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课题研究实践中的教师专业发展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4:3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5课题研究实践中的教师专业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5课题研究实践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篇:5课题研究实践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课题研究实践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梁文鑫

教育课题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在课题研究实践中的专业发展是课题研究成功的保证,也是课题能够可持续发展根本。课题研究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能够有效促进先进教育技术与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帮助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开展的几年中,课题组始终高度重视“教师”这一研究主体的专业发展问题,把帮助教师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技术与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作为核心工作来推进。

面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和教学经验的实验教师,如何才能让他们理解并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与操作模式,成为自主的行动研究者,将课题研究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常规教学中?如何将理论与技术培训的内容行之有效地结合到教学实践中,从而提升实验教师的学科能力与信息技术素养?下面笔者结合跨越式课题组的具体工作来阐述在课题研究实践中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引进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

跨越式实验以何克抗教授的“语觉论”、“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创造性思维理论”为基础,旨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深层次整合。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该实验从教学模式到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都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开展课题之初就要向实验学校相关人员介绍这些“新理念”,将实验教师带进门。我们就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安排系列讲座,包括: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探索实验目标及理论基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语文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创新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等。通过系列讲座,使各培训对象对跨越式课题形成宏观的认识,便于在学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

跨越式实验力图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学科教学的高效化,其实施环境是网络化与多媒体化的,这就要求实验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因此对教师进行技术培训是推进课题实施以及推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工作之一。课题组对实验教师进行的新技术培训并不是孤立地就技术操作本身进行,这会使实验教师丧失学习兴趣。对于实验教师而言,进行跨越式课堂教学最直接的技术运用就是制作优质教学资源和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然而在开展实验研究之初,绝大多数实验教师都感到困难。这正是我们技术培训的切入点,使技术培训变得生动具体时效性高。如制作教学资源,要根据教学设计将素材资源(文本、图片、Flash等)组合成网页形式,我们就以此为任务,培训实验教师掌握网页制作技术。多数实验教师经历了几轮这样的培训,自己制作的资源能够保障常规教学使用。此外,在技术培训过程中,课题组鼓励实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培训,将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真正落到实处。

跨越式实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都有很多创新之处,为了使实验教师对新的模式与方法建立起初步认识,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会逐步安排到课题指导的不同阶段。为了能够保证培训效果,课题组将现场培训与网络培训结合起来。现场培训如前面我们所提到的讲座。网上培训主要通过课题组专门开发的跨越式门户网站以及学科主题资源网群。具体培训内容包括项目介绍、理论基础、案例观摩、优秀教学设计方案展示、教师反思以及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等。实验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模块对现场培训的内容进行再次回顾,也可以观摩并学习不同实验区的优秀案例、优秀教学设计方案,还可以在交流区中针对自己在课题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课题组或其他实验教师进行讨论交流。网上培训对现场培训进行了有效缓冲与有益补充,达到了对实验教师全面培训的效果。

二、进行教学实践指导,建立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通过参与教学实践的指导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理论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实践,实践也可以对理论做出补充、完善和创新。课题组每个月都定期到实验学校进行常规指导,与实验教师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为了使实验教师能将跨越式的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模式有更具体清晰的认识,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课题组针对实验教师的具体课程内容设计了“备课—教学设计方案修改—听课与交流—反思—优秀的教学方案展示”的完整流程。备课时教师按照自己对课题理念的理解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资源,确定要落实的重点、难点以及基本的教学活动。然后课题组以邮件或面对面的方式对教师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结合理论给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不仅让实验教师明确“怎样做更好”,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课题组指导人员每个月都会到实验学校听课,并针对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课题理念、模式与方法进行分析,在互相探讨中解决教师所遇到的问题。听课的过程中收集一些很好地融合了课题教学理念,模式清晰的优秀教学设计方案,集中上载到跨越式的门户网站上,便于其他教师浏览学习。实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对课题实施的一些思考。正是在不断的思考中,教师的学科能力不断提高,课题研究也逐步被推向深入。

三、网络互动,相互学习

由于实验教师日常教学、资源建设、教研交流等任务比较繁重,为保障他们在课题实施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真正促进实验教师在课题实践中的专业发展,课题组研究团队始终坚持以下原则:(1)从实验教师的角度出发,尊重理解他们的辛苦工作,不是以“专家”的姿态去评价实验教师的行为,而是以朋友的身份与实验教师进行交流,从而相互启发,都有收获。(2)一直保持对实验教师持续而有效的关注,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一是每个月定期到实验学校的常规指导时,在与实验教师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时,肯定教师所取得的进步,增强他们开展课题研究的内驱力。二是通过各种技术交流工具如邮件、MSN、QQ群、课题组门户网站、Blog、新课程学科资源网群等,加强远程的指导和交流,与实验教师建立起友好的互动关系,及时收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帮助他们在专业发展中迈出扎实的每一步。

四、交流研讨,示范引领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实验教师个人的摸索固然重要,但更重要也是效率更高的方式就是交流研讨,示范引领。课题组提供机会让那些在课题研究中走在前面的实验学校做出示范,使实验教师可以在教研活动中向优秀的实验教师学习,大家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在教研活动中获得灵感、拓宽思路。如实验学校教师组成校内教研小组,由校课题负责人定期组织针对课题实施进行研讨;大实验区(如广州市越秀区的17所实验学校)形成一个区教研组,课题组每个月围绕上一阶段实验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困惑或下一个阶段教师们要重点关注的工作进行研讨,帮助实验教师理清思路,明确操作;组织实验教师到不同的实验区去观摩学习,促进不同实验区间的交流;课题组每年组织一次年会,给来自所有实验区的每位教师提供交流的空间与分享经验的舞台。很多实验教师反映,在每次年会上都能够获得一些不错的想法,作为自己开展课题实践研究的参考。课题组通过交流研讨和示范引领帮助实验教师创造一个相对广阔的专业发展空间。在这个大的环境中,教师可以在与他人学习与讨论中来加强自己对专业发展的思考。

跨越式课题开展的几年时间里,一大批十分优秀的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成长起来。这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在课题实施中充分重视教师这一行动主体,并完成对教师从理论、模式、方法、技术的全套培训以及保持对教师持续的关注与交流,帮助教师将教育信息化落实到常规教学当中,推进教育信息化在学校的发展,真正发挥教师这一关键因素在教育信息化中的核心作用,实现信息化背景下真正意义的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第二篇: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性研究

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性研究

摘要:

课题的研究是教师自我提高的过程

一、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知识专业化发展

二、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能力专业化发展

1、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2、增强教师的合作交流能力

3、提升教师的课堂引导能力。

教师是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者,问题即课题,有志于参加研究的教育工作者,第一项工作就是选题。为了选取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就需要学习,钻研教育理论,搜集与分析有关的教育研究情报资料;需要对以往的教育工作经验进行回顾;对面临的各种教育现象细心观察、思索,对大大小小的教育实际问题进行整理、辩析;还要对主客观条件作出正确的分析、估价,很明显,选题就是教师自我提高的过程。

正确的选题形式不容易,形成一个适合个人长期研究的选题更不容易,最终形成自己关于某些教育问题的系统观点,研究课题的逐步形成,必然会带来教师更加学习的新气象,其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在其促进下不断发展自身条件,由生存阶段到关注情景阶段,再到关注学生阶段的间隔,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才能专业化。

一、新课题促进教师的知识专业化发展

课题研究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专业学科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同时,要求教师要自觉培养实施综合课程的能力。一个专业化的教师所拥有的学科专业知识应当比他所教的学科基础知识更丰富、深厚;应当是一个一般科学文化的继承者和创新者,能够自如应对和处理一般性社会事务,在学科知识的交叉、融会中寻找到突破口,创新、丰富和发展科学文化知识:应当是一个活的“大教育者”,不仅能开展学科专业教育,而且能给学生更广泛的影响,除了搞好教学之外,还必须了解教育活动的规律和学乍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另外,作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要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外语水平,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还要发展职业道德,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学生有更细微的关心.更充分的耐心和更强烈的爱心,有更高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总之,新课程增强了教师自我提高的观念。

一个教师走上岗位前只有具备了这七个方面的基本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新手教师,才能为其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的能力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能力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最突出的外在表现。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在原有基本能力(如:设计教学能力、教材呈现能力、反省能力、准确评价学生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等)的基础上,还要提高并发展多种新的能力。

1.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情境教学日益风行,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优化作用更加明显。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知识的整合,适当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教师应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增强教师的合作交流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强调教师的合作能力既是教师工作特点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的合作交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教师间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与家长交流交往、与专家合作、与管理者合作等。教师间合作指教师教学前的合作设计、合作备课、合作指导及课后的合作说课、评议、反思等。一方面.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加强课程的整合,形成综合课程,这将消除教师之间相互争夺时间,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现象,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教师要形成弹性化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使教师集体协调一致,教师之间团结配合。另一方面,由于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通过交流,彼此得到心理支持,相互启发、相互借鉴.从而强化反思,汲取力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分担

繁重的工作压力,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使每个人的优势整合为集体的智慧,更是新课题研究的需要

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系统生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真正有效的管理和教学来源于学生发自内心自治、自主、合作与负责的良好习惯。如果教师能保持一种宽容、理解、接纳和支持的态度,与学生实现平等和谐的沟通与合作.就能由内而外地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反之,缺乏良好师生关系的支持,再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施策略,都无法实现其初衷。为此,新课程从构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的新思想和新策略出发,积极倡导师生形成交互性的“学习共同体”,促使教师把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拿到课堂上现场展示给学生,师生共同合作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紧密地结合起来。

虽然教师与家长之间有着根本一致的利益关系。是共同教育好下一代的合作伙伴,但是,在教育实践的活动中,由于许多主客观的原因,二者在思想观念、教育心理及行为上仍然存在着不理解和对抗的可能,所以保持经常、密切的交流和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教育作为新课程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力量和一员(家庭课程),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助手、推动师生形成交互性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已成为家庭教育的需要,学校教育的需要,更是课题研究的需要。

此外,教师还应加强与教育专家、社会、教育管理者等之间的合作。使课题研究落实在行动上,形成教育的合力,最终运用集体的智慧及合作的力量顺利地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3.提升教师课堂引导能力

从课堂引导能力可以解释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遵循教学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而巧妙地引发诱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学会思考和言语表达。教师的课堂引导能力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常用的引导方式主要有:情感引导,即创设情境,通过情感启发学生产生情感反应,进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兴趣引导,即根据学生的兴趣所在呈现知识,引导学生为满足其学习欲望而进行探究性学习:游戏引导,即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引出学习内容,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发现、掌握知识:提问引导,即教师用言语讲授、质疑问难的策略向学生

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所学的知识,提问引导要做到所提问题富有鼓励性、开放性、序列性(即递进性)和提示性:实物或模型引导,即教师在课堂上呈现教学用具或教学模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情境综合使用这些技巧。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很高的课堂引导能力,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合理地选择引导方式、引导时间,并注意引导深度,充分体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功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题研究来源于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一定的投入(时间、人才、能力、财力),对样本的选择、研究的可行性,以及人力、物力的配置与保证等方面予以推敲,斟酌,就需要老师建立人本化的管理机制:科学、民主。参考文献:

《河南教育》

《郑州教研》

第三篇:《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总课题

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中期研究报告

课题摘要: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学校,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本课题根据吉化九中两年来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轨迹,探索了一条提高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并从中总结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其本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是学校教育持续改进的最深刻的变革力量,是学校教育不断提升的动力源泉。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被世界所公认。早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就提出了“教师职业即专业性职业”的观点。1996年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又明确指出改善教师地位,“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不少国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教育是专业教育。我国在《教师法》中也规定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不可避免地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落实“十一五”工作规划,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构建和谐普惠的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建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师培养工作机制,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校承担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现实意义

首先,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各种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我校地理教师的课改理念逐渐增强,也曾参与过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若干课题,但科研的意识不强烈,教学教研活动开展不活跃,对理念的更新到教学实践的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困惑,缺少个人发展的目标和规划,缺少创新的动力,长此以往产生了职业倦怠。

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以地理教师为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既注重解决当前学校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运用各种策略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质量,增强教师主动学习研究的意识,以研促教,以教促研,最终达到全面促进地理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2、理论意义

通过三年“地理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探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总结研究的经验,将实验的结果提升为理论,为今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教师成熟发展阶段论

福勒和布朗(Fuller & Brown 1975)指出:一个教师的成熟发展必须经过四个阶段:

1、学前关注阶段:职前培养阶段。对于教师的角色处于想象阶段。

2、早期生存关注阶段:初次任教阶段。能否得到领导的赞扬、同事的认可、学生的尊重、家长的满意是能否顺利渡过这一阶段的关键所在。

3、教学情景关注阶段:教师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学情景中的种种问题和限制上,他们关注学校能否提供他们教学上所需的资源和条件。但他们所关注的仍是他们在教学情景中的教学表现。

4、关注学生发展阶段:此阶段的教师,已能自如地把注意力从自我身上转移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上。经过前三阶段的发展,他们已能适应现实的教学情景和本身的工作任务。因此,他们更能够专注于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成果。

(二)教师成熟发展循环论

菲斯勒(Fessler,1985)提出。所谓循环,即认为教师的发展轨迹并非是一种直线式的阶段模式,而是一种具有可循环的、可重生的发展系统。教师的发展是个人环境(家庭影响、成长经历、重要事件、个人气质和个体经验等);组织环境(学校自然环境、人际环境、专业组织机构、管理风格和社会期望等)和生涯环境(职业引导、能力建立、职业热情、生涯挫折等)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教师不仅是一种行业,更是一种专业;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途径是对教学进行持续不断地研究和反思;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在师生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教学相长;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过程,教师是发展中的个体,教师必须以教师专业发展的思想引导自己成长,在不断丰富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的同时,加强自身专业精神的修养与提高。建构论认为:随着皮亚杰对人的认识发生机制的研究以及建构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认为知识是不固定的,不断扩展的,是在学习者和教学者之间互动共同建构的。因此,强调教师是成长过程中的人,需要不断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知识变成完全个人化的而不是外在于自己的东西。反思论范式:主张教师的成长应该培植起反思的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这种培养范式正逐渐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主流。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1、研究内容:

力争通过四年时间,探索一条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培养地理教师强烈的专业发展意识,达到“要我发展——我要发展——我能发展”的理想境界;要有强烈的反思意识,在反思中不断进步,不断前进;要有强烈的科研意识,由教书匠向教育家不断迈进。使地理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应对未来社会教育挑战的能力;在教育理论、学科专业和文化修养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育思想、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探索成果,有显著的教育教学业绩。在此基础上,发掘和培养一批面向21世纪的骨干教师、名优教师,通过其示范和表率作用,带动教研组整体素质的提高。

2、研究目标:

①健全的专业情意

钟情于地理教育事业,并把从事地理教育工作看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具有坚定的职业认同感,强烈的职业成就感,良好的职业责任感。

②先进的专业理念

具有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进步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具有符合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地理课程观、地理教学观、地理评价观;具有符合地理学科特点的科学观、人地观、可持续发展观;

③广博的专业知识

多读书、勤思考、善积累、常反思。不仅复习巩固地理学科的专业知识,及时了解地理学科的教研动态,同时也要研读教育专家的论著,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达到既广博又精深的专业知识储备。

④精干的专业能力

具备稳健扎实,实用性强的地理基本功;具备对地理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和考察的思维力;具备业务娴熟、运用自如的地理综合实践能力;具备运用地理专业软件进行地理教学等的地理教师专业能力。

⑤远见的专业发展

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意识,达到“要我发展——我要发展——我能发展”的理想境界;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方法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2月)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组织成员学习了《吉林市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实施意见》,孔凡哲教授的专家报告《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认识了教师专业发展对教育事业的影响,明确进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的重要性。

2、组建课题组,明确责任分工。2010年10月,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确定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应的责任分工

3、确立课题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计划。围绕课题的目标与课题实施背景,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课题组成员开展了科学的论证,设计研究方案,填写课题《申请议定书》,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具体的操作步骤。

4、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科研能力。利用教研组备课,组织成员学习了“建构主义理论”“校本教研”“多元智能理论”等。

(二)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3月—至今)

1、利用集体备课,提高教学能力

采取“先行课”引领集体备课的方式,严格按照“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细备”三个程序进行“说课、听课、评课”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2、、利用化雨杯,锤炼教学艺术

利用学校举办的“化雨杯”活动,组织教师积极参与观摩课的听、评课工作,即时进行反思,积极参与“同课异构”,立足课堂,引用所学理念,模仿名家名师,锤炼自身的教学艺术。

4、利用自学,提高专业水平

阅读专业书籍《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中国国家地理》等现刊,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研读教育专家的论著,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

5、利用学院大赛,增强合作意识

利用学院举办的“学苑杯”备课大赛和组题大赛的机会,通过任务分工、相互合作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提升教研组的凝聚力。

6、利用名师讲坛,提高职业道德

利用学校每个月组织的名师讲坛,学习名优教师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学习他们忘我工作的敬业态度,学习他们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理论成果

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是构建和谐、普惠教育体系的工程,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工程,是创建科学、合理、高效的名师培养机制的工程。它关系到教师队伍的质量,关系到民族教育的兴衰,为此名师工程应讲求策略,合理规划,共谋发展。

1.名师引领的策略

名师是一面旗帜,引领着教师队伍向着更高更强的方向前进;名师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年轻教师的执迷心田;名师是一座桥梁,背负着国家教育的美好明天。名师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名师应以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来影响他人;以学而不厌、认真务实的工作精神来打动他人;以乐观向上、心胸豁达的工作态度感染他人。借助名优地理教师的示范、激励、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地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带动全市地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理论奠基的策略

理论是实践的基石,没有思想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只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工作。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定期组织教师“走出去”与本市学校进行学术交流,与其他省市的学校进行交流,感受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定期把教育专家“请进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帮助教师在梳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更新观念,深刻反思,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可以通过自读自学活动,摘抄笔记、记录反思促进教师学思结合,联系实际,融会贯通。

3.注重实践的策略

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着实践。只有在反复的实践教学中,理论才能得以证实和运用。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为此课堂教学是我们的根本,上课、观课、评课、反思是提高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平时教师应参与优质课、研讨课,积极评课,即时进行反思。立足课堂,引用所学理念,模仿名家名师,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水平,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锤炼自身的教育艺术。

4.任务驱动的策略

为了保障教师高效地工作,快速地进步成长,敦促教师顺利地完成既定的目标,学校要为教师的发展创造外部环境,为教师的成长搭建绿色平台。每个学期作为学校要求的任务,要求教师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如:写一篇读书心得、写一篇教学反思、写一篇教学案例、上一节精品课、写一篇教学论文等等。在任务驱动下,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以任务驱动为手段,引导教师在创新性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自我突破。

5、规划发展的策略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不仅社会在变革,学校在变革,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进行自我变革。这种自我变革的重要手段就是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教师每个学期不仅思考自己的个人发展规划,设计出自己在这个学期的提升目标和行动计划,而且还应该对学生的发展目标做出规

划,设计出学生在本学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目标。只有建立起充满活力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以自我规划作为动力,开发自身的潜能,实现自我管理,使教师变成教育教学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才能使教师的专业发展逐步走向独立自主的轨道,最终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境界

6、支持、管理的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学校在时间、资源等方面的必要支持和管理。首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针对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应当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使之成为从外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力量,如建立档案袋管理制度,地理学科建设制度,地理基本功训练制度等;其次,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努力创造条件使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结成伙伴,通过探索、交流与对话创造出新的教师教育文化。此外,充分的学习和合作时间、丰富的学习和教学资源、友善的同事关系和支持性的领导方式、互动的师生交流和相互理解等,共同构成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实践成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三年来,在市学院的督导下,在基地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专家的亲自指挥下,地理名优教师在各个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七、课题研究带来的思考

1、一流的教育,需要有一流的名校,一流的名校需要有一流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是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工程,是一项功盖千秋万代的教育工程。所以本次课题研究没有结束,才刚刚开始。它随着社会的变革,人才的需求,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要加强。

2、为了应对知识的快速更新,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教师个人应该有专业发展的需求,由内而外释放自己想要发展的愿望,运用自我约束力,自我规划力,自我管理能力,把专业发展看作自己日常的一项教学工作,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最终实现自己人生和事业上的双飞跃。

3、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只靠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和个人的愿望,也应该得到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挖掘途径,这就需要学校和政府的大力投入。从本次课题研究情况来看,学校和学院给教师提供的理论学习机会较少,教师们没有得到专家的亲临指导,所以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提高教慢。

参考文献 :

[1]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探讨教师教育

[2] 教师团队策略研究作者:吕巧芳

[3]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内涵的关键作者王建军

[4]论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意义与内涵

[5]运用教育信息化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课题作者闫杰张爱迪

[6] 《以校为本 研评一体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实验结题报告作者赵艳霞

[7] 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些基本理论作者 卢晓中

[8]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地理卷陈尔寿

第四篇:开展小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开展小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万红云

——玉带山小学教师校本培训讲座稿

一、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校本研培的一种新形式。它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的整合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研修活动。也称其为“微型课题研究”。

1、概念

教师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在短时期内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加以研究,探寻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的对策的课题研究形式。

2、特点

研究范围局部化—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

研究内容具体化——探寻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的对策

研究方式简易化——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加以研究

研究周期短期化——短时期内(半年至一年)

3、小课题的优势

一是切入点小。即教师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具体、最真实的问题开展研究。这就使研究易于把握和操作,避免了以往一提到课题就片面追求大而空、忽视实效性和针对性、到头来教师仍感到自己离科研太遥远的“务虚”现象;

二是方向明。小课题研究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认识它,一个是解决它。这里的它,指的是小课题研究的主题。比如:三年级铅笔字如何向钢笔字过渡研究就是为了解决铅笔字向钢笔字过渡的问题;更多的小课题研究就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研究。

三是周期短。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半年。从而克服大课题研究三年五年才能结题,周期长见效慢、人员变动大热情容易消耗等弊端;

四是难度相对降低。校本小课题研究目标明确单一,针对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操作程序也就相对简单。教师只要明确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研究、如何研究、研究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就可在学校申请立项,在实践中开展研究。这样的研究使教师很容易享受到教科研的成就感。

五是收效高。收效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易成功,能够在对教学的某些问题有所突破;二是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发展的推动力。这也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充分体现。

二、为什么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

1、校本小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相长”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但怎么就能教学相长呢?靠研究。现实里,我们很多老师更看重“奉献”而字,而很少端详“研究”,甘当人梯,却不思自己也可以爬上高地眺望远处的风景。我们来看看教师的生命图景:新职教师,热情洋溢,摩拳擦掌。因为他面对的是陌生的教育情境,一切都感到好奇,于是很兴奋,于是很投入。几年后,熟悉了环境,明白了套路,陌生感消失了,原来教育工作就这么回事: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试卷讲评,学期小结,还有一点,要撕得下面子,镇得住学生,千教万教,分数不能少;千学万学,提高分数最重要。得,一切似乎都已参透。于是就这么回事的教育就这么教吧,于是日复一日,今天重复昨天的故事,明天还是今天的延续,职业的倦怠随之产生,自己也在最具创造性的教育劳动中沦落为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

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通常要经历两个转化,一个是从教学新手向教学能手的转化,另一个是从教学能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第一个转化可以依托教育教学的不断积累,从而提高实践能力;第二个转化则更多需要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激起他们学习和解决教育实践难题的兴趣,促使他们通过科学研究把握教育教学理论,并且不断地总结、概括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力争在教育教学中有所创新,逐步向既能教学又能科研的研究型教师转化。而校本小课题研究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决定了它是使教师向研究型转化、获得自我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2、校本小课题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问题涉及到德育工作中的问题、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等;教学问题涉及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问题,如导言激趣的问题、板书设计艺术性的问题,提高提问质量的问题,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性的问题,练习及评价有效性的问题等等。有效的问题研究,才能支持并生发出有效的教育教学。教师通过小课题研究,有助于澄清自身课堂所遮蔽的种种问题,并做出及时、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学校所做的一切努力,最后落脚都在学生身上:让学生得到发展,有个性的发展,生动活泼的发展。做小课题研究其视角理所当然聚焦于学生,是为了学生的研究,为了学生更好发展的研究。这种研究无论是从理论构想到实践观察都毫无疑问地让学生得益,为什么?

其一、你是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的,当遇到问题时,不会情绪性地处理。冷静意味考虑问题的周全,冷静意味老师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会从事情的前因后果上分析,这就避免了遇事一味迁怒于学生,搞泰山压顶式的“暴政”。

其二、你是用科学的方法来设计教育教学的细节的。设计是在先进理论烛照下的规划,细节着眼问题解决的救治。如此说来,精心的准备,周到的安排,科学的方法,决定了教育教学的最优化可能。课堂高效,救火式的加班加点重复劳动便成为历史。当教与学保持一种新鲜感,它美丽的本真面貌便会自然地显露出来。

其三、你是以研究的姿态走近学生的,你的心里满怀期待。期待是什么?是一种温柔,是一种甜蜜。而温暖是可以传递的,热情也可以感染。相信学生会从你的眉宇间读出你人格的魅力。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我说:研究,本质是一种爱的行为艺术。

三、如何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

如何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我们再来看一则小课题研究案例:

江苏某小学教师王存宝,在反思他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绝大多数学生不关注教师的作文批语。他对此还曾做过一个调查,将学生新近完成的一篇作文精心批阅,写上详尽的批语,分发下去。一个星期后,在阶段考试中又出了相同的作文题,提出了相同的写作要求。在批卷时,王老师将学生的前后两篇同题作文进行了对照,结果发现56名学生中有49名同学写了相同题材,而这49名相同题材作文中,仅有8名学生能看出较为“珍惜”教师的心血,研读了批语中的指导,对作文做了修改和调整。这一发现引起了王老师的深思,他逐个地找学生谈心交流,又深刻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作文批阅方式,感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教师评价霸权”惹的祸:学生因为被动挨“批”,而失去写作和修改的兴趣;教师、学生、文本三方缺少交流,“师生间平等互动”只是口号„„于是,王老师经过思考,确立了一个校本小课题《师生互动交流 提高作文批阅的有效性研究》。

王老师确立了《师生交流互动,提高作文批阅的有效性研究》的小课题后,就开始围绕这一课题,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并设计新的作文批阅形式,并在实践(行动)中进行尝试:在批好的作文后面增加“回音壁”,留给学生写“对教师批语的批语”;讲评作文之前,留给学生对比阅读自己原作与改后作的时间;增加面批比率,与学生、一道赏析他们的得意之作;鼓励学生进行“第二次习作”„„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学生不看教师评语的现象不见了,学生主动和教师交流的热情提高了。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再次感受小课题研究并不神秘,无非就是动脑筋工作,让工作更有效。细琢磨,这则案例告知了我们小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

第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立课题。

王老师的选题先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学生不关注教师批语”。但这个问题还不能直接构成课题:如《学生不关注教师批语的研究》、《学生为什么不关注教师批语》、《如何让学生关注教师批语》„„这样的课题名称都不够准确。问题转化为课题,还要对问题的成因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特别要着眼于问题的解决。王老师对“学生不关注教师批语”这一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反思问题产生的根源及本质:“教师评价霸权、师生间缺乏平等交流互动”,于是进一步明晰问题、确立研究课题:《师生交流互动,提高作文批阅的有效性研究》。从问题到课题,是一个由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到明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不断思考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正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提升的过程。

但是,在我们确立课题时,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问题很多,不知选什么好。学生自律方面有问题,学习习惯态度上有问题,学习能力、方法有问题。那么多问题,不知抓什么好了。在一些大公司的办公室,我们常常会看到工作人员把一些工作内容与日程安排什么的写在卡片上,粘贴于墙壁,提醒自己,这是我近期要解决的问题。小课题研究的选题,某种意义上,就是明确近一段时期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使之“上墙”的过程。所以哪一个问题可“上墙”?回答是:急切需要解决的先上墙;自己有能力解决的先上墙;自己有兴趣解决的先上墙;身边有资源可资问题解决的先上墙。二是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第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研究方案。(知行)

问题确定了,怎么来解决?得拿出个方案来。进行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让教师在充分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寻找方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是小课题研究最关键的一步。借鉴别人经验的方法很多,读相关专业书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向老教师学习,然后通过分析与综合,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王存宝老师确立了《师生交流互动,提高作文批阅的有效性研究》的小课题后,就开始围绕这一课题,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并设计新的作文批阅形式:在批好的作文后面增加“回音壁”,留给学生写“对教师批语的批语”;讲评作文之前,留给学生对比阅读自己原作与改后作的时间;增加面批比率,与学生、一道赏析他们的得意之作;鼓励学生进行“第二次习作”„„

第三,用拟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行知)

王老师运用确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践(行动)中进行尝试: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学生不看教师评语的现象不见了,学生主动和教师交流的热情提高了。但是,课题实施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思考、不断调整设计思路

第四、总结与反思

问题解决后,教师要善于把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小论文,也可以是教育叙事,写自己这一过程的心路历程,谈谈体会,还可以写成教育教学案例,形成典型经验。这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对小课题研究的“成果”应该有一种新的认识:参与研究本身就是成果,研究的价值重在研究的经历。所以教师应该以学习笔记、资料摘记、研究日记、随笔、案例、课例、反思、教育叙事、阶段总结等多种形式,详实地记录研究过程,在研究结束时最好能够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这样才能更好地总结自己的做法,提升自己的认识,享受到更大的小课题研究的快乐。

校本小课题这样一种短平快的研究形态,应当是我们每个教师专业发展应对新课程的“快乐便桥”,每位教师都有权力享受到这种快乐,也应该去享受这种快乐。因为它记载的是自己的故事,是自己的自传报告,谱写的是自己的人生!

结束语: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课堂开始,以理性的眼光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由现实问题催生的“小课题”,或许还带有“小家碧玉”的气质,带有“田野草根”的气息,但是,在小课题的学习与研究中,你定能深刻地感受到“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解决”对专业发展的提升作用,也能真切地体验到“经历着的研究者”的充实与自在!

第五篇: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精选)

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009-4-11

一、什么是校本小课题研究

校本小课题研究是校本研培的一种新形式。它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的整合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研修活动。也称其为“校本微型课题研究”。要界定“校本小课题研究”的概念,应该首先明确“校本”和“小”的含义。

“校本”是校本小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立足学校,从学校实际出发,为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同时更强调学校对这项研究工作的全面管理。

“小”并不是说研究的问题无足轻重、不关痛痒,恰恰相反,小课题研究应该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如新时期教学工作面临的种种问题,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学生学习品质培养、学习方法指导、学习习惯养成研究等。这些问题都是关键问题,但也是大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要结合实际、自己的特长及兴趣,寻找“小”的切入点,从而在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小”主要有三方面含义和意义。一是切入点小,即教师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具体、最真实的问题开展研究。这就使研究易于把握和操作,避免了以往一提到课题就片面追求大而空、忽视实效性和针对性、到头来教师仍感到自己离科研太遥远的“务虚”现象;二是时间短,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半年。从而克服大课题研究三年五年才能结题,周期长见效慢、人员变动大热情容易消耗等弊端;三是难度相对降低,校本小课题研究目标明确单一,针对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操作程序也就相对简单。教师只要明确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研究、如何研究、研究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就可在学校申请立项,在实践中开展研究。这样的研究使教师很容易享受到教科研的成就感。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校本小课题研究:

从学校实际出发,教师把教育教学中真实的具体的问题,转化为课题加以研究的活动。它具有短平快的特点。从研究的对象上看,可分为教育问题研究和教学问题研究;从课题的来源上,可分为实践中具体问题的研究、总课题分解出的子课题的研究等等。

二、为什么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

1、校本小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以住课题研究中,一提到研究,教师就望而却步。其实我们所倡导的小课题研究,是围绕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做一番学习、设计、思考和总结,这其实就是研究,并且是最真实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研究能力自然得以提升。有些学校,一提到课题,首先就有一种畏难情绪,认为缺乏有研究水平的老师,无法进行课题研究。从另一角度说,也正因为我们“缺乏”研究水平,我们才要组织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研究能力。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通常要经历两个转化,一个是从教学新手向教学能手的转化,另一个是从教学能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第一个转化可以依托教育教学的不断积累,从而提高实践能力;第二个转化则更多需要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激起他们学习和解决教育实践难题的兴趣,促使他们通过科学研究把握教育教学理论,并且不断地总结、概括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力争在教育教学中有所创新,逐步向既能教学又能科研的研究型教师转化。而校本小课题研究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决定了它是使教师向研究型转化、获得自我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2、校本小课题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问题涉及到德育工作中的问题、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等;教学问题涉及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问题,如导言激趣的问题、板书设计艺术性的问题,提高提问质量的问题,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性的问题,练习及评价有效性的问题等等。有效的问题研究,才能支持并生发出有效的教育教学。教师通过小课题研究,有助于澄清自身课堂所遮蔽的种种问题,并做出及时、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如何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包括选题、学习、设计、实验、总结等基本环节。这个过程也正是行动研究的过程,即在行动中反思和学习,为了行动而研究。

这个过程中“选题”是研究的起始,也是决定研究质量的关键。选题的来源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原有研究课题的分解,二是教育教学中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

先说研究课题的分解。一个大的研究课题,往往是一个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的体现(如XX中学的成功教育、XX中学的交往教学、XX中学的综合实践、XX中学的小课题研究)。实践证明,要想把大课题落到实处,必须细化目标、明确分工。而教师根据实际,确立相应的具体的子课题,并把这些子课题作为校本小课题去研究,是最具有成效的(如《有效教学研究》可以根据校本、学科、学年段、方法策略等进一步分解,还可以根据教学环节,把课题再进一步分解成提问的有效性、板书的有效性、练习的有效性、作业的有效性、评价的有效性等)。

当然,开展校本小课题的研究,并不是否定或淡化科研大课题的研究。大课题研究是统领,小课题研究是细化。倡导小课题研究,正是让教师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推动大课题的有效研究。学校和教师要把小课题研究和大课题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既要把大课题分解为小课题,把小课题研究作为推动大课题研究的有效途径;又要在小课题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整体思路,及时确立能反映学校和自己教育教学特色的大课题。

再说真实有价值的问题。这里的“真实”,是指确实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是人云亦云的问题;“有价值”是指具有一定普遍性,有利于探索规律、寻求解决办法,值得去研究的问题,尤其是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它们可能是教研室“下发”的问题,可能是“会课”提出的问题,可能“会诊”发现的问题,更可能是教师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出来的问题。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惯习”的审视和觉醒,它是校本小课题研究最主要的“问题”来源,也是使“问题”逐步清晰的重要手段。教师每天都要经历课堂生活,要面对自己特定的那个班以及班上若干特定的学生,要面对种种新的或老的教学问题:为什么这条公式学生总也不会用呢?为什么这个单词学生总读不准呢?为什么学生总是不愿举手发言呢?为什么学生今天的练习会出现这么多的错误呢?……这许多的问题都召唤着教师去学习、反思和改进。教师反思意识反思习惯的形成,又往往与学校创设的反思机制和氛围有直接联系。

江苏淮阴中学编制了《教师教学反思提纲》,从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等各个环节,用设问的句式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你在课堂上对学生始终是尊重和鼓励的态度吗?”“你觉得学生的对学习内容有兴趣吗?”“你经常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你的讲授和解释清楚吗?符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认识规律吗?”“你的讲解是陈述式,还是启发、引导、点拨式?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能力训练是充分的吗?”这些问题既是提醒,也是督促,同时也引领教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寻求解决的途径。

反思能够促进真实有价值的问题“浮出水面”,但这些问题本身往往并不能直接构成课题。从问题到课题,还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

案例:

江苏某小学教师王存宝,在反思他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绝大多数学生不关注教师的作文批语。他对此还曾做过一个调查,将学生新近完成的一篇作文精心批阅,写上详尽的批语,分发下去。一个星期后,在阶段考试中又出了相同的作文题,提出了相同的写作要求。在批卷时,王老师将学生的前后两篇同题作文进行了对照,结果发现56名学生中有49同学写了相同题材,而这49名相同题材作文中,仅有8名学生能看出较为“珍惜”教师的心血,研读了批语中的指导,对作文做了修改和调整。这一发现引起了王老师的深思,他逐个地找学生谈心交流,又深刻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作文批阅方式,感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教师评价霸权”惹的祸:学生因为被动挨“批”,而失去写作和修改的兴趣;教师、学生、文本三方缺少交流,“师生间平等互动”只是口号……于是,王老师经过思考,确立了一个校本小课题《师生互动交流提高作文批阅的有效性研究》。

从这里不难看出,王老师的选题先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学生不关注教师批语”。但这个问题还不能直接构成课题:如《学生不关注教师批语的研究》、《学生为什么不关注教师批语》、《如何让学生关注教师批语》……这样的课题名称都不够准确。问题转化为课题,还要对问题的成因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特别要着眼于问题的解决。王老师对“学生不关注教师批语”这一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反思问题产生的根源及本质:“教师评价霸权、师生间缺乏平等交流互动”,于是进一步明晰问题、确立研究课题:《师生交流互动,提高作文批阅的有效性研究》。从问题到课题,是一个由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到明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不断思考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正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提升的过程。确立了课题,并不是研究的结束,而只是研究的开始。接下来还要经历学习、设计、实验、反思、调整等一系列相互融合的过程,也就是课题的实施过程。王存宝老师确立了《师生交流互动,提高作文批阅的有效性研究》的小课题后,就开始围绕这一课题,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并设计新的作文批阅形式,并在实践(行动)中进行尝试:在批好的作文后面增加“回音壁”,留给学生写“对教师批语的批语”;讲评作文之前,留给学生对比阅读自己原作与改后作的时间;增加面批比率,与学生、一道赏析他们的得意之作;鼓励学生进行“第二次习作”……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学生不看教师评语的现象不见了,学生主动和教师交流的热情提高了。

由此可见,课题实施过程,也就是按设想和设计,寻求、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过程。王老师通过设立“回音壁”、引导学生前后对比阅读、增加面批比率,鼓励学生“第二次习作”等一系列师生交流互动的方法和策略,使自己的研究具有了真实性、自主性、可行性,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当然,课题实施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思考、不断调整设计思路。最近从网上又看到了王存宝老师的一个小课题研究案例,也是关于作文教学的,最初的课题题目叫《强化作文讲评 缩短学生与“故事”的距离》:在一次记事的作文训练中,王老师发现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语言平淡(这可能也是我们很多语文教师早就发现并为之大伤脑筋的问题)。王老师分析了原因,觉得根源是学生和他自己写作的“故事”有距离,“作者”游离在“故事”之外。王老师决定从作文讲评入手,先选出几篇优秀习作读读,引导和带动一下;又选出几篇病文,大评大批,希望以此引起学生注意,缩短他们与他们的“故事”的距离。但没想到,尝试了几次,效果并不明显。王老师陷入了研究的“困境”中(这可能是我们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都要经历的情况。大凡研究,都可能有困境和失败,有时候,困境预示着一种转变,失败也往往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收获。关键是面对困境和失败,如何

及时做出调整)。王老师是这样调整的:他进一步反思问题的根源和本质,决定改变作文讲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情境,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又是一堂讲评课,讲评上周记事作文《爸爸(妈妈),您让我受委屈了》。王老师选出几篇内容较空洞、语言较平淡的学生习作,由其作者出任编剧兼导演,招几名演员,成立小剧组,就以他的作文为蓝本,编演习作剧。爱好表演的天性使学生们劲头十足。但折腾了大半堂后,好几个剧组自然解散,仅存的两个小组勉强表演后竟然没激起一点掌声。看着一群耷拉着脑袋的小导演们,王老师请他们交流执导自己作文的感受。

“我作文中所写的几处对话,没能很好地突出人物特点,使得性急的爸爸、温柔的妈妈,只是一种空腔调……”一个同学没说完,另一个同学就抢着说:“我也是,写人物对话时,没把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写好,所以演员们很难把握。”又一个同学接着说:“在导演的过程中,我才发现我构思的情节很粗糙,有很多地方没展开,甚至有些地方前后矛盾。我写的是和爸爸一起去学骑马的故事,作文中只用了一句„爸爸骑上马向目标奔去‟,在指导他们表演骑马时,我才发现其实我们骑马有好多细致连贯的动作:双手抓紧缰绳,左脚踩上马蹬,身子向上一纵,右脚跨过马背,稳稳地坐上去,身子前倾,右手一拍马屁股,那马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向目标……”这时,那些被邀请出演的小演员们也忍不住插话:“我看××的作文,通篇人物都像是哑巴,没一处人物对话,写得太简单了,我们几个跟着他还没跳几个动作就没戏了……”

王老师从不少同学的眼神里,已经读出了“豁然开朗”和“急不可待”。他马上让学生开始了“第二次习作”。这回再批阅时,王老师欣喜地发现他的“另类”尝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作文情节起伏,人物活灵活现,读着让人有酣畅淋漓之感……

像王老师的这种小课题研究,正是校本化、师本化的最本原的教师研究——研究的原动力来自教师当下经历的教学事件;研究的对象就是教师自身教学中碰到的真问题真困惑;研究目标直指教学方式的改进;研究过程就是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结果就在于突破教学困境,形成解决类似问题的新认识新方法,生成“自我话语”,使“个人理论”得以扩充。

所以说,校本小课题这样一种短平快的研究形态,应当是我们每个教师专业发展应对新课程的“快乐便桥”。每位教师都有权力享受到这种快乐,也应该去享受这种快乐。为了让我们的老师更好地享受到这种快乐,最后再强调一点:每位教师在研究中要不断学习、思考和总结,注重对成果资料的积累。对小课题研究的“成果”应该有一种新的认识:参与研究本身就是成果,研究的价值重在研究的经历。所以教师应该以学习笔记、资料摘记、研究日记、随笔、案例、课例、反思、教育叙事、阶段总结等多种形式,详实地记录研究过程,并建议骨干教师在研究结束时最好能够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这样才能更好地总结自己的做法,提升自己的认识,享受到更大的小课题研究的快乐。当然,小课题研究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种新生事物。有待于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总结和完善。

下载5课题研究实践中的教师专业发展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5课题研究实践中的教师专业发展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随时充实新知识并鼓励自我成长,加快自身知识的新陈代谢,使自......

    2010年教师专业发展总课题

    《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子课题 地理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摘要: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学校,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本课题根据吉化......

    立足课题研究 搭建发展平台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立足课题研究 搭建发展平台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齐河四中 马红燕 教科研工作是学校教育质量上新台阶、新水平的重要条件,是学校办出特色的重要途径,因此,我校以“以人为本, 科研......

    课题研究与教师发展(优秀范文五篇)

    课题研究与教师发展 学科实践教学与教育教学科研的有机衔接与高效渗透,一直是我们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我们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瓶颈。安于现状的心理,使我们的教师不愿专业成......

    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汇编)

    一线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校本培训材料 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是《一线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说起课题研究,老师们可能感觉它离自己的距离很遥远。课题研究,一向给人的感......

    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是果,科研是根。一个人教师想要把教学搞好,就得不断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科研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教学实践......

    教师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教师课题研究心得体会1 4月17日下午,我有幸聆听了伍海云教授的《做小课题研究,当大作为的老师》专题讲座。我认真地听着,详细地记录笔记。伍海云教授深入浅出对课题研究作了方......

    开展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开展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 目前课题研究现状及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重要性。 当前,学校课题研究存在选题大、内容空、教师难操作、成果无实效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