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分析程翔《将进酒》(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3 03:1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例分析程翔《将进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例分析程翔《将进酒》》。

第一篇:课例分析程翔《将进酒》

诗意追寻,美感教学

——程翔《将进酒》课例分析

王蒙蒙

今天观摩了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借班讲授李白的《将进酒》的课堂实录的视频,使我受益匪浅。程老师上课并不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样,轰轰烈烈,热闹非凡,花样百出,而是平平静静,井然有序,真正“润物细无声”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收获很多。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是这样的风采,在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具体如下:

一、整堂课简单明了,课堂语言简单,讲课方式简单,板书简单 首先,语言简单。从整堂课开始到结束,程老师所用的语言,只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讲解作者写作背景,提出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朗读,中间没有多余的话。一堂语文课,时间非常有限,教学任务也很重,老师在课堂上说与课文无关的话就是浪费时间,所以,语文老师上课,不能说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其次,讲课方式很简单。程老师的讲课方式无非就是:学生自己看课文,初步体会诗歌;指导诵读,老师示范朗读;老师提问题,引导回答。这几种教学方式都是很传统的,但却是很有效的,太过热闹的上课方式,也许并不是什么高效的课堂。因为学生太过兴奋,不容易去专心书本中应该专注的知识。最后,板书简单。程老师的板书只有题目,作者和诗歌感情变化的过程,十余字,也许是因为这首诗的其他什么不值得写上去,但的确给我一个启示:板书,可以多写,可以少写,但一定要明确重点的写,简单明了才是板书的最高境界。

二、有感情的多读,引学生走进文本。

“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多读可以培养语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节课,“读”是主旋律。从一开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程老师给学生7分钟的时间去自己阅读,品味;到了中间,老师提出了要带着醉意去读;最后,教学生把自己当做李白,边感受,边朗读。这些环节让我感受到诗歌朗诵的重要性,这里程老师没有用传统的方法在正式讲解诗歌之前介绍作者背景,而是先让学生自己感悟体会这首诗歌。在中间老师提示,让学生自己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这种方式值得借鉴。从程老师的课,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发现学生回答的水平后再进行引导拔高。让学生在现有的水平上再上一个层次。看似无意,其实都是老师精心安排,只有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才能有目的的去教授,去引导,做到有的放矢。

三、抓住文本关键,设计高品质问题

整堂课,除了程老师指导朗诵外,就属提问题、引导回答为最多了。要设计好一个问题必须对文本有深刻的分析研究。一个高品质的问题,可以收拢全诗的主题,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像诗歌主题靠拢。比如课堂上程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作者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心情。这个问题提得好,首先需要学生设身处地的把自己当成李白,自己说一遍,去感受。这个问题分析好了,那么整首诗的写作背景,写作主题,诗人整体形象,当时的心境,写作的特色都可以从这个问题入手进行分析,因为这个问题,整首诗歌的所有教学任务,都可以得到收拢。所以问题提的含金量,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率高低。

四、将整堂课提升到人文教育的高度

语文教学是社会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载体,所以每堂语文课都要有提升到人文精神的高度。在整堂课的最后,程老师也是运用朗读,在学生充分了解李白写诗歌时候的心境后,指导学生将自己当做诗人,读出诗人内心拥有的豪迈,豁达,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在逆境中伟大的诗人是怎样去面对的,这就是学生应该从诗歌中得到的精神上的教育。

五、巧用幽默,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讲课时,程老师让一个同学推荐一个同学朗诵诗歌,然后那个同学推荐了班长,程老师就问他为什么推荐班长不推荐自己,他说自己胆小,程老师就正好抓住这个,说胆小的同学更需要锻炼,然后那个同学最后就推荐了自己。这段对话中同学们欢声不断,那个胆小的同学也得到了锻炼,活跃了课堂气氛,循序渐进的诱导了学生,最值得称道的是程老师的点评。他说那个胆小的同学声音也很洪亮的,不胆小,这样就增加了那个学生的自信心。还有程老师那些点评的话语像什么“非常好”“很好”“出口成章”“不得了”“不错”贯穿于自己的点评。这种有提问有点评,点评幽默,体现了他的教学艺术。整堂课可以说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个人认为幽默对于一个老师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和老师的心理距离,能够让知识的传授变得津津有味,让学习的过程充满乐趣,能够让批评变得有人情味。确确实实是一门值得学习的教学智慧。

五、丰富的肢体语言,教学的平等公平

我认为程老师上课的肢体语言十分丰富。他的面部表情,略微夸张而又不失温和,他的手势,时而迅猛时而舒缓。仿佛自己就是一个指导演唱会的指挥家,结结实实的Hold住了场面。教学的公平平等这个方面程老师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说他提问的时候有一个同学举手,他就说你老举手,我不提问你,让别的同学回答。从这个简单的小例子就可以看出:程老师始终是用一颗赤诚的爱心来对待每一个学生的。不管你是班长,还是普通学生,老师都是平等对待。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整个班级的水平,还会对学生的心灵给予温暖的慰藉。

当然,程老师讲课的优点远远超出我所列举的以上几点,总之,听了程老师的课,我感慨颇多,整堂课下来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享受。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今后一定多像这种教学名家学习,博众家所长,历练自己,争取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人民教师。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第二篇:程翔示范课《将进酒》评课

程翔示范课《将进酒》评课

诗歌朗读——语言的美育

“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它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是一种声情结合的技巧。在诗歌的教学中常常运用到朗读法来进行诗歌教学。在读的过程中凭着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感受诗的感情,体会诗的韵味。朗诵教学,是诗歌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漫长的语文教学的历史中,朗诵教学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被提倡的今天,品味、诵读依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下面将从以下几个点来分析《将进酒》一文怎样通过朗读来进行语言方面美育的。

1、给班级营造了一种集体诵读的氛围。首先,老师通过导入的形式将学生带入李白的诗歌世界中,几个学生对李白诗歌的回忆、诵读建设了一种积极的诗歌诵读氛围。一个学生因为胆小,不好意思进行毛遂自荐,程翔老师就鼓励他勇敢一些,从而促使他顺利完成了诗歌诵读。

2、老师具备很高的诵读能力,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程翔老师的诵读普通话标准、感情充沛、表现力强,读出了李白诗歌的那种豪迈、飘逸的感觉,将学生带入一个美好的审美境界中。看到老师能将这首诗演绎得这么好,会让学生禁不住跃跃欲试,按照自我的方式去演绎诗歌。

3、程翔老师不仅自己有很高的诵读能力,他也善于将读诗的技巧传授给学生。例如:老师将自己读李白诗歌的感受告诉学生,说他认为读李白的诗歌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读诗歌不仅要讲究停顿、还有节奏、重音,要有技术上的处理。在这一点上,我有自己的理解。朗读诗歌有停顿、轻重、缓急、高低,并不是仅仅靠画出停顿符号就能让学生读出自己的韵味。为了让学生读出诗味,不妨在需要重读、轻读、急读、缓读、高读、低读的地方用不同的符号标识出来,用以提示学生。另外,在学生读的时候,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读,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诵读热情。

4、诗歌诵读是建立在对诗歌的深刻理解上的。

程翔老师没有直接进行朗读训练。他采用启发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把握就如同小溪自然而然地流出山谷一般流出自己的心扉,从喉咙中流淌出来。

5、诗歌诵读的最高境界是诵读者对诗歌的再度创造。也许,一般的学生达不到对诗歌再度创造的境界。但是归根到底,诗歌诵读应该发挥诵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而有的同学会因为胆小的原因而拒绝在课堂上诵读,有的同学会因为没有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而不愿意花力气在诵读上。程翔老师运用巧妙的激励方法使学生逐渐放开胆子,最终完成诗歌诵读。在程翔老师的课堂上,有着因为对诗歌的热爱而产生的朗朗读书声,有着被老师、同学们的热情诵读所感染、折服所发出的掌声。这是我们诗歌教学所要达到的一个目的。同时也是美育在朗读、感受语言美上的目的。

张兰 12260233 汉本2班

第三篇:程翔老师将进酒有感

从语文美育的角度浅析程翔老师《将进酒》课堂教学

在认真欣赏了程翔老师的《将进酒》教学视频后,可以说是感触颇深,获益良多。在观看程老师的教学视频时会有一种让人不自觉进入课堂,渐渐被他的语言,动作所吸引的感觉。因此,我用了“欣赏”一词,在他生动活泼,环环相扣课堂中,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显示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整个教学氛围都是十分融洽和谐,彰显了语文教学大家的风范,更带来了一种美的体验。下面我将从语文美育的角度简要谈谈这堂课中我所体会到的美。

首先,这堂课的教学氛围是十分融洽的,程老师亲切的样貌,幽默的言语,循循善诱的讲解以及善于鼓励的态度让这堂课中的师生有着良好的互动,体现了一种美的教学氛围。在视频中可以看到程老师很多时候都是微笑着说话的,且表情肢体变化也比较丰富。他的语言,表情动作在时时随着学生发言情况,诗歌情感的起伏而不断变化。在点评学生诵读情况时,像“非常好”“很好”“出口成章”“不得了”“不错”之类的词语一直贯穿于点评中。并且,他都是先说优点,以鼓励为主,再提点一下略显不足的地方。在课堂上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老师让一个同学起来推荐一个同学朗诵诗歌,然后那个同学推荐了班长,程翔老师就问他为什么推荐班长不推荐自己,他说自己胆小,程翔老师就正好抓住这个说胆小的更需要锻炼,然后那个同学最后就推荐了自己。这段对话中同学们欢声不断,那个胆小的同学也得到了锻炼,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循序渐进的诱导了学生,最值得称道的是程翔老师此时的点评。他说那个胆小的学生声音也是很洪亮的,不胆小,这样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那个学生的自信心。

其次,诵读美也是本堂课上的一大特色。程翔老师高亢,富有激情的朗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程老师的朗诵都是自然而然嵌入到诗歌的讲解中的。特别是那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句子范读,程翔老师那时而低沉时而舒缓时而高亢的朗读节奏,发自肺腑的朗读情感,具有十分强大的震撼力。给人一种黄河之水本就是从天上奔流而下的感觉。诗歌教学中诵读是十分重要的,在这堂课中程老师也十分强调了学生的诵读。在教学中采用了学生单独范读,齐读,自由读以及单个逐一点评读,再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在不断的诵读中,学生渐渐掌握了诗歌的节奏,慢慢体会到了诗歌情感的变化,也越来越深入到诗歌营造的情景中去。最后,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在循序渐进的引导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在梳理诗歌的情感基调时,通过教学互动从悲——欢——醉——狂四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一句句的诗句体会中,慢慢启发学生去感知,真正让学生读出了酒味。从学生的精彩多样的回答中,仿佛觉得他们一个个都是李白。好的教学设计就像是对文本精心的雕琢,最终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融入了学生的思想后,好的教学设计就成了一件美妙的艺术品。程翔老师的教学设计虽然看似平淡无奇,却处处透露着老师的精心设计。每一个简单问题的背后其实会启发学生后多思考。例如,一个简单的提问:在句子“人生得意须尽欢”中,李白这种“乐”是发自内心的吗?这样一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真正回答起来,需要学生联系当时李白的真实处境,认真体会句子含义并需要结合前后句子进行思考。在老师不断提点中,学生也都渐渐体会到这种“乐”的无奈,悲愤。

因此,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能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语文的美。美的教学氛围能让师生更加良好的互动,课堂氛围更加活泼;美的教师语言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文本的语言美,体会到课文中语言的韵味;美的教学设计是对课文的精心雕琢,是让学生进入作品世界的奇妙之门。通过这堂课的欣赏和学习,我明白了几点道理。在教学时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学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大于一切教育。另外,在诗歌教学中诵读的力量是十分伟大的,一遍遍有效的诵读可以自然而然让学生自己感受到更多诗歌中所写之情。

第四篇:特级教师程翔评课

特级教师程翔评课(摘录)(来源于网络)

点评课题:《散步》《公输》

点评专家:程翔(特级教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时间:2009.11.1下午

评课是一件很不轻松的事情。两位老师的课都讲得非常好,王老师这节课突出的特点是以分析亲情作为一个重点,加上一点重点句子,构建起了她这节课的坐标。她并没有按部就班的从前往后推进。而是放在揣摩亲情,体会重点字词句。这些字词句在文章当中的作用是很突出的。让学生反复玩味这些句子,领会这些句子丰富的含义很有意思。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语感的训练。比如王老师让学生去揣摩,“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我”就是这些句子反复的去揣摩,“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是一种突出的特点。我们上课的时候要有紧要词,在你的这堂课中充分体现这些紧要词。第二个突出的特点,王老师把删去的两句话复原。让学生去分析删掉好不好,你同不同意。这实际上是在解析文本的基础上适度的拓展,这个拓展与语感训练是相吻合的。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这篇文章讲孝心还讲责任讲使命。我觉得王老师这堂课这两个特点是很突出的。我觉得对我是有启发的。

第二堂课孔老师讲公输。上个月我去山东一个地方去听课,那个老师上的也是公输。我一边听孔老师的课一边就在回忆那个老师是怎么上的。我觉得孔老师这堂课也有她突出的特点。第一,孔老师本人富有朝气,作为教师来讲这是一个很难得的优点。我想不光是教语文教任何一门学科老师都要活泼有朝气。我们学校有个历史老师一个教案要教上好多遍,自己都烦的不得了。我们能不能换一个思路自己不讲让学生去讲。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讲。这样一定程度上能解决下午上课犯困的问题。孔老师自己有朝气容易感染学生。第二点,孔老师紧紧抓住了两个对话,这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先是公输和墨子对话,后是墨子和楚王的对话,这两个对话构成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教这篇课文,肯定要把它当作是学习的重点。孔老师在这一点上把握的是很准的。从这些对话的模拟,使学生体味到墨子的这种智慧。第三个特点,我觉得孔老师很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很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比如她让学生分两组来说说攻和守的办法,这种环节对调动学生积极性还是有实际效果的。再比如孔老师讲墨子为什么不帮助宋国去防守呢,为什么要说服楚王呢?这是一种深入发掘问题。这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很有帮助。还有后面对于墨家学派兴衰的问题做了课外的扩充。这是孔老师的特点。

上午评课的老师说了我们的公开课是遗憾的艺术,每上完一堂课我们老师都会觉得某些环节我换一种设计法会不会更好。同样,这两位老师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节王老师的课,我先说一说我是怎么上的。你上课怎么往前推进呢?课堂教学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你如何从第一分钟推向最后一分钟。一定要考虑一个抓手的问题,不同的课文它的抓手是不一样的。我上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会问同学们,我、妻子、母亲、儿子你觉得最喜欢哪个人物。有些同学说“我”。我们就会一起研究作品中写到了怎样一个“我”呀。然后我又问最喜欢“母亲”的同学举手,又有一些同学举手了。我们再一起来分析这个问题。我又问第三个问题最喜欢“儿子”的举手,又有一些同学举手了。最后我再问最喜欢妻子的举手。没有人举手,我就问为什么不举手。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讲这个妻子在文章里不说话,还说妻子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就是说在家里面不听我的。这就说明了我们同学对这个妻子是没有能力把握的。然后我就引导说:为什么这个妻子在外面总是听我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这是一个很好玩的一个东西。在外面妻子要维护丈夫这个家庭的领袖的地位,这个妻子知道为了家庭的和睦自己在哪些地方应该做让步甚至是牺牲。对于妻子虽然没有一句话,但是这是一位默默奉献的好妻子。她上有婆婆下有儿子,中间有丈夫,在这个家里面大概奉献最多的,最操劳的是这个妻子。这真的是一位好妻子,在外面听我的,是不是说在家里面不听我的呢。在家里面可以同丈夫商量、讨论甚至争几句吵几句。但是在外面她一定是维护丈夫的。维护的背后是爱,她爱自己的丈夫。如果这个妻子帮着儿子说,你跟你妈妈走大路,我陪我儿子走小路。这样就完了。这个妻子就听丈夫的,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这样的妻子太可爱了。这是一个不易把握的人物。重点的句子我们再揣摩一下。“我、我的妻子、我的母亲、我的儿子”王老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这四个人物你会发现问题吗?有同学马上举手,老师我发现他怎么没有爷爷。说的很好。现在同学们自己去猜一猜为什么没有爷爷。有些人说是不是他爷爷已经去世了。假设你的推理猜测是正确的,你们想一想。这个老妈妈老伴已经去世了。他们一家三口出去了,这个老妈妈一个人在家待着好不好。不好,肯定是不好。我母亲本不愿意出去的,这个本不愿意出去,这里面的含义很丰富。母亲老伴去世以后心里边多么悲伤,他不愿意给自己的儿子和媳妇添麻烦。我就一个人在家里待着吧,但儿子不同意。妈妈不要一个人在家里待着,父亲刚去世,你更应该跟我们出去散散心。这些虽然没有说但它背后包含了。母亲很信我。“母亲很听我的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的很好,母子两个人互相信赖。在散步的路上这个“我”就一直在庆幸,庆幸什么呢?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我的母亲又同我们出来散步了。我珍惜这样的时间,我珍惜这样的机会。而儿子伴同我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很短了。这些都是浓浓的亲情。一个人活着什么叫幸福啊。我觉得是拥有亲情、友情、爱情。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你可以钱少一点,如果一个人没有亲情、友情、爱情,这个人太不幸了。朱自清用他的散文描写了自己拥有的亲情、友情、爱情。老师教课要去体会、去挖掘,也让学生去体会、去挖掘。另外王老师的课如果能再活泼一点就好了。老师给学生上课,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没有距离。我到现在还上课,上个学年我还教了两个班级。一个文科班一个理科班,一个普通班一个实验班。我整天和孩子在一起。我一看到学生就心花怒放。所以我上课能够和学生容在一起,我觉得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学生深入到文本当中去。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的融为一体,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孔老师这堂课有一个地方可以商量,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的教学是有明显的区别的。文言文的教学首先是要解决文句的问题,是要疏通文句读懂这篇文章。可能孔老师的设计有她的考虑。如果是我来教这一课的话,我会拿出相当的时间来让同学们放声去读,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发现问题。有问题就及时的向老师提出向同学提出。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想没有二十分钟那是不行的。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实实在在的落实到文字中去。当我们把这些语言障碍都解决了我们再去做其他方面的工作。这是一个方面。还有就是最后关于墨家兴衰的问题要不要讨论,讨论到什么度好。我个人认为这个环节可以略去。因为我们这堂课时间很有限解决不了这么多的问题。再说墨家学说的兴衰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的孩子还小,他能够读懂课文,能够理解每一句话就已经很不错了。关于墨家学说的兴衰等他们长大了再去研究。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准备了很多东西,我们是不是要把全部的东西都教给学生,也不一定。这是对两位老师两堂课的一点认识。应该用一个基本理解的模式。第一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从原始阅读开始,原始阅读是指学生在没有任何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实实在在的去阅读,这叫原始阅读。我们上课,无论是文章长短,无论什么题材,我们都应该安排学生对文本的原始阅读。原始阅读之后产生的理解叫做原始理解。原始理解在重要作用在于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起点和依据。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有逻辑起点的,这个逻辑起点在哪里就是学生的原始理解。我在北大附中上课教《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让同学讲一下对这篇课文的最初理解。一个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明白为什么让我们学这篇课文。学生不喜欢这篇课文,反感情绪表现出来了。我听了这个学生发言以后当时我就在思考: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肯定是有原因的。我分析的原因

一、同学们对政治题材的课文不感兴趣。第二、学生对于领袖的文章不喜欢。第三、政治课已经学过了,是不是语文课要变成政治课。同学们有这个想法才表现出对这篇课文的不喜欢。学生这个不喜欢的态度就是他的原始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使我这个老师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这堂课从哪里开始。就从这儿开始。我备课的时候是在办公室里,我把自己关起来备课,我没有同学生交流。现在我走进学生了,我知道学生对这篇课文是什么态度了。我在备课的时候同学生的现状相同不相同啊?我必须马上作出调整。我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喜欢这篇课文。两节课下来以后我作了一个调查,同学们喜欢这篇文章的举手。全班同学都把手举起来了。一开始我也搞了一个调查,喜欢这篇文章的只有三、四个。从三四个到全部举手,老师的作用就表现出来了。从学生不喜欢这篇课文发展到喜欢这篇课文,从不理解这篇课文,发展到理解这篇课文。所以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原原本本的读书,让学生产生自己的原始理解。在德国的教学标准中就有一条要让学生有对课文的第一印象。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忽略了这个问题。我们总是在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我们把学生当作了一个被动接受的容器。至于学生喜欢不喜欢,喜欢到什么程度,不喜欢到什么程度,他对这个文本最原始的感觉是什么,我们一无所知。这样我们的教学就是目中无人,就不能做到对症下药。但是学生的原始理解毕竟不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归属,它是我们的起点但不是归属。我们要在原始理解的基础上经过一个后续理解的过程最后实现基本理解。就是在学生原始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去深化丰富学生的理解叫后续理解。这个后续理解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一个主体。在后续理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去运用多媒体。在学生原始理解、原始阅读的时候,你不要去放多媒体。后续理解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放多媒体、去放录音,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经过后续理解之后最后我们要实现对文本的基本理解。什么是基本理解,第一我们的理解是可以在文本中找到依据的。它不是我们的胡乱猜想,主观臆断。第二,与专家对文本的理解达成共识。符合这两点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叫做基本理解。我们的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的就是这种基本理解。基本理解不是唯一理解,我们对于一个文本的理解可以是多样的,《孔乙己》矛盾先生有自己的解读,但它不是作者的原意。鲁迅先生也有自己的基本理解。这两种理解并不矛盾。基本理解不是唯一理解,接下来基本理解不是绝对理解。对文本的理解随着时间、时代的发展变化也会有一些发展变化。《论语》这本书两千多年了,研究《论语》的书有两三千家这么多,你说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权威。孔子说:唯小人与女人难养也。你说这个“小人”是什么意思,不同的书有不用的解释。所以它不是绝对理解。只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我们这样来理解。我们进行的是基础教育,我们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群小孩子,这群小孩子他们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告诉我们,这个文本,我们解读到这个程度就恰到好处。过了就不好了,没有达到也不好。初中里面有一篇文章《珍珠鸟》,这篇文章大有深意。我们现在理解的远远不是作者本来的创作意图。但是如果我们把作者的原意揭示出来也不好,这些孩子们就不能够理解了。所以我们只能讲到这个程度。在我们杭州有一位专家叫蒋成予先生我看过他的文章,我很钦佩这位老先生。

课堂教学有效性现在大家都在谈。什么叫有效,上午也有老师在讲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它可能有多方面的含义,但最根本的东西是:课堂教学有效,没有效,就看你有没有让学生有发展变化。如果你这堂课是平面的,学生上你的课和没上你的课看不出有什么变化,那我说你这堂课肯定是无效课。确实上了你的课之后他有变化,当然这个变化有正变化和反变化。正变化就是学生通过你这堂课后有了发展提高,他有了这种可喜的变化,那你这堂就是有效课。因此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这堂课我要促进学生在哪些方面有发展。我们一定要考虑这个问题,如果不考虑,想到哪就教到哪这个的课很难有效。我在自己学校的时候在办公室备《琵琶行》,这时候我们传达室的人进来了,他说程老师你怎么哭了,我说我备课呢。他说我真没见过这样备课的。我上了《琵琶行》后,我的学习委员告诉我,老师上了课改变了我原来对《琵琶行》的印象。这个学生是主动的找到我来聊他上了我的课之后的感受。上了老师的《琵琶行》让他发生了变化。我们当老师的天职就是就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发展。这是我们评价老师的一个最根本的标准。我们不是看一个老师发表了多少论文,写了多少著作,我们不是看一个老师学问多么渊博,嘴皮多么溜滑。我们就是看你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提高。所以教师和学者不是一回事。我们评价中小学教师你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提高。陈景润原来是中学的数学老师,在北京四中教书,他的课学生听不懂,最后学校没办法只好让他负责批改学生作业。但是后来他成为位著名的数学家。他不懂教学是怎么回事,但他懂数学研究。法博尔也当过老师,有一天他看到学生们围在一起,就好奇的走过去,问:你们干什么呢?然后自己趴在那看蚂蚁。当一个老师应该是蹲下来,跟同学们一起讨论。当然,我们说教师应该具有学者的一些品质。但是教师和学者不是一回事。魏书生老师有个最大的本领就是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你不承认不行。有一次,魏书生老师和北京的老师一起在上公开课。北京的老师课上的很艰难,上的死气沉沉。第二堂课,还是这群学生,魏书生老师三下五除二就把这群学生调动起来了,一堂课上的生龙活虎。我们老师要分析一下,我们总是说这个学生不配合。我们不能说让学生来配合我们,这个教学思想一定是错误的。学生不配合是老师没有把学生调动起来,原因在老师自己。不能怪孩子。魏书生老师接过一个班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师生关系是什么吗?同学说:老师是上帝,我们是奴隶。魏老师说不对,应该倒过来,你们是上帝,我是奴隶。我是为你们服务的。由于这种正确的思想,魏老师和学生才能容在一起。我们如何来评价老师的工作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们要在实际工作中去领悟。有一个重点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到了一个重点中学,没有一个月学生就把这个老师炒了,强烈要求学校撤换这个老师。这个老师感到很委屈,我是重点大学毕业教中学生不是小菜一碟吗?校长听了他的课,觉的他不会教课。尽管你有满肚子的学问但你不会教课。学问是学问,教课是教课,不是一码事。然后校长就跟他讲道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廖老师终于悟出了教学是怎么一回事情。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回忆自己的教学经历廖老师说了一句话:我自己会和让学生会是两码事。老师们,这句话是多朴实又多深刻呀。批改期末卷子的时候我总是听到有的老师抱怨:这道题我不是刚讲过怎么又做错,真讨厌。我很想反驳他一句:你教了就一定要让学生会呀。老教师和新教师的区别在于,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想着如何让学生学的好,而青年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想着自己如何上的好。有一天我碰到一个青年教师,他很高兴的告诉我,他这堂课自己觉得非常满意。我说怎么满意呀?我把他们都镇住了。一个老师的水平比学生高那是天经地义的。我们没有资格去学生面前炫耀我们的知识有多么渊博。如果炫耀那是因为你浅薄。一个老师最大的能耐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在课本的知识之间,在老师和学生的知识之间必须要架起一座桥梁。这个桥梁怎么架,就要看老师的教学技能。所以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不是老师的知识有多渊博,起决定作用的是老师的教学技能。

第五篇:经典课例:一曲琵琶说到今(程翔)

经典课例:一曲琵琶说到今(程 翔)

——《琵琶行》教学设计(两课时)

程翔

一、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进行整体阅读。请同学们回答:《琵琶行》作为一首叙事诗,第一小节交代了什么呢?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是“送别”。古人写送别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中国人的传统,喜欢团圆。“何事长向别时圆”,分别总是令人伤感的。所以读古诗,要有一种传统文化的敏感。更何况诗人当时的处境:被贬官来到偏远的九江,本来心情就很痛苦,再加上分别之苦,更是雪上加霜。按照唐朝规定,被贬人员接到皇帝命令,必须马上动身。当时白居易来不及向朋友告别就起身了,所以他来到九江,对这难得的朋友格外珍惜和留恋。

二、第一小节除了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叙事要素外,还写了什么?

渲染了一种悲凉气氛。一个“秋”字告诉我们,当时的环境也是悲凉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举酒欲饮无管弦”点明了话别时的孤寂无聊。一个“惨”字告诉我们“以酒浇愁愁更愁”,这小小的船儿如何载得动这许多愁!分别之时,只有那一轮明月浸泡在江水中,冷月无声,诗人内心悲痛、伤感、凄凉。就在这时,出现了转机:一个“忽”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理解作者创造的艺术氛围是读懂作品的关键。抓关键词语,体会感情色彩。

三、第二段描写音乐,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一说。

解决三个问题:1.大量地使用比喻。2.运用留白、烘托的艺术手法。“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音乐戛然而止,但是诗人的内心活动仍在继续。诗人沉醉在那美妙的音乐之中,音乐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3.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全过程。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试音到“低眉信手续续弹”,从“轻拢慢捻抹复挑”到“大珠小珠落玉盘”,从“间关莺语花底滑”到“凝绝不通声暂歇”,从“银瓶乍破水浆迸”到“四弦一声如裂帛”,音乐经历了一个从舒缓到激越,从单纯到错杂,从欢快到艰难,从连续到间歇,从高昂到低沉的复杂多变的过程。音乐的旋律起伏跌宕,千回百转,回肠荡气。更为动人的是,诗人对音乐的描写紧紧抠住一个“情”字:“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有让情感伴随着音乐的起伏跌宕而变化,才能表现出诗人内心世界的痛苦悲哀,才能显示出音乐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让学生说出喜欢的句子,课堂就活了。学生喜欢的句子如何与“三个问题”对接?顺序不是主要的,教师要因势利导,从学生喜欢的句子中引到“三个问题”上来。这是接榫的艺术。

四、自古以来,描写音乐的诗词歌赋很多,比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都是描写音乐的绝唱。下面给同学们介绍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写“白妞说书”的一段,请大家欣赏: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白妞说书”也写了一个完整的过程。同学们想一下:如果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改成“叫好之声,轰然雷动”好不好?

不好。即便改成“掌声响起来”也不好。特定的艺术境界决定了只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才是最好的。贾岛的“敲”好还是“推”好?恐怕也是这个道理。进入到艺术欣赏的深层领域,估计学生比较感兴趣。

五、请同学们读第三小节,然后思考问题:琵琶女自叙身世与上段的音乐描写是什么关系?

有对应关系。教师板书:“描写音乐”——“自叙身世”。教师请同学们先交流,然后找几位同学回答。教师说上句:“描写音乐一段,虽然没有写琵琶女的身世,但那优美动人的乐曲,实际上就是在叙述琵琶女坎坷的身世。”请同学们接下句:“自叙身世这一段,虽然没有描写音乐,但那悲惨凄恻的身世经历,实际上就是一首悲凉的乐曲。”这种对联式的语言训练,既可以检验学生对作品理解的程度,又可以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一举两得。

六、有人说,琵琶女的故事不真实。还有人说,诗人夜晚与一陌生女子交往,怎么就不避嫌呢?你们对此如何看待?

琵琶女的故事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说。引出这样的话来:“重要的是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怎样折射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和美好人格;重要的是琵琶曲丰富的内涵如何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酸甜苦辣;重要的是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如何映现了诗人遭受挫折的人生经历。”可以采取说半句留半句的方式。诗人少年得志,才华横溢,报效国家,满腔热情——不料遭此打击,从天上落到地下。长期以来压抑在内心的悲痛、愤怒、伤感之情无处宣泄,即便有人倾听也可能无法理解,更谈不上产生共鸣了。琵琶女的悲惨遭遇无疑和诗人的坎坷人生非常相似,琵琶女的琴声早就勾起了诗人痛苦的回忆。当听了琵琶女的悲惨身世经历后,诗人仿佛找到了能够理解自己的知音,他再也控制不住长久以来积压在内心深处的感情——“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像是一个饱受了委屈的孩子见到了久别的妈妈,倾诉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口哲难为听。”他如同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如同一个行走在茫茫黑夜里的过客,突然遇到了别人的施舍,突然看到了一线光明——“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他欣喜如狂,忘记了这种快乐转瞬即逝。他更像一个乞丐,用真诚又可怜的眼光恳求琵琶女“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女也被诗人感动了,她无法想象眼前这个名满天下的诗人竟然会有如此不公平的遭遇,“良久立”三个字把琵琶女内心翻江倒海般的复杂感情表现得含蓄蕴藉。我们可以想象,琵琶女眼中满含泪水,为了诗人,也为了自己,再尽情地弹一首。诗人痛哭流涕,泪洒青衫。“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两颗心连在一起。至此,我们明白了: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同的命运构成了同一个艺术典型。这就是《琵琶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悲剧美之所在,也就是它千古传唱的根本原因。课堂如潮,汹涌澎湃。这是一种课堂境界,学生在这种境界中,心灵得到陶冶,感情得到升华;教师也陶醉在这课堂艺术境界之中,体验人生,感受幸福。七、一千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捧读这首诗仍然心潮澎湃,情不自已。为什么?

因为我们同情诗人的遭遇,因为我们热爱这位伟大的诗人,因为我们追求真善美,憎恨假恶丑。我们感谢诗人给我们留下了这么美好的精神食粮。“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最后,让我们怀着对诗人的无限崇敬之情,把这首诗再朗读一遍。

教学后记:每次教学《琵琶行》,我内心都难以平静,备课时两眼闪着泪花,甚至不得不停下来平静一会儿。我太喜爱这首诗了,它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我的心。

《中国教育报》2006年2月24日第5版

名师谈教学艺术程翔系列之一:引用材料的艺术

程翔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用相关材料,以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变得更加多彩;激发学生兴趣,使课堂变得更加活泼;深化学生的理解,使得课堂变得更加厚重。引用材料恰当,课堂锦上添花;引用材料不恰当,课堂弄巧成拙。因此,引用材料是一门艺术。我认为,教师引用材料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和操作:

一、导入环节中恰当引用材料,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感情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发展,使课堂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比如教学王之涣的《凉州词》,教师可以引用薛用弱的《集异记》中一段记载(译成白话):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经常在一起饮酒论诗。一天,下着小雨,刮着北风,飘着雪花。三人结伴来到旗亭酒楼煮酒话诗。这时,十多位歌女来到酒楼演唱。她们个个容貌俊美,艺术精湛。王昌龄突发奇想,说道:“我们三人诗名不分上下,今以歌女演唱曲目为数,看谁的诗作入乐最多,谁就最优。”两人点头同意。只听一位女子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高兴了,在墙上画了一道,说:“我的一首。”这时第二位女子开始唱了:“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空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高兴了:“我的一首。”也在墙上画了一道。王之涣耐心地等待着。又一位女子唱了起来:“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更加高兴:“我两首了。”又在墙上画了一道。王之涣充满自信地说:“你们看,那位长得最俊美的女子,气质不凡,她肯定唱我的诗作。否则,我以后不再和你们比试高下。如果她唱我的诗,你们就要拜我为师。”只见那位女子徐徐站起,清清嗓子,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果然如此,王之涣大喜,三人都哈哈大笑。

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这个故事会引起学生对《凉州词》的极大兴趣。

二、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相关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烘托课堂气氛,抒发激情,达到高潮。这样的材料可分为两种:叙述性材料和议论性材料(也可以将两种材料结合在一起)。具体用哪一种,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我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在分析李白性格时,我引用了下面一段材料:

封建社会基本上是一个泯灭人的个性的社会。你想要爬上高位,首先要泯灭自己的个性,将自己变成封建政治机器中一个毫无特色的零件,然后才能爬上去。李白想要在坚持自己个性的前提下爬上去,这就好比缘木求鱼。李白与权贵本无任何利害冲突,只不过人生的价值观不同罢了。在李白看来,人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德才的高下,我李白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人平起平坐;在权贵们看来,人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金钱的多少和权势的大小,你李白充其量是个舞文弄墨的书生而已。这两种价值观方枘圆凿,格格不入。观念的不同就是最大的冲突。长安三年,李白并非没有获得高官厚禄的可能,只要他向权贵们稍一低头,哪怕只有一句阿谀逢迎的话,李白也就高官任做骏马任骑了。然而,李白的伟大就在于他不愿为了高官厚禄而低下高贵的头,不愿为了荣华富贵就出卖自己的人格!李白政治上失败了,但在文学上成功了。他的失败造就了他的成功。他暂时地失败了,却永远地成功了!这就是李白。

这是一段议论性的材料,是从一位大学教授的论文中借鉴来的。

我教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总要赞颂杜甫诗歌的人民性。我引用古语“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我还引用杜甫写的《又呈吴郎》一诗: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首诗真切地表现了诗人杜甫心系百姓之苦的可贵品质,千年以来,不知感动了多少读者。引用这首诗,对于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尚境界具有显著效果。

三、在课堂结束前引用恰当的材料,使得课堂韵味悠长。仍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课堂结束时,我引用了白居易的《李白墓》一诗: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这是一首让读者无限遐思的小诗,作为课堂的结束,犹如千尺洞箫,余音绕梁。

材料的引用不可过多过滥。不加挑选,随意引用的做法是错误的。教师对引用的材料,可以修改、调整,转换成教学语言。语言的转换也是一种艺术,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谈。引用还可以采用“小卡片”的形式,可以通过幻灯或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出现,声情并茂,效果更佳。需要提醒的是,对多媒体的使用要慎重,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影视文学课。

材料从哪里来?从广泛阅读中来。教师必须大量阅读才能掌握丰富的材料,才能从丰富的材料中提取最恰当的材料。下面推荐两种供同行参考:

《中国古代文学事典》朱碧莲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国文学史话》(按朝代分为10卷,包含现代文学部分)郭杰、秋芙总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教育报》2006年2月24日第5版

下载课例分析程翔《将进酒》(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例分析程翔《将进酒》(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程翔课堂实录

    程翔《散步》课堂实录 全国中语会青年语文教师研究中心理事长程翔 写在前面的话,这篇只有580字的美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可讲的地方很多,他让我们学会了在教......

    聆听程翔老师的课有感

    聆听程翔老师的课有感 新泰市泉沟镇初级中学 刘奎良 前几天,到临沂十中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会上,有幸见到了程翔老师。......

    程翔教学理论体系(推荐)

    程翔,男,1963年生。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曾应邀去香港、澳门、马来西亚等地讲学。......

    将进酒诵读课

    《将进酒》教学设计 学生齐读“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导语(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傲,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

    《将进酒》评课

    看《将进酒》课堂实录的几点感想 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 洪珂 今天看了一堂《将进酒》课堂实录,内心澎湃不已。 一是让我坚定立场。 我们职高语文到底何去何从?以何种“面目”......

    课例分析

    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设计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中“平均分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

    《将进酒》微课教案

    《将进酒》李白 微型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2)背诵全诗。教学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教学方法:师生讨论法......

    《将进酒》优秀教案

    将进酒 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余光中的诗中有这么几句“酒入豪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