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现代教育学考试总结升华

时间:2019-05-13 03:16: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版现代教育学考试总结升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版现代教育学考试总结升华》。

第一篇:第二版现代教育学考试总结升华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材非常关键点总结以及课后练习答案,写的都很详细)

1.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教育的外延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而其中学校教育是所有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所谓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我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比较,学校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同时,学校教育的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3.教育学:从宏观上说,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从中观上说,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从微观看,教育学是以广义的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4.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亦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5.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2)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

6.学校教育出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的原因和条件:(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7.标志着教育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一般的社会交往活动相分离,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形态,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功能的是:学校出现.在中国,根据文献在夏朝的学校成为’庠序’.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8.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的教育实践

9.简述西方教育史上五大教育思想家柏拉图、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在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作用。答: 柏拉图

1“学习即回忆说”,所谓学习,就是把已经忘记了的知识回忆起来。

2他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他认为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3 作用:《理想国》是西方古代世界一部经典性教育著作,成为西方教育思想重要渊源之一,在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了从学龄前教育以至高等教育无所不包的教育制度体系。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他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泛智教育, 即“普及的教育”和“周全的教育”。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即儿童的天性来开展。

2夸美纽斯建立了班级教学制度及其理论,以及教学过程理论,详尽地论述了各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其中包括自然适应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3 作用:他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为近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名著《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的诞生。“在夸美纽斯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18 和19世纪许多教育思想的萌芽。”人类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是<大教学论> 卢梭

1是坚定的“性善论”者。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开端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就是要让儿童的天性获得率性的发展。自然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自然人。

2他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划分为婴孩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主张根据每个阶段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他还提出了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和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的思想。

3.他认为,创建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树立人们的新观念,包括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儿童中心的观念,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3 作用:卢梭有力地抨击了自古以来传统的教育观点,彻底否定了教室、成人、书本、是教育的中心的观念,提出要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自然行程,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根据儿童的需要、能力和兴趣等。他的教育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教育家。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赫尔巴特

1把管理论、教学论和德育论视为教育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他提出了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后被他的学生席勒发展为五段,即分析、综合、联系、系统和方法。

2他把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把德育看作是教育最根本、最首要的任务。他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

3.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在教育史上被誉为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他构建了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教学原则.4作用:他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使教育学开始走上科学的道路,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近代课程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出“形式阶段”理论,是当时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在历史上首先从理论上明确地把教育与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赫尔巴特是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杜威 对于教育的本质,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杜威认为教育除自身之外无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内在于教育历程。2在经验论基础上,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他提出了思维五步说,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步骤。杜威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广义地说,道德就是教育。”

3作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所涉及的教育基本问题不仅范围广阔,而且意义深远,针对传统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许多合理的见解,对推动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杜威作为一位改革传统教育的思想家,建立起了他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在解决现代教育许多实际问题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他是现代教育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提出者)

10.<教育过程>的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他倡导发现学习观点.,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11.到目前为止,关于教育起源问题,较有影响的说法有: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12.在周朝,为我国女励志社会的鼎盛时期,学校已普遍建立,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分为大学和小学,乡学分为塾,庠,序,校.13.古埃及的学校分为: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寺庙学校,文士学校.14.首创’实验教学法’的是德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梅伊曼和拉伊.实验教学法的主要观点是(1)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教育毫无用处.(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3)主张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倡导通过科学意义上的管擦,试验得出有关教育上的种种认识.15.原始社会教育的一般性质:教育的无阶级性,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原始性.(填)

第二章 人 社会 教育

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矛盾性,指人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的先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要求之间的差异。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从发展发向上看,社会发展的方向总是力图规定人的发展方向,人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有倾向于突破甚至摆脱这种规定;发展水平上,社会的发展水平总是制约着人的发展水平,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力求超越这种制约;发展结构上,体现在人才的群体结构与社会对人才的结构性需求上;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伐善的特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各有其自身的逻辑和特点,两者在特定条件下既可能基本一致,也可能存在程度不同的冲突;

(2)一致性;首先社会发展决定着人的发展,社会条件是怎样的,人的发展状态大体就是怎样;其次人的发展也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3)人在实践活动中与社会构成矛盾关系,人适应社会,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又改造社会,是社会村早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主题。

2.教育的两个基本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

3.教育的基本着眼点:人,是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这一矛盾中的特殊功能和特殊地位在于有目的地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发展需要的人。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先天性素质(遗传。物质前提)、社会环境(教育,重大影响)、个体的主观努力(关键)。(1)个体的先天性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遗传素质上:

第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第二: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2)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后天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大环境,小环境。自觉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3)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人的发展的受动性与能动性都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第二: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5.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学校教育,越来越决定于学校教育(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A、计划性;B、组织性;C、协作性;D、全面性)(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但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很多,教育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人的发展也是多方面的,教育业不可能对人所有方面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首先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再次取决于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外部来看,首先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程度,还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程度。

6、教育的经济功能(科教兴国)(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都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把一般性劳动者转化成专门性的劳动者,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成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把一般性爱的劳动者改造成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7、教育的政治功能(简、判、填)

教育的政治功能,无论是问的那个政治的功能还是变革政治的功能,主要是欧诺各国培养人来实现的。

(1)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通过政治社会化,不仅可以使年轻一代普遍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态度,而且可以培养出各种专门的政治人才或者为这种人才成长打下必要的基础。

(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教育是推动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民主意识的启蒙深入和提升,民主观念的确定都要依靠教育。

(3)、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高校师生的政治思想状态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政治形势的晴雨表,政治运动就是经常从这里发端的。

8、教育的文化功能(深理P56—59)

教育的文化功能就是指教育系统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有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即:传递、保存和活化)

1、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教育是文化传递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

2、教育可以活化文化(教育是活化文化的基本手段)(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改造文化是指在原有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取舍、调整和再组合。教育对文化的改造主要是通过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来实现的)(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

教育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教育是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的; 教育还可以通过创造新文化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9.教育诸多社会功能的联系

(1)整体性;社会诸方面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内在复杂性联系的有机整体,所以教育的社会功能具有整体性

(2)矛盾性;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各自直接的目的和价值指向本身就是不尽相同,所以导致教育社会功能的矛盾性

10、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

1、间接性;○

2、隐含性;○

3、潜在性;○

4、迟效性;○

5、超前性

1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政治对教育的制约(学校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的);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重功利轻发展的教育价值对教学的影响;重共性轻个性;重服从轻自主;重认同轻创造;

12、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设不同年龄水平的学校)○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抓关键期)○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取长补短)○

5、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全面系统)○

6、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1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因素的特性,体现在(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促进或阻碍其发展(2)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不因社会的更迭变化而改变(3)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教育的质规定性就是培养人

(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教育与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坚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具有以下的意义 A. 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 B. 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是有批判的 C. 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是有选择的

D. 教育一方面必须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必须与社会保持恰当的距离

14.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中的地位是:中介转化.(为何是中介转化地位:因为教育是连接人与社会的重要中介,通过教育的中介作用,教育能够有目的,有选择,有规范地把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转化为人的素质,把人的素质提高到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水平上,从而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对人的发展来说,教育促进人的社会化,对社会的发展来说,教育为其早教这一定素质的人.这样教育便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充当着中介转化角色.)15.社会环境的本质是文化.16.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是遗传.17.在个体发展中起据顶作用的是:个体活动。18.教育的政治功能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培养人。

19.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集中表现在: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上.20.影响人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是:个体的先天性素质,个体活动,社会环境.21.教育要解决其面临的基本矛盾,必须相继实现的两个转化是(1)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转化为教育中的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发展之间的矛盾.(2)把对受教育者来说属于外在性的矛盾(即教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发展之间的矛盾)有效的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矛盾.22:试评述’教育万能论’

教育万能论忽视或否认了遗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把人看做环境和教育的消极产物,这是不足取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都是有限的.人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教育知识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有些条件下,教育对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发展也不一定能够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待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把人的发展中所出现的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都归咎于学校教育.23.教育为什么可以适当超前于经济而发展?

因为如果要发展经济,必须首先发展教育,也就是教育先行.教育先行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第三章 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1.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2.教育关系是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教育与外部环境诸方面的种种联系。

3.从共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三个构成要素;从历时的角度可以划分为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结果。4.教育规律的分类(按系统的方法)A. 教育的结构规律;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和谐,才能保证教育系统的问题,促进教育系统的进化;结构必须保持相对稳态,才能保证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结构必须保持其开放性和动态性,才能促进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协调程度,决定其功能的力度和维度.B. 教育的功能规律;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个体发生各方面的作用,受教育者个体的身心特点制约着教育活动的展开;教育通过影响人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全方位地发生作用。

C. 教育的发展规律;教育系统整体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上层建筑各部门对教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的文化继承性与革新性均是教育发展所必须的,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

5.教育的主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的认识和利用规律,做到

(1)认识教育规律;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向教育对象学习(2)利用教育规律;表现在:(1)人们可以创造条件使一定的教育规律得以实现;(2)人们可以使一种教育规律同其他教育规律协同发生作用,使多种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服务于一定的教育目的;(3)人们可以利用教育的客观规律加速或延缓教育系统某一方面发生和发展的进程;(4)人们可以将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

6.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7.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

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民主性原则。选择的基本依据有二:一是现代教育的一般性准则,二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1)教育的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珍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

人道性原则提出的依据有三点:第一,这一原则是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应具有的人道精神而提出的;第二人道性原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内在要求;第三,人道性的培养学生人道主义精神的需要。

贯彻教育的人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满足学生作为人的正常的合理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创造旨在培养人性的留有余地的学校生活;有意识的培育学生的人道精神;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2)教育的个性原则,主要指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

依据:学生之间有千变万化的身心差异;个性原则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需要。贯彻教育的个性原则的基本要求:端正对个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培育学生的特长;

(3)教育的创造性原则,教育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依据:未来社会是以创新为重要标志的;未来教育正越来越成为创新教育。

贯彻教育的创造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培育学生的冒险精神;培育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多样性和个性;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给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表现及创造力的机会;给学生传授一点的创造学知识;(4)教育的活动性原则,通过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和获得主动发展。依据:活动是人的生命的基本形式;活动是教育过程的基础。

贯彻教育的活动性原则的基本要求:联系实际问题和通过实际活动实施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深层内在的教育活动;多让学生自主活动;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提高教师的组织才能;(5)教育的民主性原则,一是指教育机会的平等;二是指教育内部人与人关系的平等。

贯彻教育的民主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不断增加教育机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导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倡启发教育;(启发性教育的实质是是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特别是思维的主动积极性,而不是采取一些外在的具体做法)8.教育的艺术

所谓教育艺术,是教育者在长期艰苦的教育实践中,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教育个性特点和美感。

教育艺术的特点:(填)

1、情感性;○

2、双边性;○

3、创造性;○

4、审美性

9.教育口语的特点:从形式角度看具有:○

1、语流相对清晰、畅达;○

2、词句比较准确、简练和规范;○

3、逻辑性相对较强;○

4、语气变化有致,情绪饱满、丰富,但一般不夸张。

从内容的角度看,其具有:针对性,诱导性,说理性,感染性,教育性。

10.教育的口头言语艺术

(1)说服语;特点和要求:说服的目的要明确;采取疏导与规劝相结合的方法;态度一定要真诚。方式:正面说服;劝导;以情动人

(2)激励语;基本要求:要善于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消极中看到积极;要富有激情;不言过其实。(3)表扬语;基本要求是客观公正及时真挚;表彰主要以讲究事实为主,赞扬侧重于主观判断。

(4)批评语;基本要求:坚持以正面教育以鼓励学生进步为主,辅之以批评处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与人为善;要讲究方法。方式:直接批评与间接批评

(5)群体教育口语,是指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语言形式;特点:目的明确,面向全体学生,简单严谨.(6)处理偶发事件的语言技巧

教师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称为教育机智。处理偶发事件的具体要求:○

1、控制情绪,沉着冷静;○

2、保持良好的“口德”,不谩骂、不恶语伤人;○

3、实事求是,重在疏导;○

4、要有“大将”风范,切记“小肚鸡肠”。

处理偶发事件需要教师有应急处变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技巧,常见的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种:○

1、冲淡;○

2、顺话;○

3、趣解。(填)

7、家访谈话技巧

教师与家长谈话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与家长寒暄,向家长表明诚意,不要以“告状”或“兴师问罪”的姿态出现,接近与家长的情感距离,消除家长可能产生的误解或戒心,为下面的谈话作好心理上的铺垫;第二阶段,教师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情况及学生在校表现,这基本是以教师独白形式进行;第三阶段,教师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包括学生家长的基本情况、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情况、学生在校外的情况等,这基本以教师发问的形式进行;第四阶段,教师与家长共同商谈教育学生的措施与策略,这基本是以双方交谈的形式进行。

家访谈话策略和技巧。首先,分析家长特点,寻找共同话题;其次,从正面肯定入手,创造良好的谈话情景;再次,掌握谈话的主动权;最后,不亢不卑,维护教师尊严,面对个别不尊重教师的无理取闹者,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和语言机智,维护教师的尊严和正当权利。

9.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前提是:认识教育规律

10.教育艺术的创造性主要决定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11.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教育风格.12.教育艺术中最基本的事:言语艺术.13.教育发展的内在原因是: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发展水平的矛盾.14.往往把教育规律绝对化,偶像化,把教育规律当做是一种异己的力量是:宿命论.15.我们人事教育规律的目的是利用教育规律.16.产生幽默意境的各个环节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是:出现反转.17.教育的言语艺术主要包括:口头言语艺术,书面言语艺术和体态言语艺术.18.把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所需要的环节有:教育规律理论化,教育理论目的话,建立教育活动的观念模型,教育理论技术化,教育观念行动化.19.与教育口语相比,教育体态语的特点体现在:直观,模糊,敏感,辅助。

20.幽默意境的形成过程包括的环节有制造悬念,铺垫渲染,出现反转,产生突变。21.下列属于教育口语艺术的有导入,讲授,提问,结语。(为什么批评语不是?)

22.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完成对已知的教育科学规律的认识与对未知的教育客观规律的研究哎和探索两个方面的任务,需要(1)学习教育科学理论,(2)向实践学习,(3)向同行学习,(4)向教育对象学习。

23.教育艺术的情感性与其他艺术的情感性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其他艺术中,艺术家可以尽情宣泄纯个人的各种复杂情感,而在教育艺术中则不行。(2)一般艺术家都是站在自己作品的后面通过艺术形象这一中介来影响欣赏者的审美情感,而在教育艺术中教师和学生则是直接的面对面的。(3)一般艺术对人的情感影响往往是不确定的,而教育活动的情感影响则更确定,更健康。

24.教育艺术的创造性表现为不同的层次:一是单项方式、方法运用的创造性;二是综合运用教育技巧的创造性;三是个人的教育风格的形成。

25.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不同表现在:(1)二者研究的对象不同;(2)二者所属范畴 不同;(3)二者运用的方法不同;(4)二者的特点不同。

26.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联系表现在:(1)教育科学是教育艺术的基础和依据;(2)教育艺术是教育科学的发挥和升华; 27.教育体态言语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手势,姿态眼神目光/表情灯非语言信号来传达教育信息的一种言语活动.其特点是:直观性,模糊性,敏感性,辅助性.其类型包括面部言语艺术,姿态言语艺术,手势言语艺术,外部言语艺术.28.面部言语是指教师通过面部肌肉变化,运用眉,眼,口,鼻的活动和形态变化而传递信息.总的要求:紧密结合教育内容,自然,贴切,巧妙,切记挤眉弄眼,过分夸张,或肌肉僵硬,表情木然.面目言语包括目光言语和微笑言语.目光言语的基本要求一是教师的目光覆盖面要宽,二是不呆滞.微笑言语的基本要求一是发自内心,二是适度.29.姿态言语指通过言语和四肢的动作变化来传递信息.基本要求:站在讲台上讲身要正,腿要直,头要平,胸要挺;走路自然大方.坐姿自然随和放松.30.收拾言语指通过手和臂的动作变化来传递信息.基本要求(1)简洁明确(2)自然流畅(3)与姿态,面部言语和口头言语相协调(4)适可而止.31.外部言语艺术指衣着服饰发行配饰美容化妆等来传递信息.基本要求(1)规范整洁端庄(2)富有生气(3)有个人特点或个人风格(4)在可能和必要时要与当时的教育内容想协调.32.教育幽默的表达方式(1)表情幽默,指面部眼神变化方面的幽默;(2)动作幽默,指手势头势体势方面的幽默,(3)书面语幽默(4)口头语言幽默.33.幽默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功能:首先,幽默能使教师具有个性和与众不同,其次,幽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减少和化解师生的情感冲突,再次,幽默能创造一种愉快轻松的教育氛围,强化教育效果,第四,幽默能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34.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幽默才能:首先要在勤学善思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教育智慧.幽默是智慧的象征,智者多幽默,没有智慧便没有幽默,便没有灵感勃发的光辉.其次是要有意识地向各种艺术门类学习(例如相声,戏剧等),积累幽默素材,训练技能.再次是要强化幽默意识,精心准备,大胆实践,及时反馈,依靠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教育幽默艺术水平.35.在对待教育规律的问题上,如何认识唯意志论和宿命论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极端观点:

唯心主义教育者认为,教育活动是由一系列千变万化,消纵即逝的偶然事件所构成的,并无什么规律在制约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是依教育者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唯心主义教育的唯意志论.在另一个极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教育者对教育仅从课题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但往往把教育规律绝对化偶像化,把教育规律当成是一种异己的力量.这就是旧唯物主义教育的宿命论.其表现就是否定人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个性,把教育等那工程一种按既定程序办事的机械化和程序化的活动,所谓教育学,也就是教育活动的工作手册和注意事项.我们认为,一方面,教育规律是客观的,它制约着人的教育活动,教育主体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另一方面,教育主体的教育活动又影响着教育规律,人们可以认识,驾驭和利用它,也可以改变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某些条件.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他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教育目的的特征一是它是一种预期的要求或规定,二是它注重的是个体的总体发展,三是它具有社会性,四是通过观念影响和指导人们教育实践)2.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针。

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分别是什么?(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方向.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础的内容.正确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的总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现实操作和具体落实.(3)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教学工作是学校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途径.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反映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接受教育目的的规约,同时,教育目的则以教学目标为中介而从观念设想转化为行动追求.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基本观点概括如下: 第一、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第二、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第三、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第四、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五、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

第六、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具有以下的素质要素: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性格;

6.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制定的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爱伦凯。类型:以卢梭为代表的最为极端,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倾向;以爱伦凯为代表的热衷于颂扬儿童真善美的天性和自由个性;新人文主义性质不拒绝教育的社会目的,知识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孔德、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类型:以迪尔凯姆为代表,并为把个人和社会对立起来,只是认为射而回;是目的,个人是手段;以凯兴斯泰纳为代表的非常极端,是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也没有一个谁对、谁错的问题。从理论上讲,二者具有同等的合理性与同等的局限性。所以,如果一定要抽象地问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谁对、谁错,谁更合理,这个问题是无法笼统回答的。(判)7.教育目的观,主要指对教育所要的培养的人的规格质量的基本价值取向。

(1)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

哲学基础:人性不变;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基本特征: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

(2)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

哲学基础:实在是变化的而不是永恒的;事物应该具有有用性。

基本特征: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重视科学教育

(3)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

基本精神: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

8.我国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培养劳动者,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9.在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如何解决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1)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2)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包括建立更灵活开放的教育体制,加大教育课程改革力度,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3)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10.全面发展的教育(分析题P69—70、144—146、353—255)“五育”的基本要求:

一、德育:是塑造人灵魂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伦理教育和法制教育。

二、智育: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

三、体育(了解):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

四、美育(了解):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五、劳动技术教育(了解):是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7、“五育”之间的关系(或“五育”的作用)(大题:p146~147)(这段话有助于理解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性)。(1)、“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3)、“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记住)。

“五育”并举并不意味着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和智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具基础性。8.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关于教育目的的问题.9.教育理论最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目的.10.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育目的.11.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目的.12.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的是教育目的.13.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是教育方针 14.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是教育目的 15.学校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是教学工作.16.实现教育目的最基本的途径是教学工作.17.教育目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18.雅典教育中缪司是指智育和美育

19.首次把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作明确区分的是洛克.20<天鹅之歌>的作者是裴斯泰洛奇.21构成人的素质的基础性要素是体能和智能.22.人从事一切活动的素质基源是体能和智能.23.构成人的素质的生理基础的是体能 24.构成人的素质的心理基础的是智能

25.在人的各种素质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活动能力

26.在人的活动和发展起着积极或消极调节作用的是情感意志性格.27.人的素质中的动力因素是情感意志性格.28.人的素质中调节者人的活动的社会方向和行为规范的是道德品质.29.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量基础是情感意志性格.30.<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颁布的.31.在’五育’中,体现整个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德育;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的是德育,为其他方面的教育活动提供科学知识和智慧基础的是智育,为其他各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必要前提的是智育,解决人发展的社会价值方向问题的是德育,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是德育.32.教育方针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质,指导思想,教育目的,教育工作的方向.33.属于个人生活和发展中非理性因素的有:情感,意志,性格 34.属于个人生活和发展中理性因素的有认知,思维,智力

35.历史上出现过的关于教育目的的理论有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

36.一般认为,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实施的全面发展教育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37.为什么说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1)现代生产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只要劳动者基本掌握了生产和工艺的一般原理,就可以顺利的从一个生产部门流动到另一个生产部门.(2)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的智力含量,有助于缩小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3)现代生产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物质财富.38.简述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的地位和作用:

体能和智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生理,心理基础,是人的潜在力量;活动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是人的实际能力;道德品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社会关系方面的品质,调节者人的活动的社会方向和行为规范;情感,意志,性格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量基础,控制着人的活动的发动和停止,调节者活动的强度速度和节奏.这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有机结合,大致构成了人的完整素质的框架.39.我国德育的总目标: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思想品德基础.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40.我国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总目标以及各阶段的培养目标见课本145到146页.41.试述五育之间的关系

(1)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德育关注的是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问题,智育关心的是提高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般知识与能力水平,体育关注改善身体素质,美育提升对美的欣赏能力,劳动技术教育直接指向职业生活.谁也不能取代谁的功能.(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3)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德育和智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具基础性.智育是其他各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必要前提,德育解决的是人发展的社会价值方向问题,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但是这样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他各育的作用.第五章 教育改革

1.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教育理论的创新 2.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是舒尔茨

3.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创造经济效益 4.进步主义教育为核心是实用主义

5.五条著名的实验教学原则是赞科夫提出的 6.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7.帕斯通教育改革理论范型中属于均衡范型的有:进化论,新进化论,结构功能论,系统论.8.帕斯通教育改革理论范型中属于矛盾范型的有: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文化复兴主义,无政府理想主义.第六章 教师

1、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教师的劳动连接着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着国家和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教师是以教育职业或活动为生存、发展方式的职业群体。

2、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使师范教育明确成为学制的一部分。1897年创办南洋公学示范园和1902年清朝的《钦定学堂章程》提出京师大学专设师范馆,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

3、第一步对职业进行课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化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的职业归类为八大类。其中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

4、教师是影响教育改革进程和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教师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发展教育、办好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确主体力量。(填)

5、《师说》所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4、1994年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简称《教师法》。P192

6、定义: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逐步缩小与社会期望的差距,成为合格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以下几点: ○

1、专业精神的发展;○

2、专业知识的发展;○

3、专业技能的发展。

7、教师劳动的特点:P195~198 ○

1、示范性;(师德分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劳动之所以具有强烈的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作为教师劳动对象的青少年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2、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较具有凌红星,主要是由对象特殊性和情景复杂性和难以预测性决定的。

3、系统性;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系统性,决定了驾驶劳动必须高度的协调性; ○

4、学习性;(因为教师有学习性特点)

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并不断地再培训自己。(填)

8、教师的权利和义务P202~204(1)、教师的权利;教师的地位由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职业声望四个方面构成 ○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2)、教师的义务 ○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记忆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

5、制定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勤罚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地址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9、教师的素质:(1)、教师的道德素质:○

1、热爱和忠诚教育事业;○

2、品行高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3、热爱学生。(2)教师的基本素质:

1、专业精神;○

2、师德修养(分析);○

3、业务素质。(3)、教师的前瞻性素质: ○

1、教育家的意识;○

2、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

3、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4、健康的心理素质;○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6、法律意识。

10.教育社会学对教师社会角色的研究主要有四种观点:道德权威论;文化传播论;双重角色论;文化协调论

11.从教师劳动的对象来看,教师可以被分解成:提供学生成长需要的系统和正确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学生成为合格的国民和公民;塑造学生成为智力和人格健康的社会成员;培养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妖气的一定角色。

12.从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的角度看,职业理念主要包括:对教育的社会功能及意识的认识;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的理解;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对教育规律和教育、教学原则的把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对教育教学的制约性的了解;对教师工作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的理解;对教育的献身精神。13.教师职业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14.标志着教师职业的专业水平大大提高的是教师资格制度

15.创办世界第一所教师培训机构的国家是法国.创办人是拉萨尔.16.教师专业化标准的根本体现与核心是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和提高.17.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国家政策法规是<教师资格条例> 18.学科教学法(PCK)的提出者是舒尔曼

19.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最起码的条件是专业知识 20.区分一个教师是专业教师还是非专业教师的根本性标志是较强的研究能力.21.教师专业地位的实质是专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22.衡量教师社会地位最直接和最基础的指标是经济地位.23.教师角色的思想基础和调节机制是教师职业理念 24.教师角色的直接体现是教师的特定行为方式 25.教师解决角色冲突的基本方法是角色协调 26.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是科学文化知识

27.教师教好所教学科的起码条件是扎实的学科基础.28.教师把自己所知转化为学生所知,把自己所能转化为学生所能的独特的智慧是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和教学能力 29.教师工作的动力性素质是教师的专业精神 30教师职能体现的关键是业务素质.31.我国教师资格取得的要素是:中国公民,思想品德条件,学历条件,教育教学能力,认定合格的手续.32.舒尔曼认为专家教师是由学科内容和教师教养组成的.33.舒尔曼认为教师的学科知识包括的领域有:内容只是,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课程知识.34.舒尔曼认为教师的专业教养包括:学习者及其特征知识,教学情景脉络知识,教学目的价值这学历是基础知识.35.教师专业发展包括的内容有:专业精神的发展,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发展.36.教师的社会地位由专业地位,职业声望,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组成.37.不同国家存在的教师经济地位类型有:高于型,持平型,低于型.38.教师的角色期望大体可分为社会的期望,学生的期望,自我期望.39.教师角色形象的自我期望包括:道德中心型,教学中心型,学术中心型.40.从教师履行职责的角度来看,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专业精神,师德修养,业务素质.41.教师的基本素质成分包括:知识结构,个性品质,教学能力,教育观念.42.简述专业与职业的区别:专业作为区别于一般职业并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专门职业,其特征是从业人员需要经受长期的专门训练,具备专精化的知识和技能,有自己的专业团队和明确的职业道德,工作上具有权威性及独立自主性,具有高度的自律性和自我提高的精神.43.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并且得到社会承认的发展结果和教育从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标准,一是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二是保证教师专业地位和智能发挥的客观环境.44.教师专业地位的实质就是必须拥有专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而衡量教师专业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准就是一系列的教师权利义务的保障和落实的程度.45.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主要表现在:有规定的学历要求,有必要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有特定的职业道德,有相应的制度保证等方面.46.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是通过终身专业训练,获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现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47.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专业精神的发展,(2)专业知识的发展(3)专业技能的发展.48.教师资格的内涵:指公民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条件.包括五项要素:中国公民,思想品德条件,学历条件,教育教学能力,认定合格手续.49.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及努力奉献的风范和精神.如何培养:师范学生通过教师教育,将从事教育事业的理想转化为献身教育的实际行动,在思想上做好从师任教的充分转杯,对教师职业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责任感,形成正确坚定的职业理想以及正确的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并以此作为今后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岗位规范和价值取向.50.如何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师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刻苦学习,掌握教育教学必备的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通过专业知识和手段的提高,能运用专业智能来从事教学教育工作,并提升教育水平,使自己成为一个适应未来社会,教育,科技发展的高素质教育人才.51.为什么说教师劳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1)教师的素质与活动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影响和劳动手段,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示范.(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决定了模仿是青少年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5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上,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手段上,体现在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也体现在教育机制和教育幽默上.53.为什么说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精细的工作必须要有高度的系统性:由于课程的分门别类和教师劳动的横向分工,教师的工作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需要教师相对独立和创造性地去工作,由于人的培养周期长的特性和教师劳动的纵向分工,教师的工作需要进行分阶段划分,由于各个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教育影响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一致和矛盾之处.此外,由于教育改革所导致的教育变动,由于离退休和工作调动等因素所导致的人员变动等等.都说明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精细的工作,必须要有高度的系统性.54.如何解决教师的地位与收入不相符的问题:一方面,有待各级政府努力去改善,政府也正在这么做,另一方面,广大教师也应努力工作,积极奉献,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及素质和形象,以实际行动来不断争取经济待遇的提高.55.教师的职业声望是其社会地位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着教师群体的职业权利的实现及教师个体的心理状态.职业声望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教师的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的高低,教师的工作条件,职业道德和新老成都,此外还受到社会发展水平及传统文化的影响.56.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和职业优越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有劳动保障的价值,(2)教师一年有两个假期(3)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自我实现的价值.(4)教师劳动的陶情价值.57.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社会大舞台上由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行为模式,不仅意味着充当教师的人应完成的有关行为,而且意味着社会对他们所抱有的期望,不仅是教师社会群体的基础,也是教师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58.从教师劳动的对象上来看,教师这种特定的社会职业包括(1)提供学生成长需要的系统和正确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2)教育学生成为合格的国民和公民(3)塑造学生成为智力和人格健康的社会成员,(4)培养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一定角色.59.教师的职业理念主要包括(1)对教育的社会功能及意义的认识(2)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的理解,(3)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基本特征的认识(4)对教育规律和教育,教学原则的把我(5)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对教育教学的制约性的了解(6)对教师工作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的理解(7)对教育的献身精神.60.教育角色的心理品质包括:对学生的爱心和关心,对处理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公心,对自己教育理想的信心和教育实践的决心,不断开拓创新和自我完善的进取心,与同事忠诚合作的热心.61.教师角色的行为习惯包括:规范的教育教学行为,自律的道德行为,自觉参与学校生活的行为,正确处理领导与被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的行为,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行为,善意地对待学生及其家长的态度和要求的行为.62.教师角色冲突中,教师个人如何进行角色协调?

首先,道德是加强角色学习掌握基本的角色要求和有分析的把我各种角色期望的要点,其次,以专业人员的角色为重,既有奉献多于索取的精神,也要懂得合理的使用专业全力,抵制冲突的角色人物,再次还要提高自己的心理调节水平,在面临多重角色冲突需求及角色期望不一致时,能有效地缓解角色冲突.63.教师基本素质几个方面的关系: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教师工作的动力性素质,激励着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业务素质是教师职能体现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和反映着教师的专业精神和师德修养,师德修养是教师形象的重要表现,激励着教师专业精神及业务素质的发挥和发展.64.教书匠和教育家式的区别:教育家式的教师不仅实际工作出类拔萃,不仅能自觉地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而且还有自己较为系统和督导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教书匠式的教师虽然书也教的很好,但主要是个人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具有一定自发性和盲目性,过分注重技能技巧,缺乏教育理念的指导,没有自己自觉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65.如何看待社会上对教师’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吃的是树叶吐的是真丝’的评价:

不少人认为如果不这样形容教师就说明不了教师的伟大或者引起社会的同情.其实,当教师不仅有付出,也有不少所得.尽管目前这种付出和所得之间的关系还不那么合理.而不能认为教师的伟大就在于心甘情愿的委屈自己.第七章 课程

1.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课程》一书出版,标志着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的诞生。

2.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出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区别: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包括其他方面,它也不只是教学内容,还有对教学内容(具体体现为教材)的安排,进程,时限等,课程不应只局限于学科知识体系,还应包括情感、意志、技能体系。

3、课程的分类:(1)、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从内容的固有属性区分)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它也被称为“儿童中心课程”、“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从内容的组织方式)(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4)、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管理的要求来区分)

(5)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从课程的基本价值倾向的不同来分)(6)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对学生影响方式的不同来分)

4、课程设置要做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填)

(1)如何落实课程结构调整的均衡性原则:首先要承认没门课程的独特价值和它们在实现课程目标上的独特地位与作用,其次要承认每门课程的局限性。再次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由轻重之分。

(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第一,应加强学科的综合性;第二,应设置综合课程;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5.影响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3)基础和创新(4)分化与综合的关系(5)结果和过程

6、课程的现代化:(1)课程观念的现代化(2)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1、课程内容应突出基础性;○

2、课程内容应体现现代性;○

3、课程内容应具有民族性;○

4、课程应具有结构性。(3)课程实施的现代化

(4)课程评价的现代化;评价对象要多,评价技术是量化与非量化的结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7.课程编制的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探究模式;批判模式;情景模式.8.课程编制的原则(填)

(1)史密斯课程编制的五大原则:系统知识准则,历久尚存准则,生活效用准则,兴趣需要准则,社会发展准则(2)克尔课程编制的三原理:综合,反复,系统

(3)伊藤信隆的课程编制五原则:互补性,准备性要求,教育转换,价值统一,法规依据

(4)课程专家会议论课程编制的原则:囊括性,连贯性,可行性(1968年在莫斯科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条课程编制的主要原则)

9.课程编制的方法:主观法,客观法,经验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

10、课程编制总体上包括:制定课程计划、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三个层次(填空)

1、制定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所谓课程计划,就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劳动、各种活动等作全面安排。(名词解释)主要内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试考查;

原则: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打好基础;适当分段,先对完整;互相衔接,基本一贯;突出主要学科,保证学科之间的联系;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2、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标准性文件。

课程标准包括:第一,说明部分,概述笨学科的目的,任务和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提出有关教学法的原则性建议;

第二,本文部分,规定教材的编写顺序,列出教材的章,节,目的标题,内容要点及授课时数,实际作业的内容和时数等.第三,有偶的课程标准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的指导意见.○

3、编制教材(教科书)

主要构成:目录,本文,作业,图标与附录

编写教材要求: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基础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形式上的特殊要求 11.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面临的问题:加强基础与更新内容;怎样处理普通中学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关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关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12.教育活动的核心是课程 13.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

1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的时间是2001年 15.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集中体现为:设置综合课程 16.学校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是课程计划。17.在课程计划的内容中,居于首位的是培养目标。

18.基础教育学校调整课程结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均衡性,选择性,综合性。

19.课程编制的情境模式由分析情境,探究模式,过程模式,情境模式,批判模式五个部分组成。

20.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应打好的基础是:第一,科学精神的基础;第二,知识与技能的基础;第三,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基础。

21.简述课程设置 必须要把分化与综合结合起来的原因?

这是因为如果分科过度会产生很多消极后果:一是使教育知识滞后于科学的发展;二是不利于学生形成综合性的学科视野;三是容易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四是不适应学生日后职业转换的需要.而综合课程正好克服了学科本位造成的科目过于繁杂,过于分割的弊端.在重视综合课程建设与教学的同时,又不可忽视分科课程:因为首先分化和综合是客观世界演化,发展的两种基本方式;其次分化与综合也是人认识事物的两种基本方式.只有反应了分科与综合两个方面,才是全面的和合理的.22.如何理解过程性知识观?

现代知识更重视过程性的知识观.其主要思想表现为:知识是建基于客观性之上的,内在于人的主观构建,主管创造,知识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积极内化和主动生成的过程.在课程实施上,过程取向的课程观遵循的是创生取向.在课程评价上,过程取向的课程观从过分关注结果转向对过程的关注,强调评价的过程性是面向’未来’,重在促进被评价者发展的评价.23.结果性知识观与课程性知识观有什么不同:

过程取向的课程观既客服了结果取向的课程观的缺点,又肯定了其合理性因素,它是力图以课程教学的过程为几点谋求结论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相统一的课程观,因而以过程取向的课程观指导课程改革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24.如何加强课程实施的现代化: 首先,教学组织形式应力求多样化和教学模式应采用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符的模式;再次,教学手段应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最后还需加强课程研制者和实施者之间的交流,加强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大力提高教师的素质.25.如何加强课程评价的现代化:

首先,不能只以学生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对象;其次评价技术不应只重量化,而应是量化与非量化的结合;再次,评价手段既应有测验考试,也要有’非考试性’的测评;最后,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不应局限于教师.26.简述课程编制的含义

第一,它是一门技术,包括确定课程目标,拟定课程形式与结构,选择与组织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的方法和技术;

第二,它是一套完整的实践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拟定课程形式与结构,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不同的阶段和环节.27.如何评价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人们评价目标模式是’一种有条理的系统的’课程编制过程.它对编制的贡献是首先它吸收各种学说,其次它为课程编制提供了一个范式,最后就是把评价引进课程编制过程.但它也有不足之处,第一,目标模式的标准化与复杂的实践不相符,第二,采用的是直线式的课程编制过程,过于简单化;第三,目标模式仅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确定知识目标,具有片面性;第四,目标模式只根据学生的行为变化来衡量课程与教学的成败,降低了评价标准,限制了评价的范围.28.如何评价课程编制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对课程编制原理的贡献,第一,它对目标模式进行了详细的批判,第二,它强调了教师的参与,扩大了教师在课程编制和教学上的自主权,为教师培养和在职培训提供了新思想新思路..不过课程模式十分复杂,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很高,再加上它没有具体说明行动方式,也没有在理论上予以系统概括,仅停留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因为难以在实践中有效推行.29.如何评价课程编制探究模式:

课程编制探究模式的贡献,第一,它对课程领域的危机的诊断既深刻又尖锐,有助于人们反思,第二,它重视实际问题,强调从实践的角度来确定课程编制的思路,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第三,它的’集体审议’的探究方式是课程编制过程较为民主.课程编制探究模式的局限:第一,对各种理论进行折中的观念很容易导向相对主义,造成思想上的混乱.第二,’集体审议’虽然民主,但却忽视了意见各异的局面给编制工作带来的困难,审议的成员往往很难达成共识,不利于做出决策.30.在课程编制中,应如何处理好加强基础和更新内容之间的关系?

(1)加强基础:一是变革基础知识的呈现方式,二是赋予基础知识以新的内涵.(2)更新内容:一是在总的指导思想上充分考虑为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打基础的需要,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是在工作方法上,注意精选传统的内容,对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表达,把最新科学思想有选择的渗透到传统的内容中去.31.在课程编制中,处理普通中学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基本思路是:强化普通教育的基础性,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准备教育.32.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的较严重的缺欠.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的欠缺.这首先表现为在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或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程则被忽视或完全缺失,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开发.其次,表现为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忽视了其他课程类型对学生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制约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针对这种状况,教育部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寄出教育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3.如何认识个人本位的课程观和社会本位的课程观?

个人本位或者儿童本位课程观认为个人的存在和发展才是最为根本的,离开了具体的个人,社会则成为抽象物,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个人发展的基础上.而社会本位的课程观则认为社会是最为根本的,社会的价值是绝对的,而个人隶属于社会,依存于社会,个人离开了社会将无法生存,因为,个人的教育必须以社会进步和发展为目的,人们必须根据全社会的利益和进步来考虑课程,课程应当体现社会的价值,根据个人的需求和兴趣考虑课程是无意义的.课程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思想都有着各自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应像对待教育目的的个人本文轮与社会本位论一样,必须将两者尽可能统一起来,但对于它们的统一性必须放在待定的具体的而历史条件下去考察.在权衡和选择课程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时,要审视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根据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有所侧重.而今天的课程改革,主要应当强化个人本位课程的观念,以使课程及其教学尽可能地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34.如何认识’中国学生基础扎实,创新不足;而美国学生基础薄弱,创新素质较高’的结论?

这种概括暗含的结论是学生基础牢固,创新素质就会低下;而基础薄弱,创新素质则较高.其实这种认识是对基础与创新关系的误解.因为基础是创新的前提,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就不可能有创新素质真正而持久的提高.同样,美国中小学生之所以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基础不牢固,襄樊,恰恰是因为他们有着赖以创新的牢固的基础.而我国中小学生之所以创新素质低下,并不是因为他们基础太牢固,二是因为他们所掌握的牢固的基础知识是单纯为’应试’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获取的’死知识’.这不仅不具有创新素质意义上的训练价值,反而会对创新素质产生抑制和排斥.所以要平诶杨学生的创新素质及能力,应把以下三个方面看做是基础:第一,科学精神的基础,第二,知识与技能的基础,第三,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基础.第八章 教学理论

1.教学,广义上是指教的人知道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上是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2.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处于中心地位。从工作类型看,一个学校的工作一般可以分为教学工作、党务工作、行政工作和总务工作,后三种工作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从活动目的看,教育的目的是促进 学生德智体全面的发展,教学的直接目的也是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与教育的目的统一。决定了教学处于中心地位。

3.教育的基本作用:授受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基本能力;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4.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

5.教育系统:由相互作用者的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等空间结构性要素和目标、活动与评价等时间进程性要素构成的特殊复合体。特性:独特的要素(空间性要素和时间性要素);组合性特征;独特的结构和功能;表现的多样性

6.教学系统的要素

(1)教师。课程言之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活动是为了学生而进行的(2)学生。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

(3)内容。内容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中介,离开了内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成了无米之炊

(4)环境。一般分为班级、校内和校外三个层次。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三种类型.。7.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间的流程。

8.教学过程的环节: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学材料;理解教学材料;巩固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经验;测评教学效果。

9.教学过程的本质学说:认识说,特殊认识说,儿童发展说,双边活动说,多质说或复合说,认识—实践说,认识-发展说,审美过程说。

10.教学设计与开发,通过多种途径的创造性设计与开发,将选自文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学习的经验状态。基本价值:满足人类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的需要.最终目的是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成果。

11.教学活动设计和开发的主要指标:教师个人的长处、弱点、经验、能力和兴趣;学生的需要、经验和成熟水平;教学内容和教学指标

12.教学原则: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13、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简)

这一原则是指,教学既要授予学生以文化科学知识,又要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

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要求:○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在的思想性;○

3、注意科学性与思想性的自然有机结合;○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判、选)(深理)

这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导,并联系实际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利用必要的乡土教材或补充教学材料。

(3)、直观性教学原则;

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亲自做一做所学事物,这种方法称为直观性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性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注重运用组织语言直观。

(4)、启发性教学原则;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要求: ○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需要;○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3、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

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要求: ○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拆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6)、巩固性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要求: ○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学习(复习);○

3、在扩充、改组、运用中巩固知识。

(7)、可接受性原则(量力性原则);

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要求:

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

2、各种老师沟通协调。14.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气质.15.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是性格 16.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是能力

17.决定教学系统本身存在的内在因素是教学要素.18.决定就教学系统本身存在的内在因素是教学要素.19.教师中心说的理论体系的构建者是赫尔巴特.20.’产婆术’的发明者是苏格拉底

21.’学科中心说’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学科结构

22.’学科中心说’认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幸福生活的公民.23.’学科中心说’认为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创新文化.24.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动力是教学过程本质的 基本矛盾.25.教学过程结构的实质是时间结构.26.学思行的学习过程理论的提出者是孔子.27.注重’闻见知行’的学习过程的思想家是荀子.2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出自<中庸> 29.三个递进的学习阶段:学习,接受理论的指导,练习的提出者是昆体良.30.第一个企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的教育家式赫尔巴特.3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32.把教学过程分为疑难,问题,假设,验证和结论的教育家是杜威.33.把教学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教学阶段的教育家是凯洛夫.34.是认识活动的核心要素是思维.35.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上升,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36.关于儿童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和’最近发展区学说’理论的提出者是维果茨基.37.关于儿童发展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提出者是皮亚杰.38.关于儿童发展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的提出者是科尔伯格.39教学设计与开发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满足人类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的需要.40.教学设计与开发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成果.41.在教育文化的意义上,人的学习生命的本质在于学习活动.42.’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的主张出自于<学记> 43.主张’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思想家是朱熹.44.教学原则的电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反馈原则的提出者是布鲁纳.45.’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6.人的技能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47.下列属于动作技能的有写字,有用,踢球.48.下列属于智力技能的有作文,心算,默读.49.下列属于心理活动倾向性方面的特征有信念,理想,兴趣,动机.50.下列属于教学中的物质环境的有教学用品和问题器材.51.下列属于教学中社会环境的有集体组织状况,师生交往水平,教师素养,家长素养,社会风尚.52.下列属于教学中的心理环境的有:校风,教风,传统观念,学校管理水平,学风.53.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基本矛盾主要体现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54.人的学习包括经验学习,文化价值学习,具体的知识学习.55.经验学习的机制主要有’通化’,’顺应’,’转化’

56.下列属于价值观特点的有:主观性,发展性,社会历史性,导向性.57.价值认识过程呈现出阶段性,大致表现为:价值感知,价值理解,价值体验.58.人的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包括游戏,学习和劳动.59.教学活动设计与开发原理包括:’人-物’互动原理,’物-物’互动原理,’人-人’互动原理,’个体与自身’互动原理.60.教学与教育的关系:广义上两者没什么区别,但狭义上, 教育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而教学专指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已经从教育概念中分化了出来.61.教学和教育的关系:智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活动.教学是智育的一条主要途径,但并不等同于智育.讲教学,突出的是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而讲智育,突出的是它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62.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为什么处于活动中心?

因为(1)无论从实践,空间还是设施看,教育资源都主要为教学所占有;

(2)学校的工作一般可分为教学工作,党务工作,行政工作和总务工作等,而后三种工作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3)从活动目的看,教育的目的和教学的直接目的一样,都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4)这是教育学的一条基本原理.这在建国以后的教育中有过正反两面的经验和教训.以教学为中心,学校教育就不断发展和不断繁荣;否则,学校教育就会遭受挫折.所以,必须坚持’教学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地位’的基本立场.63.从教育目的看,教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四方面: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促进学生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发展.64.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教学的作用表现为促进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包括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发展一定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学在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的同时,也在促进学生的情感智慧的发展.65.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一般理解看,教学的作用表现为四点:授受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基本能力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66.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和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67.在教学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与促进个性健康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

(1)知识与技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知识是形成技能的基础,它引领着技能的形成,使技能变的正确和精练,减少盲目性.而技能的形成,也会加深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条件和手段.(2)能力的发展与知识掌握,技能发展也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能力的发展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完成的,同时,能力水平又制约着知识掌握的程度和技能形成的速度.(3)知识,技能和能力与个性的关系尤为密切,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对气质,性格的形成和变化的影响非常大,而在某种程度上,对动机,兴趣,理想和信念的形成,发展乃至变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个性的差异,则对一个人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种类,速度以及品质,在一定意义上亦具有决定性作用.68.谈谈如何实现教学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的转变.(1)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力求促使儿童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乐学,善学的学习态度;

(2)强调在教师启发引导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对基础知识的领悟和技能技巧的习得;

(3)强调’知-情’对称,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寓于知识经验中的情感的充分觉察和体验;

(4)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以及多种方式方法的综合运用,为儿童设计出合乎年龄特点的活动,促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69.教学系统.实质上是由相互作用者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空间结构性要素和目标,活动与评价等时间进程性要素构成的特殊复合体.70.教学要素与教学系统有什么关系?

教学要素就是构成教学系统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单元.教学要素与教学系统是相互制约的,教学要素实质上是决定教学系统本身存在的内在因素.一方面,教学要素存在,教学系统本身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只要教学系统存在,就必然包含着所有的教学要素.教学系统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71.教学系统中,教师的作用:课程研制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而及进行的.教学系统中,学生的作用是:是学生的主体,也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72.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间流程.教学过程的动力,也就是教学动力,’是推动和维系教学系统运动的力量,它的产生和作用方式受到教学系统结构与逻辑联系的制约,教学动力的实体是教师与学生的动机联合体.73.简述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哪几类性质的矛盾?

两类,一类是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因产生的,即不断发展的社会对年青一代的要求与年青一代的现有水平不满足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

另一类是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因产生的,即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材相互之间的矛盾.74.如何认识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基本矛盾?

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基本矛盾,是’教’与’学’的矛盾,它主要体现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从认知方面看,表现在教学要求与学生当时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差距上.从情感方面看,表现在教学要求与学生当时的具体需要之间的差距上.前者涉及的是学生能不能,会不会学的问题,后者涉及的是愿不愿意学的问题.传统教学致力于解决第一方面的问题,而忽视了第二方面的问题.现代教学则应同时重视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心理匹配策略就师徒从操作层面生解决这一问题.75.什么是’心理匹配策略?’

心理匹配策略,就是通过改变学生的热乃至评价或改变教学形式,使教学活动被学生主观上认为是满足其需要的,以解决教学要求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矛盾,使教学活动变成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促进教学活动顺利有效的进行.76.教学过程结构是指教学过程内部各组成阶段或组成环节及其在时间方面有机联系或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教学过程结构的实质是时间结构,是指教学活动的展开和进行的时间流程或略逻辑历程.77.我国教育界认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过程有: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要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78.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途径和形式有:一是直接感知,即通过参观见习,实验实习等等相关对象进行直接管制;二是间接感知,即通过使用直观教具,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回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79.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形式有哪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形式是多种多用的,有练习作业,试验,实习等,另外还可以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活动联系气力啊,相互配合,相互促进.80.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对教学效果检查,测量和评价,保证教学过程良性循环?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可以通过观察提问家庭访问检查作业平时测验和期终考试等方式,还可以采用专门的测量方式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智力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情况,或的有关的反馈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检查,自我测量和自我评价,促使学生自觉调控学习过程,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能力,从而保证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81.’特殊人士说’认为教学过程不同于一般人是过程的显著特点有: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82.简述’多质说复合说’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本质是多层次多类型的(1)从认识论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2)从心理学看,是发展过程,(3)从生理学看,是发育成熟过程;(4)从经济学看,是人的在生产过程;(5)从伦理学看,是培养道德品质、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因而,单一的去寻找教学过程的人是本质或发展本质都是不全面的。83.简述‘认识-发展说’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包括三方面:(1)教学过程是以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和发展过程;(2)教学过程是以智育为关键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3)教学过程是个性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学生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84.教学设计与开发的主要心理学依据有:注意的规律,兴趣心理学,动机心理学理论,想象心理学。

85.教学设计与开发的基本途径:现代媒体的设计与开发,现代环境的设计与开发,现代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发。86.简述教学原则、教学规律、教学原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规律是客观的,教学原理随时客观的,但是带有主观性,教学原则具有客观基础,但也是主观的。教学原则是借助于一定的教学规则来实现的,教学规则是教学原则的组成部分和具体细节,每个教学原则都包含一系列的具体的教学规则。87.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1)教学原则式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应;(3)教学原则收到教学目的的制约。

88.结合实际,谈谈当代教学观念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体现在(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的转变。

(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5)从重视结果想重视过程转变。

(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89.教学中心说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教师中心说认为教师是教师是社会的代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决定与支配的中心地位,课本无疑是教学赖以开展的教育内容的中心,而教学必须以课堂为中心。这样,教师中心说就格外重视知识传授,教法和教学结果。

学生中心说主张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认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学生中心说主张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中心;在教育内容上,经验是中心;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活动时中心.进而,学生中心说各位重视能力培养,学习方法和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认知需要与情感需要的整合.学科中心说主张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幸福生活的公民,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创新文化,教学促进甚至穿凿儿童的智力发展,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科学逻辑与心理逻辑应同意与学科逻辑.90.目前,人们对教学动力问题有哪些不同看法?

(1)教学存在动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对学生必须具备的修养提出的要求与学生的修养程度之间的矛盾

(2)教学内部矛盾论,认为教学过程的动力是教学过程内部的矛盾.(3)学习动机论,把教学动力当做一种特定情境下人的适应模式,强调从个体活动的角度来讨论学生从事学习的原因以及怎样改善和唤起学生额的学习动机.(4)教学系统动力结构论,认为教学系统有三种调节机制:由广泛的相互联系支配的机制;由教学系统中的反馈机制实现的机制;由人的心理调节系统实现的机制.(5)教学认识动理论,认为教学动力是由来自师生两方面的力量所构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自己的动机转化为学生的动机,便形成了整个教学认识活动的动力.91.谈谈孔子,赫尔巴特,杜威,凯洛夫关于教学过程的理论.(1)孔子关于学习过程的主张可以概括为学,思,行.(2)赫尔巴特第一个企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3)杜威的教学过程结构被认为概括为疑难,问题,假设,验证和结论.(4)凯洛夫的则是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四个教学阶段.92.试论述我国教育学界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的不同见解.P281 93.结合实际,谈谈教学活动涉及与开发的四条基本原理.P289.94.什么是媒体设计与开发原理,环境设计与开发原理,教学活动涉及与开发原理(重要!)P285

第九章 教学实施

1.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综合。包括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

2.教学方法的分类(1)形态分类:(按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及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来分类)

以语言传导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主的方:演示法、参观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欣赏法:发现法(又叫探索法、研究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2)行为主义分类:

呈现方法:用确定的形式把将要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具体包括向学生讲授、演示图片、指定课题让学生阅读、做示范、带学生到校外考查以及要求他们进行观察等。

实践方法:要求学生起积极作用。知道学生学习某个确定课题,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就特定题目让学生准备下一次考试、对学生从事某项特定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要求学生模仿某特定的模式、训练学生、开展学生阅读等

发现方法:提供给学生一种情景。以引导探究为主。

强化方法:在学生做出预期反应后,由对学生的反映强烈构成的。

(3)主体性分类:提示性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

(4)层次分类:操作性教学方法(具体性、与特定内容不可分割性、程序固定性和操作性);原理性教学方法(抽象性、内容广泛适用性、程序的非特定性和原理指导性);技术性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应用中,贯彻以下原则:要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坚持灵活性,渗透教育机智

3.广义的教学策略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目标被确定后,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定的教学条件,灵活机动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内容、媒体、评价技术、组织形式、方法和各种手段等,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的原理、原则和方式。

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区别: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知识教学策略的一部分,教学策略包含对教学过程中其他资源的合理组织、调控和管理。

4.教学策略的类型(或教学策略体系包括):

(1)学习策略: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性质: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积极进行的认知操作;是学习者制定的综合性学习计划;既有内隐、外显之分,又有水平层次之别;是衡量会不会学的重要标志;具有特定性。如何加强学习策略:

A. 学习策略的教学原则: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的监控;个人效能感

B. 学习策略的教学方式:通过学习策略的教学;学科学习策略的教学;交叉式学习策略的教学(2)教授策略(的方式有:)

① 呈现技巧:设置导入,解释行为;结尾;讲座 ② 内容转化策略; ③ 指导行为策略:练习指导;阅读指导;活动指导 ④ 教学管理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提高教师创造、运用组织策略的能力;提高预防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的能力 ⑤ 课堂强化技术:言语强化;非言语强化;替代性强化(3)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⑥ 课堂教学互动策略:支持性互动策略,课堂交流策略 ⑦ 课外教学互动策略:调和策略,人际交往策略

5.学习方式,实质上是一种追求有效性的教学实施方式,是以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以及教育学意义上的“学习方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1)掌握学习① 组成:自定学习步子;选择性教学;形成性评价 ② 基本步骤(基本程序):单元目标的设计;实施前测验;基本教学;形成性评价;矫正学习;形成性评价II(2)合作学习① 基本特征:小组奖励;个人责任感;均等的成功机会 ② 一般形式:学生小组学习;花锯式策略 ③ 典型的合作学习课;组成部分:内容的呈现;学习小组中学生的讨论和技巧练习;评价个别学生的掌握情况;小组认可 6.狭义的课程评价指的是对课程产品的评价;广义的课程评价,包括评价课程需要、课程设计、教学过程、教材、学生成果目标、通过课程学生取得的进步、教学有效性、教学环境、课程策略、资料分配以及教学成果等内容 7.教学评价的类型:他评价与自评价(评价主体);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评价的标准);针对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作用)

8.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课程材料评价方法;学生学习成就评价方法(学科成就测验、日常考查、专门调查与心理测量);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方法(综合量表评价法、分析法、调查法)9.教学组织的形式

(1)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的基本形式;全班上课、班内分组教学、班内个别教学(2)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外教学、现场教学(3)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10.教学的基本环节(1)备课

备课就是教师为上好课或组织具体教学活动而做的具体准备与计划安排工作。

备课不但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而且能体现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什么时间开始备课为好?

答:新课三到五天前,熟课一般一天前准备。

备好课的标准:懂、透、化,备课还要备学生,备教法。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1)备课的内容钻研教学材料;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样式;拟定教学计划。

(2)、备课的种类

备课可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

备课还可分为:学期(或)学年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P338~339(3)、课的类型与结构

学方法为划分依据,把课分为:观察课、一是以课内采用基本教讲授课、讨论课、实验课。的多少为依据,把课分为:单一课和综合二是以一堂课完成任务课(又称混合课)

1、课的类型

在学校中,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是以“课”为基本单位的。

2、课的结构(简、名词)

课的结构:是指一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安排顺序和时间分配。综合课的一般结构是:

a、组织教学;b、检查复习;c、学习新教材;d、巩固新知识;e、布置课外作业。(4)、教案编写

按形式分为:条目式教案和表格式教案,按篇幅分为:详细教案和简要教案。

教案的基本结构是指教案必需的条目、内容及其相关关系。条目式教案包括背景记载,有学校、班级、科目、课本、教师和日期等项目;然后一般由课题名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材教具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和作业等十大条目组成。(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① 基本要求: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效果优异(3)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与批改;(4)课外辅导;(5)考查与考试及成绩评定

11、编制试题的要求:○

1、依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

2、试题知识覆盖面大,且有一定难度;○

3、试题类型要多;○

4、试题及其答案之间不应有任何重复、交叉和相交;○

5、试题表述要尚明、清晰;○

6、主观题占20%~40%;○

7、客观题占40%~70%;○

8、有难度题占10%~20%;○

9、基础知识点占70%~80%。12.教学方法概念的基点是教学目标

13.教授化-学习化是当代教学策略发展的内在实质。14.衡量学生会不会学的重要标志是学习策略。15.教学策略的基础和核心是学习策略。

16.教授策略的实质是以教师行为为主体的策略。17.教学管理策略的核心是提高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18.学习方式的价值取向是满足学习需要。19.学习方式的基础是学习心理原理。

20.学习方式的核心是学习活动形式的设计。

21.掌握学习的提出者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姆。22.掌握学习的关键成分是自定学习步子。23.教学评价对象的核心是学生学业成就。

24.教学评价对象的重点是教师教授质量和课程与教学设计。

25.学完某门课程或某个重要部分之后进行的旨在评价学生是否已达到教学目标的测试和成绩属于终结性评价。26.教学评价中最核心最基础的活动是教师教学评价。

27.最常用的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主要方法是学科成就测验。28.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29.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

30.下列属于提示型教学方法的有示范,展示,口述,呈示。

31.关涉教育实践问题的三的主要领域是学习的科目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的机构设置。

32.下列属于原理性的教学方法的有启发式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方法,注入式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法。33.下列属于技术性教学方法的有讲授法,谈话法,参观发,练习法,图例讲解法。34.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35.根据教学策略的使用主体的不同,广义的教学策略分为学习

36.从教学互动的形式来看,教学中的互动主要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个体自我互动。37.课堂交流策略的主要类型有发文技巧和讨论策略。

38.下列属于学习风格特点的有独特性,稳定性,活动一个性两重功能。

39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包括确定价值,明确目标,学习心理基础,一般活动形式。40.现代教学评价大致经历了测量,目标模式,目标参照测验,人本化。41教学评价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发展性,科学性,稳定性,客观性。42.课堂评价的自评价方式有反省,自查,检讨,总结,自判。43.考试包括的三个环节是试卷编制,施测,评分。

44.教学组织形式分为三类个别化教学,集体教学,综合教学。45.下列属于个别化教学的有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开放课堂。46.下列属于集体教学的有班级授课,分组教学,导生制。47.我国当前中心小学的课程主要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48.课外教学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年纪活动和全校互动。

49.综合科的一般结构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50.教案按形式可分为条目式教案和表格式教案。51.教案按篇幅可以分为详细教案和简要教案。52.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教学内容是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但教学方法不仅仅是被动的,一旦被选定之后,也会对教学内容产生制约甚至决定作用。

53.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各种欣赏活动,学生在认识了所学事物的价值以后产生出积极的情感反应。54.发现法也是一种传统的额教学方法,它依据C种学习刺激的运用。C中踧踖提供给学生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被希望去发现预期的学习结果。

55.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a.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

b.教学内容特点

c.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d.教师自身的修养

e.教学方法本身的特性

f.教学实践和效率的要求。

g.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条件。

56.在教学方法应用中,必须贯彻以下原则:

a.要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

b.要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

c.要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d.坚持灵活性,渗透教育机智。

57.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指导行为策略有:练习指导,阅读指导,活动指导

58.掌握学习的基本含义: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可以相信所有学生都能掌握一项学习任务,只要能找到帮助每个学生的方法,那么从理论上说,所有学生都能学会掌握。

59.合作学习是旨在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的教学组织方式。

基本特征:小组奖励,个人责任感,均等的成功机会。

一般形式:学生小组学习,花锯式策略,集体调查研究

60.花锯式策略:从各小组中选出一名成员,组成专家组,线性学习某一个具体的课题内容等,从而成为某一课题领域的‘专家’,相会并交流学习经验和体会。然后,‘专家组’结束活动,每个‘专家’回到原来的小组教其他的成员,他对本小组成员吸收其他小组的见解以及提成学习的成效具有决定作用。小组的‘专家’代表应轮流出任,通过精心设计和实施,花锯式策略可以提高小组每个成员的独立性。

61.最典型的合作学习课有四个组成部分:内容的呈现,学习小组中的学生讨论和技巧练习,评价个别学生的掌握情况,小组

认可和奖励。

62.从评价对教学活动产生作用的角度,教学评价有以下功能:检查,反馈,激励,定向,管理。

第十章

德 育

1、分析:全面发展教育之间的关系?“成人第一,成才第二” P353

2、德育过程的组织(1)、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组织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

活动与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填)(2)、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发挥他们的道德主体性,促进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3)、增进各个层级、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沟通,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保持教育影响的连贯性、一致性、长期性和长效性。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通过活动与交往,产生心理内部矛盾运动,再通过活动与交往,再产生心理内部矛盾运动,由此产生的一个长期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3、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法;

2、角色扮演法;

3、情境体验法;(情境体验法是自觉地发现和创设教育情境,通过儿童直接或间接的道德体验,使他们在思想和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的方法。)

4、合作学习法;

5、榜样示范法;

6、实际锻炼法;

7、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进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是对品德发展的一种强化手段。其方式、策略主要有:赞许、表扬、奖励、奖赏、惩罚、操行评定等)

8、修养指导法(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

第十一章 班主任工作

1、班级的功能(班级休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

1、归属功能;○

2、社会化功能;○

3、个性化功能;○

4、选择功能;○5保护功能。

2、班主任的职责:

1、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3、组织和指导种类班级活动的开展;

4、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3、班主任素养:○

1、高尚的思想品质;○

2、坚定的教育信念。

4、班级活动是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是进行集体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填、判)

5、学业不良及其指导(简)

关于学业不良的界定大体分为三种:○

1、学业未达到规定的学习标准或期望水平,主要依据具体教育目标实现或课程标准达到目的的程度来判断;○

2、以“低学力”,即学生实际的学力测查结果低于根据智力测验结果所推断的可能水平;○

3、未能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潜能,因身心障碍而导致的学业迟滞。班主任如何指导学业不良的学生:

答:第一,激活学习动机;第二,消除厌学情绪;第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四,改进学生评价方式;第五,改善班级环境。

6、品德不良的预防与矫治(深理)

对于学生品行不良的矫治,班主任大致可以按照以下几个基本步骤来进行:

答:第一,了解情况;第二,分析原因;第三,采取策略;第四,反馈调节;第五,巩固强化。

第二篇:现代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0.1教育学学科形成标志,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论述教育目的以实践哲学为理论基础,论述教育途径方法途径以心理学);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课堂课本,杜威教育思想:生活活动学生三中心)《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绅士 洛克《教育漫话》。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范式”,库恩《必要的张力》。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专著。培根《论科学价值和发展》教育的艺术独立领域。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开端。

0.2教育学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已经意识到的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教育学的价值: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配置坚定的教育信念;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能力;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教育学历史发展三阶段:前教育学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教育学多样化发展。前教育学的基本特征: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学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0.3实验教育学反对以赫尔巴特强调的概念思辨,认为其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再进行实验、将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认为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的区别在与心理实验在心理实验室进行,教育实验则在真正的学校环境中和教学实践中进行;主张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它强调的定景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0.4实用教育学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某种生活做准备;教育及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自己的经验,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是生活,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学生的学校学习就是一个社会成长的过程;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的,打破了原先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在教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讨、发现

1.1教育起源的认识:神话起源论(第一个正式提出);生物(西方第一个代表性),归结于动物本能行为,归结于天生生物行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而非一种特殊社会现象,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教授活动,法国利托尔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动物之教育》,英国沛西·能《人民的教育》;心理,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美国孟禄《教育史教科书》,把全部教育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从而把有意识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走向极端了;劳动;生活,杜威认为,教育没有目的或是外在目的

1.2叶澜 教育交往起源论。苏格拉底,“什么是教育,美德是否可教”。教育的“生产力说”认为教育即生产力,还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我国奴隶社会教《四书五经》。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菲尔。

1.3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教育的本质:教育基于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盾,通过“育人”这种活动方式而展开,教育正是通过此矛盾的解决,培养自然性与社会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然后再作用于社会的。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育人,其育人的支撑点是教育者的主观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客观水平的矛盾、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盾。教育概念界定的说明: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它抓住了教育的基本矛盾(特殊范畴说);凸现了教育的目的;展现了教育的过程;解释了教育活动的诸多属性;涵括广义与狭义教育的多个层次。教育自觉是指自觉地把握学生的精神状态,并采取适当的方法促使其健康成长。教育态度是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教育的基本属性:教育的永恒性;生产性;历史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一方面教育自身要受当时特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和法律道德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体现出教育自身的规律性,特别是在关于客观事物的教育内容、教育的方法手段、教学过程的认识规律等方面,教育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此外,独立性还表现在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起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长期性;民族性。教育功能:作用对象(个体、社会)呈现方式(显性隐性)作用方向(正负)。教育的个体功能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称教育的本体性功能。教育的基本功能,影响人的发展;扩展功能,影响社会发展。

1.4教育的发展:原始教育(无阶级性)、古代~(教育和生产劳动完全分离)、现代~。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古代社会:出现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目标比较狭窄,学为仕官、学为僧侣;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性质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比较封闭;教育方法比较呆板、机械,主要是单纯知识传授,强迫性的道德灌输,允许教育中的体罚手段,东方孔子“启发式教学”、马融的小先生教学制、苏格拉底问答术(产婆术);积累了丰富教育经验,获得了逐步的科学教育认识。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重,现代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为普及教育的程度;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科教兴国;在以人为本思想下,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提倡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

1.5现代化教育: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日趋紧密;普及性与专门性日趋结合;形式更加多样化;有商品性;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发展性;民主性;主体性;民族性与国际性日益结合;生态意识在增强。

1.6学校产生的条件:生产力发展使脑体分工成为可能;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日益复杂,使原来那种融于劳动之中的,以口耳相授为主要方式的,自发的教育不能满足人类人会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需要;文字的出现;阶级的出现以及统治阶级培养其子弟的需要

2.1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特点:宏观性;预期性;强制性;时代性。是客观性的主观表达,兼具主观与客观的特征。结构: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逐层向下)。确定依据:客观依据,生产力的影响;生产关系的影响;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教育目的的确定也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不同时期和背景下,人们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不同,因此产生不同的观点和取舍。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完满生活的教育目的观、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功能:激励功能;指导功能;评价功能。现代教育目的应体现人发展的多方面要求。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总与分的关系。我国的教育目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个人本位(人的需要,卢梭、裴斯泰洛克、康德、马斯洛、萨特)社会本位(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2.2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智育(授予科学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它是各育的知性基础);体育(传授体育运动和健身知识与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体质);美育(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它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正确认识五育之间的关系:“五育”之间不能替代,各育之间是相对独立的,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内涵、任务和功能,对学生发展起不同作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应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防止重此轻彼的现象。马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3素质教育的理解: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造就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目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以个体素质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人的现代化,即在发展个性的基础上,促进人的现代化,以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改造社会的创造能力。性质:它是现代教育;它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特别关注个别差异;它充分发展每个人的潜能。特点:以人为本、突出主体精神、面向全体、关注终身发展(教育是一声不断重复的概念体现终身教育);具有:全民性、整体性、主体性、合作性、活动性。素质与应试:教育价值观不同;教育内容不同;教育方法不同;教育评价不同。

2.4应试教育的存在基础:应试教育受到中国传统考试制度影响,有文化传统影响;应试教育是当前生产力不发达、就业岗位有限的产物;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机会竞争的激烈是其重要原因;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偏差的产物。因此批而不亡。

3.1发展特点:一维性;均衡性;活动性。人的发展,身体和心理。制约人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个性发展是在人的共同性基础上,充分地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3.2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方面。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环境影响具有自发性。人自从来到人世就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环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境影响具有偶然性,即环境影响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个体接触到它时才可能受其影响;人对环境影响具有选择性,即个体对环境影响存在适应与对抗等多种选择。遗传影响人的发展:生理结构与机能是由其父母的遗传物质(DNA)决定的;遗传素质是非获得性素质,是一种基因的本能遗传现象;遗传成熟机制制约着个体发展的顺序、速率。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影响着人的发展;遗传的影响仅仅是潜在的,而非现实的。即遗传因素是后代发展的生理基础,规定着后代发展的可能性方向,但非现实的影响。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教育跟人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体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为教育提供必要的基础与可能,而教育又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变为现实,从而促进个体的不断发展。教育促进发展的机理:对教育在心理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掌握和类化是教育到发展的必经过程。教育与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特别是个体的成熟度为教育提供了物质可能;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受“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的支配,通过教育,特别是个体的学习活动,可以对个体的生理成熟发生影响。教育主导人的发展:教育不仅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还是一个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及社会经验组成的系统,其中包括学生主动的接受过程,即个体自己的心理活动;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是在教师教学中通过他们过去的学习而形成的,新的需要又是在教育的需求下,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在教育工作中心理内化(就是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主体的东西:知识内化、智力、道德)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环节。要依赖于教育提出的社会行为要求为学生所领会——学生一般只有在具有良好态度下,才会接受所领会的教育要求;这些领会了的要求为学生所接受——只有当这些行为要求在活动中得到概括化和系统化以后,它们才能成为学生的个性特性,学生才能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现代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个性发展的条件: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他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是人的个性发展的现实基础;社会结构和人与人联系的方式,社会的精神文明状况、意识形态等,构成人的个性发展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前提;人作为生物个体的遗传因素、主体的身心发育程度和活动的方式与状态,是人的个性发展的内在条件。

3.3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

4.1教育结构就是指构成教育体系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这里的教育结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结构。教育公平的核心理念是每个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某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教育先行的内涵及依据:经济允许的范围内适度优先发展教育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4.2教育与经济是相互联系影响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发展又进一步影响经济,从而使两者关系更加错综复杂。经济对教育: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选择与传递;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发展速度;经济发展影响教育改革进程;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公平落实。现代教育对经济的影响:现代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现代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经济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产业结构制约教育专业结构和类别结构;劳动技术结构制约教育类别结构和教育程度;地区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的布局。政治对教育:政治制度制约着现代教育目的;政治制约着现代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权利。教育对政治:促进政治民主化;有助政治信息的加工与传播;有助世界政治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5.1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师过程的中心阶段是理解教材。

5.2教师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思想品德向青年一代传播人类知识财富和思想意识,并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专业人员,以教书育人为职责。教师经济待遇是指教师所得到的物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及医疗、保险、退休金等福利,是教师劳动的价值表现。教师政治地位指教师职业在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表现为教师的政治身份的获得、自治组织的建立、政治参与度、政治影响力等。人类灵魂工程师,加里宁。1995《教师资格条例》;1993《教师法》,教师是履行教育职责的专业人员,“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开始分工的奴隶社会。

5.3教师职业权利:一般公民权利;专业自主权:教育的权利,专业发展权,参与管理权。教师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由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情况决定,属劳动对象)和重组性、示范性、长期性和迟效性、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劳动量的隐含性。现代教师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理解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的期待);文化知识素质;教育能力素质;身心素质。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专业素养,是作为专门职业的教师所必须经常休息涵养的内容,是当代教师质量和教师风貌的集中体现。教师专业素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新型知识结构;相应专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具体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5.4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的一种身份并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时代性和普遍性)。教师角色定位: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研究者;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角色转换的必要性:终身教育的要求;网络消解教师权威;知识观的变迁;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5.5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及现实途径:现存问题(理论层面,当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大多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及个体专业发展就是将优秀和骨干教师带有经验性、典型性的“特征”传递给师范生或新任教师的过程。这种假设暗含着两个前提,及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具有普遍性,同时属于教师专业领域内的职能素质信念与能力系统都是可以言传、外显的。而实际的情况是,一部分专业素质是缄默的、隐性的,属于个人化的。机制层面,由于受当前学术研究中部分人浮躁,投机与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一些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教育者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中表现出很强的“目标——动力”导向,过于强调发展计划对教师晋级、评优等方面的价值和影响,或依靠硬性指标、外部利益驱使教师参与各种专业进修和培训,忽视从专业本身引导教师内在的自觉意识。观念层面,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漠,对职业规范、周期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影响了长远的专业发展。物质层面,由于我国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加之有些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很多理论上可行的计划在实施时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专业发展行为流于形式。)。教师专业发展现实途径: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法国,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大致分为定向型、开放型);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我国奖惩性教师评价、英国表现管理、美国教学档案袋评价);教育行动研究是有效途径(美国勒温、英国斯腾豪斯)。

5.6学生:广义泛指一切受教育的人;狭义各种教育机关受教育的人;特狭义学校中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属性:学生是三种属性的统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社会权利(公民权、学习的权利)。基本特点:学生是主体性的人;学生是发展性的人;学生是完整性的人;学生是个性化的人。学生观:学生是人;是发展中的人;是独特的人。洛克,白板说,“外塑论”学生说,我国,强调教师的权威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内发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5.7师生关系【教育关系是师生关系(社会关系、教育、心理、伦理、法律)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交往过程中所发生的联系。特点:民主平等性、互利互惠性、合作对话性。类型:命令—服从型师生关系;放任—自流型师生关系;民主—参与型师生关系。主体间性,德,胡塞尔,我—你主体间性对话关系。师生关系问题原因及途径:问题,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实用与功利;对立与冲突。原因,历史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自身主观的因素;教师不良的教育手段;个别教师师德滑坡。途径,确立生命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加强师德建设,与学生携手共建师生关系,教师应胸怀满腔的教育爱、教师要善于倾听。

6.1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使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课程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社会和学生与作为客体的课程之间需要关系的反映。课程即学问和学科:六艺、六经、四书、欧洲七艺;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美国比彻姆。6.2课程标准,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更好的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改规范的课程目标)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在2001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用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纲要中,小学综合课程(广域)主要,初中分科与综合结合,高中分科为主

6.3全人发展,强调国际意识培养,孔子“复礼”、英国斯宾塞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

6.4新课改中,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7.1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学是社会延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教学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教学工作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7.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

7.3教学过程的规律:双边性规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既对立又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教是为了学并决定着学,而学依据着教并影响着教。因此,教学须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间接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是以间接经验为主的;发展性教学过程要处理好知识掌握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实现知识掌握与发展智力的统一;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7.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动机,引起欲望(方法:讲故事;演示直观材料;复习旧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指出新知识的重要性;提出问题);感知教材 构成表象(演示、试验、观察);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方法: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推理);复习教材,巩固知识(数字记忆;串联记忆;联想记忆;谐音记忆);运用知识,培养技能;检查知识,获得反馈。

7.5教学原则的体系: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不愤不启,道而弗牵);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巩固性原则;

7.6复习:学期开始时使新课能顺利进行;经常性的复习为了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阶段性为了把一个阶段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深化,弥补知识缺陷;期末使全面、系统、巩固地掌握一学期所学的知识、技能,7.7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以语言为主,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讲解,向学生系统地连贯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教学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要求: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讲授要有启发性;要注意语言技巧;结合教学内容,恰当配合板书)谈话法(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要求:教师要做好谈话的充分准备;要善于启发;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做好归纳小结)。法,要求:做好实验前的准备;要使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要求与做法;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做好实验小结)练习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通过反复地完成一定的操作或从事某些活动,以进一步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要求: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掌握练习的基本知识;要保持练习的效用性;要严格要求;要使学生知道每次练习的结果)

7.8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优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能够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缺对全体学生采用统一教材,要求用同一种方法授课,不能充分照顾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等);道尔顿式;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复式教学(我国贫困地区)

7.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上课(目的明确;内容科学;方法恰当;组织的好;积极性高;语言生动;板书工整;布置好课外作业);课后辅导;学业检查;成绩评定

10.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其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定型化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模式。现代教育制度诞生于19世纪欧洲,以国家教育制度的出现为标志。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重视学前教育;加强基础教育,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与结合;高等教育多样化与综合化;成人继续教育的迅速发展;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双轨制,英法,下延型为升大学;单轨制,美国;分支型,苏联、中国(由单轨转变来)。我国现行学制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得到了确认。1986年《中~国义务教育法》我国义务教育(强迫性、普及型、免费性)制度的确立。新中国现行学制:幼儿教育、初等、中等、高等。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趋势是由相互独立的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向综合中学发展。生产、教学、科研一体化成为现代大学的特征。

10.2“癸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清政府于1904年颁布,宣告中国现代学制产生。1912年,“壬子癸卯学制”的实施标志我国现代学制的初步确立。1922年,“壬戌学制”,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壬寅学制”,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0.3普职之争的实质是现代中等教育中的教育分流问题,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分流和何时分流。

10.4终身教育:1965年保尔•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是“从幼儿期到死亡的不断的学校及校外教育,不存在青少年、成人之区别,与培养人格和职业生活的训练相结合。” 影响:终身教育持一种大教育观;终身教育持一种民主的教育观;终身教育是对现代教育的补正;终身教育是一种构想

第三篇:教育学考试总结

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加入情景的教育学是由情景线索,理论线索,技术操作线索三个维度组成。3.教育的性质: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第二,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第三,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由此我们可以把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4.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5.教育的发展:远古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它们的特点:远古教育,1,非独立性。2,贫乏性。3,无阶级性。古代教育:1,教育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2,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3,教育具有了阶级性,等级性,狭义性。4,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的进步的表现,教育的第一次分化,古代学校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6.我国教育特点(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2,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7.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目的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五个组成部分。(德育是指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8.教育目标体系:第一层次教育目的。第二层次教育目标,第三层次课程目标。第四层次单元目标。

9.教育目标的分类:1,认知领域。2,能力领域。3,情意领域。10.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1.人发展的规律:1,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采取策略:循序渐进)。2,要适应人的身心的阶段性(发展期)。3,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4,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12.教育设计社会的功能:它与人口(与人口数量,人口质量的关系),政治,经济,文化等。

13.应试教育的负效应:1,片面的追求升学率。2,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3,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

14.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15.教师的定义:是受社会的委托,在教育机构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的专门人员。

16.教师的职业态度包括哪些?1,理解学生,2,与学生和睦相处3,积极的自我意识4,教育等期待。教师的知识结构: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17.教师的能力结构:1,教育预见能力2,教育传导能力。3,教育过程控制能力。

18.教师具有哪些能力以及扮演角色的内涵?1,教师的“教员”角色2,教师的“领导者”角色3,教师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角色4,教师的“心理医生”角色5教师的”青少年朋友”的角色6,教师的“父母”角色7,教师的“榜样”角色8,教师作为“被攻击的对象”的角色9,教师的“研究者”角色10,学校管理者的角色

19.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并分别理解其特点? 特殊的复杂性,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显效的长期性,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劳动量的隐含性,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劳动的协作性

20.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人(是一个能动体,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具有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1.学生的社会地位:1,青少年是权力的主体2,青少年的合法权利:生存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安全权(多选)

22.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1,初中学生生理发展特点(初中学生处于生理期的激变期,主要表现为成长发育迅速,身体机能迅速健全,性开始成熟。2.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明显提高,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初中学生记忆力的发展是人生记忆的“高峰”前奏。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过渡。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

23.未成年人犯错误的高峰年龄是12—15岁。“年龄的危险期”

24.青少年发胀的特殊问题: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自我探索中的迷惑,父母过高的期望引起的压力。

25.师生关系表现:师生间的工作关系,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师生间的组织关系,师生间的心理关系,师生间的情感关系。

26.家庭的教育功能:(5点)首先,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的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其次,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再次,家庭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志趣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再其次,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也具有独特的作用。最后,家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也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27.家庭的教育特点:1,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2,家庭对受教育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3,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4,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

28.家庭的哪些因素对教育有影响? 非智力因素不可估量,家长职业的类别,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物质生活条件,家庭结构,家庭的气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

29.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服务功能,教育功能,宣传功能,经济功能,协调功能。

30.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1,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2,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一致3.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31.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互相访问,通讯联系,召开家长会,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

32.课程的定义: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的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33.工具类:语数外。知识类: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必修课: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选修课: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

34.学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它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学科历史悠久,中国代表人物(孔子),西方(亚里士多德)。35.活动课程: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

36.显性与隐性课程的概念:前者亦称正式课程,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后者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的传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影响。

37.隐性课程功能:陶冶功能,育美功能,益智功能,健体功能

38.课程现代化的特点:综合各科的教育改革,总的趋势是现代化。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4,重视个别差异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与交流。

39.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40.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的分别定义:1,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2.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编订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3.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41.(简答)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1.在内容上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2.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3.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42.课程与教学间的关系:塞勒等人提出三个隐喻,1.课程是一栋建筑的设计图纸2.课程是一场球赛的设计方案。3。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43.教学设计特征:1.教学计划、开发、传递和评价系统化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3.教学目标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5.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媒体的选择6.评价是设计的一部分。

44.教学设计的步骤:1.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6.考虑如何对教学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主要指测试与评分。

45.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传授知识,形成技能。

46.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认识的简约性规律、教与学相互依存规律、教学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规律、教学要素的整体规律。

47.八大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巩固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可接受性的原则

48.教学方法四类:以语言传递为主,以直接知觉传递为主,以实际训练为主,以陶冶为主的方法。

(参观法:组织学生到大自然或社会特定场所去观察、接触客观事物或现象来获得新知识和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的使学生处于一中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利用其他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方法。)49.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了解学生的需要、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建立教室常规

50.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作业,辅导,讲座,参观。教学进行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和评价构成了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51.学习的类型:1,知识的学习2,技能和熟练的学习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52.动作技能的形成要经历:定向,分解,定位和熟练。

53.加涅将问题的解决分为:提出问题,明确问题,形成假设,检验假设。任何一种道德都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动。

54.学习方法指导的目标:学习条件最优化、学习过程最优化、逐步形成自学技能。

55.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4.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56.学习方法指导的过程:1.了解学情;2.制定计划,做好准备;3.实施指导;4.反馈控制。

57.素质教育的涵义:素质教育的问题,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

58.所谓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换言之,素质教育,就是教育者科学地运用人类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去开发、塑造和完善儿童(广义的)身心结构与功能,以到达全面提高公民素质质量的教育实践过程。

59.素质教育的特点:整体性、基础性、内化性、综合性。

60.如何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或理解持之以恒)?

答:一般是从知(即道德认识)开始,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发展顺序进行的。但这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经常发生变动,即品德的培养可以以任何一的环节为开端着手进行。

(一)、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它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与运用。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是:从他律到自律、从客观的效果到内在的动机、从他人在自己、从片面到全面。

(二)、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之一。

(三)、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是所表现出来的哦意志品质。

(四)、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这个过程与中国所说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相符合。56.育人原则与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侦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在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地的要求发展。

57.育人方法:

(1)、说服教育。(2)、榜样和示范。【示范种类:行为示范、言语示范、象征性示范、抽象示范、创造示范、参与性示范、延迟示范】(3)、锻炼。【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组织活动】(4)、修养。【(名词解释)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修养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5)、陶冶。【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6)、评价【(多选)方式:奖励(赞许、表扬、奖赏)、惩罚(批评、谴责、训导、处分(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操行评定】。

第四篇:教育学考试总结

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史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杜威)

2、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国义务教育

3、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4、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外部分组)

5、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内容型策略)

6、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

7、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8、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9、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0、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尊重一个人”。这句话说明的德育原则是(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11、班主任是学生的组织者、管理者、教育者。

12、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13、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

1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15、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多样化。

16、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

17、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检查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8、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19、教学过程的结构: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20、教学目的的结构层次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21、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1)理论假设(A道德发展论,B道德教育论);(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A 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B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C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A认知模式的缺陷,B 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22、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1)中小学在德育认识上存在以下偏差:一是把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使德育蜕化为政治,窄化了德育的功能;二是把德育等同于理想教育,排斥德育的现实取向,导致了德育脱离现实的倾向;三是把德育等同于集体主义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把德育等同于知识教育,德育成了应付考试的一门课程。

(2)在德育工作中存在功利主义倾向,过于重视思想、政治和道德知识,注重书本教育、口头说教,忽视实践锻炼,启发自觉,不注重道德主体的养成等问题。

(3)在德育管理中的主观主义倾向,习惯自上而下发号施令,忽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结果是德育低效、道德冷漠等问题日益严重。

(4)在德育评价上存在形式主义倾向,表现在以认识代替行动,以书本知识的考试代替对学生的全面系统品德评价。

(5)在德育研究中的经验主义倾向,动不动就是讲过去、讲传统,唯独不关注现在和将来。

23、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4、1906年,学部才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

25、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

组织、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认得活动。(社会的角度、具体的角度,条件、方法、途径、目的)

26、教育形态:从教育系统自身标准(自身形式化程度)来分“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从所赖于的场所和空间标准来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指那些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和生产和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制度化教育:从非制度化中演化而来的,是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起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7、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28、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课程组织与学生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29、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一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二是教育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

基本观点: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第五,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他们,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第六,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学研究的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时有规律可循的。

30、教育的外部功能是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在社会运行中的作用,它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

教育的内部功能/本体功能/固有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31、教育的文化功能,最根本的就是实现文化的创新。

32、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和制造舆论与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教育学的两大功能之间的关系?

33、我国的教育目的:在关于教育的相关法规和文献中有明显体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和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4、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的区别:内在教育目的是具体教育过程要实现的直接目的,在陈述上是由明确的界定,比较具体、微观。切近具体的实际教学活动。外在教育目的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的目标和要求,比较宏观、抽象,它只是一种方向、指针,而不是具体教育活动所能直接打到的目标。

35、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看做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

社会本为价值取向: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本身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代表人物,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德国的孔德、涂尔干。(有的人基于人的社会化、适用社会要求来主张社会本为价值取向,有的人基于社会的稳定和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3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基本思想: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37、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各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组成的。

38、德育(内容和方法)即品德教育的简称,指对人的品格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它是以人成长生活的意义以及规范的内在建构和外在体现为根本宗旨,通过多方面的涵养和培养活动,引导人的品德得以建构和发展的教育活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说服、训练、理性思辨、榜标、熏陶】

39、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终身教育还应该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是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生活、终身、教育】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作为哟中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40、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教师职业是一种专职性职业;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

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合理的专业知识;复合型的专业能力;崇高的专业道德;强健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身心健康)。

怎样运用?(结合新课程)答:知识技能、自主技能;分析过程与方法、合作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探究学习。

教师的职业角色:学习者和学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的朋友。

现代教师的职业形象:教师的道德形象、教师的文化形象、教师的人格形象。

41、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驾驭以及自我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和结果(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42、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师生滚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a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罗森塔尔等人的实验不仅证明了教师态度与学生成绩的关系,而且证明了教师态度对师生关系的直接影响);教师的领导方式(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教师的智慧(学识和创造);教师的人格因素。b 学生方面 c环境方面(取消讲台、座位安排、人数等)

43、经验主义课程论: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此外,课程组织应心理学化。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要素主义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它提出的课程设置原则要首先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要素主义看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之最有效能和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学科课程。

永恒主义认为:教学内容或课程涉及的第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对的价值。P15644、活动课程:如果强调以儿童活动为中心,则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如果强调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则称“生活课程”;如果强调以改造儿童经验为目的,则称为“经验课程”或“经验本位课程”;如果强调以设计教学为方法,则称“设计课程”;如果强调无固定教材,则称“随机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综合课程”“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核心课程:既指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可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45、(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泰勒原理:确定-选择-组织-评价

第八次:2001年至今,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处理1966-1976年间的一次课程改革,新中国的前六次改革均有所成就。

46、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途径。???P17347、课程评价,终结性评价:指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比较注重整体分析,力图表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实现程度,并对课程的有效性实施效果作出评价。关系到学生名次、班级名次和教师荣誉。因此,学生和老师对此都比较关注。

形成性评价:指贯穿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或整个过程的评价。它比较注重细节,及时发现问题,使课程更趋于合理。

48、教学和德育的关系P19249、当代“教学”的新观念

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从重视知识向重视发展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50、教学与课程的关系P19651、班级组织的特点: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同学获得发展;班级组织中的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情感是班级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班级组织中师和生的交往是全面的和多方面的;班主任和教师的人格力量使班级活动得以有效开展。

52、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级组织的策略:创造性地规划班级发展目标;合理地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角色位置;协调好班内外的关系;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53、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阶段;提供适当的变式练习,使学生在规则适用的条件下表现出相应的行动,静态的知识转化成动态的技能。

第五篇:现代教育学考点总结1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一书贯穿了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思想,探讨了“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2、1693年,洛克出版了凝聚自己毕生心血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3、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事件是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

4、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一般目的时,他以实践哲学作为理论基础的,而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则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5、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代表作有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

6、实用主义教育学教育学家杜威和克伯屈,代表作有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和《经验与教育》和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的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第三,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就某一个问题构成假设,然后根据假设制定试验计划,最后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第四,认为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里实验是在心理实验室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第五,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第二,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增长自己的经验,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第三教育是生活,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其原因在于学校就是一个雏形社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在社会成长的过程。第四,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的,打破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第五,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第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的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讨、发现。

二、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原是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三个基本阶段。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第一,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有原始性。第二,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第三,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

现代社会的教育特征: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第三,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第五,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

四、教育的概念

狭义的教育则专指学校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促使受教者获得主动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我们通常指的就是狭义的教育。

※教育的普适性价值主要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具有促进人类生存发展的价第二,教育具有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及其转化的价值第三,教育具有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价值第四,教育有为政治服务的价值第五,教育具有影响人生的价值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总目标,它是指人们通过教育活动是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达到怎样的预期结果,他是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问题。狭义的教育目的主要指学校教育目的,它是指一定国家或社会对各级各类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它体现了特定国家或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标准、发展方向、社会性质方面的预期,对所有学校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十一、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2、学校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

4、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确立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的影响

2、生产关系的影响

3、受教者身心发展的制约

十二、以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倾向为依据进行的分类

1、个人本位论P43 代表人物卢梭,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2、社会本位论P44 代表人物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个人本位论强调个体的个性化。社会本位论者强调个体的社会化。※教育目的科学分类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科学地概括了人类发展的规律,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解释了人的发展的根本方翔和条件,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它为包括我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的指导和重要理论依据,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

2、“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3、“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发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质量标准。

4、注重全民素质的提高。※教育目的的实现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的教育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

“五育”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它们之间既不能相互替代,又不能彼此分割。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处理好“五育”之间的关系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必须考虑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性和整体性,要把各育结合起来,使它们在全面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对于“五育”我们要防止重此轻彼、顾此失彼,我们不能护士某一个部分,也不能把每个部分鼓励其利埃,而要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使其想法想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不足和缺陷来强调某一方面,学校教育有时也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的不同人物中强调某一方面,但这绝不意味着要忽视或放松其他方面。

当然,“五育”并举并不等于均衡发展,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同时成为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员、哲学家是不可能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以,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性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有针对的培养学生,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有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处理“五育”的关系时,我们既不能只看到他们之间的联系,也不能只看到他们的区别,我们要辩证统一的看待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关系。※教育目的的实现的必然选择---实施素质教育P59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辨析(辨析题)第一,教育价值观不同。第二.教育内容不同。第三,教育方法不同。第四,教育评价不同。※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的特殊性(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对人的作用,必须通过发展的内部原因来实现。一方面,教育制约着人的发展方向和进程,教育是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教育要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必须考虑人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发展的基本规律。首先,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其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最后,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与个体社会化1教育与生理发展2教育与心里发展3教育促进发展的机理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成形式的变革与发展 ※教育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

1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2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3教育能促进经发展的全球化 ※

十三、现代化与教育变革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的现代化(2)教育目标的现代化(3)教育结构的现代化(4)教育内容的现代化(5)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6)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现代教师的职业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重组性

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4、教师劳动的长周期性和迟效性

十五、教师心理健康应具有以下标准:

第一,对教师角色认同第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三,正确的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第四,具有教育独创性。第五,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的控制情绪。

※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曾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

在西方国家中,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是法国。

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取得各种教师资格的条件从嘉庆教师专业化的角度进一步细化。

※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最先在英美等国产生,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师徒改变传统师范教育在培训方式上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缺陷师徒通过加强教师职前培养中教学实习的地位,鼓励实习生通过实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探讨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性,在提高教学效能的同时推动理论探索。从国际上看,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成长的主要途径。所谓校本培训是指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个体教师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它是以教师个人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学校为培训场所的培训模式。其培训形式多样,可以通过教学研讨、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来进行,还可以同大学、教育科研机构合作。这种模式可达到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发展,帮助教师排除专业发展的障碍,缩小理想教学与现实教学的距离。因此,这种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培训模式由于适应教师专业化的需要而受到普遍的欢迎与关注。

发展性教师评价唱到一下五个基本理念:其一着眼于教师的未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其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价;其三,注重动态、纵向的形成评价;其四,把握交流、写上、研讨贯穿于评价的全过程;其五,重视评价的基础性。※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

1、学生是主体性的人

2、学生是发展性的人

3、学生是完整性的人

4、学生是个性化的人

※师生关系的内涵: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联系,最基本的是工作关系,表现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工作关系。从本质上讲,教育作为教师与学生等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行为,具有社会属性。※

十七、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

现代师生关系是一种“我—你”主题践行对话关系,这种关系在本质上体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特点:

1、民主平等性

2、互利互惠性

3、合作对话性

※现代课程的本质1课程即学问和学科,课程即书面的教学计划,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指国家规定的课程,它体现的是国家对国民素质普遍的、基本的期望和要求,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主体部分。地方课程:在国家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由省、自治区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体现学校办学特色。※课程设计是将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桥梁”,课程设计是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以及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定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现代课程的设计取向

三大类:

1、知识中心课程设计理论

2、学习者中心课程设计理论

3、社会中心课程设计理论 现代课程实施的取向1忠实取向2相互调试取向3创生取向

※创生取向充分表明,课程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持续成长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知识的接受者而是课程知识的创造者,是构建教育经验的积极主体,是课程的真正开发者。这种取向要求课程变革必须包括课程内容和教材变革,包括人的思维、感情和价值观的变革,其变革过程视为教师与学生个性成长和完善的过程,强调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变革中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强调个性自由与解放。※影响现代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2、课程决策者与实施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3、教师的教学观念与专业发展水平

4、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方式

5、外部因素的支持 ※现代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

从课程评价的历史性角度来划分,我们可以把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目标性的评价

2、对课程设计过程的评价

3、对教材的评价

4、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5、对教师的评价

6、对学生的评价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教学规程的本质

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师生之间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过程。

1、从教学的形态起源看,教学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2、从教学的形态存在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

3、从教学的师生关系看,教学时一种特殊的师生间的“我--你”交往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成为平等的合作者,学生越来越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文化的构建者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二者的辩证关系,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正确对待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后,要防止出现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现代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规律:教学所具有的教育性,指的就是教学过程对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具有的导向、指引和塑造作用,它是内在于教学过程的,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过程的实然状态。*教学原则:是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和中介,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

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1、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系统的教学

2、遵循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组织教学

3、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严格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系统连贯的进行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形成完整的体系。*现代教学原则体系由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启发诱导原则、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等构成。*苏格拉底的“助产术”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主张教育不是把现成的原理和结论直接给学生,而是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发现真理。

*教师在贯彻“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引导学生“自求自得”

3、发扬教学民主,注重相互启发

※现代教学方法的基本运用策略:

1、注重构建系统化的教学方法体系

用系统方法论来构建教学方法体系,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着手:1)、把教学方法作为整个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在教学过程诸要素时间考察教学方法的作用与效果2)、把教学方法本身作为一个有机系统而每种教学方法作为一个要素,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与其他方法有机配合,发挥整体效能3)、把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作为一个系统,注重对构成每种教学方法诸要素的研究,力求各要素的最佳组合。

2、注重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价值取向

一种教学方法都是教学理论的反映,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要素,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必须服从一定教学方法理论的指导。

3、注重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的多边互动

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本质区别在于,现代教学方法强调教法和学法的双边联系,体现出教学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特点。

4、注重教学方法实验的优化提取

教学方法的发展应跟教学实验紧密结合,现代教学方法无一不经过教学实验的论证与检验

5、注重教学方法原则及其发展趋势的把握

只有很好地把握和认识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等原则以及学习情境的合作性、价值取向的个体性等发展趋势,教学方法的研究才会更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针对性。

6、注重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整合 教学方法的发展是历史的产物,每一时代都有其代表性的教学方法。只有科学地、辩证地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才能使现代教学方法不断走向成熟。

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统一规定的课程、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也被称作课堂教学。其主要特征为:成立固定的班级组织,即把年龄大致相同、知识水平相近的一群学生编成一个固定的班级,以此为单由教师同时对整个班级进行教学;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讲授;教学内容统筹规划,按学校、学年、学科分成许多部分,各个部分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个部分采用相应得教学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教学时间固定,每一课都限定在统一且固定的单位内进行,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休息时间。

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便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考察与评定五个环节 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组织其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各级各类学校体系 #1重视学前教育2延长义务教育3追求中等教育的多样化4高等教育逐步向终身教育延伸

下载第二版现代教育学考试总结升华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版现代教育学考试总结升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1、根据试试教育的机构与场所,教育课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有着以下4个特点:第一,教育内容生活化;第二,教育方式情感......

    《现代教育学》读后感

    《现代教育学》读后感——兼谈对教育的理解近日,我报名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以获取一个高中教师资格证书。其中一门考试科是《教育学》,按照规定不得不购买这门课的复习资......

    现代学校教育学

    1. 2. 3.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探索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以门学科。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产生发展①教育学的萌芽阶段②教育学的独立形......

    远程教育学考试总结

    远程教育学考试总结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此复习题不包括填空题) 1、1远程教育,所谓远程教育就是教育机构借助媒体技术和各种教育资源而实施的超越传统校园时空......

    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总结[本站推荐]

    名词解释 1. 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是指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保证课堂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要求学生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一般情况下,课堂纪律具有四种主要的......

    教育学考试重点总结

    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 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 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 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 高等教育的类型......

    教育学考试

    1 教育:(广义)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侠义)就是学校教育。 2 教育学: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3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

    教育学考试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学》试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从形式上看,学校教育经过了从 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 教育的过程。 2、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主要表现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