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aaa一轮谈谈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高三一轮复习建议
高三地理学习与复习的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初高中的教材中。往往是学了新的,忘了旧的。究竟如何搞好高三的地理的学习与复习,是每个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下面结合高三学习与复习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一、狠抓基础提高能力
第一轮复习要狠抓基础。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抓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如何在第一轮复习这个关键时期中更好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我认为高考强调考查的是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的内容,充分表现对地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如区域空间判断、时间的推算、工业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等。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要做到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地理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为此,一轮复习阶段应该按部就班,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计划紧跟规律,老师紧跟计划,学生紧跟老师无疑是必要的,学生在课堂上要跟住老师的节奏,记好课堂笔记;课后则应按照单元的顺序做一些习题。如果学生地理在基础年级学得不太好,那么这一轮复习就是查漏补缺、提高成绩的最佳时机,通过全面复习教材,提高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二、围绕一个中心打好基础
这个中心就是主干。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气候、洋流、农业生产的条件、城市化、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我国不同地点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作为主要考查内容,这些都是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一道超纲题。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和今年各地区文综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学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三、做到两个提前形成习惯
一是尽早训练答题规范形成正确的答题习惯
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习题训练中,学生要格外注意解题技巧的培养,注意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次,学生要学会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在读书时,要思考所读内容可能如何出题(即从书中读出试题来,将教材试题化);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将试题教材化)。
二是关注热点拓宽视野形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不妨从现在就开始。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绿色奥运、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问题、核问题等等。
对这些是世界和我国已经、正在或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学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做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四、抓住三种图表提高地理特征能力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便于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在近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往往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地理、历史和政治这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
针对高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地理第一轮复习中,学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
图表复习可分为三种图表复习
一是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这类图有许多共同点,所包括的信息也丰富,是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譬如等值线图就在历次高考中多次出现。学生不妨从怎样绘制等值线着手,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
二是统计图表。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数值特征和相互关系,要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方法,特别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
三是区域地图。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判断区域位臵,就无法答题。
通过一轮复习,学生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臵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只有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等题型训练,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五、抓住四大要点提高得分能力
高中地理是文科中偏理的学科,它兼有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要求学生既要有较强的文字分析整合能力,又要具备较强的数字处理能力。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感到十分困惑,甚至头疼。应该说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基础,只有“会学”才能“学会”。要复习好高中地理得高分,一定要注重“四抓”。
一抓“概念”重“消化”
学生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抓“原理”重“理解”
学生应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三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学生要做如下努力: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学生要多注意老师讲解的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四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陆地上的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共性。但实际分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具有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这就是个性。具体实际情况中可能个性更具特点。
六、走出六大误区提高复习效率
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高效复习,取得最佳效果,是所有高三学生的一个共同的心愿。但是,事实上由于个体的差异和方法的不同,复习效果相差很大,由于方法失当造成的损失更是不容忽视的。每年都有很多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比别人勤奋,而成绩老是没有明显提高呢”对于有这样疑问的学生,除了调整学习方法之外,还要注意自己是不是陷入了以下几种复习误区:
误区一:对自己没有较准确的定位,好高骛远。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实际能力没有清醒的认识,高估自己的水平,在复习过程中一味地钻难题,忽略基础知识,追求巧解偏题怪题,忽略通性通法。其实,能力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的前提下逐渐形成的。现行高考中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占70%,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抓基础,只有根基牢固,才可以谈提高能力。
误区二:面面俱到,一味求全。对于每个学生而言,无论从全局的角度,还是从单科的角度,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况且,由于高考试卷受卷面、考试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涉及所有知识点,必定是有重有轻,有主有次。因此,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重点知识的复习。重点突出,主次分清,复习效果才会好。
误区三:学习无计划,盲目跟从老师。高三复习一般有近一年的时间,学生要做很多事,学习巩固知识及提高能力并重。老师是按全体学生的水平为标准进行复习指导的,但学生之间的基础有差异,学习方式和理解能力不尽相同,所以每位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拟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明确每天的学习任务,合理地安排时间,且一定要完成计划。
误区四:零敲碎打,死记硬背。高考题目的设计思想常常定位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及各类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上。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且学会归纳总结知识点和常用的基本方法,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综合能力提高和知识的灵活应用。
《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了减少记忆型的题目,增加能力型、应用型以及综合型的题目。靠死记硬背、牺牲速度换取高分的时代不存在了。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误区五:题海战术,追求数量。有这种错误思想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做题越多,见过的题类就越多,对解题越有利。其实,并不是做题越多越好,多买几本参考书就能产生效果。题是要做,但要有针对性地做题,明确思路,掌握规律,熟悉方法是最重要的。若做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去做题,学习成绩会提高更快。
误区六:审题粗心,解题方法僵化。解题实践表明,条件预示可知并启发解题手段,结论预告需知并诱导解题方向。解题之前认真读题目,正确领会题意,通过思考仔细推敲,抓住问题的实质,从题目本身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有了一审慢才能有二做快,审题不细致,不全面,必然会导致快解不快,甚至出现错解或误解。所以要做到审题慢而细,做题快而准。
在解题过程中,往往会思维定势化,只以单一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不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去考虑问题,把特殊问题一般化,或把简单问题繁杂化。如果在学习中注意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掌握多种解题思路,经常进行灵活多变的一题多解的训练,思路拓宽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就会更多、更合理。以上为个人对高三一轮复习备考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牢固做好高三一轮复习,能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被普遍认为是记忆量最大的教学内容。区域地理的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是要记住每个区域有什么河、什么山、什么湖、什么城市?是要记住每个区域的气候特点?农业特点?工业特点?我不这样认为。因为纯记忆的东西不是真正的地理,如果仅仅是要记住上面这些东西,那么可以说老师几乎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因为只要认识汉字的人都能去读区域地理部分的内容,也能去记忆这些东西。但是仅仅记住这些东西是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
我认为区域地理的教学重要的是需要教会学生区域分析的方法。按照区域特点→区域发展→区域整治的思路去分析每个区域。例如:中亚的教学,我们是要让学生记住这里气候干旱?记住这里主要产棉花?记住乌兹别克斯坦是“白金之国”?记住这里的农业是灌溉农业?非也。我认为中亚的教学需要让学生理解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需要让学生理解气候对农业分布的影响,或者直接说是让学生理解干旱环境下农业的发展特点。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的降水少;降水少的气候特点,决定了这里的农业发展主要制约性条件是水;因此在这种环境下,种植业就只能分布在水分条件相对好的河流沿岸。学生学习这个部分后要能够用这种思维去分析其他干旱地区种植业的分布特点。例如在热带沙漠地区,在温带沙漠地区,农业一样要分布在水分条件相对好的河流沿岸。所以埃及的农业也只能分布在尼罗河沿岸;西亚沙漠气候区的农业也只能分布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沿岸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我国塔里木盆地的种植业也只能分布在塔里木河沿岸。而且这些地方和中亚一样降水少,光照充足,都适合发展喜光的棉花。因此中亚的农业教学仅仅停留在记忆这里地区的农作物和农业的分布是不够的,我们也没有必要去重复再去记忆埃及、西亚、我国西北地区的农业特点。而应该上升到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
再如俄罗斯的农业分布在东欧平原,尤其是顿河流域。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要记住俄罗斯的农业分布在顿河流域吗?不是,而是要让学生理解高纬度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因为俄罗斯纬度高,所以热量条件差,因此俄罗斯的农业就只能分布在纬度相对比较低,热量条件好的顿河流域。学习这个部分,学生应该能独立得出纬度同样很高的加拿大的种植业也只能分布在国土的南部。因此俄罗斯的农业的教学需要让学生掌握的并不是记住顿河流域的农业,而是要理解高纬度地区农业分布的特点。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的教学,还需要上升到更高的高度。理解世界任何地方农业分布的特点。中亚→农业发展制约条件→水分→农业沿水分条件好的河流分布(灌溉农业);俄罗斯→农业制约条件→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农业分布在纬度较低的地方。因此得出影响农业分布的不是优势条件,而是制约性因素(正好又应验了“木桶原理”)。于是我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地形崎岖的区域→制约因素→地形→农业分布在地形相对平坦的地区(“地无三尺平”的我国西南地区在地形相对平坦的山间平地和山间盆地发展坝子农业)。
高寒的高海拔地区→制约因素→海拔高热量差→农业分布在海拔较低热量较好的河谷地区(高寒的青藏地区在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发展河谷农业)。
沙漠戈壁地区→制约因素→水→农业分布在水分条件相对好的绿洲地区(我国西北地区发展绿洲农业)。
......
这样注重方法和原理,注重知识的迁移,是不是记忆量小多了?也就是说区域地理不是弄清楚这里有什么?而是这里为什么有这个?
(今天晚上在办公室值班,有学生来问区域地理部分的问题,提出区域地理记忆量太大的苦恼,显然这位同学听讲有一定问题,没有注意我授课时的分析过程,以上是我和这位同学谈话的内容,记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苦墨斋主
第二篇:谈谈古诗教学的一些做法
谈谈教读古诗的一些做法
冯俊亮
【内容提要】古诗鉴赏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往往老师出力不少,学生收获甚少,教学效果非常有限。针对这一问题,本人进行了反复尝试探索,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把他们归纳为:析题法、溯因法、赏词法、入境法。经过本学期的教学实践,效果不错,拿来与同仁们探讨。
【关键词】
教读
古诗
做法
古诗鉴赏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者往往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学者苦听苦记,却束手无策。怎样做到深入浅出易教易学,怎样解决这一难题,这是每个语文老师头痛的事情。针对这种情况,反复思考,多次尝试,逐渐摸索出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读懂一首诗,更好地应对考试。
这一学期我们主要教读了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古诗部分,古诗部分共有三个单元,每一单元都有具体的学习要求,分别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概括起来就是探究诗意、把握意境、体会诗韵,也就是要重视体验、情境、诵读教学。在此基础上,我总结出了一些教学古诗的方法,拿来与同仁们切磋一下。
一、析题法
拿到一首古诗,我们先要引导学生去析一析题目,因为分析题目,可以大致知道诗的类型,猜测诗的内容及主旨。析题时还要考虑一下
作者及背景,一般考试题都有注释,所以要研究一下,这些对理解诗有帮助的。有些学生一拿到诗就开始看题读诗句,这样往往会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一知半解就开始答题,牵强附会在所难免。下面举几例说明一下。
如杜甫《登岳阳楼》,从注解看这是杜甫在漂泊湖南岳阳楼时所作,这是杜甫已是病魔缠身,衰弱不堪。这时登岳阳楼会有何感想,再结合诗人的身世遭遇,我们可以推知诗人的悲慨。那么登岳阳楼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这是读诗前要考虑的问题。
再如《旅夜书怀》,课本注释很清楚告诉我们这是杜甫好友严武去世,失去依托,只好离开城都,这首诗写于旅途中。在漂泊的孤舟上,在寂静的夜晚,诗人写下了这首诗。诗人悲愤可见一斑。题目统领全诗,“旅夜”,告诉时间,“书怀”,书写情怀。书写怎样情怀,怎样书写,都是我们读诗要考虑的。
还有《阁夜》,课本注释写告诉我们这是杜甫766年在冬季寓居西阁时所作,据说这是杜甫绝笔诗。这时深感自己为时不多,可以说对自己一生漂泊的彻悟。阁夜,这个特定的时间,作者想到什么,抒发什么情怀,读诗前要考虑的。这三首诗都写于漂泊途中,两首写于夜中,可想杜甫夜不能寐,心不得静,他在思索什么。
题目是诗的头脑,是诗人经过一番思考才拟出来的,不是随心所欲而为,我们不能一扫而过不做思考。所以在教读古诗时,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思考一下,诗人为什么要拟这样一个题目,他想要表达什么情感,然后再想想诗里可能要写些什么内容,假如让你写该怎么
写。只要养成习惯,就不难读懂一首诗了。
二、溯因法
题目分析完毕,然后读诗释义,要让学生读懂诗句,读懂诗句后抓诗眼。一定要培养这个习惯,只有抓住诗眼才能真正读懂诗句。只抓诗眼不行,还要分析原因,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情,除了背景所说外,再有没有其他原因,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我把这种方法叫做“溯因法”。因为学生理解是容易空乏牵强,只回答悲伤忧愁或喜悦舒适,而不知其原因,现在答题都要说出产生情感的原因,所以分析原因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真正读懂诗。
怎样溯因呢?先抓诗眼,诗眼抓住了,然后抓意象,因为总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所选的意象上,只有把诸多意象抓准了,把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也就出来了,诗的感情把握了,原因也就出来了。下面举几例子说说。
如杜甫《阁夜》,第二联“悲壮”一词,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那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呢?除了背景中得知的漂泊老病之外,还有什原因呢?我们不妨看看作者所选的意象便一目了然,诗中写的是夜景,自然不同白日所见,所以作者主要从听觉入手,表达自己的悲慨之情。首联中“阴阳”“霜雪”“寒宵”可看出作者客居天涯的凄凉,还有感叹人生的短促,而这几个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了苍凉凄冷的意境,作者悲的原因是客居天涯的孤寂。颔联、颈联主要从听觉方面写,所选意象是“鼓角声”“野哭声”“夷歌声”,这几个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了悲壮凄惨的意境,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跃然
纸上,悲的原因也由此可知是痛惜百姓遭遇。而“三峡星河影动摇”“卧龙跃马终黄土”是作者所见所感,三峡被这些声音所惊动,年年岁岁看着人间的变迁,而那些文武英雄们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作者感叹宇宙的永恒、人生的无常。作者在这里所提到“卧龙”“跃马”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却化作了一冢黄土,可以看出诗人悲慨又一原因。最后一句中“人事”“音书”这两个意象可以觉出诗人的孤独寂寞,这也是作者悲慨的原因。我们通过抓意象、感意境、析原因,便可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情感。
又如韦庄的《菩萨蛮其二》主要抒发思乡的愁绪。那么是什么勾起思乡的情感呢?诗人借别人之口采用反衬的手法来抒发思乡之愁。怎么反衬,只要看看诗人所选取的意象可以看出,词中的“春水”“画船”“垆边人(卓文君)”“皓腕”等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秀丽清新的意境,美不胜收,让人陶醉其中,作者为何抒发愁情,却营造出如此秀美的景色,难道抒发的是愉悦之情,我们只要读到最后一句“还乡须断肠”(诗眼)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在铺垫,在反衬家乡的战乱破败,非常巧妙,有家难归的愁思更加浓烈。我们通过抓诗眼、析意象,找出了诗人愁思的真正原因。
几乎每一首诗都可以这样去做,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读一首古诗就不会老虎吃天无法下手,就不会空泛牵强、乱下结论。
三、赏词法
读一首古诗做到以上两点还不够,还应进一步细究,也就是咬文嚼字,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炼字。诗眼抓住了,意象找到了,原因析出
了,还要进一步训练学生细细品味诗歌语言的方法。最好的办法是赏词法,就是抓意象前后修饰限制补充说明的词。这些词才是作者着力表现情感的字眼,我们品细了才能出味。
如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坼”与“浮”,写出了洞庭湖的阔达雄丽,两字境界全出,诗人虽年迈老弱,但可看出是宽广的胸怀,山川河流、天地日月了然于胸。还有《旅夜书怀》中“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的“细”“微”“独”,写出了草的柔弱,风的轻柔,舟的孤独,其实作者感慨自己的身世,自己像岸草一样是那么柔弱,只能经得起微风的吹拂,再想想漂泊在外,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只有独舟黑夜与细草微风陪伴着他,诗人是多么的伤感。再如姜夔《扬州慢》“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及百姓对战争的厌恶与憎恨之情,只一字情感更现浓烈。周邦彦《苏幕遮》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一一”写尽了荷叶神韵,那错落有致、疏密有间、高低起伏的一池荷叶是多么的美丽。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在枚举。
鉴赏诗一定要让学生细心细致,从字词中品味作者微妙的感受,让学生养成抠字眼的习惯,能更准确地把我一首是的意旨。
四、入境法
鉴赏古诗分析得再细,也只是在文字上层面上鉴赏,感悟不一定很深,也不一定能真正产生共鸣。所以,鉴赏古诗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有感情的诵读,在古典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的蕴含的情感。我们在教读古诗时往往把范读放在开始,我觉得这样效果不是太好,学生还没有理解诗意,就去听读,往往有耳无心、有口无心的听读,不能很好引起共鸣。
我在教读《虞美人》一词时,先通过上述环节的赏析,然后专门留了十五分钟让听读,为了让学生能真正进入情境,我播放了有关的画面,还播放了邓丽君MTV演唱曲目,学生沉浸其中,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古代,和南唐后主李玉一起悲戚忧愁。在教读《春江花月夜》一诗,为了让学生真正进入情境,我播放了《春江花月夜》琵琶独奏曲,播放了有关的配乐的古典舞蹈大赛表演,还专门寻找了现代有关思念的美文朗诵让学生听读,这还不够我还寻找了四篇优美的现代散文,让水平高的学生配乐朗诵,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真正沉浸在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与游子思妇一起沉浸在绵绵不绝的思念之中。因为望月怀远、思归是古人最为动情最为美好的最为真挚的情调。至于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自然就做到了。学生不但读的动情,而且感受颇深、悟出真谛。
总之,教读古诗要手脑口并用,该写时就写,该读时就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做到与老师、作品、诗人共鸣,这样学生必然会对古诗感兴趣,读古诗会成为一种美的享受。当然教读古诗,方法很多,可能我的方法也不新颖,但这是我教读古诗的一点真的感受,拿来与同仁切磋,望批评指正。
本人简介:冯俊亮,男,中教高级,学科带头人。有三十年教学经验,有曾参加过国家级课题研究,教研论文《谈谈新课改下写作教学的基本模式》发表在教育部主管的《中小学教育》2010年第三期,并荣获全国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教研论文《新课改下写作教学模式三步曲》荣获中央教科所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论文《高一作文教学模式初探》荣获中央教科所“十一五”教科研成果一等奖。论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荣获陕西省“课改实验与研究”征文大赛三等奖。.教学设计《促织》荣获陕西省教育学会优秀教学设计优秀奖。学校期刊发表论文并获奖的有《高一作文教学模式初探》《教给学生构建以论文结构框架的基本方法》《谈谈应试作文语言增色的基本方法》《浅析<赤壁赋>艺术构思》《新课改下写作教学模式三部曲》《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浅谈》。2010、2012学分别荣获延安中学先进教育工者荣誉称号。
第三篇:关于估算题目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关于估算题目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指导教师推荐你通过渗透生活常识、允许个性化答案来培养孩子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方法好,值得学习。
新课程中估算是一项新内容无前法可依,是大部分老师的困惑点,也一直是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的问题。它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最便捷的方法算出最接近准确值的近似数。估算不同于简便运算。教学中要注意区分对待,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在教学中渗透生活常识。
例如在教学关于钱方面的预算时我强调学生们区分各种情境,一般买东西用五入法,要带足钱。做装修或进货预算时也应如此,稍多一些以备突发事件。
但也有另一种情况只能用去尾法来算,例:天鹅的最高时速是88千米,1800千米的航程它们能用20小时飞到吗?很多学生光用四舍五入法来做:
88×20≈1800(千米)1800÷88≈20(小时)
他们认为把88看作90,结果应该接近准确值,因此认为20小时能够飞1800千米。可是大多数学生忽略了最高时速是88千米,即天鹅不可能超过88千米每小时,甚至有时要大大低于88千米每小时,如饥饿体力不足时……因此我们只能用去尾法把88看作80来算,这样一来,显然20小时不够。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完成习题,而后
一步一步选择答案,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而后更正。这样一来,既可以使学生印象深刻,又培养了他们仔细审题的好习惯。
二、涉及到纯数字估算的问题时,允许个性化答案,学生作业相互检查。
教学中我对初步估算要求简单,只要有大概取值范围既可,但注重后期的最终结果调节。尤其在乘除法的估算中,鼓励答案个性化,多样化,但只能心算,绝不允许用笔算。
例如:320×96这题中学生有的把320≈300,96≈100,积为30000,这种往大数估算对,还有的在30000的基础上减掉4个300积为28800,这种调节方法说明他们懂得了估算的值应尽可能精确。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320比300多20,在积中还应加入20个96大约是2000,故最后积应该是31000左右,甚至有学生更精确到30500左右,这种复杂的调节方法实在能说明学生计算水平很高。这题的结果多种多样,最后我要求学生相互检查并说说自己的估值方法。在总结时我发现他们懂得了调节要把计算时多的部分去掉,少算的部分补上,但在取值时尽量取整百、整千,并要求速度要非常快。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学生对估算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也对估算题目不再畏惧,并有了浓厚的兴趣。
当然估算教学还是一个新的话题,这个新的区域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讨的方法和技巧,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还望大家多多指正。共同提高。
第四篇:我在字词教学中的做法
我在字词教学中的做法
在小学阶段,字词的教学是基础。学生只有把字词掌握住了,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才便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字词掌握好了,才能更好的理解句子,就能够写出语句通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学生的写作也就没有了问题。具体到实际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不知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望多提宝贵意见:
1、字词教学方法多样化。
字词教学不应封闭于让学生死记硬背中,应开发一些生动、活泼且开放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编谜语、书写认读生字卡片、进行生字辨析大赛、说自己认字的方法、班长课前听写生字、进行成语接龙赛、教师定期进行生字检测、甚至让学生到校外看记广告标语等方法以提高生字教学的效率,真正使学生掌握字词。
2、字词教学融入到日常课文教学中。
在中高年级教学中,进行成段的背诵听写。会背不一定会写,成段听写,是发现学生字词掌握真实情况的十分简洁的做法,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新课中的字词。这样做是便于学生可以自己对照课文找出问题;课文原文也给学生的遣词造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让学生反复练习加强记忆。
学生学过的生字很快记住了,可过了几天又忘记了,这是常出现的问题。这就要常复习,我就隔两个星期就布置一些生字书写方面的作业,加强学生的记忆。还要求班长每天预备后给学生听一课的生字,作为平常练习。这样下来学生的字词就不成问题啦。
4、加强工具书的运用,让学生在操作中记忆。
现在学生普遍存在不愿意查阅工具书的习惯,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是问老师就是问家长,就是不自己动手去查,所以我要求学生每人必须准备一本《新华字典》或《成语词典》,学生再遇到不会写的、不认识的、不理解的字词,要求主动去查字典,养成了主动识记字词的习惯。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在引导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上,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寻求关联,使之不知不觉地记住字词,而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字词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并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就要在教学中,把握字词教学的内涵,掌握它的系统性,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自如的收到最大的实效。
第五篇:谈谈反思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谈谈反思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且艺术家、创造者。
——季米良捷夫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至理名言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我们比较重视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却往往忽略课后的反思和总结。教师能及时总结和反思课堂上的得与失,恰恰就是找到再一次上好课的根源。相反,不及时反思或反思不到位,往往会失去良好的教学反馈资源。那么,如何及时写好课后反思,及时记录教学中的“得”与“失”,从“得”中提升经验,从“失”中分析原因,从而促进自己的教学研究呢?
1、不能把写课后反思看成应付工作的一项差事。教师的教育智慧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除了来自教育理论的指导外,更多的则来自于对自身长期教学实践的反思,在反思中慢慢积累个性化的经验,在反思中形成教育智慧。“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华师大叶澜教授说的这句话充分点明了记录课后反思的重要性。
2、每当上完一节课,要及时记录课堂中值得自己反思的方面;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教学的记忆会逐渐模糊,这样写下来的课后反思不够恰当。在教学研究中要真实记录自己的教学反思过程和教学效果,书写可长可短,绝不写空话、套话,更不能写假话,否则其反思就无意义可谈。
3、及时记录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精彩片段,简单写出自己的启发;及时记录课堂中学生出现的突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时记录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积淀教育智慧;及时记录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和老师及时调整教学收到的良好效果。
以上三个方面外,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经验所得,但我始终认为,课后反思是剖析自己在课堂中的困惑,也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