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前教育网络学习-幼儿园游戏作业
1、谈谈你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第五条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把游戏作为主要的活动形式,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我们知道,好动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动即快乐”是幼儿游戏最初的动因,活动也会刺激幼儿骨骼和肌肉的发育。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改变姿势,可以重复他们感兴趣的活动,这些都不会受到限制。积极地进行身体活动,可以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也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调整到最佳水平,从而避免厌烦和疲劳,使机体感到舒适。游戏还可以满足幼儿的认知需要。以直观的感性思维为主是幼儿的认知特点,幼儿认识事物时多以直观的方式进行,如见到一个新玩具时,看一看、摸一摸、动一动、甚至是用嘴去感受,这些最直接的形式可以帮助幼儿感知这一事物。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动用很多不同的方式去感知事物,从而认识身边的一切。而且游戏也是幼儿交往和表达的需要。交往和表达的需要推动幼儿去游戏。游戏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计算能力,还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创造发明学习的机会,相比于直接教授和书面作业等传统的课程教学形式,游戏显然具有明显的优势。
游戏是儿童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通过虚拟情境以再现成人的社会经验与人际关系,从而使儿童达到认识周围世界的目的。因此,游戏体现了儿童与现实的一种特殊关系,它通过某种虚拟的情境把某一类实物的特征转移到另一类实物之上。幼儿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的人,是不同于成人的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就像成年人需要工作一样,幼儿也需要游戏,哪里有幼儿,哪里就有游戏。游戏在儿童世界中的存在非常普遍,对儿童的魅力更为独特。
综上所述,游戏应该成为幼儿园基本活动之一,因为在游戏中不仅幼儿的感知觉能力得到发展,而且游戏还能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想象力的提高,幼儿的记忆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游戏应纳入幼儿园的生活、教育教学之中。
第二篇:学前教育网络学习-幼儿园班级管理平时作业
浅谈对幼儿园班级管理这门课的认识及收获
通过对《幼儿园班级管理》这门课程的学习,我知道了班级管理不仅仅只包括幼儿常规的管理,它还包含很多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在班级管理的工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没有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一直以为班级管理就是要把幼儿的一日常规管理好,让幼儿知道什么时间要做什么事情,让幼儿学会自理,提高自己自我服务的能力。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我才知道了,原来班级管理还包括很多的内容:幼儿入园适应工作、班级环境创设、班级安全管理、幼小衔接的准备、家庭与社区教育资源的应用、幼儿良好品行的培养。通过认真学习这门课程,我觉得自己在班级安全管理和家庭与社会教育资源的应用收获最大。
一、班级安全管理 众所周知,安全在幼儿教育中是重中之重。如何进行班级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班级安全管理可以分成三个方面:入园离园的安全管理、区域活动的安全管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课程中非常详细地介绍了每个方面安全管理的注意事项和管理的方法,通过记录这些重点的内容并与实践相结合,在班级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入园离园的时间,我和另外一位搭班的老师做好分配,一位老师负责接待家长,提醒家长佩戴接送卡,检查幼儿是否携带不安全的物品。另一位老师负责在区域活动幼儿的安全,注意观察幼儿的情绪,发现问题后及时的干预。同时,我们通过温馨提示的方式告诉家长幼儿入园离园的家园要约。
在区域活动的安全管理中,我在饮食与卫生安全、教育活动安全、游戏活动安全、睡眠安全、心理安全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首先,通过学习,我了解了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和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们还开展了幼儿安全意识的教育活动,如,“哪些东西不能碰”、“跟不跟陌生人走”的活动,通过这些安全教育的活动,幼儿增强了安全意识,同时也培养了自我的保护能力。最后,我们幼儿园请了相关的消防安全的人员为我们普及了安全管理,增强了自身的安全管理意识和能力。
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面,我知道了班级突发事件的原因包括:外在方面原因、幼儿园自身的原因、幼儿自身的原因。同时,我也知道了如何处理班级突发事件。有一次,亮亮和毛毛之间发生了矛盾,亮亮将毛毛推倒了,毛毛倒下时头正好碰到了地上。当时,我正在组织幼儿进行散步前的准备,另一位老师正好在毛毛的旁边。事情发生后,我没有慌张而是保持冷静。我请另一位老师立刻带着毛毛去医务室进行处理,然后,我让其他的幼儿进行阅读活动,并请阿姨帮忙看着。我找出毛毛家长的号码,第一时间打过去告诉他毛毛发生事情前后经过,并把毛毛的受伤情况告诉家长。在与家长沟通时,我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并尽力的安抚家长。最后,家长表示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同时,因为处理的及时,毛毛头上的伤有了很快的好转,这次的突发事件得到了很好的处理。
二、家庭与社会教育资源的应用
通过对家庭教育资源的利用的学习,我知道了家园活动的意义: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园合作是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一种沟通方式,是一种双向的活动,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相互结合;以幼儿园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其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作用,支持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如何开展家园活动,并在实践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开展轻松和谐的亲子活动
春天和秋天的时候,我们幼儿园都会组织亲子游的活动。但以往的亲子游都是以看风景和动物为主,在亲子互动方面有欠缺。在准备亲子活动前,我向小组的领导建议在亲子游中多开展一些亲子游戏,通过小组成员讨论,我们设计出“保护蛋宝宝”的亲子游活动,在亲子游过程中,不仅增进了亲子间的情感,同时与幼儿园教育相结合。
(二)建立微信群
微信群的建立很好地解决了父母因为时间忙而无法了解幼儿在园情况的问题,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微信互相沟通,更加方便快捷的了解幼儿的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高度一致,实现高效实施。
(三)实行家长开放日活动
我们幼儿园定期向家长开放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请家长来园观看或参加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在活动前,我会认真的做活动的准备,在活动后,我会真诚地家长提出宝贵的意见。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在工作和不断的学习中积累经验,不断的思考、总结和反思。
第三篇:学前教育网络学习-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作业
浅谈观察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一、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
1、教师对幼儿的学习活动要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包括创造丰富的物质环境,为幼儿与物质环境互动提供前提和基础;在幼儿缺乏或需要某些学习资源时及时地提供给他们等等。例如,在一节“做客”的综合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互动,我为他们准备了做客故事里的毛绒动物的手偶,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仿真玩具、娃娃家的餐具等等),通过这样的支持,幼儿的学习活动开展地很顺利。
2、教师对幼儿的学习活动要提供心理上的支持。首先是指教师对幼儿的关怀、尊重和接纳的态度,对幼儿自发的探究活动、新异的想法和发现的支持、肯定和鼓励;还有对幼儿的问题、困难和需要的敏锐的把握,对幼儿想法和感受的倾听与接纳等等。幼儿由于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自我表达能力较弱,对其自身状态的把握能力也较差。所以,他们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更需要教师的鼓励。蒙台梭利说过,要将自己的眼睛训练得如同鹰眼般的敏锐,观察到幼儿最细微的动作,探知到幼儿最殷切的需要,并支持他们具有积极意义的需求,达到与幼儿间的沟通。在一次的区域活动中,我注意到龙龙在建构角里将积木垒高时遇到了困难,龙龙将头转向我,眼神中在向我寻求帮助。我走过去,蹲在他的身边,轻声对他说:“龙龙不要着急,搭积木时要专心,慢慢搭”龙龙得到鼓励后再次尝试垒高,最后他终于成功了。
二、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合作者。
教师要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去,共同促进学习活动的不断延伸。《纲要》提出,要关注幼儿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出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要求视“教”为教师与幼儿的合作,而非教师仅凭主观意志,单方面主宰的活动。视幼儿为平等的合作伙伴,而非被动的接受灌输的容器。因此,当教师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必须深入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经验、认识水平、个性特征等,应随时根据幼儿的反馈调整计划、活动内容以及自己的教育行为,只有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水平产生的课程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三、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作为引导者,要以玩伴的身份参与活动,帮助幼儿发现问题,持续不断的探索,更好地引导幼儿。例如在“小熊的帽子”的语言活动中,当老师提出“小熊的帽子不见了该怎么办?”时,很多小朋友都不知道怎么想办法,于是老师引导幼儿想一想自己的东西丢了该怎么办,很多小朋友很快就想出了各种办法。可见,教师在幼儿活动中作为一个正确的引导者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在幼儿活动的三种角色都离不开观察,什么是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在对学前儿童的行为了解 的基础上,对他们的个性、需要、兴趣等不同方面的了解,以便调整教育行为和教育策略。观察在学前教育中有很多的功能:
1、有利于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教师通过观察,可以了解每个儿童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和不同的学习方式。针对儿童的不同的发展水平和能力,教师可以因人而异,采取有效的措施。
2、有利于了解儿童的心理需要和经验的获得。教师通过观察儿童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可以了解幼儿的心理变化。例如,乐乐每天上幼儿园都很开心,但这天早上乐乐入园时一点也不高兴,做什么事情都没有精神,老师通过观察知道了他的变化,于是找机会和他聊天,后来知道了他因为他睡醒时妈妈已经上班了,没有像以前那样和他说再见,所以他生气了。老师引导他下次早点起床,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和妈妈说再见了。乐乐知道方法后心情也好了起来。
3、有利于有效的指导教育活动。
4、有利于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
总之,观察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手段之一,它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处理很多实际困难的途径。
第四篇:《比较学前教育》作业
《比较学前教育》作业
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对幼儿进行社会领域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1、你已在幼儿园工作多少年?:
3年
2、你本学期所教的班级是什么?
中班
3、你本学期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对幼儿进行社会领域教育的主题有哪些?
我爱我家、在秋天里、我在马路边、在农场里、在动物园里、周围的人
4、你本学期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对幼儿进行社会领域教育的目标有哪些?
(1).增进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其爱亲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良好的社会性情感。
(2).引导幼儿主动关心、了解周围的社会生活,丰富幼儿社会生活经验,发展其社会认知能力。
(3).培养幼儿关心他人、乐群合作、讲礼貌、守纪律、诚实、谦让、爱护环境等良好的社会行为,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4).培养幼儿自信、勇敢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5、你本学期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对幼儿进行社会领域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带孩子参观小区医院,开展“我真勇敢”、“病从口入”等健康教育活动;
带孩子到菜场买菜,开展“蔬菜分类”、“我是健康好宝宝”、等活动;回到幼儿园后请小朋友奶奶来幼儿园烧菜给我们看,给我们吃。
带孩子们到马路上去观察来来往往的汽车时,孩子们不但感知了各种各样的汽车,还发现了红绿灯的作用,懂得了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要走人行道的交通规则。同时还采访了交警叔叔、看交警叔叔指挥交通规则,孩子们对交警叔叔都产生了敬佩感。
在主题“周围的人”开展过程中,通过参观小区,了解社区的设施以及工作人员与我们的关系。
6、你本学期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对幼儿进行社会领域教育的途径有哪些?重点说明一种途径。
专门的教育活动、随机教育、家园合作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要积极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社会教育内容可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共同实施,依靠家庭的影响和教化。
首先通过定期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提高家长对社会教育的认识,让家长明确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使他们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家园同步,协调一致,促进幼儿社会
性发展。我们还指导家长将社会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之中。每月发放一份家长月报,介绍本园社会教育的实施情况,提出要求家长配合的工作及注意事项,让家长心中有数。
其次,我们开展介入式活动,邀请家长参与社会教育活动中来。让家长利用假日机会带孩子参观、游览,引导幼儿接触更多的社会环境。在社会文化节中,邀请家长来到课堂中向孩子介绍“乡土用品”、“如何预防感冒”。丰富了幼儿的认识,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灿烂。同时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各种各样的桥,参与到“桥之展”活动中来,增进了幼儿对桥的认识,感受到了桥的文化魅力。“三八节”期间,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走入教室,向幼儿介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
7、你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对幼儿进行社会领域教育的方法有哪些?重点说明一种方法。
(1)实践练习法。(2)调查法。(3)参观法。(4)角色扮演法。
参观法是指幼儿进入一定的现实社会场景,通过多种感官感知社会现象的状况。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增强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我们利用午餐后的散步和远足等机会,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环境设施。如:居民小区、桥、电影院、商场、银行、邮电局、农贸市场等常见社区机构。认知内部设施,工作人员及工作方法。孩子们在这些场所里,一个个都瞪圆了眼睛,在叽叽喳喳中达到了认知目的。老师轻松,幼儿开心。3月5日学雷锋日来临之际,组织幼儿观看政府组织的学雷锋献爱心活动,了解这一节日的特殊性和重大意义。为了使幼儿对公共规则,集体规则等方面有所认识,我们带领幼儿观察热闹的马路,观察红绿灯和交警叔叔的辛勤劳动,使幼儿知道汽车和其它一些交通工具行驶都有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规则。我们人也一样,必须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8、你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对幼儿进行社会领域教育有什么作用?
充分挖掘利用社区资源包括本土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广泛动员并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发展幼儿园园本课程,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空间。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接受了来自幼儿园、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和信息,在社区环境中感受到了社会的接纳与认同,对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社区资源的利用有益于幼儿园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将家庭教育、机构教育与社区中的多种教育因素的有机联系起来,发挥整体性教育影响,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有了更多教育教学的新途径,更有了许多来自家庭、社会机构的知识支援、技能支援、财物支援。感受到了来自各个家庭的家教经验,有助于教师的自我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提高。
幼儿园举办集创造性、趣味性、知识性、参与性为一体的互动性活动,对家长了解和参与幼儿园课程提供了良好的渠道。许多家长随着幼儿园的课程与孩子一起探索、尝试、思考,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家庭亲情。同时幼儿园的课程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在教师、其他家长的教育经验影响之下,对于每个家长的育儿教育理念起到更新作用。
9、你喜欢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对幼儿进行社会领域教育吗?为什么?
喜欢。
如今,幼儿教育正向多元化、开放型发展。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要树立大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资源观,让幼儿社会教育跨越围墙,开发并发挥好幼儿园自身、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最大功能。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找到幼儿园课程与社区资源相结合的契合点,挖掘社区资源的教育作用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不仅能丰富幼儿园课程而且能让孩子关心生活、关注社会,使他们在了解社会的同时,轻松愉快地溶入社会。
10、你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对幼儿进行社会领域教育有哪些经验教训?
利用社区资源是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活经验等做有目的的筛选,不能为利用而利用。例如:我们社区的企业、工厂很多,但我们选择了最接近幼儿实际生活、也最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玩具厂。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时要有整和的意识,将幼儿园教教育教学个领域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注重幼儿情感、知识、技能的全方面的发展。例如在欣赏社区建筑的活动中,利用绳子、树枝开展数学测量的教学活动等等。
开展社区活动的方式要多样化。可以有走出去、请进来的不同形式。例如主题活动“好吃的食物”,不仅可以让孩子们走出去还可以把超市、菜场“请进来”。我们开展了又有趣又有意义的“爱心超市”。每个孩子把自己的玩具、美术手工作品、食物带来作为商品,老师把小朋友带来的东西分类布置成面值不等的商品区,小朋友在各个商品区进行购买,不仅学会了如何合理地支配钱币还体会到了自己购物的乐趣。还有亲子活动、社会人事的参与、参观活动再现等活动形式。
第五篇:网络课程《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平时作业
所属站点:上海企业管理进修学院
年级专业:
学 号:
姓 名:胡晓敏
课程名称:学期教育科研方法
14年春-本科-学前教育11141833007026
网络课程《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平时作业
1、学前教育研究方案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请选择一个自己平时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有待研究的课题,写出课题名称。
2、根据自己选定课题,查找文献资料,将所有相关度高的文献资料全文收集在一个文件夹内,根据综述写作要求,整理撰写研究资料的综述,并正确罗列参考文献。
3、请根据第五章的学前教育调查问卷中问卷设计要求,设计《幼儿园教师教学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的问卷,并详细说明设计问卷的构思。主要内容有:
1、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概述
2、学前教育研究方案设计
3、学前教育研究论文写作
4、学前教育观察研究
5、学前教育测量研究
6、学前教育调查研究
7、学前教育叙事研究
小班幼儿色彩表现能力培养的研究
一、问题提出
色彩即含色素的表面反射出光,这种光通过眼睛,传播大脑,成为色彩。幼儿色彩表现是指幼儿在绘画活动中使用色彩元素来表现作品。
幼儿色彩表现能力是指在艺术教育中,幼儿能运用色彩多种形式新颖、独特、有个性地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能力。国内教育专家杨景芝在对孩子美术教育研究中阐述了:幼儿自身就具有色彩本能。这种潜在的能力有待我们通过美术教育去开发,而不是受到压抑和改造。色彩教学需要全面发展个性色彩,需要不断在创造中使幼儿的色彩天性全面发展。幼儿色彩教学应成为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精神力量,它的教育作用已远不仅仅让幼儿学习那些与幼儿绘画关系不大的名词术语和色彩知识,而应该让幼儿以自主精神去创造性地表现色彩,自己成为驾驭色彩的主人。
2~3岁婴儿是早期培养色彩感知觉的最佳时期。这段时间对婴儿进行经常性的合适的指导,可促进婴儿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可惜的是这一时期往往被许多父母和托幼机构所忽视,他们仅重视语言及其他能力的培养。
当前,关于幼儿色彩表现能力研究资料也较少,但是国内外教育专家已经对其引起重视和关注,他们也提出相关的研究信息,这些成果提出了幼儿从小设色能力的培养,对他们今后的心理和生理成长都益处。他们研究也有助我们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黄颂扬(台湾)在《孩子涂鸦勿忽视》中提出:幼儿在二岁开始,便开始对色彩有选择及分辨的能力(皮亚杰认知发展论所述)。然而,至今为止,除了先前所述及在现代美术的研究领域之中,所揭示的色彩个性说及其相关探讨外,尚未有任何相关发展理论提及过相关的实验数据或理论,明确说明幼儿对于颜色的选择与其认知或生、心理亦或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培养小班幼儿色彩表现能力的意义
不论是国外儿童抽象、夸张的绘画手法,还是国内幼儿所创作的细致精美的装饰画,其共同之处是他们在色彩的运用上都是以红、黄、蓝等丰富夺目的颜色为主,画面整体明亮、鲜艳,给人以活泼跳跃分外醒目的感觉,这正是孩子们画画的主要特点,也是儿童画较之成人画不同之处。从孩子们五光十色、色彩斑斓的画面中,我们不难看出,儿童对周围事物天真而又充满热情的感受,反映了他们稚嫩而又大胆的想象力。一幅成功的儿童作品离不开色彩的装饰,没有了色彩,孩子们无法将自己眼中美丽的世界表现出来,因此,色彩运用较之其他绘画技能技巧更为重要,它是一切美术活动的基础。
儿童认识客观世界是从感知觉开始的。因为有了感觉和知觉,人才能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从而为进行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打下基础。而在人的各种感知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及空间时间知觉)活动中,视觉占主导地位。研究表明:人从环境中获得的大部分信息(约80%)是通过视觉传递给大脑的,而色彩感知觉(即色觉)在视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家的实验还给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些事实:那些对色彩有敏锐感觉的儿童往往对色彩辨认的知觉度也较强。这类儿童在性格上往往表现出热情开朗,对周围世界感受丰富,心理健康;对新事物的认识有强烈的渴望,善于交际;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自控能力。普辛曾讲过:色彩是吸引眼睛注意的诱饵。大千世界,每个地方,每个角落都存在着色彩,从小让幼儿用多种感官去感受色彩、认识色彩、来激发幼儿对美的追求、对美的感受,从而激起表现的欲望。因此,根据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觉,对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小班幼儿色彩表现能力培养
(一)开展丰富多彩游戏,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1.玩色游戏
通过多种趣味游戏,认识颜色,了解颜色变化过程,逐渐引起幼儿对色彩的兴趣。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我们选择相应的活动形式。幼儿往往有很好的直观映象记忆,并对色彩明亮、鲜艳的东西能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我们在幼儿园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小班幼儿用他们喜爱的色彩画线条、画圆圈,虽然没有创造什么形象,但孩子们仍乐此不疲。这是因为孩子们对色彩产生了一种情绪表达的需要和欲望。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让小班幼儿用大号水粉笔在大张纸上画彩条、圆圈及任意涂沫,用手指、手掌蘸色印画。这样提升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在瓷砖墙上用多种材料绘画。这些活动都能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强烈兴趣,还能了解一些简单的色彩知识。又如在吹画活动中,先用装有颜色水的滴管在画纸上滴几点颜料,然后用吸管对着画纸上的颜料用嘴吹气,使颜料水在画纸上流散开来。教师鼓励幼儿在画纸的不同位置滴上不同的颜色水,再从不同的方向吹,画面上的颜色相互流淌融合,创造出色彩斑斓的图画。幼儿会发现两种颜色相混时会产生新的颜色,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去思考,去观察色彩的变化。让幼儿了解三原色及间色、复色产生的过程,从而使幼儿更好地感知色彩丰富多样的变化。类似的活动还有:喷色龙(喷画)、变魔术(油水分离法)、拖把画和按颜色分类等。2.涂色游戏
当孩子们对色彩有了浓厚兴趣时,我们带幼儿开展了一系列填色、涂色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将孩子们最喜爱的动画形象复印后,请他们自己涂色。由于这些是他们自己最感兴趣的形象,孩子们涂起来格外仔细、认真。在初次涂色时,绝大多数幼儿涂不均匀,画面比较乱,为使幼儿涂色能力有所提高,我有意识地教幼儿按照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有规律的涂色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幼儿在涂色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涂色活动,逐步引导幼儿由随意涂色到搭配涂色,发展幼儿审美表现能力。小班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力很强。应鼓励幼儿大胆地选择多种颜色作画,不要用单一的色彩表现画面,不要用生活中固定的颜色框架去局限幼儿的思维,如太阳一定是红的,鸡的羽毛一定是黄的等等。幼儿对生活的感悟带有情绪色彩,对所画事物的好恶也能决定其用色的变化,如有的孩子非常喜欢太阳和公鸡,就将其涂抹上五彩的色调,有的幼儿讨厌某些事物,就常用暗色涂抹,教师应引导幼儿用心灵去表现画面的色彩,丰富绚丽的颜色将给予幼儿愉快的感受。指导幼儿涂色时,刚开始可一物体用一种颜色,接着引导幼儿尝试将每种物体用线条分割后涂上不同的颜色,幼儿边画边观察不同色彩相搭配的效果,积累初浅的颜色经验。
(二)利用环境,培养幼儿色彩感知能力 1.大自然中寻找色彩,认识色彩
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教师和父母都应十分重视带幼儿去感受这色彩丰富的生存环境。大自然就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蔚蓝的天,白色的云,带上一只漂亮的风筝去放飞,那风筝在蓝天中会变得更生动,更富有美感。又如那雨后挂在天边的七色彩虹,小鸟和蝴蝶带着鲜艳的色彩四处飞舞;在绿绿的草地上,孩子们在奔跑、打滚,草地与孩子的服装交错在一起形成的色彩斑斓、富有动感的画面。在一年四季的交替过程中,同样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色调,也都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教师应有效地利用自然素材的美,引导幼儿去感受、去发现,并用彩笔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形成色彩美感。
鉴赏能力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幼儿在欣赏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各种艺术的美的同时,发现色彩的美、感受色彩的美。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旭日斜阳、蓝天白云、碧海拍浪、奇花异草、鸣禽走兽、雨后斑驳的彩虹、夜晚缤纷的霓虹以及观察社会大家庭中各民族的服饰等等,这些五彩的色调能直接给予幼儿美的感受。这些天然教材和素材是值得我我们好好利用的。2.园内环境创设感知色彩的变化
幼儿园是幼儿第二个家,因此,创设优美的教育环境,带领幼儿欣赏环境布置中的美丽色彩,也能使幼儿产生美好的情感,增长审美意识,如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环境布置,冬天结合中国传统节日,以红色为主色,整个环境中出现不同明度的红色作品,幼儿身在此中能感知红色的深浅变化;春季有绿色和黄色象征春天绿意昂然景色,幼儿感受相邻色的协调;夏天用蓝色表现海水的清凉,用红绿对比色强调色彩的冲击感;秋天橘黄色唱主角,树叶黄了、小麦黄了、水果熟了„„引导幼儿观察各季节的色调倾向,让幼儿感受到利用色彩能够突出四季的特征。置身于美好的教育环境中,对幼儿的色彩感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通过艺术欣赏,提高幼儿对色彩审美能力
小班幼儿需要生动形象的实例地帮助他们去感受色彩的运用。引导幼儿欣赏,能提高幼儿鉴赏美的能力,为审美素质的培养打下基础,再逐步鼓励幼儿模仿,继而创造自己的作品,表达他们对美的感受。
欣赏活动,不但可以开阔孩子们的眼界,而且能使幼儿感受美、欣赏美,丰富其想象空间。欣赏活动包括欣赏国内外优秀的儿童作品及现代主义抽象派大师的作品等。在组织欣赏儿童画作品时,我将国内外优秀儿童画获奖作品放大,请孩子们仔细观察,并与他们一同讲一讲自己的感受,从中获得一定经验和收获。提供不同题材的名人名作,或者是为社会公认的、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作为欣赏的内容也是必要的。这些艺术作品可以是水墨画、建筑物、民间艺术、西洋画等。如毕加索的《牛》、梵高的《向日葵》、《星空》等,虽然既没有真实的物体,也没有具体的人物,有的只是各种线条、形状、颜色的不同组合,但这些是由“有意味的形式”所构成的视觉品质及形式层面的东西,恰恰最容易为儿童所理解、欣赏和接受;民间艺术中如农民画家的作品、京剧脸谱、天津泥人、布老虎玩具、剪纸等,以其质朴大胆功利的色彩渲染作品,吸引幼儿。抽象画作品是以线、形、色为主要表现手法,很符合幼儿绘画的特点,加之画面色彩十分鲜艳,孩子们在欣赏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幼儿对色彩鲜艳的作品尤为偏爱,通过一段时间的欣赏,他们将欣赏活动中所获得的色彩体验运用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画面色彩更加丰富,在颜色搭配上也更加和谐了
(四)通过临摹写生,培养幼儿色彩表现能力
在欣赏活动中,你会惊奇地发现,这些名画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会大大超出我们的意料。在欣赏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幼儿学习、模仿名画中色彩的搭配关系,并将它们反映到自己的画面上来。这样,既开阔了幼儿的视野,又提高了他们对色彩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小班幼儿色彩表现经验有限,运用名作的模仿、临摹可以增强他们的色彩表现力。如在临摹《向日葵》,没有出现临摹作品时,幼儿只能用一种黄色来涂色,等欣赏过作品后,有了感性认识孩子们能用多种颜色进行涂色。
写生活动可以帮助幼儿观察物体色彩变化,帮助他们选择颜色。如《春雨》,以往孩子理解中的春雨是无色的或蓝色的。我让幼儿在幼儿园中去寻找春雨待过之处,然后进行写生。孩子们发现春雨在树叶上是绿色的;在花上是红色的;在操场上是灰色的;在画上是彩色的„„等活动结束,孩子表现出的《春雨》是五彩缤纷的。
四、小班幼儿色彩表现能力培养原则 1.适应性
适应性体现在选择的内容适应性、材料适应性。选择内容适应性,是指选择活动的内容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有时教师在选择内容时,只考虑这内容我能操作,我认为效果会不错,这都是错误的。首先要对本班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全面了解孩子的共性和特性,才能选择合适孩子的内容。我园地处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周围有许多农田、建筑工地和荒地。我们就利用现有条件让幼儿采摘野花,发现它们不同的色彩;感受小草、树叶随季节不同发生色彩变化。我们以此为绘画主题,让幼儿亲身感受,用色彩涂绘出他们眼中的野花和树叶。
材料适应性,是指幼儿操作的材料是否便于其掌握和使用。小班幼儿年龄小,手部肌肉发育不完善,他们对于较大较重的材料操作使用较困难。对于较复杂材料不知如何入手。小班幼儿适合小型的工具进行活动,如:报纸拓印、小喷壶、小刷子、图章等。“秋天的树叶”充满色彩感,如让小班幼儿用蜡笔和油画棒涂色,他们会感到机械乏味,用水粉笔涂色没有一定技能又不行。报纸团成的小团正好弥补其缺陷,幼儿用纸团随意蘸点颜料进行拓印,在纸上出现的纹理效果正好和树叶的茎相似,颜料之间互相混合产生变色和渐变的效果。幼儿在玩中感受到色彩的韵律美。2.递进性
递进性体现在内容递进性和过程递进性上。有的教师急于向把色彩知识传授给孩子,她设计了许多玩色内容,并且一起向幼儿开放,这样做是适得其反。小班幼儿对色彩认知还欠缺,首先要培养对色彩感兴趣,可以选择一两个内容去引导他们,等他们有一定的经验之后逐步提供新的活动。幼儿的感知色彩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不能直接向幼儿传授色彩知识和表现方法,要经过感受—兴趣—认知—模仿—尝试—表现这一系列过程。每一个阶段的内容和材料选择也要注意逐步递进,让幼儿在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感受色彩的美,用表现自己愉悦的情绪。
“玩色”活动中,先让幼儿用纸团敲敲打打感受色彩的变化,他们对色彩玩法有一定了解后,提供油画棒和喷壶材料。幼儿在喷色时会发现纸上出现一个图案,他们很好奇,激起他们对油画棒和颜料结合的兴趣。幼儿通过活动感知到油画棒的颜色要与水彩颜料不同,深浅效果最佳。在经过一段时间地玩色,我们在提供小刷子,慢慢的引导他们使用水粉笔和排纹笔使用。孩子们在操作每一种材料都是一次进步,都是对自己色彩认识和表现一次更新。3.生动性
小班幼儿的认识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并且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情绪的影响,无意性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很不稳定,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由于有意注意水平低下,幼儿观察的目的性较差,缺乏顺序性和细致性,不会有意识地识记某些事物,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能引起强烈情绪的事物才易记住。我们在引导幼儿感知色彩时也应注意生动性。这生动性包括语言生动性和材料生动性。如可以用水果和喜欢的卡通形象帮助幼儿感知颜色和认识颜色,红色的太阳、黄色的香蕉、绿色的青蛙等,还可以有一种颜色让幼儿联想到其他物体,来帮助幼儿加深对色彩感知。
枯燥、贫乏的语言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们要用有助于幼儿感受的语言去引导。《柳树姐姐梳头》中,我把棉签变成了小梳子,每一次都是从上往下梳,柳叶变成装饰柳树姐姐头发的发卡。孩子们在形象语言引导下,他们都能愉快地正确地使用棉签和表现柳枝和柳叶。在《快乐的小雨点》中,小雨滴是透明的,对于幼儿来说是无色的,不知用什么色彩去表现它。我用喝果汁来引导幼儿说说果汁的颜色,红红的西瓜汁、桔黄的橙汁、粉红的草莓汁等等,由此引发幼儿表现出多彩的小雨滴。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孩子幼儿具体的概念,他们把此概念转变成创作的动力,这就是教师所要设定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楼必生、屠美如 《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第二版
2.杨景芝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3.朱家雄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华东师大出版社 4.李慰宜 《走进幼儿绘画世界》 上海教育出版社
5.郭建南、史悠鹏 《色彩的理论与表现》浙江省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