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亲和力教学的一点感想
构建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一些尝试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 谭俊贤
在新课改理念里,一直提倡着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即在尊师重道的前提下,构造平等、愉悦、和谐的氛围。如何让学生真正尊重你、喜欢你,是新时期每个教师应该好好思考的地方。
记得我还是学生时,特别喜欢一位老师,就特别喜欢这门学科;而今,当我依然身在校园,但角色发生变化时,我不得不思考,我的学生是否也像当年的我一样,喜欢他们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注意每一个学生,关怀每一个学生,并且以关切而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这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学生对某门学科是否感兴趣与其老师的态度和培养方向有关,老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老师与学生同乐,老师从不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等这些因素都是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的理由!
如果说态度能决定一切,那么我想兴趣应该就可以左右态度。“人非生而知之者”,一个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喜欢某个人、某个事物,后来之所以喜欢,肯定是外界的事物所具有的某个特性深深地吸引或打动着他的心灵。时间一久,这种喜欢就会形成一种习惯。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特别是新学科感不感兴趣,我想应该与启蒙老师有着极大的关系。
要打造一种亲和力教学,应该从何做起,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注意每一个学生,关怀每一个学生,并且以关切而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这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自我接手这个班级伊始,就在班上宣扬一个理念:我爱我家——高09级(9)班。家人似的相处让我们彼此在校园的生活温暖、热情。课堂上能与学生自由
个学生都是有值得骄傲的地方的。特别是在后进生面前,耐心、细致地与他们交流,希望点点话语能如春风一样滋润他们的心田,打消他们埋藏在心底的不安与自卑。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教师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名好教师;如果教师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爱心是一种巨大无比的力量,爱心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总之,“投之以李,报之以桃”,真心的付出定会有真心的回报!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把学生当作亲人,用年青人的活力去感染他们,用慈母般的耐心去教导她们,用发自内心的爱去关怀他们,他们没有理由不喜欢你!
第二篇:浅谈“亲和力”
浅谈“亲和力”
编者:张雨润
亲和力是一种情感信息的传达,是人格魅力的载体。作为一名公司职员,无论他身处基层还是管理层,说得再好都不如用自身的行动去影响周围的人,这就是俗话“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告诉我们的道理。亲和力是企业尤其是服务业行业发展背后一双无形的推手,使企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提升了绩效。
企业的管理者,为员工服务、对企业负责是其必不可少的管理理念,除了拥有现代化的管理才能和应该具备良好的个人品质,还要让亲和力成为日常管理的润滑剂。在言谈举止中流露出一种让别人易于接纳乐于倾听的气质,这样发出的号令才有感召力,才能一呼百应,事半功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是以和蔼可亲的大使形象征服竞争对手,连任两届联合国秘书长。在工作上潘基文一丝不苟,下属工作如有含糊其辞或错误的时候,他都会立即指出,但绝不严词呵责,而是用缓和的语气提出改进建议,因此他对工作要求虽然很高,但与他相处的官员都没有怨气,反而都很尊重他。所以,正人先正己,以优雅的姿态协调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互通的把工作做到位,提高团队管理魅力。
企业的员工,具有亲和力有助于改善同事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人与人交流时坦诚相待,多为他人着想,对企业、对领导有什么看法开诚布公,就会形成一种相对透明、相互信任的状态,不仅拉近了员工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使员工感觉到企业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这种良性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减少内耗,增强战斗力,从而在无形中推进企业发展建设。
亲和力不仅仅是礼仪,更是一种企业文化和工作作风,它来源于每个细节,它能真正促进企业战略的实现。让亲和力变成一种习惯,使其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润物无声却又不可或缺的作用,构建企业和谐的发展环境,让伟业的明日更辉煌。
第三篇:现代企业领导艺术之亲和力感想
现代企业领导艺术之亲和力感想
“后进职工”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承受的心理压力大,他们的性格、意识、情感存在着彷徨、焦虑、失落等状态,他们大部分自暴自弃,或者对生活失去信心。如果领导者不能以理智控制自己的言行,板着脸说教,或者处事时粗暴简单,甚至动辄训斥,只能使干群缺少相互的尊重,同时自然萌生种种逆反和戒备心理,在一种充满抵触和整日诚惶诚恐、小心谨慎的情绪笼罩下,就不会有轻松愉快的人际交往氛围。
面对职工,领导者必须用亲和的态度走进他们的心灵,用真挚的情感去弥补“后进职工”心灵的创伤。从尊重其自尊心入手,唤起他们对所犯错误的自责和悔悟,使他们从痛苦自卑中解脱出来,自觉战胜身上的缺点和弱点。做“后进职工”工作,需用“心”。从“心”开始,用“心”对待,用心思考,用心体验,用心经营;努力去追求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境界,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焰,铸造一种蓬勃向上、奋发昂扬的企业精神,从而实现教育的理想。以欣赏的眼光给“后进职工”自信心和成就感,多深入一点,多沟通一点,多份关爱,多份尊重,激活每一个细胞,真正赢得广大职工群众的信赖和拥护,让领导拥有亲和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好范文版权所有
亲和,要求领导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名职工;亲和,要求领导在职工群众有事无事之时,都以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信任的谈话方式,多和职工们进行一些心与心的交流;亲和,要求领导在处理违纪行为时尊重职工,允许职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使是错误的,也能心平气和地听下去,不随便打断职工的谈话,更不剥夺职工说话的权利;亲和,要求领导当“后进职工”出现错误时,不以势压人,并做到措辞柔和,不伤害职工的人格和尊严。俗话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自尊心、自信心是每个人成长的精神支柱,是职工向上的基石,也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其实,工作中领导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会意的微笑都是“后进职工”进步的精神食粮。为此,领导要善于发现“后进职工”的闪光点,并耐心去培养,使之不断发扬,逐渐完善自我。
领导们,时代需要亲和,企业需要亲和,人类需要亲和。实践证明:只有在融洽的干群情感中,职工才会把领导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领导的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领导亲和,走进职工心灵,则事半功倍。
第四篇:教师亲和力
教师亲和力
一、教师亲和力的本质内涵
教师亲和力是指教师为有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与学生交往中,采用易被学生接纳,喜爱的亲近行为,使师生关系达到和谐的能力。作为学生喜爱教师的优秀特质,教师亲和力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教育性。一个人的亲和力与其亲和动机有关,亲和动机一般来自亲和主体对其所处的环境的认识和自我需求,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内在需求会产生不同的亲和动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教学交往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形式,是动态表现出来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是师生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也是教师职业基本的存在形式。亲合力是有效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应是教师的必备素质。所以,教师的亲和动机应来自对所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的认识和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是教师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和专业发展观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生本性。教师亲和力作为一种关系性存在,具有明显的生本性。首先,教师的亲合力应真诚的指向学生。不是以无私的真正的指向学生利益而是实图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操纵学生的行为不能与教师的亲合力相提并论。如果教师处于某种私利,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帮助的手势、一句有好的话语、一个暖人的身体接触可能表现出的是不屑一顾而不是真诚,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其次,学生是衡量教师亲和力的主体,学生是教师亲和力的指向者也是亲合力有无和高低的衡量者,教师的亲近行为必须使学生接纳的或喜爱的。如有的教师尽管出于教育的动机,但采取的是学生不愿接受的“打是亲”、“骂是爱”的表现形式,往往会导致老师的“好心”得不到“好报”,甚至敬而远之的现象发生。
和谐性。亲和力的关键语素是“亲”、“和”。“亲”为亲近、亲切、亲爱,“和”为和好、和睦、和谐。“亲”的行为所追求的是“和”的目标。所以,生生关系的和谐性是教师亲和力的价值追求。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消解教师惟我独尊、自恃清高、盛气凌人的“师道尊严”,但也绝非是“学生无错、学生无过”、目无师长、我行我素的“生道尊严”,而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民主、平等、合作是和谐师生关系的理想模式,也是教师亲和力的应然追求。
二、教师亲和力的效能体现
教师的亲合力是一种协调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力量,是教育教学的生命线。教师亲和力在营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同时,使关系双方互相激励并乐在其中,不仅能使学生“亲师”,而且还有利于教师“乐业”。
“亲其师则信其道”,这是我国先哲经验的总结。那么学生愿意“亲”怎样的教师?中外相
关的调查均已表明,“学生心目中喜欢的老师”的共同特点是温和、耐心、宽容、容易亲近的老师。究其原因不难理解,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首先具有安全、归属、爱、自尊等基本的需要,但这些需要得以满足才能激励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教师亲和力能满足学生最基本的需要,而且能为高级需要的实现提供动力。现代教育理论研究及实践也已证明,教学是师生间信息交流的过程,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有三种:一是认知信息,二是情感信息,三是行为信息。认知信息主要包括知识和认知方法等;情感信息反映了师生间关系疏密的程度;行为信息则是师生的教育学的行为方式。期中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直接影响其它信息的传输效能,影响学习的程度。而且,“教师对学生友善的态度,对个人的关心及人际间合作的教育风格,对学生的智力行为会产生大量的积极肯定的影响。”实践中,“爱屋及乌”的事例非常多见,学生因喜欢教师而喜欢其所教的课,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诲甚至批评,并且满怀信心的刻苦学习,进而取得理想的成绩。
孔子曾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对于学问和职业,了解它的人比不上喜欢它的人,喜欢它比不上从事它而获得快乐的人。乐业是教师从业态度的最高层次,是教师工作动力的源泉。假如一个教师能做到因喜欢教师工作并沉浸在其中而不知疲倦,一定能创出一流的业绩。遗憾的是,在现在的教师群体中,尽管多数能做到敬业,但只有少数能够乐业。一系列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存在职业倦怠倾向。而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常感到工作没意义、没价值,工作目标茫然,对教育教学工作失去应有的兴趣,缺乏进取心,工作中易躲避困难,敷衍工作,被动应付。这些表现不仅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过程和教学效果,而且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发展,最终导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发现,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紧张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实践中,我们每一位做过教师的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来自学生的接纳、认可、赞美是消除疲劳、鼓足干劲的最有效的方式,而来自学生的接受信息一定程度上源自教师亲和力的回馈。我们所熟知的教学名师,诸如于漪、李吉林、魏书生、孟二冬等,几十年如一日立足讲坛,心无旁骛、兢兢业业、乐此不疲,他们所共有的性情温和、和蔼可亲、宽容忍让、善于沟通等亲和特质不也说明了乐业的缘由吗?
三、教师亲和力的底蕴
教师的亲和力不是天性使然,有懒于后天的修炼,要以教师的“德”、“才”、“术”做底蕴。“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孔子《论语·里仁》篇,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由于他想亲近的人。诚如我们日常所理解的:德高才能望重。我国一大批师德楷模,所表现的共同的师德风范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禁笃学、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而贯穿其中主线的就是关爱学生,所以师爱被认为是师德之魂,是教育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教师有了爱,就会对学生包容、理解、关怀、尊重,就会有教
无类、诲人不倦;教师有了爱,就有了责任、就会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奋发进取。这种有爱心辐射出的道德力量,能牢固确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精神父母”的高尚而可亲的形象。为什么孔夫子在他的弟子中那样崇高的威望;裴斯泰洛齐被蜂为“爱的教育之父”;马卡连柯教育流浪儿创立了那样光辉的业绩;陶行知在他的学生心灵中留下了那样深的印记等等,用他们切身体验的话说,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有一颗以诚相待的心,真心实意地爱他们的学生。
“才”是指教师的学识素养。学高为师,没有学生对教师学是发自内心的信任认同,再具爱心的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也要打折扣。对此,马卡连柯曾经做过如此评价说:“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很出色,那你就尽管放心,他们全会站在你这一边,决不会背弃你。相反地,不论你多么亲切,你的话说得多么动听,态度多么和蔼,不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时候是多么的可爱,但是假如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假如处处都看出你不通业务,假如你做出来的成绩都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除了蔑视以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而且一定程度上“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不能精通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教师的学识素养教师的关系到教师的“教育信度”,如果我们的教师确实能做到不仅具有广博的本体性知识、雄厚的条件性知识、扎实的实践性知识、浓厚的求知兴趣、勤勉的学习态度、反思的批判精神,还担心学生的不尊、不信吗?
“术”是指教师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技巧。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的“德”与“才”是教师亲和力体现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一些品行端正、学识丰厚、工作勤勤恳恳、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不一定理所当然地受到学生的尊爱,其原因在于教师能否以学生喜欢的方式与之交往,让学生感受并接受教师的爱与学识。教师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其对学生的吸引力。所以。,有亲和力的教师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沟通的技巧:他们懂得“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说粗话、脏话、野话,不讲哗众取宠的大话和违背事实的假话,不强词夺理、恶语伤人,更不用讽刺、奚落、挖苦性的语言去批评指责学生,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懂得“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得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在学生面前不会冷若冰霜,横眉冷对、不屑一顾;他们懂得人与人的空间距离的大小影响心理距离的远近,所以他们不会同学生行同路人、避而远之;他们懂得“教师无小节,节节是楷模”,所以不管是举手投足还是穿衣打扮都能做到得当、得体、自然、儒雅。上述表现不是一套简单的行为学技巧,而是包含对学生温暖感情的教育教学艺术,能够在师生之间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关系和情绪,在愉悦学生身心的同时,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
第五篇:如何培养亲和力
总能听到人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理论。而我个人认为这句话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应该是:“不管你想做成什么样的事情,都必须依靠一种支持力量来支撑,而这种支撑结构的内部就必须具备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拧成一股绳,合并成一种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做成想做的事”。换句话说,也就是依靠群体的核心力!但如何才能建立起这种群体的核心力—凝聚力呢?自然,必不可少的便是这个群体组织的亲和力了。
纵观历史,人们能得出如“得民心者的天下”的感言,这“民心”二字其实就是依靠群体的亲和力汇集而成的,也就是一种异常强大的凝聚力。可以说,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群体组织是可以击败任何对手,从而做成大事的。
成大事者聚人心,说的就是凝聚力。那么,这“亲和力”又是什么呢?我翻阅了汉语词典,解释是:“亲和力是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一种力量”。“亲和力”最早是属于化学领域的一个概念,是特指一种原子与另外一种原子的关联特性,是两个分子在单一部位的结合力。但后来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人际关系领域和组织管理领域,很显然,亲和力是产生凝聚力的基础。一个充满亲和力的群体,它中间就蕴藏着一股强大的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这样的群体必定能产生一种众心一致、团结协作的强大的凝聚力。
这里说到的亲和力,我认为至少应该不单指群体内的成员们见面时面带“微笑”(也许这笑脸灿烂的像太阳)的互打招呼,抑或是“您辛苦”“您受累”之类的假意客套,最重要的是这笑容是否真实?这笑意是否由衷??这笑脸的背后是否还隐藏着什么怕见阳光的东西???(本人申明个人喜好,并不追捧那种虚假的“官场笑脸”)我倒是认为,要形成这种亲和力,是取决于这个群体的成员之间是否具备能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光明磊落的做事品格。
这里首先是群体成员之间的一种相互尊重。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处处尊重别人,得到的回报就是别人对你的处处尊重。“朝天空吐唾沫的人,唾沫也会落在他的脸上”。如果一个群体中有“持才傲物”,轻视他人或靠“阿谀奉承”排挤他人的存在,这个群体中自然很难形成一种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围。相反的,只会将他们个个培养成“野心家”和“阴谋家”。
其次,就是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助精神。也就是“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人都是需要关怀和帮助的,同时也会很看重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得的到帮助,并把它看成是“雪中送炭”,视帮助者为真正的朋友、最好的朋友。当然,这种帮助并不是物质上的,其实有时只是一个简单的举手之劳,就能让别人产生久久的激动。而最重要的是,这种互助精神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而产生一股可以亲近的力量。
再有就是做事光明磊落。说到做事光明磊落,这可能就要提升到做人的人品高度了。因为,在这社会上确实有那么一些人做不来光明磊落的事。也许这是和遗传基因、生长环境或所受的教育有关吧?反正我也说不清楚。但我相信,在每个群体组织中总会有那么几个不喜欢光明磊落做事的人。因为在他们看来,依靠投机取巧、排挤他人所获得的收益会更大,于是乎,他们编就乐此不疲总拿着别人的肩膀当梯子。试想,这怎么能让人放心接近?相反的,如果人们能直面自己的不足,坦言自己的错误或过失,我相信同样也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能把问题摆在桌面上的人,是不失为光明磊落的人,至少本人是很敬重具有此类品格的人。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叫做“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同样愿为我敬之人充当孺子牛。
最后我还是相信,任何一个群体中的人,只要具备了上述几种做事品格,那么这个群体中就必定能产生一种亲和力,从而成为一股群体的强大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