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对话教学真正走进语文课堂讲述讲解

时间:2019-05-13 03:0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对话教学真正走进语文课堂讲述讲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对话教学真正走进语文课堂讲述讲解》。

第一篇:让对话教学真正走进语文课堂讲述讲解

让对话教学真正走进语文课堂

科学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给教育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语文作为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也必须面对新的世界形势,与时俱进,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素养作出新的贡献。对话式语文教学是适应世界潮流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给我们的语文教育将会带来新的改观。德国的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对话原理。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所说的‚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理解为一种言语性的沟通或言语性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由‚训诲——驯化型‛教学到‚传授——训练型‛教学发展为对话教学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对话教学不仅仅是对话本身,它有一整套的思想与方法,主要的还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诚如李镇西老师所说,真正的对话情境教学还没有开始。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对话教学呢?

(一)、开启兴趣之门,激发对话的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

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思维活跃,观察力敏锐,想像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随之增强。有了浓郁的兴趣,就能开启心灵之门,激发对话的欲望,撩拨对话的激情。语文对话教学极力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始终坚持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学习个性动机与兴趣臵于首要地位。教师要积极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对话积极性、主动性。对话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表达欲,学生、教师、他者(文本,社会以至自然)之间自由进行交流,真实、真诚、自然地倾诉个体生命对世界的体验,学生种种无比鲜活的话语,倾泻而出。他们在对话中发现,在发现中对话;在对话中感悟,在感悟中对话;在体验中对话,在对话中体验。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不断向自己、向他者询问‚为什么‛,教师则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勇于探究、深入发现知识之真、语言之味、生命之美,实现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

(二)、创设和谐情境,放飞对话的翅膀。

刘庆昌先生对对话教学作如下理解:‚对话教学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的第一法则。‛民主平等个性化的师生关系,是对话的前提。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教师要规范对话行为,在对话场中人与

人之间没有权威、主次之分,只有平等的理解、赏识和领悟,要牢固树立‚把每个人当作全班对话‛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废除个别优生把持课堂的话语霸权,归还每个学生的对话权。学生的每一次发现、每一次探究、每一份想象、每一种设想,都是有价值的,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许。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和沟通。从心灵、精神、人格上营造民主平等开放尊重激励的氛围。对话中,教师不仅要时时维护并赞赏学生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体现出的个性色彩,更应致力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各类对话中,应热情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奇思妙想,甚至胡思乱想,鼓励个性化的阅读、创造性阅读和有创意地表达。对出现不同看法的问题,不拘泥于标准答案,更不强迫学生接受一个既定的结论,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未知领域,师生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如某位语文老师在教完《木兰诗》一课时,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懂。古代女子都是缠足的,三寸金莲,走路都很困难。木兰怎么还能够参军打仗?‛老师闻说便敷衍了事地说:‚噢,那可是书上写的,可能是木兰没有缠足吧。‛但这位男生却追根问底:‚木兰可是个很听话,很孝顺的孩子啊!怎么会不听父母的话,而不缠足呢?‛老师这时可不耐烦了,说:‚我们只要学懂这篇课文,至于木兰有没有缠足我们就不必去讨论了。‛这位男生说:‚可是,老师,这样不就违背事实,不真实了吗?……‛这位老师听了,沉不住气了,他以训斥的口吻对学生说:‚学习这篇课文,你只要理解

木兰的性格特点就可以了,别的问题不是这篇课文要写的。你用不着去多想。坐下!‛就这样,一句‚用不着去多想‛重挫了学生的个性,一声‚坐下‛伤害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一顿训斥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学生探索的火花。由此看来,一名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他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也可以压抑孩子们探索的童心。

(三)、加强沟通合作,开展多样的对话。

坚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法则,教和学双方必然会走向积极的沟通与合作,沟通与合作是对话教学的生态条件。有沟通和合作,必然会有互动与交往。合作与沟通、互动与交往决不只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对话教学中的存在状态,而且是对话教学的基本手段。要实现真正有效的合作沟通、互动交往,必须运用多种对话的形式。从组织形式上,有个人对话,两人交互对话,小组内对话,小组与小组之间对话,全班对话。从对象上看,有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自我对话。新课程非常强调学生阅读的独特的个性体验,强调学生个体与文本的对话,使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构成心灵的碰撞,产生思维的艺术之花。如在《伟大的悲剧》的教学中,同学们领悟到斯科特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替自己的对手完成一个到达南极的证明的意义。虽然斯科特等人失败了,但失败的过程中却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光环:诚实、勇敢,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学生品味了感人的语言、感人的情境后,面

对作品中的形象,内心很不平静,此时引导学生按‚斯科特等人,我想对你说 ‛的句式,让学生抒发内心的话、心中的情,就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自我对话的过程,无疑使学生的心灵与久远的事情所蕴涵的精神品质产生意义的联结、共鸣,也使学生进行了深刻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再如教学《斑羚飞渡》,在最后一环节上:我补充了一个读者的独特看法:‚学了《斑羚飞渡》,我很感动,同时,也陷入了沉思。其实,我们没有资格感动!人类,都没有资格说感动。‛你赞同这位读者的看法吗?为什么?这一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对人类和动物,和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体的关系进行深层的思考。同学们经过独立的思考,小组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大家对人类过去的行为进行了反思,对以后的行动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同学们的心灵受到了一种强烈的震撼。教学中让学生由此及彼,由斑羚联想到动物,联想到自己,联想到身边的人;让学生领悟到自然界的动物是鲜活的生命,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保护它们,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还引发了学生向生命的纵深探究的热情。学生在阅读文本,阅读作者中,主动反思,形成科学的人与动物、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促进学生生活品位、生活格调、生命质量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价值取向。

(四)、设臵恰当话题,促进共同发展。

在对话话题的设臵上我们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文本内容加以确定,话题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对话的积极性,影响对话活动能否广泛而深入的开展。话题的设计要做到:①涵盖性。话题应少而精,由

一、两点散发出去涵盖全篇;注意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整合及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孔乙己》一文,从‚死‛入题,溯本求源,认识孔乙己自身的悲剧、社会制度的悲剧和人的悲剧,牵一发动全身。②层次性。根据学生水平、能力的不同层次,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设计不同层次的话题。如学习《海燕》两篇,对优等生,可要求讨论哪一篇更好或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为什么?请从语言、意境、取材、表现手法等方面予以说明;对中等学生,可要求比较两文的异同;对中下学生则要求讨论海燕在两文中各有什么表现,从中可以看出两位作者借海燕分别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③适度性。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问题深浅难易的分寸。具体说,就是要提出具体明确,学生垂手难得、踮脚可及,稍思少得、思而必得的问题。过易,学生怏怏然懒于动口;过难,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忘而却步,也就启而不发了。如学习《荒岛余生》,可设臵这样的话题:梳理鲁滨孙在荒岛的心理历程,并从中探究鲁滨孙精神,评价鲁滨孙精神在现实生活的意义。④多元性。阅读是多解的,由于受人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世界观、人生观、个性等各方面因素的影

响,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各不一样,话题的设臵应引发学生多角度的解读文本,获得独特的人生体验、审美情趣和精神享受。如学习《风筝》,围绕‚透过风筝看鲁迅‛的话题,体察鲁迅的自省精神、手足情深和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的深沉感慨,还可以领悟到游戏的意义等等。语文教师应有大语文观,不仅能进入文本,还能跳出文本拓展延伸,设臵话题应注意从生活的海洋中撷取智慧的浪花,给予学生拓展、探究和创新的空间,引发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解决方案、多种结论;⑤生活性。话题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去解读、感悟、欣赏、评论文本,率性写作。同时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文化,紧扣学生的脉搏,紧扣时代的脉搏,让对话的话题起到矫正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作用。如学习《羚羊木雕》围绕‚这能全怪我吗?‛‚到底该怪谁?‛的话题,探讨各人的对错,什么是真正的友情,如何面对现实处理好‚伤心事‛‚烦心事‛化解家庭矛盾,思考家庭教育问题等等。设臵这样的话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他们以充沛的感情、极大的兴奋投入到对话中,努力表达自己的见解、感悟和体验,通过对话提高自己、共同发展。

总之,对话教学作为教学的又一新理念,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人文情怀。对话时代虽然已向我们走来,但‚非对话的传统‛远远没有结束。要使民主、平等成为我们课堂的主旋律,还需我们不断努力。

第二篇:让名著阅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

让名著阅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

崔爽

【摘要】:本文论述中学生阅读名著的问题。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目前名著阅读活动的开展仍存在许多困难。作者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分析学生冷落名著阅读的原因,提出培养学生阅读方法的措施,应由课堂教学引导课外名著阅读,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关键词】: 名著阅读 现状 原因 对策 【分类号】:G633.3 【正文快照】:

一、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经典名著之所以经得起时间和社会变迁的考验,是因为它们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对了解历史,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人生是大有裨益的。经典名著通过形象的故事,生动的语言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情感和人格的熏陶。《新课标》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要求更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所以,名著阅读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不容乐观,很少有学生能有耐心读完一部经典名著,就连我国传统的四大古典名著,九成多的学生对其部分情节和人物有一些简单了解,更有甚者,四大名著及其作者还经常混淆。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影视剧或是老师上课时偶尔的讲解来了解的,而对于外国的一些经典名著,学生则普遍都知之甚少。这与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相差太远。中学时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推荐经典名著并引导他们阅读,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审美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净化他们的心灵。

二、学生冷落名著的原因

引导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回归,就要了解名著阅读低迷状况产生的原因。从学生方面来看,首先,他们还未阅读名著就产生了畏惧心理。因为经典名著大多文字比较多,看到厚厚的一本书,学生就已经犯愁什么时候才能读完了。以这样的心态看待名著,阅读效果可想而知。其次,学生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较少,课余时间都被各学科的作业占据了。再次,有些经典名著距离现实太遥远,主题难以把握不说,有些文字的意思都读不懂,久而久之,自然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最后,班级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有些学生虽然阅读了,但是没有人同他分享心得体会,他体会不到自己的收获,也没有小小的“成就感”,最终在紧张的学习中把名著束之高阁了。从教师方面来看,由于名著阅读在试卷中所占比例很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这方面的指导也是有限的。教材中有几篇名著的选段,受到课时的限制,也只能处理相应的几个问题,学生的收获并不多。我原来教学生读课外阅读名著时只是结合课本中的“名著欣赏专题”讲解书中所设的几个问题,让学生看看名著、写写心得而已。平时,教师缺少对学生名著阅读的关注与考察,没有了“监督机制”,学生就会慢慢懈怠。再有,教师追求“短期效益”,只是就题讲题,试卷出了什么关于名著知识的题,就讲解那两三道题,对名著内容的延伸并不多,最终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既满足不了考试的需要,又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为了学生能“应付”考试,更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在名著教学这方面,我进行了尝试与探索,将名著阅读指导与常规的语文教学相结合,使二者不再“各自为政”,而是相辅相成。

三、让名著走进语文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以《陌上桑》为例,它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是汉乐府中一篇出色的叙事诗,讲述了在路边桑林中一个美丽聪慧的采桑女子罗敷与居心不良的使君斗智斗勇的故事。课堂教学中分析罗敷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描写人物可以从正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或写肖像,或写语言,或写动作,或写心理。描写人物也可以把镜头移开对准其他人或其他物让外界事物充当最佳配角从不同的侧面烘托某个人物,以期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至高境界,这就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是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助他人刻画此人,使所描绘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描写采桑女罗敷美貌到极点,不是正面刻画,而是用她周围的人的神态、动作来烘托、渲染。诗中这样描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与动作,种种表现聚焦在一点,即采桑女罗敷貌美惊人。如果正面刻画,就不够含蓄,不能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的余地。与同学们分析到这里,我趁热打铁,对同学们说,我国著名的一部古典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一个叫范进的人物形象,他出身低微,穷困潦倒,可他一心只想做个读书人。他久经科场,老大不悔,屡败屡战,到54岁终于考进秀才,中举后,他喜极而疯,被他的丈人胡屠户一打一骂后才清醒。《范进中举》一文中对范进中举时的描写一连进行了三次侧面描写。一写众人的看法:“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一语点破发疯的原因。二写为范进治疯。报录人出主意,提出治病的药方——打掉范进的欢喜,只说并不曾中;胡屠户执行,打范进的嘴巴,并凶神似的说:“该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疯是欢喜得痰迷心窍,是心病,治心病就是从侧面烘托出范进中毒之深,醉心于科举、功名而不可自拔。这就从深一层次进行揭露。三是胡屠户打范进嘴巴时众人和邻居的反应:“忍不住的笑。”三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刻画了范进追求功名利禄可怜、可鄙、可悲、可笑的形象。如果同学们想继续了解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殉道者的形象,就走进《儒林外史》,走进《范进中举》。同学们听得尽兴,我继续简单介绍书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比如严监生,因为临终时仍在可惜灯盏中点着两茎灯草一直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而成为吝啬人物的典型,等等。这时已经充分燃烧起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与热情,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儒林外史》的愿望。又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向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强的好奇心,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反之,强行摊派阅读任务,常会令学生感到沉重的负担,从而对名著敬而远之。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名著,抓住恰当的时机,适时引导,才是最重要的。

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才是名著阅读“千里之行”的第一步,要把这种兴趣持续下去,渐渐变成一种习惯,师生还要作出许多努力。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批名著,必须将名著阅读要求落实到语文常规教学中,利用语文课堂的有限资源,将名著阅读的措施与方法落到实处。

1.明确篇目,制订计划。

古今中外的名著作品都是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优秀作品。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和教科书的要求向学生推荐阅读的相应篇目,还可以根据时间的长短和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相应的阅读内容:平时零碎时间,可读一些短小精悍的作品,寒暑假可读那些长篇名著;低年级的学生,可安排学生阅读《格林童话》、《西游记》等浅显有趣的作品。到八九年级,学生的思想和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可推荐学生阅读结构复杂、内容较深的名著,如《战争与和平》、《红楼梦》等。通过阅读扩大自己的阅读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陶冶自己的情操。

2.指导方法,养成习惯。

要让学生一时的兴趣成为终生的热爱,使他们与作品产生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就必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如下阅读方法:(1)博览。一位名人曾说:“见多识广义,学才遍天地。”为了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知识,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广泛地阅读大量有营养、有价值的书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和特点,浏览自己所要的信息,经过自己的捕捉、获取、汇集,学生进一步明确,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提高阅读速度,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特别是课外阅读能力的兴趣。(2)精读。认真指导学生,对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静心细读,慢慢品味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获取一定的认知或情感体验。教师可以从中找重点片段进行指导阅读,甚至指导学生找出哪一句话最生动,它有什么意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反映人的什么样的品质,等等?都要认真指导学生精读。

3.开设活动,营造氛围。

由于主观、客观等方面的原因,要让初中生长期坚持阅读名著有较大的困难,这就必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磨炼他们的阅读意志。教师应该组织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名著的浓厚兴趣,可以尝试开展如下活动:(1)班专门设计一个园地——凡是有好的心得体会、读书方法、读书笔记,就张贴出来,让全班同学学习,每一个月评比一次,互相学习,取长补短。(2)开展新书推介的活动,让学生介绍自己阅读的内容及感受。这一活动使学生介绍新知识时,得到大家的赞赏,这种成功的喜悦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学生的独到见解,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好奇心,引领他们从书籍中探宝。(3)开展“名著知识知多少”竞赛。(4)讲名著故事比赛,等等。我深信,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同学们的课外阅读兴趣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会越来越浓,阅读水平会越来越高。

引导学生走进名著,爱上名著,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语文教师应正确引领学生进行名著阅读,让名著阅读真正走进语文课堂,让名著伴随学生左右,体验名著阅读的乐趣,并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张磊.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语文教学研究科技文,2007(1).[2]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3]呼玉山.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教育实践与研究[J].教学实践平台,2002(10).[4]李强.名著阅读教学的调查与指导.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第五期.

第三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讲述讲解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文章摘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认为:在活动中,人是主体,起着决定的作用。数学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就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应自觉的、主动的参与教学全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尤为重要。关键词:自主学习主动参与

数学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乐学,保证学生能学,培养学生会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教学。小学低段的孩子好说好动,注意力不够持久。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充分调动每一位孩子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如何才能让每一个孩子真正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呢?我在长期的低段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初步学会发现

低年级儿童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尊重孩子们的兴趣所在,先让他们随意看,表面的内容看够了,再一步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老师要求去观察。

二、让学生想自己所想的,初步学会思考

低年级儿童最富于想象,而且易于激发。学会联想又是促进学习思考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想。为了唤起学生利用生活情景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使他们学会思考,在教学中,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联想,不限制他们,慢慢让他们知道联想不是凭空想象或胡乱猜想,而是依据客观事实,把联想与解决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现实的联想。

为了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乐于探索的精神,我在教学之余不定时地出一些“聪明题”让学生解答,不失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举措。他们一看见我出聪明题,便会聚集在小黑板前猜啊、想啊、讨论啊,都想做出“聪明题”,做个聪明的孩子。有些题目学生当天做不出,就把题目带回家与家长一起探讨、研究,第二天再把答案告诉老师。不管通过什么方法,只要学生能自己讲清解题思路,正确解答,我都给予表扬并奖励粘纸作鼓励。一开始是我编题给学生解答,后来就有学生主动找题解答。这样一来,学生出题、解题的热情更加高涨。孩子们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充分开动了脑筋,展开了积极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初步学会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不一致,往往能够想到,做到,却不一定能说出来。语言表达滞后于思维。数学语言有其抽象性、逻辑性,显得干枯、呆板,学生不爱说。针对这一点,我总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他们在熟悉喜爱的情景中去领悟对于熟悉的和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是乐于表达的。虽然他们的语言还很稚嫩,表达也很不准确,但我总是耐心地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必要的情况下,再进一步规范他们的语言,使他们慢慢学会表达。

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我们不断激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说自己想要说的,慢慢学会说。同时我们也参与到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去,用自己的准确、标准的语言影响学生,使他们的语言有条理有逻辑性,表达更充分。

四、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初步学会解决问题

儿童的本性是爱活动,好奇促使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尝试。而低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思维往往离不开具体实物的支撑。动手操作能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因此加强实践活动是低年级小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操作,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顺应了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又能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

为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鼓励学生去探索。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做一做等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数学实践活动中去,先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学会解决问题。在操作中激起火花,去进行发现和创造。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细细品味每一个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注重生活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尤其是最后的开放作业,以实践操作、体验活动替代了传统的模仿练习,使学生学会了运用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2.开放的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活力。首先是内容的开放。在这堂课中,教师只是提供一些来源于生活实际的信息,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质疑、补充形成例题,再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信息编写相应的习题。其次。是探究活动的开放。教师不仅放手让学生编题,更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创造性的火花时时闪现。学生不仅找到了基本的解题方法,而且还发现了很多其他的解法。

3.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自主评价。在这节课中,教师除了作一些必要的充分肯定、激励性评价外,大多是让学生自主评价。我们发现当教师没有过多或过早地进行评价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已有的经验和自己的个性喜好,作出对于他来说是合理的、最佳的方法与策略的选择。

当然,在课中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教师今后进一步改进,如加强教师对开放课堂教学调控能力的培养等。此外还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便于直观形象地理解“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分解本课学习的难点。出示各组编的题时如能用多媒体出示,让学生获得视觉上的比较,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归一应用题两种类型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策略。

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只能是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谈不上对学习的乐趣,更不可能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新课标理念下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改变的不是学生的外部,而是学生本身。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新课程理念的中心思想。因此在课堂上,要顾及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老师的关爱。要想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要做好两个转变

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则是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从以往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习就是他自身的需要,是探求知识、积累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变“学会”为“会学”,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没有尊重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的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尊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中,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求知欲、挑战性、想象力等。教师要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开始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经常听到个别数学老师的肺腑感言:“学生对数学课不感兴趣,不像物理课、化学课有吸引学生的实验,学生很活跃。”其实不然,怎样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呢?我在多年的教学中

四、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养成自己学习思考,探索的习惯。首先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是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和动力。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第三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了引导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三个“凡是”原则: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要指导学生自己看;凡是学生自己会说的,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凡是学生自己能发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分析,去解决。通过实践我发现教学中要相信学生,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他们的潜力是无限的。学生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就会逐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会在这种自主性的学习中逐步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五、分层指导,适度评价,使学生善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评价新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小学数学基础不同,对数学的兴趣程度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学要求不能达到相同水平,有必要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层次,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目标分层、授课分层、作业分层和评价分层。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注重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兴趣,让每位学生感受成功。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减负高效的数学课堂,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说过:“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数学,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技能的体会。

一、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情境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在教学“平面图形与周长的复习课”教学时,首先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通过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为学生提供自我感悟、发现、展示的时空。在学生充分探讨以后,笔者组织学生把自己设计的方案一一展示出来。学生经过认真观察、比较,筛先出自己喜欢的方案阐述理由。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自我表现的契机,而且改变了被动式的学习状态,让学生都能充分的、主动的、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他们的不同潜能得到相应程度的发挥,为进一步的创新性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习方式上进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同样,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很重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

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 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但学生还是自己做自己的, 一点看不到合作的迹象。这是由于教师没有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 使合作学习的环节流于形式, 失去了它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 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 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 目的是什么, 一定要讲得细一些。此外, 还应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合作学习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 一定要给学生一些尝试合作的时间, 教师仔细观察、及时反馈、及时总结, 引导学生吸取经验再进行尝试。不要怕这样做耽误时间, 只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 以后再合作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三、通过动手操作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更要注重动手操作。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推理才能严密。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

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深有感触。在第一堂课从不同角度来观察物体的教学中,由于教学用具的有限,只是教师在讲台上进行了演示,由学生在下面观察,然后说明自己看到的物体形状。当观察物体的左面、右面、上面的时候,教师也只是把那一面转向学生,以此让学生来观察说明的。学生的参与面不广,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第一堂课的教学很不理想。于是,笔者对这次的课程进行了反思,并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第二天观察组合图形的教学中,笔者事先收集了数学用具――小正方体,用在了我的课堂中。规定每个小组拥有 5 个小正方体,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摆放图形,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起观察组合图形从各个方向看到的形状,观察时可以在课堂中走动以此从不同方向来观察物体的形状。在课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来教学新知,学生纷纷动手操作,并不时就自己在操作和观察中遇到的问题向老师请教,连平时发言并不积极的学生在这次课堂里也提出了很多具有创意的见解。课后学生的作业也完成的非常好。由此看来,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整个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四、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之一,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具有创见的思维。创造求异的思维能力,是指学生的思维模式具有独立性、新颖性、发散性的特点,学生能根据题意按不同的思路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想出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例如: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公交车上原来有35人,下去9人,上来12人,现在车上多少人?”学生们从生活实际出发,列出三组不同算式:①35-9=26(人)26+12=38(人)(先下后上)②35+12=47(人)47-9=38(人)(先下后上)③12-9=3(人)35+3=38(人)(上来比下去的多3人)。第三组算式有一定的创造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多解因素,结合学生不同年级的知识水平,鼓励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引导他们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这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挖掘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并逐步形成了创新技能。

五、交流沟通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学生经过了艰苦的探索过程,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和较丰富的主观感受,心中有“意 ”,胸中有“情”,产生强烈的表达意向,不吐不快。交流沟通就是在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内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探究过程,揭示规律、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往、沟通及相互了解,促进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分析思考其他同学的思路并做出自己的判断。交流给每个同学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而且丰富了想象力,使能力得到了提高。

六、总结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理念与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创设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探索研究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交流沟通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小结成果是“探究性学习”的升华,课外延伸是“探究性学习”的迁移和拓展。“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走进新课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员。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师生在教学中交往、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品味数学,教师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一天我上数学课,教学内容是《角的初步认识》,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我发给各个小组很多长长短短颜色不一的角。课上的比较顺利,按照我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课上到后半阶段的时候,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在下面嘀嘀咕咕,拿着角在课桌上摆来摆去。我有点生气,怎么做小动作了?走过去一瞧,呵,这几个小家伙竟然用角摆了一架挺漂亮的飞机。

我看着这架像模像样的飞机,想了一会儿: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比较合理呢?做小动作的孩子早已坐的端端正正,用忐忑不安的眼神看着我。看着这种眼神我心里涌出一股说不清的滋味,孩子有听老师讲课的权利,也有不听老师讲课的权利,孩子们不喜欢听课,说明了我教学的失败,接受目光审视的应该是我而不是孩子们。于是,我对他们微笑了一下,然后对全班学生说:“小朋友们,请看,这几个小朋友拼的图形像什么呀?”“飞机”。“拼得好吗?”

“好!”那几个做小动作的小家伙脸上的神情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你们想拼吗?”“想!”声音特别的响亮。

“现在请大家当回设计师,每组拼一幅图,比一比哪组设计的最好,行不行?”孩子们一听说当设计师,各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在设计之前,各组要先做两件事,讨论一下:

1、你们这组准备拼什么?

2、分工一下,各人做什么?”立刻,教室里像开了锅,各组讨论的热火朝天,渐渐的,声音小了,大家专心致志地拼起图来。

几分钟后,学生们展示了他们的杰作:有的小组拼的是蓝天下小鸟飞翔;有的小组拼的是水中鱼儿游来游去;有的小组拼的是草地上小鸡捉虫子;有的小组拼的是田埂上花儿朵朵;有的小组拼的是操场上小朋友在做游戏;还有的小组拼的是大海上轮船在航行……孩子们的想象的多么奇妙,多么富有创意啊!看着这些意想不到的作品,我非常激动,孩子们也玩的特别开心,课后,我让学生谈谈今天是怎样与人合作的,让学生谈谈这节课你最深地感受等等。学生在轻松的谈话中,体验着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数学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而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数学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反思这堂课,我觉得这样处理是比较合理、成功的。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关注学生的不参与是否与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宜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反思很重要,能增加你课堂的魅力,吸引孩子主动参与。

2、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民主、宽松、自由的环境里体验数学、“玩”好数学。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致,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向”。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奇妙!”,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这样的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在数学世界里自由翱翔。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教师要为这些不同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个问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是幸福的,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大家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

4、注意学科间的整合。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性占主导的学科。最优化的数学学习不仅要完成本门学科特定的任务,还应巧妙整合完成其它学科的任务。在上面的教学中,我把数学与美术整合在了一起,不但让学生在摆角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角,而且能设计出一幅幅富有创意的画面,感知了角,更感受了美,数学能力和美术能力得到了协调发展。最后我让学生反思学习的过程,来总结自己的学习后的收获,这是整合语文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训练。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在数学新课改教学中,以冷静的、科学的、务实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利于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我坚信:新课改,会让数学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新课改,会让数学教学更精彩!

走进新课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四篇:让朗读走进语文课堂

让朗读走进语文课堂

甘肃省临泽县城关小学 陈翠玲

小学语文课文语言优美,浅显易懂,是落实大纲要求的极佳载体。那么,如何开启朗读训练这扇大门,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范读引路,激发兴趣

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我想这“口授”就是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的示范,形成课文所需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进入意境,受到熏陶,感受语言的魅力所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有滋有味的朗读一定能将学生带入课文意境。

1.范读

范读是最好的方法。教师通过范读,或者听录音朗读,把文中包含的深情朗读出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榜样的模范作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本。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的朗读水平就能有所提高。教师范读本身也是对学生“授之以法”,对他们同样可以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和感染的作用。

2.领读

通过范读后,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一句一句领读。这样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到的学生,他的朗读水平得到老师的肯定,喜形于色,这样一来,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了朗读的兴趣。对其他同学来说也是很好的促进,大家都十分专注地跟读,因为如果表现出色,也会当选为小老师领读。

二、掌握技巧,传授方法

当大部分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时,教师要趁势交给学生读书的“金钥匙”。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传授方法时不能操之过急,起点要低,要逐步引导,循循善诱。

1.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要求学生朗读时做到一个“准”字",即:不读错、不添字、不漏字,发音清楚、响亮、不拖音。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重音,这非常重要,试想一下,学生如果一口气把课文读完,语调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那就谈不上是朗读了。

2.抓住关键词语朗读

读好关键词语能帮助学生体会句子包含的意思和情感。如:教学《笋芽儿》“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一句,我引导学生:“低声呼唤”时是怎样的表情?自己做一做。该怎样把它表达出来呢?学生马上意识到该轻轻

地读。“沉睡”是什么意思?你睡的很香时希望别人怎样把你叫醒?学生意识到要亲切的呼唤。通过对关键词“低声呼唤、沉睡”的点拨,学生的脸上马上出现了亲切的表情,读的语气温和。“熟能生巧”,随着朗读文本数量的积累,学生逐渐学会自己捕捉文中的关键词语,语感在悄悄地形成,这样就可放手让学生自由美读了。

3.换位联想朗读感悟

新课程的课文贴近生活,朗读训练时把自己换成文中的一个角色,试着入情入境,就能感悟出读书的语气、表情来。如:读《胖乎乎的小手》一文,妈妈下班回来,看见画,笑着说:“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读这句话时,想一想,你自己帮妈妈干完了活,妈妈是怎样表扬你的?是不是眼睛笑眯眯的,嘴巴合不拢。听了妈妈表扬你的话,心里是不是美滋滋的?想好以后,再来读这句话时,就会笑容满面的读出夸奖、喜爱的语气来。

三、反复诵读,体验快乐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好读到位,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引起学生朗读兴趣,带领学生感受朗读乐趣。

1.分角色朗读

即让学生读课文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如《春雨的色彩》一课,让学生戴上头饰,变成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各自朗读它们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语句,这样,学生把自己当成是课文里的一员去感受,去理解,就能读得入情入境。

2.表演式朗读

表演式朗读有种:(1)分角色表演式朗读。

即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演一演。学生走进课文,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春雨的色彩》、《美丽的小路》、《丑公主》、《三个儿子》等生动有趣的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式,让学生体验快乐。

(2)表演再现不同角色的形象朗读

如《三个儿子》一课,对话多,可通过表演再现不同角色的形象:两个妈妈是怎样夸奖自己的儿子的,这两个妈妈的儿子是怎样表现的,没有什么特别地方的儿子是怎样帮助妈妈的。在表演中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帮助学生理解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3.比赛式朗读

比赛式朗读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教学中同一篇课文我们可以进行同桌赛读、男女赛读、小组赛读、师生赛读。让朗读小能手展示自己的魅力,带领大家共同提高。

4.想象式朗读

根据课文内容,边朗读边想象,把文字变成一幅幅活的画。如学生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我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结果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一个小孩在菜园旁边追黄蝶;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春天到了;还有一个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了美丽的菜花中飞舞的蝴蝶……想象式朗读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丰富的想像能力。

5.配乐朗读

朗读课文时,用合适的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新课程的课文录音带里都伴随着合适的音乐,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把它利用起来。比如学习古诗,我们就可以为古诗配上合适的音乐,引导学生像古人一样吟诗,尝一尝当诗人的滋味。

让朗读走进语文课堂,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

第五篇: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

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下载让对话教学真正走进语文课堂讲述讲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对话教学真正走进语文课堂讲述讲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让流行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摘  要:为了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关注学生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关注他们的生活、性情等。只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

    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摘要: 我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在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尝试:在古诗文教......

    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摘要: 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校在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中做了许多尝试: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

    让读写走进语文课堂

    让读写走进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

    让国学经典走进语文课堂

    让国学经典走进语文课堂 灵石一中张萍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

    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郦慧娟 [案例]:一年级语文课上,老师教了生字“黑、画、竹 …… ”后,为了巩固这几个生字,老师让学生做游戏,每个学生的胸前都有一......

    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5篇)

    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 港门中学 廖俊玲 【摘要】为了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实现合作探究学习这个新课标目的,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是行之有......

    让绿色环保走进语文课堂

    让绿色环保走进语文课堂 指导老师: 作者: 准考证号: 【内容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使人类较大程度地获得了生存自由,然而越来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时刻带给人类不期而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