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核心素养下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谈核心素养下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核心素养”的观点。“核心素养”是一个崭新概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践行“核心素养”是我思考的问题。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涉及方方面面,而我认为“自主发展”是很重要的一个层面。在“自主发展”层面,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便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近年来,我一直担任九年级语文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中考语文效率,我一直在思考探索。根据观察,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语文重视程度不高,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学习兴趣,甚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作业书写潦草,作文页面不整洁,写字不规范;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课前不能及时预习,课后不能有效复习;字词听写、古诗词默写中错别字频频出现;作业完成方面,回答现代文阅读题只写几个词或一句话,不能静心阅读文章;文言文阅读不注重积累,考试不会迁移; 作业抄袭参考书或他人作业,不愿独立思考……其实,不难发现,这些现象的背后隐射出的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我们的教学应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学会学习”,即学生要乐学善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等。因此,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着重从初中语文教学方面来探讨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价值和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本文着重从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方面来谈谈如何学会学习,提高素养。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本文不注重理论的界定,主要是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提出具体、细致、操作性强的方法践行“核心素养”。我认为学会学习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端正的态度”、“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对学习态度的探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践行“核心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种良好的学习行为,坚持久了,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通过教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由“学会”变成“会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
所以,我觉得作为一线教师,有责任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来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使教师自觉地意识到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此外,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就在于该课题的研究不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而是有效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问题和动向,研究总结出具体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1.理论依据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其实,古今中外的很多专家学者,无不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而且,《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多处提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等。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通过教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真正的学会学习,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2.教学实际
我校是一所县属中学,但通过日常教学来看,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亟待提高。大部分学生表现为书写不规范,遇到疑难字词瞎猜,不查字典;不能及时预习和复习;过分依赖手机或电脑,不能独立思考;粗心大意,不能自主检查;阅读量少,主动性不强等等。而中学生正值受基础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如何能及时有效地消除种种不良习惯,进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指导,将大大提高我校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研究学习习惯的养成及其培养方法,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与预期成果
1.目标:本课题试图从学生目前的学习现状入手,通过调查和分析,整理出目前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从而不断改善语文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最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会学习。
2.成果:撰写教学实践论文、调查报告、课题总结报告、结题研讨会。
(二)研究内容
1.中学生语文学习行为习惯现状的调查研究(态度、兴趣、习惯)
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并整理学生目前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的不良现象。2.好习惯难以养成的原因
(1)结合案例分析,查找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2)采用访谈的方式,与老师、家长交流,进一步整理归纳原因。3.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1)纠正不良行为习惯(2)长期监督指导(3)创造良好环境氛围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材料,学习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
2.调查分析法。在实验之初,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摸底,整理资料。在实验中,针对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策略。
3.实验研究法。以本班为实验班进行研究,注意观察本班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态度及行为习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方法,对学生施以积极影响,向研究目标迈进。
4.个案研究法。本课题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促使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将随机选取一些学生,进行追踪观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五、研究的主要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6.12——2017.02)
1.从本校本年级的实际出发,查阅资料,制订课题的研究方案,组建研究队伍,确定研究对象。
2.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管理办法。
3.召开课题组会议,进行前测、分析和调研,撰写研究方案。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7.03——2017.07)
1.组织课题参研人员学习有关理论和相关精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2.讨论研究现阶段的学生语文学习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分析情况;
3.在实施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分析,收集反馈信息并撰写阶段研究总结。4.在实践中应用和完善,逐步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08——2017.11)
1.针对实施阶段的情况,调整、完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 2.深入分析研究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 3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会; 4.进行经验推广。
六、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培养端正的学习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那么,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因此,对学习态度的探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践行“核心素养”。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有什么态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从而决定不同的结果,学习亦是如此。1.培养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1)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体会求知的快乐;遇到困难能够主动克服,有完成目标的决心和信念。学习态度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习成效,也直接关系学生个性与人格形成与发展。因此,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学会控制自己。态度是靠自己去控制的。一旦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需要坚持,不能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半途而废。面对干扰或消极情绪,要学会控制自己,加强自我管理。(3)学会反省。学生经常进行反思,也是端正态度的一种好方法。“吾日三省吾身”,问自己: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现在追求的是自己想要的吗?自己有哪些缺点需要改正……
态度决定一切。端正学习态度,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2.认识语文的重要性
(1)语文自身的魅力。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优秀文化的积淀。学习语文,有助于培养我们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能力。在语文课本中无论是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是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都让我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语文与生活同在,用心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2)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需从理解开始,这必然离不开语文。如解题时,审题分析需要语文,证明诠释需要语文,答题归纳也需要语文。纵使你对生活充满了感悟,对知识有着不尽的求知欲,亦或是心中充满疑惑……但是掌握不了语文,也是“满肚子蝴蝶飞不出来”。(3)中考指挥棒的作用。语文是中考的必考科目,满分120分,又是第一场考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考试的成败也直接影响了其他科目的发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端正态度,重视语文是学好语文的前提。
(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旦学生“乐知”,兴趣被激发出来,语文学习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1)好的导入可以创造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进而为语文教学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迅速的走进预设的教学氛围境界。
(2)注重课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入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进而获取知识。2.用教师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
(1)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仪表、生活作风及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表率。
(2)有良好的品性。良好的性格,对学生具有亲和力,学生就喜欢教师,学习积极性就高,让学生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3)有自己的风格。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有智慧,教学上有自己的风格。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的教师,适时地幽默,让学生轻松地学习。
(4)与时俱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要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当前的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拓展语文教学的时空,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总之,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由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通过教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由“学会”变成“会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对教师、对我校的发展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环节,更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学生获取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1.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复习
有效地预习,不仅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能提高学习的质量。在预习时,要求学生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或文言字词,熟悉课文内容,让孩子自己去读书,去发现问题,对于不懂的知识,用笔做上标记。这样,孩子就能带着疑问听课,效果会更好。但预习的前提是老师必须布置明确细致的预习任务,避免学生盲目预习。
课堂听讲,调动各种感官,把眼、耳、手、口、脑都要动起来,眼看课本、看老师、看板书、看屏幕等;耳听老师讲、同学说、自己说等;手记笔记、重点、疑惑、练习等;口说,朗读、复述、发言等;脑到,积极思考,心力集中。只有全身心投入,方能有所获。课后复习,每天做作业之前,把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像过电影似的“过”一遍,有疑问的地方及时搞明白,加深印象。先复习在做作业,只有真正地做到认真地复习所学的知识,才能把每天新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在做作业时,就能够运用自如。2.针对各种题型,注重习惯养成。
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学习积累过程。对于中考而言,各种题型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常积累。针对其中的某些题型,制定相关的策略方法,培养孩子的习惯养成。
(1)对于字词题型,准备一个“字词积累本”,积累平时易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比如戌、戍、戊)或是习惯性误读的字词(比如潜力qián),也可是读书看报不认识的字词等。分类整理,闲时翻看,加深印象,强化记忆。
(2)对于古诗词默写,错别字历年来是学生丢分的最大“敌人”。其一,因为同音字、形近字的干扰,要求学生必须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弄清楚易错字在本句的意思,不要误解。其二,准备一个“诗词听写本”,将听写时出错的字词记录在案,可用红笔改正,并明确错因,从而加强记忆。
(3)对于名著阅读,这重在考查学生有无真正阅读名著的问题。读书,一直是大部分学生的薄弱点,亦或是老师强调到了,学生未能落实。为此,为了检查读书的落实情况,准备一个“名著积累本”,上面著明“时间、章节(页码)、主要内容(概括)、完成情况”,使名著阅读真正落到实处。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开展“读书交流会”“故事人物猜猜猜”,撰写读书笔记等活动,让孩子真正爱上读书。
(4)对于文言文阅读,要培养学生养成由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准备“文言文积累本”,从七年级开始,每学习一篇文言文,在文言文本上抄写一遍,要求是一行文言文底下空一行,写重点字词的注释,此外,归纳本课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掌握扎实的文言文基本知识,从而由课内到课外进行延伸。
(5)对于写作,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少,视野不够开阔,加上阅读习惯差,知识面较窄,所以素材的积累尤为重要。因此,采用“自由积累法”,准备一个“作文素材本”,随时随地积累,可积累名人名言、好词好句、作文片段、身边的新鲜事、国内外的重大新闻或人物等,这样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作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写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要求。如今,写好汉子已进入中考,况且我们的测试也主要以“写”的形式呈现。这就要求学生写规范字。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对电子设备的依赖性加强,书写能力有所下降,当然,也有自身认识的不足。
第一,让学生认识到写好汉字的重要性。中国书法是我国几千来灿烂文化的结晶与瑰宝,是我们民族独有的艺术,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责无旁贷的。方方正正的汉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明史,字如其人,写字对人的人格形成有一定影响。写得一手美观大方而漂亮的字,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第二,书写潦草导致中考阅卷电脑无法识别,会影响个人前途。对于字迹潦草的同学在平时注意矫正,比如坐姿是否正确,可用田字格或作文纸进行听写,规范字的大小。也可临摹字帖,矫正笔画,写清楚字的间架结构。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践行“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会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简单来讲,就是要在教学实际中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学会学习。
第二篇: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浅议
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浅议
“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授之以渔”,培养学生从“学会”向“会学”成长。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观察、评价、纠错,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最终形成终身学习。
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大胆放手教学,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首先,课前仔细研读教材,做好准备,多准备一些直观、生动、形象的图片或实物进行教学。便于学生理解要点,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其次,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进行学习。最后,通过以上的了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感悟,结合教材上的知识进行自主练习。
二、及时捕捉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性点评,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捕捉学生优点和错误,及时进行表扬和改正,多运用肯定、表扬、鼓励性语言,使学生真正获得自主练习的时间、空间、方法。在改正错误时,可通过同学们互相学习来纠正。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绪,以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锻炼的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互助学习,能使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水平上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三、让学生学会观察、评价、纠正错误,实施分层教学。
有效的完成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过程、效果进行评价。使之更加了解自己,同时也理解别人。学会在练习中互相帮助、互相质疑、在合作中学习,在交往中进步,营造一个安全、宽松的学习心理环境。指导学生选取最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进行锻炼。
只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人”,才能实现教学优质高效,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学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的发展。
第三篇: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篇
篇一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学科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便是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谈谈自己对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历史学科思维是解决历史学习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体会构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明确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地位和关系。
一、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五、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等。
篇二
八月一日,我有幸参加了XX市举办的“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论坛”主题继续教育培训会,两天的培训日程让我深刻感受到当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学习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现谈谈我对“核心素养”理念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1、“素质”与“素养”的区别。
X教授首先阐述了“素质”与“素养”不同概念,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方式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两个问题到底谁更重要些,显然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让我体会到我们总是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总想着我们能给学生什么,往往忽略了学生受教育后会变成怎样的人,能力上会表现出什么,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感受到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避免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存储器”,避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21世纪需要综合能力更强、创新能力更强的智慧型人才。
2、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提供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成长固本强基,让学生终身受益。褚教授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我从学习中感受到,核心素养就是在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为此,教师的教学也要跳出单一学科或者单一情境的限制,以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关注教育从“育才”到“育人”转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3、创新与合作是核心素养的关键。
x教授在分析我国国民素质的短板问题时利用中日获得诺贝尔奖人数的对比,清晰的分析出我国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差,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决定着民族的未来,那么基础教育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当前我们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落后,教育质量等于分数第一的评价方式很浓厚,中小学学生合作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就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由此,我深刻感受到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创新的紧迫性。
4、作为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怎么做的问题
x教授帮我们指出了几个方向:
第一、中小学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发课程体系。
第二、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理念。
第三、教师素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第四、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形成良好的教育评价环境。
作为教师具体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感受到教师应该不断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参加学校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在教研过程中更加关注对学生学情情况的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的营造快乐、平等的教学环境。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篇三
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第四篇: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精选)
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网上继续教育的学习,我认为现在的中学生要想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那么在个人学习发展过程中,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这九大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作为中学生在高中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任何学科的学习,他们只要有认真的态度、强烈的兴趣以及特别能吃苦的钻研精神,那么把一门课的知识学好应该没有太大问题,还有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被你发现了。换句话说,对于我们的中学生而言,我们可以接受他学习成绩不好,也可以接受你所讲的问题他一开始一点也不懂,但是如果这个学生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进取心、有吃若耐劳的精神。那应该比他现在不好的成绩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刻苦钻研的信心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数学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数学教学的这个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兴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所以,希望老师们都能将这九大核心素养最终可以贯彻于课程实施中,也必然要在这个特殊场里,由教学主导者——教师,以教学变革为抓手,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先“育人”再“教书”。
第五篇:谈小学英语核心素养
谈小学英语核心素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老师最近谈到小学英语核心素养问题。他说:在外语教学界,早在30年前就有许多专家提出要通过外语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品格、素养等,但是这30年来大家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到了今天已不能完全适应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教育总目标。
认为,核心素养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即认知的与非认知的。认知方面指的是学术、知识,非认知方面则是指价值观、情感态度等。21世纪技能可以包括3方面,即学习和创新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另外,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创造性的思考能力等等,也都属于今后培养核心素养中应包括的内容。
从外语学习的角度来说,现在外语教学界和普通中小学常常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但实际上很多学校做的大部分事情是在抹煞学生的创造性品格。国际上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没有创造性品格,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按照美国学者的分析,具有创造性品格的人有以下特征,他精力充沛又很安静,既聪明又有点天真,既玩世不恭又非常有责任感,他非常有想象力同时又扎根现实。
那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呢?认为,现在外语教学界并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前一段时间,社会上对外语教学进行围攻,很多人说外语无非就是一种工具,事实上,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英语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心智发展,塑造健康的品格,培养思维能力。我们现在的外语教学常常是模拟英语国家的环境和人物身份,与英语为母语的人交往,谈论英语国家的日常生活话题,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规范,设计所谓的真实性任务。所以交际语言教学开始时,很多人认为掌握英语就是为了跟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往,我们所设计的真实任务都是以这个理念为基础,但是这里存在很多问题。
表示,现在教材内容多为想象中的外国中产阶级的美好生活,并据此设计练习和活动,事实上,这些内容远离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另外,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缺乏认知思维挑战,学生仅仅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一些缺乏思想内容的东西,比如:你想吃点什么?你会爬树吗?你们家有几口人?诸如此类。这种英语表达在实际生活中很少用得上。
我们让学生学习外语并不仅仅为了让他能够与别人交流,而是要从各个方面改变他的生活,改变他的心智,这才是外语教学的目标。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行为方式考虑进去,而这些必须和他们熟悉的文化环境以及他们关心的事情建立起联系,而不是与他们生疏的外国社区环境相联系。
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如何调整呢?表示,我们的英语教学应有三个目标,即语言交流目标、思维认知目标和社会文化目标,这三个目标在真正的教学中可以融合在一个教学活动中。例如,中小学教师经常教学生如何用英语表达开门、关门,如果此时我们同时教给学生在开门时要看一下门后有没有人,如果有人需要为他扶着门,这时就把三个目标融合成了一个教学任务。我们在教学中如果都能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就不用再刻意地去找情感目标,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形成国际通用的行为规范。
再比如,教师在教生气的英语表达时,首先提问学生平常生气时会怎么做,然后讲做这些事可能会出现的后果,可能会对你自己、他人及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就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发泄情绪,学生可能会想到去跑步、踢球等,这时学生内心世界的东西、生活的东西、品格的东西,行为的东西全都融合到了语言教学的课堂中,这才是真正素养的培养。其实每一种活动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只不过现在学校没有这样一种系统设计,没有整体考虑,所以很多教师觉得非常困难。
最后,表示,一方面学校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学内容非常陈旧,所以整个国内中小学英语教学思路基本上没有改变。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然后改变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