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考考你的听力》作文教案
《考考你的听力》
秀城教育集团
周燕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引导学生关注内心的感受体验,并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进行描写。
2、通过游戏,培养学生五官并用的观察习惯和能力,而且要引导他们把看到的和听到的情况作可能性的分析。
3、通过游戏,触发学生感受,体验快乐,联系生活和作文,使之成为儿童成长的丰饶沃土。教学准备:
两个信封、一张百元大钞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送词语:
神神秘秘、全神贯注、无精打采、全然不顾、不能自控、惊心动魄、目不转睛、无奇不有、恍然大悟 大声念叨、手舞足蹈,大呼小叫、唉声叹气 信心十足、跌落谷底、彻底绝望、后悔莫及
2、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学会观察,没有仔细的观察,文章就不可能写得具体和深入,也不能形象和感人。但是要观察得科学,就得依靠你手下的“五员大将”,知道是哪“五员大将”吗?眼睛、耳朵、手、鼻子、还有舌头。
一、激趣导入
1、拆字游戏:师在黑板上板书“聪”,看看这个字,把它拆成几个部件,想一想它的意思。眼、耳、口、心并用,才能成为一个聪明的人。
2、师:耳朵旁占了“聪”字的一半,看来“聆听”真的很重要。“聆听”的意思就是“倾听”,也就是要“耳听八方”。科学研究证明耳朵所收集到的信息比眼睛要多得多,因此耳朵也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但有时,人们往往会有“听而不闻”的缺点。“听而不闻”是个成语,意思是指,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3、师: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考考大家的“听力”。教师取出两个不同的信封,一只大而漂亮,另一只小而普通,同时拿出一张百元大钞,并煞有介事地宣布:“谁能连续三次猜对钱在哪里,并能说出理由,这一张百元大钞就奖励给谁!”
4、用一个词形容自己此时的感受,写在稿纸上。
5、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心情和想法。
二、开始游戏,直击“体验”
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
(1)教师放钱的时候,为公平起见,所有学生向后转过身子,只能用耳朵“聆听”,等老师宣布开始后方可转过身子。
(2)本次游戏分三轮进行,不管是否猜对都必须继续参加游戏,不可中场退出,但只有三次都猜对的同学才可以得到100元的奖励。
2、第一次游戏
(1)学生向后转,教师往信封里放钱,发出“悉悉嗦嗦”的声音。
(2)教师宣布:可以转过身子来了,第一轮竞猜开始。让学生仔细观察信封,并反复追问:“钱在哪个信封里?”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心里感受和做出的判断。特别引导学生发现大家不同的、有趣的观察方法。
(4)请学生上台揭露“谜底”。
(5)第一次片段练笔:写下自己在第一轮竞猜时的感受、心情。(6)交流:引导学生进行点评,教师随机评点。
3、第二次游戏:现在可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了”,猜对的同学离奖励又近了一步,得再接再厉,猜错的同学也别灰心丧气,继续迎接挑战,看看自己会不会在下一次猜对。(1)游戏过程与第一次相同。
(2)在揭露“谜底”后,教师采访几位两次都猜对的同学,引导其他同学观察他们的神态、动作和语言。
4、第三次游戏
(1)这一回教师避开大家的视线,不再将钱放在信封里,而是放在其它地方,学生等待的时间更长。师:别急,别急,这最后一次了,总该让我好好想想把钱放哪儿。
(2)最后一轮竞猜开始,教师反复追问:钱在哪里?让学生做出选择。(许多学生都会形成思维定势,仍然以为问的是“100元在哪个信封里?”也有学生会放弃选择,保留意见。)(3)让猜钱在信封里的学生上来揭露谜底,一个信封是空的。这时,猜另一个信封的同学必然狂喜,教师请一位同学上来进行采访,引导其余学生观察他的表情、动作,猜猜他心里在想些什么?(4)请这位同学解开另一个信封,也是空的。停顿数秒,再次采访这位同学,引导大家观察他表情的前后变化。
(5)这时候,如有学生前两次都未作选择,则请他说明理由,并做出猜测。理由必须是听到老师的“问话”与前两次不同。如果没有学生不作选择,则教师在两张信封都拆开后,再次反复追问:钱在哪里呀?让学生顿悟,问话与前两次的不同。(6)第二次片段练笔:把第三次竞猜的最精彩部分写下来,特别是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来写,还可以写写自己的感悟。(7)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评改。
5、为习作加个题目
师:课上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很有感触,那就为自己的这篇习作加个题目吧,表达自己最深的感触。
三、总结、提升
1、课后整理一下自己课堂上所写的两个片段,把观察到的,体验到达情况写下来,再加上头、尾,注意过渡,那就是一篇很好的习作了。
2、看来,只有“耳闻目睹”才能“耳聪目明”啊,“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会让我们与很多的机会失之交臂。真正的“聆听”除了是听到声音,还要能听懂真正的含义,要有正确的听的态度。今天虽然没有同学拿到那金光闪闪的百元大钞,但大家得到的可是那一百元所买不到的“金玉良言”哪!
3、课后还推荐同学们阅读一篇短文:《好的聆听态度,才能听到真言》,相信你们同样可以写出一篇很有意思的读后感。
附短文:
《好的聆听态度,才能听到真言》
造化者赋予耳朵的功能,意在作为言语的过滤器、知识的漏斗。耳朵内部的构造错综复杂、迂回曲折,过旋环叠如同贝壳,高栏短墙又如堡垒,而这些是建造来利于节选语言、净化思想,以及让我们有时间辨真去伪。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该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一听完这童言童语,现场的观众哄堂大笑。林克莱特注视着这孩子,心里也想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
没想到,孩子突然流下了眼泪。
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 小孩说:“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当你在听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明白了吗?你明白吗?如果不明白,就请听别人说完吧,这就是“听的艺术”。听话不要听一半便断章取义,也不要把自己的立场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语上头。耳朵是一个被动的工具,所以听是被动的行为,但是积极的聆听态度会使整个活动变得主动。一个好的聆听行为,会让对方也专注于他自己所说出的内容,更会引导出真实的话语,如果你一开始就已经排拒不听,已经下判决,耳朵内只剩下噪音,你也听不见任何真诚了。
秀城教育集团 胡晨
提及作文,可以用一个字概括——“怕”。教师怕教,学生怕写,教师怕批改。而在今天的课堂上,一个游戏轻易地扭转了局面:选材指导不必再费口舌,因为学生可以信手拈来;立意指导无须画蛇添足,因为学生已经有所感悟;表达指导无需喋喋不休,因为学生早已跃跃欲试。作文课上再也不需要搜索枯肠,挖空心思,老师只是鼓励你多写点,写细点,如此而已。这有什么可怕的呢?
一、尽兴游戏
《快乐大作文》的作者李白坚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年轻的父母在教孩子走路的时候,往往会把一件有趣的玩具放在孩子的前方,孩子看到了心爱的玩具,脑子只是想着要拿到那个玩具,脚下不知不觉地就迈开了他来到人间独立行走的第一步。作为教师,在教学生作文时,什么是可以在作文中吸引孩子迈步的玩具呢?那就是游戏。
游戏要吸引学生。今天周老师上课的时候,选用了一个“听而不闻”的游戏,简单的规则,诱人的百元大钞,学生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只需要连续三次猜对钱在哪里,说出理由,这一张百元大钞就奖励给谁!”一听到这句话,学生的心沸腾起来,教师立即抓住契机,让学生用一词一句说说此刻心中的感受,所以我们听到了学生生动的想法:“不可思议,一百块钱不是个小数目,不会送给我们。”“激动,因为我觉得我有可能拿到这一百块钱。”在这样激动的气氛中,作文教学也轻轻松松地开始了。
二、精心指导
游戏作文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生活的情境,让大家共同面对同一个活动的全过程,并且每个人又是这个过程的参与者、描述者和评价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需要把游戏过程、令人兴奋的情景以及切身体会有条理地说出来、写下来,这就是说话、写话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这有点像美术课写生:大家对一个共同的物体进行描画,描画的角度和重点可以各有不同,在像与不像之间融入各自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
周老师这堂课中,对游戏的写作有侧重点地渗透了指导。在课前,精心准备了一份词语大礼包,“神神秘秘、全神贯注、无精打采、全然不顾、不能自控、惊心动魄、目不转睛、无奇不有、恍然大悟”“大声念叨、手舞足蹈、大呼小叫、唉声叹气”“信心十足、跌落谷地、彻底绝望、后悔莫及”当学生写作时,这些词语立即跳入脑海,为学生准确表达起了巧妙、无痕的铺垫作用。第一次游戏后,侧重指导个体的感受,包括听到的声音、内心的猜测等。第二轮游戏是三次游戏中用时最少的,老师未作指导,其实也在告诉学生写作的时候要有详有略。第三轮游戏是指导的重点,教师不仅帮助学生提炼游戏的意义,而且在指导写作时侧重让学生描绘周围同学的表现。
师:“请把视线聚焦到讲台前猜红色信封的同学,你有没有看到他们的表现?” 生1:**同学的手像老虎钳一样高举着。生2:**同学高喊着“没有!没有!” 师:注意到他们的脸色了吗? 生:**同学脸红扑扑的。
(揭晓谜底后,教师继续指导学生关注讲台上几个同学的神情。)师:有没有注意到,他们的脸有什么变化?
生:刚做游戏的时候,**同学的脸白白的,后来越来越红,最后发现自己猜错了,脸色是土黄的。
三、开心作文
以前曾经听到这样的游戏作文课,老师安排学生做游戏,游戏过程中学生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可游戏一结束当学生听到要写作文了,课堂的气氛便立即沉闷起来,与做游戏时的感受截然相反。而这一堂作文课巧妙地将训练分散在游戏过程中,安排了两次片段描写。第一轮游戏过后,教师安排第一次片段练习:写下自己在第一轮竞猜时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心情,提示学生从“第一轮游戏开始了”入笔。第三轮游戏过后,进行第二次片段练笔:把第三次竞猜的最精彩部分写下来,特别是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来写,写写自己的感悟。学生兴趣盎然地参加了游戏,刚才经历过的一切,新鲜生动地回荡在脑海中,再加上老师的精心指点,循循善诱,更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动机、创作欲望,使学生感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四、即兴评改
过去,作文评改由教师一人独揽,“一语定乾坤”,而这堂课上,周老师将评改的任务交还给了学生,当有学生朗读片段的时候,周老师要求学生认真听,哪些词句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描摹得真实细腻。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注意对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不管是一个句子,还是一个词语,只要写得准确、生动,就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
其实,作文评改本身就含有两个步骤,就是“评”和“改”。教师具有一双慧眼,在万绿丛中,发现其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并能及时地鼓励表扬,打磨修炼,方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稳步提高。在评改作文时潜心发现学生作品中的优点,哪怕是极少的一点,也及时予以鼓励,一定能培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一个高明的教师在评改作文时,常常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一样,不放弃对每一个细节的琢磨与修改。当发现学生作文中、发言时用词不当时,周老师及时指导学生换用合适的词语。
对于游戏作文模式,有人曾发出这样的疑问:如果我们每次上作文课都做一个游戏,然后让学生记叙 这个游戏过程,一旦不做游戏,一旦让孩子们记叙平时的生活,孩子们不是不会作文了吗?
再回到前面举过的那个例子:当孩子们经过一定的训练,已经学会走路以后,你还需要在他的面前放一个吸引他的玩具吗?同样的道理,当孩子们已经学会了用文字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就是说写作文已经入门以后,还用得着担心他不能够用文字表达他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见所闻吗?
用生活的色彩装扮作文,用生活的情感营养作文,像这样“先生活后作文”的游戏作文模式,使学生越来越喜爱作文课堂,越来越喜爱作文。
第二篇:游戏作文教学设计《考考你的听力》
游戏作文教学设计《考考你的听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引导学生关注内心的感受体验,并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进行描写。
2、通过游戏,培养学生五官并用的观察习惯和能力,而且要引导他们把看到的和听到的情况作可能性的分析。
3、通过游戏,触发学生感受,体验快乐,联系生活和作文,使之成为儿童成长的丰饶沃土。
教学准备:两个信封、一张百元大钞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送词语:
神神秘秘、全神贯注、无精打采、全然不顾、不能自控、惊心动魄、目不转睛、无奇不有、恍然大悟
大声念叨、手舞足蹈,大呼小叫、唉声叹气
信心十足、跌落谷底、彻底绝望、后悔莫及
2、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学会观察,没有仔细的观察,文章就不可能写得具体和深入,也不能形象和感人。但是要观察得科学,就得依靠你手下的“五员大将”,知道是哪“五员大将”吗?眼睛、耳朵、手、鼻子、还有舌头。
一、激趣导入
1、拆字游戏:师在黑板上板书“聪”,看看这个字,把它拆成几个部件,想一想它的意思。眼、耳、口、心并用,才能成为一个聪明的人。
2、师:耳朵旁占了“聪”字的一半,看来“聆听”真的很重要。“聆听”的意思就是“倾听”,也就是要“耳听八方”。科学研究证明耳朵所收集到的信息比眼睛要多得多,因此耳朵也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但有时,人们往往会有“听而不闻”的缺点。“听而不闻”是个成语,意思是指,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3、师: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考考大家的“听力”。教师取出两个不同的信封,一只大而漂亮,另一只小而普通,同时拿出一张百元大钞,并煞有介事地宣布:“谁能连续三次猜对钱在哪里,并能说出理由,这一张百元大钞就奖励给谁!”
4、用一个词形容自己此时的感受,写在稿纸上。
5、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心情和想法。
二、开始游戏,直击“体验”
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
(1)
教师放钱的时候,为公平起见,所有学生向后转过身子,只能用耳朵“聆听”,等老师宣布开始后方可转过身子。
(2)
本次游戏分三轮进行,不管是否猜对都必须继续参加游戏,不可中场退出,但只有三次都猜对的同学才可以得到100元的奖励。
2、第一次游戏
(1)
学生向后转,教师往信封里放钱,发出“悉悉嗦嗦”的声音。(2)
教师宣布:可以转过身子来了,第一轮竞猜开始。让学生仔细观察信封,并反复追问:“钱在哪个信封里?”
(3)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心里感受和做出的判断。特别引导学生 发现大家不同的、有趣的观察方法。
(4)
请学生上台揭露“谜底”。
(5)
第一次片段练笔:写下自己在第一轮竞猜时的感受、心情。(6)
交流:引导学生进行点评,教师随机评点。
3、第二次游戏:现在可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了”,猜对的同学离奖励又近了一步,得再接再厉,猜错的同学也别灰心丧气,继续迎接挑战,看看自己会不会在下一次猜对。
(1)
游戏过程与第一次相同。
(2)
在揭露“谜底”后,教师采访几位两次都猜对的同学,引导其他同学观察他们的神态、动作和语言。
4、第三次游戏
(1)
这一回教师避开大家的视线,不再将钱放在信封里,而是放在其它地方,学生等待的时间更长。师:别急,别急,这最后一次了,总该让我好好想想把钱放哪儿。
(2)
最后一轮竞猜开始,教师反复追问:钱在哪里?让学生做出选择。(许多学生都会形成思维定势,仍然以为问的是“100元在哪个信封里?”也有学生会放弃选择,保留意见。)
(3)
让猜钱在信封里的学生上来揭露谜底,一个信封是空的。这时,猜另一个信封的同学必然狂喜,教师请一位同学上来进行采访,引导其余学生观察他的表情、动作,猜猜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4)
请这位同学解开另一个信封,也是空的。停顿数秒,再次采访这位同学,引导大家观察他表情的前后变化。
(5)
这时候,如有学生前两次都未作选择,则请他说明理由,并做出猜测。理由必须是听到老师的“问话”与前两次不同。如果没有学生不作选择,则教师在两张信封都拆开后,再次反复追问:钱在哪里呀?让学生顿悟,问话与前两次的不同。
(6)
第二次片段练笔:把第三次竞猜的最精彩部分写下来,特别是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来写,还可以写写自己的感悟。
(7)
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评改。
5、为习作加个题目 师:课上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很有感触,那就为自己的这篇习作加个题目吧,表达自己最深的感触。
三。、总结、提升
1、课后整理一下自己课堂上所写的两个片段,把观察到的,体验到达情况写下来,再加上头、尾,注意过渡,那就是一篇很好的习作了。
2、看来,只有“耳闻目睹”才能“耳聪目明”啊,“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会让我们与很多的机会失之交臂。真正的“聆听”除了是听到声音,还要能听懂真正的含义,要有正确的听的态度。今天虽然没有同学拿到那金光闪闪的百元大钞,但大家得到的可是那一百元所买不到的“金玉良言”哪!
3、课后还推荐同学们阅读一篇短文:《好的聆听态度,才能听到真言》,相信你们同样可以写出一篇很有意思的读后感。
附短文:
《好的聆听态度,才能听到真言》
造化者赋予耳朵的功能,意在作为言语的过滤器、知识的漏斗。耳朵内部的 构造错综复杂、迂回曲折,过旋环叠如同贝壳,高栏短墙又如堡垒,而这些是建造来利于节选语言、净化思想,以及让我们有时间辨真去伪。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该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一听完这童言童语,现场的观众哄堂大笑。林克莱特注视着这孩子,心里也想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
没想到,孩子突然流下了眼泪。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 小孩说:“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当你在听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明白了吗?你明白吗?如果不明白,就请听别人说完吧,这就是“听的艺术”。
听话不要听一半便断章取义,也不要把自己的立场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语上头。耳朵是一个被动的工具,所以听是被动的行为,但是积极的聆听态度会使整个活动变得主动。一个好的聆听行为,会让对方也专注于他自己所说出的内容,更会引导出真实的话语,如果你一开始就已经排拒不听,已经下判决,耳朵内只剩下噪音,你也听不见任何真诚了。
第三篇:《考考你的听力》作文教学设计
作文教学设计《考考你的听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引导学生关注内心的感受体验,并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进行描写。
2、通过游戏,培养学生五官并用的观察习惯和能力,而且要引导他们把看到的和听到的情况作可能性的分析。
3、通过游戏,触发学生感受,体验快乐,联系生活和作文,使之成为儿童成长的丰饶沃土。教学准备:
两个信封、一张百元大钞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送词语:
神神秘秘、全神贯注、无精打采、全然不顾、不能自控、惊心动魄、目不转睛、无奇不有、恍然大悟
大声念叨、手舞足蹈,大呼小叫、唉声叹气 信心十足、跌落谷底、彻底绝望、后悔莫及
2、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学会观察,没有仔细的观察,文章就不可能写得具体和深入,也不能形象和感人。但是要观察得科学,就得依靠你手下的“五员大将”,知道是哪“五员大将”吗?眼睛、耳朵、手、鼻子、还有舌头。
一、激趣导入
1、拆字游戏:师在黑板上板书“聪”,看看这个字,把它拆成几个部件,想一想它的意思。眼、耳、口、心并用,才能成为一个聪明的人。
2、师:耳朵旁占了“聪”字的一半,看来“聆听”真的很重要。“聆听”的意思就是“倾听”,也就是要“耳听八方”。科学研究证明耳朵所收集到的信息比眼睛要多得多,因此耳朵也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但有时,人们往往会有“听而不闻”的缺点。“听而不闻”是个成语,意思是指,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3、师: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考考大家的“听力”。教师取出两个不同的信封,一只大而漂亮,另一只小而普通,同时拿出一张百元大钞,并煞有介事地宣布:“谁能连续三次猜对钱在哪里,并能说出理由,这一张百元大钞就奖励给谁!”
4、用一个词形容自己此时的感受,写在稿纸上。
5、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心情和想法。
二、开始游戏,直击“体验”
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
(1)
教师放钱的时候,为公平起见,所有学生向后转过身子,只能用耳朵“聆听”,等老师宣布开始后方可转过身子。
(2)
本次游戏分三轮进行,不管是否猜对都必须继续参加游戏,不可中场退出,但只有三次都猜对的同学才可以得到100元的奖励。
2、第一次游戏
(1)
学生向后转,教师往信封里放钱,发出“悉悉嗦嗦”的声音。(2)
教师宣布:可以转过身子来了,第一轮竞猜开始。让学生仔细观察信封,并反复追问:“钱在哪个信封里?”
(3)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心里感受和做出的判断。特别引导学生发现大家不同的、有趣的观察方法。(4)
请学生上台揭露“谜底”。
(5)
第一次片段练笔:写下自己在第一轮竞猜时的感受、心情。(6)
交流:引导学生进行点评,教师随机评点。
3、第二次游戏:现在可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了”,猜对的同学离奖励又近了一步,得再接再厉,猜错的同学也别灰心丧气,继续迎接挑战,看看自己会不会在下一次猜对。
(1)
游戏过程与第一次相同。
(2)
在揭露“谜底”后,教师采访几位两次都猜对的同学,引导其他同学观察他们的神态、动作和语言。
4、第三次游戏
(1)
这一回教师避开大家的视线,不再将钱放在信封里,而是放在其它地方,学生等待的时间更长。师:别急,别急,这最后一次了,总该让我好好想想把钱放哪儿。(2)
最后一轮竞猜开始,教师反复追问:钱在哪里?让学生做出选择。(许多学生都会形成思维定势,仍然以为问的是“100元在哪个信封里?”也有学生会放弃选择,保留意见。)
(3)
让猜钱在信封里的学生上来揭露谜底,一个信封是空的。这时,猜另一个信封的同学必然狂喜,教师请一位同学上来进行采访,引导其余学生观察他的表情、动作,猜猜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4)
请这位同学解开另一个信封,也是空的。停顿数秒,再次采访这位同学,引导大家观察他表情的前后变化。
(5)
这时候,如有学生前两次都未作选择,则请他说明理由,并做出猜测。理由必须是听到老师的“问话”与前两次不同。如果没有学生不作选择,则教师在两张信封都拆开后,再次反复追问:钱在哪里呀?让学生顿悟,问话与前两次的不同。
(6)
第二次片段练笔:把第三次竞猜的最精彩部分写下来,特别是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来写,还可以写写自己的感悟。(7)
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评改。
5、为习作加个题目
师:课上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很有感触,那就为自己的这篇习作加个题目吧,表达自己最深的感触。
三、总结、提升
1、课后整理一下自己课堂上所写的两个片段,把观察到的,体验到达情况写下来,再加上头、尾,注意过渡,那就是一篇很好的习作了。
2、看来,只有“耳闻目睹”才能“耳聪目明”啊,“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会让我们与很多的机会失之交臂。真正的“聆听”除了是听到声音,还要能听懂真正的含义,要有正确的听的态度。今天虽然没有同学拿到那金光闪闪的百元大钞,但大家得到的可是那一百元所买不到的“金玉良言”哪!
3、课后还推荐同学们阅读一篇短文:《好的聆听态度,才能听到真言》,相信你们同样可以写出一篇很有意思的读后感。附短文:
《好的聆听态度,才能听到真言》
造化者赋予耳朵的功能,意在作为言语的过滤器、知识的漏斗。耳朵内部的构造错综复杂、迂回曲折,过旋环叠如同贝壳,高栏短墙又如堡垒,而这些是建造来利于节选语言、净化思想,以及让我们有时间辨真去伪。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该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一听完这童言童语,现场的观众哄堂大笑。林克莱特注视着这孩子,心里也想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孩子突然流下了眼泪。
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
小孩说:“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当你在听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明白了吗?你明白吗?如果不明白,就请听别人说完吧,这就是“听的艺术”。
听话不要听一半便断章取义,也不要把自己的立场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语上头。耳朵是一个被动的工具,所以听是被动的行为,但是积极的聆听态度会使整个活动变得主动。一个好的聆听行为,会让对方也专注于他自己所说出的内容,更会引导出真实的话语,如果你一开始就已经排拒不听,已经下判决,耳朵内只剩下噪音,你也听不见任何真诚了。
第四篇:考考你的观察力教案
考考你的观察力
小学二年级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2、学会观察事物的其中两种方法:集中注意力;有顺序观察。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活动重点、难点:让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活动准备:小纸片、课件 活动过程: ★热身游戏
“下面我做一次演示实验,然后请一个同学上来跟着做。”说着,老师打开一个杯子,用手指蘸了一下里面的液体,然后用舌头舔了一下,脸上露出了微笑,说:“真甜。”接着老师让一个小学生用手指蘸一下那液体,并用舌头舔。奇怪的是,这个小学生却作出了鬼脸,怎么是酸的呢? 1.课堂讨论。
(1)用手指蘸了同一杯液体,为什么老师说是甜的,而学生觉得酸? 学生思考之后,老师说:“刚才我说你们要注意观察,可是你们都没注意到我伸到杯里的是食指,而伸到嘴里的是中指。这杯液体是醋,当然是酸的。可见,你们观察得还不够仔细啊!”学生们听了,都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故意考我们的观察力的。(2)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在我们生活中为什么要注意观察呢?(PPT课件)
观察的意义:医生通过观察来判断收集病人的一些资料才能对症下药;地质学家通过观察发现藏在地底下面的石油、煤炭等等矿藏;天文学家通过观察发现很多关于月球等宇宙奥秘;同学们就要从小学会观察,只有会观察的人,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长大以后才能做科学家。
(4)PPT出示课题——今天,老师就要来“考考你的观察力” 2.活动体验
(1)PPT出示两组数字,仔细观察,如果这两组是相同的,在你的小纸片上打“√”,如果两组不相同,请在纸片上打“×”,不能说话,出声音的小组会被扣分。
(2)在2分钟时间内,把数字表里的8、6、3用“√”划出来,划对一个记1分,看谁的得分最高。(见课件)
(3)统计成绩,总结观察经验:观察的时候一定要集中自己的注意力。(4)找茬游戏。(课后反思:可能还是以每人一幅图的形式,以比赛的方法进行,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5)总结观察经验:观察的时候要有顺序,不要急噪要耐心。
3、活动探索:
观察的方法总结,PPT出示:(1)要集中自己的注意力;(2)要有顺序地观察,不能急噪要耐心仔细。
4、游戏再体验:
游戏名字:<<警察和小偷>>:(集中注意力+有顺序地进行判断)游戏规则:
大家(小偷)围成圆圈坐下,一人做警察站中间。小偷传宝石,并做各种假动作,让警察看不到宝石在谁手上。警察必须密切注视大家的动作。老师说开始后半分钟,警察要马上判断出宝石在哪里。如果正确,“小偷”被淘汰下场;如果错误,警察下岗,与小偷换位,游戏继续进行。
第五篇:听力教案
《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上册 第十课 健身三人谈 教案
一、教学基本情况
1、教学对象:中级一班留学生
2、学生人数:20人左右
3、教学时间:2课时
4、授课人:李莉
二、课文处理
(一)处理生词
1、听录音单词
从小:从小孩子的时候开始
例如:麦克小时候不爱吃苹果,现在也不爱吃苹果。
→麦克从小不爱吃苹果。健身:使身体变得健康 健身房:健身的地方 健身操:健身的一种方法 步行:走路 意识:想法
被动: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喜欢的。相对的词是主动。发福:变胖
例如:麦克原来80斤,现在120斤。→麦克发福了。减肥:使身体变瘦 节食:吃很少的东西 以前吃三碗饭,现在吃一碗→我在节食。飞跃:很大的变化
例如:以前考试30分,这次100分→他的成绩有了飞跃。身材:身体的形状 匀称:不胖不瘦 调节:改变想法,使适合 例如:调节情绪、调节气氛 甚至:程度更高
例如:一件衣服1000元,2000元,甚至5000元,谁买呀? 承担:健身的地方,一个月1000块钱,贵吗?→承担不起。大大:变化快,程度高
例如:以前麦克考试20分,现在100分→成绩大大提高了 居民:住在这里的人 免费:不用花钱。
设施:健身房有跑步机、自行车、举重的杠铃→这些都叫健身设施
2、解释学生听不懂的生词。
健身、步行、发福、减肥、节食、飞跃、身材、匀称、免费
(二)听一遍课文,问下列问题:
1、三个人的健身方法一样吗?
2、丽丽试过哪些健身方法? 那些方法适合丽丽吗? 什么方法最适合她?
3、小敏为什么健身?
小敏试过哪些健身方法?
刚开始她喜欢跳健身操吗?后来呢?
4、男的认为健身俱乐部贵吗?
有没有免费的健身设施?
(三)逐段再听一遍录音,回答第一遍没没听清的问题。并问一些细节问题。
1、丽丽试过哪些健身方法?
她坚持下来了吗?为什么?
想步行上班,要提前多久起床?骑自行车呢?
2、小敏跳健身操以后,身材有什么变化?
她认为花钱跳健身操值得吗?
3、男的认为健身俱乐部的价格适合普通人吗?
男的认为健身俱乐部的价格多少才合适?
(四)回答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提问
(五)课文练习
1、判断正误
听一遍录音,然后找学生回答。没有问题的一带而过,有问题的地方进行解答。
2、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经过问问题和判断正误的讲解,学生基本理解了课文内容,这一部分比较容易。学生如有错误,进行讲解。
三、补充练习
(一)听下面的句子,听后选择正确的答案:
1、听录音,每两个问题间隔十秒。
2、找同学回答。正确的简单解释,涉及语法的或是学生做错的要重点讲解。例如:
没什么好说的;再…也不会…;就是…了点儿;值得;到不了/至少;用不着;又不是。
3、回答学生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