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语文教学基本功的美学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基本功的美学渗透
东莞市济川中学 彭焕琼 初三级 2006.3 摘要: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是语文老师积极探索的课题。审美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感知和想象力;审美教育的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它能培养审美情感,陶冶志趣,塑造美好心灵,构造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对如何在语文教学基本功中渗透美学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作用;教态美;语言美;板书美;电教媒体美
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它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培养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1]学校中的每一门课程,虽然都有自己的主要的教学内容,但都包含审美的因素,都可以用来进行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是语文老师积极探索的课题,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在开拓学生智力方面,审美教育可以丰富人们的感性认识,提高感知和想象力,把理性内化同自由感受结合起来。把群体的智力结构转化为个体的自由直观,开启和疏通由认识真理走向创造发明的思维通道。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和方式,单单依靠一般的智力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依赖审美教育的帮助。因为这是一种由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共同参与的和谐活动。事实上,客观自然的美以及由审美活动而哺育起来的美感,成了科学家进行探索的智慧源泉之一。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受到启示而悟出万有引力定律;瓦特从沸腾的开水壶的现象中得到启迪而发明创造了蒸汽机等等。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可以提高科学家的感知力、想象力,启迪科学家的智慧。
其次,审美教育的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它能培养审美情感,陶冶志趣,塑造美好心灵,构造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什么美育能陶冶人的感情呢?这是由于美感具有普遍性和超功利性。蔡元培说:“食物之入我口者,不能兼果他人之腹;衣服之在我身者,不能兼供他人之温;以其非普遍性也。美则不然,即如北京左近之西山,我游之,人亦游之,我无损于人,人亦无损于我也。隔千里兮共明月,我与人均不得而私之。”[2]美育能克服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那两层障碍,使人们养成高尚纯洁的习惯,超越利害,融合人我,从而保持一种健康、平静的心态。尤其是在人类面临战争的相互残杀,或者在“物质愈发达,情感愈衰颓"的社会环境中,美育的作用更为显著。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极其
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它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作为语文老师,就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审美娱乐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多渠道的情感诱发,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审美心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开启内在情感,推动语文学习,受到思维锻炼和思想教育。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语文的教学基本功中如何做到美育渗透。
一、展现优美的教态
教态实际上就是一种体态语言,已经成为一门越来越引人关注的新学科。所谓体态语言,是通过脸部表情、体态、手势、步态等进行非言词性思想和感情交流的手段。作为语文教师,体态语言在表达人的情绪、情感和态度方面,要比言词性语言更明确,更具有感染力。据美国一名心理学家梅拉比测定:感情的全部表达 = 7% 言词 + 38% 声调 + 55%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中最关键的是“眼睛”,眼睛被称为“心灵的窗户”,它透射出人的内心世界。“目光交流”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一原则。教师在上课时,应当将目光投向全体学生,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应当看着学生的眼睛。目光的交流,最直接地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教师脸带微笑的启发,往往能改变学生紧张的心理状态,给人以鼓舞和信任,使人感觉到师生之间就如同家人一般和谐、亲切;教师充满信心的神情,往往给学生传达出恰如其分的情感信息,使师生间有一种默契的心灵感知。特别是对于体味课文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情感,教师往往能通过微妙的势态语恰到好处的表达出来,使学生心领神会。在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时,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的结尾处写到,韩麦尔先生激愤得说不去了,便使出全身力量写下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教师讲到这里时可通过态势语再现主人公当时的表现,并引导和启发学生去体会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内心情感,学生就能强烈的感受到主人公此时的内心里头充满着对敌人的憎恨和对祖国的热爱。
总之,新世纪的教师形象应该富有时代的朝气。这种朝气,集中体现了当代教师应该更懂得美、追求美、体现美。讲究外在的美、仪表的美、风度美的教师对学生有着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学生的喜爱。整洁、得体、典雅、美观的着装,也是完成教育任务的需要。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亮相,自然而然的成为“审美的客体”,通过自己形象的示范,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把自己的情感融会在态
势中,情感与态势的水乳交融,就会激发学生的美感。学生在美的感染中就可以轻松愉快的接受教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情感常常使每一件在他影响之下产生的实物具有特别的、浓厚的趣味;他甚至使事物具有特别的魅力,特殊的美。”[3]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当代教师自我形象塑造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
二、运用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美感
美的语言是蜜,它可以粘住一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不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4]讲究课堂教学语言美对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应掌握好讲课的语言,因此,想得心应手运用美的教学语言,其就应该具备准确性、生动趣味性、精要性、多变性。
1、准确性。语言是由语音、语义结合的,由词汇语法组成的符号体系。语音准确和用词准确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要“美”,应发音准确,口齿清晰,吐字分明,能纯正流利地运用普通话教学,力戒方言土语。这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普通话都很有好处。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还表现在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教师讲话要符合客观实际,合乎思维规律,要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
2、生动趣味性。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有趣。“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教师上课时语言表达要新颖活泼,将抽象化为具体,深奥化为浅显,枯燥变成风趣,学生才会“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鲁迅先生在阐述“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时,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林妹妹”,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形象的事例,生动有趣,听者了然。汉语有极其丰富的词汇,尤其是丰富多彩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大都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只要很好地汲取自己民族语言的精华,必能丰富课堂教学语言。
语言的形象生动有趣还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应有感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努力挖掘课文中的感情因素,以富有感情的语言架起学与教之间的桥梁,激起学生的喜怒哀乐,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朗读课文,教师应投
入感情,或击节吟唱,体验其悲凉。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兵车行>>的慷慨激昂;感受苏轼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气概。要做到这点,教师上课时应情绪饱满,善于运用各种身体态势传情达意。
3、精要性。课堂教学语言要少而精,以最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容。从表达角度来说,一个语文教师口若悬河,纵横捭阖,条条是道,滔滔不绝,固然是善于驾驭语言的表现。然而,语言精辟,善于概括,富于哲理,词约旨丰,一语中的,则更胜一筹了。古人云“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教师应做到语言精炼,简洁有力,提纲挈领,画龙点睛。
4、多变性。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语言也不能刻板,要注意变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获取外界的信息大约10%通过听觉输入。讲话者的语速和语调对听者有很大的影响,语文教师应掌握好讲课的语速和语调。讲课速度太快,语速过慢、声音很小,语调平铺直叙,弊病同样很大,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老牛拖破车式的教学方式将导致学生精力涣散,降低听课的兴致与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而采用或轻、或重、或缓、或急、或高、或低、或悲、或喜的语调和适当的语速。如<<回延安>>讲读时声调要稍高,速度要稍快,音量中等,语气轻捷。讲<<纪念刘和珍君>>,声音要低沉有力,语速较缓,语气要较重。又如在分析难点时,语调要略高;讲到重点时,声音要缓而有力。总之,语速语调应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而变化,遇悲凉处当沉缓,遇激昂处当迅急,正如琵琶女的弹奏,变化万端、各臻其妙。
语言的多变性,还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变化上。面对百体兼备的教材,教师也应避免干篇一律的模式,采取多样化的语言风格,突出所讲的作品语言的特色。如<<荷塘月色>>语言简洁、洗炼、明净,<<母亲的回忆>>语言质朴、平易;<<藤野先生>>语言冷峻、深刻、含义深远。讲郭沫若的课文,用气势磅礴的语言;讲茅盾的小说用细致入微的语言;讲巴金的散文,则用犹如耳边絮语的语言。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注意语速、语调和语言风格,以抑扬顿挫、变化多端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三、创造灵活多变的板书结构美
教师精心谋划的板书设计,不仅可以将教授的内容系统化、条理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形象的直观性,给学生整体性的把握和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4
语文教师的板书结构美,主要是指板书的规范美、条理美、简洁美。
规范美。规范美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不写错别字,不写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潦草的字,不写已经没有生命力的异体字;二是板书字迹清秀、工整、大方、美观。教师板书的结构美是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前提之一。
条理美。板书的条理美,便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整体性。请看我为《项链》一课设计的板书:
一、追求虚荣
准备
觉得、梦想
二、见到请柬
发生
懊恼、恼怒
三、借到项链
发展
跳、按、亲、抱
四、乐极生悲
高潮
陶醉、吓昏 五、四处借债
余波
愁苦不堪 六、十年还帐
结局
毅然、决然
这份板书,揭示了课文戏剧般的内在结构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使学生一目了然。简洁美。板书的简洁美,能高度地概括和浓缩课文的内容,便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把握能力。又如有位老师对《塞翁失马》作了这样的板书设计:
↗得马↘ 祸 折髀 福
↖失马↙
“失马”→祸,因“失马”而“得马”→福,因“得马”而“折髀”→祸,因“折髀”而保全性命→福。图案中仅用了四个箭头,八个字,就将祸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表现得一清二楚,堪称板书简洁美的典范
四、运用电教媒体手段,创设审美情境
电教媒体最能展现光、色、形、声的丰富变化与组合,对于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有着无比的优越性。《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不朽之作。为了渲染悲凉的氛围,我们可以先放入一盘用排萧演奏的名为《秋梦》的音乐磁带,随着低沉的乐声响起,伴着老师那舒缓、沉静、深厚、无奈的朗读声音,把郁达夫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里,那种深远的忧郁和孤独的冷落以及渗透在故都秋色之中的淡淡的悲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师生都沉浸在深远的秋意中,得到欣赏后的满足感。学生的情绪被大大调动起来后,我们立即在屏幕上展示一幅事先准备好的色彩暗淡的小院观花图,让学生进入配图创设的特定情境,与作者的心境一起融化在清、静、悲凉之中。《诗经·蒹葭》是一首朦胧之美的千古绝唱,为了更好的领略诗歌的意境美,我们先放一首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主题歌,这首歌的歌词就是《诗经·蒹葭》,之后将这首诗作简要介绍,接着引导学生在屏幕上观赏电视剧主题歌录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当场吟唱这首诗或这支歌,并且很快就能背诵出来。这就是视听媒介所创设的情境,推动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并加深领会了文章的意境美,产生了强烈的效应。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多多利用电教媒体手段,发挥它的优越性,让它更好地为语文现代化教学服务。
实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应尽的责任,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在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下一番功夫,不但要具备精深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更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进行美的教育,引导学生将审美活动推向更高级的阶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美,追求美和创造美。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北大出版社,1983年版,第115页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北大出版社,1983年版 [3]车尔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4]转引自教育学,吴杰,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第二篇:文本解读美学渗透研
文本处处皆美学
——文本解读之美学渗透研究
深圳市坪山实验学校
彭聪慧
胡适提出了文学的三个基本要素,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文学是“人学”“心学”,又是“美学”。文学用艺术语言构筑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而语文文本是这个世界中充满美的魅力一角。语文含有包罗万象的美质,同美学渊源深厚,文本中75%以上选入的都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是各种不同体裁的文学精品,文质兼美,脍炙人口,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多种途径,但我认为挖掘语文文本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就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有重要途径。
由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潜到文本内部构筑的审美世界中去发掘、提炼文本蕴含的强烈的美感,在对美文、美景、美情的品味和感悟中,充实自己的审美底蕴,实现审美心理的建构和积淀。
一、咀嚼词句,体会语言美
“语言是最美的!” 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从文字中捕捉蕴含其中的丰富情感与意义,把学生带入唯美的语言学习的意境中,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欣赏语言美,既要学习文章运用的技能技巧,又要学习作者锤炼语言的严肃认真的精神和严谨不苟的写作态度。语言美的内容十分丰富,多种多样,在阅读活动中,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准确,优美而富有表现力。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千古闻名,特别是对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选用更为后人津津乐道。“绿”,把看不见的春风变成春风拂煦、百草始发,千里江岸一片绿的视觉形象,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更开拓了诗的美妙意境。但在教学中,不能因为传统“绿”字用得传神,而专注于“绿”字的解义,忽略了对整首诗诗情的把握。“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字才是真正的诗眼。“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是说诗人靠家近,应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说诗人离家久,更该还。“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诗人思家心切,但当下却不能还。“还”是贯穿全诗的一条主线,是这首诗的诗眼。把诗眼定在“还”字上,这首诗定位为抒情诗;诗眼定在“绿”上,这首诗就成了写景诗了,显然,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思念家乡的诗,诗眼抓准了,这首诗的基调就把准了。
再如:在《观潮》一课中引导学生感受潮来时的壮观场面时,先让学生找出相关的段落和句子,圈画出描写潮来时的词语:闷雷滚动、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白浪翻滚、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风号浪吼。引导学生比较发现,一类是“入耳”,一类是“入目”,通过咀嚼词语,让学生感受到那种壮观的景象。接着,选出相应的词送入课文的语段中,边读,边形象地体会到“听中有看,看中有听”“一路听潮,一路赏奇观”!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课件演示,让词语从课文中来,并结合课文理解,体会它们的意思。当学生对这些词语有了感觉,再将它们送回到课文中去。送回的时候,教师利用对听觉、视觉的激发,不断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段文字“一路听潮,一路赏奇观”的动态美感。此时,学生再读这段文字,词语便有了厚度,语言便有了乐感,眼前便浮现了画面。这样,阅读教学也就实现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了。
二、涵咏文字,品味情感美
语言文字是有温度和情感的,作者总是把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倾注于文本之中,落在一词一句之中。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沉浸文本之中,将自我生命与情感的体验与文本融合,探寻文中情感的文眼,去破解作者的内心隐情。从而深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领悟作者蕴含于其中的情感美,获得更深刻真切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文本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朗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
如:《搭石》一课,在深入解读文本后,以“走搭石”为切入点,先了解什 2 么是搭石,再抓住2-4自然段的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围绕“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画面,回旋复沓、层层深入地去叩击文本,深化对“一道风景”的理解。从看得见的景美,到看不见的情美、人美,到抒写心中的美,整堂课教学的主线就是“发现美”“寻找美”“感受美”“抒写美”。在教学中,抓住关键句中的重点词“人影绰绰、清波漾漾、理所当然、无论、只要、一定”等等,层层剥笋,精设训练:从查字典理解词语的表层意思,如“人影绰绰”的“绰”到判断词语的语境含义;从透过词语“理所当然”想象人物的内心;从“无论 只要 一定”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进行补充句子训练;从观察画面理解“清波漾漾”到反复诵读表达各自的体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走过了一个认识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情感上由无情到动情的发展过程。教师又引导学生运用“师生合作朗读”、“想象朗读”的方法,在入情入境,反复涵咏中进一步体悟到了乡亲们助人美、和谐美、谦让美、敬老美的美好心灵。此处的文本解读使语言文字在反复涵咏咀嚼中富有了生命力。可见,涵咏无疑是一种审美鉴赏的自觉行为,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从课堂教学的效果看,学生在教师有意创设的情境中精神得以滋养,情感得以熏陶,生命价值得以提升。
三、启迪思维,绽放意境美
意境是经作家的主观思想感情而创作出来的,是比“形象”“情感”更高一级的美学范畴。思想感情一定要通过想象、形象思维,把内心和外物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意境,然后才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如《蜀道难》意境的险峻美,《荷塘月色》意境的静态美,《望庐山瀑布》意境的动态美。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必须把学生带进文本的美的艺术境界中,去发现文本的艺术意境美。学生进入文本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只有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让自己沉浸到作者将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意融为一体而营造出的想象世界里面去,才能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文本的意蕴,进入文本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获得畅神悦志的审美快感。因此,在文本学习中,教师应引领学生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驰骋想象的风帆,去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开拓最美的意蕴,置身于美好境界之中,体验文本的意境之美,接受美的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看看哪些语句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大脑中浮现出生动的画面。“忽如一夜春风来”,人们透过这样的诗句,在头脑中产生了无限美好的想象。如:在教学文言文《伯牙绝弦》一课时,基于语言文字的想象,使教学展现的正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绚丽画面:
师:文章开篇便说“伯牙善鼓琴”,既然是“善鼓琴”,他的琴声一定不只是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生:还会表现春雨绵绵的景象。
(落叶飘飘、白雪皑皑、杨柳依依、果实累累、秋风习习、烈日炎炎、芳草萋萋„„)这是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面。这些画面从文字引发,在脑海中描画。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充分理解了“伯牙善鼓琴”,从而为“知音难觅”做了相应的注解。接下来,还要引导学生将这种想象化作语言表现出来。于是,又有了下面的环节: 师: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师:志在炊烟,钟子期曰—— 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师:志在流水——
生:善哉,潺潺兮若流水!师:志在霞光——
生: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 生:知音!
这是想象的表达,这是语言的创造,这是以文言学文言,以心灵悟知音。而这一切,都是缘于美丽而自由的想象。语文课,不能没有想象。“没有美,语文空无一物。”
四、放眼整体,感受风格美
文本解读要遵照文体的特点,每个文本的语言风格也不尽相同。小学主要的文体也就几种吧?——记叙文侧重写人的,如《跨越百年的美丽》《詹天佑》;侧重写事的,如《画杨桃》;侧重写景的,如《黄山奇石》《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就是说明文,如《鲸》;再就是古诗文、神话故事类、寓言类了。以记叙文为例,常见的结构顺序,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1)纵式顺序。如:《将相和》,这种结构好处是情节完整,脉络分明,故事性强,便于突出人物性格。(2)横式结构。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以“方位”的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写了海面、海底、海滩、海岛。(3)综括式结构。如:《母鸡》就是典型的按感情的变化由“讨厌”到“赞美”来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按事件不同来安排材料,而每件事情又按发展过程来描述。
再如:《桥》的“设悬”式结构,文章写老汉在指挥村民过桥时,把一个挤在面前的“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后面去,结果小伙子被洪水冲走了。老汉与小伙子是什么关系?在这里并没有交代,只有当读到文章结尾“她来祭尊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时,我们才心头一震,原来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读到这里,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震撼。那么,作者明明知道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为什么不在前面交代、讲明,而在后面才点出来呢?这就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独具匠心,这样安排,能使文章产生一种更加感人的效果,让读者有一种“意外”的震撼。这种意想不到的结尾,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细读品味,就会发现这样先设置悬念后揭开谜底独具特色的结构形式,给学生的人物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这种震撼人心的效果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结构方式所不能达到的。
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整体,它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每篇课文在其谋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它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意图。细读文本,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就不至于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才能深入品味文本谋篇的巧妙和构思的精妙。
五、剖析形象,欣赏人格美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刘叔成在《美学基本原理》中也指出:“一部作品,如果没有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5 只是图解某种政治思想或道德观念,那么,不论他表达的思想观念多么正确、深刻,也不能是美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住作者倾注在人物形象中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去剖析,发现和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美,用感人的艺术形象和崇高的思想感情净化心灵。
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中,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开始描写了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作学术报告的场面,将居里夫人美丽的形象和伟大的成就凸现在读者面前,接下去的两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直到发现了镭,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充分表现了居里夫人坚定执著、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居里夫人在名利面前的态度和做法,表现了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高贵人格和全身心投身科学的忘我精神,最后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肯定居里夫人的人格。读着文本,“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时,两个明晃晃的词语跳入了眼帘──坚定、淡泊。真是柳暗花明,“坚定、淡泊”不就是《跨越百年的美丽》吗?不就是“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吗?不就是“美丽”最本质的含义吗?它们既可以承接对第一部分的学习,又可以串连起后面两部分的对话。如此由厚到薄,以“坚定”与“淡泊”为课堂抓手,通过读读、画画、批批、说说、议议等等,来挖掘居里夫人的“美丽”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引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于是,“回味定格历史的美丽──品味坚定的美丽追求──咀嚼淡泊的美丽人生──继承跨越百年的美丽”四大板块一挥而就。这个真正的科学巨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别说跨越百年,就是千年、万年,她的美丽也不会被磨灭——美丽永恒!
语文文本解读是一种审美性阅读。真正高品质的解读,要努力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审美因素,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的美学蕴涵的把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去感悟美、赏析美、体验美,进而创造出美,寓教于乐,寓教于美。
第三篇:语文教学渗透
数学教学渗透“五心”教育的心得体会
石门民族学校王波
数学教学是一门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工具学科。中学数学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数学学科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 意义。”这不仅说明了数学学科具有工具性,有强烈的艺术性,它还是德育因素最丰富的基础工具学科。那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这一工具去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汲取文中营 养,培养“四有”新人,就是我们数学教师的责任。尤其是目前在我市中小学生中轰轰烈烈地开展的“五心” 教育活动怎样在数学课堂上充分体现出来,更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五心”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数学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此为契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数学课堂的教学,完成“五心”教育的任务。
数学教材内容广泛,较其它学科相比,进行思想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五心”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即是情感的渗透、语言的感染,是师生感情的交流。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不要只局限在宏篇大论或典型形象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平凡的话语、朴素的感 情、真实的事件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的内涵,去进行入情入理的渗透。教学中要认真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具有丰 富内涵的知识点,使之附着有物,“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四篇:语文基本功
性质和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教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等。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要尊重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1、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2、注重考察体现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特征的基本要素。
3、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
3、体现开放性。
4、坚持可行性。
语文教学理论及方法:
1、了解母语学习的基本规律,并能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特点,设计和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2、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能在具体的教学中加以运用。小学语文教学提示了语文课堂上教与学的规律,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评议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评议的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读写结合、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在语文实践中形成语文能力。
3、了解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的特点,并能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
识字教学:教师要了解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阅读教学:教师要了解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生精读、略读和浏览。
习作教学: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作家作品: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主要作品《李太白全集》《静夜思》《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
杜甫:现实主义诗人。“诗圣”。他的诗歌敢于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阶级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有《绝句》《迟日江山丽》《江畔独步寻花》。
王昌龄:人称“诗家天子王江宁”。《芙蓉楼送辛渐》《出塞》。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原名舒庆春。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选入《猫》《草原》《趵突泉》《林海》《养花》等。
巴金:原名李尧棠,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家》《春》《秋》。选入《索桥的故事》《鸟的天堂》《海上日出》。
冯骥才: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铺花的岐路》;短篇《雕花烟斗》。选入《捅马蜂窝》《珍珠鸟》《挑山工》等。列夫托尔斯泰:俄 《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是他长篇小说的三个里程碑。杂志《启蒙课本》《新启蒙课本》《俄罗斯读物》,其中《李子核》《狼来了》《七颗钻石》为熟知。选入《跳水》《穷人》等。法布尔:法国人。曾称他是作家,昆虫学家。主要作品《昆虫记》选入《蝉》。屠格涅夫:俄,作品有《猎人笔记》《贵族之家》《父与子》教材中《麻雀》选自《猎人笔记》。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践法等。依据是: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
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
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问题的要点。
接受学习:是一种由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是概念的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习方案。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依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0-2);前运算(2-7);具体运算(7-11);形式运算(11岁至成人)。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的主要思想:“我们将教些什么?什么时候教?怎样教法?”其中,“教些什么”是最主要的。
1、学习学科的基本机构,“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早期教学,“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3、发现学习。
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及基本学习水平层次:
认知目标: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学习动机的策略: 教学吸引: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兴趣激发: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加观这两首诗,都不自强课外活动指导,发觉地运用了“乡愁展学习兴趣。反馈和是……”这一句式,评定、奖励和惩罚、请学生仿照这一句合作与竞争、归因指式写一写乡愁。学生导。
句中就出现了“乡愁教学设计环节: 是一杯浓浓的酒”、“指导思想与理论依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据;教学背景分析:月”、“乡愁间故乡那包括学习内容分析、湾永远流淌的小溪学生情况分析、教学”、“乡愁是别离时妈方式与教学手段说妈不断的挥手”、“乡明、技术准备,以及愁是远去时父亲久前期教学状况、问久地伫望”、“乡愁是题、对策等研究说一个人一辈子也走明;本课教学目标设不出的精神之家”。计:包括知识与技这样,在所学的知识能、过程与方法、情上,经过再加工,再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创造,学以致用,受维教学目标,教学内益非浅。
容安排等。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应把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习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应附板书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多媒体资料;教学反思。朗读、默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综合性学习:评价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是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评价的着眼点:
1、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2、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3、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4、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5、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迁移实例:教学中,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点,并将运用到实践中去,如《乡愁》教学中迁移训练:综
第五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模版)
各位领导,各位教育同仁,大家中午好!
本次,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小学语文的授课常因学情不断变化而变化,教学侧重点也是因学习效果反馈不同而不断改变,那么德育教育的渗透,要想穿插于这复杂多变的学情中,实非易事,但也并非无从下手,下面,结合本人从事语文教学五年来的薄见,选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这一缩影,与大家沟通一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多多指正: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通常将德育渗透意图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与品德教材相比,品德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几乎是直述给学生的,单从课文标题上看,就十分明显。比如《做人要正直》、《热爱祖国》等等。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利用教材进行渗透时,既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接受课文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接受品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文非常地熟悉,并且能根据课文中所渗透出来的德育内容,巧妙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
二、作业训练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靠课堂上的40分钟是不够的。在语文学习中,同学们必定要接触一些作业、练习,其实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选择课后作业、阅读材料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练有所用。
三、教学日常性活动中的德育渗透。“教师即课程”。这不仅包含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更包含了教师对学生身心健康品德的形成和良好思想的塑造的重要影响。将教师的健康人格作为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资源,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是最直接的课程资源。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自己至诚至真至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我们祖国的未来,带领他们走向道德光辉的顶点。
总之,教师要高度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多方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抵制腐朽文化侵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