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与寻根 席慕容诗作中的乡愁

时间:2019-05-13 04:5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漂泊与寻根 席慕容诗作中的乡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漂泊与寻根 席慕容诗作中的乡愁》。

第一篇:漂泊与寻根 席慕容诗作中的乡愁

2222222乡愁情结: 席慕容创作的精神资源

作为失根的一代, 席慕容和其他台湾文人一样, 抒写乡愁、乡恋及乡情, 成为她诗作中最动人的一页, 也构成她创作的精神资源。抒写乡愁, 历来就是中国文人写作的一个母题。故乡, 可以是具体的一城一村, 也可以延展为一种抽象的家园故园意识。陶潜的“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是寻求心灵的归宿;杜甫的“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是对国破的深刻痛惜;李煜的“ 小楼昨夜又春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对往昔家国不堪回首的留恋;崔灏的“ 日暮乡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是羁旅在外游子的乡愁。故乡, 往往是远游者的精神家园, 是永远不能释怀的心灵归依。

席慕容在11岁就离开大陆了, 童年的记忆是模糊的, 几十年的岁月与南方一个岛屿厮守着。对精神原乡永恒追问与寻根意识, 使她创作了有独特魅力的乡愁诗。她那首短短的《乡愁》一诗, 表达了对故乡的一往情深“: 故乡的歌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这首诗, 里面涌现出“ 清远、模糊、雾里、离别”, 这些飘渺不定的词, 说明席慕容心里的故乡是想象的、虚幻的,却又带有挥之不去的愁绪和深深的眷恋。她的乡愁既不同于台湾诗人余光中、郑愁予的, 也不同于女诗人蓉子的乡愁, 可以说是席慕容似的乡愁。读席慕容的这首《乡愁》诗, 自然会联想到余光中那首著名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这是余光中式的乡愁, 是具体的以实物为依托的情感。他于1949年21岁的年纪离开大陆, 一别几乎是半个世纪, 其乡愁的根在大陆, 他对大陆的记忆是清晰可观的。蓉子出于1928年, 在大陆参加工作后去台湾。她的乡愁也是带着对早年生活过的大陆的可触可摸的情感记忆, 她的《晚秋的乡愁》写出了锥心的思乡之情“: 紫色雏菊簇立在更深色的瓶内/ 在刻镂着福与寿字的古老花瓮/ 在异乡的风里凄愁/而虚静落下在昔日家屋/ 在远处山冈/ 云__________淡淡曳过/ 风轻轻摇过山头/ 水悠悠溜走/ 有琵琶声的哀怨滴落在水上/看青春的潭水有多冷/ 十月的寒意有多深/ 以及壑奔冽的光有一种可能触及的悲凉啊!/ 谁说秋天月圆/ 佳节中尽是残缺/———每一回西风走过/ 总踩痛我思乡的弦!”

相比之下, 席慕容的乡愁是“ 模糊的惆怅”,是对于根的苦苦追寻, 对还乡的热烈向往, 对祖先文化的深厚的热爱。同时, 她的乡愁诗特殊的韵味还表现在她特殊的身世上, 带有民族色彩。她是蒙古族人, 蒙文名字是穆伦·席连勃, 意思是“ 大江河”, 也即她故乡草原上流动的那条希喇穆伦河。她的外婆是宝尔吉特光濂公主, 为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 父母和叔叔们都是在蒙古家乡长大的, 自小她就濡染上深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感。她说: “ 我是蒙古人, 对于和自己民族有关的种种, 很早就有了一种近乎偏执的爱惜的心情。”所以, 她怀着一颗浪漫的、富于想象的心灵去不断地追问她的故乡, 描画着故乡的神貌, 歌唱着故乡的美丽。她早年还在欧洲留学时, 就把故乡作为自己精神的寄托, 那首《命运》写道“: 海月深深/ 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里/雏菊有一种梦中的白/而塞外/ 正芳草离离/ 我原该在山坡上牧羊/ 我爱的男儿骑着马来时/ 会看见我的红裙飘扬/ 飘扬今夜扬起的是/ 欧洲的雾/ 我迷失在灰暗的巷弄里/ 而塞外/ 芳草正离离”这是一幅富有浪漫情怀的思乡图, 带有时空的交错(欧洲———塞外);带着空灵的幻象(我穿着红裙在山坡上牧羊与心爱的人相会);多彩的意象增加了诗的韵味(湛蓝、雏菊、梦中的白、芳草、红裙)虽身在海外,心儿却从没有停止过对遥远故乡的呼唤。做不成一个完完整整的蒙古人的惆怅, 没有见过故乡的遗憾, 使席慕容的乡愁诗情思缥缈, 充满了美丽动人的忧伤, 如《高速公路的下午》、《山塞曲》、《长城谣》、《狂风沙》, 就是最动情的几首。《高速公路的下午》以超现实的手法、奇特的想象来表达思念故乡情思“: 路是河流/ 速度是喧哗/ 我的车是一支孤独的箭/ 射向猎猎的风沙(他们说这高气庄是从内蒙古来的)/ 衬着骄阳顺着青草的呼吸/ 吹过了几许韶华/ 吹过了关山万里(用九十公里的速度能追得上吗)/ 只为在这拐角处与我相遇使我屏息/ 呼唤着风沙的来处我的故乡/ 遂在疾驰的车中泪满衣裳”。在《出塞曲》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 谁说出塞歌的调子都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这首诗还被谱成了曲子, 成为经久不衰的流行歌曲。在《长城谣》中, 带有历史的沧桑感, 无比激情地抒发对故乡塞外的思慕“: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 你的风”。此种乡愁不仅针对内蒙古, 而是延及长城和黄河为象征的整个中华, 有了更阔大更丰富的时空容量。在《狂风沙》一诗中, 表露出对于父母家乡的无限神往之情, 带着淡淡的惆怅“: 风沙的来处有一个名字/ 父亲说儿啊那就是你的故乡/ 长城外草原千里万里/ 母亲说儿啊名字只有一个记忆———一个从没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 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 在灰暗的城市里/ 我找不到方向/ 父亲啊母亲/ 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这根刺处处存在, 想把它藏在心灵的角落, 却无论如何办不到, 每每触景生情, 念及故乡的名字, 心中的刺就会隐隐作痛。这也是处在两难夹缝中诗人的心态: 寻根无着, 乡愁辄起, 想寻找自己的位置, 却故里难归, 做着异乡的流浪者, 又是家园的陌生人, 凸显了作为一个现代人, 失去根的灵魂痛苦的挣扎。诗中的乡愁与中国人热土难离的传统观念分不开。正如向明先生所说“: 树木把根蒂扎到土地的心坎中, 于是土地成为叶子坠落时最后的归宿;人把魂梦交给了故乡保管, 于是故乡成为漂泊时牵萦的呼唤。”席慕容的思乡恋土情结建立在以“ 家”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中, 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理想主义追求。席慕容抒发乡愁乡情的诗作与她的爱情诗相比, 除了共有的浓情瑰丽、柔情缱绻之外, 还流露出一股豪气, 这与她身上流淌的蒙古族血脉不无关系。塞外芳草、沙浪驼影、猎猎风沙、万里关山,对这些美丽景象的向往, 添就了作品的浪漫情调。席慕容作为一个有着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诗人, 在抒写“ 乡愁”的这一共同的母题中, 把命运的无常、自己的成长经历与民族、家庭的历史相连在一起, 这就使她的乡愁诗不仅仅是单纯的乡愁的抒发, 而且包孕着历史的沧桑感与文化的大乡愁意识。两千年前东汉末年一群流离伤乱的中国人写 的《古诗十九首》, 在她13岁的心灵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在她此后的人生里, 也经历了漂泊流浪。她说“: 在长年离乱的不安与无奈里, 给自己找到的最后的平衡点罢。还记得11年前《, 七里香》刚刚出版的时候, 有了许多反应, 更有人认为像我这样生活幸福的人, 应该是无忧无虑的, 怎么可以写出这些诗来? 只有痖弦, 对我说了一句话。他说: “ 什么叫做无忧无虑? 一个远离族群的蒙古人生活在汉族的世界里, 没见过自己的家乡, 不认识自己的语文, 这生存的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啊!”所以, 席慕容感到“, 在自己的家园里扮演着 永远的异乡人”。这是人生恒常的困境和本土的困境在她心里的投影, 也是在现代社会中体验到的孤独感和具体乡愁的凝结。

在席慕容的心中, 一直萦绕着一首歌,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呢? 那是有一天她听到三岁的小女儿在新竹幼稚园唱了一首歌, 引起自己几十年来对家国的忧患、自己流浪的辛酸的伤怀。她心绪翻滚地写下了《有一首歌》“: 我说不出它的名字, 也唱不全它的曲调, 可是, 我知道它在哪里, 在我心里最深最柔软的一个角落。每当月亮特别清朗的晚上, 风沙特别大的黄昏, 或者是走过一条山路的转角, 走过一片开满了野花的广阔草原, 或者在刚亮起灯的城市里, 在火车慢慢驰开的月台上, 在一个特定的刹那, 一种似曾相识的忧伤就会袭进我的心中, 那个缓慢却有熟悉的曲调就会准时出现,我就知道, 那是我的歌———一首属于流浪者的歌。”从中, 我们深切地理解到了敏感多情的女诗人心中那永恒的遗憾与永远的追寻, 她的乡愁不再是一种寻常的、狭窄的离乡之愁了, 而已扩及到整个人类的历史, 有着高远的情怀, 感人至深, 催人泪下。

漂泊与寻根: 一条河流的梦

席慕容常年在台湾, 没有见过故乡的遗憾使她常常有一种命运的漂泊感。因此, 与生俱来的草原情结一直缠绕在她心中。对乡情的眷恋, 与她从小受到外婆与父亲及家里其他长辈的深刻影响有很大的关系。童年时,外婆不知多少次地给她讲过故乡有一条希喇穆伦河, 她铭记在心, 对这条河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她知道, 她的外婆、母亲都是在这条河边诞生的,她爱那条河, 也是爱那浓浓的亲情。她羡慕外婆的经历, 外婆曾经是能骑善射的公主。台湾作家张晓风在为席慕容《七里香》所作的序《江河》一文的开头中, 对席慕容的描述是“: 猛地, 她抽出一幅油画, 逼在我眼前。‘ 这一幅是我的自画像, 我一直不没有画完, 我有点不敢画下去的感觉, 因为我画了一半, 才忽然发现画得好象我外婆———’而外婆在一张照片里, 照片在玻璃框子里, 外婆已经死了13年了, 这女子, 何竟在画自画像的时候画出了记忆中的外婆呢? 那其间有什么神秘的讯息呢? ”席慕容把自己画成了记忆中的外婆, 在她的潜意识里,涌动的是与外婆血肉相连的情感, 暗示的是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她将自己的身世与那片遥远的草原、与那条养育了自己祖辈亲人的希喇穆伦河紧紧牵连着。

诗人的父亲常年在德国教授蒙古文, 席慕容在比利时学习绘画时, 曾去慕尼黑看望父亲, 父女二人出外散步, 走过一片清香扑鼻的草地, 父亲触动了乡思, 就对她说“: 这多像我们老家的香草啊!多少年没闻到过这种味道了。”她深深理解父亲心中的乡愁, 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 一句诗脱口而出“: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并写成了著名的《出塞曲》一诗。她也理解母亲心里的乡愁。在《植物园》一诗里, 她写道“: 美丽的母亲呵/ 你总不能因为它不叫做玄武你就不爱这湖。”父母亲的思乡之情是怅惘的, 因为他们是难以回到自己的故乡了。而席慕容每每想到故乡, 就会涌起一股浪漫的情怀。她想象着一幅很纯美的图画“: 她穿着鲜红的裙子, 从山坡上唱着歌走下来, 白色的羊群随着她温顺地走过草原, 在草原的尽头, 是那一层又一层的紫色山脉。”正是由于没有见过自己的故乡, 所以, 距离产生了无限的美感与想象。尽管她数十年来历尽漂泊, 会说英语、法语、汉语, 会讲普通话、广州话, 但是却不会讲本应该会的母语———蒙古语, 这成为她永远的撼痛。为此, 她写下了数十首赞美内蒙古家乡的诗歌, 描绘着心中梦土的美丽与丰饶。她赞美塞外是一片沃野, 有绿玉般的草原“, 密布着参天森林/ 蒙古人称它为黄金的兴安岭往西走来/ 一路上有多少高山峻岭/ 有多少美丽的湖泊/ 有多少丘陵起伏/ 有多少大河巨川缓缓流过”。(《沃野》)她用画笔描绘着草原上的生灵“: 故乡的天空/ 总有盘旋飞翔的大鹰和雕/ 树丛里有鸣声婉转的画眉鸟———”(《湖泊》)“ 蒙古人常说草原上的羊群/是洒在绿绒上的珍珠”。(《羊群》)她因为对那片土地的神往而不断地追问“: 他们告诉我唐朝的时候/ 一匹北方的马换四十匹绢/ 我今天空有四十年的时光/ 要向谁去/ 要向谁去换回那一片/北方的草原”(《交易》)。“ 父亲为什么我不能/ 让一切重新开始那时柳色青青/ 整个世界还藏着许多新鲜的明日/ 还藏着许多许多/未知的故事”(《乌里雅苏台》)。在《蒙文课》中, 她表露了异常珍惜故乡的文化与自然的心迹“: 腾格里是苍天以赫奥仁是大地/ 呼德诺得格是祖先留下的草场/ 也是一望无际的碧绿在这里/ 让所有的人啊/ 学会与自然彼此善待请永远珍惜/ 这芳对于蒙古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精神风韵, 席慕容深感兴趣, 在她神悟的笔下, 抒写了蒙古人的精神生活, 包括他们信仰的宗教、信奉的神祉和崇敬的历史人物。如《祖训》一诗, 诗前的题序写道: “———成吉思可汗‘: 不要因路远而踌躇, 只要去,就必到达。’”这里也表露了诗人所信奉的民族精神: 有理想, 有信念, 向前走, 不回头, 不达目的誓不休, 洋溢着剽悍的气质。命运似乎也很眷顾席慕容, 在1989年, 她终于回归大陆探望故乡了。多少次梦回故土, 而梦想成真时, 情难自禁, 她说“: 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她去看望了父亲的家乡与母亲的家乡, 心灵的震撼使她的创作生命呈现了质的超越。她说“: 我原来以为, 也许生活能如一条河流,尽管曲折, 还是可以迂迂回回地流下去。但是, 1989年夏天, 初见蒙古高原, 我心中多年维持的平衡又被推翻了。生命果真如一条河流, 如今终于来到了我的出海口, 眼前烟波浩瀚, 无边无际, 还无从辨识方向, 只有血脉深处那强烈的呼唤在引导着我。初识高原故土, 想要去探寻想要去了解的渴望令我沸腾, 诗, 终于被远远地遗留在那沙岸上了。”在46岁的年纪, 初见故乡的面貌, 使席慕容多年安静与透明的感觉再也找不回来了, 心中的草原情结更浓烈了。从内蒙古高原回到台湾之后, 她每个月写一篇关于内蒙古的散文, 历时10个月, 写了10篇, 后来集成一本书《我的家在高原上》, 于1990年7月由圆神出版社出版。1991年5月, 散文集《江山有待》由洪范书店出版。1992年6月, 诗集《河流之歌》由东华书局出版。这一系列“ 还乡”诗文, 可以说迎来了席慕容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 诗风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思乡情怀由以前虚幻空灵的梦境, 变成了可触可摸的具有实感的乡恋乡情。在2000年创作的《追寻梦土》一诗中, 她深情地歌唱自己的家园, 袒露了自己的“ 初心”———“ 这里是不是那最初最早的草原? / 这里是不是一样的繁星满天? /这里是不是/ 那少年在梦中骑着骏马曾经/ 一再重回一再呼唤过的家园? / 如今我要到那里去寻觅心灵深处/ 我父亲珍藏了一生的梦土/ 梦土上是谁的歌声嘹亮? / 在我父亲的梦土上啊/ 山河依旧大地苍茫”。站在故乡的土地上, 席慕容追问这是不是在少年时骑着骏马一再重回、一再呼唤过的家园? 山河依旧, 家园就在眼前, 可是父亲当年的足迹又在哪里呢? 她无限地怅惘。作为一个蒙古族的后代,她清晰地认识到“: 虽然‘ 我’已是一棵树, 深植在这温暖的南国, 可是, 我的祖籍仍然是遥远的蒙古, 我身上的血脉也仍然自觉是来自那草原的嫡传。”(《还乡》)锁在心中的乡愁一旦在那块土地上释放, 席慕容对故乡的渴望是永恒的, 绵绵不绝的。自1989年第一次还乡之后的十几年时间, 她又去了多次,始终关注故乡的发展。当有记者问到席慕容回到内蒙古家乡之后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时, 她真诚回答道“: 我觉得在我46岁踏上故土以前, 这个世界没有给我一个正确的内蒙古, 没有给我一个完整的、仔细的、正确的内蒙古高原的草原文化。我的意思是说, 这么好的东西怎么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 我46年所缺少的正是这个属于我的故乡的生命现场, 我缺席了46年, 所以我现在加倍地想要补回来。我用书写, 用演讲, 在我书写的同时、演讲的同时, 我觉得自己在建构一个我的生命现场, 这个生命现场是草原文化给我的启发, 我希望跟大家分享。”她找回了故乡的生命现场, 同时也将写作作为重新完善与修补常年构筑的这个精神家园。她曾说“: 不能在自己家乡出生, 不能讲正确的蒙古话, 不认识蒙古文字, 这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 但是既然是这样, 我用什么方法弥补呢? 在我的生命线上, 我用书写, 我为什么这么努力地写? 我写了五本散文, 关于内蒙古高原, 不管是我亲身的体验或者是从书上看到的东西, 我写了五本这个主题的散文。”这坦荡的心境, 都源于心中鼓胀的对故乡的热爱与激情。

第二篇:浅析比较余光中与席慕容的同题《乡愁》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情深深

愁绵绵

-----浅析比较余光中与席慕容的同题《乡愁》

同题《乡愁》都把无形的魂牵梦绕的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愁思之重。这两首诗的作者有着相似的背景。我们知道,余光中是在抗日战争中随父母逃难到江苏、上海等地,而后随家到香港,1949年赴台湾的,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席慕容是个生活在台湾的大陆人,她的故乡在大草原上,后来赴台生活。故乡时时在她的梦里。俩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现实对故乡的渴望都存在于空间阻隔的纷繁中,还存在于旷远的时空中,只有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在诗中,都体现了一个主题,家始终是每个人的归属,身处异地、他乡,家是心中唯一的挂牵,思乡、念乡之情决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添,永难相忘,只会眷恋着故乡的一切一切,至纯至真的乡情哟。

这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余光中在诗中把乡愁比喻化为四种具体的事物,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写进书信寄给家人,故把乡愁喻为邮票;长大后,与家人分居两地,船是与家人团聚的媒介,是乡愁的寄托,所以把乡愁喻为船票;后来,母亲的离世,与至亲的阴阳两隔,让作者失去了支撑的力量,于是作者就把愁绪比作为坟墓;而现在,由于政治原因,两岸人民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统一的那种强烈的渴望。全是随着时间的变迁,感情也一步步加深、升华。

席慕容的《乡愁》中,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四季中有多少个晚上没有月光,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不刻怀乡之情;离别家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随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用雾里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别后对故乡绵绵思念,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心间“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情感。表达了作者的乡愁无法消解、永无尽时。比喻生动形象,又别出心裁。

两位诗人在结构方面都按时间的推移写出乡愁,结构严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有月亮的晚上’---‘挥手别离’---‘别离后’”这些表现时间的词像一条线贯穿于全诗,层次的渐递有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愁思。两首诗意蕴深刻,思归之情浓烈满逸着深深的“中国情结”。在内容上都是有故乡过渡到离乡,承上启下,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笛声、月亮、雾中别离、没有年轮的树这些具体的可感知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表达了作者的乡愁之醇烈以及渴望与亲人团聚的思乡跃然于诗中。

然而,两诗又不尽相同。首先,他们的侧重点不同。余光中的《乡愁》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小时候,母子分离,长大后,夫妻分居,后来,与母亲的死别,而这些正是诗人余光中思想最执着 的主导情感-----归乡意识。在诗中,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诗的结尾,使感情的燃烧更为撩人愁思,“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让诗更具有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更把个人故乡之思上升到代表一群人的的家国之念,表现了浓浓的爱国之情。

席慕容的故乡在大草原,她从小都没见过自己的家乡,那片美丽的大草原,直到八十年代才踏上故土,所有对故乡的一切,靠父辈们片言只语中拼出故乡模糊的影子,一醒来,什么都化为乌有,只有在她的梦里,只有诗,才寄托了无限的乡愁。

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亦不同。余光中的诗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匀衡对称,长句与短句之间是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在诗中也运用了复沓的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如“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的四次重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的叠词运用,使诗如怨如诉,更使诗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写出了浓重的乡思情。

席慕容的《乡愁》七行三节,形散神不散,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月亮的晚上响起”时时刻刻地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从而过渡到乡愁的永恒,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渐进,使主题有模糊而渐鲜明,比喻贴切自然,语言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这两首诗中,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也不同。余光中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的乡愁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更将这种乡愁的民族本性深深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把一切亲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都熔于一炉,表达出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席慕容用细腻的笔法把乡愁化成一棵倚靠希冀的大树,枝叶朝着那个太阳永不降落的草原方向蔓延生长,不老的乡愁哟,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是多么深切啊!

第三篇:乡愁比较阅读三则(席慕容余光中)

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作者:席慕容)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月亮勾起诗人的绵绵情思,清远的笛声在耳边响起,浓浓思乡情在月光和笛声中弥漫开去。B.思乡带给诗人的并不是甜美的回忆,而是怅惘的愁绪,毕竟别离太久,故乡的记忆已经模糊如在雾里。C.记忆永驻,乡愁不灭,就像那棵长青不老的树。树则可以不老,乡愁何时得以终结?诗人把无尽的惆怅和期待留给读者品味。D.诗歌通过笛声、月亮、树这样一些形象,构成一幅意境深沉而悠远的画面,表达出作者个人思乡的忧伤和苦闷。

2、余光中和席慕容的这两首同题诗作,在主题与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3、你更喜欢哪一首《乡愁》?请你说说理由。乡愁四韵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那血一样的海棠红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那信一样的雪花白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那母亲一样的腊梅香那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1、简要说说这首诗的主题。

12、说说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有什么特点?

13、阅读诗的第一节,我们可以联想到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 读诗的第三节,我们可以联想到杜甫《春望》中的诗句:“烽火连三月。”

14、试分析“一瓢、一张、一片、一朵”等词语的准确性。

第四篇:余光中与席慕容同名《乡愁》诗歌的比较分析

余光中与席慕容同名《乡愁》诗歌的比较分析

这两首诗的相同点:

1.作者的时代背景相同

2.抒发的思想感情相同

3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4.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词方法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 1.余光中的《乡愁》感情朴实 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席慕容的《乡愁》比较含蓄。

2.余光中的《乡愁》是抒情诗,而席慕容的《乡愁》是散文诗。

解析: 从表达上看余诗用多节来表达主题,而席诗则短小,一节包含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余诗的节奏分明,每一节结构匀称,而席诗则没有这样的限制;余诗在表达上用时间来作为线索,而席诗则以意象为主来体现主题。

余光中的《乡愁》诗用衬托的方式,从远到近,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一层又一层铺叙出乡愁之浓.如果说余光中的《乡愁》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个的小故事,那麽席慕容的《乡愁》则为大家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女诗人用超凡的想象力,新奇的比喻,缠绵的情思,细腻的表现了乡愁的主题。

同题《乡愁》都把无形的魂牵梦绕的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愁思之重。这两首诗的作者有着相似的背景。我们知道,余光中是在抗日战争中随父母逃难到江苏、上海等地,而后随家到香港,1949年赴台湾的,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席慕容是个生活在台湾的大陆人,她的故乡在大草原上,后来赴台生活。故乡时时在她的梦里。俩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现实对故乡的渴望都存在于空间阻隔的纷繁中,还存在于旷远的时空中,只有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在诗中,都体现了一个主题,家始终是每个人的归属,身处异地、他乡,家是心中唯一的挂牵,思乡、念乡之情决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添,永难相忘,只会眷恋着故乡的一切一切,至纯至真的乡情哟。

这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余光中在诗中把乡愁比喻化为四种具体的事物,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写进书信寄给家人,故把乡愁喻为邮票;长大后,与家人分居两地,船是与家人团聚的媒介,是乡愁的寄托,所以把乡愁喻为船票;后来,母亲的离世,与至亲的阴阳两隔,让作者失去了支撑的力量,于是作者就把愁绪比作为坟墓;而现在,由于政治原因,两岸人民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统一的那种强烈的渴望。全是随着时间的变迁,感情也一步步加深、升华。席慕容的《乡愁》中,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四季中有多少个晚上没有月光,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不刻怀乡之情;离别家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随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用雾里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别后对故乡绵绵思念,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心间“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情感。表达了作者的乡愁无法消解、永无尽时。比喻生动形象,又别出心裁。两位诗人在结构方面都按时间的推移写出乡愁,结构严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有月亮的晚上’---‘挥手别离’---‘别离后’”这些表现时间的词像一条线贯穿于全诗,层次的渐递有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愁思。两首诗意蕴深刻,思归之情浓烈满逸着深深的“中国情结”。在内容上都是有故乡过渡到离乡,承上启下,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笛声、月亮、雾中别离、没有年轮的树这些具体的可感知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表达了作者的乡愁之醇烈以及渴望与亲人团聚的思乡跃然于诗中。然而,两诗又不尽相同。首先,他们的侧重点不同。余

光中的《乡愁》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小时候,母子分离,长大后,夫妻分居,后来,与母亲的死别,而这些正是诗人余光中思想最执着 的主导情感-----归乡意识。在诗中,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诗的结尾,使感情的燃烧更为撩人愁思,“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让诗更具有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更把个人故乡之思上升到代表一群人的的家国之念,表现了浓浓的爱国之情。

席慕容的故乡在大草原,她从小都没见过自己的家乡,那片美丽的大草原,直到八十年代才踏上故土,所有对故乡的一切,靠父辈们片言只语中拼出故乡模糊的影子,一醒来,什么都化为乌有,只有在她的梦里,只有诗,才寄托了无限的乡愁。

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亦不同。余光中的诗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匀衡对称,长句与短句之间是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在诗中也运用了复沓的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如“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的四次重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的叠词运用,使诗如怨如诉,更使诗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写出了浓重的乡思情。

席慕容的《乡愁》七行三节,形散神不散,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月亮的晚上响起”时时刻刻地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从而过渡到乡愁的永恒,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渐进,使主题有模糊而渐鲜明,比喻贴切自然,语言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这两首诗中,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也不同。余光中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的乡愁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更将这种乡愁的民族本性深深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把一切亲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都熔于一炉,表达出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席慕容用细腻的笔法把乡愁化成一棵倚靠希冀的大树,枝叶朝着那个太阳永不降落的草原方向蔓延生长,不老的乡愁哟,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是多么深切啊!

第五篇:席慕容乡愁诗中常见意象赏析

席慕容乡愁诗中常见意象赏析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102班

林茜

1021110204

摘要:“一个从来没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①,发出这样一声沉重叹息的席慕蓉,把她的思乡愁绪融入了诗中,那短短的几句话,胜过千言万语的倾述,尤其是那些意象地运用,看似简单而又意韵深远,看似无心而又让人泪湿衣襟。每一处,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关键词:席慕容 乡愁诗 常见 意象 赏析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席慕蓉,中国当代文学领域中响当当的一位女性。她的妙笔下总能生出一股清雅,她的字语间又常有一丝愁绪。那样一丝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那样一种好像是渗入生活中渗入骨髓中一起笔就不由自主地溢出的思恋,便是她的思乡之情。一位来自察哈尔盟明安旗的蒙古姑娘,一位蒙古族王族之后的伟大文学女性,一位如今居于海峡另一边——台湾的普通游子,一片对根满怀归情而又无可奈何的落叶„„“一个从来没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发出这样一声沉重叹息的席慕蓉,把她的思乡愁绪融入了诗中,那短短的几句话,胜过千言万语的倾述,尤其是那些意象地运用,看似简单而又意韵深远,看似无心而又让人泪湿衣襟。每一处,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黄河”“长城”长万里

黄河,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城,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的象征。提及黄河、长城,便是代表着中国;提及中国,便不得不提长城与黄河。正是因此,长城、黄河也是很多游子梦中的思念,黄河的水融入了他们的血液,长城的砖砌成了他们的风骨。席慕蓉也不例外。她思的“大乡”是祖国,“小乡”是祖籍故乡。

①:出自席慕蓉诗《风沙狂》。

那一首感情真挚,意境悠远,我们从小学就能背下的《长城谣》中,席慕蓉炽热的思乡情触动我们的心。“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长城,这个中华民族的象征性建筑,在席慕蓉的心里,是怎样的神圣与厚重,对它的感情又是如此复杂和深沉,以至无法轻易唱出,以至不敢随意描述。“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长城,再加上黄河,双重的思念,双倍的爱戴,这样的两个华夏儿女耳熟能详的意象,如此普通,却也是最真挚的。

席慕蓉的乡愁诗中,不仅仅是在《长城谣》中有黄河与长城的英姿。龙的传人们胸怀故乡,总是不能绕过长城与黄河这两条美丽的羁绊。那首如今已被编成曲目的苍凉又不失雄劲的《出塞曲》中,也写道“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谁说出塞歌的调子都太悲凉”,故乡的天空永远是最美的,哪怕是被乌云覆盖的时候,故乡的土地永远是最香的,哪怕有狂风卷起的泥沙。因为是只有长城外才有的香,因为是故乡,苍凉的景致也是最美的,悲凉的曲调也是最温馨的。

“月亮”“笛”声梦里起

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①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②;苏轼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③„„从很久以前,月亮和思乡便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直延续到今,月亮甚至成了思乡的代名词。在中秋的晚上,那轮满满的银月,足够煽起所有游子的归情,此后不管是新月满月,那丝情绪再也剪不断。

席慕蓉那首著名的《乡愁》中写到“故乡的歌是一只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笛声总是悠扬,但又总是含着忧伤,故乡的歌,于席慕蓉而言,也是这样。晚上万籁俱寂之时,仰望那一轮银月,好像听到了故乡的歌,像笛声般萦绕耳际,感觉到了心底的思绪,像愁云般覆上心头。这一句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里的两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不错,这样一首《折柳》笛声,是萦绕在席慕蓉心中不消的乡音。

①:出自李白诗《静夜思》。②:出自杜甫诗《月夜忆舍弟》。

③:出自苏轼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隐痛》中“月亮出来的时候/只好揣想你/微笑的模样/却绝不敢/绝不敢/揣想/它/如何照我/塞外家乡”;《命运》中“海月深深/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里”;《长城谣》中“敕勒川/阴山下/今宵夜色应如水” „„月亮,已经深深映入席慕蓉思乡的心,而又反映在她的乡愁诗中。

“塞外”“风沙”“芳草”萋

塞外古代指长城以北的地区。也称塞北。席慕蓉是蒙古族的,祖籍在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她的故乡是名符其实的塞外。因此,塞外在她的诗中也是常常可见的。1989年蒙古之行之前席慕蓉一直都是活在父母的乡愁里,她对塞外家乡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母的述说或是从古今图书,而想到塞外,“风沙”与“芳草”便也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中,从古自今塞外是无数文人墨客的宠儿,在他们的诗词歌赋中,“塞外”“风沙”“芳草”很自然地被联系至一起,席慕蓉也不例外。

“我迷失在灰黯的弄巷里/而塞外/正芳草离离”; ①风沙起时/乡心就起/风沙落时/乡心却无处停息②”„春天会想起,故乡的芳草是否变绿;夏天的时候会惦念,故乡的麦穗是否长青;秋天会挂念,故乡的树是否叶落;冬天的时候会自言,故乡的雪是否依然落满屋檐?一年四季,游子的思乡会变幻,却无消减。席慕蓉不管是在台湾还是在西欧,不管是风沙起的时节还是在风沙落的时节,总也不能绕过的,是对家乡的联想。“塞外”的“风沙”、“芳草”也是她乡愁的深深寄托。

“关山”“阴山”把“马”骑

关山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扼陕甘交通的要道,阴山,我们更是从小便熟知它的名片——“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③”。这两座山,也可以说是塞外风光的代名词,席慕蓉家乡的代名词,总能给人以很多幻想,诗人席慕蓉自然也对这两座山情有独钟。古时描写塞外的诗多写风景和战争,不管是风景中还是战争里,都不会少了马 ①:出自席慕蓉诗《命运》。②:出自席慕蓉诗《风沙狂》。

③:南北朝时期北朝鲜卑族民歌《敕勒川》。的身影,塞外是它奔驰的天地。把三者联系到一起,仅是想象,便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席慕蓉在《出塞曲》中写到:“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壮/骑马归故乡”,她的诗不仅清雅娟秀能表现得淋漓尽致,豪迈苍凉的场景依然能刻画得让人如临其境,一幅英雄骑马荣归故里的景象在她笔下栩栩如生。在《命运》中她也写道:“我原该在山坡上牧羊/我爱的男儿骑着马来时/会看见我的红裙飘扬。”由此也可见,席慕蓉对草原的生活是向往的。“请让我与你们为侣/划遍长空/飞向那历历关山”①,那关山所在地,是诗人渴望的漂泊的终点,是诗人日思夜想的归宿——故乡。

席慕蓉在《没有见过的故乡》中曾写到:“缠绕着我们这一代的,就尽只是些没有根的回忆,无边无际。”与她同期的诗人作家中,很多都是与她相同的经历,只能在梦里,在别人的叙述中,在自己的笔下,惦念着那“没有见过的故乡”,席慕蓉不是特别的。而把那样沉重的乡愁,在短短的几言几语中,通过这些意象加以表达,让人不由自主地就沦陷在她看似轻轻薄薄实而浓郁深沉的那一杯思乡酒的醇香中,如此行云流水,生花妙笔,席慕蓉,是特别的。席慕蓉的乡愁诗中所表现的远不止以上所举的这些,更多的妙笔之处,更多的她对故乡的柔情与思念,还需我们去慢慢研读;那些富含深意且唯美的意象透露出的那一缕情丝,那一笔风采,那一份隽永,那一派淡雅柔美,抑或是那一纸苍凉雄迈,还须我们去细细品味。

下载漂泊与寻根 席慕容诗作中的乡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漂泊与寻根 席慕容诗作中的乡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席慕容乡愁诗的特殊性概要

    论席慕容乡愁诗的特殊性 摘要: 席慕容心中特有的来自原始初民的民族深层心理积淀, 成就了她乡愁诗歌的特殊性。她把乡愁放到了 内蒙古草原, 她的真正的故乡; 席慕容的身世使......

    解读席慕容乡愁诗的艺术特色

    023 解读席慕容乡愁诗的艺术特色 海 南 在当代, 乡愁文学在台湾文学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其盛行于20 世纪50 年代, 此后绵延不绝, 直至今天, 成为台湾文学最常见的内容之一......

    月与乡愁

    月与乡愁我的月亮憔悴地挂在 故乡苍白的颈项露珠上光影圆润了阿婆 一脸的沧桑和记忆 直到被晨鸡颗颗叼起 吞进时光的胃里 我在记忆中屡屡翻起 一篇一篇的月影 从阿婆的幼时......

    古诗词中的乡愁

    “月”似乎是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思想情感的意象。 苏轼的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最具代表性。这里 的“月”正是写出了他当时对月事寂寞孤独和思念家......

    读家谱与寻根有感[大全]

    读家谱与寻根有感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家谱与寻根有感,欢迎阅读......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中国姓氏来源的常见形式,了解姓氏寻根现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以调查为前提,以探究学习为原则,以......

    论李白诗歌中的漂泊感

    论李白诗歌中的漂泊感 龙 慧 内容摘要:李白的一生大多时候都在漂泊中度过,他身上具有强烈的漂泊意识,这也反映到了他的诗歌作品中。本文通过剖析李白一生的漂泊经历,意在找寻出......

    与乡愁有关的美文

    月光里总是夹杂着思念和乡愁的味道。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与乡愁有关的美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与乡愁有关的美文【1】车到村口,我便下车。双脚踏上故乡的土地,身舒爽,心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