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碧螺春教案王丽平
《碧螺春》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小学语文,2课时 教材分析:
《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里的一篇课文。这篇 散文描绘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焙制和品尝碧螺春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会写霞、弥、捷、烫、纤、腥、瓷、汤、津、赢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八、十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和品尝的过程,了解课文中介绍的有关茶文化的知识,感受茶乡人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碧螺春茶的喜爱和对茶乡人们的赞美和热爱。
4、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与准确,并积累相关的词句。
5、搜集关于碧螺春和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对茶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方法:
1、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人爱喝的茶,交流有关茶的知识,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2、初读文章,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碧螺春。
3、精读课文,了解有关碧螺春的传说和它的采摘、制作过程,由具体的文字描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并通过品尝加深体会。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关于碧螺春和茶文化的资料。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披文入情
1、多媒体播放《中国茶》MTV。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2NzYxNjQ0.html】
师述:茶,是中国的特产,提起龙井、毛尖、铁观音这些名茶,更是名闻遐迩。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苏州吴县盛产一种以“蜷曲成螺,碧绿清香”而驰名的茶,它就叫“碧螺春”。(板书课题:碧螺春)【http://baike.baidu.com/view/876661.htm】
2、碧螺春驰名中外,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看了这句话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3、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朗读全文,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2、检查自学效果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写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分段情况。
5、再读课文,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朗读给大家听。
三、学习课文第一节
1、“碧螺春”这个名字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把碧螺春的传说讲给同桌听。
2、学生讲述碧螺春的传说。
3、小结
五、总结课文
今天,我们了解了碧螺春名字的由来,它的采摘、它的制作更有着一道道工艺,要是能亲自品尝一下碧螺春,更是让人回味无穷。课文同样以优美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些过程,请大家课后细细品读课文语言,体会其中的乐趣。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大屏幕播放背景图,同时播放音乐)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碧螺春的产地和她的一个美丽的传说,现在,在这优美的音乐中,你来把这个传说介绍给大家,好吗?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2NzYxNjQ0.html】
2、你从碧螺春的传说中了解了什么?(香)怪不得古代诗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入出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过渡:碧螺春的出名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香,它的采摘,它的制作,还有一道道严格的工序,要是品上一口啊,更是让人回味无穷,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对碧螺春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二、精读感悟
1、利用互联网搜索再现、走进茶乡
谈话:“碧螺春的采摘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年刚交春分,碧螺春茶汛便开始了。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碧螺春的故乡——苏州吴县去旅游一番,看一看碧螺春的生长环境以及它的采摘过程。”
【
http://v.ku6.com/show/kTPzWbRkmaHIhUlZ7XwkLQ...html】
(1)“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吗?你能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谈谈你的感受吗?”
(2)学生汇报。
(3)结合语言材料理解“这是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①从“随着几声嘹亮的鸡叫,湖山的早晨醒来了”等语句中感受江南春光的无限美好,指导朗读。
②从“披着晨雾,踏着朝霞,采茶姑娘三五成群,结伴向茶园走去”等语句中体会采茶姑娘的勤劳灵巧和兴奋喜悦的心情,练读。
(4)给这幅图加上一个名字,并且说说你的理由。
(5)配乐朗读。
小结:湖山的茶园风景美,采茶的姑娘神态美、动作美,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江南春光图。
2、角色扮演、体验茶艺
过渡:清晨采茶是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入夜制茶更是让人新奇无比。
(1)自由读,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根据交流出示:“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一下翻飞,煞是好看。”
【http://video.sina.com.cn/v/b/1889845-1254034044.html】
(3)你是不是也能像焙茶手一样来演一演这些动作,另外请一个同学来为你解说。(学生演示)
(4)从这些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技艺高超)
渐渐地,随着水分的蒸发,叶芽的颜色变深了,条索纤纤,蜷曲成螺。这时一边降温一边揉捻、搓团,待到茶叶捏拢放开就能自行松散之时,满屋子已弥漫着浓郁的芳香。引读:此时的茶叶——(媒体出示)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了!
(5)为什么称它“工艺茶”?(这是工艺品,不仅外观美,而且是焙茶手辛勤劳动与高超技艺的结晶。)
(6)看着这“工艺茶”你想说些什么呢?
过渡:看着这工艺茶,老师最想说,我要泡上一杯尝尝,你们呢?
3、实物演示、观察品茶
(1)现场沏茶引导观察(四人小组一杯)
(2)汇报:你们看到了什么?
(3)交流:色:碧绿清澈
香:清香扑鼻
味:甜津津的
形:清螺入水,姿态动人
(4)你在品茶时想到了什么?怪不得连外国文诗人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5)在这一杯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你看到了什么?还看到了什么?
小结:碧螺春真不愧是“天下第一茶”啊!
三、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拓展练习
如果你是江南碧螺春有限公司的广告策划人员为碧螺春进行广告宣传,你的广告语将怎样设计?
五、板书:
碧螺春
采摘
美丽动人
制作
揉、捻、搓、抓
品尝
色、香、味、形
教学反思:《碧螺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的是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而采茶和炒茶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没有亲身体验。教学这课怎样激发学生的情感?怎样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勤劳?这是教学这课的难点。我通过互联网找了很多相关资料,例如茶山的景色、采茶的过程、焙茶师傅焙茶场景等视频。看来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借助于现代媒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重难点。
但怎样在教学中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感悟?我采取层层深入的方法,从课文的最后一句入手,以此引出“采茶-焙茶-品茶”系列话题,通过对话互动,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接触课文的语言文字,把读、思、说、议结合起来,使学生品出了碧螺春的色、香、味、形,深刻地体会到劳动人民的勤劳,同时也欣赏到我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借此达到了由品茶到品文的目的。
中王舍学校 王丽平
第二篇:碧螺春教案
《碧螺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广平县第二实验小学 蔡彦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碧螺春的采摘、制作过程,能体会作者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3、通过品读,能感受到江南茶园的美;能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茶园的美,感受碧螺春色、香、味、形的美。
教学难点:
感受江南茶园的美,感受碧螺春色、香、味、形的美。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碧螺春茶叶实物、一套茶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碧螺春》的第一课时,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碧螺春的哪些方面?(指名回答)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碧螺春》的生字生词,并详细学习了第1至3自然段,了解了碧螺春名字的传说。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首先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默记。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比一比,看谁读得美。)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这幅图画,勾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并美美地读一读。
你能为这幅图画起一个名字吗?
1、学生展示,根据学生交流板书:清晨采茶图。
2、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画,谁能用文中语句描述一下画面内容。出示图片,学生用文中语句描述画面。
3、请用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表达出来。齐读课文。
过渡:茶叶已被勤劳的采茶姑娘们背回了家,但这茶还是不能饮用的,它需要——炒制。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焙茶师炒制茶叶的过程。
四、出示自学指导二(比一比,看谁做得像。)
细读五、六自然段,小组讨论:
1、第五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仿照第四自然段图画名称,给第六自然段内容起个名字。
3、勾画关于制茶过程的动词,亲手模仿一下,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1)、学生展示交流:
过渡句,承上启下;入夜炒茶图
拣
倒进
叉开
翻拌
揉
搓
捺
抓
揉捻
搓团
捏拢
放开
(2)、师:想不想亲眼看看真实的炒茶过程?播放炒茶视频。我们一齐来做做焙茶手的动作。师:此时的茶叶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所以被称为“工艺茶”。
过渡:你们认为这么好的碧螺春应该在什么环境中品味呢?中国人认为茶清香淡雅,在月光下品味最相宜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7、8自然段。
五、出示自学指导三:(比一比,看谁说得好。)
仿照五、六自然段的学习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七、八自然段,梳理知识点,然后分享你的收获。
1、学生展示交流。
师:中国人深谙茶道,品茶的环境和茶具也是极其讲究的。文中是如何描述这一场景的?指名回答。(展示图片,创设情境。)
师:这样的环境真是美妙至极,我们一起读一下。过渡:大家想不想亲口尝一下碧螺春的味道?
2、实物演示、观察品茶
(1)现场沏茶引导观察(八人小组一杯)(2)汇报:你们看到了什么?
(3)交流:色:碧绿清澈
香:清香扑鼻
味:甜津津的形:青螺入水,姿态动人
六、拓展训练:
师:碧螺春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出示幻灯片:诗句),表达他对碧螺春的喜爱,对江南春景的喜爱。
师:仿写,你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采茶姑娘敏捷灵巧的双手;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茶园美丽的风光;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焙茶手辛苦忙碌的景象!)
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碧螺春的世界,欣赏了如画的清晨采茶,如舞的入夜采茶,如诗的月下品茶。最后我们来做几道检测题,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
七、课堂检测。
八、布置作业。
选做题:(1)、写一篇文章给其他人推荐碧螺春茶。
(2)、结组开展实践活动,比较茶与饮料各有什么优势,从而探究一下现代茶艺盛行的原因。必做题:背诵4、6、8自然段。板书设计:
26、碧螺春 清晨采茶图
入夜炒茶图
月下品茶图
第三篇:《碧螺春》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学会5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关于”、“如果……那么……”造句。
3、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江苏太湖生产地一种名茶叫什么吗?(碧螺春)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习要求:为什么茶叶的名字要用上“春”呢?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班交流)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久负盛名”什么意思?说明了碧螺春什么?
2、细读第二段
(1)采摘茶叶也有一番技巧,第三、四自然段就是写了清晨,采茶姑娘在茶园里采摘嫩芽的情景,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这幅画面,然后说一说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很美,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2)集体交流:
从“空中弥漫……茶树丛中”“太阳升起来……染上一层金色”中感受江南春光的无限美好;
从“披着晨雾……结伴向茶园走去”“不时传来银铃般的欢笑声”“采茶姑娘……摘下一片片嫩叶”中体会采茶姑娘的勤劳和灵巧及采茶时兴奋、愉快的心情。
(3)制作茶叶更有一番讲究,阅读第五自然段,你看了制作碧螺春茶有什么感受?(交流时谈感受,抓动词“揉、搓、捺、抓、揉捻、搓团”)
3、品读第三段
(1)引读:如果说——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的感觉的话,那么——品尝碧螺春茶就更有一种陶醉的感受了。
(2)体会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读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诵读这一段,体会品尝碧螺春茶的温馨和惬意。
4、学习第四段
(1)引读:碧螺春正是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怪不得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总结全课
1、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2、完成课后的两个词语造句。
四、实践活动
1、请学着外国诗人那样,也写一句诗,赞颂这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茶;
2、请课后搜集有关我国茶文化的资料,利用班队课进行交流,比比谁搜集的资料多,看看谁介绍得清楚明白。
第四篇:碧螺春教案
小学语文 碧螺春
泰兴市河失小学陈金莲 设计理念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就创造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建构人道的、和谐的民主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精彩的教学形式。
笔者所选择的是六年级的一篇课文,而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六年的语文学习已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选课文又是一篇知识性强、描写生动的散文。针对此种状况,笔者在设计教案时紧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借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理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选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一篇文章的教与学中向学生渗透自主求知的兴趣、技能。
首先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自己泡茶、赏茶、气氛活跃、兴趣盎然,让学生不断设疑探究,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平等中首席”的身份适时引导学生去欣赏课文,学习知识。(学生分组进行各抒己见,体现合作学习的精髓。)最后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根溯源。
(由品茶的惬意——制作的精妙——采茶的辛劳与愉悦——茶的闻名世界——这样的好茶出自何方,为何有这样别致的名字——追寻中国的茶文化。)
教案设计中教学手段科学多样,适应时代教学要求,多种方法贯穿其中,融为一体。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宗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达到愉悦学习的效果,体现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如果„那么„”造句。
3、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产地,名字的由来,采摘,制作,品尝几个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4、了解我国的茶文化,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5、激发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对碧螺春的由来,采摘、制作过程及色、香、味、形 俱 佳的描写,让学生体悟文字的优美,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探究中国的茶文化。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茶叶、茶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教师出示实物)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碧螺春)我们知道很多人喝茶,而且对茶津津乐道,今天,我们也来做回茶客。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新奇的茶道工具充
满了好奇,课堂伊始的出示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整
堂课都处于兴奋状态中,为高效的学习拉开别开生面的序幕。
二、品茶指导说话:
1、学生分组泡茶,品茶。
(1)指导学生观察,倒开水后,放茶叶时,茶叶进入水有何姿态,随着时间的推移,颜色有什么变化,另外自己还有哪些感受?
(2)讨论交流。
(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句叙述色、香、味、形的特点及 品 茶的心 境氛围等,为习文埋下伏笔。)
设计理念:
学生对于碧螺春大多只是听说,对于它的味道并不熟悉,如果直接读文,就没有深刻、直观的感受,所以,老师带着学生泡茶,品茶。先进行直观的感受。为下文在茶香中品味语言文字的优美打下伏笔。
三、由茶习文
过渡语:我们自己赏茶特精彩,文中写得如何呢?
1、指 导 学 生 通 读 全 文(注 意 生 字 的 读音),找出描写品茶的文字,把它画出 来,认真读几遍。思考:品茶过程介绍了碧螺春的哪几个方面?
设计理念:在阅读时能够边读边勾画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板书:色,碧绿清澈;香,清香扑鼻;味,甜津津的;形,碧螺春入水姿态动人)
3、指 导 学 生有 感 情 地 朗 读。(注意体悟夕阳西下特定的情境“抿” “回味无穷”等词恰到好处。让学生读出尝碧螺春的温馨和惬意。
4、理解品茶人被此情此景陶醉,除陶醉于茶外,还陶醉于什么?
5、讨论第一句话的作用。(承上启下)学生练习造句,用上“如果„那么„”。
四、品茶体悟茶制作的精妙,精读第5自然段。
过渡语:如果说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的感觉的话,那么品尝碧螺春茶就更有一种陶醉的感受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品茶时的感受,还告诉我们制作茶叶的新奇。
1、自由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说明理由。
2、多媒体演示:
(1)人们为什么称它为“工艺茶”?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如“干”与“焦”,“青”与“腥”。相机理解“无怪乎”的意思。)过渡语:碧螺春有“工艺茶”的美誉离不开焙茶手的劳作。
(1)句中四个表示动作的词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说嫩叶如同一条青龙?(焙茶手技艺娴熟,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嫩叶在他们的手中似乎有了灵性。)
3、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
4、课堂小结:我们了解了碧螺春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焙茶手纯熟的技艺更让我们大开眼界。
设计理念:多媒体使用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课堂教学服务。
“焙茶”的视频,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进了学生的感受,更让学生直观地看出作者用词的准确,几个动词就把焙茶过程的精妙展露无遗,为学生的写提高了借鉴。
此时的茶叶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了。
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
五、作业
课堂作业:你 最 喜 欢 吃 哪 种水 果,写一 篇 短 文,从色、香、味、形几方 面 来 介绍这种水果。
课后作业:模仿第五自然的写法,把自己观察到的某一制作或活动写下来,注意将人物的个体动作刻画清楚。
设计理念: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写的能力。促使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既能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使学生能力得以发挥。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兴奋状态,学生能自己动手,自己评说,自己享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总的来说课堂教学应还学生一个自 由 而 不 放 任,宽 松 而 不 纵 容 的学习环 境。在 教 师“平等首席”的 引 导 中 授 之以鱼,而又授之以渔。
第五篇:王丽丽 教案
小班语言活动设计
我和小猪
焦桥镇中心幼儿园
王丽丽
活动目标
1.学习仔细观察图片并讲述。
2.理解故事情节,能感受故事中愉快、幽默的情感。
3.喜欢模仿故事中的象声词。活动准备
《我和小猪》教学挂图、教师教学资源、魔仙棒。活动过程
1.说说小猪。
出示小猪图片,引导幼儿跟小猪打招呼,说说小猪的样子,学学小猪的声音。
2.看挂图,说内容。
(1)出示《我和小猪》教学挂图,鼓励幼儿说说画面上有谁?
(2)引导幼儿说说鲁尼和小猪崽干什么?学学小猪睡觉时发出的声音,模仿小猪睡觉的样子。
(3)继续观察画面,引导幼儿说说小猪吃饭、喝水、生气的样子,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看到的内容。
(4)引导幼儿观察鲁尼和小猪高兴时是什么样子的,试着学一学。
3.看教师教学资源完整听故事。4.游戏:变小猪
教师手拿魔仙棒变魔术,在每个幼儿头上点一点,让幼儿“变”小猪。根据教师口令做小猪睡觉、吃饭、喝水、生气、高兴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