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古诗文之整合

时间:2019-05-13 03:0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古诗文之整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古诗文之整合》。

第一篇: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古诗文之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古诗文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古诗文整合的背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世界各国都在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力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教育将对现存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相整合便很快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热点,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各个具体学科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教学效果更明显,就成了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古诗文在中学语文中占有一定比例,古代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诗文中描绘的风土人情,优美画面无法感知。为时代而应运而生的信息技术给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带来了蓬勃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有着无穷的生命力。信息技术与中学古诗文教学之整合,是当今语文教学上津津乐道的话题,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基于我对二者的理解,我就谈谈我在教学中如何整合的。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古诗文整合的具体体现

首先,二者之整合体现在朗读上。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通过朗读激发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而且还要求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初中古诗文几乎都要求背诵,我们常说“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俗语充分突出了朗读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在读的基础上理解、感悟文中内容。因此朗读是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方法之一,我们需要通过反复诵读去感知。郭沫若曾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要想让每个人抓住这笔财富,作为教师的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有句名言不是叫“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吗?对于文章内容,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因此诵读几乎贯穿在整个古诗文教学中。但是我觉得我的朗诵是干瘪瘪的,读不出感情来,感染不了学生。为了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角色,体味古诗文的意境,感悟文中作者的意图。在进行古诗文时,我就借助信息技术教育,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把搜索到的朗诵进行声情并茂的范读,用音响设备等渲染气氛,通过信息技术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化抽象的语言为形象的画面,创设出最佳的情景,触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为学生用心感受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尽管我在教学中会用名家的朗诵录音,但并不是说我就不读了,学生也不读了,名家朗诵只听两遍,老师读一遍,学生分段读、齐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朗读,如果在某个方面读得不是很顺畅,那我会再让学生听听我通过超链接到的朗诵,有时一节课都在朗读,学生在朗读中熟悉了文中内容,理解了文中字词句含义,比单纯的老师整节课都在讲的效果好得多。

其次,二者之整合体现在作家生平、历史背景方面。我觉得作家的思想生平总是影响作家的创作,使其作品打上作家的思想烙印。了解作家的思想生平,有助于我们把握其作品的主题,有助于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因此了解作家的身世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的中学生由于阅历、时代等因素,对诗文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特定情感,如果不了解古诗文创作的背景,就会理解不了文章彰显的主题,而网络刚好能弥补一点。这比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我利用计算机搜索到陶渊明年轻时有“大济苍生之志”。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人民的苦难。把搜索到的内容设置超链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让学生理解到原来陶渊明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他的社会理想,希望人们远离战争,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也正是应证他的“大济苍生之志”。通过这样的超链接,学生从信息技术上扩展了获得知识的渠道,最大限度地理解了文章的内涵,获得了知识。

最后,二者之整和体现在写景的古诗文中。学生一看到写景的文章就头疼,更不用说用文言语句写成的绘景诗文,那是难上加难了。在这方面我都会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在图片上批注上相关的文字,使学生见其形,闻其声,如临其境。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教学的密度、容量,加速教学信息传递,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留下广泛的想象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整合的前景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的应用,为我们师生、教学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教师能够以更新的思考精神和更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去精心搜集整理、选择适合的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特点的信息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信息手段,我们的语文诗词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求得最佳学习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信息技术在以后的诗词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不是一种点缀或摆设,而是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举措.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千万别把语文课变成了展示课,用得好会让语文教学熠熠生辉,锦上添花,反之,成为绊脚石,束缚语文教学的发展,使语文教学一塌糊涂。,

第二篇:中学古诗文教学探讨

中学古诗文教学探讨

姜山镇中学 王芳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多少代中国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是从我国浩瀚的文学宝库中精选出来的典范之作,文质兼美。阅读这些情文并茂的作品,不仅有助于现代文的阅读,也有助于写作,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为将来进一步阅读古籍,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古诗文教学向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1.“总目标”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2.“阶段目标之第四学段(7 ~ 年级)”,“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3.“实施建议之评价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语文课程标准来看,古诗文的教学既要落实字词,为读懂浅易的文言文积累好字词基础;又要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为背诵打好基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好处,指导自己的现代文写作。言与文两者必须是有机的结合,而且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但是我们平时的古诗文教学基本上把重点放在字词的落实和积累上,教师只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把客观世界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因此传统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主要是被动地听记和机械地做题。诗的感觉美、意象美、语言美以及教育任务则被置于脑后,一切丰富多彩、蕴含复杂的艺术形象被抽象化、理性化了,凝聚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精粹、活跃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最纯粹的文学样式被异化为通过考试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在几乎要全面推行“幸福课堂”的今天,这样的教学模式无疑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法,新形势下必须重新探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一味的背诵”中解脱出来,在学习古诗词时也能感觉到“幸福”。

一、反复吟咏,享受古诗词语言之美、意境之美的幸福。

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咏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当然诗歌的朗读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过程。一开始的初读只要求读准字音、停顿、基本把握感情基调即可,切不可操之过急、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因为学生还没有理解内容,无法恰当的读出诗人的情感,一味强求只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反而无法调动学生的热情。就像《行路难》一开始就强调了抑扬顿挫,给学生划定了一个框框,但是不是一定要这样读呢?就像吴老师所说只要学生把握了情感,至于怎么读,就可以尊重学生的不同的个体感受,说不定还会有意外的惊喜。

读书百变其义自现,读的形式也可以千变万化,但形式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比如初读时,最好是个别朗读,而且应该挑选学生中程度中下的同学来读,这样容易发现学生不懂的字词可以及时纠正;精读时,让学生揣摩这句话的情感、这个词的作用,就可以让大家反复读,在读书中感受、在读书中想象,有难度的地方不妨多读几遍以后再挑选程度中上的学生个别读,以读促悟;最后分析完全篇文章之后,还应该对整篇诗文做一个整体的朗读,因为刚才的分析是零散的、局部的,最后可以通过朗读来对这篇诗文进行一下回顾和把握,把之前零散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这时可以是齐读,也可以是个别读、小组读,如果这篇诗文的情感较为强烈,则个读比较适合,而且应该挑选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来读,可以更好地激发其他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二、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的情境

首先,古诗文教学必须遵循文、言结合,相辅相成的原则。只是一味地教授字词,好好的文章会上得味同嚼蜡;只是一味地理解内容,则无法完成字词的积累,导致学生无法举一反三,最终造成文言文阅读的障碍。正如吴老师所说,初中阶段古诗文的教学必须遵循“从文字到文章到文化”的顺序,在字词理解的重点之上,稍带内容的理解和章法的鉴赏,然后再加一点文化的熏陶和渗透。

平时我们对于字词的积累比较重视,而忽视了内容的赏析,从这次的优质课评比来看,每位老师都遵循了文言结合的原则,并用尽种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好处,反而反过来促进了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内容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湖心亭看雪》一课中分析环境时的换字法、减字法,《行路难》一课中加字法、换字法的运用,无一不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当时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因此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字词,对于内容的分析实在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还是应该像现代文教学一样,抓住“重点词语”去赏析。特别是古诗,由于跳跃性很大,就更应该抓住这些关键词语,把诗歌串起来,理清诗人情感变化的脉络。就像《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课中就抓住了一个“望”和“怀”字把整首词串了起来,条理清晰。而《行路难》中则通过分析诗人的动作,体会诗人的心理,以诗人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串起整首诗,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再次,课外内容的补充要适当,不能让整堂课太满。记得有一位老师上《登京口北固亭怀古》时,用了很多的ppt,对于诗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了补充,一堂课的容量很大,感觉像“百家讲坛”一般。但是这样却忽略了上课的受众仅仅只是初二的学生这一学情,他们对于南宋朝廷的认识不多,对于补充的很多内容无法消化,反而阻碍了对诗歌的理解。因此,对于课外补充的内容必须精挑细选,学会取舍和整合,更重要的是必须符合学情,否则过犹不及。而且一堂课应该有张有弛,不能过满,节奏必须有所把握。

再次,板书的设计应该有一个从散到合的过程。对于这一点我以前是比较困惑的:到底怎样的板书才能称为好的板书?是在黑板上用关键词语勾画出一副素描、一个汉字抑或是一颗心,还是对文章内容纲领性的概括?听了这次的优质课,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板书不在于如何花哨,关键在于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内容,当他上完这堂课,看到你的板书,能够把整篇文章串起来,这样的板书才是好的。就像《逍遥游》中,正是庄子无法在现实生活中逍遥游,所以借鲲鹏的雄奇壮阔的形象,反映出自己的精神追求,就是对逍遥游的向往,到最后老师的板书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谋而合,形成了一个从散到合的过程,这样的板书才是真正为内容的理解服务的,才是好的。

以前自己教授古诗文时,特别是古诗时总是比较随意,有时间了多讲几句,没时间索性只划一划重点句子;讲也是自己讲得多,学生自己思考的少。究其深层原因,还是因为自己不知道怎样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所以只能自己一言堂。听了这几堂优质课,我深受启发,相信这些东西会对我以后的古诗文教学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作者:茂名市第十六中学 林茂彪 时间:2006-8-22 8:51:2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5655

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个性抒发的最近途径。可是,当代中学生感到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当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古典诗词从广大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中逝去时,这是何等可怕可悲的事情。我想,这种现象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我们中学的诗词教学中,行为主义教学仍很有市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把学习者看做是对外部刺激作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它认为知识是客观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只是对现实暂时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这些充当“知识”的假设总是不断被否定,或被不断出现的新假设所代替。建构主义强调认识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作信息加工的主体;并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积极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崭新的诗词教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对重个体轻合作、重接受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体验的行为主义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以“立人”为中心,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让学生通过品读诗词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一、反复吟咏,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的情境

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三、搭建手脚架,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意义是经验的生成。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名家赏析的文章、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1、从课内向课外扩展,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涵咏中感悟陶冶。

2、引导学生通过专题探索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意象、意象与情感、意境、风格、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

3、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诗评名家赏析诗词的文章、书刊,让学生走进经典、走进名家大师,感受他们的学识、睿智、气度,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

4、指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研究一些作家的传记(评传),走进历史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时代风云、生活遭际、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折射,从而深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和宇宙哲理。

生命发展的高度取决于手脚架搭建的高度。搭好手脚架,重在让学生积累文化,掌握方法,使其知识和能力相生相长。

四、拓展学习空间,让诗词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

1、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多媒体、校园文化节等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

2、定期(周末或周日)开设诗词讲座,主要是专题学习的讲座,如“唐朝边塞诗与盛唐气象”“诗人笔下的梅、松、菊、竹”等,主讲者先是教师,然后培养学生成为主讲或主持,强调师生互动、自由活跃,突出自主、合作、对话、情感与理性结合、具体与抽象结合。

3、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

4、引导学生指物诵诗、感怀吟诗、即景背诗。

5、开展总题为《生活因诗而精彩》的系列写作活动。

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对话、互相促进的开放式探究学习中整体发展

建构主义强调合作和对话教育。以学习者的个体经验为出发点的建构,必定带有差异的色彩,从自己的经验基础出发,对同一言语事实,选取的理解角度及理解的广度、深度会不尽相同。这些来自不同个性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理解,又补充了个体经验的局限,把个体建构推向合理与完善,个体建构因此取得了开放的胸襟。而且,学习主体对合作探索有着天然的要求和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时,教师主要在三个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一是帮助学生选择探究主题。如“意象特征与情感主旨”“诗词中的联想和想象”“诗人与诗词的主题、风格”“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等。这些专题还可分为更具体更小的主题,不求高、大、全,这才适合实际。二是从资料的来源、搜集、取舍和研究的方向、态度、方法等上给予指导。比如对书刊、网页的泛读和精读。三是指导学生把探究形成结果并进行交流。多肯定多激励不苛求。

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强调经验建构、探索、合作和对话,要求教师“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集中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分享,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那么“这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将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这个学期我们语文组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古诗打磨教研活动,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我们语文老师才能品尝到,有苦就有甜,在这次活动中,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对古诗的新的解读: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古诗词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古诗词教学的主要目标一般都为背诵古诗、理解诗意及诗的意境等。而理解诗的意境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围绕新课程目标,在古诗词教学打磨中,我对古诗词有了更进一层的解读: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古诗文教学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古诗文教学的整合

234200 安徽省灵璧中学

刘培胜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必然走向与语文课程整合的阶段。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高中古诗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既增强了古诗文欣赏的直观性、情境性,又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阅读、写作、口才、研究性学习等语文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古诗文 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化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本人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探索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古诗文教学的尝试,并且先后有优秀课件《登泰山记》荣获2001年安徽省宿州市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大赛中学组二等奖、优质课件《念奴娇 赤壁怀古》荣获2003年安徽省多媒体教育软件制作大赛基教组二等奖。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整合的基础和意义

1、基础

信息技术具有资源的海量化,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化,跨越了时间空间限制的人与人、人与机器的互动性,以及由此决定的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的主动性等特点。这就为古诗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古诗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意义

a.整合可以解决古诗文教学中的难点

在古诗文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由于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老师就是滔滔不绝,学生往往还是略知皮毛而不得要领,因而这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将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b.整合可以克服传统古诗文教学的局限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存在着某些局限性,比如教学资源与媒体的单调性、教学形式的封闭性以及教学过程的呆滞性。过去,古诗文教学的资源十分贫乏短缺,教学中,要么示范朗诵,要么就用单放机播放一下朗读录音,较为单调而乏味。在教学形式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归纳诗意的串讲式,教师不断面向集体提问、讲解,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自由,没有潜心领会的时间,导致“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学知识面窄,学生的主动性也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更得不到培养发展,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便普遍存在。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古诗文教学,就可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c.整合可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高中古诗文教学更加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因而更有生命力。

二、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整合资源的建构

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的整合,应该有其一般的原则,至少要体现四个特性,即丰富性、交互性、教学性和可控性。

⑴ 丰富性:可以在校园网站上提供比课本和教参更丰富的资料和学习交流的园地。为了搞好古诗文教学,我在自己的网页“诗苑漫步”中设计了六个栏目,有“作者介绍”、“诗文朗诵”、“诗文赏析”、“古诗新歌”、“鉴赏技巧”和“诗话选萃”等栏目。

⑵ 交互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直接进入“诗词聊天室”交流学习,也可在“畅所欲言”栏目中发帖留言。

⑶ 教学性:网络教学就是借助网络资源(包括校园网和因特网上的各种资源)来进行的课堂教学,它应该有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效果检测。为此,我在自己网页中又设置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在线测试”等栏目,让学生可以清楚老师的教学设想、自我检测教学效果。

⑷ 可控性:教师使用的微机装有多媒体教学双向系统,便于对整个教室电脑的监控,掌握学生学习进度,调节教学节奏,指导个别学生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网络相联系的学习环境,可有效地改进教学,实现以下几个目标:①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②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获取、选择、传送、加工和利用信息等信息素养;③促进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本校学生的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整合的模式

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的整合一般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⑴ 确定教学目标:①反复诵读,从整体感知,体会《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声韵美,感知词的意境美。②了解《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③注意名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赏析,把握词的主旨。④初步掌握欣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⑵ 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比如,我们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先用flash营造一个恋人惜别的情境,让学生感受一下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离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境。

⑶ 提出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⑷ 自主学习——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⑸ 协作学习——就是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⑹ 效果评价——学习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这些环节正好符合何克抗教授提出的“抛锚式教学”(“实例式教学”)的模式。其基本教学模式可用下图来表现:

这一模式的表现形态主要有:

1.课文精读: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运用信息技术为古诗文教学创设较为真切的情境与氛围;可用习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由电脑作出即时评价。

2.主题性研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合的大量资源,学生可在网上获取相关资源,也可在论坛交流学习心得。

3.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到“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如电子文稿、讨论帖子等)表现出来。

4.互动性研究:古诗文的网络教学,其趣味性、发展的无限性,人机对话,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均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5.论辩性写作:将辩论赛搬到网上以文字形式来进行,这种短小然而针锋相对的写作使思维不断碰撞出火花,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6.一体化写作:即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主从网络上获取阅读材料,读后根据自己的选择和思索进行“吸收+创造”式的写作,使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共同提高。

7.听力训练:汉语亦应与外语一样进行听力训练。学生听取教师或同学或播放的有声资料,现场检测并由电脑作出即时评价。

总之,阅读、写作、口才、研究性学习等语文教学内容 尤其是古诗文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高中古诗文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教学环节。

四、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整合的原则

综上所述,我觉得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的整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原则:

1.体现古诗文教学的特色 2.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

古代诗歌,意蕴深广,我们通过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的整合,可以更深切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更真切地感受古人对大自然的讴歌,对人生社会的思索,从而获得某种启迪与感悟。

3.体现资源共享性原则

4.体现双主体教学原则

整合后,教学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与学生都成了课堂的主体了,实现了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学生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根本转变。

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的整合一定能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的天地。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数字化教学环境》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4.刘英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问题研究》 5.王荣良《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实践的再认识》

刘培胜

安徽省灵璧中学高中语文组

234200 安徽省灵璧中学

***

第四篇:古诗文诵读之浅见

古诗文诵读之浅见

——戴建荣

古诗文诵读要点: 通顺、节奏、情感

一读读通顺:读准字音,不读错 朱熹说:

二读读出节奏: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

节奏体现在标点上 体现在句意上: 三读体会情感:

1、了解诗作的时代背景

2、了解诗人的生平

情感是想像与联想的催化剂,只有在情感的催化下,想像与联想充分展开,才能获得意的意境。

四、拓展阅读,回归主题 古诗文教学法

读之、歌之、吟之、舞之 读之:

解读诗文意境的最佳途径就是诵读。反复诵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体现出委婉,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入忘我之境界。按“平长仄短”的规律 五言诗:二四五字

七言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淡淡的水墨画一样

(当你站在讲台上,你就是课,课就是你平长仄短对理解诗句也有作用。乐曲哪里来:

1、有的诗古有乐曲

2、现化人谱的《琵琶行》

3、古人谱了,失传,用现在曲子配上。《登鹳雀楼》用《渔州唱晚》来配 《送元二使安西》 西出阳光无故人。(这里的“出”是仄音)

配乐你一定要踏准音律之美。你、诗、乐、词融为一体。《别 董 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第四声入声)君。歌之:

古诗从它的历史形成来说,[贾鹏芳(二胡板的《阳光三碟》

谷建芬)]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诗要缓缓地读,声情款款的唱。不能用西方的曲风来唱我们的诗。吟之:

对诗情的一种升华,一种提高。吟诵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以欣赏为主的读书方法,是古人学习的重要手段。吟,呻也。其要点是尾音的颤动,修饰,延长

吟:按曲而吟(按你的曲调按平长仄短的节奏而吟)自由吟唱 舞之: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将手语与吟唱结合的作用有二: 形象地再次感受诗文内容

培养了学生尊重残疾人的意识,增强了健全人与聋人交流有能力

《春望》

只要找到了歌谱就会吟,半读半唱就是吟 小结:

读:

1、读个灿熟于胸

2、读出节奏

3、读出情感:作者朝代

4、拓展读

读诗先读题,品诗先品题 读完整首诗,要回品读

读题目:初读读懂题目,再读读好题目、三读品读题目

第五篇: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

二十一世纪,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式,是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应用的趋势。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可见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如何让无味的古诗文教学变得不枯燥呢?信息技术能帮忙做到!它可以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只要我们把它合理地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其直观的形象、美妙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小学古诗文教学的质量。概括起来,我认为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生古诗文课堂学习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利用信息技术导入课堂,分析题意。

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古诗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古诗文中的情景,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题意、主旨。

信息技术具备多种呈现方式,可以用情景模拟、游戏、动画、视频来展现各种学习材料,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轻松活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离不开情,离不开趣。

古诗文作者能把景化为一首诗,把情隔于一首诗。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孩子,我们也可把古诗文化为一首旋律熟悉的歌舞,深情地吟唱,动情地演绎。例如《泊船瓜洲》适合配以优美的曲调来导入,如此娱乐化的古诗词导入方式,一定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感受与收获。

二、以课件形式呈现给学生自学自悟、合作交流的方法

1、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2、借助注释,初解诗文。

3、尽情朗读,图文结合,想象情景,体会意境。

4、抓住字眼,体会情感。

三、运用信息技术尝试古诗文吟诵形式的多样化

古诗文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文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诵不再仅限于个体读、男女生分读、齐读等形式,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中的音效尝试一些更新颖的吟诵方式。例如:

1、运用配乐进行师生配合读,这样能激发学生有感情地吟诵。

2、渲染气氛下生读师和法,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结合视觉画面手舞足蹈法,这一形式动感活泼,适合中低段学生。

借助信息技术,在诵读这一版块的形式就更加丰富多彩了,读多了对古诗词的感悟自然也就更深了。

四、古诗词的学习要借助图片等让学生借助想象,身临其境。

在古诗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根据诗句去想象画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更要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形象、直观的效果可以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达到以境激情的目的。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环境,可有效地改进教学,实现以下几个目标:①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获取、选择、传送、加工和利用信息等的信息素养;③能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我相信,将信息技术与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有机整合一定能让古诗词的教学课堂更为诗情画意,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的天地。

下载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古诗文之整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古诗文之整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 临湖中心小学 李丹 【内容提要】: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之源——古诗文成为人类精神上的营养滋补品。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将古诗......

    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摘要: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蕴含着诸多传统文化。同时,古诗文教学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本文以《将进酒》为教学案例,具体分析......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之初探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之初探当今时代,有人称为网络时代,有人称为信息时代,有人称为知识经济时代。不管称呼如何多样,实质都是指向两个字:信息。自印刷技术发明以来,书籍一直是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心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感想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在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途径。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都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加强古诗文教学,弘民族文化之精华

    加强古诗文教学,弘民族文化之精华 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南郊小学王惠娟 联系电话0512—53409968 邮政编码215411 课程的总目标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

    小学古诗文教学之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将诵读古诗词列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熟练背诵80首古代诗词。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古诗文教学中特别是古诗文诵读活动中,结合我的......

    古诗文鉴赏之《庖丁解牛》教案

    [古诗文鉴赏之《庖丁解牛》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古诗文鉴赏之《庖丁解牛》教案。 二、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并体悟作者的情......

    2010年中考试题之古诗文默写

    201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5.默写(5分) (1),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1分) (2)征蓬出汉塞,。(王维《使至塞上》)(1分) (3),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