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最新_辽宁教育学_知识点总结_背诵笔记

时间:2019-05-13 04:4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最新_辽宁教育学_知识点总结_背诵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最新_辽宁教育学_知识点总结_背诵笔记》。

第一篇:2011最新_辽宁教育学_知识点总结_背诵笔记

2011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 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三中心。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内容更加丰富。

1956年,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教育概述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由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

历史性

阶段性

相对独立性。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

生物起源

心里起源

(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教育的社会起源论,认为教育最根本的起源首先是劳动;其次,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五,各种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特点作为了解。第2节 学校教育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我国学校教育体制发展概况29 1902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1985年的《决定》和1993年的《纲要》的内容。30——31 当前我国学校的主要类型与系统

主要类型:幼儿

初等

中等

高等

主要学校系统:普通教育

专门教育和成人教育 第3节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 特征:强制性和普遍性

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义务教育法;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 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在生产的重要途径

(三)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制约着受教育权

(三)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一)教育能够培养和早就政治人才

(二)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

(三)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发展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一)宏观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发生影响

(二)微观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构成。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

(二)教育能偶选择文化

(三)教育能够整理文化

(四)教育能够活化文化

(五)教育能够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吸收和融合

(六)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 第四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

(二)科学技术影响学生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

(四)科学技术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

(二)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

(三)教育能够加速科学与技术的转化

(四)教育能够姜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人的发展的动力观67

内发论

(孟子)

外铄论(洛克)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

提供物质前提

1、生理前提

2、发展过程和成熟程度制约人发展的年龄特征

3、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其(巨大作用)

(三)学校教育在 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四)个体主管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念95: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任务和受教育着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96:导向、调控、评价和激励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98:

1、国家教育目的2、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在完成某一课程的教学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4、教学目标(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到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

四、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及代表人物

1、无目的论(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

2、个人本位论(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罗齐):认为教育应丛人的本性本能出发

3、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

4、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五、我国教育目的

(一)理论基础10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的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基本观点:

1、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

2、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3、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约

4、人的发展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5、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二节

素质教育 素质与素质教育

基础素质包括身体和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108 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让学生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的特征: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内容的基础性;空间的开放性;目标的全面性;价值的多元化。教师与学生

教师(本章内容涉及案例分析中的基本理论素材:如教师职业素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等内容)

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教师职业角色115: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18

(一)教师劳动对象具有主动性

(二)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

(三)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和协作性

(四)教师劳动的时空范围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连续性

(五)教师劳动过程及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

(六)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

三、教师的职业素养120:政治思想素养;教育思想素养;

职业道德素养(对待教育事业:忠于教育事业;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同事: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业务素养 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与学生关系

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133:尊重与被尊重的人际关系;爱与被爱的朋友关系; 服务与被服务的工作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教育关系; 中学课程 课程概述

课程概念。课程最早出现在唐朝《五经正义》中。

二、课程类型139:

1、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2、经验课程(活动课程)

3、综合课程

当代学校的课程倾向于由各种课程类型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课程类型主要有:1.从课程类型固有的属性区分由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3、从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区分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区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第二节

中学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概念。

1、课程设计以(课程计划)、(课程标

2、准)和(教材)的方式表现。

3、课程计划的结构包括:规定教学科目;规定学科的设置顺序;规定各门学科的教学时数;规定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4、课程标

5、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的文件,6、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第三节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理念157:

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理念;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缔造取向的课程实践观;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中学教学(上)

中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以教材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途径。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中学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具有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4、发展学生的体力和个性。第二节 中学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169:最基本的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方面。

二、中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辨证统一规律(教师主导:由其职责决定;决定学生的学习质量;决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主体;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正确处理二种关系)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辨证统一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强调统一,但不排斥差异;掌握知识道发展智力的条件;防止两种倾向)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辨证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知识与思想品德相互联系、辨证统一;教学中坚持教育性,防止两种倾向)

(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习动机——感知课程内容——理解课程内容——巩固知识和技能——应用知识和技能——对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情况的检查和评定 第三节

中学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2、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3、为学生提供有关的事实、实物和形象,4、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5、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概念、发展智力和思想品德等奠定基础;

2、启发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6、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7、使其掌握课程内容的本质,8、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使学生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10、学会独立的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指

11、教师在教学中密切

12、结合实际,13、讲清理论并引导学生把读书与实践、思想与行为统一起来,14、指

15、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具体问题,16、达到有知能用。

4、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指

17、教师以准确无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武装学生,同

18、时保证所举实例、所用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的科学性,19、并结合课程内容的学习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20、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5、巩固性原则:指

21、教学中教师应使用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22、并在掌握技能、技巧方面达到熟练的程度,23、当需要时能很快再现出来,24、并能熟练的运用于问题解决。

6、循序渐进原则:教师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25、使学生逐步的、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6、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发展。

7、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

27、特点进行教学,28、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

29、特点,30、又要照顾个别差异,31、从实际出发,32、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33、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中学教学(下)中学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坚守课程内容的方法。它是中小学各科教学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具体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

谈话法: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师生交谈,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提高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教学方法。

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教师提出的议题,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弄清问题的一种方法。读书指导法

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各种实物,教具,音像资料或作示范实验,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关于事物的感性认识,说明、印证和巩固可通所讲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

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的场所,对实际事务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获得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以获得与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实习作业法: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中学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

历史上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小队教学;特朗普制;开放教学;

我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特点:以“班”为学生人员组成的单位;以课时为教学的时间单位;以课程表为学生活动的基本周期;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类型:单一课,综合课。

我国中学的教学辅助形式:个别指导和现场教学 我国中学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中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备教材:目标,重、难点,领会插图,钻研习题,备提问;备学生;备教法)上课(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的好,师生互动的好,教师有基本功 作业布置与批改(口头、书面、实践性作业)课外辅导

学业评价(包括认知学习的评价、技能学习的评价和情感学习的评价)德育 德育概述

1、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指

2、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鉴于大德育的思路,3、我们把德育的定义表述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4、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5、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6、德育的功能 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

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经济思想,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德育具有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

德育可以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德育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德育目标和内容

德育目标的特征: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德育过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德育过程是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 德育原则(对每一原则的概念要理解)

知行统一原则

2、循序渐进原则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4、爱和民主原则

7、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 德育方法(重在理解其含义及应用情境)

说服教育法

榜样教育法

道德叙事法

交往实践法

道德讨论法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7、班主任角色

班主任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和社会生活规范的训育者 班主任是学生发展潜质的发展者和学生自主发展的引领者 班主任是学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和整合者

8、班主任工作的时代任务

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帮助学生肃清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

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充分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适当协调社会发展需求与脚掌教育意愿之间的关系

三、班主任胜任力的时代要求

1、教育教学能力

2、班级管理能力

3、道德反思能力

4、精神关怀能力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创造性的设计班级建设目标 合理为班级成员进行角色定位

构建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 班级文化环境(包括班级物质环境、人际交往环境、健康的班级舆论和班风)

第三节

班级管理

一、班级概念:班级是学校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将一定规模的学生组织起来,编织成相对正式的团体,以便对其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和管理。

二、班级组织的发育

班级组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它需要在不断的矛盾运动、分化整合中渐进成长。班级组织的发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孤立探索阶段——群体分化阶段——组织整合阶段 三、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岗位建设;班级规则建设;学习型团体建设。第十一章

教育法规知识问答 教育法于1995年9月1日实施。

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教育事业;立法依据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法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各类教育 教师法是于1994年1月1日施行的

教师法的立法依据有三个方面:宪法依据、客观依据、政策依据。

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学生管理权;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4月12日通过,2006年6月29日修订的。义务教育的对象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入学年龄是六或七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2008年9月颁发的。

规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十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2004年3月22日颁布的。

教育学定义: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任务:

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家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墨家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所以长期不为教育理论所关注。

战国末期由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著的《学记》问世了它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一本教育专著,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正在的关系。

(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 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雄辩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亚里士多德倡导教育是国家的

二、独立性态阶: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夸美纽斯成为人们公认的教育学的奠基者和创始人,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主要思想:“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德国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康德论教育》的立场:“只有人是需要教育的。所谓教育指保育(儿童之养育)、管束、训导和道德之陶冶而言。故人在幼稚时期须保育,儿童须管束,求学时须训导。”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他以期博大胸怀和仁爱精神进行了多次产生世界影响的教育实验。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教育漫画》

赫尔巴特被誉为‘教育学之父’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自此以后教育学作为相对独立的以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活动规律为宗旨的学科地位被确立了。(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三中心。)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1861年出版《教育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由杜威所创立,代表作为1916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赫尔巴特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地位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内容更加丰富。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第一章教育概述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是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由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 历史性 阶段性 相对独立性。

四、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 生物起源 心里起源(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教育的社会起源论,认为教育最根本的起源首先是劳动;其次,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五,各种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特点作为了解。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一、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二、我国学校教育体制发展概况29 1902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1903年又颁布了一个现代学制,即‘癸卯学制’(正式实施的学制)。1985年的《决定》和1993年的《纲要》的内容。

三、当前我国学校的主要类型与系统 主要类型:幼儿 初等 中等 高等

主要学校系统:普通教育 专门教育和成人教育 第三节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 特征:强制性和普遍性

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义务教育法;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 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在生产的重要途径

(三)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制约着受教育权

(三)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一)教育能够培养和早就政治人才

(二)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

(三)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发展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一)宏观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发生影响

(二)微观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构成。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

(二)教育能偶选择文化

(三)教育能够整理文化

(四)教育能够活化文化

(五)教育能够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吸收和融合

(六)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 第四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

(二)科学技术影响学生

(三)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

(四)科学技术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

(二)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

(三)教育能够加速科学与技术的转化

(四)教育能够姜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人的发展的动力观

1.内发论(孟子)

2.外铄论(洛克)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 提供物质前提

1、生理前提

2、发展过程和成熟程度制约人发展的年龄特征

3、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其(巨大作用)

(三)学校教育在 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四)个体主管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念95: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任务和受教育着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二.教育目的的意义96 教育目的一旦确立,它就会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它特有的功能。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确立教育体系时,要以教育目的为依据,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的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一定的教育活动必然产生一定的教育效果。教育目的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离开了教育目的教育工作就会偏离方向。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96:导向、调控、评价和激励功能

四、教育目的的类型98:

1、国家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在完成某一课程的教学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4、教学目标(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到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

五、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及代表人物 101

1、无目的论(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

2、个人本位论(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罗齐):认为教育应丛人的本性本能出发

3、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

4、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六、我国教育目的

(一)理论基础10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的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基本观点:

1、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

2、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3、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约

4、人的发展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5、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二节 素质教育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

(一)基础素质包括身体和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108

(二)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让学生主动发展

(三)素质教育的特征: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内容的基础性;空间的开放性;目标的全面性;价值的多元化。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本章内容涉及案例分析中的基本理论素材:如教师职业素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等内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15教师职业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18

(一)教师劳动对象具有主动性

(二)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

(三)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和协作性

(四)教师劳动的时空范围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连续性

(五)教师劳动过程及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

(六)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

三、教师的职业素养120:政治思想素养;教育思想素养;

职业道德素养(对待教育事业:忠于教育事业;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同事: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业务素养 第二节 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节 教师与学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133尊重与被尊重的人际关系;爱与被爱的朋友关系;服务与被服务的工作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教育关系; 第六章 中学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念:课程最早出现在唐朝《五经正义》中。

二、课程类型139:

1、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2、经验课程(活动课程)

3、综合课程

当代学校的课程倾向于由各种课程类型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课程类型主要有: 1.从课程类型固有的属性区分由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3、从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区分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区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第二节 中学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1、课程设计以(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方式表现。

2、课程计划的结构包括:规定教学科目;规定学科的设置顺序;规定各门学科的教学时数;规定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3、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 第三节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理念157:

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理念;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缔造取向的课程实践观;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第七章 中学教学(上)

第一节

中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以教材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途径。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二、中学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具有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4、发展学生的体力和个性。

第二节 中学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169:最基本的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方面。

二、中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辨证统一规律(教师主导:由其职责决定;决定学生的学习质量;决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主体;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正确处理二种关系)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辨证统一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强调统一,但不排斥差异;掌握知识道发展智力的条件;防止两种倾向)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辨证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知识与思想品德相互联系、辨证统一;教学中坚持教育性,防止两种倾向)

(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习动机——感知课程内容——理解课程内容——巩固知识和技能——应用知识和技能——对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情况的检查和评定 第三节 中学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有关的事实、实物和形象,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概念、发展智力和思想品德等奠定基础;

2、启发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掌握课程内容的本质,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学会独立的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指教师在教学中密切结合实际,讲清理论并引导学生把读书与实践、思想与行为统一起来,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达到有知能用。

4、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指教师以准确无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武装学生,同时保证所举实例、所用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的科学性,并结合课程内容的学习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5、巩固性原则:指教学中教师应使用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掌握技能、技巧方面达到熟练的程度,当需要时能很快再现出来,并能熟练的运用于问题解决。

6、循序渐进原则:教师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逐步的、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发展。

7、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特点,又要照顾个别差异,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第八章 中学教学(下)第一节 中学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坚守课程内容的方法。它是中小学各科教学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具体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

二、谈话法: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师生交谈,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提高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教师提出的议题,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弄清问题的一种方法。

四、读书指导法

五、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各种实物,教具,音像资料或作示范实验,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关于事物的感性认识,说明、印证和巩固可通所讲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

六、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的场所,对实际事务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获得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七、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

八、实验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以获得与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九、实习作业法: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

第二节 中学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

历史上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二、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小队教学、特朗普制、开放教学

二、我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特点:以“班”为学生人员组成的单位;以课时为教学的时间单位;以课程表为学生活动的基本周期;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类型:单一课,综合课。

我国中学的教学辅助形式:个别指导和现场教学

我国中学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第三节 中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备教材:目标,重、难点,领会插图,钻研习题,备提问;备学生;备教法)上课(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的好,师生互动的好,教师有基本功 作业布置与批改(口头、书面、实践性作业)课外辅导

学业评价(包括认知学习的评价、技能学习的评价和情感学习的评价)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鉴于大德育的思路,我们把德育的定义表述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240 1)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

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经济思想,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2)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1.德育具有生存功能 2.德育的发展功能 3.德育的享用功能。

3)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

1.德育可以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2.德育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第二节 德育目标和内容

德育目标的特征: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 第三节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德育过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 第四节 256 德育原则(对每一原则的概念要理解)6点

1、知行统一原则(1.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2.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知行统一上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这方面的自我修养3.教育者更要以身作则作好示范指引)

2、循序渐进原则(1.要了解学生道德发展现有的水平2.要掌握受教育者可能的发展状态,使德育要求和方法的选择在受教育者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1.教育者应注意消除对学生的固有印象,客观公正而又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学生2.要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形成自我教育能力)

4、爱和民主原则(1.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和信赖学生,善于从学生的视角来看问题2.注重德育过程的民主化,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5、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1.努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2.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3.要重视个别教育工作,吧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6、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1.应注意教育影响互相衔接,有计划、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2.要求学校内部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一致3.要谋求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合作,形成立体化、网络化的德育教育工作模式)

第五节 262 德育方法(重在理解其含义及应用情境)1.说服教育法

2.榜样教育法

3.道德叙事法

4.交往实践法

5.道德讨论法

第十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第一节 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特点275

一、新时期班主任的角色

1、班主任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和社会生活规范的训育者

2、班主任是学生发展潜质的发展者和学生自主发展的引领者

3、班主任是学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和整合者

二、班主任工作的时代任务

1、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帮助学生肃清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

2、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充分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3、适当协调社会发展需求与脚掌教育意愿之间的关系

三、班主任胜任力的时代要求

1、教育教学能力

2、班级管理能力

3、道德反思能力

4、精神关怀能力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一、创造性的设计班级建设目标

二、合理为班级成员进行角色定位

三、构建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四、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 班级文化环境(包括班级物质环境、人际交往环境、健康的班级舆论和班风)第三节 班级管理

一、班级概念:班级是学校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将一定规模的学生组织起来,编织成相对正式的团体,以便对其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和管理。

二、班级组织的发育

班级组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它需要在不断的矛盾运动、分化整合中渐进成长。班级组织的发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孤立探索阶段——群体分化阶段——组织整合阶段 三、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岗位建设;班级规则建设;学习型团体建设。

四、班级的结构

是班级成员之间比较持续的种种关系的总体状态,它反映了正式组织层面与个人属性层面两方面的需求,相应地,存在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两种类型。

班级的正式结构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全班工作负责的角色,即班级干部,二是对小组工作负责的角色,即小组长,三是只对自身的任务负责的角色,即小组的一般成员。

班级的非正式结构是源于班级团体的个人属性层面的人际关系,它不是旨在直接实现教育目标与组织管理而结成的关系,而是基于成员间的需求、能力、个人特点的不同而产生的关系的总体配置。

非正式结构分为:1.亲社会型2.自娱性3.反社会型

五、班级的功能

班级的内部功能分为:1.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提供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多种范例

2.在发现和解决班级内部矛盾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3在班级内部会形成一种具有强制性的团体压力,这种团体压力可以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其个人无法达成的目标行为4.学生可以在班级内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班级的社会化功能:4个

1.班级为其成员传递主流文化价值观,引导他们的生活目标2.班级为其成员系统传受科学文化知识,帮助他们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3.班级通过各种制度规范培养其成员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正确的社会行为方式。4.班级为其成员提供社会角色的学习条件,帮助他们积累交往经验、学会角色转换、提高角色但当能力。班级的个体化功能:

1.既为其成员提供满足归属需求、依据需求等基本需求机会,又为他们创造满足自我实现需求与贡献社会需求等高级需求的途径2.班级为其成员提供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兴趣态度发展、社会技能发展等多领域的发展条件和机会3.班级成员在人格和能力方面的缺陷很容易在班级生活中显露出来,这样有助于教师对其问题进行及时的诊断4.班级可以为其成员及时矫正人格及能力上的缺陷提供支持性环境。第十一章 教育法规知识问答

一、教育法于1995年9月1日实施。

二、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教育事业;立法依据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教育法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各类教育

四、教师法是于1994年1月1日施行的

五、教师法的立法依据有三个方面:宪法依据、客观依据、政策依据。

六、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学生管理权;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七、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4月12日通过,2006年6月29日修订的。

八、义务教育的对象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入学年龄是六或七岁。

九、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2008年9月颁发的。

十、规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十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2004年3月22日

第二篇: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2.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3.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教育措施(主线)

4.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勒图尔诺)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说(孟禄)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一个重要原理,也是现代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

5.教育学及教育现象的含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6.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异同

异:教育学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和科学理论,是客观的,是鬼客观规律的揭示。教育方针政策是主观制定的,是一定的阶级、集团为了教育上的利益而指定的。同: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一定阶级、集团的利益和价值取向,而且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这样,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才是比较可行的。因此,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究和探讨,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7.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在做中学”的教育家是杜威。

8.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9.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结构,也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放入结构核心部分。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各级各类的教育工作。

10.教学目标的概念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11.教育目的功能

导向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12.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矛盾

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3.素质教育的含义

它是指个体在先天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影响、教育训练和主观努力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狭义上说:素质教育是指学校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

14.素质教育的内容

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15.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6.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从出生到成人,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阶段性:个体身心的发展是连续的,但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呈现出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差异性:人的发展的差异性是指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

不均衡性:个体的身心发展也具有不均衡的特征,一种是统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不均衡发展,另外一种是指不同方面的不均衡发展。

17.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首先,遗传素质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是个体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其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环境:首先,外部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成熟的客观条件,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其次,环境对人的作用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成熟)

18.教师的含义及其性质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性质:(1)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2)教师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专职人员,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19.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忠诚于教育,敬业乐业,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教师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这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团结协作、关心集体是教师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工作根据教书育人的宗旨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是骄傲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

20.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四个部分。

21.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的交谈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和教师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辨析是非真伪,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演示法:演示法是指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练习法:练习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22.德育的概念

德育又称为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的要求和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教育。

2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德育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

③.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提高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征。

24.班级管理的含义及其模式

含义:班级管理就是指班主任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的规定,采取适当的方法,组织、指导、协调各种因素,为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以及实现各种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

模式:①班级平行管理模式

②班级民主管理模式

③班级目标管理模式

25.班主任的概念和任务

概念:班主任是学校委派具体负责管理一个班级的教师。

任务:在学校行政部门的领导下,通过与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班级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习质量以及身心发展水平。

26.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27.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28.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29.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30.美国的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3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3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33.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重用》《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34.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35.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36.“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37.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

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38.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去鞥强学生体质。

39.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40.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41.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42.义务教育是依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43.教师是佳偶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44.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45.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泛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46.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47.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48.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49.教学生教师和学生共同组织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50.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51.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52.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使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53.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54.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势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55.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56.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行程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57.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一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

58.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史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59.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60.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发现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6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中心环节)、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62.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

63.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6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

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65.活动与交往时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66.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7.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8.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时特别的重要途径,其中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69.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境,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三篇: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规律的概念: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规律的概念: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

4、我国的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批判地继承教育学遗产,吸取当代外国的有益的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原则、内容、方法、用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胡建设服务。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2、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

知识点:1)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776年德国的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教授教育学,这是教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四篇: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1、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标志着科学教育的产生。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儿》并称为西方最著名的三部教育著作。

2、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就是解放儿童的教育,是教育的现代转向的重要体现,是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杜威的教育说提出以后,西方教育学便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杨贤江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3、教育者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影响。

4、人的发展三个方面: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五个方面: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能动性。

5、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6、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经济、政治、生态、文化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7、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地位: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8、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教育目的四个层次结构: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9、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奇,基本观点: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订的,教育的真谛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完善的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得到发展。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德国那托尔普、法国涂尔干、德国凯兴斯泰纳,基本观点: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10、马克思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三种形态:漫长的古代社会,最初的社会形态(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个人没有人身自由、没有独立性和个性,个人依附于群体、部落和国家及其统治者,包括君主和神明)、现代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人的独立性,大机器的使用,生产力的加速增长,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繁荣致使人的依赖转化为物的依赖关系)、未来社会(个人将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社会实践的历史,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人不断走向解放的历史。

11、终身教育倡导者法国朗格朗著作《终身教育引论》,国际21世纪教委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进一步揭示了终身教育内涵。

12、现代学制三种类型:双规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及实施;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北洋政府颁布的“壬戌学制”,通称“六三三制”影响最大。

13、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14、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三本书: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

15、1902年杜威发表的《儿童与课程》,是影响深远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的著作。1918年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被视作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泰勒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6、我国三级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17、课程目标设计的依据基本因素:社会、知识、学生。

18、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1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公民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社会交往能力与团队精神,具有国际视野);○2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19、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和态度。

20、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诘问和助产)是归纳法、探究法、发现法的渊源。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卢梭被誉为第一个“发现儿童”的人。赫尔巴特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赞科夫的“一般发展”强调教学的难度和进度。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2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本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必然性。教学规律是制订教学原则,选择和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主要包括四条规律:○1简捷律:教学必须以间接知识为主,使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简捷地获得较完全的知识;2育人律: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对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教师应严谨治学,为人师表;○3发展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使学生在智力、体力、审美能力、劳动能力以及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4二主律:在教和学的统一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是对主体的导,而主体却是主导下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育教学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

22、传授/接受教学的基本阶段: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23、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主动性)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洁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1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传统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主体自主活○动缺乏;学生主体之间交往缺乏;良好的课堂气氛缺乏。

2在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实践:教师转变角色,提高主体学习效能;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扮演主角”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教学方法。

3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主体性教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绝不能贬低和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教育所施加因素的影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所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教法手段、运动经验、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理解和掌握,都要优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持和主导作用。体育教学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纯粹发现式,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探究式。

4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给学生创造自由展示○的课堂时空;要重视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24、赞科夫着眼于儿童发展提出了教学的高难度、教学的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了解学习的过程等原则。

25、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有成效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和发展自己的智能与情操,毕竟要靠学生个人自己主动地探究与反思,要通过个人的经验不断地改组、改造和提高才能实现。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教师要善于质疑,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指明所学知识的价值,以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真知的探索和追求;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强调学生的学习责任,培养学生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善于思考,教学生学会学习,启发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向纵深发展;提出少而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并给学生时间,然后因势利导,使学生得认识步步深入;启发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并结合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学会思考;引导学生亲自观察、动手操作,在多种教学实践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4发扬教学民主。这是启发的重要条件,它包括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26、讲授法可分为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

27、班级上课制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它注重集体化、社会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而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

28、道尔顿制最显著特点在于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

29、教学评价的种类(常见三种):○1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2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3根据评价的主体的不同,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30、斯宾塞发表《教育论》,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德育”、“体育”,从此,“德育”逐渐成为教育世界里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31、审美的人就是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32、美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美育使教育走向完善;美育使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得以延续和发展;美育促成人的自由与解放。

33、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在掌握有关美的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3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4、学校美育内容主要包括形式教育、理想教育和艺术教育。

35、实施学校美育主要遵循的原则:形象性原则、情感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3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37、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38、班主任素质的要求:高尚的思想品德、坚定的教育信念、家长的心肠、较强的组织能力、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善于待人接物。

39、培养集体的方法(简答题):确定集体的目标,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坚强集体/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40、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

41、教师享有的特殊权利(简答题):独立工作的权利,即教师依法享有对学生实施教育、指导、评价的权利;自我发展的权利,即教师依法享有发展自己、提高专业文化水平的权利;参与管理的权利,即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争取合理报酬、享有各种待遇的权利。

42、教师的素养及其培养(论述题):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教师的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每个教师既要有个人的独创性以及个性,又应有作为师资所必备的共同素质,也不可只强调教师素质的差异性,否定素质的共同性。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1高尚的师德:热爱教育事业(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唤。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条件。教师应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把学生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地人来看待;热爱集体,团结协作,教师的劳动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集体性;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一个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用自己的行为展示高尚的道德,才能树立崇高的威望,受到学生的尊敬;○2宽厚的文化素养: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教师要对自己所教专业融会贯通,能从整体上系统把握,教师还应有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3专门的教育素养:教育理论素养(现代教育理念,时代发展的脉搏);教育能力素养(主要指保证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课程开发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引导与创新能力);教育研究素养(主要指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领域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富有问题意识,“反思”能力,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灵活地解决和改进各种教育问题);○4健康的心理素质:主要指教师要有轻松愉快的心境,有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等。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自我教育的能力”,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教师应具备的新的能力包括判断能力、反应能力、评估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管理能力等,尤其强调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综上,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它不仅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信的基础,而且是造成教师劳动价值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

第五篇:背诵知识点

背诵知识点

1、党章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表述:“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2、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

3、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4、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使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

5、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要求牢牢把握的基本原则是:(正面教育)(批评和自我批评)(讲求实效)(分类指导)(领导带头)

6、、党的群众路线包括哪两层含义?

答: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是党必须倾听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要求、集中群众的智慧,形成正确的理论和政策,然后,再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7、、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什么聚焦到“四风”方面?

答:因为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党内存在的其他问题都与这“四风”有关,或者说是这“四风”衍生出来的。“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

8、反对形式主义要着重解决什么问题?

答:反对形式主义,要着重解决工作不实的问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改进学风文风会风,改进工作作风,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担当、敢于坚持原则,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

9、、形式主义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答: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

10、反对官僚主义要着重解决什么问题?

答:反对官僚主义,要着重解决在人民群众利益上不维护、不作为的问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民主集中制,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坚决整治消极应付、推诿扯皮、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11、官僚主义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答:官僚主义实质是封建残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做官当老爷,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12、反对享乐主义要着重解决什么问题?

答:反对享乐主义,要着重克服及时行乐思想和特权现象,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两个务必”,克己奉公,勤政廉政,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13、享乐主义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答:享乐主义实质是革命意识衰退、奋斗精神消减,根源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拈轻怕重,贪图安逸,追求感官享受。

14、反对奢靡之风要着重解决什么问题?

答:反对奢靡之风,要着重狠刹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守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做到艰苦朴素、精打细算,勤俭办一切事情。

15、奢靡之风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答:奢靡之风实质是剥削阶级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反映,根源是思想堕落、物欲膨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

16、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如何调动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两个积极性?答:调动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两个积极性,首先是领导干部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明确的姿态,让群众看到(自己敢于正视并解决问题的决心),看到(自己拜群众为师、向群众求教的襟怀),看到(自己以身作则、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行动)。同时要(加强对群众的领导),激发群众关心党的形象),(关心党的事业),(关心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责任感,自觉打消顾虑,把想讲的话讲出来,把该提的意见提出来,真心帮助领导干部改进提高。

17、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8、中共静海县委十届六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总结2013年工作,部署2014年任务,进一步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为加快建设美丽静海、实现静海崛起而努力奋斗。

19、静海县2014年工作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是什么?

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护生态、惠民生、保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加快建设美丽静海,加快推进崛起进程,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20、2014年,静海县要突出抓好的六项重点工作是:抓招商上项目、调整产业结构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领域改革

五、推进生态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

21、2014年,静海县重点培育壮大哪几个产业?

答:循环产业、健康产业、现代物流业、先进制造业、文化旅游业

22、如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答:

一、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现代物流业。

三、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四、培育发展健康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

五、积极发展都市农业。

23、静海县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的具体措施:一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二是转变政府职能。三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24、静海县要怎样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答:

一、完善区域规划布局。

二、加快城市功能开发。

三、加快示范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

四、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25、2014年,静海县将构建什么样的旅游产业链?

答:以“林河湖泉”为载体,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打造以光合谷为主的田园综合体、以萨马兰奇纪念馆为主的文化创意综合体、以林海为主的生态旅游综合体,加快开发团泊湖及环湖地区旅游观光,培育“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链。

26、静海县加快推进“美丽天津•一号工程”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

一、突出搞好污染治理。

二、强力推进节能减排。

三、深入推进植树绿化。

四、高标准提升城乡市容环境。

27、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要做到执政为民、履职尽责、转变作风、依法行政、廉洁从政。

28、静海县高度关注改善民生,具体措施有

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9、2014年,静海县10项民心工程包括(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2)着力促进农民增收(3)方便城乡居民出行(4)完善市政公用设施(5)提升城乡人居环境(6)积极拓宽就业渠道(7)健全社会保障体系(8)办好人民满意教育(9)发展文化体育事业(10)优化公共卫生服务。

30、2014年,静海县加强党的建设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答:

一、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二、思想政治建设。

三、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五、作风建设。

六、反腐倡廉建设。

31、县委十届六次全会对干部作风建设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一要坚决贯彻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绝不允许推推动动、拨拨转转,确保政令畅通;二要求真务实,真正把心思用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上;三要心系群众,以优良的作风凝聚民心,取信于民。

32、.县委十届六次全会对加强党风廉政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答:一是要以整风精神锲而不舍抓好八项规定的落实;二是要重点加大对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不良风气的整治力度,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三是要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增强惩治的威慑力。

33、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主要内容是什么?(1)改进调查研究(2)精简会议活动3)精简文件简报(4)规范出访活动(5)改进警卫工作(6)改进新闻报道7)严格文稿发表8)厉行勤俭节约

下载2011最新_辽宁教育学_知识点总结_背诵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最新_辽宁教育学_知识点总结_背诵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笔记[大全]

    1心理起源论- 孟禄---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义模仿就是最初教育的发展 劳动起源论-恩格斯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交往起源论—叶澜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2教育学的......

    教育学笔记

    1名词解释 1.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2.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问答题汇总 共117道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考试大纲》P4)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0.1教育学学科形成标志,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论述教育目的以实践哲学为理论基础,论述教育途径方法途径以心理学);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课堂课本,杜......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

    最新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合集)

    教师上岗考试试题《常识性知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零散知识点) 1.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以促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由社会专门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

    考研政治知识点背诵总结

    考研政治:物质世界和实践八大命题点 物质世界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年的考核重点。命题点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