯于停留在抽象思辨的层次。因此,他们的研究结果必然缺乏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很难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所接受。
(十)学科结构运动:
(十一)新课改:(参照6大具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第—,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难、繁、伯、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二篇:《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总结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总结
系、教研室:化生系化学与化工教研室 任课教师: 学期: 2007年秋季 授课专业、班级:生物化工2006级 审阅人:
1.课程描述(课程性质、学时、考核方式)《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是化工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该课程从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入手,系统地讲述构成自动控制系统的各个基本环节,包括被控对象、测量元件及变送器、显示仪表、自动控制仪表、执行器等;以及简单控制系统、复杂控制系统、新型控制系统与计算机控制系统;最后结合化工生产过程讲述几种典型化工单元操作的控制方案。本门课程重点介绍自动检测系统与自动控制系统。
本课程共32学时,主要依据学生期末考查笔试成绩,并结合学生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练习完成情况等,给出学生本门课程的期末成绩。
2.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涉及化工生产过程中主要参数(压力、流量、物位、温度)的检测方法及其检测仪表,典型化工单元操作的控制方案,内容抽象,在讲授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实验室设备及仪表,使学生认识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典型仪表,初步建立工程意识。
3.教学效果
由于借助多媒体和实验室进行教学,扩大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了解化工自动化的基本知识,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基本原理及各环节的作用;了解主要化工工艺参数(温度、压力、流量及物位)的 基本测量方法和仪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4.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以及改进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学生对生产实际中的多数仪表缺乏感性认识,而实验室又没有必要的模型,使得教师教学比较困难,学生学习过程更加困难。对于这些问题,解决的办法是:适当的安排学生到生产实践中进行参观实习,对仪表的结构形状建立感性认识;或者是教研室购买适当的仪表和模拟化工生产控制的实验装置。
二〇〇八年一月十日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原理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原理》参考书目
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年版。(J.S.Bruner,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1963.)
美)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W.Wiersma,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1995.)
(日)日本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1982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中文修订版。
(美)韦拉维尔等著、邓赐平等译:《认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Cognitive Development,2001)
美)鲍里奇等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美)奥恩斯坦等著、柯森主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第三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美)派纳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科学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 1995.)
(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
(美)斯特弗等著、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1995.)
钟启泉著:《现代课程论》(新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张华著:《经验课程论》(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周勇著:《教育空间中的话语冲突与悲剧》,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
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年版
第四篇:学前教育原理课程
学前教育原理课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前教育的功能是由(A)
A结构所决定的B价值所决定的C目的所决定的D社会期望所决定的2、从作用层次来看,学前教育功能可分为B A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B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C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D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学前教育功能是客观呈现的实际产生的作用,是一种A
A实际效应B期待效应C文化效应D自然效应
4、从主观意愿出发评判学前教育应当发挥何作
用,是一种A
A期待效应 B经济效应C生态效应D事实效应
5、工业社会是期的托幼机构大多带有C
A教育性质B教学性质C慈善性质D发展性质 6、1809年,英国空想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开办了专门招收1-6岁贫穷儿童的机构称为A
A性格形成新学园B儿童之家C幼儿学校D幼儿园
7、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创办的教育机构称之为A
A儿童之家B幼儿园C幼儿学校D托儿所8、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首次提出了A A全纳式教育B开放式教育C补偿式教育D合作教育
9、回答学前教育“应该具有什么作用”“应该做什么”等问题,体现的是一种A
A期待效应B事实效应C经济效应D生态效应
10、回答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的这一问题,体现的是一种A
A事实效应B价值效应C期待效应D发展效应
11、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既影响学前教育目的的视角,又影响学前教育目的的A
A内容差异B方法差异C手段差异D途径差异
12、认为教育作用在于培养“绅士”,即“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的教育家是A A洛克B卢梭C杜威D布鲁姆
13、提出教育要应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的教育思想家是A
A卢梭B洛克C尔巴特D杜威
14、学前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的演变过程是从知识本位到A
A活动经验本位B学科本位C计划本位D目标性本位
15、在较小规模的班级中,教师才可能有-------的行为,儿童才会有积极的发展结果A A建设性B教育性C重复性D巩固性
16、学前教育的社会功能也被称为A
A工具功能B本体功能C基本功能D内部功能
17、在托幼机构中,较大的班级规模意味着教师只能做出较少的社会刺激和反应,对儿童有更多的消极影响A
A限制B鼓舞C放任D宽容
18、注重对儿童的生活照料、身材养护和德行早期教育。这是哪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学前教育特点B A原始社会B农业社会C工业社会D现代社会
19、反映学前教育本身固有的客观属性的是A A学前教育功能B学前教育职能C学前教育效益D学前教育职责
20、把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作出明确的年龄范围划分,并把学前教育确定为“仅指入学一年的教育”的国家是B
A英国B美国C法国D前办联
21、最能充分反映与体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性的是D
A交往活动B学习活动C练习活动D游戏活动
22、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的起始阶段是B A成长阶段B顺应阶段C同化阶段D发展阶段
23、在国际教育民主化的推动下,全纳式教育兴起于D
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
24、托幼机构由专职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幼儿实施教育,体现了托幼机构的D
A社会性B群体性C计划性D专业性
25、把教师和儿童作为不同的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A
A人际关系B社会关系C交往关系D亲情关系
26、对婴儿来说,最好的营养品是D A牛奶B乳制品C含钙乳品D母乳
27、多元智慧理论的首创者是D
A布鲁姆B斯金纳C布鲁纳D加德纳
28编年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首先应当A A确定评价标准B确定评价指标C确定评价权重D确定评价量表
29、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下的幼儿教师应是幼儿学习的B
A管理者B扶持者C评估者D强化者 30、狭义的教育专指A
A社会教育B家教教育C学前教育D学校教育
31、学前教育的实施主要有两种形式,包括学前家庭教育和B
A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B学前公共教育C学前社会教育D托幼机构教育
32、对儿童实行公有公育,并且儿童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与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有直接关系的是A A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B农业社会的学前C工业社会早期的学前教育D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33、从近代起,我国学前教育的终止年龄确定为A A6-7岁B6岁 C7岁D8岁
34、把2岁前称为学前早期,2-7岁称为学前期,学前教育对2-7岁儿童(实施)的国家是D A美国B英国C法国D前苏联
35、在家庭之外成立学前公共教育机构的需求产生于C
A原始社会后期B农业社会早期C工业社会早期D现代社会初期
36、回答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一种事实效应的是B
A学前教育价值B学前教育功能C学前教育效率D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37、20世纪50年代,把“学前教学”这一概念引入幼儿园的是D
A皮亚杰B杜威C维果斯基D乌索娃
38、使幼儿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与之共鸣,改善幼社会行为的方法是B
A自然后果法B移情训练法C生活锻炼法D社会评价法
39、儿童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是A A家庭B社区C幼儿园D少年宫
40、幼儿园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开始于C
A19世纪20年代B19世纪30年代C19世纪40年代D19世纪50年代
41、我国最早重视因材实教的教育家是A A孔子B孟子C朱熹D荀子
42、我国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中指出,教与学的共同基础是A
A一日活动B游戏C活动D教学
43、在美国,各种日托中心,保育学校托收幼儿的年龄为B
A0-3岁B2-5岁C2-6岁D3-6岁
44、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中,不属于托幼机构组织的活动是D
A家长会B家庭访问C家长学校D家长委员会
45、目前的研究表明,现已知道的学习类型主要有B
A视觉型、听觉型、嗅觉型、书面型和群体互动型 B视觉型、听觉型、肢体型、书面型和群体互动型 C视觉型、听觉型、肢体型、口语型和群体互动型 D视觉型、触觉型、肢体型、书面型和群体互动型
46、一般由各班开办、教师用书面形式及时向家长反映本班幼儿的最新情况、幼儿的点滴进步、阶段目标和需要家长配合的工作。这是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中的C
A园(所)刊B家园(所)专栏C家园联系册D家园(所)之窗
47、在假设的情境中,幼儿的利他行为A A较多B较少C很少D几乎没有
48、在学前阶段,最为明显的、直接体现出来的效益是
A内部效益B社会效益C个人经济效益D个人精神效益
49、幼儿园教学的基本途径是D A上课B生活活动C劳动D游戏
50、信息时代对幼儿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在师幼关系方面,教师要由师幼控制者转变为师幼关系的A
A协调者与合作者B引导者与合作者C领导者与协调者D指导者与合作者
51、个人本位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C A柏拉图B英格曼C卢梭D乌索娃
52、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专业化的教师会做出的反应是D
A抓紧了解情况,当务之急是消除争端
B能过转移注意力、大声训斥、拿走玩具、分开、说教等息事宁人
C考虑“怎样迅速解决这场纠纷”,尽量不要影响正在开展的教育活动
D把这一场事件以及对它的思考作为课程设计和班级管理的依据
53、表现出平静、性情平和、可信赖、克制、有思想、谨慎、被动等特征的是
A稳定的内倾型B稳定的外倾型C不稳定的内倾型D不稳定的外倾型
54下面关系不属于师幼关系单向表现的是D A教师—儿童的代言人 儿童---教师的应声虫 B教师-引导者 儿童-探索者
C教师-规则的维护者 儿童-规则的执行者 D儿童-教师的玩具教师—“玩具的操纵者
55、认为“课程是儿童和青年获得这些目标所必须具有的一连串经验”的是D
麦克唐纳B 杜威C坎萨斯D博比特
56、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辅导的主要和主导力量是A A教师B家长C班级生活D集体舆论
57、下面不属于建立优质师幼关系策略的是C A与幼儿经常性的平等交谈B与幼儿建立个人关系C以旁观者的身份观望幼儿的活动D积极回应幼儿的社会性行为
58、现代优质师幼关系的特征主要有互动性、民主性、激励性和C
A平等性与分享B互主体性与平等性C互主体性及分享性D互主体性与启发性
59、从历史上看,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的B A汉代B唐代C宋代D明代
60、当一名幼儿试图爬上攀登架但又犹豫不决时,教师支持、鼓励的目光会使他感到安全并能够自信地继续自己的活动,这体现了哪种师幼关系?D A幼儿从与教师的关系中获得关爱
B教师的榜样作用来自于一定的师幼关系中
C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对幼儿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关注
D幼儿获得来自教师的安全感 61、结构主义的幼儿园课程提倡B
A平行式课程B螺旋式课程C直线式课程D渐进式课程
62、认为“教师应当是父母的替代者,是幼儿自我实现和人格建构的支持者和引导者”的理论流派是B
A成熟主义理论B精神分析理论C行为主义理论D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63、意大利瑞吉欧的教育在教学方面的特色是A A合作式教学B直接式教学C间接式教学D支架式教学
64儿童最早的社会交往对象,也是獐的“第一任教师”是C
A幼儿园教师B产院护士C幼儿的父母D幼儿保育员
65、当前学前教育主体性问题得到重视,人们普遍认定学前教育的两大价值是C
A政治价值、经济价值B经济价值、文化价值C个人价值、文化价值D育人价值、社会价值
66、相对于家庭教育的遇物而教、随机而教,托幼机构教育具有较强的C
A灵活性B群体性C计划性D社会性
67、反映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能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概念是B
A学前教育的效能B学前教育的效益C学前教育的效率D学前教育的效果
68根据《儿童权利公约》精神,儿童权利分保护工作者首先应作为C
A家庭职责B学校职责C政府行为D社会行为 69、我国托幼机构担负“双重任务”是A
A教养儿童和社会福利B培养幼师和社会福利C教养儿童和培养幼师D教养儿童和教育家长
70、决定幼儿园班级教育工作质量的量重要因素是C
A幼儿玩具、学具B幼儿园规模大小C幼儿园班级人数D幼儿园教师的活动
71、认为教师应当成为父母的替代者,成为幼儿自我实现和人格建构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这是哪种理论关于幼儿教师角色的观点?B
A成熟主义理论B精神分析理论C行为主义理论D建构主义理论
72、在托幼机构教育过程中诸多关系中,最重要的是D
A教师与幼儿家长的关系B教师与同事的关系C教师与园、所领导的关系D教师与幼儿的关系
73、在对幼儿进行行为辅导或对期不良行为表现的矫正和治疗过程中,应当慎用的D A强化法B练习法C榜样法D惩罚法 74、“孟母三迁”的典故说明了什么对人的成长或发展有很大的影响B
A遗传B环境C家庭D住宅
75、具有结构简单、色彩鲜艳、富有感官刺激等特点的幼儿园物质环境较适合于A A小班B中班C大班D学前班
76、创设幼儿园物质环境要全面考虑到有利于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有利于幼儿的智力和非智力品
质发展,有利于幼儿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这是什么原则的要求?C
A挑战性原则B主体性原则C平衡性原则D效用性原则
77、幼儿活动室应B
A尽量安装空调B以自然通风形式为主C使用变速风扇D以使用换气扇通风为主 78、现代优质师幼关系的特征是A
A互动性、民主性、互主体性、分享性、激励性 B相互性、双向性、互主体性、独享性、激励性 C互动性、平等性、双主体性、共享性、激励性 D相互性、民主性、双主体性、分享性、激励性 79、幼儿班级保教活动的基本要求是B
A合理安排幼儿的一周生活,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B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C合理安排幼儿的室内活动,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D合理安排幼儿的户外活动,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80、制定幼儿班级生活与管理的制度的规则应本着C
A以幼儿园为本的原则B以幼儿教师为本的原则C以幼儿为本的原则D以幼儿家长为本的原则
81、现代的行为辅导观点认为,幼儿行为辅导应当是(作为)一种C
A矫正性教育B治疗性教育C发展性教育D预防性教育
82、下列幼儿的行为属于品行方面的行为问题是B A厌食、口吃B说谎、欺骗C多动症D抑郁症 83、从历史上看,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的C A汉朝B宋代C唐代D清朝
84、认为儿童的发展是最根本的,课程必须以儿童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儿童的需要,爱好潜力的自由发展这是A
A个人本位课程观B社会本位课程观C回归生活课程观D进步主义课程观85、1923年在南京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并提出“活教育”思想的是D
A陶行知B张宗麟C张雪门D陈鹤琴
86、凯米课程和海伊斯科普课程属于典型的B A行为主义的幼儿园课程B认知主义的幼儿课程C多元智慧理论的幼儿园课程D结构主义的幼儿园课程 87、“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这一颇具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
A凯洛夫、查包活塞兹B赞可夫、查包活塞兹C乌索娃、查包活塞兹D维果斯基、福辽莉娜 88、20世纪80年代.,全美早期教育协会提出的0~8岁儿童最优教育方案,即D
A提前开端计划B全纳式教育计划C确保开端方案D早期教育适宜发展性方案
89、无论是教育行政人员、幼教科研人员,还是幼儿教师和园、所领导,在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作评价时,都必须遵循一般评价标准,即对托幼机构教育的A
A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一般要求B合统一性和合多元性的一般要求C合社会性和合家庭性的一般要求D合专业性和合业余性的一般要求
90、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最后一个阶段是A A评价结果的分析处理B撰写评价正式报告C自评材料的审查核实D提交评价结果信息
91、教育评价制度和理论的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D A19世纪前半叶B19世纪后半叶C20世纪前半叶D20世纪后半叶
92、认为幼儿教师首先是幼儿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观察者和研究者的理论流派是B
A行为主义流派B建构主义流派C社会建构主义理论D成熟主义理论
93、对幼儿进行必需的社会知识和概念,也健康生活有关的安全、卫生等常识,周围环境有关信息的传递时,教师采用的比较有效的方法是B
A间接教学B直接教学C合作教学D支架式教学 94、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包括A
A客观性、多样性、整合性和方向性B客观性、单一性、整合性和方向性C客观性、多样性、复杂性和方向性D客观性、多样性、整合性和动态性 95、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关键的构成因素是B A玩具的数量B班级规模C活动室的大小D托幼机构的规模
96、某幼儿发现鱼缸里的水少了,就告诉老师说:“是鱼把水喝掉了,应该再给它加点水。”老师立刻纠正了他的错误,告诉他:“水不是被鱼喝掉的,是蒸发到空气中去了。”这位老师的做法主要违背了学前教育的原则中的C
A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B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的原则C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D寓教育于幼儿流动之中的原则 97、幼儿真正成为班级生活的主体的年龄段为C A小小班B小班C中班D大班
98、下面关于“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B
A所依据的关键期理论已经遭人质疑B保障学前教育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释放C从儿童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角度看,这无异于“杀鸡取卵”“拔苗助长”D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夸大了学前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99、为幼儿提供和同伴及教师交流、讨论、合作和分享经验的机会,同时更容易让幼儿主动积极地操作材料,并可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去做所要求做的事的教学方式是B
A集体教学活动B小组教学活动C个别教学活动D混龄教学活动 100、下面关于我国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B
A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B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教育途径观C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D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教育作用观
101、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通常有D
A效果标准、经济标准、职责标准、素质标准B效果标准、效率标准、经济标准、素质标准C效果标准、效率标准、职责标准、经济标准D效果标准、效率标准、职责标准、素质标准
102、学前教育的实施主要有两种形式,即A
A学前教育和学前公共教育B学前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C学前家庭教育和托幼机构教育D学前社区教育和幼儿园教育
103、有研究表明,诱发幼儿的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可以通过增加A
A挑战性B活动性C选择性D计划性
104、从作用表现形式的角度,学前教育功能可以分为C
A个人功能和社会功能B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C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D现实功能和潜在功能 105、制定幼儿生活管理工作中的制度与规则应遵循的原则是B
A以教师为本B以幼儿为本C以教育为本D以教学为本
106、美国的“早期开端”和“追随到底”方案,英国的“确保开端”方案等,体现了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中的A
A重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B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强调课程的文化适宜性C关注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实施全纳式教育D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重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107、20世纪70年代末的理论研究表明,托幼机构教育并不必然会对幼儿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关键在于B
A幼儿在园的时间长短B托幼机构的高质量C幼儿入园的年龄D托幼机构的办园形式
108、信息时代要求幼儿教师的角色实现诸多转变,其中之一就是由课程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D A课程教材的变通使用者B课程教材的参与者C课程教材的开发者D课程教材的研究者 109、幼儿园教学活动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反映了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的A A广泛性B计划性C多样性D平等性
110、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阶段可以分为C A顺应阶段、同化阶段、发展阶段和专业化阶段 B焦虑阶段、适应阶段、发展阶段和专业化阶段 C顺应阶段、适应阶段、发展阶段和专业化阶段 D顺应阶段、适应阶段、提升阶段和专业化阶段 111、幼儿班级保教活动的基本要求是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合理安排幼儿的A
A一日生活B教学活动C游戏活动D教育活动 112、实践中,有时可以发现幼儿丧失了自我,完全机械地听命于教师,形成了教师的强烈依赖性。教师让他往东,他必须往东,教师叫他往西,他必须往西。这是师幼关系单向度表现中的D A教师儿童的代言人,儿童教师的应声虫 B教师---抛球者,儿童----接球者
C教师---规则的维护者,儿童---规则的执行者 D儿童---教师的玩具,教师---玩具的操纵者113、20世纪50年代,把“学前教育”这一概念引入幼儿园的是D
A皮亚杰B杜威C维果斯基D乌索娃
114、现代优质师幼关系具有互动性、互主体性、分享性和A
A民主性和平等性B平等性和激励性C民主性和激励性D民主性的对话性
115、幼儿班级生活管理的目标是
A幼儿发展的目标B幼儿班级发展的目标C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目标D幼儿教师发展的目标 116、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的根本目的是A A在良好的师幼关系状态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B维护教师在幼儿之间的人际关系 C树立和维护教师的良好形象与威信 D营造有条不紊的秩序,便于管理 117、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A
A最近发展区理论B多元智慧理论C行为主义理论D实用主义理论
118、以下关于建立优质师幼关系策略的叙述中,正确的是B
A满足幼儿的所有要求B与幼儿经常性的平等交谈C观望幼儿的活动D忽略幼儿消极的社会性行为 119、以下最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是D
A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B生活活动和教学活动C教学活动和户外活动D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 120、现代社会学前教育发展呈现出的一个趋势是C A托幼机构教育职能逐渐弱化B托幼机构教育逐渐民办化C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重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D关注特殊儿童,以心理学模式为主,注重测试和分类 121、陈鹤琴认为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课程实施应采用C
A分科教学法B生活教育法C整个教学法D活动教学法
122、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与专业化教师相而言,非专业化教师最常见的反应是B A判断情境潜在的意义 B当务之急是消除争端 C做出一些临床诊断
D 把这一事件以及对它的思考作为课程设计和班级管理的依据
123、为幼儿提供和同件及教师交流、讨论、合作和分享经验的机会,同时更容易让幼儿主动积极地操作材料,并可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去做所要求做一事的教学方式是B
A集体教学活动B小组教学活动C个别化教学活动D混龄教学活动
124、托幼机构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主要由园长、所长或其他领导接待家长来访,以了解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一般是每月一次,这种形式是D
A家长开放日B咨询接待日C家长会D家长接待日 125、加德纳认为在销售人员和谈判人员身上得到高度发展的是B
A语言能力B人际智力C内省智力D空间智力 126、提高学前教育效益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B A提高托幼机构学前教育质量
B学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和不断开发 C合理调整学前教育机构
D改革托幼机构教育体制和运行 127、社会本位的课程思想改革,最早比较系统化的反映在D
A《爱弥儿》B《教育论》C《教育漫话》D《理想国》 128、作为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重要实施形式的是A
A托幼机构B幼儿园C学前社区教育D学前家庭教育129、1965年,美国要求对“处境不利者”的子女进行“补偿教育”的是B
A0-8岁发展的课程方案B提前开端计划C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D全纳式教育 130、一般反映的是整个托幼机构的工作,设在园所门厅或其他人员往来相对集中的地点,用来公布全园的园所制度、作息制度、保健知道等。这是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中的B
A园(所)刊B家园(所)专栏C家园(所)之窗D家园联系册
二、名词解释
1、学前公共教育4
指由家庭以外的社会,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2、学前教育价值13
指作为客体的教育活动与社会或个人等教育个体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
3、学前教育价值取向15
指的是学前教育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进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4、学前教育功能22
是学前教育本身固有的客观属性,是由学前教育的结构所决定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5、学前教育效益30
主要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6、托幼机构54
是集体教养儿童的社会教养机构,是在家庭教养基础上的伸扩展和提高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
7、儿童观105
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各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
8、教学效能感110
一般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幼儿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一种主观判断
9、显概念121
是教师从学校里学习到的,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提出的教育理论
10、隐概念121
是教师大脑中已有的,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社会传统观点和过去工作经验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经验
11、社会角色149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具有特定的社会职权,履行社会职责承担特定的社会义务的社会成员
12、幼儿班级188
是幼儿园计划安排和组织保育和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
13、亲社会行为208
我们把那些符合或适合社会文化和行为准则及价值观和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
14、幼儿行为辅导208
主要指对幼儿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人为的干预。
15、同步教育213
又称一致性教育,即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幼儿园内部对幼儿进行一致性或同步教育
16、过程模式262
不预先设定目标,而是在设计中详细地说明所要学习的内容,所要采取的方法以及该活动中固有的标准
17、生成课程263
是与幼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存的课程
18、托幼机构教育质量354
就是教育活动中满足某种需要的特征
19、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366
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幼儿园的发展变化及其构成发展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20、效果标准368
是从工作效果的角度来确定的标准,用以考查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效果
三、简单题:
简述提高托幼机构教育效益的途径34
答:提高托幼机构教育效益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1、适度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
2、提高托幼机构学前教育质量,托幼机构学前教
育质量是托幼机构教育效益最要本的内涵,也是最直接而外在的表现形式
3、合理调整学前教育结构,检验学前教育结构合理与否的尺度,是看它是否满足了休体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学前教育的需要
4、优化托幼机构教育资源配置,学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和不断开发是提高学前教育效益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5、改革托幼机构教育体制和运行 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40
根据我国学前教育理论和基本观点,我国学前教育实践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
2、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
3、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的原则
4、寓教育于幼儿活动之中的原则
5、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
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的特点47 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有如下特点:
1、早期性:家庭教育的早期首先影响的是孩子的智力发展
2、全面性:父母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人生道路的选
择,为人处事社会交往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
3、情感性
4、灵活性;针对孩子个别的教育和训练,在内容
和方法上有很大的灵活性
5、渗透性
社区教育的特点58
1、整体性
2、区域性
3、全面性
4、平等性
5、有效性
信息时代对幼儿教师角色提出的要求991、由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
2、由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的研究
者
3、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知识的终身学习者
4、由师幼关系的控制者转变为师幼关系的协调
者与合作者 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122
答:研究表明,幼儿教师成为专业化的教师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如下几条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2、微型教学
3、教育活动决策训练
4、通过反思来提高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幼儿行为辅导的技术214
幼儿行为辅导技术主要是采取心理疏导的方法,具体如下
1、自然后果法
2、移情训练法
3、生活锻炼法
4、同伴交往法
5、榜样影响法
怎样建立优质的师幼关系
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且从与幼儿的交往或互动的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策略
1、关爱幼儿
2、与幼儿经常性的平等交谈
3、参与幼儿的活动
4、与幼儿建立个人关系
5、积极回应幼儿的社会性行为
现代优质师幼关系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从人际交往互为主体三个维度对优质师幼关系的特征进行总结,现代优质师幼关系至少应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互动性
2、民主体
3、互主体性
4、分享性
5、激励性
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意义
我们探讨师幼关系的本质,并不止于认识师幼关系的本质,更主要的是要清楚地意识到师幼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意义以及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师幼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幼儿从与教师的关系中得到关爱
2、幼儿获得来自教师的安全感
3、教师的榜样作用来自于一定的师幼关系中
4、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对幼儿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关注
5、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帮助幼儿建立幼
儿之间的同伴关系
班级生活的组织与管理应满足幼儿的哪些需要203
1、满足幼儿在班的一切生理需要
2、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
3、满足幼儿操作活动的需要
4、满足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
5、满足幼儿从事不同活动的需要 列举国内外著名的幼儿园课程流派240 蒙台梭利教育法
行为主义的幼儿园课程(代表人物斯金纳、伯雷特和英格曼
认识主义的幼儿园课程(凯米、皮亚杰、海伊斯科普)
结构主义的幼儿园课程(布鲁纳)
多元智慧理论的幼儿园课程(加德纳)列举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途径68
1、加强家园双方的沟通和了解可以采用的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活动形式上来分,大致有以下几种
家长委员会 家长会 家长学校 咨询接待日 家长开放日 家长接待日
2、教师工作来看: 家庭访问日 电话联系 随访
家园联系册
3、征集意见工作 家长信箱 意见征询表
4、宣传工作 家园(所)之窗 家园(所)专栏 园(所)刊
简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297
1、平等性:幼儿园教学活动建立在教师与幼儿平
等的关系的基础上
2、目的性与计划性: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教师对幼
儿学习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与指导
3、广泛性:幼儿园教学活动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
活的各项活动之中
4、多样性: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有多种形式
简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模式310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模式有很多类型,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1、直接教学
2、间接教学
3、支架式教学
4、合作教学
四、论述题
联系实际,论述我国学前教育实践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
人类社会是幼儿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儿童保护工作首先是政府行为。儿童保护工作也是每一个成人,尤其是父母与教师的责任
在教育过程是,保障幼儿基本权利的实现,以对幼儿的尊重为前提。要求
尊重幼儿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不歧视或忽视一个幼儿,不随意处置幼儿或损害幼儿的人格 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的主体性,鼓励与支持幼儿主动学习,尊重幼儿的观点与意见,保障幼儿的意见发表权和参与权
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别差异,对每个幼儿抱有同等的期望,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充分的发展,切实保障每个幼儿发展权的实现
2、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的原则
家园紧密联系做好孩子的保育和教育工作
全社会共关注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寓教育于幼儿活动之中的原则
5、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
教育影响幼儿的发展方向。教育参与幼儿发展,可以改善幼儿发展的水平与质量,不断引导幼儿的发展,实现新的发展可能性
观察和了解幼儿已有的学习与发展水平面
创设能够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情境,主动的促进与引导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联系实际,谈谈你打算如何成为一名专业化的幼儿教师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2微型教学
3教育活动决策训练
4通过反思来提高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联系实际,论述班级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1、满足幼儿在班的一切生理需要
2、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
3、满足幼儿操作活动的需要
4、满足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
5、满足幼儿从事不同活动的需要
尝试从功能论的角度,对“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进行分析
学前教育功能是学前教育本身固有的客观属性,是由学前教育的结构所决定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学前教育的功能依据不同,分类角度不同,有如下几种
1、承受对不同分 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
学前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它可以促进儿童在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等方面有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2、作用层次分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
3、作用方向分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4、作用表现形式分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处于学前期的幼儿虽然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能说明幼儿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可能要成为现实,还需要成人为之提供适宜发展的环境。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竞争激烈,于是人们将学习的年限提前便有了“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 “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所依据的关键期已遭到人们的质疑
“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单强化训练破坏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
总之他们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夸大了学前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学前教育只是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中的一个,而且学前教育作用发挥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为原则,在儿童的生理及心理条件基础上才可能实现。“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无视儿童发展的规律,鼓吹学前教育的万能论,最终必将导致学前教育的无能。
第五篇:高一素描基础教学课程
素描基础教学课程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素描应具备哪些基本要素。“三大面 五大调”构成,了解素描基本的绘画常识。
教学对像:高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素描的基础知识的讲解 正确理解“”三大面、五大调” 教学难点:色序, 在素描的学习中本身就是最基础的,但同时也是起步阶段最难以把握的。所以对于你们很重要
教学内容:
导入:(图片)(5分钟)
一,素描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其他艺术的基础.几何形体素描是素描的初级阶段。几何形体为简洁概括的抽象形体,对初学者来说是研习素描最容易掌握的基本方法。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帮你去画,不如交给你们方法.(hold住..)
艺术体现的是一种个性,我常常对我的学生说,无论是我们在解决绘画中的问题,还是表现手法上都是一样,需要我们善于发现自己的绘画语言。打好扎实的基础,自己在以后的学习路上就会避免走“弯路”。目前,我们正在目睹十万美术高考大军过独木桥的景象,(高考壮观景象),<图片>就在前几年,造型功底深厚的考生们看似在绝迹,一种考前强化冲刺班的模式的狂风袭来。似乎有些让很多学生们都抱有过多的侥幸心理。基础素描没有受到重视,甚至还被冷落了,就那历年高校考生卷的例子来说,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接受过非常严格的绘画基础的训练。谁都不指望一个连基础素描都无法画好的学生,能画出什么好的作品来,更别谈鱼目混珠考上美院。阅卷老师的眼睛是雪亮的,学生基础的好坏,从造型上、构图上、手法上都能很轻易地看出来。
(针对当前很多学生对于素描基础课程的理解不够透彻,我们这堂课主要是对于素描基础知识的讲解,围着“色序”这个话题展开(三大面五大调?(问题)
一.构图(布局)(十五分钟)
(带过)(公路图片)
一.画多大以及放在什么位置是在画画过程中最先考虑的,对于需要精心构图的可以先画一张小稿,在小稿上大概定好物体的大小比例和大形,依据小稿构图定出对象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然后画出大形,以此作为参照。
二、辅助线的作用,能帮助更好的确定形体比例的准确性
三.构图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1.构图不能太小/太大,太小会让人觉得太小气,不够饱满,太大就显得膨胀.2.构图时应注意重心的平衡,不应太偏,会造成不稳的感觉
.
3.构图应注意透视变化以及比例关系,才会让人觉得和谐。
4.构图不应有残缺你,否这回显得画面不完整。(完整性)
5.构图时视觉中心应该在画质的物理中心偏上一些。(上紧下松)
二.素描中的透视表现
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这透视的现象,一个小巷子,公路,走廊……都是透视的例子。可能在理论上它是同等宽度,但在视觉上会产生视觉上的差异。眼前的东西理你最近,也就显得更实,远处的东西,后边的东西就会更虚。)
一).透视类型有三种: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散点透视
1.平行透视:也叫一点透视,即向视平线上某一点消失。
2.成角透视:也叫两点透视,即向视平线上某两点消失。
3.散点透视:也较多点透视,即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消失点,这种透视在中国画中比较常见。
透视(图片)
二.透视在绘画中应注意的特性
1、近大远小 : 这是视觉自然现象,正确利用这种性质有利于表现躯体的纵深感和体积感,从而在二维的画面上表现出三维的体积空间。
2、近实远虚:
由于视觉的原因,近处的物体感觉会更清晰,而远处的物体感觉会有些模糊,这一现象在绘画中经常用来表现物体的纵深感,事实上在绘画过程中,往往会对近实远虚加以强调。
3、近清晰,远模糊:
眼前的东西理你最近,也就显得更实,远处的东西,后边的东西就会更虚。)
三.素描基础(后20分钟)
(一)素描几何形体分类
几何形体素描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1、几何形体结构素描
主要是研究画准形及透视规律。用线或线与面画出形体结构。
2、几何形体明暗素描(调子)
主要研究在几何形体上由于光线照射而产生的光影变化规律,以及色调深浅排列的规律。(自己可以先构一个大的框架定出最高点 最低点 然后再去用铅笔比一下 每个物体在你这个大框架的具体位置,比例关系,由简到繁,如果是一个正方体和一个相对复杂一定的组合,那就可以先从将简单一点的正方体画起,在用正方体作为一个参照物去找另一个物体的具体位置,穿插)
(二)素描几何形体技法:
1.线和线条技法
素描的要素是线,但线在实质上是不存在的,他只是代表物体颜色和平面的边界,用来作为物体的幻觉表现。直到现代,线才被人们认为是形式的自发要素,并且独立于被描绘的物体之外。
很多学生都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老师,线条要怎么排呢?”
——其实,答案就一个 “勤练”。
下边的同学是不是想吼一句“老师,你这不是废话吗!我们是想要以最快的方法,那么我告诉你,没有,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就看你hold不hold得住了。。(听音乐练习法)我首创的啊。暂时未申请专利
.线的画法是落笔轻,中间重,收笔轻,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形成两头虚中间实的线,这样画出的线条容易衔接,在整个化的过程中容易把握整体效果线条: 要有规律性,根据形体结构安排组织线条,通过线条的轻重虚实表现物体的起伏变化,前后关系,以及结构规律。
1)用笔:先软后硬.灵活运用.排线的好坏直接影响物体体积的色调是否均匀,层次是否分明。
单组线的排列,一定要用力均匀,线于线之间的间隙扼要大体一致。
在对两组线条进行排列时,一定不要把两组线条拍得垂直或接近垂直。
多组线条的排列时注意掌握好每组线条的疏密关系,注意线条的走向统一。
2)握笔方法:
紧握,刻画局部,抠细节。
横握:打大形,上调子,整体控制画面。
3)作画姿势:
画板要立起来,不要抱着画,这样很容易显得拘谨,放不开。
(建议同学们可以晚上再睡之前抽出半小时来练线条,可以听听音乐,随着音乐的节奏来转化你排线的速度,多练多动笔,熟能生巧。)
2.明暗变化基本规律和处理技法:
明暗产生的要素: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明暗的变化.。没有光线,就不会产生明暗调子。初学者可以通过对白色几何体的会话练习掌握物体明暗调子的规律。当然明暗调子是表现形体、立体、空间、质量等的要素,是造型的重要手段。(黑白灰对比与节奏、黑白灰分割与衔接、黑白灰布局、黑白灰基调等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素描中微妙而又丰富的明暗调子,它既像一组台阶,又像音乐中的“斗、瑞、咪、发、搜、拉、西”一样,富有韵律和美感,三大面五大调(重点)
素描在塑造对象体积和空间的时候常说的三大面、五大调。
那么什么是三大面、五大调?(问题)
三大面是: 亮面、灰面、暗面
五大调是: 亮面、灰面、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
正确理解“三大面 五大调 ”三大面:物体在光线照射下出现三种明暗状态,称三大面,即:亮面、中间面(灰面)、暗面。简言之就是物体的黑、白、灰三个面。三大面:(如圆球(图片)、圆柱体上在侧面来光的情况下,把产生的明暗调子分成三大部分:
1.正面受光部分
2.侧面受光
什么是五大调? 五大调是在三大面的基础上,细分成的五个调子。五大调就是亮面、灰面、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
① 亮面一—直接受光部分;
② 灰面一—中间面,半明半暗;
③ 明单交界线一—亮部与暗部转折交界的地方,所谓的“线”其实只是对这个部
分调子的定义,它只是一个能区分亮部与暗部转折的部位。
④ 暗面一—背光部分;
⑤ 反光一—单间面受周围反光的影响而产生的暗中透亮部分。
三大面与五调子:当光从一个方向照到物体上时就会产生明暗效果,一个球体放在光源下,我们才能看清它的形体结构和特征,在素描中明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球体在光照射下,它的表面可分成受光面和背光面两部分,从画面上看,受光部可分成高光、灰部(中间层次),而暗部则可分为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三部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五调子。
明暗交界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位,因为它的位置处于形体大的转折处,它其实
不是一根线,而是由很多的面构成的,所以画的时候要有的是方画的实
一点,有的地方画得虚一点,明暗交界线是全画面中最暗的地方,是重
点画的的地方。
反光:是环境给物体的暗鄣的光,色调层次不可过亮,不可以超过灰层次,否则会
使画面过花。
投影:指投在地面上的影子,它形状是变化很丰富的,在画的时候一定要搞清它来
龙去脉。
因为是几何体 一般都是石膏,它的质感决定了它不能画的太黑
分成亮面、明暗交界线和暗面
为了画面的整体感,对调子的层次要善于归纳、力求简练、通俗地讲,物象最亮、最暗之处,只有一处;其它次亮、再次亮„„依次递减,从而产生色素调子有秩序的变化规律(图片)```````
在画素描时,有一个重要环节,叫“铺大调子”,之后,还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叫“深入刻画”有的说不知道哪下手。上面是一种办法。先铺好大调子。其次你还可以先把明暗交界线找出来(这个应该都会把),从暗面入手,大体涂出暗面色调,需要强调前面物体的明暗交界线,背景不宜画太多,太杂.边缘线的处理,亮(亮面+高光)的亮起来,暗的(明暗交界线)要暗下去.这样才会有很强的明暗效果,亮步就融入到背景,暗部就融入到物体本身.背景的处理,亮的一边,可以把背景相应有意识的加深一些,暗的一面就淡一些.四.怎样画好素描
(一)培养正确的认识方法和敏锐的观察力
从严格意义上讲,学习素描必须从石膏几何体——静物——人物石膏像——人物头像等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养正确的观察方法,也就是建立在对物体的深入理解上。我们画素描要懂得素描的基本要素,如形体、比例、结构、明暗调子、质量感和空间感等。这些名词看起来好像不难,但具体的操作确实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视觉上的敏感不同,感觉到的内容就会有差异,后者可以抓住物体的本质,在表达中能够概括简洁、明确肯定地表达对象,在短时间里抓住对象的最基本的特征,培养敏锐的观察方法。
(二)建立良好的整体意识。
整体是相对局部而言,局部是整体的一部分,局部存在于整体之中,而整体通过局部得到体现。(马爷爷(马克思)所谓的联系的观点,万事万物都寓于联系之中。。)拒绝局限在某一个点上的不良习惯。例如在画一个头像时,必须整体地观察对象,如画眼睛时要考虑到和耳朵或鼻子之间的关系,而不能孤立地画眼睛,陷入局部,从整体——局部——再到整体,贯穿于整个作画的过程中,反复比较,培养局部与整体关系的能力,建立良好的整体意识。
注意要使整个画面和谐,要么你和谐他要么他和谐你,自个儿掂量着吧,看着办啊。
(三)建立形体的体积意识和掌握表现技巧 把握形体、表现体积感和空间感,是基础素描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不但要明确物体的形状、比例、大小,同时还要克服平面描绘,对造型要有最基本的理解和掌握。没有体积空间意识,就不能养成对体积空间的观察习惯,更不能表现好空间关系。初学者往往表现不出它的空间感,没有空间感就表现不出体积感。“方形”和“方块”是不一样的,方形是一个平面,而方块是一个体积。所以应该建立空间意识来表现物体的体积的能力。素描是表现或再现对象的最基本的绘画形式。素描相对色彩而言更具理性,特别是基础素描的训练。素描的明暗是一遍一遍加深的,但是一定要注意这加深是有目的性的,而在转折的调子时一定要交代清楚,注意画画是画出来的,先把怎么画搞懂了,以后就可以磨了,磨也是有学问的,(老师是有学问的啊。。)
素描的要求: 1.构图得当
2.造型准确
3.质感空间感强
4.黑白灰的关系.5.近实远虚.近大远小
6.画面构图完整.课程小结:(重难点回顾)
• 素描是其他艺术的基础,它注重构图、线条、比例、结构的合理表达。注重透视和
黑白灰的关系。
要求:首先要构图完整,画面不显凌乱的感觉,同时形体要准确。基本色调要准确到位,这里的色调包括光影和物体的固有色。要注意无意质感和量感的表现,质感就是物体材料的属性。(玻璃,金属、木质。。)空间感的塑造是绘画的重点,空间感就是珍格格画面的深度,这就包括物体和物体之间的视觉距离,物体和背景的视觉距离。自己命苦,不能怨政府,更不能怨父母。未来把握在你们手中啊,孩子们hold住啊。
发现很多同学在外边的画室很认真,值得学习的。
五.作业
1.临摹一张几何形体明暗素描
2.课下分别进行线条的练习和色度的练习,熟悉和掌握素描中的基本笔法和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