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学(上)

时间:2019-05-13 04:3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教学(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教学(上)》。

第一篇:教育学教学(上)

第八章

教学(上)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学、教学模式、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了解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教学模式的分类、教学原则应遵循的要求、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与评价,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定义

所渭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牛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实现的。

二、教学的任务

(一)关于教学任务的传统表述

先前我国理论界关于教学任务的研究,主要是在学习前苏联教学论和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传统的关于教学任务的认识,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二)近些年以来我国关于教学任务的不同表述

目前,在国内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推行的以及由各种学术团体发起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在任务和目标的表述上做了许多改革,表现之一就是不再恪守国内的传统,采用了类似发达国家的方式,将思想感情和能力的培养置于教学任务中居前的位置,同时将学习知识的任务放在靠后的位置。显然,这样的变化,意在改变长期来在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过于强调知识,以至忽视了思想感情和能力培养的倾向。

第二节

教学活动的本质及模式

一、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

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因此它应该服从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如认识是人脑的反映,认识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过程的规律等等。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认识活动,既要受到这些认识规律的制约,又表现出了它自己独特的特征。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一)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认识主要指中小学生的认识,这是教学认识最具决定性的特征,下面几条特征也要受到这一决定性特征的制约。

(二)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

学生的认识在总体上是去认识人类已知的事物,在认识的对象和方式上都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首先,认识的对象是间接的。学生学习的知识不是本人亲身获得的,而是现成的、前人的认识结果,主要表现为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是数十年、数百年、数千年问由前人逐渐积累起来的,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检验的真理性知识。

其次,认识的方式是间接的。学生不是直接同事物打交道去获得对于事物的认识,而是通过读书、听讲、观察等方式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通过作业、实验等方式应用。

由于教学认识的这种间接性,使得教学活动获得了在一般认识活动中所没有的巨大优越性,这就是教学认识的高效率,学生可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掌握人类几千年认识结果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内容。应当指出,教学活动虽然是以间接认识为主,却不等于无视直接经验。而且,是否善于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是否能够将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或者与学生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对于教学活动的成功是举足轻重的。

(三)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领导之下进行的,学生的任何学习活动都不可能没有教师的指导而孤立存在。教师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必须注意以下两点: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

(四)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任何历史时期,任何国家和社会的教育都会将自己的根本利益及其要求体现在教育目的中,教学认识必然要为某种教育目的的实现服务。因此,教学认识的教育性不能够像其他认识活动中那样偶然地、自发地发挥作用,而是成为经常的、自觉的追求,成为必须有意识、花力气去实现的东西。教师必须努力保证教学认识的内容和形式、过程和方法都与教育目标方向一致,必须努力使得学生从教学认识中产生的情感、形成的价值观等是积极的、向上的,是与社会要求和教育目的相一致的。

三、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按照一般的意义,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根据国内外有关教学模式的研究和相应的定义,教学模式的概念可以这样表述: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教学模式是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多样性的关键。

(二)教学模式的种类

由于研究者的出发点和关注点不同,对于教学模式的分类也十分多样,有些比较注重模式的概括性,有些则更注重模式的具体差别。

1.关于教学模式的概括化研究

我国有的学者指出,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从根本持征上,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别,即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2.关于教学模式的全面化的研究

在西方,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最为全面、完整,最有代表性,从而影响也最为广泛的是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的成果,这些成果集中反映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在这本关于教学模式的专著中,他们提出了信息加工类、个人类、社会类、行为修正类4类教学模式,共有25种:

信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包括:概念获得模式、归纳思维模式、探究训练模式、先行组织概念模式、记忆模式、认知发展模式、生物科学探究模式。

个人类的教学模式包括: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群辩法模式、意识训练模式。

社会类教学模式包括:课堂会议模式、直率性训练模式、群体调查研究模式、角色扮演模式、法理学探究模式、研究室训练模式、社会探究模式、社会模拟模式。

行为修正类教学模式包括:相倚性管理模式、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模式、训练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减轻紧张模式、脱敏模式、使教与学的特点相适应的模式。

第三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一般地说,教学活动越是能够符合教学原则,教学活动就越是容易成功。反之,教学活动越是脱离教学原则的要求,教学活动就越是可能失败。

二、介绍几种教学原则体系

(一)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是在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原则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基本的有五条即下面讨论中的前面五条,但其内容已由我国教学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结合我国的教学实践有所发展,并补充了一些新的原则。

1.直观性原则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一般说,直观的具体手段有以下三种: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3)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2.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人深、由简到繁。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巩固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1)坚持正确的方向。

(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3)实事求是。

(4)讲究教学艺术。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尽可能广泛地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应当尽可能地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最后.应当注重中小学生发展的实际。

(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8.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

(2)尊重学生的差异。

(3)面向每一个学生。

第四节

教学的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二、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一)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在古代教育中,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即使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仍然是通过个别教学进行教育的,每个弟子之间在原有程度、学习内容、学习进度上各不相同,没有一致的要求和规定。工业革命之后,社会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教育的规模和效率都必须扩大和提高,个别教学因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表观出明显的不适应,于是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

(二)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有人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

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

课: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

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单位时间可以是50分钟、45分钟或30分钟,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四)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

可以说,没有班级授课制,就会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因为它具有这样一些突出的优越性,尽管不断受到批评和加以改革,仍然表现出长久的生命力,而且许多改革实际上是对于班级授课制的发展,而不是彻底的否定。

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地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

(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

(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由于具有这样一些局限性,人们一直在致力于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近代以来,班级授课制成为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人们并没有停止有关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而这些探索又相当集中地围绕着对于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展开,人们一直在努力,试图在保持克服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克服它的局限性。

(一)分层教学(分组教学、能力分组)

分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在西方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十分流行。一般在中学,有些学校在小学高年级实行。

1.分层类型

通常在每一年级有A、B、C、D、E五个水平,A组为最高,B组次之,余此类推。就一般情况而言,A组和D组人数都比较少,大多数学生在B、C两组。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合流运动(main stream)之后,弱智学生进入普通学校与正常学生一同学习,许多学校的E组实际是这些学生。还有一些学校只有二或三个等级。

2.分层依据

以美国部分州为例,主要依据智力测验分数、学习成就、教师意见、家长意见决定。

3.分层范围

通常在主要科目实行分层。比如,数学、英语、科学、社会。

4.分层管理

一般实行弹性机制,分层不是固定的,每学期或每学年要进行调整,层次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进步显著,可以上调,学习吃力,则可以下调。

因为是按照科目分组,实际上所有科目都在A组或所有科目都在D组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是不同的科目在不同层次的组中学习。

优点是由于增加了智力测验和成绩作为依据,同一层次内学生的基础和水平较一般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更为整齐,因此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更加便利。

由于不同科目各自分组,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学生的兴趣和差异。

缺点是在管理上比较复杂。

(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通常由4~6名在性别、学业成绩、个性特征、家庭及社会背景等方面具有异质性的学生组成。由于在每个小组内体现了合理差异,从而在全班各小组之间形成了大体均衡、可资比较的小组联合体,使各小组在大致公平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竞争。同时,由于组内各成员之间在各方面的差异与互补,又有利于各小组成员之间互助性合作活动的开展,最终促进组内每个成员的认知、社会交往、个性和积极情感的全面提高。

2.设立小组目标

学习目标为小组而不是个人设立。这样,改变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教学偏重竞争的课堂气氛,形成合理的组内互教互助、组际公平竞争的良性机制。而对小组目标,全体小组成员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每个学生能够体会到:一个人的成功并非真正的成功,只有在小组的其他成员也达到学习目标的情况下,自己才能达到目标。学习不再是自己的事。因此,成绩好、能力强的,会积极帮助其他组员,学习较差的,由于集体荣誉感和自尊心也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学习,尽量使所在小组不因自己失败而被拖后腿。这样,小组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是荣辱与共的相互依赖关系。

3.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的机制

与小组目标的设立相互联系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动力源泉。在小组奖励面前,每个小组成员都尽力为集体的成功而工作,积极承担集体义务,从而推动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保证以小组为单位实施评价,使得小组成员之间不是你输我赢的关系,而是大家输或大家赢。这种机制可以有效地调节小组合作,促进成员争取小组目标的实现。

4.个人责任的明确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成效的大小同个人是否尽责直接联系在一起。要在两方面确保责任到个人:

(1)通过将小组任务分解到个人,或全班任务先分解到小组,再分解到个人的方法,使组内每个成员都承担了小组任务中的特定部分,一个人完不成承担的任务,不仅会影响自己的成功,也会对小组或全班完成任务带来不利影响。

(2)在单元检查、小测验和竞赛中,不再允许依靠组内其他成员的帮助来证明个人掌握学习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每个组员必须靠自己力量独立完成测验。统计小组总体成绩之前要先计算个人成绩。

5.均等的成功机会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只要自己努力,有同伴之间的帮助,每个学生都可以做得很好,成功的机会是均等的。小组合作学习经常采用“个体提高分”的计分方式:个体本次测验的分数比上次测验高出来的分数。

(三)小班教学

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各阶段已经普遍实行,许多国家在教育法中规定的每班学生人数。通常在15~25人之间。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大城市也开始了小班教学的尝试。小班教学是社会和义务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对于教育公平性、公正性的进一步要求:不仅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可以预见,在今后几十年内,小班教学会成为我国义务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实行小班教学有几个问题应当给予注意:

1.取消教师分科任教或延缓教师分科年限。在多数实行小班教学的国家和地区,通常采取教师包班的方式,而不是分科任教。在小学阶段尤其普遍,甚至在一些班额仍然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和我国台湾,在小学也是教师包班。在小学阶段,各门课程的文化科学知识都是基础性的,具有合格学历的小学教师完全能够胜任。教师包班,为教师了解每个学生提供了分科任教所无法比拟的便利,也为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创造了分科任教条件下难以得到的充分条件。发达国家之所以先后将班级授课制改为小班教学,正是立足于学生发展所做的选择。

2.改革现有的班级制度以保证给予学生均等的机会。在大多数国家,小学阶段没有严格的班级组织,不存在正副班长、班委、组长相对固定的角色,各种活动所需要的工作由所有学生轮流承担。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各种锻炼,也使每个学生有机会获得不同的体验.四、复式教学

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小学,还存在着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在复式教学中,教师为某个年级学生授课称为直接教学,同时布置其他年级学生从事各种作业和练习称为间接教学或自动作业。

【学习要点】

1、识记教学的定义。

2、识记教学的任务。

3、领会教学活动的本质。

4、识记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分类。

5、识记教学原则的概念。

6、识记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并领会贯彻这些原则对教师的要求。

7、识记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8、识记班级授课制的特征,领会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9、领会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

第二篇:教学上的小总结

教学上的小总结

连麦中学 占惠英

在慢慢熟悉了课堂教学后,也逐渐发现了自己的教学死角,总是“自以为是”,将自己以为懂的简单的问题,理解为他们都懂的,当学生没有多大的反映的时候,就不会和缓的兜个弯去问他们,将他们的注意力,兴趣吸引过来,话语总是很僵硬。就比如,八年级学生,下午第一节总是很晚才过来,你又不能等得差不多的时候才开讲,所以当他们迟到又不能安静下来的时候,我就开始有点生气了,我又会在此刻去讲几句他们眼中的“大道理”,多了的时候,他们就不会管你的了。如何将话讲的有趣他们又能听进去呢,这也是我教学实践中和班主任工作中的难点。另外,除了课堂纪就是教学内容上的了,也是很生硬的,所以总结起来就是我自己的表达能力欠缺,加上未能在熟悉他们的理解力,总是高估他们,以为他们啥都懂,可是,他们呢,就是需要有个人时刻去提醒他们该注意的,如何做。

另外,从学生角度出发,还有一个问题,如何去把握那个度,度放在哪个位置,这也是一个技巧。最近发现,我的教学的问题,除了忽视他们的理解程度外,就是我自己的度把握不准而且不够清晰,总是变换无常,这也就是没有做好九成的准备吧,还留下一成交给预计不到的情况。

最后,还是那句,陪伴他们一起成长,无论是在哪个方面,耐心,时间,我给我自己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与他们一起成长。

第三篇:教学上 执行力 心得体会1

教学上“提高执行力”的心得体会

在学校教学管理的执行力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教学执行力。教学的执行力,决定着学校教育改革的成败。提高教学的执行力,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善于学习善于创新。要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学校管理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有对教育政策的敏锐解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决策并及时调整,以求执行的高效。不仅要学理论,还要善于实践,深入思考,不断创新,并在实践中有所突破。这样才能使决策的制定更符合实际需要,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二、善于团结协作。决策的执行不是个人的“独舞”,“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学校的发展需要广大师生的鼎力合作。只有全体教职员工互相配合,劲儿往一处使,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才能使决策落在实处。因此,要明察师生的需要,在执行中凸显人文关怀;要有民主意识,和师生保持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并在执行中及时跟踪、反馈、调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有了决策的正确性和全体员工的团结协作,就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决策才能得到有效执行。

三、身体力行。“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决策的执行中,就是学校中层领导和全体师生行动的楷模。作为教育决策的坚定践行者,其身上体现出的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和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对师生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不说空话,身体力行,才有助于提高校长的威信。提高执行力,要脚踏实地,以“实干家”的本色,做好执行的“排头兵”、“领头雁”。

第四篇:教综 教育学 高频考点归纳

教育学

一、各种《著作》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4.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为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奠定理论的著作。5.《林哈德与葛笃德》——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6.《政治学》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著作。7.《理想国》柏拉图的著作。

8.《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昆体良的著作,西欧最早关于教育的著作。

9.“七艺”中的“四学”——几何 算数 音乐 天文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10.“六艺”——礼 乐 射 御 书 数。

1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了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当时他在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自然科学方法。

12.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13.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廖世承。14.我国第一本翻译过来的《教育心理学》书是房东岳。

15.杨贤江是我国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的学者。

16.“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易公教育 17.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动物界的教育》。

18.劳动起源论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9.韩愈《师说》 20.朱熹《四书集注》

21.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从而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23.洛克《教育漫话》 24.卢梭《爱弥儿》

25.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二、各种名言

1.“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杜威。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 孔子 3.“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的人”、“一切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 ——欧洲近代教育家夸美纽斯。4.“修道之谓教”——《中庸》。16.易公教育

5.“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句中,首次出现“教育”一词——《孟子》 6.“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孔子 7.“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孔子 8.“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学记》

9.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10.“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陵节而施、禁于未发、教学相长——《学记》 11.“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的教育家——裴斯泰洛奇

12.“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 康德

13.“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则决不能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学问”——康德 14.“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荀子》

15.“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是作善也。” ——《说文解字》 16.“生活即教育”——陶行知

17.“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霍尔 遗传决定论 18.“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19.“万物皆备于我心”“人的心中自有浩然正气”——孟子(内发论)

20.“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易公教育

21.“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涂尔干

22.“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奇 23.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24.提出“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的是马卡连柯。25.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26.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夸美纽斯 27.“教育在于发展人的个性”——夸美纽斯

28.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夸美纽斯

29.“教师对自己从事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业务专门知识抱什么态度,这也是师德问题”——叶圣陶。

30.“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 3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32.教育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和谐发展—裴斯泰洛奇

33.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礼记》 34.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加里宁

35.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会变坏了。——卢梭 36.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帕克

三、各种人物、时间、地点

1.被誉为现代教育教学之父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2.传统教育学派与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赫尔巴特和杜威。

3.赫尔巴特传统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杜威新三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4.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5.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主张的教育家是裴斯泰洛齐。6.赫尔巴特首次倡导了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7.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8.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是性善论者,他认为人生来就有“学问”、“道德”和“信仰”的“种子”。易公教育 9.孟子——性善论者 内发论 10.荀子——性恶论 外铄论

11.孔子把学习的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统一的过程。12.赫尔巴特提出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教育两基础”。13.标志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转变的是文化——康德 14.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利托尔诺 沛西•能 15.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梅伊曼、拉伊。

16.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17.洛克 “白板说” 外铄论代表人物。

18.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内发论)

19.是持遗传决定论认识:高尔顿的血统论,柏拉图的三等论,基督教的“原罪说”,中国的性善性恶论。

20.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1.“人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

22.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阐述了有关观念、意识阈、统觉和兴趣理论的人是赫尔巴特。

23.1901年王国维翻译了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这是中国人最早了解到的教育学。

24.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25.义务教育发端于德国。易公教育

26.1862年6月京师同文馆正式创立,并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授课方式

27.3.1904年,在《奏定学堂章程》中的《学务纲要》中最先出现了“义务教育”一词。1906年,学部颁布《强迫教育章程》十条。这是中国政府计划实行强迫义务教育的第一道正式法令。

28.4.我国正式试办义务教育是在1911年。清政府学部在《试办义务教育章程案》中明确规定以4年为义务教育期,并提出了试办义务教育的办法。

29.1982年12月,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在我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30.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并于7月1日起施行。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31.2006年6月,修订了新《义务教育法》,并于9月1日起实施。根据新的《义务教育法》,当年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首先实现全免费。

32.2008年秋,城市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这对于当时已经实施了22年的义务教育政策来说,是一块铭刻着“实至名归”字样的里程碑。

四、各种理论和分类学说 1.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生物起源论者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根本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早期教育的特点及其源起,但他们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易公教育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论者力图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阐明教育的起源,特别是运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阐述的人和人类社会起源的观点,提出教育起源于劳动。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如孟子、弗洛伊德。

外铄论。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子、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华生都持有同样的观点。

实践主体论。

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高尔登。美心理学家霍尔说:“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我国古代思想家董仲舒从神学化思想体系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归遗传决定论者一派。

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为养育论。洛克的“教育万能论”。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儿童犹如一块“白板”,他们长大后,是好还是坏,有用还是无用,感到幸福还是痛苦,主要是由他们所受的教育决定的,即“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华生的“环境决定论”。4.两种不同价值取向教育目的观

对于教育发展历史上先后出现的诸多有关教育目的的主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本位论,另一类是社会本位论。5.欧美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

西欧双轨制。以英国的双轨制为典型代表,法国、前西德等欧洲国家也属于这种学制类型。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这种学制显然不利于教育普及。

美国单轨制。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在形式上保证任何学生都可以由小学而中学直至升入大学。其特点是教育参差不齐、效益低下、发展失衡,同级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相差较大,许多学校的水平不高。

前苏联型学制。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制定了单轨制学制。它被称为中间型学制又称“Y”型学制。这种学制试图融会单轨制与双轨制之长,兼顾公平与效益;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又使学术性保持较高水平。但由于课时多、课程复杂,教学计划、大纲和教科书必须统一而使教学不够灵活,特别是地域性较强的课程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6.收集研究资料是研究过程中费时最长、费力最多的阶段。最基本的资料收集方法有以下几种。

现场观察法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被誉为社会学研究的第一方法,也是教育研究中最重要的资料收集方法之一,具有标准化、匿名性、间接性等特点。一般说来,一份完整的问卷,通常由四个部分构成:标题,指导语,问题,结语。问卷法难在问卷设计。

访谈调查法

运用访谈法收集研究资料,难在访谈过程的控制。有效控制访谈过程,是访谈成功的重要保证。

教育实验法 文献研究法

程序步骤包括:易公教育1.准备阶段。2.搜集阶段。3.阅读阶段。4.整理阶段。5.运用阶段。

五、各种特点

1.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原始性。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2.现代教育新特征:

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普及性和多样性;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3.教师劳动的特点

劳动对象的能动性;劳动方式的示范性;劳动手段的创造性;劳动效果的隐含性;教师劳动时空的广延性;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统一的工作方式。4.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5.义务教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6.终身教育具有这样一些特性:民主性(普及性)。形式多样性。连贯性。自主性。7.课外活动特点有: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过程上的实践性。

8.综合实践课程特点: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9.教育法的特点

一般特点:国家意志性、强制性、规范性和普遍性

区别特点:单向性、柔软性、指导性和广泛性

教育法功能:规范功能、标准功能、预示功能、强制功能

六、各种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2.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3.教育目的的功能

第一,导向功能。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第二,调控功能。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

第三,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它是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七、各种教育启示

1.个体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的教育启示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把小学生当中学生看待,不能把初中生和高中生混为一谈,同时还应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引渡”工作。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这样,教育工作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往往具有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

人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如允许加速或减速学习,采取能力分组或组织兴趣小组等,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八、各种第一

1.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2.《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3.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4.1806年,易公教育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也是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

5.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后来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

6.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7.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8.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9.1776年,康德在大学讲授教育学,他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10.1939年,凯洛夫主编《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1.我国教育家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2.“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并未实行。

13.“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反应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14.“壬子葵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5.“壬戌学制”是我国现代学制史上第一次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依据的学制。

16.1957年,易公教育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7.2010年6月21日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18.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第五篇:特钢招教教育学整理总结

1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指人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 2教育:有目的的培养人,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3社会属性:永恒,历史,相对独立

4起源:生物,心里,劳动(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5构成:教育者(有目的培养;生理,心理,性格),受教育者(有目的的接受影响,从事学校,主观能动性),媒介(桥梁,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总和)

6教师:社会教育活动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学习教育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教书育人,7教育功能: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8历程:奴隶社会出现学校,夏代出现学校教育形态,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私学,隋唐科举,宋四书五经,明八股文,印度僧侣,埃及文士学校,斯巴达军事教学,西欧教会与骑士教学

9,20世纪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话,技术现代化 10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11启发式教学:孔子(我国伟大教育家,思想体现在《论语》中),苏格拉底(雄辩法,问答法)

12教育回归自然:道家,卢掕

13学记:春秋战国,世界第一部教育文献。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揭示教育重要性,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密视导和考试制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14《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观点:①教育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是自然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②系统论述班级教授制以及教学原则与方法,③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15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新教学大纲》1930杨贤江

16教育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又对政治经济制度有维护、巩固和加强作用。①教育培养政治经济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动力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17科学技术对经济影响:①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②影响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③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④影响教育技术

18校园文化: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的准则。校园精神文化是核心,校园文化重在建设。特征:互动性,渗透行,传承性。

19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法轮,外铄论,多因素作用论。孟子我国内法论代表,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外铄论代表,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教育万能)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①遗传,是人发展的前提,遗传素质成熟过程制约人的发展成熟过程,遗传素质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②社会环境为人的个体发展提供多种可能,人队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③教育,主导作用,有目的的培养人规定青少年儿童发展方向;给人全面,系统和深刻影响;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的老师;教育对个体有即时价值和延时价值;

20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发展关键期:身体和心理某一方面机能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21教育的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标准;三层: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育目的,教师的教学目的;狭义目的,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标准;

22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①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②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③人们的教育理想④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3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4素质教育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5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题,体现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简称学制

26今后一段时期教育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初进公平,提高质量,提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27《中长期规划》:①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农村学前②巩固提高义务教育,重点推进均衡发展③普及高中教育④职业教育反正更加突出地位⑤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⑥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⑦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完善体系,健全保障制度

28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重视与小学的衔接②延长义务教育③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发展④高等教育大众化⑤终身教育体系建构

29教师职业特点:学者和学习者,知识传授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30教师劳动特点:①教师劳动的发杂性和创造性(‘复杂性’教育目的全面性:劳动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任务的多样性:不仅要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训练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一定思想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劳动对象的差异性:劳动对象千差万别,不仅要实施统一课程计划、标准,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智)②连续性和广泛性③长期性和间接性④主题性和示范性

31教师威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包括全力威信和信服威信。建立威信途径:①培养自身良好道德品质②培养良好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④给学生一良好第一印象⑤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32教师职业素养:1职业道德素养:忠于人民的教师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2知识素养: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③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④职业心理健康: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人际,健康人格

33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有专业新手逐渐转变成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34教师专业发展内容:①专业理想的建立②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③专业能力的提高

35专业发展途径:①树立坚定职业信念(根本动力)②提高自主反思意识③进行教育研究④丰富专业知识

36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再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37建立良好师生关系: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学生观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④发扬教育民主⑤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38课程计划: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9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刚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40课程设计: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地系统化活动 41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

42教学:是学教教育的基本组成形式,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43教学工作基本环节:备课(上好课的前提),上课,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检查与评价

44上课: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45上好课的标准:①学生的注意力集中②学生的思维活跃③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④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46上好课基本要求:①教学目标明确②内容准确③结构合理④方法适当⑤讲究教学艺术⑥板书有序⑦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47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4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规律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④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

49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50我国目前主要教学原则:①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②理论联系实际③直观性④启发性⑤循序渐进⑥巩固性原则⑦因材施教

51常用的教学方法:①以语言为主的有: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②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有:演示法,参观法,③以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时间过得法④以引导探究为主⑤以情感陶冶为主:欣赏教学,情景教学

52讲述法特点:优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科学知识,并且能结合知识传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缺点: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造成“填鸭式”和“满堂灌”

53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重点:①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②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形式的综合运用③多样化的坐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④探索个别化教学

54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55教学评价的功能:①诊断教学问题②提供反馈信息③调控教学方式④检验教学效果

56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①根据评价作用分诊断性评价(学期开始前,或单元教学开始前,为了解学生准备的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总结性平价(期末或单元结束,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②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相对性评价(以学生为参照物),绝对性平价(以教学目标,教材为参照)57:教学模式: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58常见的教学模式:传递—接受法,引导—发现,辅导—自学,情景—陶冶

59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60德育意义: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③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61确立德育目标依据:①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及心理特征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学目的③民主文化及道德传统④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62德育任务:①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③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素质

63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64班集: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

65班主任: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66班主任的地位作用:肩负着全面管理班级的职责,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67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及方法: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有效的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③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活动④评定学生操行,评选三好学生

68良好班集体培养: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②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③建立班集体正常秩序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9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全面,充分发展

70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①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②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③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④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71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社会实践,学科,科技,文学艺术,体育,社会公益,课外阅读

72家庭教育:①意义:是人们生活和消费的基本单位,承担者生养和教育子女的基本社会职能②特点: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方式的情感化,方法的多样化

下载教育学教学(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教学(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中教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2011年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l分。共20分) 1.“教育即生长”是......

    内部资料招教教育学试卷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内部资料招教教育学试卷 (山香内部资料) 一、不定项选择 1.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教学理论是( ) A.最优化理论 B.认知结构的理论 C.发展性教学理论 D.范例教......

    教学上总结 Microsoft Word 文档(优秀范文5篇)

    高三上学期生物教学总结 赵 永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1、2两个理科班的的生物科教学工作。时间转眼即逝,特将一学期以来的具体工作做一小结。 新的高考试题已经完全不可能仅仅凭过......

    苏教6年级科学上单元三[合集5篇]

    六上科学单元练习(三) 一、判断题 (√)1、奥斯特是第一个发现电与磁之间有联系的人 (√ )2、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导线的周围会产生磁场。 (√ )3、电路短路,电流很强,电池会很......

    四年级数学上教互研工作总结(大全5篇)

    四年级数学教互研工作总结 杜甫川小学 张艳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忙忙碌碌中一个学期又结束了。本学期,我们四年级数学教研组,在学校总体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在学校的领导下,......

    浅谈三维动画技术及在多媒体教学上的应用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 ....................................

    人教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总结(合集)

    2011年秋季学期 二年级四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一直以来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教学总结.doc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紧张而忙碌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已经结束,细细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也有很多的遗憾。教育终究是一门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