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格教育
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格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语文学科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健康人格教育呢?
一、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格教育因素。
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专门的人格教育,在于文教材中,人格教育的有关内容是零星地潜隐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之中的。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教师就必须首先将这些潜在的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并融会于心。
例如,教学《景泰蓝的制作》、《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应让学生懂得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心理品质。
再如,教学鲁迅小说《药》,迎结合鲁迅的经历及其对国民性的思考,联系当今种种让人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旧中国国民人格上的缺陷,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提供历史的借鉴。
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人物具有流芳千古、可歌可泣的伟大人格。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周恩来总理的无私奉献,闻一多的“拍案而起”,朱自清的“宁可饿死,不要美国的救济粮”,陈铁军、周文雍烈士为人民解放甘洒一腔热血的奉献精神,无一不是我们进行人格教育的极好素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运用这些具体形象的人格范例进行启发、诱导,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个光辉的榜样,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结合语文学科的的点,讲究方式方法。
人格教育是一门科学。语文课毕竟不是一门专门的人格教育课,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一味地进行人格灌输。语文教学渗透人格教育,实际上就是一方面增长学生的知识﹑智慧和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塑造学生们好的灵魂,完成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教师要讲究方式方法,在渗透上下功夫,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创造民主的﹑有感情的教学氛围。
民主化的教学氛围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沃土,失去了这个条件,学生个性的发展就会受到束缚,只有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才能使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大胆的发言﹑自由的讨论,想己之所想,说己之想说,从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引起共鸣,达到提高人格水平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到学生当中去,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是“战略伙伴”关系,而不是对峙﹑紧张的关系。师生关系紧张无疑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发展。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创造和谐﹑有感情的教学氛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快乐带给学生,树立“以情感人,以情服人,以情育人”的教学观念,用情趣去感染学生,用挚爱唤醒学生人格深处的迷惘。
2.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找准切入点,也就是找到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只有找到这个点,渗透才能顺利实现。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切入点很多。有时是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有时是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有时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有时又是对某个词语的准确把握。
例如,在教学《项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玛蒂尔德身上存在的人性的弱点与人格缺陷,我把切入点放在对这一人物的分析﹑评价上,组织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在讨论﹑交流中,有的学生对人物报以同情,有的则认为这完全是人物的虚荣心所至,有的还把问题深入到社会制度上去。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了什么才是健全的人格,并能结合自己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不仅掌握了小说的思想内涵,而且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人格教育。
再如,教学《荷花淀》时,为了让学生领略文中一群普通的农村妇女纯朴﹑勤劳﹑贤惠而又勇敢的崇高人格。我就以“荷花”为切入点,以“荷花”的高贵品质作为引子,让学生去感受文中人物身上人性的光辉。
在富有人文情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纷纭复杂的教学现象中,敏锐的发现这个切入点,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
3. 注意将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和事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素材,在学习类似作品时不妨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做实地采访,亲自去感受伟大人格的魅力,在采访过程中,那些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人物就成了学生人格的典范.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人格教育。
4. 善于总结,巧妙点化。
人格教育不一定都是长篇大论的演讲﹑报告,有时一句简短的﹑精辟的话往往能令学生大受启发﹑回味无穷。因此教师要善于总结,巧妙点化。在总结中,使学生明确人格教育的内容,在电话中,使学生的人格感悟受到启发。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的语文教学必须跟上中国社会迅猛发展的大趋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现代健康人格的教育。
第二篇:语文教学渗透
数学教学渗透“五心”教育的心得体会
石门民族学校王波
数学教学是一门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工具学科。中学数学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数学学科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 意义。”这不仅说明了数学学科具有工具性,有强烈的艺术性,它还是德育因素最丰富的基础工具学科。那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这一工具去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汲取文中营 养,培养“四有”新人,就是我们数学教师的责任。尤其是目前在我市中小学生中轰轰烈烈地开展的“五心” 教育活动怎样在数学课堂上充分体现出来,更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五心”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数学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此为契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数学课堂的教学,完成“五心”教育的任务。
数学教材内容广泛,较其它学科相比,进行思想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五心”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即是情感的渗透、语言的感染,是师生感情的交流。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不要只局限在宏篇大论或典型形象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平凡的话语、朴素的感 情、真实的事件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的内涵,去进行入情入理的渗透。教学中要认真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具有丰 富内涵的知识点,使之附着有物,“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三篇:教学论文:浅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内容摘要:
语文教学在现今的育人环境中应担当起什么样的角色,历来成为大众谈论的焦点。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的教学与教育,既能实现其工具性的作用,又能达到其人文性的目标,让语文教学实现育人的真正目的,那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作一番仔细的琢磨与思索。所以在具体教学中就必须考虑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把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把握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可塑性与可能性,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正确的苦乐观,积极健康的价值观,让学生讲真话、不矫情。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与教育;育人的可塑性与可能性
一、人格教育提出的背景 在历史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健康人格的培养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共同主题之一,如日本强调“心的教育”而实施个性教育;前苏联则强调“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尤其看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求铸造完善充实的人格实体;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大纲》也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实施人格教育可以说是顺应了时代潮流的需要。为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教育改革正在全国范围蓬勃开展,大家普遍认同的一个事实是,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现代语文教育在重视语文能力开发的同时,更注重了人的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在社会生活、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应培养出精神丰富、道德纯洁、体魄健全的新人。美国语文教育也很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格陶冶。由此看来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将由片面强调传授语文知识、技能转向既重视知识、技能又重视发展学生健康人格的道路,这应是不可逆转的走向。
同时从语文学科性质来看,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既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也是其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换句话说,也就是语文教学要真正完成自己的任务,实现其自身价值,必须培养人,必须发展学生的人格。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人们长期以来一直沿用工具性一说来解释语文学科的性质。语言是工具,这一点不错,但语言不仅仅是工具,它是人性的最高表现。唯有人类才有语言,才懂语言,它构成人与人之间的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它能直接塑造人的文化心理。古人说“文如其人”,我们也说“作文先做人”其实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好的文章所以动人,关键在于情感和见识。我们的语文教育不能只教文而不育人,只有真正做到既传知识又塑造人格,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和其自身的价值。
这样说是有其依据的,因为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比之其它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子,语文教学中的逻辑因素、思维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认知结构,语文教学中的伦理道德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价值结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美感结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自身需要,离开了人的情意开发,语文素质的能力培养很难真正实现。中国古代教育可以说基本上是以语文素质为主体的教育,其实质是以人伦教化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是通过诗书礼乐、经史子籍为范本,使学生既有一定的语文能力,又有温文尔雅、知书达礼,有教养有文化的儒士。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的祖先早就明白这一点了,所以在剔除其古代教育中的封建糟粕的基础上,我们大可借鉴其优秀的文化传统与好的教育方法,古为今用。我们的语文学科教育就应该在教学中自觉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塑造其美好的心灵,完善他们的自我调节系统。克服自我人格上的缺限,进而运用健康人格的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有教养有文化的健康人格的社会公民。
三、语文教学中健康的人格教育内涵 1)、增强生命意识教育。近年来,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等,然而,如何对他们进行“生命人格”的教育却常被忽视了,尽管我们一再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但似乎还并未上升到生命美育的层面,尤其是不少学校,应试教育仍然占着不可动摇的优势,以考试论成败,以分数划良莠,从而造成了不少青少年心理上的压力与人格上的异化。从一些家庭的境遇来看,父母长辈的溺爱,人际交往的狭隘,唯我独尊的自私,不珍惜别人的成果而随意毁坏,漠视他人的存在任意妄为,„„,以及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使得一些青少年心灵的和人格产生扭曲分裂,像病菌一样侵蚀着他们的肌肤,不能或不懂得珍惜与保护生命,从而导致极少数的少年残害他人生命或是自戕生命的惨剧,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已把这个紧迫的社会课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问世间何者最为珍贵?回答无疑是——生命,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生命。他们犹如初升的朝阳,明天的希望与未来的辉煌,重视他们的生命强度,优化他们的生命意识,应当是社会进步和民族兴盛的标志。要做好这项工作,固然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然而青少年还未踏上社会才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学校教育如何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对他们实行生命美育教育,不仅是一种思想关怀,更是一种人文帮助。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已涉及了大量生命美育课题的文章,如《热爱生命》《爸爸的花儿落了》《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敬畏生命》《丑小鸭》《斑羚飞渡》《谈生命》《那树》《公输》《鱼,我所欲也》等等文章,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向学生灌输生命意识的教育,让他们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人与植物之间的和谐关系,不虐待生命,世界不因为有人而显得翠绿,只因生命而更富有生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不能只有人类。通过学习让学生拥有一颗宽容与理解的心态,让他们懂得珍爱自己,认识生命,发现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生命既是强大的,又是脆弱的。从而使情感生命具有是非性,精神生命具有审美性,培养起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心灵和文明的举止。对青少年实行生命美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就是通过语言课中一篇篇生命美育的文章帮助青少年具有认识美的觉悟、追求美的理念。通过生命人格的教育,就是使学生的生命之舟既可抵抗惊涛骇浪的侵袭,也可抵御不良风气的伤害。使这个朝阳群体的生命更加绚丽多彩。2)、加大苦与乐、勤奋与享乐、挫折与顺境的意志教育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各种价值观念发生剧烈的冲撞,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宣扬江湖暴力的书籍充斥市场,损公肥私的贪污腐化作风侵蚀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这些社会污染不可避免地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多数学生,是在家长与长辈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敢吃苦,不愿吃苦,害怕吃苦,也经不起挫折,害怕失败。当自己认为合理的要求在家长和老师处不能满足时,当与同学不能和睦相处时,或一遇到生活与学习中问题感到盲然无措,自己不能承受时,轻者抹泪痛哭,重者轻生,走入人生的不归路。有的同学一心羡慕别人的美好前途,却不愿意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拼搏、去争取,有的为一点个人的私欲,便触犯刑律,为社会所不容„„,像这样的事例可经常见诸报端。导致这些青少年学生目前这种贪图享乐,不愿吃苦,害怕挫折的最根本原因除了社会因素外,还有一点我想应该是我们的应试教育所造成的苦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从关注人性入手,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对他们进行意志与情感行为的教育。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这类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感知“情感行为、意志道德”的文章比比皆是,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紫藤萝瀑布》《孟子两章》《大道之行也》《丑小鸭》《安塞腰鼓》等等篇幅,挖掘这些文章中的教育因子,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手段,向学生灌输正确的苦乐观,合理的生活观,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要让学生看到挫折并不可怕,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悲伤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起来。其次,遭受挫折时,不要盯住它不放,挫折已经发生,就应当面对它,解决它,摆脱它。
第四篇: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
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心得
木孔乡湾子小学 罗显德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下一代学会做人。我们要把一个“自然人”通过学校的教育,变成为能适应社会,并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我们要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赋予孩子们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的强弱,更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尺。然而法制教育则是最直接教会学生“做人”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适时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
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挖掘“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呢?我认为只要在教学中能灵活地运用以下几点,渗透法制教育就不再是难题了。
一、挖掘“渗透点”。法制教育的渗透必须依据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更谈不上渗透了。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我们必须 用心学习、思考和研究学科渗透问题,用心学习、思考和研究对学生有益的如何“做人”的问题。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法律意识形成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二、把握“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挖掘出渗透点后,才能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当然,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三、掌握“渗透度”。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从哪儿渗透从何处切入的问题,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切入的问题。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渗”得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不过度。
总之,法制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大课题,有待于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去探讨和研究。我们要结合自己实际去做,在法制渗透方面探索一些可行的途径,把传授科学知识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
第五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模版)
各位领导,各位教育同仁,大家中午好!
本次,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小学语文的授课常因学情不断变化而变化,教学侧重点也是因学习效果反馈不同而不断改变,那么德育教育的渗透,要想穿插于这复杂多变的学情中,实非易事,但也并非无从下手,下面,结合本人从事语文教学五年来的薄见,选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这一缩影,与大家沟通一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多多指正: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通常将德育渗透意图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与品德教材相比,品德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几乎是直述给学生的,单从课文标题上看,就十分明显。比如《做人要正直》、《热爱祖国》等等。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利用教材进行渗透时,既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接受课文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接受品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文非常地熟悉,并且能根据课文中所渗透出来的德育内容,巧妙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
二、作业训练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靠课堂上的40分钟是不够的。在语文学习中,同学们必定要接触一些作业、练习,其实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选择课后作业、阅读材料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练有所用。
三、教学日常性活动中的德育渗透。“教师即课程”。这不仅包含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更包含了教师对学生身心健康品德的形成和良好思想的塑造的重要影响。将教师的健康人格作为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资源,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是最直接的课程资源。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自己至诚至真至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我们祖国的未来,带领他们走向道德光辉的顶点。
总之,教师要高度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多方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抵制腐朽文化侵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