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微课建设教学方法与策略探究
关于微课建设教学方法与策略探究
一、建设音乐学专业理论课程微课的意义
(一)教师层面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从目前普遍的音乐教学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只要使用PPT中的基本功能来制作教学课件即可满足教学需求,而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则需要运用Flash、camtasiastudio、GoldWave等日常教学中不常用的软件,教师如果能通过集中培训或自学的方式,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操作技能,再将其有效地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将会大大提高教师的电化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手段。2.有利于优化教学内容
微课是对某个单一知识点进行学习的课程,教师在选择微课内容时,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既可以选取课本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也可以选取课本外相关拓展性知识点制成微课,二者相辅相成,从而丰富教学内容。3.有利于教学模式改革
微课是基于网络的在线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要求学生预习、巩固、深化教学内容,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而言,微课的应用可以让教师更加灵活地安排教学节奏,增强师生互动,并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二)学生层面 1.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能动性
学生在课后利用微课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主动选取自己未理解或感兴趣的知识点,巩固和丰富学习内容。2.有利于差异化学习
在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所有学生传授知识,不可能解决每个学生的学习问题,但教师通过课后的微课辅助教学可以弥补此项不足。如在视唱练耳课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对音程、和弦、节奏、旋律听辨的不同掌握程度,分别制作独立的各听力性的微课供学生课后练习;在乐理课程中,针对音值组合这个教学难点,可以要求在课堂上未掌握的学生在课后反复观看此知识点微课以加深理解。
(三)学科层面
音乐学科的理论课程是整个音乐学科的基石,是音乐实践课程(如声乐、器乐、合唱指挥等)的基础,在研究、制作音乐学专业理论课程微课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各课程微课的设计、制作、应用、反馈等方面,不仅能总结这其中的理论经验与成果,还能为本学科其它课程的微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与实践支持,从而促进整个音乐学科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二、音乐学专业理论课程微课的制作方案
(一)确定各课程微课的主题类型 微课类型丰富,大体可分为讲授型、演示型、练习型、讨论型等,教师应结合音乐学专业各理论课程的不同知识特点,选择不同的微课形式,如音乐史类的课程适合于讲授型,乐理、作曲课程适合于练习型等。
(二)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适用于微课教学的教案和讲稿
微课是基于网络,将视频与音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传统课程教学相通又相异,相通之处在于二者都包含了完整的教学过程,相异之处则是微课教学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进行面对面的师生互动交流,并且在制作微课时要充分考虑它的时间限制和网络语言的特点,因此,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内容,教案和讲稿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计微课教案时,教师应以陈述式、问题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为主来设计教学过程,而讲稿作为联系各教学环节的语言纽带,在微课中也体现为不同于传统教案讲稿的两种形式,即有画外音和没有画外音。在需要运用到画外音的微课中,讲稿成为了微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既不能对着教学课件照本宣科,也不能如蜻蜓点水般带过,既要和教学环节相结合,又要考虑如何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要设计出兼具妙趣性和知识性的微课讲稿。在不需要运用画外音的微课中,提示文字的出现方式和背景音乐的选择则是教师要思考的重点,如在音乐的选择上,要选择不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注意力并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的背景音乐。以中西方音乐史课程为例,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务必简单明了的陈述或提出知识点,然后运用丰富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展开教学,对知识点进行阐述,在这过程中,教师既可以用文字配合背景音乐的方式贯穿整个微课,也可以用教师的语言进行讲授。
(三)第三要设计、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
在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学课件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对课件的内容和制作形式要求不高,只要能配合完成教学即可,但在微课中,教学课件则是承担了教学的所有任务,是微课教学的主体,不仅在内容上要能全面反映教学内容,在制作形式上还要灵活多样,要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学内容的进入、退出,重点、难点的体现,均要通过不同的字体样式、颜色或动作路径等加以体现和区别,要让学生能看、会看、想看。要想建立完善系统的高校音乐学专业理论课程微课,需要所有音乐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以上仅仅是对音乐学专业理论课程微课建设的初步理论思考,对其在实践过程中将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本人将在日后的微课实践中展开,以供同行们探讨、批评与指正。
作者:张贯壹
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跃进小学 电话:***
第二篇:中学语文有效教学方法策略探究
中学语文有效教学方法策略探究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中学杜平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正确理解探索性学习活动不仅成为新课程设置的核心问题,而且对于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探索性学习也是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方式,探索性学习就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一种研究探讨的自由讨论氛围,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责任心与学习语文的兴趣紧密结合起来,主动提高语文基础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方法 对策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步实施,我在语文教学中试着进行了引导学生以思考探索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把培养学习兴趣,发展应用语文的能力当作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方向去不断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倡导实施探索性教学理念的重要价值。
为推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设法在学生中培养一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任务和重要价值体现的进取精神,是全方位调动师生教与学积极性的主渠道。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探索性学习的基本作为方式,可以是涉足于未知知识领域的探究,也可以是对已有知识进行个性化的再认识,不一定要具有前沿性或是前所未有。研究结果也不一定要具有创造性,甚至不一定要有结果或正确的结果。探索性学习实际上是强调思考探索的过程,而不仅仅注重研究的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现成的结论。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索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感受语言魅力、理解语言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有效地增强学生处理来自于语言信息方面的激情,激发他们获取语文新知识的兴趣,提高运用语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倡导探索性学习,培养语言应用能力。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而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思考,即包括学生个体独立自学以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与群体协商互动结合起来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研究,即向学生提供内容上互相关联的一组学习材料,让学生对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思考探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自由探索性学习。学生在思考、分析、互相辩论中迸发出许多可贵的思维闪光点。教师对学生们共同探讨的已有结论或课文知识,再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自由讨论,争取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充分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对课本中或课外阅读材料中具有争议的观点,鼓励学生坦率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做到努力阐明充分理由,以达到在思想争鸣中进行探索性学习的良好境界。针对同学们的自由探讨,教师在总结归纳后提出关键问题,鼓励学生作进一步研究思考,或在小组中展开民主讨论探究。教师特别要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疑难问题起步,放手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大家讨论共同解决。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难题,由同学们集体研究探讨。有时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充分理解课文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调查。这种教学方式便于让学生发现社会生活中需要用语文知识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就问题展开社会调查,进行深入研讨,从而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集体探究式学习,注重情感体验。
语文学习是在陶冶情操中积累知识的活动。对于同一课文的学习认识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较大差异。鉴于此,当几位同学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个性喜好、感情经历、知识积累的不同,学习中必定产生效果的差异性,这就需要组建由不同知识素养积累的学习者所组成的研究小组,以达到学习资源共享,学习成绩共同进步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有利于通过对论文内容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易于提升同学们的思想内蕴和审美情趣。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热爱集体的情感认同点,加强情感沟通有利于学习难题的共同克服,这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要带领学生越过传统语文教学中浓重的说教色彩和庞杂的知识体系,把情感教育和语言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使得语文教学妙趣横生,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则必将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沃土。
四、精心设计激发研究兴趣的核心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问题的提出、解决的思路,讨论的主题,问题的解决,操练的步骤等等,教师都要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思路,使他们按照教师的设计一步步走进知识的宝库,并得到收获。问题的提出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手法,引起学生的悬念、好奇心,使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同时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以动态的眼光来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放开思考,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表意见,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讲出来。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五、形成有利于教学探讨的师生合作模式。
加强师生合作的教学创新研究是指师生双方均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调控和反馈来联系教师的辅导和学生的自学,同时完成教与学的目标任务。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与他们平等对话、耐心交流,共同研究探讨,从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合作,强调学法,重视研究如何学,让学生有更多学习机会,更多思考空间,更多发表独立见解的余地,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来。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共同找有关的资料,然后互相交流讨论。师生融合在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倍增,体验到了合作的愉悦。这种形式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各种能力得到了训练,而且还彻底地摆正了师生平等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结语:在以思考探索为主渠道和以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的教学方式下,教师不再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而是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指导,把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当作中心目标。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围绕自己的兴趣和长期培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把学习与思考探索统一起来,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第三篇:高职声乐课教学方法探究(精选)
高职声乐课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文中所阐述的教学方法,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并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会对高职声乐课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关键词】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教学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方法,是指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作为声乐教师,必须不断地探索具有高职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此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1.“设置目标式”教学方法
英国幽默大师劳伦斯丁波德曾说:“进行任何事业都必须设立适当的目标。没有目标便只有稀里糊涂地往前走。”设立目的明确、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可以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并取得应有的效果。所谓“设置目标式”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每学期开课前,既要为每名学生制定学期教学目标,还要按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每名学生设置学期内的阶段性教学目标,并按照既定的目标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来实现预定的学期目标。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声乐教学从最初设置的目标到最终应实现的目标连成一条贯通、顺畅的通道,让学生始终能沿着正确的轨迹稳步前行,切实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教学目标的设立,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应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于不同特点、水平的同学设立不同层次的目标,使其符合每名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二是应体现出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目标的设置上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三是应突出高职声乐教学的特点,在目标的设置上既要做到有利于学生掌握声乐基本理论、提高演唱水平,又要做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歌唱教学能力。四是应体现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系统性要求,在目标的设置上要力求内容全面规范、进度安排合理,应明确提出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应具备的歌唱技能等等。2.互动式教学方法
声乐教学中的互动吸引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教学活动是主体参与的目的、对象与内容,离开了教学活动就谈不上主体参与,正是学生主体的参与才使教学活动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声乐教学中的互动强调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尽情展示自己才能,创造获得成功的机遇。即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歌唱能力,体验参与活动所带来的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从而强化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歌唱的自信心,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互动式教学理论在高职院校声乐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2.1 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设置疑点创设情境。好奇是引发个体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可促使人完成许多超乎想象的事情。教师可借助学生的好奇心,在课
堂互动式教学中恰当设计疑点和悬念,紧抓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并完成全部课堂教学互动。
利用表演创设情境。如果新授课是一个故事性强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表演在上课之前呈现给学生,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定向。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新学习知识的印象,也可激发他们想亲自登台表演、展示自己的欲望,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其技术已渗透入声乐教育领域。多媒体技术在声乐课堂上的应用有以下优点:一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二是能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直观感受,扩大审美想象的空间;三是打破时空与课堂环境的界限,使声乐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进行延伸。2.2 通过观察学生提出交流的问题。
观察是发现和提出问题最有效的办法,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神态和情绪等提出学生内心的疑问和对知识的不理解。声乐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它基本采用师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一举一动全在教师的眼里,学生的表情、情绪和神态全都会在课堂上练声或歌唱中流露出来,这些流露出来的表情、情绪和神态是对老师课堂信息的直接反馈。假如教师心不在焉,不关注学生的变化,就不会发现问题,更谈不上提出问题与学生交流。因此,教师上课时要想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观察学生练声和演唱中的表情、神态和情绪。例如:个别男生在练声中,当练习到小字二组的g以上的音时,神态就发生了变化,显示出了很不自信的神态,并且这种神态的变化和声音的偏离是同时进行的。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和学生交流的方式,鼓励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2.3 采用多种手法进行交流。
声乐课堂中师生的交流,可以使师与生之间的教学信息进行有效地传递与反馈。课堂交流中,教师是教学信息的发送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和反馈者,知识内容是师生交流的信息媒介,教学的物质手段、环境是师生交流的信息载体,是工具性媒介。声乐教学中,师生、知识和教学媒介相互联系,互为作用地共同构建着完整的交流模式。声乐教学中的体态语交流很多,有时效果甚于言语交流。例如,在讲授气息时,教师仅用言语来描述气息地运用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肢体接触来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问题,让学生用手直接感受老师吸气时的肌体的运动状况。这种直观的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是言语交流所不能达到的。声乐互动式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肢体上的交流,教师能够更直观形象地表达教学语言,让学生更清晰地明白教师的意图。2.4 适当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汇报。
适当安排教学实践活动,每学期多进行几次教学汇报。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声乐实践是声乐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基本歌唱技能和歌曲艺术处理技巧进行训练。通过不断地调节和巩固,逐步加深学生对歌唱艺术的认识,最终掌握表达歌曲思想内容的技术和运用。
如果说声乐技能训练是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那么艺术表演实践则是对教学效果的展示与检验。
作为比较先进的、符合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声乐课堂教学,师生将会在“教”与“学”中体现出复合的主客体地位,教学中的师生在互动中将体现出动态性、平等性和双向性等特征,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意识的培养,并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体现出声乐互动式教学的优越性。参考文献
[1] 王民.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法的探讨与思考《群文天地》,2011年08期.[2] 李星佚.声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文化月刊》,2009年11期.
第四篇:“微课”教学的策略探究
“微课”教学的策略探究
“微课”即微型课堂,是指在应用多媒体技术就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分割状或碎片状,讲授也只是针对大课堂教学上的某些疑惑所进行的教学,可见它与传统大课堂教学是完全不一样的。要录制好一节优秀的“微课”,教师的教学是关键一环。
一、处理好两种关系
正确认识“有”与“无”的关系是录制一节优秀“微课”的关键。“微课”教学中,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学生的,但作为上“微课”的教师心中不能没有学生。因为微课教学与常态下的课堂教学流程一样,有问题的提出,也有课堂活动的安排,还有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等过程。虽然没有学生的直接参与,教学的有些环节也要在假设学生已完成的状态下进行。也就是说,教师要把学生的答疑活动环节跳过,用过渡词假定学生已完成此环节教学,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估点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室里可以没有学生,但教师不能没有学生,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时刻预测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或情景,然后在点评总结的过程中给予一一指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微课”虽没有学生参与,但切忌把“微课”与说课等同起来,两者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微课”本质上还是一节课,与常态下大课堂所不一样的只是时间短,也没有学生在场。说课则不一样,说课重点是说,说这节课怎么上或准备怎么上,但本质还不是上课。因此,不可把两者混为一谈。
“多”与“少”的关系也是教师在“微课”教学中需要处理好的关系。“多”是指教学内容偏多,教学容量很大,“微课”由于时间短,大部分控制在5~10分钟,最多不要超过15分钟为宜。鉴于时间的有限性,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多”与“少”的关系:教学内容如过多、容量过大,那时间就可能拉长,教学也就显得拖泥带水,有时还会繁杂而不着边际。但内容过少也未必能取到很精辟的效果,有些内容省略不讲、略去不写都有可能导致知识表意不清,往往较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举例来说,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罗斯福新政”一课,如果要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进行微课录制,那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一定要克服内容过多的情况。如先讲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自由竞争,导致产品过剩,相对于劳动人民的购买力来说过剩了。这样讲未免过于复杂,不如直接归纳为生产与销售产生矛盾,供大于求,这样说言简意赅,意思也表达得清楚,但如果只说经济危机的产生是生产过剩引起的,学生可能会一头雾水,因为表达的意思不是很清晰。
二、策划好切题与收尾
“微课”教学切忌与常态化课堂教学等同,尤其是在教学的切题与收尾问题上,“微课”与常态化课堂教学有很大区别。平时的大课堂教学中,切题往往需要花好几分钟的时间,围绕该节课的内容“绕圈子”“造声势”“讲排场”,而微课教学则不允许这样,因其时间的有限性,切题要迅速、不拖沓,要尽可能地把时间分配给内容讲授。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微课”的切题可以忽略不计,相反地,“微课”的切题要求还更高,要尽可能地通过一个简短的设疑营造悬念,或通过新颖的、引人入胜的画面等媒介快速进入课题。
比如,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罗斯福新政”一课的大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新课:“美国山姆大叔生病了,既咳嗽,又头痛高烧,病情非常严重,山姆大叔找来了美国大夫胡大夫,胡大夫给山姆大叔把脉后开出了药方,胡大夫认为山姆大叔是普通的感冒,无需服药,完全可以自我调理康复。然而几天过去了,山姆大叔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加剧了,只得去找罗大夫。罗大夫了解了山姆大叔的病情后,开始查找病因,并指出山姆大叔的病是由于生产过多、销售不够造成的。病因查出后,罗大夫开出了什么药方呢?”这样的课堂导入应该说是比较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虽然费时比较多,但相对于大课堂40多分钟来说,毕竟只是几分钟的时间,应该是值得的。但这如果用于“微课”教学就显得过于累赘和不着边际。同样也是这一节内容,“微课”不妨可以这样开门见山地导入:“192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美国,美国这只苍鹰受到这场危机的重大打击,几乎掉入地狱,美国是如何从这地狱中解脱出来的?又是谁挽救了美国,让它从一只炼狱之鹰变成了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这样的切题快速而高效。
“微课”除在切题方面要迅速外,收尾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微课”的收尾也要快捷。收尾主要是总结“微课”,其总结得好,可以使讲授的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也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使收尾快捷,给人一种舒坦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这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干脆利落,如讲授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专题三“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后,教师可以这样收尾:“今天,我们学习这段历史并不是因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而沾沾自喜,历史学习需要回味咀嚼,如果不回味咀嚼,接受历史的馈赠,那学习历史便失去了其原本的用意。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国各民族团结抗战的胜利。”这样的收尾,既精练又简洁,短短几句话,既深化了课堂,也使“微课”回味无穷。
三、把握好语言、语速与线索
所有的课包括常态化大课堂教学课和“微课”,都要求语言简练生动、富有感染力、逻辑性强、简单明了,但“微课”教学却比其他的课堂教学在语言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在“微课”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不反复讲同一句话,更不能穿插其他跟讲授知识点无关的东西。因此,对语言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而常态化的课堂教学则不一样。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或者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教师往往会有一些教材以外知识的补充。同时,“微课”是事先录制好再以视频的方式播放给学生看的。因此在录制的过程中,教师语速的把握至关重要,因为人的声音通过机器播放出来时有时会失真,特别是语速过快,更会导致语音模糊不清,对学生的理解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在录制“微课”的过程中,采用间断停顿,会使声音清晰,如果能做到像汽车站、火车站播音员的那种语速,那这节“微课”的效果会更好。
录制“微课”,除了要把握好语言、语速外,讲授线索的清晰度也要关注。一般来说,大课堂教学中,有时会有两条甚至是多条线索。比如,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师可以把它分成两条线索来讲:一条是清朝政府军队为维护国家主权而进行的斗争,另一条是人民群众为维护国家主权而进行的斗争。这样讲不会导致课堂条理不清,而且还有效地处理好了教材。但如果在“微课”教学中,这种讲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可能会表意不清,适得其反。因此,在“微课”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只有一条线索,并在这条线索上讲深、讲透,突出重点内容,显露内容的主干,剪掉可有可无的举例、证明等一些侧枝旁叶。以上这一节的内容,教师只需围绕维护国家主权进行了哪些斗争即可,就讲一条线索,不必分成两条线索。线索清晰明了,学生理解起来自然就会更容易,“微课”效率也就事半功倍。
第五篇: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
摘 要:教无定式,学无定法。高中地理课教学没有现成的模式参考,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和手段,完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方法;观念;环境;资源;手段;能动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新课改的新要求使高中地理课教学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进一步突显。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吸引学生选择地理学科是摆在地理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目前,全国各地的教育界同仁们在各科的教学中都进行着大量的创新教学的探索和尝试,我作为一名地理课教师在认真学习来自各地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本文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点想法。
一、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新课程标准,地理课教学的目的就是从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出发,重视和加强地理技能教育,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分析新课标注重学生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培养活动组织的要求,地理课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必须大胆设计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感到地理课有趣、有理、有用,使他们快乐地学习地理课,并且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高中地理课的科学性比较强,因此教师讲课的过程中非常注意以教材为主,把科学性和趣味性统一起来。当然科学性和趣味性主次要分清,科学性是基础,要把趣味性寓于科学性之中。
二、教师要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
在地理课教学中,我们要善于选择一些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来讲,比如,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引入课堂,采用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环节教学法,由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按顺序发言,这种全体参与、代表发言的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也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手段,如随意采访、自由阐述,运用一切方法去提倡学生参与教学,力求把那些不喜欢学政治的学生吸引过来。虽然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强,方方面面很多,但是要培养合格的社会建设者,一定得学好地理,所以教师一定要想办法,把那些生硬的理论形象化,让自己的教学语言多样化,用鲜活的情境设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积极愉快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师学无止境,整合其他有效的教学资源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视教材为经典,为权威,教学时严格地按照教学大纲进行,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课堂上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教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距离越来越小,人们的视野更为开阔,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材上的知识与信息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现代教育理论提出:学习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它只是众多的资源中的一种,是我们教学的主要依据。在教学时我们要以教材为主,以其他资源为主,要将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关注的话题和国际时事引入我们的教学,让学生身在课堂,心系社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生活。
四、教师要学习,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现代地理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地理教学的开放性,要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除使用上述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外,教师还应当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也可以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景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
五、平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尊重
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舍得给学生用微笑、褒扬的词语,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现代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服务者和共同学习进步着。教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提供给学生的应该是优质的服务,而优质服务的前提就是学会尊重学生。那种长期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师道尊严”思想,必须彻底摒弃。所以我们应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地理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体会尊重、体会倾听,民主地参与地理教学活动。
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地理课堂的教学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乐于学习。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研究性学习,有的教学活动是个人无法完成的,比如一些调研活动,需要集体的团结合作,这就需要有人去组织协调,教师给学生做相应的指导,具体活动学生自行组织,在组织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地理课教学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何搞好地理课教学是每一个地理课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许多可行的方法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去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