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数的意义》听课有感
《分数的意义》听课有感
李焕立
昨天,市里举办特岗教师岗位培训学习活动,安排学员到基层学校听课学习。其中听了一节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分数的意义》。这是一节精彩的课,是一节让培训学员受到很大启示的一节课。
就《分数的意义》一课而言,知识点分别是分数的产生、单位 “1”、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和意义、分数单位。单位“1”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抽象。教师从一个苹果、一台电视机、一个手机到一箱苹果、一件牛奶等引出单位“1”的概念,然后让学生体会单位“1”的含义,接着进行拓展,如三个苹果、四个学生等也可以看成单位“1”,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数意义的教学,学生就好理解了。分数意义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通过对不同图形的一些部分进行涂色,得出“份数”的概念,进而得出分数的表现形式,顺势引出分数的定义。通过画2个单位的数轴的四分之三;把8个苹果分成四部分,涂色三部分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辨别,是八分之六,还是四分之三等内容进行强化联系,让学生再次理解单位“1”、平均分和分数的意义,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分数的意义。
简单小结后,教师出示课堂练习,有辩一辩,涂一涂等多种类型的题目。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要求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如把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连在一起,要求学生说出其中一格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是长方形的几分之几,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强化对单位“1”的理解。最后用双手游戏(我有一双灵巧手,可以用作分数。教师用一双手的几分之几、一只手的几分之几来要求学生做相关动作)结束本课。使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了新知。
听完此课后,有几个感悟。一是教学过程简洁。课的开始,就直接让学生通过1的计量单位的变化,理解单位“1”的含义。教学中也没有多余的动作与环节,一步一步让学生加深、巩固对单位“1”的理解。说实在的,现在有的课看起很花哨,又是讨论,又是情意模拟等等,花样很多,但一节课下来到底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学生还是一头雾水;二是题目设计合理。纵观本节课的练习,教师始终注重了开放性与趣味性。如让学生进行图形涂色、补充完整图形、判断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始终被激活,教师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三是注意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在进行苹果等分时,教师抓住有学生没有正确理解平均二字,反复强调和口头补充小练习,从而使学生牢记于心;四是生动有趣的课堂小结。通过手指游戏,使学生非常直观、形象地加深了对单位“1”、平均分的理解;五是注重情感培养。如画数轴时要求学生必须使用直尺,写作业时一定要工整。
当然我认为,还有几个地方应注意一下。一是小组讨论的题目设置应更合理一些,过于简单和没有讨论价值的题目没有必要进行讨论,如三个苹果涂成三分之二,同时应让学生有独学的时间。二是学生画数轴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画,再来讨论。可能效果会好一些。
第二篇:分数的意义听课感想
《分数的意义》听课感想
今天听了黄老师《分数的意义》和教研员的评课后感受颇深,对课堂教学又有了点滴体会。
《分数的意义》是小学阶段一节很重要的概念课。教学这一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老师在这堂课中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不足之处是课堂呈现给学生的学习素材是四个圆、八个圆的表示四分之一,似乎是太单薄了点,这毕竟是学生第一次认识把多个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在数学上的不完全归纳中至少是要有三个材料的,我想这里不应该省略的太多。还有这里若是接着呈现十二个圆的四分之一等,就能更进一步让学生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每份中的个数分别是1个圆、2个圆、3个圆、4个圆„„但是每份与它所在的整体的关系都是四份中的一份,所以都用四分之一来表示。是不是让学生的理解更清楚一些呢?
围子陶埠姜俊卿
第三篇:“分数的意义”的听课感想
《分数的意义》听课感想
教师:宋凯
4月18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盘江教育指导站组织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分别听了马场河小学王世俊老师和盘江中心学罗朝平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很有收获,下面就这两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两位老师对多媒体的使用非常娴熟,是我们学校全体老师值得学习的。
二、王老师课堂教学的内容完全是自己设计的;而罗老师的则围绕教材来展开教学,这就充分展示了“同课异构”,魅力。
三、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但两位老师结合情境图都把它生活化了,让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四、两位教师都主要抓住了单位“1”展开教学,着重强调了由于单位“1“不同,实际表示的分数也不相同。整个新课的学习,教师看似淡化了定义概念的教学,实际上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五、应组织上课教师先说课,听听他们是怎么设想的,课后有怎样的差异。
六、教学目标不能定得死,不能定得高;虽然运用了多媒体教学,但离不开板书设计;情景的引入应选择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随时检验学生在掌握的知识,指导时应亲切些。
总之,通过“同课异构”活动这个平台,展示了我们教师的教学风采,同时也提高了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从本镇教师、同事身上学到东西,然后借鉴别人的东西,给予自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我镇的教育教学质量。
2016年4月22日
第四篇:《方程的意义》听课有感
黄老师的名师课堂带给我的启发与思考
听了名师黄爱华的课《方程的意义》,他的娴熟的课堂教学技艺和丰富的前瞻性的教学理念、严谨的治学品质、独特的研究方法、匠心独具的练习设计和风趣幽默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感受最深刻的是,他的课是朴实无华的,却又那么实在。他可以紧紧的抓住学生的兴趣,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的舞台,真正体现出了数学的魅力。究其原因,我想首先是:做一个风趣、有亲和力、有幽默感的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比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发现一股幽默的气息。他一句很普通的话、一个普通的动作似乎都具有魔力,让听者饶有兴味地听下去,参与进去。整个学习活动中,最大的感受就是轻松、快乐、充实。使学生充满信心的在动态生成的课堂学习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他的幽默与智慧深深地感染着我。黄老师用他别具一格的魅力牵动着孩子们不断探索的心,也牵动着我——一个听课者的心,在他的引领下,我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启发我不断地深入思考:我的课堂魅力在哪?我的优势是什么?我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吗?……
其次是要做一个静得下来,深得进去的教师。一个真正有水平的有深度的老师教给学生的是思考、深入思考的学习方法。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渗透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数学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应用是数学的生命线。变单纯、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知识的应用,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了书本上的数学,而实际生活却是一个更大的课堂,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黄老师幽默的教学风格紧紧抓住了每一个孩子,更吸引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她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是智慧!
一、在选择中深化思维
“小数的意义”是在借助生活原型初步认识了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丁老师本节课定位准确,在脱离生活原型之上,直奔主题,并借助大量的直观模型,使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层层递进。课堂初始,对六个小数的再次分类形成表格以及选择钱币、选择方形纸、选择相应的小数等环节设计巧妙,紧紧抓住了本节课的“根”,使学生经历了一个螺旋上升的小数概念的美妙体验过程。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逐步对知识进行了自我构建。
二、在小数中感受勤奋
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这句话很多老师都在用,但丁老师结合本节课的知识,不但找出了小数,更让学生指出了“灵感在哪里?勤奋在哪里?全部指什么”,在加强对小数意义理解的同时,更自然、直观地使学生感受到勤奋的力量。
三、在运用中深化理解
知识的运用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老师引导学生将知识生活化,如“0.2g有多重?”、“不到10秒、10秒你能干什么?”、利用小数意义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价值。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化→应用于生活”的完整过程。使之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感受知识的价值。
第五篇:小学教师听分数的意义听课记录
小学教师听分数的意义听课记录
一、课内同伴互助 1.提出研究话题
谈话:今天我们研究关于分数的话题。(板书:分数)在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课前同学们又对新课进行了预习,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请在小组里交流,有什么疑问也请提出来讨论。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3.小组汇报收获,提出疑问。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单位“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
学生出现了这些疑问:单位“1”为什么加引号?什么是“1”?例1第四题能不能写成?
什么是分数单位?……
【评析: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一切以学生为本,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课堂上不再是“打乒乓”式的一问一答,我讲你听,而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问题,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引导学生逐个去解决自已提出的问题。“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从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一个积极、民主、开放的课堂。】
二、教师难点介入 1.理解单位“1”。
师:单位“1”为什么加引号?让我们先来看例1的几个图形,说说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生答,师对齐单位“1”下面板书:一个饼、一个长方形、1米、6个圆。师:一个饼、一个长方形、1米的长度以及6个圆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追问:想一想,这里的单位“1”可以表示什么?使学生明确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师: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举例,教师适时点拨,加深理解单位“1”)
师小结:看来单位“1”表示的对象非常广泛。所以1要加引号,实际上表示一个整体。
【评析:教者利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已经获得的知识和认知经验,引领学生结合图例理解“单位1”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数量是1的事物,还可以是由一些相同事物组成的一个整体。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形象和抽象相互变换等手段,师抽象的单位“1”扎根于小学生的经验背景中。】
2.概括分数的意义。
(1)指名汇报例1写出的分数。
(2)师:这几个分数分别是把什么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
生答,师穿插板书:
把平均分成 表示这样的 的数 4份 3份 8份 5份 5份 3份 3份 1份
师分别板书:,6/□,□/□,让学生照上面样子说说含义,同时补充上面板书:若干份,一份或几份。
师:你能说说怎样的数叫分数吗?生答,师板书:叫做分数。提问:用分数表示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强调:平均分)
【评析:这里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及时利用板书,很恰当地体现了自己作为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
3.认识分数单位。
师:什么叫分数单位?指名说说例1中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生答,师板书:,。
师指出:分数都是由分数单位组成的,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4.练一练。
指名汇报,了解课前尝试练习情况。说说第三个分数表示什么,空白部分用什么分数表示。
同桌互相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有几个这样的单位,再全班交流。
四、师生总结提升。
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什么话题?通过学习,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练习反馈。
谈话:老师想了解大家到底学得怎么样?我们来一个智力闯关,比比哪个组表现好,反应快!
第一关:练习六第2题(1)学生独立涂色,提醒学生先用虚线分一分。(2)展示学生作业,集体校对。
(3)思考:同样是2/3,为什么涂色的个数不同?又为什么2/3都用表示? 【评析:作为数学学习的促进者,教者充分发挥了自身幽默风趣的语言,针对学生的现场生成适时提问:“同样是2/3,为什么涂色的个数不同?”“我说2/3,有时也可以是6个,你说行吗?”这样既突出了认知重点,将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深入,同时又给学习过程增添了许多愉悦的情趣成分。】
第二关:练习六第3题
(1)根据提示,先把括号填完整,再说一说的意义。
(2)仿照例子,说出下面两题中分数的意义。先说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说第2个分数后,问:陆地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几分之几?
第3个分数多指几个学生说一说,使学生认识到是把1小时看做单位“1”。(3)师指出: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这个数量就是单位“1”。第三关:练习六第4题
(1)出示第1小题,师:在直线上,应该用0到1这一段表示单位“1”。第1题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要表示,应该怎么办?你能找到平均分成2份的点吗?
(2)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展示2名学生的作业,集体校对。(3)出示第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展示部分学生作业,共同评议。第四关:练习六第5题(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汇报,共同校对。说说所填分数的意义。(教师用12枝铅笔演示)【异议:练习的设计巧妙且富有层次,但笔者感觉在启发、引导方面做得过多,有道是过犹不及,给学生的只是思想的拐杖,而不是思考的方法,是不是可以多“放”些,少“扶”些?】
总体评价:
教育改革赋予了我们很多新思想和新理念。其中,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同时对学生的定位是“主体”,一切要以学生为本。本课正是用这种理念来教学的,以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师如何教。在课堂上,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参与了知识获得的全过程。巧妙的设计,赋予了学生学习的“主角”角色,同时还“迫使”教师充当了教学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在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改进教学方式等方面,本课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收到了可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