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教学与科研的路上(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3 04:3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行走在教学与科研的路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行走在教学与科研的路上》。

第一篇:行走在教学与科研的路上

行走在教学与科研的路上

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

张琴

“科研教学、课题研究”这些名词说实话我刚毕业时根本不熟悉也不了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8个大字才是我对我们这个职业最初的认识,从进入师范学习至毕业到学校工作,这几个字就像行为准则一样烙在我心里,我一直认为我的职业准则就是“教书-育人-再教书-再育人”。刚上班的那几年,教育局、教师进修校、所在学校不像现在对老师的再培养那样尽心,“科研教学、课题研究”这些话题更是陌生,新老师在教学上基本上都是自己摸索着做,大家最喜欢的就是模仿自己崇拜的对象,模仿她上课的模式、模仿她的说话语气……,我也是这样。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有一段时间我知道了我所崇拜的一位老师她们学校有了一种新的上课方式,仔细一打探,这种教学方式我非常喜欢,采用那样的教学模式效果也比较好,于是我开始似懂非懂的模仿起来,后来我才知道这种教学模式是当时的高县教育局推出的目标教学法,现在回想起来,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接触教学科研并感受到教学科研所带来的好处了吧。现在的我在教学第一线已经整整23年,在教学科研这条路上也一直跌跌撞撞的走着,从参加校本研修及校本教材的编写到各级课题的主研或参与研究,我对教学科研都有着一种莫名的执着,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我才不会被我的学生、家长及社会所淘汰。今天感谢郭老师让我坐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这些年在课堂教学与科研课题中的一些体会,说不上什么经验,更多的是感慨,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指出,谢谢。在这里,我以课题《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的研究》为例来谈谈课堂教学与科研课题的融合。

《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的研究》是我参与主研的一个市级课题,课题研究的背景来源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面,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深入人心。但是,怎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完美地做到将“激发兴趣”的方法和手段与数学内容本身的有机结合,仍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2.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是:许多教师片面地追求“兴趣”,而忽视了引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学习和研究。有的教师甚至教则必创设“问题情境”;有的教师则教必“数学游戏”;有的教师则教必“小组合作”……使得一堂“热闹”的数学课下来,学生却并没有吸收到足够的数学“营养”。越来越多的课堂过于看重“形式”的求新、求趣,却忽视数学双基的落实,最终很难实现孩子数学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目前关于兴趣与数学的研究很多,但关于怎样使数学课堂教学具有激发兴趣的特征即趣味的研究还几乎找不到,没有任何可模仿的成功例子,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基于这些的背景,我们学校提出了这样一个研究课题。

《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的研究》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研究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之间的联结点,为数学和其他学科创设友谊桥,能使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也能切实感觉到数学无处不在!以便学生能够多角度、多方位的学习数学。2.给数学和生活架桥,真实的体验数学的实用和美。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并不断实验怎样的教学语言才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轻松的感觉出:原来数学并不是枯燥的公式、无聊的数量关系,它也是有血有肉有生命,也能表达出自己的感情的!

《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实践新课程理念。同时,为验证《数学课程标准》提供有益的参考。我认为:

课题研究可以更新老师的教学理念。由于课题研究注重了研究学生,又特别关注细节,这加深了自己对教学的感悟与体验,使自己的经验得以丰富,课堂教训得到修正,教学的理念也不断更新与优化。比如原来备课多是站在教师立场上去设计与策划,想方设法的让自己的课变得花枝招展,而现在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的需求作为载体,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简洁有力,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原来听课注重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表现,现在知道要将教学活动与教学情境及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即“怎么教”是服务于“教什么”的等等。

案例:

教材内容:《确定位置》 A教学:

幻灯出示教学插图:

师:请看这张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看到了教室里面坐着很多同学在上课 师:那找找小红,说说她在什么位置呢? 生:第三排 生:在第2组

师:找得很准确,我们在确定位置时候也把排叫做“行”,把组叫做“列”,下面说说小红在第几列第几行呢?

生:第2列第3行 B教学: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被我叫到的同学请快速起立,让大家看清楚后再坐下。考考谁的反应快。

生:聚精会神地做好准备

师:第一排起立

生:第一排迅速起立

师:第三排起立

生:迅速起立

师:请第组起立

生:迅速起立

师:请第一排第三组的同学起立

第一排站起来了三个,第三组站起来了2个同学

孩子没发出了笑声

师:大家看看起立的同学到底谁是对的,说说理由

生:只有**同学是对的,因为他在既第一排又再第三组

师:大家同意吗?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他们都是对的,因为老师说了一排,那第一排的都该起立,说了地三组,第三组的都该起立,那些没有起立的才是错得

生:不对,不对,老师同时说了两个条件,就是要两个条件都符合,那么久只有**同学才应该起立。

师:大家还有意见吗?

生:没有了

师:那你们能学着老师的方法叫不该站起来的同学坐下吗?

生: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

对比两则教学,学生的参入热情完全不同的:A教学中,学生反应平淡。学习的内容是完全“文本”化的,是“书上的生活”,他们的主要学习活动是听老师提问然后观察和回答。B教学中,学生的反应强烈,兴趣高昂参与度高。学习的内容就是自己的现实生活,研究的对象就是自己和自己身边的同学的座位。主要的学习活动充满了挑战和乐趣。同样的教材内容,其教学效果迥然不同,原因在于A教学仅仅就文本教文本,没有将文本内容就行再创造,看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实质上却与孩子显得疏远。而B教学通过挖掘教材,对教材进行再开发,将书上的场景活化为学生的现实生活,并由此展开活动,真切地拨动了孩子的心弦。

课题研究可以规范老师的教学行为。自从参加课题研究之后,伴随着理论的学习及研究的深入,上课过程中不断地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比如,我在原来的授课中,对于诸如“复习旧课、评价激励、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归纳总结”等环节并不重视,也就常常给忽略掉。但现在学校教研组针对“五步教学法模式”进行研究,这些环节都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我把复习与预习相结合,先检查后评价激励,通过创设情景及例题解析促使学生参与课堂等等。归纳总结习惯的养成则经历了“由课上到课后”的过程,这些做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再随意、随便,得以规范,也促进了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每进行一个步骤都需要自觉主动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只有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的反思、审视自己的工作,才能发现解决课题的方法。通过回顾、诊断自己的行为,或肯定、强化,或否定、修正。“反思”由被迫到自觉再到成为习惯。通过反思修正了自己研究的方向与策略,调整了自己的教学的行为。

案例一:

在教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对教材内容做了拓展和延伸,创设了“参观动物园”的数学学习活动:

老师将到动物园去拍摄的片段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同学们情趣高昂,看得是津津有味。一会是看老虎怎样吃东西,一会是看猴子怎样顽皮,一会又看动物园的马戏表演……整堂课就在学生的七嘴八舌的热闹与喧嚣中结束。表面看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调动,课堂也相当活跃,但是再游戏中进行的数学的计算练习却相当有限,整节课就完成了15+4= 26+8= 11+2= 2+17= 这四道计算题。毕竟这是一节数学课,数学的体验和训练才是主题,因此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显得偏离重心,舍本求末了!

案例二:

《认识体积》在教学该内容时,一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自己的理解和改变并开展教学活动:

上课开始,多媒体放映一个动画片——“乌鸦喝水” 师:同学们,观看了动画片“乌鸦喝水”,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1:乌鸦喝到水了。

生2:乌鸦不衔石子就喝不到水。生3:瓶里的水总量没有变化。师:乌鸦为什么能在水的总量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喝到水?是什么起了作用? 生1:因为乌鸦放了许多石子道瓶里去。生2:乌鸦将石子放入水中,水面就上升了。

生3:石子入水中,把水的位置占了,所以水面就上升了。生4:石子越多,水面上升越高。

生5:是石子起了作用。石子放入水中,石子比水重一些,下沉后把水的位置占了,所以水面上升了。

师:你很棒,还发现了石子下沉的原因。生1:(抢着回答)因为比水轻的物体沉不下去,就无法让水位上升。生2:(赶紧说)即使比水轻,虽然不能排水,但要空气啊!生3:每块石子都有大小,要占位置,就把水挤上来了。生4:乌鸦是个天才的数学家 ……

案例一中,教师补充的教学内容很生动,也引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但是,孩子们的兴趣仅停留在玩耍的层面上。虽然兴趣高昂,但并不是对数学本身的兴趣,而是仅仅出于对动物的好奇,对动物活动的关注,所以数学教学的效益大打折扣,这里教学的趣味是娱乐趣味而非数学的趣味。案例二,同样是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同样是播放影片,但中心突出,主题明确,孩子的分析和思考直指数学知识——“体积的认识”。这样的创编使得数学知识和生活情境融为一体,孩子对事件的兴趣就是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这里的趣味是数学的趣味。孩子们的分析和思考都直击对数学本质的分析和研究,在这样的趣味性学习活动下,孩子才能真正获得数学学习的发展和提高。教学反思:我们挖掘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是指数学的趣味性而非娱乐的趣味性。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到:素材要具有趣味特征;素材要能最直接地呈现数学知识;③素材组织要以“数学问题”为中心组织;④素材运用中,教师要实施“目标导向”,将学生思维引向对其承载的“数学知识”部分的关注。

课题研究可以使老师敢于、乐于尝试新的教与学的模式。这主要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人性的光辉。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见解、拓宽思路,能力强的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帮他们理解,教他们表达,在合作学习中增加了学困生参与课堂的信心,创造了全员参与的条件,学习的效率大幅度提高,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

教材内容的再创造:

途径一:向前补充,教材内容没有充分铺垫的部分

案例一: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西师版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出现的问题:按照课本教学内容的呈现完成教学后,学生仍然很难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的联系与区别。

解决措施:补充教材,在教学例一以前安排可以沟通正方形、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内容,并组织教学,为教学例题做准备

具体操作:设计开展游戏活动 活动

一、折纸探秘

材料准备:长7cm,宽5cm纸片一张 步骤:

一、动手操作

1.将长方形纸片沿宽将长折短1厘米后观察剩下的纸片还是长方形吗? 2.在刚才被折掉的位置再折去1厘米,看还是长方形吗?为什么? 3.再次重复上面的动作,观察我们看到的还是长方形吗? 4.再次重复? 5.再次重复,思考我们这样折下去还能找到正方形吗?为什么?

二、总结与分析:

1.通过上述活动你明白了什么? 2.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关联?

三、得出结论:

1.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2.当长方形四条边(相邻边)相等时就成了正方形。3.正方形一定是长方形,长方形不一定是正方形。4.正方是从长方形里独立出来的概念,通常情况下我们说长方形时没有

包含正方形。

活动二.模型寻源

准备材料:可以拉动的长方形教具与学具,铅笔,图画纸、橡皮擦 活动步骤:

一、动手操作:

1.将长方形模型放在图画纸上,在纸上沿着内框画出内框长方形 2.轻轻拉动长方形模型,并在拉动后的模型放在纸上沿内框边沿画出拉动后的图形的样子。

3.继续轻轻拉动,重复第二个活动过程。

4.继续随意拉动几次,分别画出每一次拉动后内框图形的样子。

二、观察比较

1.观察所有画出来的图形哪一个是自己认识的,与其它图比有何不同之处?

2.其实这些图形都是一家人,你知道为什么吗?说说他们的共同点。3.所有的图形都是平行四边形,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你能总结一下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吗?

三、结论:

1.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形。

2.当平行四边形有一个内角为直角时它就成了长方形。

3.长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不一定是长方形。

4.长方形是从平行四边形里独立出来的概念,通常情况下我们说平行四边形时没有包含长方形。

通过这两个补充内容的教学后,孩子们对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判断与选择的时候就很少出错了。这个案例是非常成功的,它也为我们找到一条挖掘和补充教学内容,使之具有趣味性的有效途径:向前拓展——找到教材编排制知识前后衔接的空缺区域或者学生学习新知时候已有知识准备不充分的部分,设计趣味性教学内容,这是学生需要的部分,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部分,能有效丰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同时又对我们数学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途径二:向后补充,教材内容可以延展探索的区域的内容

案例: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西师版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教学

出现的问题:

1.内容浅显,学生探究的空间不大,因而趣味性欠缺。

2.内容缺失,只让学生找正放的平行四边形上下对边的底和高,而没有找另一组对边的底和高,后面的教材也没有这方面的后续内容。3.在做判断题“平行四边形只有一条高”和“同一个平行四边形里所有的高都相等”时很多同学经常出错。

4.学生在以后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地找到不同情况下对应的底和高。

解决措施:教学完例题后,向后延伸,补充探索活动。具体操作:

1.找一找另一组对边之间有高吗?如果有找出来,画一画。2.这组对边之间可以画多少条高,他们的长度相等吗? 3.比较一下两组对边之间的长短是否相同。

4.在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画出长度不同的高吗?怎样画试试看。

通过这个这个补充练习,学生动手操作和主动探究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使得活动的趣味性大大增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该教学内容的充实,使得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高的认识更加的全面和深刻,为以后学习面积计算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这也让我们看到“向后拓展”充实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途径三:横向补充,教材内容中可以生发延展的区域的内容

案例:

教学内容:圆的认识的教学

在完成“圆”的基本概念的教学后,教师以此为生发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补充:

师: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就是指一个……

生:圆心。

师:那同长又指什么呢?大胆猜猜看。

生:半径一样长。

生:直径一样长。

师:这一发现,和刚才大家的发现怎么样?

生:完全一致。

师:更何况,我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听到这里,同学们感觉如何?

生:特别的自豪。

生:特别的骄傲。

生:我觉得我国古代的人民非常有智慧。

师: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远不止这些。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生: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圆的半径是3厘米。

师:说起中国古代的圆,下面的这幅图案还真得介绍给大家,认识吗?

生:阴阳太极图。

师: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想!)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生:小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半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直径是12厘米。

生:小圆的直径相当于大圆的半径。

……

师: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联系,我们还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荡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个圆形?现在,你能从数学的角度简单解释这一现象了吗?

生:我觉得石子投下去的地方就是圆的圆心。

生:石子的力量向四周平均用力,就形成了一个个圆。

生:这里似乎包含着半径处处相等的道理呢。

师:瞧,简单的自然现象中,有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规律呢。至于其他一些现象中又为何会出现圆,当中的原因,就留待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去调查、去研究了。

师:其实,又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呢,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如下的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

师:感觉怎么样?

生:我觉得圆真是太美了!

生:我无法想象生活中如果没有了圆,将会是什么样子。

生:生活中因为有了圆而变得格外多姿多彩。

……

师:而这,不正是圆的魅力所在吗?

这部分内容是教材中没有的,但又是深深植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是以完成对圆的特点、圆心、半径、直径等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内容:包括数学文化的传播(认识我国古代对圆的一些研究成功的认识),数学思想的渗透(切割法的尝试),数学现象的研究(研究自然界的圆)等。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和补充,使得学生对圆的认识更加丰满,同时也让教学内容具有人文性(体会到祖国古代文明的灿烂)、探索性(研究“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生活化。这样就使得教学内容有了强烈的趣味性,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步构建起适合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课堂趣味性教学”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建立一种开放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学校本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原则,根据四个实际,即1.面向教材实际。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2.面向学生实际。根据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学生背景不同,性格各异,千差万别,要因材施教,因宜施教,因需施练。3.面向教师实际。根据自己性格特点、知识结构、教学能力,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法。4.面向学校实际。学校经济实力不同,办学理念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根据学校的硬件软件所提供的条件、人文环境,确定教学手段。结合三个特点,即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的多元目标特点,探讨我们的课堂教学。

我们形成了以个体自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 “五步一评教学法”模式:

衔接迁移(或情境引入)——尝试探索——展示反馈——导疑启思——演练拓展

3.深入解读课标,研究教材,形成一套完整的校本教材。《好玩的数学》一共6册,每一册都能体现出该年级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我当时负责了一个年级校本教材的编写,从选择教学内容到每一课时图片的安插,我都会不自觉的跟着趣味性课题这个目标来。

机灵的小白鼠(五上“因数和倍数”后使用)

大花猫是捕鼠能手,每天要抓到不少老鼠。但它在吃老鼠以前,先要叫老鼠列队报数。第一批吃掉报单数的;剩下的老鼠重新报数。第二批,花猫仍吃掉报单数的;第三批也是如此……最后剩下的一只老鼠可以被保留,与第二天抓来的老鼠一起重新排队报数。

后来,发生了一件极其有趣的事情。大花猫发现,一连好几天,最后被留下的总是一只机灵的小白鼠。大花猫就问小白鼠:“你想了什么办法,能每天都留下呢?”小白鼠说:“尊敬的大花猫先生,每天排队前我都先数一数你抓到了多少只老鼠,然后,我站在一个相应的位置,就可以留下来了。”大花猫听了小白鼠的详细回答,很感叹地说:“没想到,害人的老鼠里

居然也有你这样聪明的小白鼠呀!”小白鼠行了一个礼,恭敬地说:“尊敬的大花猫先生,不瞒您说,我并不是害人的老鼠,我是从科学家的实验室里溜出来玩的,您放我回去,好吗?”大花猫高兴地放它回去,临别的时候,大花猫还感谢小白鼠给它上了一节生动的数学课呢!你知道吗,小白鼠每天应站在什么位置才能不被花猫吃掉。(为了方便,我们假设第一天共有十只老鼠排队,第二天是二十只,拿出你的算术游戏子来试着排排看吧。)

分清奇偶数(五上“因数和倍数”教学后使用)

你请一个同学在两张小纸片上分别写一个奇数与一个偶数,两手各握一张,不给你看见。你再请他将右手中的数乘 2,左手中的数乘 3,把乘积相加的结果告诉你。如果是奇数,你即可猜出同学左手握的是奇数。若是偶数,你即可猜出同学左手握的是偶数。这样猜肯定是正确的,你能说出为什么呢?

4.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自觉地、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学习,并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形成获取数学知识的技能,促进数学素养的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素质基础,让数学学习在学生的生活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案例:二年级《较大数的估计》 要估计一碗黄豆大约多少粒?老师引导学生分4人小组合作探究估计方法,先让学生明确了合作要求,步骤,然后分工合作,给予生充分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老师巡视、个别指导,经过各小组的讨论、操作,学生们创造性的想出了较多的估计方法:①先数一把有50粒,有8把,估计一碗有400粒;②有先数1杯大约有80粒, 有5杯, 大约400粒;③先数1勺大约有60粒, 有7勺, 大约420粒……

师路心语:由于在合作时,每个人都有事可做,而且相互协助,最后探索出估计一碗黄豆大约有多少粒的方法,所以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有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合作的能力。可以看到学生脸上洋溢着成功的笑容,听到他们自信的回答。学习数学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伙伴合作。教学中,教师创设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情景,可以为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留有广泛的空间。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同伴互助,通过学习、探讨、交流,学会发现问题,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5.成就一批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能撰写经验型论文和科研论文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进行课题研究,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使得教师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反思。我们一线教师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科研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素养得到了提升。

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我们不能一成不变的搞教学也不能脱离教学搞课题研究,因此怎样把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有效的结合起来,我以我自己的感受给大家提几点建议,这些建议不一定对你适用,所以仅供参考。

策略1:唤醒生活感悟,增强教学趣味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不管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也不论我们研究的是什么科研课题,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乐学、好学。因此我们需要在学习中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悟唤醒,让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完全是出自与生活的需求和解决自己切身问题的需求。这样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以解决自己切身需求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自然具有了趣味性,其学习的主动自然能被充分调动,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处于精神亢奋的状态,是愿学的,乐学得,好学的。

案例:《平均数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足球!”“篮球!”“乒乓球!”…… 师:“呦,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生:“有!” 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

师: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我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教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教师现场拍球29个。师:“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 女生:很快算出:105个。“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

师:“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

生1: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生:“求平均数!”几个孩子脱口喊了出来。师:“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

生:很快,有同学把大数多的部分匀乎给了小数,使数字平均;有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17+19+21+23)÷4=20(个)(20+18+15+23+29)÷5=21(个)通过求平均数,比较得出“快乐队”为胜方

……

策略2:联系实际需要,学生主动参与

郭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自己用头脑来想,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在刚才的教学案例中,学生是在开展自己的“比赛性游戏活动”中,为了追求比赛规则的公平性而自觉努力地开动脑筋积极探索,主动寻求解决的方案。这样的学习过程,始终贯穿了孩子为了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困难的需求,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之下。这显示主动的学习状态是一种以知识“需要”为前提而激发出来的积极主动的参与状态,比被动的接受更具趣味。

策略3:巧设疑问,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

陶行知先生说:“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案例:周长与面积

师:给你一根30厘米长的绳子,你可以围出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 生:还有三角形 生:(抢着回答)还有梯形,平行四边形 生:(激动)可以围成我们任意一个学过的图形 生:(补充)我们没有学过的其他的图形也可以围出来啊

师:那么在用这个绳子围出的图形中谁的面积最大呢?怎样证明? 学生做了各种猜测,并非常认真地去操作证明自己的结论。

在老师的提问下,学生反应积极,其一是问题的基础性,学生有充分的知识基础,对于学得好的东西,孩子总免不了要争先恐后地展示下;其二是,问题具有开放性,有探究的空间,孩子可以自己动手探究,有他们发挥的空间。

策略4:抓住生成,合理拓展

案例:3的倍数的特征

学习了3的倍数特征之后,教师安排这样的拓展练习

比一比、赛一赛,谁能最先判断出下列各数是不是3的倍数。1.96933

(1860个3)(2008个6)

2.333……3 7 666……6 4.17265593(师先出示第一题)

生:这个数是3的倍数,因为96933的数字之和是33,33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字是3的倍数。

师:还有别的判断方法吗?

生:我不计算也能判断出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因为这个数由9、6、3这3个三个数字组成,而9、6、3这3个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我判断这个数一定是3的倍数。

师:不计算就能判断出来,你太有才了!

(这个孩子满意的笑着坐下,其他孩子投来羡慕的目光)(教师出示第二题)

师:这么大的数字怎么判断呢?(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后)生:这个数不是3的倍数。我先把1860个3去掉,再把2008个6去掉,只看剩下的7,7不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也不是3的倍数。

师:这么大的数都能被你用这么简单的方法判断出来,真是太有创意了,让我们为她得精彩发言鼓掌!

(全班同学都做好了迎接下一个挑战的准备,兴趣大增)(出示第三题)

(看到这道题时,同学们思考得非常仔细)

生:这个数不是3的倍数,我先把9、6、3去掉,因为7与2的和是9也去掉,同样1和5的和是6,有可以去掉1和1个5,最后只剩下一个5,5不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也不是3的倍数。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孩子们兴趣高涨,而且这里兴趣已经不是物质的兴趣(对于学习形式的兴趣)而是精神上的兴趣(对于获得知识,赢得成功的兴趣,对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的兴趣),最终他们的收获已经远远的超越了课本,毋庸置疑,这样的教学是具有强烈的趣味性的。但从教材来看,没有安排这些内容,也没有要求学生达到这样高的目标,但是根据实际的教学状况,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的拓展进而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让孩子们学得带劲,学得上瘾。

策略5:评价促学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都有:获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案例一:没想对不代表你不会想,许多人都是从想错了开始,最后变成想对了!

(没回答对的孩子露出了轻松的表情,全班的同学表示认可)案例二:今天拉登被击毙了,你能击毙眼下这道恐怖的数学题吗?(孩子们哄堂大笑,然后认真做题)

案例三:你简直太有才了,我不得不佩服你!(孩子无比欣喜,全班爆发掌声)

案例四:一个孩子说出了很有创意的想法

老师故作惊讶:天啊,真么好的方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快告诉我们吧!(孩子自信满满地自我展示)案例五:师:数学难吗? 生:不难

师:不,是你们太聪明了(孩子们笑了)

案例五:数学课中,几个孩子埋头在下面搞小动作 师:有几个同学在寻宝,开展挖地板的伟大工程(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师:小心地板挖穿掉到***班去了自动降级哦!(全班再次大笑)师:孩子们课堂上真正的宝藏是什么? 生:知识

师: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要关注课堂,认真上课,不要让宝藏从眼前溜走。

作为小学生,获得尊重的需要和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的主要途径是来源于学习活动。心理学认为人的兴趣是与需要相关联的,所以如何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满足每个孩子获得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情趣的一个重要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单调的义务和程序,那你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觉得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上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开展教科研的实践,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重要渠道,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就像人们常说的“每一棵树都想开花”一样,每一位老师都有实现自身的价值的愿望。教学、思考、科研是一条辛苦但有充满着诗意的小路,我愿意在这条通往梦想的小路上继续跋涉,去领略教科研道路上更加美丽的风景。

第二篇:行走在青春的路上

行走在青春的路上

生活像一把无情的刻刀,改变了我们的模样。

---------题记

坐在16岁的末班车上,吟唱着自己的年少轻狂。耳机里回荡着布拉格小调,记忆将沿途的风景串成一线,那,便是我走过的青春。

时常会沉浸在自己的臆想之中,突然想化身为长安街上策马而过的少年,眉眼英气,锐不可当。想化身为金戈铁马、征战沙场的士兵,体会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悲壮。甚至想化身为孑然一身的旅者,带着自己喜欢的文字、音乐,在荒漠里缓缓前行,回首望去,脚印已被风沙掩盖。

不知不觉,便是少年。坐在电脑前敲打着键盘,抬起头,感觉到窗外明媚的光线在额前绽放,阳光照在我的头顶,窗外的银杏树在风里沙沙作响,万千绿色的叶子在阳光里是半透明的,晶莹剔透,像女孩娇小的手掌。空气里依旧弥漫着熟悉的气息,那些都是我怀念的。一路走来,我已褪去了羞涩,稚嫩不再是我的代名词。一路走来,我已承载了许多。书架上凌乱的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书,从小学课本到高中课本,从漫画到哲思,记忆将它们串成一线,这,便是我走过的青春。翻动着手里的像集,看着照片里裹着尿布的自己,对比一下,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自己已经这么大了。于是乎,想一起谈天说地的不再是父母,而是朋友。想一起牵手散步的不再是哥哥姐姐,而是女朋友。宿舍里一熄灯,大家最热闹的话题还是女孩儿,把自己心中的喜悦分享出来,不用顾虑被对方听到。这柏拉图式的爱恋,已悄悄到来。这也是青春呢!

一声钟鸣,一声汽笛。汽车缓缓地驶进了17岁的车站,短暂的停歇过后,又要开始自己的行程了。伙伴们已踏上各自的征途,相聚的时间越来越少,不知多少年后,你们还会记得我吗?而我又如何才能不忘记你们呢?车站终于行远了,沿途依旧是记忆里的风景,耳机里却荡漾着儿时的笑声,有时候我会窃窃的自我满足,有时候很疲倦,有时候信心百倍,有时候觉得茫然无路。

这只是行走在青春的路上哟!

第三篇:行走在读书的路上

行走在读书的路上

说起读书,我个人认为我读书最为专心的是念师范的四年时光。那时候真的可以说是日日与书相伴,夜夜枕书而眠,四年里阅读了大量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学生时代的我不但会读书,而且喜欢把自己的读书感受写下来,写着写着就写了100多本。毕业了,整理物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最多的就是书和读书笔记。同学帮我搬东西的时候都劝我把这些“没用”的东西扔掉算了,可是我却一本都不舍得扔。结婚了、搬家了,许多东西都被丢弃了,但这些我喜欢的书和读书笔记随着我搬了一次又一次的家,从未遗弃。

喜欢读书,在工作以后,我才发现仅凭个人兴趣爱好所读的书远远不够我工作之所需,必须阅读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帮助我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班主任之友”已经成为我的案头书籍,随手翻阅,偶得一法,在我的工作中就会大有用处。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可以陶冶我的情操;阅读专业书籍,可以增强我的业务能力。每每沉醉在读书之中时,我都会倍感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就决定了每一位教师都要成为“读书人”,这是一种召唤,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前几天读书时看到这样一条“知识折旧定律”一年不学习,自己知道;两年不学习,同事知道;三年不学习,学生知道。真是太贴切了。要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各种渠道来充实自己,而读书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教了近十几年的书,当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那样的少。年少时总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是一份轻松的活,教书的日子久了,才发觉做一名好老师不是那么容易。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我一直行走在读书的路上!一路走来,最让我难忘的是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女儿学会走路、学会说话让我欣喜不已,那么怎样让女儿爱上读书?我选择了言传身教、陪伴阅读。当经典刚刚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我竟不知“读经”为何物。朋友交流,说谁家谁家的孩子从几岁就开始读经了,我听的茫茫然,脑子里想到的是经文。小小的孩子读经文做什么,不理解。后来我才发现是我错了,人家孩子读的是经典诗文。其实我也一直陪着女儿在诵背经典。女儿现在已经14岁了,她会诵背的有300多首,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长的有《大学》、《论语》、《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藤王阁序》、《岳阳楼记》……太多了。在陪女儿诵背的这个过程中,犹如凤凰涅槃,痛并快乐着。女儿诵背这些内容我所采取的方法就是“温故而知新”。坚持每天、每周、每月反复诵背。以至于到现在这些诗文已经成为女儿的肌肉记忆。我想她这一生都不会忘记了。通过诵背经典,女儿的记忆力特别好,读书速度特别快。她的性格也在读书中变得开朗,活泼,热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如果说我在读书上有什么成果的话,女儿现在的状态就是我最大的成果,我和女儿一直行走在读书的路上!我不仅是一位母亲,我还是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引领我的学生读书也是我责无旁贷,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新接手的一年级的孩子,他们需要老师的引领,指导。刚入学,我带着我的孩子们读了若干的绘本读物,童话故事。从本学期,我引领着我的孩子一起读《三国演义》,刚开始,我有过矛盾,有过纠结,“孩子们会喜欢吗?我讲孩子们能听懂吗?家长会支持吗?”但是转念一想,不试试又怎么知道不行呢,于是我开始了我和孩子们的三国之旅,刚开始由我来讲,孩子们确实会有一些迷茫,我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终于我在孩子们的眼睛里看到了我想要的光芒。信息化时代,利用我们手里的交流工具可以给孩子们创立一个更好的读书氛围。我在班级群里建立了“每晚听他读”,最初读班规、课文、故事、诵读经典诗文……从本学期开始,我让孩子们读《三国演义》,稚嫩的声音读出“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课间孩子们讨论的也是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我很兴奋,孩子们正在与我一起行走在读书的路上!

我最喜欢的读书方法是:叶圣陶先生的“由浅入深法”。他要求“阅读必须认真,先求认真,次求迅速,这是极重要的基本训练”。

我把这种方法也介绍到学生那里去,并带领孩子们也这样去做,帮助我的学生也养成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方法有很多,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不培养孩子为了应付读书而读书。我要激发的是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的是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我和孩子们一起读《三国演义》。就是要用叶老先生的这种方法把“三国”读下去。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位大师对话。我要说:坚持读好书,就是在走向卓越,突破平庸!读书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让我浮躁的心灵得以宁静,迷茫的日子得以充实,肤浅的灵魂趋向高贵,功利的人生也能有浪漫的幻想!读书,也许无法延长我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增加我生命的厚度!

读书,带给了我很多。书籍丰富了我的文化底蕴,让我无论是面对家长还是面对学生,都能自信满满。在学校里,迎接各级领导的检查,我都能从从容容。我所带过的班级,孩子们的语文功底都非常棒,习作水平极高,在毕业考试中,我所带过的班级孩子们的语文平均分遥遥领先。当我把我的点滴教育心得记录下来之后,变成铅字发表的时候,内心里是掩饰不住的欣喜。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我和我的女儿,我和我的学生会一直行走在读书的路上!

第四篇:行走在教育这条路上

行走在教育这条路上

江油实验学校 陈福胜

我一直坚信,不管我们是出于什么样的机缘加入了教师队伍,只要我们还在这个队伍中,我们就一定渴望成长,尽管在很多时候,这种渴望并没有被明确表白,而只是存留于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从未认为我是名师,但我想说,成为名师可以作为我前行的方向,但它永远不会是我的目标。方向意味着无限,它告诉我朝哪里行走,而目标则意味着行走的终点。对于我来说,教育的本质与意义都决定了这项工作将永远充满挑战,这条路永远只有行走的过程,而没有既定的终点,当我们不仅仅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我们就会一直走在路上。行走的力量何处来呢?我们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多远呢?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我是一个充满自卑的人。同时,我又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这样的矛盾体,让我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对自己对周围总充满着怀疑,充满着恐惧。有太多的东西给我的是压力,更多的是迷惘。这里让我最感欣慰的是,阅读给了我的方向。在越来越长久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也越来越坚持着阅读。我开始对经典的好书一本本地开始研读,因为好书太难读,要精读,虽我读得还很浅薄、还很粗糙,但这一本本书给了我一次次的心灵震撼,严格说不是震撼,而是如一股股细泉缓缓地注入我干涸地职业内心。《教学勇气》让我明白了教师对内心的自我认同和完整认识有多重要,让我懂得了如何去克服内心的恐惧,当然,这种经典,我还远远没有读到精髓,还要重读,再读;《静悄悄地革命》让我明白了何为润泽地教室,如何做到对话与倾听;《第56号教室的奇迹》给了我精神上的支柱,原来教室可以这样的完美,课程可以这样的卓越;还看了许许多多的书,这些书给了我前进的方向,更关键的是给了我迷惘和专业上无助时的宁静和坚守,《中国哲学简史》《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后现代课程观》《理想课堂的三得境界》《论对话》《爱的艺术》《给教师的建议》《老师阅读地图》《新教育之梦》等等,这些让我知道的,原来在中国的教育大地还有一批这样执著的教育工作者。

每天在繁忙中渐渐静下来,开始了教学工作空隙中的读书,早读,我会读《新月集》、《小王子》,上午会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午读《给教师的建议》,并写下读书笔记,下午读孙绍振的《名作细读》、王晓春的《做专业的班主任》等,晚上回家读些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和实用的专业书籍,《瓦尔登湖》、《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唐宋 1

词十七讲》《问题学生的诊断手册》等,周末空闲下来读读文学作品《天行者》和《语文教学通讯》《语文知识》等杂志。阅读让我在工作中更加沉静和平静,但绝不缺少那份希望和执著。

教师应该读书。教师应该首先是个读书人。教师应该通过读书丰厚自己的底蕴。教师应该通过读书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在阅读中获得教育教学智慧,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一直在想:无论我们处于多么不如人意的教育环境,无论我们所面对的是怎样令人焦虑的教育现实,我们都应该首先使作为教师的自己丰富起来、温润起来、强大起来。读书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我是个笨拙的人,若说是什么让我有了一些教育教学上的进步,那就是读书。我不敢自称“优秀教师”,但我就是这样不厌其烦地读书,您可以不相信我,但请相信阅读,相信岁月,相信种子。如果一名教师不读书,他就不能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走得很远。爱课堂,爱学生,爱教育,当然是一种起码的教育情怀。但对于一个渴望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的教师来说,只有爱是不够的。

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名利所牵绊,你要有更远的理想,不要眼光短浅,想一干就能马上得到什么成绩,要有“独上高楼”的高瞻远瞩的目光,静下心来读书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我已经从教二十年。这二十年来,可以说我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之极。教学上,我尽其所能,上好每节课,我会认真批改作业,特别是在课下,我会尽其所能,为每个薄弱学生补课,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在教学上,我走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矛盾中,尽量找其平衡。我既尽量使自己的课堂让学生喜欢,也为他们的顺利升学而努力。

在这一届班级的教学上,我进行了许多的教育教学改变,语文课上,我增加了电影课程、晨读课程,让学生看精彩的电影写影评,让学生读美的诗歌谈感悟,还增添了课外阅读,给学生推荐好的书籍,师生一起共读、一起共赏,在课堂上,还尽量给学生补充大量的阅读材料,这一切学生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下面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1.作业随笔。

自从我对作业进行改革,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连词成段成为我唯一的家庭作业。今天,又在批改学生的练笔本,感觉好极了!

学生写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仿写的,有叙事的,有写传奇的,有写历史的,有写诗的,平时难以发现学生的细节描写,在这里却是生动传神,看来,不是学生写不好,而是我们平

时太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心想:做语文教师真好,改这样的作业,简直就是享受。在这里我看到了学生的情感,看到了学生的想法。真希望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培养他们真正的语文素养,又能让他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我告诉学生,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练笔本,因为看得出来,学生很喜欢这种作业方式,我鼓励他们:用心下去,让练笔本成为自己成长的足迹。

2.晨读随笔。

今天早读,在学生进行课本自我复习后的二十分钟,又开始泰戈尔的《新月集》的晨读。伴着班德瑞的《爱》,映在PPT的美好画面中的《审判官》:“你想说他什么尽管说罢,但是我知道我孩子的短处。/我爱他并不因为他好,只是因为他是我的小小的孩子。/……/当我必须责罚他的时候,他更成为我的生命的一部分了。/只有我才有权去骂他,去责罚他,因为只有热爱人的才可以惩戒人。”我开始了朗读,没有技巧,没有美妙的声音,只有心与心的交流,读一句,分析(是情感的流露和引导)一句,就这样慢慢走来,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读出自己的感情;我告诉学生,父母的爱,包括惩罚,告诉孩子,爱是基础,在“因为只有热爱人的才可以惩戒人”中做了不断地反复,看着学生若有所思的状态,我也感觉好极了。接着,让学生看大屏幕,看推荐语:就好像遗忘也是一种记忆,痛苦也是一种恩赐一样,许多时候,责罚,是另一种形式的甚至必不可少的爱。当然,出于冷漠甚至仇恨的责罚例外。

“我爱他并不因为他好,只是因为他是我的小小的孩子。”这就是母性之爱的真谛。这种时候,就不仅仅是一种血脉相连,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相融相契。因此,当母亲责罚孩子的时候,同时也是他们进一步建立关系的时候,――母亲也用这种方式让孩子更像自己,进一步地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是彼此驯养的另一种方式。

“只有热爱人的人才可以惩戒人。”这句话,所有的老师都应该铭刻于心。怀着爱的严厉,是爱更深层次的意义。

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似乎明白了爱的更深的内涵,我再深入,讲了东方爱孩子的方式,和西方的不同;然后在朗读方法上给予指导,只是通过快慢,声音的控制,传递情感,没有更多的技巧和表演。

这样的晨读,我想学生会更有收获,更加喜欢。

再来一起读下全诗,听:孩子们有了情感,看:孩子们,读得很专注。20分钟的晨读很快就结束了。

让孩子有美的体验,多和孩子一起多读些好诗吧,阅读与共读,会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3.课堂随笔。

用了两节课上马丁•路德•金的经典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第一课我和学生一起赏析了这篇经典演讲。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可同桌,可自己,大声读,想用什么感情,就怎么读?然后解决了本课众多的字词,就进入了朗读指导,我让学生放开喉咙读,进行了第一段指导,然后个别读,品读,点读,最后站起来,进行读,注意表情、姿态,包括眼神,孩子们读得很投入,语文课的朗读竟然成了一种久别的盛典!

第二节课,我选择了放视频资料:品读《我有一个梦想》。我在期待着我的梦想,总有那么一天,我的语文课堂上,既充满了心灵的对话,更有思想深度的对撞。

4.课外书推荐课。

今晚自习,学生又处于兴奋状态。因为这又到了每月课外阅读的总结交流时间。离上次我开篇导读《老人与海》相隔一个月了,学生这个月的课外阅读如何,今晚同学们要大显身手了。记得在导读时,我朗读了部分的精彩内容,在PPT上显示了精彩语段,并对“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进行了阐释。在“改变,从阅读开始。阅读,让希望看得见。阅读,照亮我们自己。以书为翼,让梦飞翔!”的朗读中,我放了名家朗读片段,放了电影片段,对整本书的精彩情节做了描绘。现在,要看孩子的阅读情况了。首先,用PPT显示了部分学生的优秀读后感,然后,就开始了本书的趣味竞赛,让学生在一个个的问题中,重温经典,并对答得好的同学给予小小的奖品。孩子们对我提的问题,都能对答如流。一节课下来,看到孩子们一双双发亮的眼睛,我想,为孩子的生活中增添一缕书香吧。

在现实与梦想,在实际应试与阅读理想中,我不断地挣扎着,不断地成熟着,渐渐地有了对教育教学的坚信,更多的是多了份坚守的内心的静谧和常态。我知道教育是一份坚守,教育是一种信仰。相信阅读,相信岁月,相信种子!

我从不否认成绩对学生的重要性,但我更愿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个“伊”而不断努力的探索。因为真正追求大事业,你是要付出代价,但不是那些个急功好利、想走捷径来求取最大的成果,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不惜牺牲的追求精神。若是计较眼前的一点小的功利成绩,就不会有坚持为学生终生发展的教育力量。

我常常觉得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看不到什么回报,我们为此感到苦恼甚至绝望。教育不仅没给我带来愉悦与成就感,反而使师生一起丧失了尊严。我们卑琐、暴躁、怨天尤人。问题出在哪儿?也许我们已经走了很多路,但还必须再往前走一步。当我们怀着“再往前走一步”的信念,行走本身就成了一种期待。相信建立在深沉的悲悯情怀上的对孩子无限的信任和尊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究竟有没有关注孩子的心灵,我们要做的决不仅仅是

教会他们生存,我们还有更高的目标,就是帮助孩子树立生活的信念,让他体验到生活的快乐和做人的尊严,而不仅仅是他的成绩!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这是事业最高的境界。

大家都追求万紫千红,大家都在繁华灿烂的地方,但我最后发现,真正追求得到的是在灯火阑珊的地方,绝对没有盲目的只追求眼前的繁华的人能够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一定要能够忍耐孤独,付出牺牲,勤劳的代价,才能取得成功。“那人”是“在灯火阑珊处”的地方,绝不是众人喧哗的所在。或许,我永远也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我愿用爱心、努力行走在教育这条艰辛的路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五篇:快乐的行走在数学教学路上

快乐的行走在数学教学路上

赵 虹

一、积极参与学科教研活动、数学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曾两次参加山东省小学数学年会、参加吴正宪数学团队研讨活动、山东省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全国中小学教师高级研修、全国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专题研讨会,定期参加教研活动,及时写反思。在数学理论、教材知识的把握、教学技巧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每学期至少做一次示范引领课,是学校数学骨干教师。

二、创造性开展校本学科教研、引领本校数学教师快速成长

本着问题解决的思路,带领本校数学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教研活动,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逐渐提高,几次指导李军、张淼,授课比赛一等奖。

在教研室组织的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指导54岁的于春梅老师,名列全市第七名。2010年春的分年龄层的课堂教学比赛中,江澎涛校长,在分片比赛中获小组第一名。

三、认真阅读各种教育教学资料、在自我研修中快速成长

下载行走在教学与科研的路上(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走在教学与科研的路上(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4、第四课 行走在上学路上

    4、行走在上学路上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交通安全事故的危害,培养学生交通安全意识。 2、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在上(放)学路上安全行走的基本常识,提高学生 在日常出行和处理......

    幸福地行走在教育的路上

    幸福地行走在教育的路上 蓦然回首,自己已走过11年的教育生涯。11年里我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一直默默奉献在自己喜爱的教育岗位上。那身后留下的一个个蹒......

    行走在教育的路上[全文5篇]

    行走在教育的路上 ——我的教学总结 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我的灵魂面对着一个又一个的诱惑,带着冷静的思考一步一步走下去,甘愿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起伏与跌荡,感受一次又一次挫折与磨......

    行走在教研路上(优秀范文五篇)

    行走在教研路上 临朐东城营子小学 相玉红 尽管天气非常闷热,但我还是圆满完成了各项研修任务。并在研修组中得分最高。通过研修,使自己教育教学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也......

    快乐的行走在家访的路上

    快乐地行走在家访的路上 演讲者:陈芳 一位教育学者说“教师不仅是学生人格的良师,知识的导师,还应该是心理的医师。要全面洞察学生,为学生心灵把脉;要关爱学生,更要有教育的智慧”......

    行走在教育探索的路上

    行走在创新教育的探索之路上 西安惠安中学校长 每世英 西安惠安中学原来是一所始建于1964年的军工企业子校,1973年发展成为一所完全中学,是户县首家省级标准化高中。多年来,学......

    四年级4、行走在上学路上

    四年级《4.行走在上学路上》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培养 关注上学路上地形和路况的安全状况,关心自己的安全。 (二)行为技能训练 了解家乡自然环境特点,熟悉上学路上......

    让教学反思行走在教学追问的路上f(范文模版)

    让教学反思行走在教学追问的路上 沙王小学 巩希叶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际上有一个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通用公式,即“教学经验+教学反思=专业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