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郯城第三中学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高中数学运用导学案教学设计及使用的一点思考
山东省郯城第三中学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高中数学运用导学案教学设计及使用的一点思考
“学案导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其主要目的是改变以往传统的、落后的教学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学。其特点是:以“导”为主,让学生的学走在教的前头,把学会学习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落实和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
叶圣淘先生说过的:教是为了不教,所以要想把整堂课“导”好“导”活,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一是要求学案的编写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无论什么问题,都不是把现成的答案捧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
一、关于导学案必备特点(1)问题引领是导学案的关键。一份好的学案应是充满了问题与质疑,这也是教师 “导”的重要手段,以做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2)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引发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只有引发了思考才能最大限度的训练思维。
(4)典型例题是导学案的着力点。例题给出了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知识、考查方式、以及分析和解决的主要途径和思想方法。
(5)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反馈点、补救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反馈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缺失之处,并给出相应的补救方法。
二、关于学案的编写
1、学案编写的原则。学案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思考和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其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学案反映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节以及学习活动过程。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以生为本,切合实际的原则:每个导学案的编写,均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来编写,怎样有利于学生学习怎样编写,容量和难度都要适合于学生的实际,容量过大或难度超出学生实际是毫无意义的。让我们用学生的思维去备课,用学生的头脑去思考,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来编写导学案。(2)课时化原则:以课时为单位编写学案。这样便于确定课时内容,控制知识点的个数(题目数量),以一节课自主完成80%左右为宜;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较好的实现课时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问题化原则:问题是课堂思维的主旋律,只有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4)引导参与原则: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课堂上通过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励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还课堂于学生。(5)学法指导原则: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6)分层次原则: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做到循序渐进。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7)方向性原则:高
一、高二年级要注意对照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高三复习要注意对照考试说明,细化知识点考点、解析考重点难点,阐释易错易混点、精选高考真题模拟题,力争既体现高考要求又符合学生的实际。
2、学案编写的内容。以高二一轮复习为例,每个课时学案包括考纲要求、考查重点、基础知识、基础训练、典题互议、练习检测(当堂训练)、学后反思等要点。各要点有机结合,各有侧重,具体如下:
(1)考纲要求和考查重点:根据《考试说明》指出本节涉及的知识点及考试要求,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要求学生仔细品读,目的使学生明确复习重点,把握复习方向。(2)基础知识:将每个专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表式的5-6个问题,在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目的引导学生认真重读课本,回顾基础知识,形成网络结构。
(3)基础训练:一般4个小题,充分体现“基础性”,主要是源于课本的变式题,或体现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基本题”,先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讨论辩析等方式,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回顾基本方法,完善认知结构。
(4)典题互议:一般3-4个例题,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精选近3年全国新课程高考题及省市模拟题及改编题),每道例题题后设解题反思环节,目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探究,使学生学会入手分析,探求解题思路,规范解答过程,把握规律和技巧,总结思想方法,提升思维品质,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5)学后反思:要求学生在每节学完之后,从知识、方法、易错易混等方面自我总结,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3.学案编写的流程。(1)主备准备阶段:备课组长在学期初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进行分工并确定主备人,主备人明确了备课内容后,每人要充分研究考试大纲、教学要求、教学用书、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编写学案的准备,确定本节课详细的教学目的,重难点,知识考查方式。根据现代教学理念设计出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形成初案。
(2)集体备课阶段:主备人先说课,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内容,及确立的依据,突破重难点的策略,课堂活动的准备,师生互动的方法,课堂例题和练习题的设计及理论依据,教学方法,手段等。然后全组人员结合自己的备课思路,各抒己见,充分讨论,统一认识,同时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确立一个最优的教学思路,由主备人进行整理,形成一个优秀的导学案。确定后的导学案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可以共享,共享“导学案”必须体现有个性化修改的二次备课。
三、关于导学案的使用
1.课前用 :导学案在前一天晚自习发给学生,通过学案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目标、重难点及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科学地发现、探索、获取新知识,指导他们学会阅读、学会整理、学会迁移、学会探索、学会总结,解决如何去获取新知识的问题,在预习中进行学法指导;最后发现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不理解、不会的地方,并积极的与人交流,进行学习小组间的讨论互助,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
2.课堂用:课堂上通过基础知识与训练检测学生预习情况、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遇到的疑问、根据设问导读和教学内容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上也应该有教师的点拨与精讲点拨与释疑,这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及学情(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进行重点点拨与评析。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应针对疑难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
3.课后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消化。对学案上反映出的问题要及时指导和讲解,还要指导学生日后还要经常回忆、整理、充实、再现知识,学案能很好完成上述问题.将若干学案集中起来,就是一份很好的复习材料,简明扼要,提纲挈领,便于学生复习,温故知新。总结,“学案导学”的教学方式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正如一个姗姗学步的孩子的学步车,它既新奇又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对于学生而言它既是学习的路线图,又是思考问题的路标,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当然“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但笔者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会不断的开发它、完善它甚至创造性的使用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第二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高中数学运用导学案教学设计及使用的一点思考 新人教版
高中数学运用导学案教学设计及使用的一点思考
“学案导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其主要目的是改变以往传统的、落后的教学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学。其特点是:以“导”为主,让学生的学走在教的前头,把学会学习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落实和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
叶圣淘先生说过的:教是为了不教,所以要想把整堂课“导”好“导”活,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一是要求学案的编写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无论什么问题,都不是把现成的答案捧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二是教师要会“导”要把握住导学的时机,采取有效的手段,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先学后议、以问题承载知识,当堂训练、及时达标”的预期目的。鉴于以上对 “学案导学”的认识及教学实践经验谈一下笔者的一点思考。
一、关于导学案必备特点(1)问题引领是导学案的关键。一份好的学案应是充满了问题与质疑,这也是教师 “导”的重要手段,以做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2)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引发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只有引发了思考才能最大限度的训练思维。
(4)典型例题是导学案的着力点。例题给出了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知识、考查方式、以及分析和解决的主要途径和思想方法。
(5)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反馈点、补救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反馈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缺失之处,并给出相应的补救方法。
二、关于学案的编写
1、学案编写的原则。学案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思考和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其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学案反映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节以及学习活动过程。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以生为本,切合实际的原则:每个导学案的编写,均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来编写,怎样有利于学生学习怎样编写,容量和难度都要适合于学生的实际,容量过大或难度超出学生实际是毫无意义的。让我们用学生的思维去备课,用学生的头脑去思考,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来编写导学案。
(2)课时化原则:以课时为单位编写学案。这样便于确定课时内容,控制知识点的个数(题目数量),以一节课自主完成80%左右为宜;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较好的实现课时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问题化原则:问题是课堂思维的主旋律,只有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 1
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4)引导参与原则: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课堂上通过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励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还课堂于学生。(5)学法指导原则: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6)分层次原则: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做到循序渐进。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7)方向性原则:高
一、高二年级要注意对照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高三复习要注意对照考试说明,细化知识点考点、解析考重点难点,阐释易错易混点、精选高考真题模拟题,力争既体现高考要求又符合学生的实际。
2、学案编写的内容。以高二一轮复习为例,每个课时学案包括考纲要求、考查重点、基础知识、基础训练、典题互议、练习检测(当堂训练)、学后反思等要点。各要点有机结合,各有侧重,具体如下:
(1)考纲要求和考查重点:根据《考试说明》指出本节涉及的知识点及考试要求,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要求学生仔细品读,目的使学生明确复习重点,把握复习方向。(2)基础知识:将每个专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表式的5-6个问题,在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目的引导学生认真重读课本,回顾基础知识,形成网络结构。
(3)基础训练:一般4个小题,充分体现“基础性”,主要是源于课本的变式题,或体现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基本题”,先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讨论辩析等方式,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回顾基本方法,完善认知结构。
(4)典题互议:一般3-4个例题,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精选近3年全国新课程高考题及省市模拟题及改编题),每道例题题后设解题反思环节,目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探究,使学生学会入手分析,探求解题思路,规范解答过程,把握规律和技巧,总结思想方法,提升思维品质,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5)学后反思:要求学生在每节学完之后,从知识、方法、易错易混等方面自我总结,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3.学案编写的流程。(1)主备准备阶段:备课组长在学期初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进行分工并确定主备人,主备人明确了备课内容后,每人要充分研究考试大纲、教学要求、教学用书、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编写学案的准备,确定本节课详细的教学目的,重难点,知识考查方式。根据现代教学理念设计出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形成初案。
(2)集体备课阶段:主备人先说课,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内容,及确立的依据,突破重难点的策略,课堂活动的准备,师生互动的方法,课堂例题和练习题的设计及理论依据,教学方法,手段等。然后全组人员结合自己的备课思路,各抒己见,充分讨论,统一认识,同时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确立一个最优的教学思路,由主备人进行整理,形成一个优秀的导学案。确定后的导学案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可以共享,共享“导学案”必须体现有个性化修改的二次备课。
三、关于导学案的使用
1.课前用 :导学案在前一天晚自习发给学生,通过学案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目标、重难点及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科学地发现、探索、获取新知识,指导他们学会阅读、学会整理、学会迁移、学会探索、学会总结,解决如何去获取新知识的问题,在预习中进行学法指导;最后发现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不理解、不会的地方,并积极的与人交流,进行学习小组间的讨论互助,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
2.课堂用:课堂上通过基础知识与训练检测学生预习情况、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遇到的疑问、根据设问导读和教学内容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上也应该有教师的点拨与精讲点拨与释疑,这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及学情(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进行重点点拨与评析。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应针对疑难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
3.课后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消化。对学案上反映出的问题要及时指导和讲解,还要指导学生日后还要经常回忆、整理、充实、再现知识,学案能很好完成上述问题.将若干学案集中起来,就是一份很好的复习材料,简明扼要,提纲挈领,便于学生复习,温故知新。总结,“学案导学”的教学方式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正如一个姗姗学步的孩子的学步车,它既新奇又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对于学生而言它既是学习的路线图,又是思考问题的路标,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当然“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但笔者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会不断的开发它、完善它甚至创造性的使用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第三篇: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高中数学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摘选
单位:南昌大学附中课题组负责人:黄伟民执笔:程晓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江西省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已在2008年9月启动。“关注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课堂教学始终是主渠道。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动起来?在学法指导上我们作为数学教师还能做哪些工作?这些就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参,就能依样操作。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设计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知识以外素质的培养。在这种教学中,学生接受过程是被动的,无疑影响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追求把数学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阵地,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主动学习,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应是新课程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应有常法,构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学生学的角度,为学生的学习设计一种方案是必须的,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引入学案的“学案导学”是一种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课堂教有教案,学生学有学案。课堂建立起学与教的桥梁,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还学生数学课堂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真正让数学课堂动起来并能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课题的含义及主要概念界定
(一)、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学案”的定义是指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方案,它是相对于“教案”而言的。“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方案。站在学生的角度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它侧重使学生“会学”。“导学”是指教师在教案的基础上,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引导包括课前预习、上课、练习、复习、兴趣与能力培养、课后应用等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课堂上主要是“对话”形式利用学案对学习进行引导。“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每课数学学习内容编制出学案。利用学案作为导航,使学生在课前对新课内容预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带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课后,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自主整理、归纳、复习知识,形成能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包括课前、课中、课后,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案的价值、特点及运用方案研究
本课题将以南昌大学附属中学所开展的学案研究为突破口,通过对学案的目的、学案
与其它教学文本的关系、学案的内容、学案的运用方式等问题的研究,探求建构充满活力的师生共同成长的“学案导学”数学教学模式。
2)课堂教学中“对话”导学的意义、内容、方式的研究。3)本课题特别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动,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对话为形式的教学活动,对话是导学的关键。
4)对教师教研活动的特点和开展进行分析研究
本课题力求探索一条以课堂教学研究带动学校教研活动的途径。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认真学习研讨,深化对课题研究目标和意义的理解
自申报课题后,我们组织高一数学教师和相关的课题同志认真学习新课标,学习新教材,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参加培训,并请来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北师大版主编王尚志教授、副主编张饴慈教授为我们做专题讲座,更新教育观念。大家对本课题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并就以下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讨,并达成了共识。
1)新课程需要怎样的课堂教学?我们认为,新课程的核心是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要为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本质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新课改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教师包办,学生依赖的状况。“先学后教”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以教导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
2)学案在课堂教学中能起怎样的作用呢? 我们认为至少有两点:(1)学案可以成为数学课堂连接教师、教材和学生的纽带。传统课堂教学普遍有两种倾向,就是“单向性”与“封闭性”。单向性是指以教师为中心,只站在教的角度来思考教学和处理教材,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封闭性是指教案是教师自备自用,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忽视了“学”,对学生来说没有公开性和透明性。学案能弥补教案的这两个不足,它能让学生课前很好了解教材和教师的意图,使学生有目标,从而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还学生主体性。通过学案学生在课堂上和教师互动起来,成为数学课堂连接教师、教材和学生的纽带。(2)学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学案”是指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方案。是从学生的学的角度来设计的。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使学生直接参与课堂,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总而言之就是能更好地实现学生从“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二)、遵照课题研究的目标,围绕本课题的核心概念问题,召开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研会。共同设计实验研讨课,课后及时总结和反思,通过在整个高一年级三轮的实验研讨,探索并初步形成了我们关于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具体如下:
1)学案与教案的关系:学案是相对教案的一个概念,教案与学案具有不同的含义。学案指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导学方案。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其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而学案即导学方案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学案不能代替教案,教案不等同学案,两者在学和导中都不可或缺,形成“学案导学”教学整体。
2)学案与教科书的关系:教科书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的教学与学习文本。学案是站在
学生学习角度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方案。学案是为让学生更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学案不是教材的简单重复,学案的编写应尊重教科书,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同时弥补不足。设计学案是要有针对性、阶段性、系统性的分析教科书,并将教科书中没有明示的东西通过学案让学生领悟出来。教科书是全国共用,学案是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而设计的。
3)“学案导学”教学设计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这一点对于“学案导学”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2)引导性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恰恰相反,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课本中的内涵、思想。
(3)差异性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依据教学内容,适时地、适当地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让各个层次学生通过学案学到知识,得到发展。
(4)阶段性原则:在学生使用学案进行学习的初始阶段,学案设计要较为详细。便于学生慢慢适应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引导学生如何看好数学教科书。对“学案导学”有一定的适应后,学案的设计要更深入,更具启发性;对这种模式形成习惯后,学案可以简略,比如高三时则可为提纲式。
(5)系统性原则:数学知识体系有其完整性、逻辑性。但许多学生确感到知识零碎、难以把握。教师在学案书写中就应重新整理、归纳,理出思路、找出知识突破口,使知识系统化从而更易于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复习,甚至参加高考。可以作为学生以后整理知识的材料。
(6)实用性原则:学案要有实用性,不能脱离教学,不能为了做学案而做学案,走一个形式。而是一定要用到课堂中去,让教师用得方便,学生学得有针对性。
(7)有效性原则:要使设计的学案实实让学生感到学有收获,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8)减负性原则:减轻学生、老师的负担老师用得方便,教学游刃有余。4)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教学要求
(1)学案的编制:通过每周一次的备课组集体活动,在备课组教师的共同研讨的基础上确定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由备课组长提出要求,指定教师编写,然后再由备课组讨论修订,进行编印。也就是备课组长分工→提出相应要求→个人编写→个人汇报→集体讨论修订→分头整理→制成学案→印刷:
(2)学案的栏目:经过多次实验研讨,我们为学案设置以下四个栏目,不妨简称四个引导。
学习引导----自主学习;方法指导;
思考引导----提问(老师提启发性的问题)变题目-----从例题中变式 总结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可采用框图、树图、表格等。拓展引导-----最后我们要做什么?作业、课后思考题、资源链接。根据课型的不同,学案的组成应有所不同。
一般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活动设计、达标练习、推荐作业等部分。而所有这些部分我们认为都可以设计在这四个引导栏目中。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教师角色的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学,设计好自己的导。
(3)编写学案要做好三项研究:
1、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以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深入挖掘知识点的能力价值。切合实际的制定出学习目标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础,学习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心理培养目标等。“学案导学”教学认为知识及能力目标是显性目标,应体现在学案上,需要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去完成;情感及心理培养目标是隐性目标,可不写在学案上,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恰当调节,创造条件得以落实。相应的目标设计相应的引导,放入相应的引导栏目。
2、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以确定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方向和策略。在学案教学中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己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成情况,由学习者能够立即回想出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所以,要促进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学习,关键是要增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的与新知识有关的概念。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如何判断出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使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就产生了新旧知识的意义同化。我们通常是通过设置知识准备,练习或补偿性测验的方式来确定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的。
3、研究知识规律,特别是知识点的衔接,以确定知识主线,学法指导线和能力培养线。①知识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思路,它是学案上的一条明线,是完成教学任务,尤其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和保证。②学法线: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思路体系,是一条或明或暗的线。③能力线:是针对各知识点所载的能力价值,教学要求提出的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问题体系内涵,是一条暗线,但设计者心中应是一条非常明晰的线,它是学案设计的重心所在。教师对这几条线心中有数后,就可以为它设计相应的引导。
(4)学案的使用:每节课一个学案,课前发放编印的学案,课堂教师提出要求,组织学生自学,学生依据学案,借助教材、多媒体,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对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将之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并顺应新知识,形成新知识网络,从而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和理论,这是“学案导学”的主要环节。教师依据学生反馈和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对学生自学达不到或不适应自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及时理解、掌握,并构建知识网络,同时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思考结果,大胆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信心。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我们的教师讲得精导得彩。
步骤如下:
课前发学案→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做学案→教师指导→学生回答分析、讨论→教师精讲→反馈训练课后:教师收学案→教师批改学案→发现问题→反馈纠正→发回学生整理成册→复习巩固。
(5)“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要让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时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也要给教师一定的时间精讲点拨。同时师生也要有一定的互动时间。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认为每节课教师讲授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师生共同活动时间约占三分之一,学生独立活动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较为合理。
七、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设想
(一)研究中导的研究还不深入。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对话为形式的教学,老师在导的过程中,对话原则是什么,语言要讲究怎样的艺术,不同的语言导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二)教师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有的老师虽然有学案,但忍不住,讲得多,不放心学生。整个课堂仍然是老师讲解多。
(三)“学案导学”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素质。教师要“导”得
主动,必须要导在学生主动学习上。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要具备这种主动导学的本领,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四)学案编制有待完善;学案发放时间的问题------课前预习,还是课后利用?分阶段性发?如何有利于学生学习?太早发很难操作,学生很难预习。现在是课前发。下一轮能否调整完善,能否提前一个学期发?一个老师编,其他老师能理解透吗?如何让学案与教学融合起来?这些都有待研究。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学而有法,贵在得法。所有的教学模式都不能机械照搬,都要灵活应用。
通过研究,本课题组认为,高中数学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科学性强,方向正确。
附录一
“学案导学”案例研究:
1)数学学案案例应用
(1)上课内容:
【必修2】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第四节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
(一)上课班级:高一(2)班 授课教师:南昌大学附属中学庄子娟
(2)(学案)
【必修2】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
第四节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
(一)学时:1学时 【学习引导】
一、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P2223练习止.2.回答问题:
(1)本节内容可以分为几个层次?(2)每个层次的中心内容是什么?(3)层次之间联系? 3.完成练习4.小结
二、方法指导
1.阅读本节内容时,必须对照模型“长方体”或对照“教室”,多观察实物.2.本节内容属“概念分类型”,应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树图语言.3.阅读本节内容时,应与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作比较.【思考引导】
一、提问题
1.点、线、面互相搭配共有几种情况?
2.“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意义是什么? 3.能否从公共点个数多少来说明“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关系的合理性?
二、变题目
1.在四棱锥中,举出一些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例子.2.在三棱锥中,与AB异面直线有哪些? 【总结引导】
点与直线 点与平面
线与线
线与面
拓展引导】 1.课外作业习题1-4.第4题.2.直线上有两点在一个平面内,则直线与平面的关系是?如何说明? 3.两个不重合平面有两个公共点,则两个平面的关系是?如何说明? 4.“两直线上有一个公共点”能否说明两直线在一个平面内?
2)本节课“学案导学”的教学设计思路及分析
(1)、教案描述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揭示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内容、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主要内容虽然只有看似简单的3个公理,属“概念分类型”,培养文字语言转化为树图语言的能力,对学生学习立体几何意义很大。应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课堂生动、具体、有趣,避免抽象、空洞、乏味,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采用《学案》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形成学生学习的方法、养成学生学习的习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目标:
a、知识:通过观察长方形模型,发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及相关公理;
b、能力:能用简单的模型发现点与点、点与直线、点与平面、线与线、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观察问题的能力),并从分类的角度再重新发现这些位置关系中的联系,从而发现公理(分类讨论的能力);
c、情感:体验用模型观察几何关系,并用分类思想研究几何问题的过程,从而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体会研究的乐趣的成就感.
重点:理解“点、线、面”之间的五类位置关系及相关公理.难点:异面直线的理解.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发现探究式
教具:长方体、棱锥等模具.(学生自制)(3)、教学主题分析
用“阅读型学案”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浅显的一些知识准备,同时给学生足够的信心。通过老师引导,以提问的形式深入挖掘课本内容,让学生在探索中自主发现本节课的重点---空间图形的3个公理,同时解决本节课的难点。这是学案教学的理念的新突破,也是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转变。(4)、教学情景描述
a、学生自主学习(约10分钟):阅读课本练习止.学案设计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引导性原则、差异性原则、阶段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以《学案》为导向阅读,完成《学案》第一部分【学习引导】.这一部分属于课本的浅显性问题,在课堂中多数学生能很好的独立完成,很多同学能根据《学案》中的“小结引导”进行自主小结。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自己发现问题的乐趣和成就感。当老师问到能否挑战新的问题时,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信心。
b、自主探索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完成《学案》中第二部分【思考引导】。以学案中的“提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利用实物“长方体”或借助笔、手来摆出空间中的点、线、面的各种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完成学案中的【小结引导】,请学生上台板书,同时给学生以肯定。
(5)教师提问、深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公理
a、在学生的“小结”的基础上提问1:从分类的角度,你能发现哪些是平面问题,哪些是空间问题吗?从平面与空间的角度出发,再次分析点与直线、线与线,成功发现公理2。学生感慨:原来公理也是有理可循的。
b、提问2:从公共点的分类的完整性出发,你能发现线与面、面与面的关系中蕴藏着哪些秘密吗?学生在上一个问题成功解决的基础上,继续从分类的角度,很快发现了公理1和公理3。
c、《学案》中的【拓展引导】
提问3:直线上有两点在一个平面内,则直线与平面的关系是?如何说明? 提问4:两个不重合平面有两个公共点,则两个平面的关系是?如何说明? 提问5:“两直线上有一个公共点”能否说明两直线在一个平面内?
以上3个问题为下一节课作了很好的铺垫,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适当提升。
(6)教学结果
本节课以阅读型《学案》,完整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老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感觉收获很大,对分类的数学思想印象深刻,并对立体几何和数学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执教老师感觉整堂课中通过《学案》达到“学生会的不讲,只作点拨,适时引导”,有一气呵成的畅快感。
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之我见(节选)
作者:淄博第七中学 王欣国
一、数学学案的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案设计时,必须要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
2.探索性原则。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梯度化原则。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人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难度过大的题目一般不作例题和学案练习题。
4.创新性原则,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编写手段创新、栏目设置创新,以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激情。
二、编写学案的基本环节
1.知识目标:就是通过学案学习所要达到的知识目的。
2.知识梳理:即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加工整理,这一环节是整个学案的核心部分。编写时,可以以填空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问答的方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完成。对于
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上课时老师再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3.典型例题:对于正课内容中体现的典型问题、典型题目、典型解题方法要通过例题的方式反映到学案中,在学案上留下足够的写作空间,对于典型例题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即变式题)。
4.随堂训练:随堂训练的主要目的是灵活运用当堂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随堂训练的题目应控制好难度,一般应包括与课本练习题、习题同等难度的题目,也应包含一定超过课本难度的习题,如高考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使优等生有事可做。知识热点,可以考虑通过高考试题来强化。
5.课堂小结:主要由学生总结所学的主要内容,写出学习心得或提出疑难问题等,以便及时总结得与失,弥补知识缺漏。
三、编写学案时的注意事项
1.要控制学案的难度,编制学案过难或过易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探索的兴趣。2.编写的学案要有利于操作,有利于检查,学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作业本。
四、课堂教学中使用学案时的注意事项 1.积极落实“三讲三不讲”,即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切忌切忌面面俱到,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要重点突出。
2.利用学习小组实行分组讨论法,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4.注意课后学案的检查落实力度,使全体学生整体推移,全面提高。5.避免学案内容习题化。“做学案就是要求学生多做学案习题”,这一做法是错误的,不仅增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
6.避免“学案导学”变成“穿新鞋,走老路”。对于“学案”中安排的让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等获得的知识总是不放心,感觉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换句话说,还是不相信学生。
7.学案导学中的“分组学习、互相探讨”不等于对学生放任自流,要控制好学生的自由度,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要讨论。
8.课后要及时了解学生对学案的使用情况和有关意见,积极作好后续学案的编排工作,提高学案质量。
9.学案使用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最好形成文字记录,天长日久,必将有利于今后的学案编写,对于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大有好处。
第四篇:浅谈高中数学课堂使用导学案教学的利与弊
收稿日期:2017-3-23 作者简介:潘钢(1971-),男,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pg92298@163.com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使用导学案教学的利与弊
潘 钢(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一中学)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个级教育部门纷纷制定了本地区课堂的教学模式,以期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导学案式教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走入每位教师的教学当中。这种教学模式有“官方化”色彩,与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强烈碰撞,对于中老年教师产生的冲击反响格外大,一时间导学案之风淹没了传统教学,传统教学一无是处,笔者针对自己教学实践中利用导学案教学的利弊,优缺点,分别阐析,希望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共同探讨课程改革的新模式,也希望对决策者能起到一定借鉴之处。
关键词:导学案;高效课堂;利与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效课堂”,“微课”,“导学案”,“翻转课堂”,“多媒体教学”等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新及教学理念不断充斥耳边,大有铺天盖地而来之势,对于传统教学形成了很大冲击。从教二十余载,一直按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习惯来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几乎很少静下心来思考教学的真正本质。近年来石校长倡导教师使用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的教学理念,但个人却固执的认为这不过又是一个在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某种“昙花一现”课堂新模式,所以在思想上一直都没引起哪怕一丁点的重视。但想归想,做归做,我还是在本学期的公开课上即“充分必要条件”一课“使用”了导学案教学。结合两年多导学案的使用,让我对自己的教学和导学案的使用有了新的思考。
导学案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做到了新课改“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传统教学通常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除了听以外没有什么发言权。导学案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取而代之。更加强调主动学习。
一、使用导学案教学的优势
1.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克服盲目和片面,减少教材阅读和作业中的困难,知识体系简单系统,罗列清楚,重点,难点,关键,目标,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2.突出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主动学习。学案就是学生的笔记本,课堂上有需要补充记录的内容就记录在学案的空白处。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解决了听课与课堂记录很难兼顾这个问题,而老师也可以腾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进一步的拓展练习,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利用率。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以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3.学案式教学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课改的主要思路就是使课堂更高效,向课堂要效率,而导学案就是把课堂以及课外的一些知识压缩到一张纸上,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并以自己的方式展示给大家,真正做到了高效。
4.充分发挥小组学习评价的作用,导学案式教学促使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利用学生管理和督促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所以这种形式真正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5.导学案式教学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
对于一些内容繁琐、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概念,定理,定义,利用导学案可以帮助教师更方便、快捷、准确地完成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等丰富了学习手段,开阔了视野,完备了知识储备,形成了一个更加开放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空间。
二、使用导学案教学的劣势
1.导学案磨灭了教师个性光彩,束缚了手脚,千篇一律,绑架了学生。有了导学案,伴之而来的就是“落实预习”,于是,课堂学习过程向课前延伸,每个学科都要预习,无形之中就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时讲同样的内容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造成进度不均,课时不够等问题,在规定的时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课堂上,师生围着导学案转,学生眼高手低,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所以有些时候学生点评完,但还是很多同学搞不懂所讲的问题,但也在喧嚣中一带而过,差生更差。两极分化明显。
2.导学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角,教材、课本反而成了配角。在当前的课堂上,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尤其是理科课堂。导学案,本来是指导学生学习教材、文本的工具,可一到课堂上,教材、文本却大多退居二线,知识的发生,导入,发展过程均被忽略,只有导学案在主唱主角了。导致学生概念生疏,知识掌握不连贯,概念,定义的内涵外延掌握肤浅,更有甚者连内容在那本书都不清楚。大有本末倒置之嫌。
3.教室桌椅圆形摆设拉近师生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同时,也造成讲闲话,课堂秩序乱现象,不利于管理,学生长时间侧向对着黑板造成视力疲劳,脊柱负担加重,不利于健康发展。若经常转换又非常麻烦。
4.导学案教学对于教学资源的要求很高,不是所有学校都有条件大面积开展,它需要大量的教室,以及印刷设备及资金。实施起来特别困难。
5.我们的教学很多以间接经验为主,比如说物理化学的实验,什么都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总结、实践、有点不切实际,没有时间也没有有必要,只需要继承即可。
三、导学案教学的改进趋势 1.导学案的编写。应精选,量适中。不能官方化,统一化。
2.教学设计要对学生的学习有指导的作用,导学案不能取代传统教学设计。3.导学稿是备课组全体成员合作的结果,群力群策最终定稿,不能盲目抄袭。4.合理设计导学案,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回归认知的自然本真。
5.传统教学与导学案教学取长补短,综合运用,不要一味分割开来,传统教学也有他可取之处,插入现代教学手法,调控二者比例,导学案不宜过多,不能搞“一刀切”。
凡事有利就有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在摸索中学会创新,学会反思,大胆挑战,不断提高我么们的教学质量,不断创新。方能对得起我们的学生,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号,不浮夸,不逐利!
参考文献:
[1]李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四点要求[J].辽宁教育,2016(2):91-92。
[2]杨凯.转变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有效性 [J].中学数学,2012(12):63-64。
第五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关于高中数学CAI的几点思考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关于高中数学CAI的几点思考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是利用计算机来帮助教师执行教学功能。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普及,CAI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热点,在高中数学课堂中也得到广泛的运用。毋庸置疑,利用CAI,极大地促进了数学学科教学水平的发展,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树立辨证观点、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展示知识的产生过程都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是,CAI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进入课堂,必将与原有的教学结构、内容和方法等诸因素产生不同的矛盾,同时过分地依赖计算机教学,对教学也会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CAI的辅助作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优用、巧用CAI应是热点中的热点。但是,在校内校外所听的各学科多媒体公开课来看,这一新型教学手段的效果不容乐观。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其一是教师对CAI的地位及其作用认识不够,其二是教师在如何应用CAI上很迷茫,盲目。现笔者对目前的高中数学CAI现状谈谈自已的一些看法。
一、目前高中数学CAI存在的主要问题1.一些学校、教师过高估计了CAI的作用,急于求成一堂成功的公开课,在某各程度上能推出教师。因此,对执教者来说分量颇重、机会难得,他会从教案的设计,手段的应用等方面力求用精品。作为目前最为先进的CAI必然是首选之列,要挑选教学内容时就已在绞尽脑汁地酝酿能否用多媒体,能即上,不能则更换内容,大有本末倒置之感。这一点从所听的各级公开课中可见一斑,这些课无一例外对采用CAI,并且绝大多数公开课,从引入到教学内容甚至练习,由始至终开机亮幕,完全违背了CAI的初衷。
2.先进的教学手段与相对滞后的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使我们有可能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使教学的效果更显著,但多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仍沿袭传统的授课模式,并没有利用现代化技术突破陈旧的传递式的教学设计,只是由“人灌”变成了“机灌”,不仅削弱了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某些能力的培养,这就难免失去了数学CAI的本意。
用心爱心专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