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礼仪教育为特色的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时间:2019-05-13 03:0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园礼仪教育为特色的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园礼仪教育为特色的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第一篇:幼儿园礼仪教育为特色的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在以幼儿园礼仪教育为特色的园本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管理改革的深化,幼儿园园本课程进一步凸显其教育价值。由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导我们:“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实施方案。”我园地处市郊,家长素质层次不一,且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与人交往中自私自利、以为我中心现况严重,所以家长在幼儿素质养成教育上期望值较高。针对现实的环境、背景和幼儿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结合前期对“北京6+1”礼仪教育的实践,我园进行了以幼儿园礼仪为特色的园本课程的构建和探索。

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建设不只是课程内容和活动的确定,首要的更重要的是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活动观及环境观等基本理念的形成。我园在郭尚玲园长“以礼立园 以爱兴园”的办园理念引领下,通过成立课程研发小组,制定园本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树立了为幼儿终身教育而发展的教育观,明确提出要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相处和学会生存的教育目标。全园教职工在礼仪园本课程的构建和实施中做到:以幼儿为主体,关注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中的个性特征、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在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践和总结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我们从幼儿兴趣、需要出发,从幼儿入园、进餐、入厕、盥洗、教育活动、户外活动、离园、整理等一日生活各环节出发,创设了一系列的礼仪主题月活动,每班级按照礼仪主题月结合本班级特色,制定出本班级幼儿礼仪月表现表,每天各班级教师通过幼儿礼仪表现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根据每个幼儿的表现有针对性的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共促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我们创编出适合我园幼儿礼仪养成教育的礼仪操,并配合琅琅上口的三字经和舒缓优雅的音乐,更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发展。教师是园本课程建设的主体,是真正促成并衡量课程是否适合幼儿和班级的关键人员,在礼仪园本课程理论学习中,我们聚集个人特长,充分发挥集体力量,教师在搜集礼仪资料、收集调查数据、探索实践课程、撰写论文及课程方案的过程中,养成了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能动高效的工作作风。他们在此过程中既获得教育研究启示,又提高了教育实践能力,相互取长补短,在理论及教育理念上得以提升。同时在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的课程建构和探索中,使园本课程更加全面化、系统化、科学化。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旨在弘扬“礼仪之邦”的道德风范。有人说:“良好的礼仪是帮助一个人走上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基础。”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的敏感期和奠基期,园本课程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会在“以园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协同幼儿与家长一起参与到我园园本课程的构建过程中来,争取园本课程更具特色,更适合幼儿的全面发展。

辉县市市直第一幼儿园

二〇一五年一月

张国瑞

第二篇:幼儿园亲子教育园本课程研究

幼儿园亲子教育园本课程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今,全国各地都在倡导创建“和谐” 社会,社会和谐意味着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家庭和睦,其乐融融,政府部门能够“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和谐是整个社会趋于完美的表现。教育理念与党中央的方针政策紧紧相扣,那么在幼儿园里,我们怎样为社会和谐做自己的贡献呢?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使妇女儿童的身心和谐,只有使下一代的身心和谐,才能使未来的社会和谐;只有使妇女的身心和谐,才能使每一个家庭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的基础啊。因此我们打算通过亲子园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

(一)对0--3岁儿童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是当今人类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它对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是社会需要、家长需要、儿童发展需要的结合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并确立了 “儿童优先”的原则。我国也明确提出:“发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建立并完善0--3岁儿童教育管理体制”、“十五期间,全国幼教事业阶段发展目标是:到2005年,全国学前三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55%,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80%,大面积提高3岁以下和5—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这说明:开展0—3岁婴幼儿的科学研究,是我国早期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必然趋势。这既是中国政府对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对家长的应尽之责任,更是对中国0--3岁儿童的尊重与许诺。

家长们则在对“社会发展对未来人的要求”的体验与思考中、在自己成长与发展的亲身经历中,感到孩子的发展“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

0—3岁婴幼儿各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成人切切实实的关心,并使发展得到落实。人类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而潜能能否转化为现实,则依赖于社会对婴幼儿施加的早期关心的情况。

其次,它是对当前广泛存在的问题的应有回应

成人(主要指家庭中的)对0—3岁婴幼儿关心方面存在关心不够和关心不当的问题。教养机构内也存在许多问题。儿童在发展方面存在各种新老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迫切需要关注。

再次,相关研究已为0—3 岁儿童早期教育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最近20年来,儿童发展心理学揭示出婴幼儿在语言、物理、心理、生物等方面所具有的丰富的知识和巨大的潜能。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人出生头四年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四年内获得智力成熟的一半,其后的13年或14年,完成智力成熟的另一半。现代教育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也表明:一般正常人都潜藏着令人吃惊的智慧才能,对普通人来说,一生仅仅运用了其智慧的10%,甚至更少。要想开发人的潜在智能,必须尽早进行,如果错过了最佳机会窗口或者说关键期,将会造成终身不可逆转的、难以弥补的消极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关注婴幼儿的心理世界、促进他们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最后,幼儿园作为早期教育的正规机构,使社区每个儿童都能享受平等的早期教育的权利,是幼儿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和教育组织形式,在我国 1 于七十年代末萌芽,社区教育曾被简单的理解为校外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社区教育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实践刚刚起步,而幼儿园又普遍存在着注重本园幼儿的教育,极少关注社区儿童的家庭教育。社区机构普遍不重视早期教育,社区中的0-6岁儿童的家庭极少得到专门机构的教育指导,如何突破原有的办园理念和模式,探索适应新时期符合中国特色的幼儿园教育目标、课程模式是幼儿园面临的新挑战!

幼儿园作为早期教育的正规机构,有着其师资、场地等诸多的教育资源优势,支持和关注社区早期教育,使社区每个儿童都能享受平等的早期教育的权利,是幼儿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充分利用幼儿园在社区早期教育服务中的作用,开展以幼儿园为中心的社区早期教育,优化教育影响、减少教育浪费、提高社区儿童家长科学教育幼儿的素质与水平,加强家庭对儿童潜能开发及教育过程中的正面效益,面向社区,充分发挥幼儿园在社区早教服务中的作用,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让每一个儿童都拥有最佳的人生开端。”这是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讲过的一句话。儿童从一出生就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和发展的权利。孩子从0岁开始,各方面发展为迅速的时期,良好的早期教育能够充分挖掘儿童发展的潜能,为他们健康快乐的人生奠定坚实基础。这段话集中体现了开展早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性。我园为更好开展早期教育的研究工作,特成立了“幼儿园亲子教育课程及家长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组。在研究中我们将注重提高服务品质,扩展服务范围,向家长提供教育策略、提供最新教育信息,主动了解社区儿童及家长对早教的需求,针对我园所处社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早期教育工作,从而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幼儿园亲子教育之路。

我们的工作在实践中还是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缺乏积累从而失去可行性,为此,我们决定确立该课题作为我们的新课题,期待以科学、规范、系统的科学实践研究,来实践我们对我园早期教育的新思路,实现我们对早教工作重新定位:那就是学前教育是0-6岁的教育,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会,是我们的己任;满足社区对学前教育的不同需求,关爱每一个孩子是我们办园的根本方向。为此,我园将早教工作目标确定为“探索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新模式,搭建社区早教资源共享平台,成为社区早教基地”。

我们希望借助该课题组的专家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等,深化我园的婴幼儿教育研究。以各种方式实施早期教育并向社会全面开放。宣传早期教育的理念,普及科学育儿的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为创建学习型城区、构建和谐的社会提供实践经验,打下基础。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科学性、实用性、互动性、可操作性的活动,发展婴幼儿的运动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使儿童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并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亲子课程。

2、立足本园,总结一套适合本地区、本园的亲子园课程体系,及对家长系统的进行保教指导的策略,帮助家长获得科学育儿经验,使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使亲子园家长由自然型家长,转化为教育型家长,优化亲子关系。

3、培养一支具有亲子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教师队伍,创建一个高质量的早教基地。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4、了解我们新区0——3岁幼儿早期教育现状及需求,为亲子园顺利开设提供可行性报告。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园的亲子教育模式。

探索铜山县机关二幼所在新区的亲子园建设模式,摸索亲子园各种设施的添置、玩教具的投放,为亲子园建设提供指导, 设计、实施、总结亲子课活动方案,为当前亲子园开展和以后亲子园运作提供资料。

5、探索如何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社区0---3岁早期教育服务形式,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保教知识宣传,使部分散居儿童及家长得到保教知识指导,提高教养水平、总结出0----3岁亲子教育的活动设计。

三、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以幼儿园所处社区为中心点,辐射到周边社区调查家庭实施0—3岁婴幼儿教育的现状。(1)调查本社区0---3岁幼儿人数。

(2)调查婴幼儿家长对亲子园的认识育儿的观念和方法。(3)

调查新区及周边地区亲子园数量,及教育模式、特点。

2、行动研究法

根据0—3岁婴幼儿发展和生理及心理特点,设计早期教育的活动方案,用以指导0—3岁婴幼儿教育,同时又依据活动方案实施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充实和修改完善方案。

3、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我园亲子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亲子活动方案系统化、理论化,并上升为经验,为我园以后的亲子教育提供参考。

4、观察研究法

主要是通过拍照、摄像和文字记录等形式,在亲子活动中及时观察记录婴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0—3岁婴幼儿发展现状及有关指标的变化,分析现阶段0—3岁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及规律,进行0—3岁婴幼儿亲子活动方案的设计。

6、案例分析法。

针对每次亲子活动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摸索出更完善的幼儿园亲子活动方案。

四、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课题的实践意义:直接指导我园亲子教育的开展,对本地区幼儿园亲子园、班建设有指导、辐射、带动作用。

a、通过了解我们新区0——3岁幼儿早期教育现状及需求,为亲子园顺利开设提供可行性报告。

b、探索铜山县机关二幼所在新区的亲子园建设模式,摸索亲子园各种设施的添置、玩教具的投放,为亲子园建设提供指导

c、设计、实施、总结亲子课活动方案,为当前亲子园开展和以后亲子园运作提供资料。d、立足本园,总结一套适合本地区、本园的亲子园课程体系,及对家长系统的进行保教指导的策略,使亲子园家长由自然型家长,转化为教育型家长

e.、探索如何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社区0---3岁早期教育服务形式,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保教知识宣传,使部分散居儿童及家长得到保教知识指导,提高教养水平.f、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理论价值:丰富亲子教育理论体系,为专家、学者进行亲子园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及实践基地。

五、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现状与趋势的分析

[一]、国外社区早期教育研究综述:政府重视;相对成熟;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学前教育社区化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一般说来,社区 教育须以发达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社区学前教育都较为发达。社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非正规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地域性等。

(一)各国政府重视学前教育融入社区。

学前教育机构与社区的沟通和结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重视。日本、巴西、德国、泰国政府等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法规。

(二)为实现学前教育的目标,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以社区为依托的学前教育方案。

德国已形成两种典型的教育方案,以色列社区极为重视对不同年龄儿童的家长进行分层指导,以提高指导的效率,印度以社区为中介,教育学前儿童的方案主要有两种。(1)母亲教育孩子的方案(2)大孩子帮助小孩子的方案。

(三)已经有了一定的社区学前教育课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有的国家设计了专门的社区课程,或在课程中加入有关社区生活和社区问题的内容,使儿童有更多的机会认识社区,培养社区意识,增强本土情感。

[二]、我国一些大城市也开始了该项研究。

世界各国皆对亲子教育非常重视,并进行了许多研究,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已开展了专项研究,并取得一些经验,为我们进行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北京市政府2002提出成立20个社区早教基地,一些优秀的幼儿园率先成立亲子教育基地,目前已取得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上海、杭州等地在亲子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上海的竖状模式、杭州的集团化横向模式都为我们进行亲子园园本课程研究提供了许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和资料

六、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和谐社会:简单地从字面上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因此,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第一,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第五,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以婴幼儿与家长的互动为核心内容,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爱护婴幼儿身心健康,开发潜能,培养个性,使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

园本课程:是完全自发、自主的课程开发,是完全出于幼儿园内部需要(主要是教师和幼儿及家长的需求),主要依靠自身的条件和资源的全员参与、自我评价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实践——开发——反思——改进”的“草根”开发模式。适合本地区、本幼儿园的亲子教育课程体系及操作方法。

支撑性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和谐社会和学习化社区,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早期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普及早教工作,提高3岁以下婴幼儿 4 受教育率与家庭科学教养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

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将它置身与终身教育体系中,从过去主要发展3-6岁幼儿的教育向下延伸至0-3岁婴幼儿的教育,在经济发达地区探索社区学前教育的模式,积极推进0-6岁教育社区化,以改变我国0-3岁婴幼儿教育与3-6岁教育脱节、0-3岁早期教育比较薄弱的状况。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充分利用幼儿园在社区早期教育服务中的作用,开展以幼儿园为中心的社区早期教育,优化教育影响、减少教育浪费、提高社区儿童家长科学教育幼儿的素质与水平,加强家庭对儿童潜能开发及教育过程中的正面效益,面向社区,充分发挥幼儿园在社区早教服务中的作用,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为0-6岁儿童和家长提高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幼儿园应充分发挥自身教育资源为社区服务”(《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相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003年3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时明确指出,今后5年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目标是: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争取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3岁至5岁幼儿受教育率达90%,5岁儿童早期受教育率达100%。全面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的能力。皮亚杰的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

他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4个基本阶段。对我们亲子园教育教学,及活动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的是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婴儿最初以原始反射反应,1个月后,扩展了原先的反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玩具)。4-5个月婴儿形成了些新的习惯(如寻找声源),为习惯动作时期。

4-9个月的婴儿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了分化,智慧动作开始萌芽,为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9-

11、12个月,婴儿目的与手段己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儿童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来认识事物,为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11、12个月-1.5岁的儿童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如将娃娃放在毯子上,婴儿拿不到玩具,用手东抓西抓,偶然间拉动了毯子一角,儿童看到了毯子运动与玩具间的关系,于是拉过毯子,取得了玩具。1.5-2岁的儿童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这标志着前运算思维阶段的开始。

此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和因果关系联系形成。皮亚杰称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t),即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

近年来,新皮亚杰学派不仅在理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在实践领域,特别是在教育实践领域也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在婴儿教育方面,心理学工作者根据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理论,指导婴儿摆弄物体,操作智力玩具等,帮助孩子形成对物体的特性(如色、形状、体积、质地等)的认识;在幼儿教育方面,设计了各种智力玩具和教具(如图片、积木等),为儿童能提早形成数概念、空间概念及时间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他们为我们幼儿园亲子园教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发展、预防与矫正心理发育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七、研究内容

(一)以幼儿园所处社区为中心点,辐射到周边社区,调查家庭实施0—3岁婴幼儿教育的现状。(1)调查本社区0---3岁幼儿人数。(2)调查婴幼儿家长对亲子园的认识育儿的观念和方法。(3)

调查新区及周边地区亲子园数量,及教育模式、特点。

(二)、了解我们新区0——3岁幼儿早期教育现状及需求,为亲子园顺利开设提供可行性报告。

(三)、探索铜山县机关二幼所在新区的亲子园建设模式,摸索亲子园各种教育教学设施的添置、玩教具的投放,为亲子园建设提供指导。

(四)、立足本园,总结一套适合本地区、本园的亲子园课程体系,及对家长系统的进行保教指导的策略,使亲子园家长由自然型家长,转化为教育型家长

(五)、探索如何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社区0---3岁早期教育服务形式,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保教知识宣传,使部分散居儿童及家长得到保教知识指导,提高教养水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探讨社区0-----3岁早期教育的策略和途径,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1)托班。探索如何利用现有的托班设施设备,发挥其作用,为亲子园建设做实验班。2)双休日0----3岁亲子班。形成0-----3岁亲子班完善的课程体系;亲子班操作流程;亲子园相关活动方式。

3)0-3岁讲座咨询会。丰富讲座咨询的内容和形式;收集整理出社区家庭早教关注趋势的资料。

4)提高居民教养水平的方法的研究:研究开发、利用幼儿园与社区的早教资源,为0-6岁的社区儿童家长提供优教优养指导。

八、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

1.成立课题组,收集有关亲子教育和0—3岁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相关资料,组织相关理论学习,撰写《幼儿园亲子教育园本课程研究》课题方案。

2.制订《幼儿园亲子教育园本课程研究》研究计划,确定该课题的工作策略。

3.成立《幼儿园亲子教育园本课程研究》课题领导小组,进行社会调查,与社区建立沟通渠道。(通过妇联、儿保所等部门)

4.开辟活动场地,做好人力、物力准备。(以幼儿园的托班,多功能活动室为基础,周末充分利用各教室,安排好亲子班教师)

5.教师研究方法培训及工作任务落实。组织骨干教师到外地参加亲子园建设培训,组织其他教师观摩骨干教师的示范课。组织相关理论学习。6.做好实施前其他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07年3月至2009年2月)1.设计制订《0—3岁幼儿家庭教养方式》《0—3岁幼儿亲子关系》调查表,进行发放、回收、统计分析。

2.确定研究对象,策划、组织、实施亲子实验班的各项活动。

3.根据幼儿园亲子实验班教育活动情况及时反馈、调整实施方案,总结改进亲子活动方案。4.组织亲子班教师共同研讨,亲子活动实施的得失。5.收集各种调查表,实施方案等研究资料。

6.做好该课题后期调查工作。比较参加亲子班前后家长教养方式、观念及亲子关系的变化。

(三)总结阶段(2009年3---6月)1.做好各种资料分析、整理工作。2.撰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本课题已收集到中外关于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的一些理论、信息和相关资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

2.本课题主持张晶老师,有近20年的幼儿教育教学经验,在“九五”“十五”分别参与主持过市级课题两项,省级课题一项课题的研究工作,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课题组成员包括幼儿园的领导、科研骨干认真、负责、努力,并聘请有关专家做顾问,研究力量强。

3、幼儿园大力支持开办亲子园,具备实施这项研究工作必要的设备、科研手段和行政支持,资金方面有保障。

3.我园近几年已经有些开展亲子活动经验,在0-6岁亲子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已在全新区率先启动了早教进社区工作,积累了社区早教服务方面的一些方法和经验。这些,均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十、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1.张莉(园长):协调社区与幼教机构的关系,负责课题在社区实施的有关配合工作,确定参与社区,明确社区专门人员,落实社区早教的活动场所及经费。负责课题的全面统筹协调工作,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设备、资金的落实等。

2.焦杰(业务园长)负责课题的具体统筹协调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工作,如课题人员的安排。及负责课题中有关家庭教育研究内容的指导工作,并结合妇女儿童工作做好社会更多层面参与配合课题研究的宣传发动工作。并负责课题结题后在其他社区的推广工作。

3.张晶(课题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全程指导工作,对课题方案进行可行性把关,对实践调查进行过程指导,对结题报告进行审核,并负责提供教科研最新动态。负责课题方案的设计、具体实施提供课题研究区域教育整体环境的有关素材,并负责课题研究内容与周边其他教育活动的衔接、配合。负责课题方案的制定、实践材料的收集、调查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课题的开展实施指导等。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

a、课题的工作报告和课题实验报告

b、相关论文经验总结

c、一套切实可行的幼儿园亲子教育的实施方案。d、相关调查表如《0—3岁幼儿家庭教养方式》《0—3岁幼儿亲子关系》等。

附: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学》(新版)

陈幸军 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儿童教育新论》

刘晓东 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年7月第一版 3.《比较学前教育》

李生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9月版 4.《皮亚杰认知发展论》

5.《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及其行动计划》

6、《学前教育学》

梁志新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9月第一版

7、《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李生兰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

赵中建选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9、《婴儿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华师大出版社

10、《学前教育心理学》

邵瑞珍主编

华师大出版社

11.《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篇:以幼儿为本的幼儿园特色课程研究

以幼儿为本的幼儿园特色课程研究

【摘要】本文以如何开展和完善“快乐星期八”角色跨班特色活动的过程为例,解析幼儿园特色课程的发展进程和研究路径,以及特色课程在实践中是如何逐渐走向完善的。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 特色活动 区域活动 “快乐星期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A-0127-02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幼儿园课程所面对的是3―6岁儿童,基于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具有基础性、启蒙性、全面性、生活性、直接经验性等特点。如何利用幼儿园课程丰富和发展儿童认知水平,尊重儿童的需求,成为我园课程走向实践的理论基点和研究方向。

民间艺术是我园的特色教学内容,如何将其与“以幼儿为本,以课程为研究”的指导思想进行融合一直是我园课程改革的探索方向。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尝试,我园利用集体教学、区域活动、小组活动等课程形式,将五大领域基础课程和“快乐星期八”角色跨班活动、“艺术走班”、“户外综合”特色课程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本园特色的课程模式。其中,基础课程以“主题活动+园本教材+区域游戏”为主,特色课程则由“快乐星期八”角色跨班活动、“艺术走班”、“户外综合”三大特色活动构成。

一、特色课程的由来

过去,集体教学、区域活动、小组活动是我园的主要教学形式,它们能基本满足幼儿五大领域发展的需求,但部分领域在三大教学形式中效果不明显,例如:在社会领域中,幼儿的体验不够生动、运用性不强;在健康领域中,幼儿得到系统、综合锻炼的机会不够;在艺术领域中,我园以民间艺术教育作为特色教学内容,初步建立了“民族快乐园”的特色园本课程,但缺少一个平台让幼儿大胆运用、创作和自由发挥。于是我们思考:能否根据本园长期以来传承的文化、特色加以发展和创新,以满足这些领域的一些缺失,让幼儿更健康地发展?为此,我们组织教师进行多方研讨,试图将过去在构建课程体系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进行整合、创造和发展,从原有的文化特色活动着手,经过“挖掘问题―研讨探究―实践检验―形成风格”四个环节,综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需求”和“课程的发展”两大要素,大胆地尝试、实践,经过多次探索和总结经验后,逐渐形成了“传承―研究―发展”的课程开发模式。

二、“快乐星期八”角色跨班特色活动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学者王蒙曾说:“由于有所共鸣与传承,人类才不至于过分地迷失和绕圈子走老路;由于有所区别,人类才会有发展。”我园在十多年的教学摸索和实践中,围绕幼儿园的特色、亮点和幼儿发展的需求,不断挖掘,而不是变换花样或者跟着流行风来改变。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在传承幼儿园教育指导方针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地将课程与现代精神文明相接轨,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思考”“教研”“实践”是我园永恒不变的主题,园内教师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仔细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经验和情感体验,思考如何让幼儿将亲身体验和在生活中所经历的真实现象内化到大脑中,又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知识建构成自己的学习体系,这就是教师不断研究的过程。随后,教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行动,从而推动课程发展,在一次次“实践―反思―研讨”过程中,不断调整、创新,形成新的特色课程。如在“快乐星期八”角色跨班特色活动的创设过程中,我们传承了幼儿园多年的区角活动形式,在研究过程中增设了多个角色游戏区角,最终扩大区角内容、场地,满足幼儿的兴趣与需求,最后形成了全园性的“快乐星期八”角色跨班特色活动。

(一)传承――班级区角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说明游戏活动是促进幼儿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区角游戏作为幼儿园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环境创设以及师幼、幼幼之间的互动给予幼儿更多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空间和场合。我园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班级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观察实践中我们了解到,通过区角游戏能满足幼儿不同的活动兴趣,对幼儿自主学习、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基于区域游戏活动的基本模式,我们不断思考和改进,将原有的区角、活动空?g扩大,不断丰富区域游戏的形式,增强幼儿区域游戏的自主性。

(二)研究――角色游戏区角

3―6岁幼儿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角色游戏能够为幼儿游戏社会化提供真实的社会情境,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利用已有经验进行“社交”活动并不断形成新的游戏经验,通过亲身体会,增强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和社会性情感。因此,如何利用角色游戏区角提高幼儿的能力成为我园研究的方向。过去在班级角色游戏中,由于活动空间的局限,往往只能创设1个角色游戏内容,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增设了2―3个角色游戏区域,但教师经常为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投放过程中复杂、繁琐、易损坏等问题而烦恼,角色游戏形式也常以教师指导为主,幼儿在游戏中缺少自主选择、自主设置和自主游戏的机会。如何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幼儿的自主性?怎样丰富角色游戏的品种,满足幼儿的需要?如何让教师精心准备的材料在幼儿游戏中发挥最大价值?怎样让幼儿更真切地体会生活?怎样运用游戏培养幼儿形成初步的价值观?这些都是我园在探索改革中不断研讨和解决的问题。

(三)发展――“快乐星期八”角色跨班活动

《指南》中提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为了解决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初步创立了“快乐星期八”角色跨班游戏,它是基于幼儿园区域游戏,把班级中原有的角色区域扩大化,丰富区域内容,优化区域资源,还幼儿一个真实的角色游戏情景,为幼儿建立一个“小社会”而开展的。经多次研讨,我园将每个班级设置为一个独立的主题区域,整个幼儿园有“两院三馆四屋”,即民族小医院、花花育婴院、魅力工艺馆、味美面食馆、缤纷果蔬馆、爱尚美容屋、爱心邮政屋、创意摄影屋、甜甜点心屋。每个主题区域都增设民间工艺工厂、工作人员岗前培训区以及“快乐星期八”消费游乐区,在有限的空间里让幼儿合作布置与准备游戏环节中需要的环境材料。如游戏开始后,给幼儿分配好不同角色,幼儿就会把活动室布置成两个区域,一边是顾客“上班”的工厂,一边是工作人员“岗前培训”现场;消费环节幼儿又把“培训场”变成主题消费区,有五星级面食馆、规范化的民族小医院、服务一流的美容院等,充分挖掘有限空间的最大价值,满足幼儿体验不同角色的意愿,有效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

“快乐星期八”角色跨班活动令人激动又?d奋,每当星期五欢快的乐曲响起,全园幼儿都会兴高采烈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如游戏音乐响起,幼儿协商分配角色后,扮演工作人员的幼儿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岗前培训,学习如何做一名服务员、美容师、邮递员,通过考核后穿戴工作服正式上岗为顾客服务,游戏结束还可以参选“服务之星”,享受为他人服务带来的快乐;扮演演职人员的幼儿积极排演相应的童话剧《白雪公主》,根据节目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服装道具装扮自己,然后登上舞台,获得成就感;扮演顾客的幼儿自选到九大民间工艺工厂之一的扎染坊“工作”,和同伴一起通过扎染布料、制作蝴蝶结,完成1个蝴蝶结可获取1元游戏币,在“工作”时间结束后,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量领取相应的“工资”存放于自己的民族小包包里,然后就可以到自己喜欢的消费区去消费游玩,体验社会生活的乐趣。游戏还为幼儿设置了“申请再次工作”的场所,幼儿没有消费币了可以到魅力工艺馆再次申请“工作”,制作剪纸作品获取新的“工资”继续消费或存用于下次游戏。丰富的活动内容培养了幼儿节约消费、理性消费的正确理财观。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以小主人的身份参与到“小社会”中,在“社会分工”中发展同伴交往,提高学习协商、合作等社会化能力;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并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获得新的学习经验。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游戏情景,幼儿不仅感受了传统文化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体验了不同职业的特点,了解到生活中的礼仪,在“消费”“服务”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学习如何待人接物,体验到民间美术作品在生活中的运用,并懂得劳有所获,体悟到“劳动最光荣”的道理。

三、课程反思

在开展“快乐星期八”角色跨班特色活动之后,我园幼儿活动的区域扩大了,游戏种类增加了,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增加了;幼儿在游戏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过程中主人翁意识不断加强;游戏形成系统化后,师幼之间的互动更为平等、融洽;真实的社会体验,以大带小的游戏形式帮助幼儿扩大了人际交往范围,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在游戏活动中得到提高;在“劳动挣钱”“消费”的过程中,幼儿初步树立了价值观、理财观„„

十几年来,我园本着“从研究到实践”的方式,逐渐形成了特色课程,形成“传承―研究―发展”的课程开发模式,搭建起民间艺术快乐园。在这个过程中,从环境创设到课程形成,教师以灵活的思维创造了灵动优雅的环境,在匠心独造中磨炼自己、研究课程,逐渐形成了灵活多变、适宜幼儿、具有解西特色的课程。幼儿在自主、灵动的课程中“游”始“游”终、探究发现、从做中学玩中乐,渐渐成为充满灵气、活泼开朗的儿童,这就是解西幼儿园搭建以幼儿为本课程的初衷。

(责编 周翠如)

第四篇:陶艺园本课程实践研究调查问卷

《大班陶艺主题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家长调查问卷

尊敬的各位家长: 您好!我园将在下学期开展《大班陶艺主题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活动,中国的陶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它长期影响着世界陶艺的发展,在世界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通过陶艺的表现形式可以体现民族精神生活和精神面貌,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幼儿从小树立热爱民族的情感。此课题主要让孩子们了解陶艺文化的背景,通过亲自动手去操作、感受,发展孩子创造力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为了了解各位家长对我园开展此研究活动的意见和建议,特发此卷进行调查,真诚地希望各位家长能够认真填写,因为您的意见和建议对我们的研究都很重要,谢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A部分:家长内容(此部分由家长填答)1.您了解陶艺吗? 了解()不了解()知道一点()2.您的孩子接触过陶艺吗? 接触过()没有()3.您有没有和孩子一起去陶艺村共同制作过陶艺手工作品? 有()没有()

4.在生活中您和孩子用以下哪些材料制作过手工作品?(可多选)A 橡皮泥 B 泥面粉 C 超轻粘土(泡泡泥)D泥土 其它 5.您觉得在幼儿园开展陶艺课程对孩子动手能力有帮助吗? 有()没有()6.您愿意让您的孩子参与到我们的陶艺课程中来吗? 愿意()不愿意()7.您知道制作陶艺的材料有哪些吗?

B部分:幼儿内容(此部分内容由幼儿回答,家长可帮助幼儿填写)1.你喜欢玩泥吗?

喜欢()不喜欢()

2.你有没有独立完成过一件陶泥作品?如果有,请具体说明。3.你喜欢捏哪些类型的作品?(例:交通工具、水果、蔬菜等)4.你喜欢幼儿园的陶艺课吗?

喜欢()一点点喜欢()不喜欢()5.你还想在陶艺课上做些什么?

C部分:综合内容(此部分由家长填答)

1.您对我园开展陶艺主题园本课程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2.您对手工陶艺有什么个人的观点、看法或要求?

3.您是否关心孩子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

您认为在幼儿园开展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第五篇:饮马池幼儿园 关于开展:亲子教育园本课程研究

关于开展:亲子教育园本

课程研究

园 本 课 题 研 究

饮马池幼儿园 幼儿园亲子教育园本课程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今,全国各地都在倡导创建“和谐” 社会,社会和谐意味着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家庭和睦,其乐融融,政府部门能够“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和谐是整个社会趋于完美的表现。教育理念与党中央的方针政策紧紧相扣,那么在幼儿园里,我们怎样为社会和谐做自己的贡献呢?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使妇女儿童的身心和谐,只有使下一代的身心和谐,才能使未来的社会和谐;只有使妇女的身心和谐,才能使每一个家庭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的基础啊。因此我们打算通过亲子园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

(一)对0--3岁儿童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是当今人类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它对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是社会需要、家长需要、儿童发展需要的结合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并确立了 “儿童优先”的原则。我国也明确提出:“发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建立并完善0--3岁儿童教育管理体制”、“十五期间,全国幼教事业阶段发展目标是:到2005年,全国学前三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55%,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80%,大面积提高3岁以下和 2 5—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这说明:开展0—3岁婴幼儿的科学研究,是我国早期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必然趋势。这既是中国政府对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对家长的应尽之责任,更是对中国0--3岁儿童的尊重与许诺。

家长们则在对“社会发展对未来人的要求”的体验与思考中、在自己成长与发展的亲身经历中,感到孩子的发展“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

0—3岁婴幼儿各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成人切切实实的关心,并使发展得到落实。人类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而潜能能否转化为现实,则依赖于社会对婴幼儿施加的早期关心的情况。

其次,它是对当前广泛存在的问题的应有回应

成人(主要指家庭中的)对0—3岁婴幼儿关心方面存在关心不够和关心不当的问题。教养机构内也存在许多问题。儿童在发展方面存在各种新老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迫切需要关注。

再次,相关研究已为0—3 岁儿童早期教育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最近20年来,儿童发展心理学揭示出婴幼儿在语言、物理、心理、生物等方面所具有的丰富的知识和巨大的潜能。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人出生头四年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四年内获得智力成熟的一半,其后的13年或14年,完成智力成熟的另一半。现代教育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也表明:一般正常人都潜藏着令人吃惊的智慧才能,对普通人来说,一生仅仅运用了其智慧的10%,甚至更少。要想开发人的潜在智能,必须尽早进行,如果错过了最佳机会窗口或者说关键期,将会造成终身不可逆转的、难以弥补的消极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关注婴幼儿的心理世界、促进他们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最后,幼儿园作为早期教育的正规机构,使社区每个儿童都能享受平等的早期教育的权利,是幼儿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和教育组织形式,在我国于七十年代末萌芽,社区教育曾被简单的理解为校外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社区教育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实践刚刚起步,而幼儿园又普遍存在着注重本园幼儿的教育,极少关注社区儿童的家庭教育。社区机构普遍不重视早期教育,社区中的0-6岁儿童的家庭极少得到专门机构的教育指导,如何突破原有的办园理念和模式,探索适应新时期符合中国特色的幼儿园教育目标、课程模式是幼儿园面临的新挑战!

幼儿园作为早期教育的正规机构,有着其师资、场地等诸多的教育资源优势,支持和关注社区早期教育,使社区每个儿童都能享受平等的早期教育的权利,是幼儿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充分利用幼儿园在社区早期教育服务中的作用,开展以幼儿园为中心的社区早期教育,优化教育影响、减少教育浪费、提高社区儿童家长 4 科学教育幼儿的素质与水平,加强家庭对儿童潜能开发及教育过程中的正面效益,面向社区,充分发挥幼儿园在社区早教服务中的作用,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让每一个儿童都拥有最佳的人生开端。”这是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讲过的一句话。儿童从一出生就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和发展的权利。孩子从0岁开始,各方面发展为迅速的时期,良好的早期教育能够充分挖掘儿童发展的潜能,为他们健康快乐的人生奠定坚实基础。这段话集中体现了开展早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性。我园为更好开展早期教育的研究工作,特成立了“幼儿园亲子教育课程及家长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组。在研究中我们将注重提高服务品质,扩展服务范围,向家长提供教育策略、提供最新教育信息,主动了解社区儿童及家长对早教的需求,针对我园所处社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早期教育工作,从而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幼儿园亲子教育之路。

我们的工作在实践中还是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缺乏积累从而失去可行性,为此,我们决定确立该课题作为我们的新课题,期待以科学、规范、系统的科学实践研究,来实践我们对我园早期教育的新思路,实现我们对早教工作重新定位:那就是学前教育是0-6岁的教育,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会,是我们的己任;满足社区对学前教育的不同需求,关爱每一个孩子是我们办园的根本方向。为此,我园将早教工作目标确定为“探索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新模式,搭建社区早教资源共享平台,成为社区早教基地”。

我们希望借助该课题组的专家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等,深 化我园的婴幼儿教育研究。以各种方式实施早期教育并向社会全面开放。宣传早期教育的理念,普及科学育儿的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为创建学习型城区、构建和谐的社会提供实践经验,打下基础。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科学性、实用性、互动性、可操作性的活动,发展婴幼儿的运动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使儿童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并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亲子课程。

2、立足本园,总结一套适合本地区、本园的亲子园课程体系,及对家长系统的进行保教指导的策略,帮助家长获得科学育儿经验,使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使亲子园家长由自然型家长,转化为教育型家长,优化亲子关系。

3、培养一支具有亲子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教师队伍,创建一个高质量的早教基地。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4、了解我们新区0——3岁幼儿早期教育现状及需求,为亲子园顺利开设提供可行性报告。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园的亲子教育模式。探索其他优秀的幼儿园的亲子园建设模式,摸索亲子园各种设施的添置、玩教具的投放,为亲子园建设提供指导, 设计、实施、总结亲子课活动方案,为当前亲子园开展和以后亲子园运作提供资料。

5、探索如何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社区0---3岁早期教育服务形式,6 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保教知识宣传,使部分散居儿童及家长得到保教知识指导,提高教养水平、总结出0----3岁亲子教育的活动设计。

三、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以幼儿园所处社区为中心点,辐射到周边社区调查家庭实施0—3岁婴幼儿教育的现状。

(1)调查本社区0---3岁幼儿人数。

(2)调查婴幼儿家长对亲子园的认识育儿的观念和方法。(3)调查新区及周边地区亲子园数量,及教育模式、特点。

2、行动研究法

根据0—3岁婴幼儿发展和生理及心理特点,设计早期教育的活动方案,用以指导0—3岁婴幼儿教育,同时又依据活动方案实施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充实和修改完善方案。

3、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我园亲子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亲子活动方案系统化、理论化,并上升为经验,为我园以后的亲子教育提供参考。

4、观察研究法

主要是通过拍照、摄像和文字记录等形式,在亲子活动中及时观察记录婴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0—3岁婴幼儿发展现状及有关指标的变化,分析现阶段0—3岁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及规律,进行0—3岁婴幼儿亲子活动方案的设计。

6、案例分析法。

针对每次亲子活动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摸索出更完善的幼儿园亲子活动方案。

四、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课题的实践意义:直接指导我园亲子教育的开展,对本地区幼儿园亲子园、班建设有指导、辐射、带动作用。

a、通过了解我们新区0——3岁幼儿早期教育现状及需求,为亲子园顺利开设提供可行性报告。

b、探索其他优秀幼儿园在亲子园建设模式,摸索亲子园各种设施的添置、玩教具的投放,为亲子园建设提供指导

c、设计、实施、总结亲子课活动方案,为当前亲子园开展和以后亲子园运作提供资料。

d、立足本园,总结一套适合本地区、本园的亲子园课程体系,及对家长系统的进行保教指导的策略,使亲子园家长由自然型家长,转化为教育型家长

e.、探索如何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社区0---3岁早期教育服务 形式,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保教知识宣传,使部分散居儿童及家长得到保教知识指导,提高教养水平.f、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理论价值:丰富亲子教育理论体系,为专家、学者进行亲子园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及实践基地。

五、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现状与趋势的分析

[一]、国外社区早期教育研究综述:政府重视;相对成熟;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学前教育社区化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一般说来,社区教育须以发达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社区学前教育都较为发达。社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非正规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地域性等。

(一)各国政府重视学前教育融入社区。

学前教育机构与社区的沟通和结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重视。日本、巴西、德国、泰国政府等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法规。

(二)为实现学前教育的目标,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以社区为依托的学前教育方案。

德国已形成两种典型的教育方案,以色列社区极为重视对不同年龄儿童的家长进行分层指导,以提高指导的效率,印度以社区为中介,教育学前儿童的方案主要有两种。(1)母亲教育孩子的方案(2)大孩子 帮助小孩子的方案。

(三)已经有了一定的社区学前教育课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有的国家设计了专门的社区课程,或在课程中加入有关社区生活和社区问题的内容,使儿童有更多的机会认识社区,培养社区意识,增强本土情感。

[二]、我国一些大城市也开始了该项研究。

世界各国皆对亲子教育非常重视,并进行了许多研究,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已开展了专项研究,并取得一些经验,为我们进行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北京市政府2002提出成立20个社区早教基地,一些优秀的幼儿园率先成立亲子教育基地,目前已取得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上海、杭州等地在亲子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上海的竖状模式、杭州的集团化横向模式都为我们进行亲子园园本课程研究提供了许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和资料

六、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和谐社会:简单地从字面上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因此,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 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第一,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第五,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以婴幼儿与家长的互动为核心内容,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爱护婴幼儿身心健康,开发潜能,培养个性,使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

园本课程:是完全自发、自主的课程开发,是完全出于幼儿园内部需要(主要是教师和幼儿及家长的需求),主要依靠自身的条件和资源的全员参与、自我评价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实践——开发——反思——改进”的“草根”开发模式。适合本地区、本幼儿园的亲子教育课程体系及操作方法。

支撑性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和谐社会和学习化社区,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早期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普及早教工作,提高3岁以下婴幼儿受教育率与家庭科学教养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

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将它置身与终身教育体系中,从过去主要发展3-6岁幼儿的教育向下延伸至0-3岁婴幼儿的教育,在经济发达地区探索社区学前教育的模式,积极推进0-6岁教育社区化,以改变我国0-3岁婴幼儿教育与3-6岁教育脱节、0-3岁早期教育比较薄弱的状况。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充分利用幼儿园在社区早期教育服务中的作用,开展以幼儿园为中心的社区早期教育,优化教育影响、减少教育浪费、提高社区儿童家长科学教育幼儿的素质与水平,加强家庭对儿童潜能开发及教育过程中的正面效益,面向社区,充分发挥幼儿园在社区早教服务中的作用,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为0-6岁儿童和家长提高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幼儿园应充分发挥自身教育资源为社区服务”(《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相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003年3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时明确指出,今后5年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目标是: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争取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3岁至5岁幼儿受教育率达90%,5岁儿童早期受教育率达100%。全面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的能力。皮亚杰的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

他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4个基本阶段。对我们亲子园教育教学,及活动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的是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婴儿最初以原始反射反应,1个月后,扩展了原先的反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玩具)。4-5个月婴儿形成了些新的习惯(如寻找声源),为习惯动作时期。4-9个月的婴儿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了分化,智慧动作开始萌芽,为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9-

11、12个月,婴儿目的与手段己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儿童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来认识事物,为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11、12个月-1.5岁的儿童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如将娃娃放在毯子上,婴儿拿不到玩具,用手东抓西抓,偶然间拉动了毯子一角,儿童看到了毯子运动与玩具间的关系,于是拉过毯子,取得了玩具。1.5-2岁 13 的儿童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这标志着前运算思维阶段的开始。

此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和因果关系联系形成。皮亚杰称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t),即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

近年来,新皮亚杰学派不仅在理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在实践领域,特别是在教育实践领域也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在婴儿教育方面,心理学工作者根据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理论,指导婴儿摆弄物体,操作智力玩具等,帮助孩子形成对物体的特性(如色、形状、体积、质地等)的认识;在幼儿教育方面,设计了各种智力玩具和教具(如图片、积木等),为儿童能提早形成数概念、空间概念及时间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他们为我们幼儿园亲子园教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发展、预防与矫正心理发育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七、研究内容

(一)以幼儿园所处社区为中心点,辐射到周边社区,调查家庭实施0—3岁婴幼儿教育的现状。(1)调查本社区0---3岁幼儿人数。(2)调查婴幼儿家长对亲子园的认识育儿的观念和方法。(3)调查新区及周边地区亲子园数量,及教育模式、特点。

(二)、了解我们新区0——3岁幼儿早期教育现状及需求,为亲子园顺利开设提供可行性报告。

(三)、探索其他优秀幼儿园所在新区的亲子园建设模式,摸索亲子园各种教育教学设施的添置、玩教具的投放,为亲子园建设提供指导。

(四)、立足本园,总结一套适合本地区、本园的亲子园课程体系,及对家长系统的进行保教指导的策略,使亲子园家长由自然型家长,转化为教育型家长

(五)、探索如何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社区0---3岁早期教育服务形式,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保教知识宣传,使部分散居儿童及家长得到保教知识指导,提高教养水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探讨社区0-----3岁早期教育的策略和途径,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1)托班。探索如何利用现有的托班设施设备,发挥其作用,为亲子园建设做实验班。

2)双休日0----3岁亲子班。形成0-----3岁亲子班完善的课程体系;亲子班操作流程;亲子园相关活动方式。

3)0-3岁讲座咨询会。丰富讲座咨询的内容和形式;收集整理出社区家庭早教关注趋势的资料。

4)提高居民教养水平的方法的研究:研究开发、利用幼儿园与社区的早教资源,为0-6岁的社区儿童家长提供优教优养指导。

八、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14年8月至2014年2月)1.成立课题组,收集有关亲子教育和0—3岁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相关资料,组织相关理论学习,撰写《幼儿园亲子教育园本课程研究》课题方案。

2.制订《幼儿园亲子教育园本课程研究》研究计划,确定该课题的工作策略。

3.成立《幼儿园亲子教育园本课程研究》课题领导小组,进行社会调查,与社区建立沟通渠道。(通过妇联、儿保所等部门)4.开辟活动场地,做好人力、物力准备。(以幼儿园的托班,多功能活动室为基础,周末充分利用各教室,安排好亲子班教师)5.教师研究方法培训及工作任务落实。组织骨干教师到外地参加亲子园建设培训,组织其他教师观摩骨干教师的示范课。组织相关理论学习。

6.做好实施前其他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

1.设计制订《0—3岁幼儿家庭教养方式》《0—3岁幼儿亲子关系》调查表,进行发放、回收、统计分析。

2.确定研究对象,策划、组织、实施亲子实验班的各项活动。3.根据幼儿园亲子实验班教育活动情况及时反馈、调整实施方案,总结改进亲子活动方案。

4.组织亲子班教师共同研讨,亲子活动实施的得失。5.收集各种调查表,实施方案等研究资料。

6.做好该课题后期调查工作。比较参加亲子班前后家长教养方式、观念及亲子关系的变化。

(三)总结阶段(2015年3---6月)1.做好各种资料分析、整理工作。2.撰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本课题已收集到中外关于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的一些理论、信息和相关资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

2.本课题主持张秀萍老师,有近7年的幼儿教育教学经验,研究力量强。

3、幼儿园大力支持开办亲子园,具备实施这项研究工作必要的设备、科研手段和行政支持,资金方面有保障。

3.我园近几年已经有些开展亲子活动经验,在0-6岁亲子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已在全新区率先启动了早教进社区工作,积累了社区早教服务方面的一些方法和经验。这些,均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十、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1.张秀萍(园长):协调社区与幼教机构的关系,负责课题在 17 社区实施的有关配合工作,确定参与社区,明确社区专门人员,落实社区早教的活动场所及经费。负责课题的全面统筹协调工作,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设备、资金的落实等。

2.王雪丽(业务园长)负责课题的具体统筹协调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工作,如课题人员的安排。及负责课题中有关家庭教育研究内容的指导工作,并结合妇女儿童工作做好社会更多层面参与配合课题研究的宣传发动工作。并负责课题结题后在其他社区的推广工作。

3.罗毕英(课题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全程指导工作,对课题方案进行可行性把关,对实践调查进行过程指导,对结题报告进行审核,并负责提供教科研最新动态。负责课题方案的设计、具体实施提供课题研究区域教育整体环境的有关素材,并负责课题研究内容与周边其他教育活动的衔接、配合。负责课题方案的制定、实践材料的收集、调查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课题的开展实施指导等。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

a、课题的工作报告和课题实验报告 b、相关论文经验总结

c、一套切实可行的幼儿园亲子教育的实施方案。

d、相关调查表如《0—3岁幼儿家庭教养方式》《0—3岁幼儿亲子关系》等。

饮马池幼儿园课题研究组

下载幼儿园礼仪教育为特色的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园礼仪教育为特色的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园本课程实施方案

    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大滩乡中心幼儿园一、指导思想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结合上级文件精神要求,充分发挥幼儿园对课程管理的自主性,结合本园特色,自主开发符合本园的园......

    幼儿园园本课程邀请函

    北京启明之星《幼儿园园本课程》项目XXX地区园长交流会 邀 请 函 园长们都明白,幼教行业越来越不好做了,幼儿园的竞争压力是一天比一天激烈。因此我们的园长每天都要拿着放大......

    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实践和研究-园本课程课题组

    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实践和研究 德清县武康幼儿园课题组 执笔 马建叶 摘要:本研究主要从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户外空间,挖掘地方资源入手,创设本土化的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环境......

    突出地域特色 开发园本课程

    突出地域特色开发园本课程 一、选用题材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建“空中楼阁”每学期开学初,各个教研组都要制定出本学期的园本课程教研内容。一个月一个主题,一学期要搞......

    创建特色课程实践研究

    创建特色课程实践研究 ——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幼儿德育发展的实践研究 立论依据: 一、 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结合《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充分发挥幼儿园对课程管理的自主性,结合本园特色,自主开发符合本园的园本......

    幼儿园园本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幼儿园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一转眼,一学年的工作在紧张而又忙碌、愉快而又充实中结束了。本学年,我园课题研究工作在《纲要》精神引领下,在上级教研部门的指导下,在全体老师不断努......

    科研论文:幼儿园创意美术园本化特色的实践与研究

    科研论文:幼儿园创意美术园本化特色的实践与研究 科研论文:幼儿园创意美术园本化特色的实践与研究内容摘要: 在“亲山、亲水、亲自然,怡情、怡慧、怡童真”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