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微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所谓“微课堂”教学就是在干部教育培训中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建立微博群(微信群)、班级微博(班级公共订阅号)等虚拟平台,为学员搭建起以信息发布、心得分享、主题研讨、疑难解答为主要内容的具有互动、互学、互助等特性的新的学习载体,并通过这个学习载体,实现把实体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
与实体课堂教学相比,运用微博、微信等虚拟平台进行教学,具有不受时空限制、更契合学员需求、及时传递正能量三大优势。通过教学实现四大目标:一是引导学员参与实体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相长、生生相长。二是增强学员对实体课堂教学内容的消化吸收。三是提升学员应用新媒体引导舆情的能力。四是增强班级凝聚力,建设学习型团队。
二、具体做法
“微课堂”教学作为实体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与补充,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年轻干部培训班等主体班次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其具体做法如下:
1.坚持一个目标
“微课堂”的目标定位为“汇聚微力量、激发正能量、传播好声音”,并在此框架下,构建运作机制与细分课堂版块。一是汇聚微力量。就“教学工具”而言,“微课堂”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在信息、沟通、传播等方面的优势,汇聚全体学员的聪明才智,推动个体力量的凝聚激荡,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二是激发正能量。就“教学内容”而言,“微课堂”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党性教育、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重要教学模块,引导学员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与交互式沟通,碰撞出积极的、正面的思想火花。三是传播好声音。就“教学效果”而言,通过“微课堂”教学,让学员在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上,达成积极共识,形成正面观点,并通过微博、微信、公众订阅号等平台传播出去,引导社会舆论。
2.把握三个环节 教学过程可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利用微群进行互动研讨。我们专门在腾讯上注册“中青班微课堂”微群,要求学员、党校教师、组织部联络员等加入该群,并要求学员每天都要登陆微群,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党性教育、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话题发表看法,其他学员围绕这个话题通过“评论”、“点赞”等形式积极参与,实现在线即时互动研讨。第二个环节是利用微群实现成果共享。一般按照一周为一个单元时间,将党校实体课堂学习成果与虚拟课堂研讨成果及时梳理,按照“班级动态”、“微言大义”、“学员论坛”、“课堂笔记”、“靓帖热荐”和“精彩瞬间”等6大版块分门别类进行编辑,在微群上发表,实现学习成果的共享。第三个环节利用班级微博、微信群、公众订阅号等平台传播好声音。微群是一个内部群,关注的对象十分有限,正能量的传递十分有限,为此我们又在腾讯上注册了“××中青班”班级微博或公众订阅号。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关注的对象则非常广泛,包括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的个人、其他党校主体班次、党校学员的个人、普通老百姓等。我们专门设立班级微博或公众订阅号管理员,让他负责及时将微群里精彩的学习成果在班级公共平台上转发,实现微群、微博(公众订阅号)内外互动,放大学员优秀学习成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3.强化三项制度
要实现“微课堂”预期的教学目标,需要强化三项制度。一是导师领衔制。聘请市委组织部领导、市委党校专家学者担任“微课堂”导师,主要负责“微课堂”的正规化建设和教学指导,并不定期邀请专家对“微课堂”中学员讨论的内容进行答疑解惑。二是班委负责制。班委分工合作对“微课堂”进行过程管理与监督引导,每周及时总结和通报“微课堂”教学情况。三是全员考核制。将每位学员在“微课堂”的表现纳入主体班次“双百分考核”,规定每人每周至少发布正面、积极、健康的微博或微信5条。同时根据信息质量、评论次数等,组织开展“最佳微博(微信)”和“最佳微博(微信)个人”评选,并予以适当奖励。
三、创新点
互联网迅猛发展,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全面兴起,我们已步入“人人是记者,个个手持麦克风”的全媒体、自媒体时代。各级领导干部积极主动地运用好、管理好新媒体已迫在眉睫。“微课堂”教学的实践,是适应时代发展与 2 干部培训需求变化的一大创新举措。
运用“微博课堂”进行教学仅仅是一个起点,如何综合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手段进行“微教育”,适应“微时代”的发展和干部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然而,我们有理由乐观地预测,“微教育”、“微交流”、“微发布”等将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影响着干部教育培训事业。
(一)“微教育”是创新党校教学模式的着力点。
随着新媒体的全面兴起,“微教育”无疑是非正式学习的平台构建的“必争之地”。教师通过组织学员参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教学活动,让学员平等、自由地交流互动,每一个人都是意见领袖,每一个人都是读者观众,强化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快速交流反馈,改变过去的单向授课为现在的双向互动教学,促进学员自主探究式学习,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微交流”是提高干部理论水平的源动力。
在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教学时,学员之间的“微交流”是新媒体教学的核心。“微交流”并非是静态的信息展示,而是动态的信息传播、观点表达、思想碰撞与灵感激发。这个过程集中反映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员沟通交流能力、学习研讨成效与理论转化水平。学员通过“微交流”可以管窥其他学员的“心世界”,对他们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作出判断和评价,从而给自己建立一个参照系,在对比中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督促自己自主自发地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增强党性修养,拓展知识视野,提高实践能力,形成学习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的良性循环。
(三)“微发布”是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助推器。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心态错综复杂,非常需要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舆论导向,而各级领导干部无疑是舆论引导的重要力量。在运用微博等新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应该注重利用新媒体强大的扩散功能,转化学员在内网的“微交流”的成果,向外网发布积极正面的讯息,汇聚“微力量”,产生“巨能量”,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四、教学效果
“微课堂”教学实践经网络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微博课堂” 3 教学实现了四大绩效提升。
一是提升了课堂参与意识。因为需要对教师讲授的专题展开讨论,学员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二是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学员对实体课堂教学内容的研讨,有助于加快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三是提升了运用互联网的能力。实践表明,通过“微课堂”教学,实现了学员个人微博、微信从无到有,运用微博、微信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精通的转变。
四是提升了班级凝聚力。学员只要登陆微群和班级微博(或公众订阅号)就可以随时随地看到其他学员的学习、生活动态,增加了学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同窗友谊,增强认同感、归属感。
五、注意事项
从近两年微课堂教学在党校主体班次的教学实践来看,开展微课堂教学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要选择适当的讨论主题。讨论主题是微课堂教学的灵魂。如果讨论主题选择不恰当,学员就难以围绕该主题展开有效讨论,更难以引发激烈的碰撞与交锋,产生思想火花,实现相互启发,共同提升。教学实践表明,与学员工作关联度较大的议题、当前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与实体课堂教学专题相关并有一定争议性的问题等比较适合作为讨论主题。
二要充分调动学员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学员积极参与是微课堂教学的核心。开展微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员在党校学习的课业负担,部分学员可能主观上参与微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需要班主任和教学项目组在实施微课堂教学之前讲清楚微课堂教学的目的意义、具体要求以及相关的制度,积极鼓励引导学员参与微课堂教学,激发学员参与讨论的兴趣。
三要有科学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微课堂教学的坚强保障。由于微课堂教学贯穿学员在党校学习培训全程,持续时间长,工作量大,因此要有科学有效、学员可接受的考核激励制度、班委成员分工负责制度、导师领衔引导制度等来保障微课堂教学能够持续有效地贯彻实施。在开展微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避免虎头蛇尾、一阵热一阵冷现象。
第二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当前的数学高效教学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构、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注入式多、启发式少,学生参与不够深入、教学过程比较封闭。面对这种教学现状,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说过“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抓课程改革,就是抓素质教育,抓素质教育必须抓课程改革”。从课堂改革到课程建构,再回归课堂。他们先将国家教材校本化,把教材整合成“授课模板”,组建的教学单元,随即又按照“各取所长,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了教师模块授课调配,教材知识资源的重构、教师教学资源的重组,扮靓了课堂的精彩,课改的精品——高效课堂。根据当前教育教学的形式,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对高效课堂模式正在进行探索,下面就是我的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的心得体会。
一、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改理念指明“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把课堂交还给真正的主人——学生。先从改变学习状态入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从提高学习效益开始——让效果好起来。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动,既要求身动,更要求心动和神动。课堂上让学生大声说、相互讲,走到黑板前写。课堂45分钟,先预习,再交流,最后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使预习——展示——交流,贯彻课堂。
二、高效课堂要改变教师观念,关注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对高效课堂关注的重点也要变,新课标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关注,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保持较长的注意,要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变“学会”为“会学”从而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这样一种勤于思考的学习好习惯。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要成为“四者”:促进者、学习者、决定者、幸福者。1.教师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变,教师应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2.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还应该成为终身的学者,与学生一起“同学”。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和知识面的狭窄,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持续发展,才能适应社会进步及教育改革的要求,这也是未来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3.一节高效课堂,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这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教师决定着一节课能否成为优质课、高效课,也就是说“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出高效课,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只能上出低效课来”,所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家”。4.从职业特点上讲,教师还要改变生命现状,做一个幸福的职业者。
三、高效课堂重在操作
真正的高效课堂重在具体操作,他们把学习状态解读成“课堂生存状态”,狂欢其实是一种精神存在的状态,而不在于形式本身——动或者静,一旦课堂执迷于动,那么这样的动和静一样都显得可怕。课堂即生态、课堂即情感、学习即自然生长和自由选择,以杜郎口中学的课堂评价为例,他们推进“快乐不达标”一票否决制,用“直观判断”来厘清快乐的内涵——一察表情、二看动作、三听声音,与此相对应的是基于自主课堂构建的三个参照——自主指数、合作指数和探究指数的评判。高效课堂教育围绕自主性、主动性、生长性来建构“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超市的隐语是丰富性、自主性、选择性;狂欢的隐语是生命的状态——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让每个学生享受学习成长的快乐。
四、高效课堂强调“三段一体” 完整的课堂是指将“课中45分钟”向前后延伸,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构成一个整体概念。课前教师“三备”:编制导学案——备学习目标、备学情、备学法指导 课中教师“抓两头、促中间”——一头抓前端预习、一头抓后端反馈,促进中间的“开放搞活”。课后学生“自查、修复”——整理纠错本、整理学案,发挥课代表、小组长、对子三种作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讲究“先学模后教,以学定教”,要课前延伸,进行预习;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要课后提升,拓展延伸。学生通过自己的说与做,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互动交流去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能力,获得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亲历学习的过程学生才能有深刻的体验和认识,才是真正着眼与学生终生发展的有效策略。优质高效课堂模式是对教师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的挑战。没有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深入挖掘、透彻理解,没有对学情的深入洞察,没有对自己知识结构的组合,仅仅凭借备课中的预设,生硬的“照读”备课,无视课堂鲜活的生成和课堂的多变性,就难以实现“以学定教”,不能达到“三讲三不讲”“精讲点拨”的要求。用高效课堂模式去规范教师的课堂流程和教学行为,改善传统课堂教学的现状,通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来“解救”我们水深火热中的孩子们,从而不断提升教育整体的办学质量和服务质量。
五、落实“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出现问题和自己存在的困惑。
1、导学案的适度性与适量性。难度往往过难,量往往过大,加之学生之间的知识层次及理解能力的不同,就不好把握操作的尺度。
2、巩固检测与反馈。当堂检测落实时间不足,形式单一,知识面狭窄。
3、小组口头汇总,交流展示发现对于疑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明显把握不足。特别是像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及函数等章节,在理解和应用中有一定的困难。在应用高效教学模式时学生的反馈意见比较大,要求老师细讲、精讲以致形成了老模式满堂灌。
4、学生多分组讨论受制约。
5、教学设备落后,资金不足导学案、课堂检测不能人手一
第三篇:高中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姓名:刘旭红
单位:北镇市满族高级中学
地址:辽宁省北镇市满族高中
电话:1884160190
1高中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姓名:刘旭红 单位:北镇市满族高中 联系地址:辽宁省北镇市满族高级中学电话:***
【摘要]】高中计算机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有着其鲜明的特点,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创造性,明显的时代发展性。本文重从计算机课程特性出发,通过对高中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提出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旨在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高中计算机课堂教学环境。
【关键词】 高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探索;实践
引言
高中计算机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有着其鲜明的特点。笔者通过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发现,随着年龄递增,不少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与热情反而递减,这些学生课堂上反应冷漠,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提高计算机课堂实效,使学生不仅获得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发展个性与创新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这是高中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基本特性
我们知道计算机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能进行快速运算、通讯及逻辑判断的先进的电子设备。因此,计算机课程不同于其它传统学科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课程主要是操作性内容,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基本的操作系统和应用工具软件。因此,课程教学会分成不同的任务模块,目标性比较强,课程内容比较独立。
(2)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教学方法选择比较多样,如演示、讲解、练习、网络教学等。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3)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通常每一项任务的完成质量都可以通过学习成果质量来衡量。所以对于计算机课来说,学习成果的评价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评价。
鉴于以上特点,我们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思想来指导计算机课堂的教学工作,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的掌握,还涉及到对技术的正确选择。笔者认为必须要对计算机课堂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发挥这门课程的优势,达到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目的。
二、从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出发实施计算机课程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青少年时期,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人的认知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我们是否关注到学习者这种本质需要和特点呢?在平时课堂上,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计算机技术之外,再就是要求学生完成一些任务之类的活动,教学内容比较贫乏,活动比较单调。如何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笔者认为计算机课程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三、计算机教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课程教学相结合计算机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更要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因此,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计算机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计算机技术来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日常生活中的报纸,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电脑来设计其样本,学生要实现制作一张美观的报纸版面,就需要掌握Word文字输入与设置、排版知识等;在讲excel表格时,可以让他们制作课程表。我们也可以将计算机课程教学与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文化相融合,如在讲网页制作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明星或偶像,制作他们的主页。在制作过程中,为了让网页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不仅要学会怎样使用网页制作工具,还需学会到网上去搜索相关信息、下载图片、动画、视音频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习计算机知识,而且结合日常生活,把计算机
知识溶入到学生平时的生活,更激发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此外,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注意同其他学科的这种横向学科联系,以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如在讲绘图工具时,可以让学生绘制几何中的图形;讲Flash时,可以让学生制作物理、化学中的实验。计算机课程教学正是通过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例证,学科知识间的整合,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产生兴趣,认识到计算机技术是自己走向现代信息社会必须掌握的工具。
四、情境与任务相结合,注重学生学习体验
计算机课程教学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情境,不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学生就不会产生很高的学习兴趣。因此计算机课程要利用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创设适当的情境后再抛出任务,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接受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主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开始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激励同学们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要勤思考,解决问题后要进行反思,不断地在自主活动中总结教训、吸取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小组讨沦、小组合作、学生探究式学习、学生成果欣赏等,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体验是很重要的。不动手实践是不可能学好计算机的,计算机课程应该以实践为主。让学生去操作,去实践、去尝试,从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大胆地进行创作。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时也许会出现一些错误,应允许他们犯错误。学生通过犯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到不断吸取教训。
五、鼓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指导,使学生在技能上取得进步,创作上取得成功的同时,让大家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可以扩大同学视野,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求知欲。然后带学生分析作品,最后学生实践,时间允许还可以再在学生作品中选一些优秀、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展示。如前面所说的网页制作,就可以在班级范围内开展网页设计大赛,让学生和老师
共同当评委,让学生在失败和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此外,在展示学习成果时,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组织学生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发现新问题,展示新方法,激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交流。
结束语
总之,高中计算机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为核心,以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乐于学习计算机课程。那么,教师就必须使用学生易为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到计算机技术是学习、生活中所必需的技术,必须学好,也只有这样,计算机课程才真正发挥了其作用。
第四篇:实践与探索
§22.3实践与探索(1)说课教案
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宗树信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议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在其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从而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会分析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自主探索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具准备:投影仪,自制胶片.学具准备: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硬纸板,剪刀,胶带纸,计算器.
第五篇: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 有专家做了这样一个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这一调查结果虽然有点夸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目前中小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无效或低效教学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个现象笔者通过实践与探索,从关注生活经验是有效学习的基础,以实验为主线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形式,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再创造是有效教学的目的等四个方面来说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兴趣。
一.关注生活经验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教学中能否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孔企平教授在谈及有效学习时认为,“经验”,它是一个名词,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又是一个动词,表示现在的情境,经验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在“有效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活动中,我们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借助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生科学、理解科学。例如:当讲到参照物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经验,比如当并排等候红灯的汽车,当自己的车先动时,发现旁边的汽车在后退,又比如在观光电梯上时,看不同的建筑物有不同的感觉,根据这些生活经验通过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就可以上升为科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而,有效的科学教学应做到“两个激活,三个有利于”。两个激活,即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淀(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知识基础);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将生活中科学问题集中展现在课堂,有利于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科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以实验为主线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形式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的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为了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构建以实验为主线的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科学、领悟科学、理解科学。为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关注以下二个方面。
(一)营造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
氛。”我们强调,教学中应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欢乐、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生。例如,研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课本要求将试管放在370C的水浴中保温10分钟。实验结束后,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需将试管放入盛有370C的温水的烧杯中?如果不在370C的水温中,而是1000C的水温或者00C的水温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一起思考,一起设计酶跟温度关系的探究实验。当然,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探讨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其他因素,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等。这样实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养成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
(二)留足时空、搭建主动学习的平台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需要一定条件保证。一是留有充足的探究时间。课堂上教师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学生只有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才能有所领悟,有所以现。二是提供适当探究空间,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适度空间。如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部分小组的学生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打开水夹后,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远远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有些集气瓶中甚至没有水进入,从而导致实验失败。许多同学感到茫然、困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当学生求助于我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原因,而是让学生暂停实验,召集他们共同讨论交流。很快,学生就从反应后集气瓶中压强变化情况明白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各种可能原因,并提出了多种解决办法,如保持装置气密性完好;红磷要过量;要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不能用木炭来代替红磷进行测定等。
三、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思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鼓励学生动手,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
在实验课,允许学生成功,更要允许学生失败。学生动手能力因人而异,在实验课上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都能完美地做完每个实验,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实验中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失败中进行分析总结,对实验提出质问,对实验错误进行修正,对实验结果进行论证,实践证明:有失败经历的学生,往往收获较大。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有意设置一些故障,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出正确的答案,尽可能让学生在对科学实验和现象中探索中感受到活的科学和新的科学。
实验课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以学生的操作为主的实践课,因而学生对实验课的态度非常重要。实验课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严谨的态度,积极的思考并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给予充分、恰当的尊重和肯定等),都是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会影响实验教学环节,影响学生的积极性玫主动性。要引起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钻研这门课,促进学生在物理各方面的思维活跃。
(二)自制教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帕斯卡“桶裂”实验可以很好地证明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可以该实验装置高度太高不便在教室里演示,这时可启发学生思考:能否把所有的装置都相应的缩小呢?答案是否
定的。因为管长减小了,液体压强减小了,液体对木桶的压力必定减小,而桶尽管缩小了,但其耐压性几乎不变,桶就不可能裂开。但能否用其他物体来模拟“裂桶”呢?学生自然会想到用耐压性较低的物体来代替(如薄塑料袋)。比较装满水塑料袋在同质量的一杯水与一管水作用下的不同情形,液体压强的实质就容易理解了。
四、让学生经历再创造是有效教学的目的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学习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是有效教学目的之一。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做法是:
(一)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的素材
我们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将书本上静止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对象,使学生的观察、思考、猜想、探索有一定的凭证。例如:教学《重力》时,教师有意识把宇航员生活资料放在前面进行讲解,引起学生思考,接下来学生很轻松回答日常生活中现象,如水往底处流、苹果落地等现象。学生达到学生目的。
(二)渗透方法,提高再创造能力
发现与创造需要知识作基础,更需要科学的方法作支柱。“知识+方法+灵感=创造”这个公式虽然不尽科学,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方法对创造的重要性。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有意识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例如,假设、分析、归纳、比较、综合的方法,渗透收集、整理信息、估测等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方法,提高再发现、再创造能力。
(三)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以学论教
改变教学程序,教师不教,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并在不断“尝试——纠偏——再尝试——再收偏”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当然,让学生先学,并不是教师不教,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究能成功,教师一要预设学生的“未知”,为学生选准探究内容、探究重点;二要关注生成,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说出相应变动,或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或调整教学进度,或将错就错,变学生错误为新的学习资源,三要适时点拨、引导,“该出手时要出手”,把握时机,疏通探究途径,拓展探究成果。
总结言之,有效教学是当前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它向所有教师提出一系列要求,需要他们研究教育科学,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出最适合、最能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汪澜.改革中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咸宁学院学报,2005(6)
[2]陈国平.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教师报2006
[3]王延芳.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迁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4)
[4]金桂霞.浅议高校教师的有效教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3)
[5]施春余.关于初中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
[6]浙教版初中自然科学第一册到第六册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