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一个有文化自觉的教师华应龙(定稿)
做一个有文化自觉的教师
■本报记者 杨桂青 实习生 侯亚文
“上出一堂好课后的感觉,就像初恋般迷人。”在一堂酣畅淋漓的数学课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华应龙笑眯眯地说,“初恋像一首诗,很含蓄,心里有很多话,却不讲出来。”
华应龙常会有这种“感觉”,每上一堂课,他都有自己的追求,都力求实现一个理想。而每一堂课,他几乎都能收获到意外的惊喜。这也是国务院参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经常夸他的。
听过华应龙讲数学课的人有一个同感,那就是,他不只是一个数学老师,他的数学课不像单纯的数学课,“听华应龙的课,像看春晚赵本山的小品一样充满期待!”
对此,华应龙说:“我一直在思考,数学课怎么能上出文化的味道?我想,老师首先本身是文化人,是学科的一个符号,对本学科应该有相当的了解,如果这点做得不够的话,就会把数学讲死了。”
华应龙,是一位有文化自觉的数学教师。自觉地理解数学文化
1997年,费孝通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第一次提出“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作为数学教师,华应龙深谙数学的历史文化。
华应龙曾上过一节复习课《规律的规律》,他打破教材原有的涵义,不是带领孩子回顾和巩固规律,而是来怀疑和打破规律。华应龙说:“我这堂课的主题就是‘请规律再往前多走一步’。告诉孩子,‘两条平行的直线在无穷远的地方一定相交’,‘三角形内角和可能等于180°,也可能大于或小于180°’。”这些远远超出了教材的范围,甚至和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形成了矛盾,不仅孩子们感到困惑,一些听课老师也无法接受,他们认为,数学就是真理,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是确定的。“当
孩子向我提出疑惑时,我会告诉他,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变化的,都是有范围的,可能在这个范围里是对的,跨越了这个范围就是不对的。所以我们看问题不可绝对化,要随时接受修正。”华应龙说,“在这堂课中,我以‘规律的王国也是有国界的’作为结束语。课讲完了,孩子们意犹未尽,老师也感到震撼。”
课后,有些听课老师问华应龙为什么要这样来设计这堂课。这实际上涉及数学课的文化含量问题。华应龙说:“从数学教学来看,要做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一定要有很高的视野,一是要跳出小学数学看数学,二是要跳出数学看数学,三是要用哲学的眼光看数学。数学教师要跳出数学看数学,要想上出具有文化味道的课,数学教师本身对数学专业是要有一定基础的,并且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这是华应龙在数学文化方面的自觉。
华应龙说,就数学史来看,数学的发展经历过三次危机,这三次危机促进了数学的不断发展。数学的第一次危机是毕达哥拉斯悖论,人们一直认为,“万物皆数”,但■的出现表明,这样的数是无法用两个整数的比表示出来的,因此产生了“无理数”这个概念。第二次数学危机是芝诺悖论,比如说,刘翔是追不上一只乌龟的,假设刘翔与乌龟相距110米,两者同时开始跑,刘翔追到110米乌龟开始的点时,乌龟已经往前跑了一段,刘翔再往前跑时,乌龟就又往前跑一段。如此下去,刘翔是永远追不上乌龟的。这次危机带来的是微积分的出现。第三次数学危机是罗素悖论,又叫理发师悖论,即理发师只为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他是否给自己理发?对此人们不能作出一个准确的判断,这促成了集合论的诞生。从这条历史的线索看下来,数学是在不断地发展。即使是小学的数学课堂,也要让孩子们大概了解到,规律的王国是有国界的,往前跨越一步,可能是谬误。这种对待数学规律的态度,就是一种哲学态度,是对事物持有怀疑的态度。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就含有这样的道理。
自觉地点化生命
每一种学科都隐含着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那么,数学观察世界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对于孩子认识世界、感受生命有什么重要意义呢?数学的智慧,给孩子一生的发展会奠定什么样的基础呢?
一个叫张嘉芮的孩子把华应龙的数学课称作“疯狂数学”,现在她已经上高中了。有一天,华应龙要准时下课,同学们不让下课,张嘉芮说:“我们上的是疯狂数学。”这种疯狂是一种“思维疯狂”。华应龙说:“上数学课,我是带着孩子们玩儿,但玩儿里有我对数学课的追求。这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传授知识,第二 2
层面是启迪智慧,第三层面是点化生命。”这里面隐含着华应龙对数学课堂文化的一种自觉意识。
华应龙说起2007年11月在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五年级四班上过的一堂数学课。
开始,华应龙让同学们自我介绍,其间,发生了这样一幕:
生:我叫董思诚,今年11岁,生日是8月9日,星座是狮子座,天天都过得很快乐,虽然成绩不算太好。
华应龙说:“爱迪生、爱因斯坦上小学时成绩都不好。”
一个女生憋不住了,不高兴地说:“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 华应龙笑着问那位女生:“你怎么说我打击你了呢?”
“您说爱迪生、爱因斯坦,诸多名人成绩都不好,是否意味着成绩好的人就没有前途呢?”女生说。
„„
为了保证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华应龙打住了继续探索的念想,可他一直在心里想着,怎么去回应那位女生。
课到尾声,在解决不用圆规怎么画一个大圆时,成绩不算太好的董思诚别出心裁地回答:“可以先确定圆心,画一个很小的圆,然后一米一米地扩大,一直扩大到比较合适的地方,然后把它用油漆画下来。”华应龙情不自禁地夸奖道:“创造!创造!我想你将来会像爱迪生那样去创造!来,给他掌声!”全班同学善意地笑了,和听课的老师一起报以热烈的掌声。
华应龙继续说:“这让我想到一句古话:‘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很棒很棒。当然,原来成绩好的,一样可以做得很棒!”
后来,华应龙不断地想起这堂课。2008年8月6日,华应龙打电话给董思诚,问他在干啥,他说准备去补课,“补补,应该的,成绩不好嘛!”华应龙能听出他语调中的坦然和积极应对的心态。这不正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吗?华应龙又提到了他画大圆的方法,董思诚说:“这不算什么,很奇怪的方法,幼稚!”听到这里,华应龙眼前展现出一幅画:海滩边,一个小孩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垒起来的城堡一下子推倒 3
了。“我相信他会有更大的创造。”华应龙说。
6天后,华应龙又拨通了质疑他的那位女生的电话,女孩还记得他,但上什么课已经不记得了。她说:“只记得我突然冒出一句‘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还记得您说的成绩好的会更好。”
正是这堂课让华应龙悟到,教学要成功,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华应龙说:“我们是不是应该让学生尽早地认识到成绩优劣都能成功,而不是眼睛只盯着考试成绩?我想,这不管是对成绩优秀者,还是对成绩不佳者都是一种价值引导,引导学生生命成长的价值。”
华应龙的思考还没有结束,一个声音“逼迫”着他继续思考下去:“既然成绩优劣都能成功,那学生还要苦学干什么?苦学其实是一种儿童游戏,表面上看是为了考试成绩,实质上是为了达成一个游戏目标,以体味和补充人生历练,积淀为不懈拼搏的精神元素。”
李烈说:“在华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不是‘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而是有着学习的天性,拥有原始稚嫩的语言与独特且宽广敏捷的思维,敢想、敢说的活泼的孩子。”
自觉地以传统智慧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为什么一个小女生一句偶尔冒出的话,让他回味了那么久,还让他后来又回访了这两位学生,思考了那么多关于教育与生命的问题,并不断深化着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呢?
华应龙把握住课堂的每一个纹路,不放过每一个育人机会,轻松应对课堂突发情况,课堂师生对话像小品,机智、幽默,并能贯通古今,用古人的道理来解决今人的问题。李烈经常说:“我们小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领悟,功底深厚,古人的话语随手拈来,是那么从容、自然。”
华应龙对传统文化特别是教师文化,也有一种自觉。华应龙从老子那里学习为师之道。
他迄今已经读过诠释《老子》的20几个版本。他说:“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一边看一边在思考。老子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我觉得就是在教我们怎样做老师。做老师首先要慈悲为怀,当我们把孩子看成是天使时,我们就 4
生活在天堂;当我们把孩子看成是魔鬼时,我们就生活在地狱。”华应龙由此还引申出:“一般乖孩子都是牺牲了自己的自尊和尊严,来迎合老师的。孩子有孩子的世界,教育不是培养乖孩子的,而是要培养他的自尊,建立孩子与成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让他们尊重彼此世界里的规则。”
从老子的“俭”里,华应龙悟到:“老师说话要尽可能少,刚刚做老师的时候不会说话,话自然少;做了几年,话多了说不完,那是在灌输;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后,我现在觉得,教师的话还是要少。真正的一节好课,就像是初恋的感觉,就是心里有但是不讲,话说尽了就没意思了。”
从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里,华应龙悟到:“教室里就是我们的天地,老师不要抢在学生前面。学生能发现的让学生发现,学生能概括的让学生概括,学生能尝试的先让学生去尝试。好的教学不是防微杜渐,不是未雨绸缪,而是亡羊补牢,让孩子在尝试之后、体验之后,老师再做一些点拨的工作,或是给他一个方向性的引导。”
华应龙说,有时,老师也要学会“装傻”、“偷懒”。这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有时在数学课上,孩子的回答可能存在漏洞,但华应龙有时不去指出来。一次,一个女孩的回答有问题,听课的老师问华应龙是不是没看出来。华应龙说起了3×8=23的故事。相传,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有一天到街上办事,看到一家布店门口有两个人在吵架,卖布的要向买布的收取24块钱,但买布的说:“一尺布3块钱,8尺布应该是23块钱,为什么要我付24块钱?”颜回连忙上前纠正,买布的人不服气,要找孔子去评理,并声言如果输了,就把人头给颜回,如果颜回输了,就把头上的冠送给他。两人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对颜回说:“颜回,你输了。”后来颜回疑问其故,孔子问他:“到底是生命重要?还是帽冠重要呢?如果我说3×8=23,你输的只不过是一顶冠;如果我说3×8=24,他输的可是一条人命呢!”这虽是传说,却也折射了圣人的智慧。
华应龙说:“本来上数学课女孩参与得就很少,好不容易有一个女孩站起来回答问题,我肯定不能去打击她的积极性。老师糊涂点儿学生会更聪明。我主张要当一个会‘偷懒’的优秀教师。”
教师最美的生命传奇
华应龙的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
他总想写一篇《享受地铁》的文章,记一件事。有一段时间,华应龙乘坐地铁上下班,来回都在人流如潮的高峰期。一次,他在人群的拥挤下,和走在前面的一个小伙子左脚碰左脚,右脚碰右脚,而且接二连三地发生碰撞,惹得小伙子不得不回头。
小伙子正要发怒,却变出了笑容,因为华应龙说了一句:“我俩还挺合拍的啊。”周围的人都笑了。
他用“合拍”这个概念成功地化解了一场“摩擦”。出门坐车,选择乘坐方式,他运用起“倒推”的策略。
上班时选择的不同线路,穿越小区时走过的转角,他悟出“拐点”是至关重要的。他说:“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看所有的事儿时,都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来考虑。” 他总是把对生活的热爱,迁移到数学课上,迁移到孩子身上。这是一种生活中的自觉。
他说:“热爱生活,热爱你的学科,热爱你的学生。只有满足上述条件,你的课才充满生活的情趣。而教学本来就是人学,若没有情趣,没有人的味道,数学就是些字母、符号、数字,是‘冰冷的美丽’。只有热爱生活才可能用饱含深情的目光去拥抱生活。”
他说,小学数学就像玩具,就是让孩子们能把数学当作符号数字,在这之间做游戏。游戏有规则,但是对结果又是不可知的、充满悬念的。在一次课上,华应龙给每个学生一个信封,信封里装着两根纸条,让孩子用这两根纸条拼成三角形,这就需要把其中一根分成两段。结果,有的学生拼成了,有的学生拼不成。其实,华应龙当时有意造成一种不公平,信封里有两种纸条,一种是两根纸条一长一短,一种是两根一样长,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这一定理,两根纸条一样长的是拼不成的,一长一短两根纸条的,把长纸条剪开可以,但是剪短纸条则不成。“有的孩子最后发现是我跟他们开了个玩笑,这时我就会说:‘其实,动脑筋想想,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学数学要我们闭上双眼睁开第三只眼。把眼睛闭起来,动脑筋思考„„’”
他喜欢电影《阿甘正传》,喜欢电影开始的那个镜头:那个羽毛,飘啊,飘到哪儿去,有时,他就把自己的数学课堂当电影,把这个镜头用到PPT里,孩子们没想到,数学课也可以这样美,这样富有智慧。
他喜欢王菲的《传奇》,认为做老师要争取创造一个传奇,让本来很聪慧的孩子能够很好地发展下去,让一些孩子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华应龙曾教过一个孩子,先天兔唇,内心闭锁,“我给他上了一个月的课,他没有正眼看过我一次。”华应龙从此开始注意观察这个孩子,并想去改变他。经过几天的观察,华应龙发现他喜欢小动物。思考了整整两天后,华应龙开始“出手”了。一天下课后,孩子正在玩 6
儿小虫子,他就走过去说:“我有一个跟你长得一样的地方。”孩子看了华应龙一眼。华应龙的人中处也有个疤,那是小时候学步摔的。他对华应龙说:“我也是。”华应龙说:“你像达尔文。”一边说,一边把藏在背后的《达尔文传》借给他看。一个星期后,孩子的爸爸打电话说:“华老师,太感谢你了,我儿子回来就看书。”这个孩子毕业考试数学考了96分,家里让他去读民办初中,本来是想让他读完六年级后就开店做生意的。
斯宾诺莎说:“幸福不是美德的报酬,幸福是美德的本身。”华应龙常常想,帮一个人的过程本身就是幸福的。“对一位教师来说,不去戕害学生,不去妨害学生的成长,而是去扶持他一把,帮他从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就是最美的传奇。”这是教师最美的文化自觉。
文化小档:华应龙其人
华应龙喜欢读书,认为自己在读书时很享受。华应龙的枕边书多是哲理性的书。有时候看得睡不着,就起来开灯写札记。华应龙看书有点儿像季羡林先生说的那个境界,“你坐在这儿的时候,你会发现那本书在向你招手,来看看我”,他就接受书的诱惑,拿起来看看,结果总会有收获。
华应龙喜欢读《老子》,已经读过解读《老子》的不下20个版本。《老子》中的大智若愚、大成若缺等智慧,影响了其数学课的风格。
华应龙喜欢读《数学史》、《数学趣题》、数学家的一些奇闻趣事,喜欢《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解读》,等等。
对华应龙影响最大的是八九岁时看的没有封面,也没有封底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让他感到,世界上原来有这么多奇妙的东西,而这些奇妙的东西是可以追问的,追问之后还可以找到答案。
华应龙喜欢诗歌,喜欢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诗,喜欢唐诗宋词,并经常阅读、玩味,以提高自己的品位。很多老师听华应龙讲课,都说华应龙不仅仅是一位数学老师。
华应龙喜欢电影《阿甘正传》,这让他悟到,人的成熟和成长不在于慧而在于痴。相对于电影、话剧等艺术形式来说,华应龙更喜欢小品,特别是赵本山的小品。小品演员多才多艺,身怀绝技,有现场紧急应变的能力。尽管很多人认为小品很低俗,但华应龙从其中看出了智慧,那种睿智、幽默和机变,正是华应龙数学课堂的魅力。
华应龙不会唱歌,但喜欢听歌。他喜欢《把根留住》,喜欢成龙的《真心英雄》,喜欢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喜欢王菲的《传奇》。他喜欢听歌词,从歌词中寻找启悟。
华应龙喜欢《朋友》,喜欢那句歌词“一句话,一辈子”,他觉得,和学生的交往是要用心和用情的。老师的一句话,学生可能记一辈子。这不是老师刻意追求的,但它是从老师心里流出来,达到孩子的心里去的。华应龙喜欢歌手韩红,韩红的歌很美、很真,韩红唱歌是全情投入。华应龙从来不把教学当作一种痛苦,而是当作一种很好的礼品和大家分享。
(杨桂青)
第二篇: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第五周《做文明礼仪的传承者》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致辞的题目是《做文明礼仪的传承者》。在校园里有些学生在楼道上跑跳嬉戏,打闹喧哗,虽经学生会和老师多次提醒也未见成效。其实,类似的情况之前就曾多次发生过,比如去饭堂时跑步、自习课随意讨论问题、宿舍内乱吼乱叫等,尽管学校常规已作了明文规定,班主任也一再要求,但总是收效不明显,或是经提醒有好转,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原态。这是为什么呢?究其根源,我认为,主要在于同学们没有真正从内心认识到文明素养的重要性。的确,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生活的大环境里,随地吐痰、出口脏话、等不文明的行为屡见不鲜;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语和举止的人已经日渐稀少。但是作为未来的我们,将来要成为社会的精英人才,我们就不能随波逐流,因此今天有必要重提文明礼仪这个话题。
什么是文明礼仪?简单地说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行为礼仪是外在的表现,而思想修养才是真正的内核,它不仅反应个人素质教养,也能体现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
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有位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科学家回答道:“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与人交流注视对方,上课发言清晰洪亮、开关门时轻声慢步、仪态表情落落大方等等。总之,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让文明礼仪贯穿于我们的一举一动之中!“国家荣辱,匹夫有责”,做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有责任做中华文明的传承者,用“谦谦君子”“大家闺秀”的标准要求自己,宏扬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用我们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用我们的真诚去打动他人的心。同学们,希望你们一路留下的不仅是欢声笑语,更有我们职中学子的文明素养和儒雅风度。
谢谢大家我的致辞完了!
第三篇: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拥有知识不如拥有智慧,拥有智慧更要拥有文化。
灵性实业老总任亚曾说,“不是知识改变命运,而是智慧改变命运。”
毛泽东说:一点的文化是一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后文化和经济。
曾几何,“文化”及“文化人”成了不入世,不灵光的人。苟且,拘谨,虚荣,枯燥,偏颇,犹豫不决,多愁善感,木纳成“文化人”的代名词。甚至教师也成了“文化人”的代表。吴敬梓笔下的范进被视为“世宝”烂忠厚没用人”,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疯癫,清高自卑,迂腐。作家摩罗仍然对自己可然会成为一个“文化人”怀着莫名的恐惧。可是朋友知否,“文化人”可爱者众多,代不乏人,魏晋时“竹林七贤”携手逍遥与林间濮上,诗洒酣畅,琴箫相谐,诗意地栖居大地上。苏东坡才气横溢,性格率直,豪放旷达,诗词书画令后世心追手摩,神往不已,而且富有生活情趣,烹饪饮食堪称一绝。
而新时代的文化及文化人除了有知识还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是一个人灵活的思维方式,正确的宗教信仰与价值取向,是否拥有广阔的胸怀,坚韧的意志,开阔的眼界,是一种传统,它包含艺术,审美,法律,风俗习惯等。
没有知识不可怕,没有文化更可怕。
在革命时代,无产革命者那坚定地共产主义信仰,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海纳百川的胸怀,赋予“文化”新的内容,激励着革命者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无法想象一群衣衫褴褛,脚穿草鞋,食不果腹,面黄肌瘦的人能翻过空气稀薄的大雪山,越过渺无人烟没有食物的荒草地,以至于后来他们在军政大学学知识,也正是这种精神使他们两年内学完常人五至六年的知识。这就是战无不胜红色革命文化。
华为老总任正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失业,离婚,欠债200多万元,可在当时工资不到100元,不吃不喝要还2000多年,人生到了极低谷,可他有着非常人的眼界和不折不挠的精神,多方齐凑2万元创立华为公司。现在华为价值1000多亿。就是他创立了华为文化,才有华为今天的辉煌。
记得有记者采访,他非常谦逊,他说“我一不懂技术,二不懂管理,在家还经常受女儿的批评。”
任正非的财富不是来自他的知识,而是他拥有别人不具备的“文化"。
我们最爱戴的总理周恩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修齐治平’和共产党人磅礴的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和统一。„„周恩来对工作认真细致,极端负责,公私分明,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不搞特殊化„„周恩来逝世,联合国降半旗,遗体被送往八宝山火化时,„„寒冬腊月,上百万群众自发地伫立在凛冽的寒风中。„„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是一个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场景。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这个场景还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摘自中央党史主任曲青山的报告
可以这么说周恩来是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的伟人,是一位光明磊落蕙心纨质的人。
某些官员贪婪成性,包情妇,视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不顾,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没文化的表现,是文化的堕落。这种人最终被老百姓唾弃。
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充其量是灌授知识,美国的教育更像文化教育。
有则故事:
一位中国家长把九岁的儿子带到美国,终日忧心忡忡,孩子在课堂上可以大笑,每天学校至少玩两个小时,下午三点就放学,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看着儿子背着空空的书包去上学,心止不住一片哀伤。
在中国儿子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在美国这能叫上学吗?
儿子没有课本作业,而老师布置的作用让我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明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这可是大学探讨的问题。可儿子每次拿到作业,埋头在图书馆,电脑前,经过几天的努力总是按时完成。
可以看出美国的教育不会过多的传授知识,因为很多知识可以在电脑和图书馆中检索,而是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的课堂,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教给他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
还有些作业像“二战问题”“环境问题”等,引导孩子去关注人类命运。
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后难免汗颜,我们国家何时才能真正推崇文化教育。只能引用民国之父孙中山那句话来安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国学大师翟鸿燊说:“知识是食物,智慧是营养”“拥有知识不贯通,只是个复读机”。
文化是灵魂,潜心修炼,才成正果。
本人孤陋寡闻,才疏德浅特题字自律: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逊志时敏,见贤思齐。屈尊敬贤,温恭直谅。修身养性,高山景行。移气养体,犯而不校。
第四篇:做一个有文化的校长
做一个有文化的校长
——杭州下城区京都小学等学校挂职培训印象
鄞江镇燕玲学校叶杰军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东坡)
在杭州最美的时节,4月9日—20日,受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领导的委派,区“聚焦幸福学校,寻找教育幸福点”易校挂职培训班赴杭州下城区各校进行为期二周的蹲点培训。在这两周的挂职培训中,前一周安排的是集体参与每一所学校的蹲点考察,听取了五位校长关于各自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校文化的培育,每一天的聆听交流都是一次震撼。后一周安排的是分组深入到各学校,在这考察过程中,我们与学校管理层亲密接触交流,通过听报告、听课、座谈、参观等方式学习下城区作为全国第一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各小学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寻找属于他们的教育幸福点。
本人所在的第五小组蹲点学校是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实验小学,杭州市京都教育集团学校京都小学,它坐落于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畔、艮山门旁,他们先进的办学理念、简单有效的管理方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带给我的冲击不仅是视觉上的,而且是内心深处的。短短的二周时间充盈了我学校管理的知识,拓展了我学校管理的视野,提升了我学校管理的理念,感触良多、收益匪浅。
一、学校需要有文化
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一所名校不在于它校园有多大,房子有多漂亮,但必定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在于其校园文化底蕴如何。青蓝小学的“青青蓝蓝”、天水小学的“书画”、长青小学的“长青藤”、刀茅巷小学的“口琴”和京都小学的“水”,无一不是很好的诠释了学校办学实质是办文化的理念。
我们小组所在的京都小学以河为邻,与水相伴。在下城教育生态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挖掘、传承和发展“京杭大运河”独特文化底蕴,提炼“上善若水”作为学校文化核心理念,形成了“绿色、流动、包容、个性”为特征的学校精神风貌。
绿色——水乃生命之源泉。——生态文化是学校文化精髓所在。
流动——循环往复,永不休止者,水也。——不断前进是水的特性,更是学校发展目标所在。
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教育更是全社会的事情。个性——清澈透明,晶莹剔透者,水也。——师生即水,张扬个性,百花齐放。至此我也真正感悟了思想家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二、文化需要去传承
学校需要有文化,更需要去不断的传承它。无论是刀茅巷小学的“一把口琴,十年坚持”,还是京都小学的“运河文化”到“上善若水”,校园文化需要一任或几任校长持之以恒的传承。真正看一所学校,重要的不是有什么文化,主要看执行什么文化。
王黎峰校长在主持京都小学工作的近10年时间里,一直在传承和发展“京杭大运河”独特文化底蕴,提炼“上善若水”作为学校文化核心理念,而作为从事书画教育二十多年的教师,又以美术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开发校本课程,建设社团活动,开设了儿童版画、科普环保、礼仪交际、运河文化等特色课程,从而打造学校艺术教育品牌,促进学生的全面、多元、主动、和谐发展。
文化的传承有赖于复制,而京都小学艺术教育中的重头戏——版画教育以其传统,以其复制,让两者紧密相关。文化与艺术有机结合,以艺术奠基人生发展,以艺术彰显文化内涵,以文化提升艺术品质,正是京都教育集团学校的全新解读。
三、文化需要去创新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学校文化要传承,更重要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创新,赋予它新的内涵,如此才能可持续发展。
京都人以活动为载体,结合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现实综合优势、未来发展趋势,他们开发了学校文化:由运河上升到水,跳开地域局限,选取“水德”作为学校文化的精髓,提出了学校UI(Unit Identity)教育特色品牌的学校文化建设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围绕学校文化,“运河娃”系列环保活动、“动起来吧”等特色社团在全体学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提高群体团队意识,健全体格,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努力营造具有教育性、艺术性、科学性、时代性的学校文化,落实环境育人的目标。
今天的京都教育集团学校如千古运河一般奔腾流淌,永动发展!2008年“教育集团学校”的组建与“浙大教育学院实验小学”的挂牌,是京都教育集团学校发展史上的两次重要机遇。集团办学、与高校合作办学模式又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满载希望与嘱托而来,满载知识的行囊而归。思想往往是在交流中产生,但一定是在孤独中加工。短短的二星期蹲点考察学习活动,一次次的交流,激发了我的思想,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在华纳假日大酒店宾馆房间里,我一个人“孤独”思索着,加工着„„
每一次的学习培训无不充盈着我的思想。学校需要文化,更需要一个有思想有文化的校长。与其等待历史,等待积淀,等待文化,不如让我们创造文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在仰望别人幸福间,不经意之间自己的幸福或许已在足下。
我相信,鄞州教育的明天会更好!
第五篇:华应龙研讨会体会
融错,让课堂更温暖!---听华应龙讲课、报告有感
赵家庄小学——霍琳娥
2014年6月14日,华应龙“融错:减负增效之良策” 专题报告在七中举行,全孝义市所有数学老师、校长、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听华应龙“融错:减负增效之良策”的专题报告。学校为了让我们数学教师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张校长亲自带队带领全校数学老师学习。能参加这次研讨会,我感觉特别荣幸与激动,真心感谢学校,校长。学习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但我对数学的追求却不会停止。
14日上午华校长做了一个“融错:减负增效之良策”的专题报告,华老师的教育理念--“融错,让课堂更温暖!”让我受益匪浅:
1、“容”错——尊重孩子的“不同”
华应龙老师提出了“融错教育”的教育理念。“融错教育”首先是“容”错,包容孩子错误。孩子的错误是对教师的提醒和帮助。“尊重孩子的‘不同’,并且一定要去追问这个‘不同’背后的解释。”这是华应龙经常对老师们讲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学生的作品,学生的回答,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解说,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对的。孩子既然表达出这个作品,肯定会有想法”。所以,华应龙说:“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树立一种观念,学生不是我们的对手,而是帮助我们缔造课堂生活的另一只手。在课堂上,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但是错误的一定是创新。当出现不一样的东西时,孩子一定是动脑筋了,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课堂上的生命体,都是应该尊重的。”
2、“融”错——差错是一种资源
对于数学来说,正确答案也许是唯一的,但是错误的回答却有它不同的故事。华老师在报告中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计算上的错误,老师往往认为学生粗心,其实计算问题往往是一种综合的表现。比方说24乘3,学生常会得出92的结果。经过调查他发现,这有三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三四十二,写二进一,二进了一等于三,三乘三,变92了;还有一种可能是三四十二,写二进一,二四得八,进了一,得九;还可能是写成了23乘4。所以同一道题,错误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原因却可能不一样。“明白的学生明白的道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学生就各有各的困惑”。所以就像他说的:“要更多地去琢磨学生错误的原因,只有找到了这个原因,你才能去帮助他,而不是枯燥地、简单、机械地去强调规则,那是根本没用的。只有当他找到错误的原因自己醒悟了,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否则,学生今天错了,明天还会错。”因此“融错教育”的第二层含义是“融”错,把错误融化。
3、“荣”错——犯错也是一种贡献
“很荣幸,我错过,错是一种贡献。”这是“融错教育”的第三层含义。华应龙老师说:“很多老师认为学生不该‘错’,而我认为学生可以‘错’,学校、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犯错的地方。”何况爱因斯坦也说过:“失败就是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这对科学就是很大贡献。”在华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不再把犯错误当作一件见不得人的事,而是充分认识到错误是有价值的,所以才会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华应龙老师说:“在这样一种融错的教育中,积淀下来的就是孩子创新的人格。在学习的过程,他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养成了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错了、失败了,他会去分析,然后再不断地探索。这种教育能帮助孩子磨炼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融错,让课堂更温暖!” 这一教育理念让人感受到了华老师亲身体验到的真理,也必将引起大家的触动,把宽容、理解、尊重、赏识送给课上的孩子们!
下面我把观摩课中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做法和我自己的一点感想与大家分享。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华老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华老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例如:会的点头,不会的摇头;如果回答得很精彩应该给自发的掌声。)同时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华校长上课老师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在华老师课堂中他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融化成一种教学资源。在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出错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正确对待自己错误,利用错误展示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然后及时点拨和鼓励,从而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错误后,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表现出一个真实而有效的课堂。
这次学习完后,我仔细琢磨了一下,学生经历错误,又找到错误的原因往往记忆比较深刻、理解透彻。就像华老师说的:“成功是长叶的时候,失败是长根的时候。”课堂上我也尝试着鼓励了一下出错的学生,结果课堂气氛和谐了,平时不敢发言的现在敢发言了,接下来犯此类错的少了,今后我会继续把华老师的理念运用到课堂上,使课堂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