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课在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微课在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微课质量不高
微课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整体发展,并非简单的课程聚集。微课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微课具有短、小、精的教学特点,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应对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并能将教学重点充分提炼精进,关注教学整体性建设。就目前的微课质量来看,在微课制作技术上,教师在微课制作时对视频拍摄、编辑合成等方面不够熟练。在教学设计和引用上,微课对教学内容设计、课后互动、课程监督及教学反馈等方面均有较高要求,由于部分教师对微课的理解不深,制作能力有限,很难满足微课在教学中的基本要求。以上这些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微课整体效果差强人意,使微课整体质量不高。
2.教学效果不强
微课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微课在实际应用上不足。在这不多的教学应用中,教师也只是将微课作为课后辅助,并没有将微课真正带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学仍是教师主导,并没有真正改变传统教学形式。微课仅仅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改变了微课的原有用途。微课自身的网络化、交互性、趣味性等优势不能发挥,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微课后,教师并不能及时反馈,学生产生的疑问不能及时得到解答,易导致学生对微课学习积极性降低,认为课后自主学习不会有太大作用,也丧失了课后作业的作用,使得微课失去了自身的优势,在教学中应有的教学效果不能达到。基础教育中部分一线教师对微课的不认可,也是微课在基础教育领域不能更好发展的原因微课在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之一。
3.教师认知不够
在时代需求和新课改的背景下,微课教师不断开始纷纷致力于对微课程的研究。但很多教师对微课的认识力度不强,课堂应用率也相对低。一些学校也对微课的关注度不高,只是浅层次地理解微课,在对微课的认知上存在误区,认为微课只是简单的教学过程录制,对微课的关注度不足,导致微课在基础教育中的发展存在阻碍。
第二篇:反思在课改中存在问题和整改措施
反思我在课改中存在问题和整改措施
西华县逍遥镇初级中学 赵博
通过此次培训改学习,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照自己以前的教学工作,谈谈我的体会及今后的打算
一、反思我校高效课堂小组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随着我校课改的逐步推进和深入,我们一线教师对小组学习的认识已经跨越理念走向行动,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通过我校近年来对高效课堂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高效课堂为每个孩子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也带给孩子们一些可喜变化,但还仍存在很多问题和困惑,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堂流程操作中重展示轻学习.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喜欢追求课堂的“舞台效果”把独学这个最不能玩出花样的环节时间压缩到最短,空出时间给大展.这就造成优等生在课堂上眉飞色舞,中等生听的一知半解,后进生更是一塌糊涂,久而久之就会大大降低小组成员的参与度.2、小组合作学习取代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十分热衷于合作学习。课堂上看到的整节课大都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仅用很少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学习,这样一来有的学生就形成了一种依赖思想:懒得动脑筋,反正我不思考也没有关系,我不思考自然有人帮我思考,有人会帮我说出答案。常此下去,一个班上就会形成“两级分化”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得到锻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不能得到培养。
3、小组交流时,作为优秀生的意见具有先声夺人之势,影响或左右了其他组员的正常思维。个别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大,少数学困生游离于小组之外,不能主动参与学习与讨论。特别是c级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较低。
4、鼓励与表扬泛滥。在课堂上给学生适当的鼓励与表扬很必要,但是有些老师鼓励与表扬太多,只要回答问题就表扬,只要说话就鼓励,久而久之学生就不再深入探究问题,对答案的精准度就不再追求。自我降低学习要求。
5、教师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指导。进行课改老师们积极性很高,但是遇到学生不配合,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就感到束手无策。迫切需要与经验丰富的老师交流。
二、今后的整改措施及努力方向
如何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实效,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呢?结合我班高效课堂小组建设的现状,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坚持做好高效课堂小组常规培训工作。比如课前对组长的培训,如何开展小组独学、对学、群学、展示、互动、反馈与评价、导学案使用及整理等高效课堂常规学习行为的培训等。
2、关注学困生的表现。在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培训指导。树立“展示者无错”的观念,促进学困生参与课堂的学习、交流、展示等。优点放大,缺点缩小,对待学困生的展示,多关注过程,少关注问题结果的对与错。为组员营造安全的心 理环境,目的是让他们敢于发言,积极参与课堂。
3、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长效激励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小组合作的过程与结果,注重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的有机结合,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从而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切实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而维持长久的小组合作激情。
当然,我们在探索高效课堂下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而且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有了问题不可怕,问题就是机遇,我们只要意志坚定,只要充满激情,一定能够克服问题,战胜问题!只要我们用心去研究如何发动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利用小组,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做到高效。
西华县逍遥镇初级中学 赵博
2014年2月19日
第三篇:微课程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微课程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徐鹏
第一,开发微课程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习兴趣
首先,微课程短小精悍,重点突出,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的特点是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而时间较短的“微课”视频恰恰符合了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视觉驻留规律,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主干和核心内容。
其次,微课程可以做到视听结合,生动真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以课堂教学视频为核心,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它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通过优美的音乐、生动形象的画面,对学生多器官的刺激,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落实重点。同时,还适用于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质疑的习惯。
再次,微课程使用方便,拓宽了课堂半径,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微课”的资源容量也较小,其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可以流畅地在线观看,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各种多媒体终端设备上,实现学生的移动远程听课和反复学习,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第二,通过开发微课程,可以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作为教师,保持教学水平及与时俱进地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参与微课程的开发对教师自我提升起着推动作用。教师制作“微课”的过程就是教师对教学核心内容的正确把握,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思考和突破的过程,既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磨练过程,也是提高教师学科专业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审美能力的过程。它充分展示了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娴熟的课程整合能力、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个性化的教学风采。
微课程是一种载体,记录了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方法,许多开发好的微课程可以直接供一线教师学习,为教师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
同时,参与微课程的开发工作还可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微课程是一种研究方式,它可以引导普通老师开展适合自己的研究,转变教育教学科研的模式与观念,使教师的课例观摩、评课、反思和问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四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标签: 教育杂谈
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作者:罗继远
来源:吉安教育信息网
2002年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市小学阶段已实施了五年,初中阶段实施了二年,今年秋季,小学课改进入六年级,初中进入三年级。这次课程 改革是一场由课程教材改革带动的中国基础教育的全面整体的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课改的目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人的全 面发展的教育,其基本内涵是: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④坚持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 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
一、课改的收获
经过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五年来艰苦探索和积极实践,我市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就,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学校的办学水平正在逐步提升。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观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2、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不 同程度的落实;
3、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正在形成;
4、校本教研制度已在各中小学校全面推广,教师专业素质正在不断提升;
5、学校和教师由过去 单纯追求统考学科的考试分数逐步向追求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转变。
课改的收获在学生身上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根据调查座谈,课改实验班的老师一致认为:
1、使用新教材的学生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问题的能力比过去使用老教材的学生强得多,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强。
2、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能 够围绕一篇课文或一个主题搜集各种相关资料,学习不再局限于一本书而是拓展延伸到社会生活、科学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
3、交流表达能力提高了。
4、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了。这些成绩充分说明,我市中小学的课改正在朝着国家预期的目标有序实施、不断深入、稳步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目标来衡量,我市中小学课程改革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之处,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改培训虎头蛇尾,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没有真正落实。应 该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刚进入课改的第一个年头,对课改培训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不仅投入了大量的财力,而且对刚进入课改实验起始年级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此后随着课改年级的延伸,第一批实验教师基本上每年都要进行新教材培训。第一批实验教师既是课改实验的先行者,也是接受培训最多的受益者。但是随着课改年 级的不断延伸,参与实验的老师不断增多,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便显得力不从心。一是培训范围达不到全员化的要求,只能是骨干教师培训;二是教研部门开展的各 种课改交流活动也相对更少;三是对第二批以后进入课改实验的老师教学要求不高。如此一来,刚从高年级下来担任课改起始年级的老师,由于没有接受良好的培 训,对新的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新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四是第一批实验老师是经过挑选的,个体素质相对更强。此后进入课改的老师总体素质相对更弱。因此,在教学 中必然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二)应试教育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甚至占主导地位。
从对学校的调查和教师 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当前应试教育的倾向在小学虽然不如过去严重,但依然阴魂不散,绝大数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只重视语数两个学科,近二年县教研室增加了 对小学英语的抽测,学校又转为抓语数英三个学科,一言以敝之,上面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抓什么,学校领导和老师都被考试牵着鼻子走。到了六年级抓应试教 育的倾向更为突出,老师和学生成天围着语、数、英三个考试学科转,家长和老师都觉得六年级的学生很可怜。一位校长坦言:从内心来讲,我真不希望六年级的学 生天天只上语数外,但很无奈,因为教育督导部门在评价学校教学质量时,主要看小考分数;教研部门每次抽考之后都把各学校的考试分数打印下发所有学校,这就 促使各个学校在统考、抽考学科的考试分数上较劲,客观上造成了对其它学科的教学冲击,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影响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张扬。
在 初中学校虽然初
一、初二使用的是新教材,按理说,根据教材内容除了英语在正常教学课时内完不成教学任
务,其它学科都能完成。遗憾的是任课老师为了提高考试 分数,无休无止地加班加点,拼足力气、想方设法挤占学生的课外时间或考查学科的课时,原来每天下午放学前的25分钟课外活动课,现在变成了一节没有时间限 制的最长的学科辅导课,自习课也被各统考学科的老师瓜分了,变成了学科教学课。
(三)课程计划难以落实,完美无缺的课程表的背后,掩盖着太多的虚假成份。
从 课程表上看,几乎每一所学校都在认真执行课程计划,课程开齐了,也开足了,但实际上90%的学校都没有认真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老师随意给课程表做加减法 的现象普遍存在,音乐、美术、生物、地理、计算机等考查学科的课程被统考学科的老师严重挤占,有的是统考学科的老师要求其它学科的老师让课,有的是将考查 学科的课程用来上统考学科的课程,有的是将考查学科的课一分为二,中途调包,上十多二十分钟后便用来做统考学科的作业。初中的地理、生物按照课程计划每星 期要开三节,因缺乏专职教师,且近几年由过去的统考改为会考,便减少一个课时,到了小学六年级,除体育课照常开设外,其它考查学科课程基本不上。
(四)由于整天沉缅于课堂,承负着过重课业负担,学生走进了校园却失去了生气勃勃的生活世界。
根 据调查,家长和老师普遍反映现在的小孩不会玩,不知道怎么玩,更不知道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创造条件玩。因为无论是当前的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没有留给 学生玩的时间,也没有留给学生动手制作玩具的机会和条件。导致的结果一是教育的共性压抑了学生发展的个性;二是影响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发挥;三是培养的 学生老气横秋,学生失去了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生气勃勃的精神家园。六七十年代我们在学生时代所经历过的那些兴趣盎然的体育活动,如今已变得非常少见。女同 学不会动手做踺子,即使偶尔看见几个女同学踢踺子,动作也显得笨拙可笑;男同学不会滚铁环做弹弓、削乒乓球拍„„。教育应该是培养拥有人生智慧和美好生活 的人,而绝不是只会生产分数的机器,在一个崇尚分数的教育环境中,怎么可能产生智慧的交流,怎么可能创造充满人性的美好生活?当学校生产出一个个分数的追 随者,也就注定多了一个精神的流浪者。我们的孩子走进了校园,却失去了生活的家园、精神的家园。不管是以什么名义、出于什么目的,孩子们应该拥有属于自己 的生活和属于自己的家园,在这样的家园中,他们可以自由地沐浴春风,无拘无束地享受童年的乐趣,可是我们当前的教育,却似乎正让孩子们失却原本应该属于自 己的生气勃勃的生活世界,而生活世界恰恰是教育世界的根基,失去根基的教育,其有效性和意义从何谈起。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就提出“教育即生活”,如果学校能够冲破分数与功利的桎梏,在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呈现出生活的鲜活、生动和丰富的特质,让教育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让健康、快乐、自主学习和自由创造成为这段生活的主旋律。他们就能在感受生活的过程中幸福成长。
(五)老师陈旧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一个古老而沉重的话题,学校教育由接受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的路途还非常遥远。
教 学方式方法问题是教研部门提得最多的问题,但也是最为普遍的问题,涉及面最广的问题,同时又是老大难问题,这是每次调研几乎所有的校长都要谈到的问题。产 生这一问题的因素有的怪师资年龄老化,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根深蒂固,跟不上课改形势的需要。如青原区东固小学70%的老师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怪老师因 循守旧不敢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在理念和实践面前显得非常矛盾,最终还是满堂灌。有的怪教师断层,青黄不接,近年分配的教师素质不高。由于教学方式方法 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大相径庭,所以难以达到课改预期的教学目标要求,以接受式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走进死读书、读死书的老胡同,成为分数的奴隶,极 大的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质疑问难的品质难以形成,而学生由接受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转变正是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 要使命。
(六)校本教研、合作备课制度在许多农村中小学还没有落到实处,即使在一些城区中小学也层次不高,形式单一,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
调查表明,我市校本教研的现状是小学好于初中,2006年以来小学基本上普及了以合作备课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而初中则相对滞后。校本教研中呈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传统单一。一些学校领导教师认为开展几次教研组活动,相互听听课、评评课,上几节公开课、教研课、示范课就是校本教研;(2)合作备课有瓜分备课倾 向,除主备课人以外,其它合作伙伴参与度不高,讨论不深入;(3)合作备课只局限于少数几个主要学科,一些科任老师较少的学科游离于合作备课之外;(4)在一些中等规模,学生700人以下的初中,不少学校没有开展合作备课活动;(5)片际教研以中心学校为龙头,带动全乡各村小开展合作备课的活动还不扎实深 入,活动很少开展。(6)教研内容缺乏深度和新颖,缺乏问题指向性、实践针对性,长期在浅层次徘徊。(7)科研课题有研究无成果,有成果无转化,有课题无 问题,有师本无
校本(即教师自发进行个性研究,没有教师之间的合作,没有着眼于解决学校的实践和实际问题)。
(七)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制度不符合新课程理念,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统考学科轻考查学科,与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不适应的评价办法严重制约了课改实验的健康发展,评价成为课改的瓶颈。
(八)综合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普遍没有开设。设置综合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中占了二个目标,综合性课程指活动类活动,包括班 团队活动,科学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特长爱好和综合素质。地方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熟悉省情、市情、县情和热爱家 乡、振兴家乡的思想感情,我市地方教材的编写质量在全省首屈一指,但学校使用率不高。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有些县(市、区)用订地方教材的经费去订教辅资 料,校本课程它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但学校还没有摆上议事日程。
(九)一些县(市、区)教研室命制的期末考试题的内容与课改实验的教学要求不一致。有些是教材中不要求考的内容被纳入考试范围,有的超出教材范围,有的偏深偏难,让教师的教学无所适从,不知教材上的知识点教到什么程度才好。
(十)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初中实验室不足,实验器材老化,实验条件非常有限,如吉安二中全校40多个教学班,只有一个物理实验室、一个生化实验室,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实验的要求。
(十 一)中小学英语教学面临太多的无奈。小学英语课程在村小普遍没有开设,学生毕业后进入初中,小学学了英语的和没学英语的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同 时学习初中英语的课改新教材,而这套教材却是根据小学三年级开始便开设英语课的基础上来编写的。初一学生英语知识基础起点不一,而教材却是统一的,使初中 英语教师面临基础不同的学生而无所适从。解决的办法:一是可以让中心小学的英语教师走教,每星期到村小上一天英语课;二是在初一编班时将已学英语和未学英 语的学生编入不同的班级,让基础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学习。
第五篇: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很多问题,在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中,它展露了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学质量差,教师的办公场所比较简陋,教师流失也相对严重的现象。每一次教育改革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改革也是在不断摸索进行的,此次改革从2001年开始至今,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改革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问题。
一、教学资源的匮乏及新教学方法的难以实施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课程的结构中有这样的规划: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虽然课程有的地方是这样安排的,但是没有专业的老师指导,特别在偏远农村,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学校的教师比较少,导致一个教师上几门课。由于老师的专业知识不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改革目标中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是有的地方由于教学工作的压力,致使国家给各学校配置和投资最新的电化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形同虚设。比如说,学校的数、理、化教学中,有些任课老师连学生的吃饭、休息时间都占用了,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公式、定理,甚至还要把一些典型的题例的计算过程都让学生去死记下来。把这种机械的教学方法竟然用在数理化的教学过程中,简直是不可思议。至于语、外、政、史、地等科目的教学方式就更不用说了。虽然我国一再要求教育教学技术、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大力倡导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但是基层教师却不使用,他们认为这样太浪费时间,不能应付考试,提高成绩。有的是因为学校注入的新的教师力量不足,一些相对教龄比较老的老师,他们接受新的教学方式能力不强,就会按照他们原本的教学方式进行。
二、改革难以抵制应试教育的力量
自从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以后,应试教育就开始扎根于基础教育中,滋生蔓延,占主导地位,使得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不能真正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一年一度的高考,总按照自己的惯例,以考试成绩来选拔和录用人才,相应地淘汰大批低分学生,而这些学业未半“中道崩殂”的落榜学生他们从此要在自己求学的道路上划上一个终生遗憾的句号。而高考这根“指挥棒”又带来了一连串的问题,学校和家长们都是朝着最终目标而前进。家长为了使孩子能够上好的大学,在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要接受严酷的学习,参加不同的培训班,考取这样那样的证,在《教育能改变吗》这部纪录片中有这样一段镜头,孩子还没有上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小学的知识了,这都是为了能过在多方面超越别的孩子,能够进入好点的幼儿园。高考制度更是带动某些学校周边的房价上升现象。由于居住在学校周边的孩子才有资格划入该学校学校,迫使家长们不得已的选着学校周边房。但是不管家长们如何努力,但是还是有那么一部分学生无法得到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单。而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家长的付出方式可能有些不同,但都是一场赌博,农村家长可能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学习能好些,就拼命的挣钱,给孩子其他方面的帮助。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但是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存在,老师在讲课时大多都是多讲讲与高考有关的知识,对于某些探索性的或者拓展知识方面的知识就是略讲甚至不讲。
三、各级行政部门的行政干预
行政部门干预太强太多,致使其教育监管功能强化为行政干预功能,导致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从事教育工作者的任用和调配上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影响了师生的兴致,教师教学的不顺心,学生学习的不开心,严重地影响了教育改革的力度。
总之,改革的推进,需要全人民的共同努力,首先国家应该出一些政策,让应试教育在人们心中慢慢淡化,学校和家长应该从行动上支持,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快乐的,无负担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