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学生不再痛苦作文
让学生不再“痛”苦作文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张翠玲 添加时间:2007-11-12 19:24:00 有些学生一提起作文就头痛,语文教师是不是也可以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来个无“痛”诊疗呢?
本学期第一天上课,改版的新教材没到。这是我新接手的班级,面对一群陌生的孩子,我灵机一动,不妨利用这个机会先摸摸他们的作文底子。我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很高兴成为你们的老师。你们猜猜,我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很多种猜测,我借机说道:“你们的猜想都非常正确,我的确想知道你们很多事情,但是这要花好多时间。假如你们愿意把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写出来告诉老师,我就可以很快了解大家了。”我的话得到了大家的响应,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快乐作文。(总体来看,还是比较巧妙的,毕竟多数孩子会上当。)
孩子们为了给我留个好印象,个个使出了看家本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写进了字里行间。我不仅摸清了他们的写作底子,还从文章中了解了孩子们的个性特点,真是一举两得。(很狡猾,很阴险,但是值得学习。)
要让学生作文不头“痛”,课前的精彩导入非常重要,能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兴趣世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都将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师能明白这一点很重要,是成功的前提。)
教材里的作文题目大多是按指定要求进行的系列训练,乍一看,的确不好动笔,学生常常望题生畏。所以,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克服写作的畏难心理。古人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生愿意写了,作文自然就容易了。(很有道理,有点辩证法的味道。)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如下的做法:
1.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写作的对象。比如,要求孩子们写中秋节,我首先让学生上网查阅中秋节的由来、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和诗歌散文,然后在写作前组织交流,让学生回忆自己家每年过中秋的情景,话题就可以引发开去。2.教师不应该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应该参与到写作中去,抛砖引玉。遇到比较难写的文题,教师应该以作文示范引路。例如,我们学校开展“诗教”活动,鼓励孩子们学写诗歌。为了不让学生犯难,我便把自己创作的一首小诗《再回首》(教师节抒怀)板书在黑板上,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3.鼓励学生写自己擅长的事物。比如,有的孩子善于想象,一写到想象作文就把话匣子打开了,而有些孩子却不太会想象,但是写实记事很好。教师应该抓住孩子的亮点加以鼓励,给每个孩子以肯定。(应该说都是不错的做法,值得借鉴,值得学习,应该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效经验。)
让学生从头“痛”作文,逐步改变为快乐作文,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
第二篇:让农村学生不再害怕作文(A)
让农村学生不再害怕作文
四会市青云小学邱森好
【摘要】: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习作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出什么文字”,叶圣陶老先生这句话精辟的论述了习作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他还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去积累,丰富学生的生活,使习作教学与学生的社会活动、家庭生活等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写作之源。
【关键词】:兴趣 观察 阅读 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深有体会,学生往往最怕写作文。特别是我们农村的学生,由于接触的事物少,见识不广,写作文时,常常瞪着题目,咬着笔头,苦思冥想,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作文内容感到陌生,没兴趣;二是无话可写;三是有了素材无从下手,没有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能力。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也是决定学生走稳习作之路的关键一步。怎样消除学生对习作的惧怕、畏难情绪,让他们接受习作,快乐习作,轻轻松松走上作文之路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从以下的四个方面来努力。
一、多种情境,激发兴趣
布鲁诺说过,“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乐意去做,有了兴趣才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了兴趣才会出现奇迹。心理学认为:作文素质有情感、意志、兴趣、习惯等因素构成。可见,只有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地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渗透趣味教学,减缓坡度,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那么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多年的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1、先听后写
就是先听故事,然后让学生通过联想写成文章。如:让他们观看了动画片《狮子和鹿》之后,让同学们讲一讲故事的内容,这时同学们都纷纷举手生动描述了这个故事。我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童话故事时,同学们的兴趣就更高了,都争着起来介绍童话故事。我再次激趣:这些美丽的童话故事都是童话家编出来的。你们心中一定也有许许多多的童话故事吧,你们想成为小小童话家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编写童话故事》,将你们心中最美的童话故事写出来供大家欣赏。这样一来激活了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确定内容就容易了,因而能滔滔不绝地讲出许多自编的有趣的童话故事了。
2、先玩后写
就是先玩游戏,然后让学生把游戏过程写成文章。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习作时,要学生写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其实学生课余做过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但在玩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留意游戏的过程,于是我就带着他们玩了一个他们最熟悉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在玩之前向他们提出要求,认真观察是谁当老鹰、小鸡和母鸡的?老鹰是怎样捉小鸡的?母鸡又是怎样保护小鸡的?游戏结果怎样?这样一来,学生就变成在玩中学,乐中学,很快他们就把刚才的游戏记清楚,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
3、先画后写
就是先把要写的内容以图画表现出来,然后对着图画用语言组织写下来。如:在教学三年级语文园地三习作《秋天的快乐》时,究竟秋天这个季节动植物会发生什么变化,爸爸妈妈会带自己去做些什么事情呢?在习作前我就要求他们画画自己心中的秋天,画好后根据图 1
画内容写写。这样学生就不会凭空捏造了,他们就会联想自己去过旅游、放风筝、摘果子„„写起文章时就有话可写了。
二、培养观察,积累素材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出什么文字”,叶圣陶老先生这句话精辟的论述了习作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他还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便因势利导,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去积累,丰富学生的生活,使习作教学与学生的社会活动、家庭生活等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写作之源。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习作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如:在教学《我们的课余生活》时,我就有意识让学生注意观察,积累素材,要学生把一周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文字叙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画图画,注意边记录,边整理资料,并和同学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会产生各种思想,会增加许多见识,在习作课时,再启发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就会畅所欲言,写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美文。
三、重视阅读,丰富语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作”这句话阐述了阅读在语文教学特别是习作教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人们不是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诚然,要想“破”万卷书,就得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感悟文本,积累语言,积累情感,与作者共鸣,最后才有可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写作最高境界。阅读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没有丰富多彩的阅读积累,就不可能有生动活泼的、个性张扬的表达。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就得从引导学生丰富阅读积累入手。
1、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质疑,让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出发点进行多面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指导学生开展多种读书活动,并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所得。在班级中我要求学生开展了“捐一本、读百本”的活动;针对目前家长对阅读的模糊认识,开展了“我与家长共读一本书”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极大的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为写作奠定了良好的语言基础。
3、要求学生准备 “读书笔记”,人手一本,让学生从书籍中摘抄优美的词句,并归类,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好习惯。可以是积累好词佳句;可以是写作方法;可以是读后感受;还可以是读后反思等等。然后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与探究。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加深理解,取得收获。在积累到一定阶段后还指导他们出手抄报,开展手抄报展评活动。
4、让学生背一些优美语段,包括平时阅读中看到的一些优美的词句,多读、熟读、背诵的训练。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接触的人,体会到的甘苦记下来,养成及时整理材料的习惯。还有教师提供词句,在学生说话中提炼词句。习作时学生把所积累到的好词佳句活学活用,便使作文锦上添花。
5、丰富生活阅读积累。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看电视,读书读报,还是看到的、听到的新鲜事,我都以故事的形式告诉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独特的创造性的见解。此外,我还经常鼓励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通过这样有效的教学引导,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课外阅读量缺乏,习作素材少的难题。
四、多元评价,激励为主
习作评价对习作教学过程的实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好的评价能激励学生的习作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习作评价不仅仅局限于习作本身,它还涉及到学生的生活真实,顾及学生的意愿。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在评改学生作文时要采用开放、多元的评价形式,以激励为评价宗旨,在合作、交流的评价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力争达到“为做人而习作,以作文促做人”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要求。
1、生生互评
学生之间有许多共同语言,当学生完成了习作后,让学生展开讨论,既可同桌之间,也可以是四人小组之间,还可以全班讨论,可以交流自己写了什么,对别人说的你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你的感受,他的想法,我的认识,相互补充,产生良好的班级磁场效应,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2、师生互评
每次学生习作时,我边巡视边寻找学生习作中是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发现学生下笔有困难,耐心予以点拨。学生完成习作后,我并不急于收上来批改,而是将巡视时发现的典型文章拿出来让大家评议,弥补不足。最后,学习自己修改誊抄。作文交上来后,我用符号指出不足,评语多以赞赏语气。这样做既使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又让他们愿意改正习作中的不足。渐渐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再为难了。
3、分层评阅
翻开一个班的习作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其它学生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子,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次的标准不同。二是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要循序渐进,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少写错别字„„这样逐步提高。
总之,我认为,只要在习作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上几点,作文就再也不会是教师教学和学生习作的“拦路虎”。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雪梅《构建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体系》重庆德育网2007年8月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江苏教育1983年04期
(4)《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中国教研交流2007年08期
第三篇:让孩子作文不再难
让孩子作文不再难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
小学中年级学生作文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不知从何说起,从哪写起。为了完成习作任务,学生或者把各种作文选作为他们取材的仓库,编造一些诸如让座、帮别人推车等并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或者从早上起床写到晚上睡觉,东一言,西一语,不知到底写的是什么事;或者凑合八九行、一二百字,由教师评改。这都是我们最头疼的问题,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作文教学的难点。如何攻克这个难点?我在十几年的作文教学中体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很明显,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不可分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注意渗透写作教学,许多小学语文教材,不仅能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进行思想教育,从写作角度来讲,还是很好的写作范例或写作训练材料。因此,教师要在透彻理解教材基础上,合理地凭借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使学生从中有所收获。
一、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潜在的力量,它本身不是具体的写作技术或技巧,也不是材料或构思,而是一种对事物的爱好并引起注意的心理现象。兴趣是推动人们学习或工作的内动力,而三年级的学生有些兴趣是朦胧的,因此缺乏目的性和持久性,具有易迁移的特征,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进行正确迁移。
从三年级开始课文内容篇幅增长,好词佳句特别多。在语文教学中,我借助课文中描写大自然的句子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体会文章好在哪里,有的吧学生说:“我感觉描写大豆和高粱的句子很美,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梁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的演唱。”还有的孩子说:“流云也很美,它们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学生都能通过好词好句把文章好在哪里说出来。我想,在他们对优美词句深刻体会和产生美感享受的一刹那,一定有人会怦然心动、跃跃欲试,写作冲动和热情会油然而生吧!
同时我还让学生通过比较句子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懂得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得更具体,更形象,让人们乐于读,读了印象深刻。如还是在学习《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时,我出示了这样的两组句子让学生比较:
①小河的水非常的清。
②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①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
②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学生通过比较,一致认为每组的第二个句子写得更形象、更具体。这时,我提出:“在写作文时,我们也应该写这样形象、具体的句子。这样优美的句子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能打动读者。”
二、在阅读教学中指导积累语言。
有人说:阅读是吸收,习作是释放;阅读是根,习作是果实。是啊,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指导多读多背,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优美的词、句、段,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词句是文章的砖瓦,长期积累,久而久之,词汇丰富了,写文章就下笔有神了。如《庐山的云雾》把天空中的流云写得非常生动,我让学生朗读、背诵、默写并摘录相关的语句,学生在读写中受到启发,明白要抓住颜色、形状去写云,还可展开想象,利用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去描写。在学会了写云的同时还积累了“银灰”、“血红”等描写颜色的生动词语。课后我叫学生以“美丽的云”为题写了一段话,发现他们自然而然地就用上了文中的一些优美词句和修辞方法,而且还写得较为生动,不至于提起笔来没写的。
三、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写作技巧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目在写法上有一定的特色,是学生很好的范例。例如,对于写人的作文,多数学生只是把事例泛泛的叙述,不会抓住细节进行具体的描写,致使人物特点不鲜明,文章内容展不开。于是,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力求通过相关文体的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得写作上的感悟。第六册中《花瓣飘香》是抓住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反复朗读、分析、琢磨,感悟到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要想很好的表现人物的特点,抓住语言的描写是很重要的。而后,让学生说说还学过哪些写人的课文?学生马上想起《军神》一课。这篇课文又是怎样表现人物特点的?《军神》一课,文章的主人公是刘伯承,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沃克医生的动作、神态、语言,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提出后,学生会自然联想到这样描写是为了突出刘伯承那钢铁一般的意志。进而老师再告诉学生文章运用的是侧面描写,使学生不断丰富自己对写人文体的认识。这样经常将同类课文前后结合,进行比较,既抓住了阅读的训练点,又使学生在写作上进一步明朗写人的方法。再将课上所悟进行拓展,让学生找一找以写人物为主的文章读一读,从而与自己平时的作文相比较,找出差距。
再如《赶海》这篇课文,以歌曲开头,结构上自然引起下文,又以歌词结尾,呼应开头,结构圆合谨然,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在教学时完全可以结合这个典型,进行写作指导,让学生体会它们对增强课文表达力、感染力的作用,学习到不同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
一篇文章要写得生动形象,必须要运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所以在理解课文时,要趁机指导学生怎样把文章写得更美。如《庐山的云雾》这篇优美的散文中有很多打比方的句子,要引导学生用“犹如”、“仿佛”、“宛如”“像”说话,让他们明白了什么是比喻句,用比喻句有什么好处和怎样打比方。
除此之外,立意,选材,顺序„„都是阅读教学中值得学习的写作方法。
四、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练习
1.指导运用新学的词语、句式练习说话、写话,可进行模仿说写,也可进行创造性说写。
如《孙中山破陋习》一课第一节中写姐姐很能干,它是这样写的“他的姐姐一点儿也不怕吃苦,洗衣、烧饭、插秧、挑柴、洋洋活儿都干。”我们可以让学生仿说一段话,把一个人的一种爱好或特点说清楚,说具体。
① 小英真的很喜欢读书。不管是童话、寓言、诗歌、小说、散文„„只要是______,她都_______。
② 我真的很喜欢体育运动。不管是___、___、___、___、___、___„„只要是____,我都_________。
③ 语文老师的知识非常丰富。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清晰了,语言丰富了,写的句子也具体了,这为习作作好了铺垫。
2.指导模仿学到的段落结构和篇章结构,练习说、写新的内容。
如《北大荒的秋天》描写原野时采用了总分结构,先总写出原野的特点是热闹非凡,然后从大豆、高粱、榛树几个方面来具体写出这里的热闹。指导学生仿写时,教师可出示总述部分,让学生围绕总起句,写分述部分。例:①我家养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猫。②课间十分钟真是热闹非凡。
再如《庐山的云雾》
二、三自然段之间是并列结构段,它从个不同方面写了庐山的美景。同时介绍事物几个方面的时候,可采用并列结构段。可指导学生练习写《校园一角》《美丽的花园》等片断,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加深对这种结构段的认识。
3.指导模仿特别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练习说、写新的内容。
如在学习《第八次》时,文中有段描写蜘蛛七次织网的话,前两次描写较为具体,后面几次用“就这样„„一连„„都”的好句式一笔带过,这就叫有详有略。教师趁机告诉学生,如果要叙述相同内容时,可详细描写一到两次,其余可用这个句式概括介绍,然后让学生围绕“投篮”、“学骑车”等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事件进行仿写。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既加深了阅读教学中的理解,又加强了运用,使作文训练真正落实在了平时。那么,“作文难教”、“作文难写”,的问题,必然得到有效的解决。
第四篇:创新教学,让学生不再怕数学
创新教学,让学生不再怕数学
英德市东华镇五步小学 胡元异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力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数学也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如此重要,学好数学是很必要的,但以我在农村教育十年的经验来说,学好数学并会学数学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就数学本身的特点——逻辑性,抽象性,使多数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兴趣不足,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以至成绩下降,最后成为数学弃儿。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不再怕数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我十年的数学教学经验中,我觉得要让学生有兴趣学数学,教师不能用以教师“满堂讲”的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参与学为中心”和“以学生讨论为中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我就如何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谈谈我的看法。
一、创设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好奇心强、爱幻想、爱动脑,所以教学中我经常利用美丽的童话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小谜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可能性”时,我组织学生玩“摸棋子”“玩转盘”“猜数字”等各种游戏;这样的学习,不是看似井然有序的师生之间生硬的一问一答,而是个个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人人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学生“我想学”的学习氛围。
二、树立信心、克服困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排除学习的障碍,只有当学习不成为负担时学生才喜欢学习,其对学习的兴趣才会越来越浓。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熟悉知识要点,有意识地把重难点教学分解成简单化教学;另一方面新教学还要求教师教会学生疑难问题进行质疑,自己寻找学生共同探导突破困难的办法。只有当知识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和获取新知识的工具时,它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环环紧扣的问题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产生了解新知识、驾驭新知识的渴望。我定期在“学习园地”里给出一道探索性题目,学生可独立思考、查阅资料,也可同学合作解决;学生有感兴趣的、想解决的问题,可反映给老师,也可自己直接张贴在“学习园地”上,学生相互帮助解决,不能解决时或有争议时可向老师求助。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又让学生从难题中找到了攻克难题的成就感,还让全学生形成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得以巩固和提高。
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是与现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数学知识具有现实应用意义。“现实”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只有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知识能为生活服务,才能让学生形成更加强烈的学习动力,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验证所学知识,培养起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养成学与应用相 结合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测量”时,我组织学生准备了大量日常用品,让学生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分米”去进行测量,结果学生发现很多长度用这些单位无法表示出来,由此产生引用新的长度单位的需要,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学数学是有用的。在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后,我布置的作业是用本课知识解决问题:修理班级的坏桌椅,要求是用料最省、最牢固。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运用了让四边形不变形的方法:对角钉木条。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但验证、巩固了数学知识,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劳动观念和自理能力也都有所发展。
四、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行轻松教学与师生平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智慧感悟,就应创设活动性、开放性和轻松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体位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去尝试,去摸索,去实现运用所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我在教学实践中总是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学习技能。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如何让单调的计算变得生动有趣,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最后,我确定以“郊游”为主线,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为郊游设计最佳路线、最省钱的方法、每组最佳的人数等,并在“郊游”过程中用相关知识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尝试、计算验证,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相当高,合作非常有实效。交流能力和探究精神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五、走出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教学“统计表”中数据的整理分析时,课前,我让学生分组到学校各班上去调查统计各班人数、男女生人数、年龄阶段的数据。上课时,我先让学生交流数据收集的方法,当出现多种方法的时候,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好,好在哪些方面,让学生掌握最好的数据收集方法;然后我又让学生交流他们的数据整理方法,又让学生比较哪种整理方法好,又让学生掌握最好的数据整理方法;最后,让学生交流自己对数据的分析,提出问题:你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扮演教师,对这些学生数据,应该怎么调整和制表?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出乎意料的表现,让我知道,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统计中的信息和统计的方法,他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知识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创新”总是与主体性、自主性和合作性联系在一起,没有主体性、自主性和合作性,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共同探究,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 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合作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运用到实践,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这样,学生们还会 “怕数学”吗?
2008年4月19日
第五篇:让文明不再遥远
让文明不再遥远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八年级 班的,我演讲的题目是——让文明不再遥远!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有许多的经典故事一直教育着我们。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故事我印象最深了。
宋代学者杨时、游酢二人拜著名儒学家程颐为师。一天,已考中进士的杨时、游酢登门求教,老师程颐恰好在闭目养神,为了不打扰他休息,两人必恭必敬,悄悄站在门外等候,过了好久,老师才醒来,这时大雪已经盖过两人的双脚,这就是“程门立雪”的故事。杨时、游酢二人对老师是多么地尊敬呀!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却做的很不好。不尊敬老师,甚至对老师出言不逊,不友爱同学,因为一点小事就破口大骂拳脚相对„„
再看看我们的校园,纸屑满天飞,满校尽是废纸袋呀!记得我们劳动周时,张老师教育我们,在打扫卫生时想想自己乱丢垃圾是多么地不应该,想想那些不讲卫生的人是多么可耻!
看看那些被损坏的垃圾桶吧,它们在无声地谴责„„ 看看那些被摇坏的小树苗吧,它们在痛苦地呻吟„„ 我,你,我们大家都在做什么?
九月,学校开展了“文明礼貌教育”活动,文明之风吹遍了正平中学的每个角落。全校同学在教育活动中有了深刻变化。见到老师我们都由衷地称呼“老师好”——这是多么甜美的声音啊!乱丢乱扔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寝室,教室更整洁了,同学之间更和谐了,整个校园更文明了!
其实,文明离我们并不遥远,而是那么地近,只要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多付出一份理解,多付出一份宽容,多付出一份爱心,你说文明离我们还会远吗?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文明则国文明。同学们,让我们唱响文明之歌,争做文明好少年,努力成为有用于社会的栋梁之才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