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师说》体会
读《师说》体会
——关于新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是胡锦涛同志对新时期师德精神的新阐述,新概括;同事也是新形势下的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新目标和新要求。个人认为不同时代道德观念不同,不同职业道德内涵也不相同,但是无论在哪个时代,也无论是何种职业,道德观念必有其相通的地方。由此,我想谈谈自己对新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的体会。
一、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爱岗敬业精神是师德内容的核心。高尚的师德是坚定不移的职业信念的体现,这种信念使教师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具体体现在对自己的职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工作中能够甘为人梯、严谨治学、乐于奉献。而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决对不可能做到爱岗敬业;一个仅仅将教书看成是一种谋生手段的教师,也决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更谈不上具有高尚的师德。
当然,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生活也是清贫的,但是只要有着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热爱着,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对民族、国家和社会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就能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并从工作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就会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勤奋求实,兢兢业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实现人格的升华,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从而适应时代的需求,完成教书育人的重责。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要有爱心。有一句话说: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对孩子,对学生要关爱,要宽容,要耐心,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如此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方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才是神圣。在应该严厉的时候我们要严厉,而在学生们的生活细微处多去关心他们。
尤其是我们这样的中专学校,学生基本都来自农村,他们的父母基本都在外地打工,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留守儿童,而且正处在年龄的叛逆期和生理期,我们要多给与这些孩子们关爱,让他们感觉到学校的温暖,然他们能身心健康的成长,学有所成,多给他们关爱和关心,多做交流、交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学生有力地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育的目标。因为老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我们还要育人,只有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方能说我们教育有成。
二、刻苦钻研,严谨笃学: 我们身处在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信息大爆炸时代,而我们的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红太阳,所以,教师必须不断的去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更好的做好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必须掌握现代的知识,学会当代的科学技能,感受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并运用现代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发挥我们的力量。时代是不断前进的,我们惟有进入现代生活里,与时俱进,才能不会被时代淘汰。也就是说,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天天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拥有教学的快乐而没有教学所带来的痛苦。我们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思想,掌握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拓展我们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去提高工作效率;不断的反思自己,总结自己,在良好的理论指导下去实践、去探索;绝对不能懈怠,不能放松,时刻鞭策自己,努力走在学生前面去引导学生。为学生们提供正确,准确、精确的科学知识,也只有如此才能使我们更严谨的去笃学。
三、勇于创新,奋发进取: 教师一定要时刻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我们要把我们的课堂作为我们自己的”实验室“,把我们的班级作为我们的”试验田“,并且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能手,应该是一位科研先锋,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跟随时代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精确的说,教师叫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立足于课堂实际,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和各种显现,然后积极探索,积极研究,去发现总结规律,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去关注事实,并且进行研究分析,才能从一些平凡的,极为细小的事物中看出事物的新方向、事物的新特征、事物的新细节,而这些就是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去创造的灵感的源泉,变可能性为现实性,实现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当我们的教师走上了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就会得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展示了新的希望。时代的呼唤,事业的使命,教育的责任,激励着教师们长期精心耕耘在教育这方热土上,斯霞、魏书生、李吉林、于永正,这些名师、大师,桃李芬芳,硕果累累,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敬重,这真是教师职业的魅力所在。也是增强我们的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四、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面对着现实社会上纷纷袭来的优厚待遇、优越的条件、诱人的工作环境,我们又该怎样去看待教师这一平凡的职业呢,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有着崇高的使命,对社会、对国家也有着重大的责任。她尽管没有令人羡慕的物质财富,可是她却拥有着丰富的精神财富,畅想一下,数年后,我们的一代代学生,长大成人,并在各个行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个时候即使我们只是听到他们的消息,我们是不是依然会感到非常的骄傲,甚至于忍不住炫耀着:“他/她曾经是我的学生。”这一精神财富就是我们敬业态度、职业良心的丰厚回报,也就是桃李满天下的美。所以教师的劳动,很难用严格的时空、具体的标准去衡量。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工作,主要靠教师的职业良心和自律精神。教师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把无愧于事业、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己作为工作的座右铭,经常用职业良心这个天平去衡量自己、鞭策自己,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从而产生强大的工作动力。
第二篇:读《师说》有感
读《师说》有感
《师说》是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 任四门博士时,针对当时耻于为师,不重视师道的风气而著。他不顾流俗的诽谤,不但自己敢于为师,而且写了此文,阐述自己对师道的看法。文章说理清晰,感情充沛,说服力强。韩愈围绕“教师”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教师的任务、作用、地位等各方面给予具体的说明并提出了圣者为师的观点,实际就是能者为师的观点,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其中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就是说教师的任务有三:
1.传道。韩愈所说之道就是儒家之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思想教育,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这是首位,也是根本。
2.受业。所谓“受业”就是指传授什么内容。也就是使学生受到文化知识拄能方面的教育。
3.解惑。所谓“解惑”是指在传道受业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许多不明白的事,教师的任务就是解答学生在传道和受业方面的疑惑。
以上三方面不是并行的,而是以传道为主。受业与解惑是为传道服务的。当然,只说传道,没有受业,道亦不存。如不解惑,则道不明。所以三者虽有主次,但又相互联系,缺一不可。韩愈所以明确指出传道、受业、解惑为师者的任务,恐怕就是这个道理了。既然是一切为了传道,那么教师首先是为了传道,如果只习其句读,而不知道传道,那就是“小学而大遗”。意思就是说,如果只教给学生一些书本知识,而不传道,就会因小失大,失去教师的作用,不能完成教师的任务,短短的几句话就把教师的本质说清楚了。如果我们把道理解为社会主义之道,用社会主义的教学内容去传社会主义之道,也就是说进行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韩愈对教师任务的论述同样可以为我们所用。用它来说明智育和德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合理的。韩愈说清楚了教师的任务,但什么才是师呢?他认为掌握了道的人就是师,而要更好地传道,就必须善于授业和解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修养,才能更好地传道,教师要时时处处事事行“传道”之事。因为学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无时不表现出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思想道德、人格心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出现在课堂里,可能出想在课余与你的相遇之中,对此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及时地教育说服疏导。因此,课内课外,八小时之内,八小时之外,都有传道的任务。因此我们教师要树立并很好践行“时时传道、处处传道、事事传道’的德育教育理念,即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事事育人。教师授业须得有高深学问、过硬的授业本领,要顶住各种诱惑,排除各种干扰,静下心来,潜心做真学问,做大学问,尤其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要不断学习充电,更新知识,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富五车的良师、名师。同时教师要具有发现学生疑惑并能有效解开疑惑的能力。学生的疑惑若不能及时解开,那么说明教是乏效的,自然学也是乏效的。因此,教师要有心去发现疑惑,要善于发现疑惑,还要具有解开疑惑的能力。时至今日,“师者”这个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合格的教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还有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要在课堂课外多手段多途径的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不应是单纯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而应该认真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让自己的思想和孩子的思想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这才是智慧的光芒。比如在教《詹天佑》一课的时候,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詹天佑是怎样克服‘八达岭’和‘居庸关’的地理困难而设计开凿方案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这样开凿会有什么弊端吗?”“你能想一个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解决‘八达岭’和‘居庸关’的问题吗?”对于教学“开凿隧道的方法”这一部分的时候,以往很多的做法就是让学生理解詹天佑是怎样遇到困难,他又是怎样利用“两端开凿”和“两端开凿,中间插入”的方法了开凿八达岭、居庸关的,从中体会他杰出的才干。至于怎样利用本课中的科学因素适时引导学生去了解、掌握其中的科学知识,怎样使学生能够从学习中更深一步地去进行自我创造呢?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以上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然后又回到课本要解决的问题上,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不仅回答了第一个问题,还通过小组的讨论、交流,得出了不少令人赞叹的答案。通过“发散”和“集中”,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詹天佑杰出的创造才干。
总之教师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传承文化播送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知识构建,提升个人修养。世事洞明皆学问,到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只要我们有一颗上进的心,一颗学习的心,那么每天我们都能进步,每天我们都在成长。
第三篇:读师说有感
读《师说》,看教育
韩愈先生是我国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这篇文章是韩愈先生写给他的学生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韩愈的《师说》,再高中阶段熟读多遍,最近上课又提到这篇文章,于是又拿来重新阅读,但我仍然不能说我对文章有很深的理解。或许我能把整篇文章流利的背下来,有时在写文章时能引用其中一些名句,但正如伟大智者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那样,我们仍然是愚钝的,因为我们还是没能够把这文章完全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或者是说还没有能力掌握到文章的精髓,解读师说对于阅历尚浅的我来说还是无从下手,因为自己的思想不够成熟,会把文章的中心思想给扭曲了。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那是由于人有思想,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许多的疑问。从小到大,我们都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很小很小的时候,或许会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长大一点点后,我们会问:地球为什么绕着太阳转?进入青春期后,我们会开始对周围的环境感到不可理喻,或许你会问:为什么农村和城市的孩子会有区别,为什么城里人都要戴着有色眼睛看人?而现在的我们更多的是对人生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人并非生来就充满智慧的,而是在不断地反思和求知中拥有智慧。当我们的脑海里产生一个问题,然而我们此时现有的智慧却无法解释这个问题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能够给这个问题配个合理解释的人,至于这个人是美是丑是高是胖是老是少于问题本身是毫无冲突的,我们把能解答我们提出的问题的这类人一个代号:老师。师者之所以可为师,那么他所拥有的学识和智慧是可以为我们所学习采纳的。人在不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突破的过程,只有我们自己本身才能为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一个合理的解释,这跟上面的从师而问焉并没有丝毫的冲突。因为即使别人的知识多么伟大,那都不属于自己,别人只能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式,别人的知识永远都只是停留在别人的大脑中,而我们其实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答,没有真正的从中有所领悟,真正的解答、真正的领悟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去发现。如果没有认识到这点,那么即使自己变得很博学,脑子里的仍然都是别人的知识和智慧,并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没有形成自己的一个知识系统,最终自己仍旧是愚钝的,因为并没有一个自己的只是系统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思考方式。
人只有真正去思考才会发现问题的存在,当我们翻开一本书去倾听一些伟大智者的轻声耳语,去体验形形色色小人物的人生百态,去感受一段历史所带给你的巨大震撼,当我真正打开心扉去接受一切事物所带给我的感动时,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如此的渺小,犹如浩瀚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有太多的问题值得去思考去解答。真正圆满的人生并不是平庸地度过一生而是用一生的时间去完成一份没有标准答案的问卷。
文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但在如今的社会中,却早已超越了韩愈所说的那句话,周末形形色色的补习班,诸如奥数,英语,绘画,唱歌,舞蹈等等。现在虽然早已超越了受之书而习其句读,但真的就是多就有益了么?那些孩子们,真的就有所收获了么?答案,我想应该是否定,也许会有人说真的有所收获,那我相信也只是一小部分罢了。所以,现在的教育还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的,也一定要认清,真的不是教的多学的多就真的有好处,“术业有专攻”才是最好,也是最重要的。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只有那些愚昧得不自知的人才会取笑渴望求知的人,只有无知的人才会认为像别人请教问题是“耻”。现在我常常在想,究竟教师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来教导孩子,韩愈说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但我觉得教师不应是单纯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而应该认真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让自己的思想和孩子的思想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这才是智慧的光芒。教师应该交给孩子的不单单是书本的知识,还应该交给孩子一种感受爱和美的能力,只有当孩子内心充满爱,他才会思考周围的一切,去倾听他人的内心,只有当孩子去感受大自然的一切美好事物,他才能富有创造力。
但在当今中国的社会背景下,实现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有很多专家学者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提出批评和不谅解,但大多数的批评都只是隔靴搔痒的“温柔巴掌”,但却没人能够真正提出一个确实可行的改变中国教育现状的方法,我想在中国这样的大背景下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还缺乏一点魄力,实现自由教育的方式还有一段路要走。
《师说》这样一篇不算很长的文章,却引发了我以上的思考。对于知识,我不仅要从他人那里寻求,最为重要的还是需要我们将那些知识转变为我们自己的智慧,只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头脑的人,如果我们不求甚解,那些所谓学来的知识也永远都是别人而非自己的。同时,当今的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现在的那些教育工作者和专家们,认真思考和解决。同时,我们以后作为一名教师,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第四篇:读师说后感
读师说后感
拜读完大家韩愈的师说,心中感触颇深。的确,尊师重教是学问探讨上一个恒久的主题,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做学问之人必须谨记切不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而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
“师道”,在我看来,也即是遇到不懂的知识,领域,就应该谦虚的向有关方面的专业人士请教,交流,探讨。而不因为面子,年龄,地位等外在因素放弃互相交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对问题的互相交流,探讨,通过互补,互相扩充而是双方都有所裨益。自然,此处便引出一个与之截然想的相对的概念,独立学习,独立研究。不是通过和他人交流,从他人处获取帮助,而是依靠自己个人的思索,研究,解决问题。而自主学习与交流合作,又是哪个更为重要?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自习课上,老师常常告诫我们自我独立完成作业,不要互相交流,而学校,倡导的也是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通过自我个人的思考,能获得许多独特的心得体会,这些在求教或相互交流中是很难形成的,这些犯下的错误,跨过的深深浅浅的障碍,让人记忆深刻,也更容易形成独特的心得与体会。
独立思考,独立探究,虽然是将自己限制在一个孤寂,清冷的环境中,但这样的环境让人更容易静心,更沉得住气,这样的环境,安静的能让自己的灵魂与心灵对话,荡起思想的湖面上最深层次的涟漪。古今中外,众多学者也是在自我独立的环境中成就了思想的深邃与精神的不朽。法国著名思想家梭罗,就是在那静谧无人烟的瓦尔登湖畔,完成了瓦尔登湖,对现代人忙碌疲惫的灵魂进行了深沉的拷问。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也是身居陋室十几载,独自埋身数学海洋,才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历史上许多伟人,他们都选择了自我独立思考,远离人群,拒绝喧嚣,他们,以自我为师,选择内化,从而得出独特的见解,而没有受到任何人的干扰与侵杂。
然而,在当今这个社会,信息爆炸,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普遍存在。互相交流,互相探讨,能吸收他人的智慧,取长补短,快速的提高自我的能力。如今的社会是协作共进的社会,许多重大的科研项目均是团队协作的结晶,仅凭一己之力,是很难胜任复杂而讲究分工的工作的,因此更需要互相探讨与交流,在思想的交融中更容易碰撞出灵感的火花。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思维,而不将视野放宽,与他人交流,只会让自我止步不前。到最后反倒真可能成为韩愈在文中所说的士大夫之族,因为“不耻相师”,最后学问竟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举个简单的例子,微软公司完成一项软件的开发,需要两万多名程序设计人员,这还不包括后期对该软件进行维护,修补的人员。由此可以看出,个人要想取得成就,还需要团队的力量,需要与他人交流,向他人求教,而决不仅是闭门造车。
独立与交流,似乎是一对矛盾体。若要有完全独立的思想,似乎就应该尽量自我独立思考,即使遇到困难,也是自己咬着牙,迎韧而上,而交流与协作,则在一定程度上会磨去自我的棱角,但是,这同时你也接触到了全新的视角,思想与理念,将更加高效的完成工作。
做学问之人,也许思考的不仅仅是单纯选择这两种方式之一,而是如同“中庸之道”一般选择将两种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既有自我独到的见解,又能融合他人思想的亮点,真正做到学会师道,以自我为师,以他人为师。
第五篇:读国学经典《师说》有感
我的新《师说》
--------读国学经典《师说》有感
姜冠中(苏子沟黄岭小学四年一班 指导教师:姜成刚)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之师与今之师有太多的差别。古人尊师那种真挚、心无杂念的纯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早课前对孔子的顶礼膜拜也是极其虔诚的,那种九十度的鞠躬礼叫你不真诚都不行。古之师是既严肃又严厉的,绝不像我的教师那么和蔼可亲。我们早已没有了体罚和训斥,而我从国学经典的墨香中似乎听到了戒尺打手板的啪啪声,也听到了再罚抄一百遍的斥责声„„今天的我们已经习惯于老师的表扬和再奖你一朵小红花的呵护。
古之师与今之师的工作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传道、授业、解惑,只不过是方法与教学形式不同而已,那么今天的师者又应拥有怎样的胸怀呢?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得好,“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有阳光”。教师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靠的是爱的暖意和人格的力量,就是现在提倡的师德。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更信服和尊重师德高尚的老师,那么何为师德高尚呢?即师者对名利的淡,拥有行云流水般淡泊的胸怀,从而叹情感人,以德育人,以此照亮求知者前行的道路,启迪了一颗颗求知的心。师者的心更是对事业的浓,潜心教改,勇于实践,大胆开拓,不仅备好课,更给我们上好课,并善于总结反思,及时对我们进行辅导,用勤奋的心播种教育教学的春天。像孔子那样善于譬喻、循循善诱;像鲁迅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像魏书生那样充满睿智,用特别的方式实施特别的教育;像陈寅恪那样追求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
让师者的内心闪烁出更美的光辉,照亮了我们,照亮了世界。让我们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无私奉献的普通教师。正因为有了他们,世界才变得如此和谐、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