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4:0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第一篇: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朱虹

袁长林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92)

摘要:双语教育政策作为民族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双语教育有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本文从云南语言的使用状况、双语教育概念入手分析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以期能为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提供政策依据。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历程

一、云南语言使用状况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人口达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共有25个,其中有16个位跨境民族。除了回族通用汉语外,其余23种民族使用着27种语言。多民族构成了与相应的多语种,25个少数民族,除回族、满族、水族使用汉语外,其余22个少数民族操26种少数民族语言。从语言上来看,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分别属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共有52种新老文字。

云南的少数民族,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不同,人口多少、聚居和杂居的情况也不同,各民族语言的情况和受其他民族影响的情况就有很大差异,因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从现代语言使用的情况看,大致是这样:有的民族基本只使用本民族语言;有的民族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有一部分人兼通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有的民族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有一部分人还兼通两种以上民族语言;有的民族本民族语言消失,已通用汉语。双语教育则是从云南各少数民族开始接受汉文化教育那天起就已经存在。至于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一定规范的双语双文教育实验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开始的。20多年来,云南的双语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

二、双语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双语教育

关于双语教育,在当前教育学术界仍无定论,有着不同的解释。国外对双语教育这一术语的涵义也是众说纷纭,较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或认同的则是著名的双语教育专家M.F.麦凯(加拿大)和从西格恩(西班牙)在《双语教育概论》中所下 1 的定义:“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种语言。”[1]我国著名学者严学宭认为“双语教育即使用两种语言,其中一种通常是学生的本族语言,作为教育教学实施的工具。”从上述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双语教育是一个包括母语和第二语言教学的整体过程,含有两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教学系统,即本族语言和第二语言教学的体系。”[2]总的来说,双语教育是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形式,对于云南来说,有时甚至是三语或多语教育。

(二)双语教育政策

由于双语教育,在当前教育学术界仍无定论,所以对双语教育的政策定义有所不同,国内陈振明教授关于政策含义的界定是指国家机关、政党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陈振明,2002)。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政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某种准则或依据。《教育百科词典》认为教育政策是指“政党或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国家的性质和国情,参考国际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所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国家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括。”综合上面的定义,本文认为,双语教育政策指的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协调教育内外各种因素,为实现双语教育的目标、任务而确立的一系列行动准则和依据,它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纲要。

三、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废除了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开创了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新时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了充分尊重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陇商会议共同纲领》,1951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1951年政务院批准的《关于第一次全国各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1952年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84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同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大纲》,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02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都对少数民族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平等权利做出了法律和政策上的保障,强调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并为少数民族地区双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据[3]。

以国家的政策、法律为依据,云南省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条件,逐步确定了 2 民族语文与汉语文(双语)的关系,制定了少数民族以学习、使用和发展民族语文为主,同时又自愿学习、使用汉语文的语言政策和双语教育政策。回顾云南省50多年的双语教育政策发展历程,正如全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一样,整个云南教育事业是在一个动荡的大环境中发展的,具体发展过程可分以下阶段:

(一)云南双语教育政策的形成期(1950—1976年)

为了降低教学难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质量,中共中央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制定并颁发了不少法律和政策,这些文件也就是云南推行双语(文)教学的政策依据,1951年9月中共中央在全国第一次民族教育会上明确指出:凡有现行通用文字的民族,小学和中学的各科教学必须用本民族语文教学。按当地少数民族的需要和自愿设汉文课。有独立语言尚无文字或文字不完全的民族,一面着手创立文字和改革文字,一面按自愿原则,采用汉语或本民族习惯用的语言进行教学。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云南依据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制定了相应的语言政策,突出了以民文为主、民汉两种语言并用的原则,同时提出了民汉互学语言的双语政策。“以民文为主”,即少数民族认真学习、使用和发展民族语文,这对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切实贯彻和落实民族政策、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继承和发扬云南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加速云南的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952 年根据国家建设需要,我省西双版纳傣文、德宏傣文、景颇文、拉祜文、藏文等5种少数民族语文依据开始试用于小学教育。云南省共出版了以上前4种文字的12种小学课本和扫盲教材,还有49种读物。[4]此后,哈尼文、佤文也试用于扫盲教育,文字率先进入学校,进行双语文教学,以后双语文教育逐步铺开。1955年,云南省教育厅成立了民族教材编译室(1957年后并入云南省民族出版社)。到1956年,全省民族小学发展到3778 所,在校学生31 万人;民族中学8 所,在校学生0.9 万人。[5]1957年,云南省教育厅决定从当年秋季采用景颇文、载瓦文、傈僳文、拉祜文、哈尼文、佤文、彝文等7种民族文字课本,在部分少数民族小学进行试教。1958年云南省组织语文工作者在1957年方案的基础上对文字方案进行了修改,并在群众中试行。同时,在创制民族文字和试行过程中,这些民族的双语教育开始进入初创阶段。从以上有关文件的内容来看,可以说云南的双语教育政策己初步形成。这对于加强民汉之间的文化交融促进民族团结、推进云南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1959年以后,随着对 3 “左”倾错误的纠正,民族语文工作中也纠正了一些错误做法,使双语教育一度重现生机。如1963年云南省召开全省民族教育工作会议,重申了党的民族语文政策,提出了在民族小学中继续加强民族语文教学的意见,云南个别地方出现了一直坚持民族语和汉语双语教育的典型。1964年后,云南省全日制少数民族小学,根据云南省民族教育学制问题座谈会的意见,实现“二三分段”及“三三分段”,根据教学少数民族语文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段,为其学习升学做准备。同年,云南省教育厅拟定了《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和《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简易小学教学计划(草案)》,供实行少数民族文字教学的学校参考执行。新拟定的边疆民族地区教学计划(草案)规定:无论是全日制小学还是简易小学,都要在一、二年级开设民族语文和汉语会话课,周课时分别为7—

13、1—2课时不等。

这一时期民族双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试行民族文字,开展民族文字的推广普及工作,编写扫盲教材和民族文字的通俗读物。民族语文的使用大都限于社会教育范围,以扫除少数民族青壮年文盲为主,进入学校的还不普遍。有一些民族在小学开设了民族语文课,进行民族语文课的教学,其他课程仍沿用传统的汉文教学体系,使用汉文教材。还有个别民族用新创制的民族文字翻译了一部分小学汉语文、算术等课程的教材,供少数民族学生使用。这些照顾民族特点的做法,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新中国的建立,废除了民族压迫,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从建国到1957年这一阶段,政府大力帮助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为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创立新文字,对一些不完善的民族文字进行改革和改进。除了重视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外,还积极提倡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汉文,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从政策、语言文字建设、双语师资培养等方面,为后来的双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创制和推行民族文字过程中,人们对民族语文使用的客观规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并积累了有益的教学经验,为以后的双语教育研究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材料和经验。但1958年至1976年这段时间,双语教育受到严重挫折。虽然在60年代初曾重现一线生机,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遭到建国以来最大的劫难,双语教育从建国初期的黄金时代跌入了低谷。

(二)云南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期(1977—1990年)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走出了“左”倾错误的羁绊,步入正确发展的轨道,双语教育也走上了复兴和发展之路。尤其是自80年代以后,双语教育实验与研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1982年教育部制定颁发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提出:“在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文字进行教学的中小学中,学生首先应当学好民族的语文,有条件的也应当学好汉语,至于汉语课开设和学习的年限,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加以灵活安排”。同年国务院转发《关于加强边远地区科技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发展民族中、小学教育,一定要在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适合少数民族的特点。”遵照以上指示,云南省积极进行双语教学和教改的实验。这一阶段取得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凡个方面:

1.恢复民族文字推行工作。从1979年到1985年,云南省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拉枯、佤、纳西、景颇、藏、瑶和独龙等14个民族恢复推行或试行20种民族文字或文字方案。1982年恢复景颇族载瓦文的试验推行工作,同年,对白文方案进行修订并试行,为了更好地发挥民族文字的社会作用,使民族文字更趋科学化和规范化,民族语文工作者继续对一些民族文字进行改进,使之完善,并尊重少数民族的意愿创制新文字。[6]

2.开展双语教育实验。自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了双语教育实验,实验广泛涉及了双语衔接、双语教学内容与方法、双语教导制、双语教育模式等问题:

(1)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小学“双拼注提”实验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改方法运用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从小学一年级学习民族语文,每周16课时,一年级下学期后半期民族语文课时减半用来学汉语拼音,采用“注、提”教材教授汉语文课,直至六年级,课时和教材份量逐年增加。一年级教学用语以民族语言为主,二、三年级民、汉两种语言并用,五、六年级以汉语为主,民族语言辅助教学。为保证质量,自1985年起州师范每年增设傣语和景颇语中师班,培养双语文教师,并编写了《民汉词语对译手册》,将小学统编五年制语文课本一至十册中的生字、生词解释和例句逐个按四行体进行对照,依次为汉语拼音、汉字、民族文字为汉字词句的意译和给民族文字注音的汉语拼音。[7]

(2)白——汉双语教育实验

剑川县西中小学的实验班按小学六年制的课程基本要求安排教学任务。

一、二年级语文课以翻译全国统编教材为基础,增编一些乡土教材。课本采取汉文、5 汉语拼音、白文三行体。三年级以后使用全国统编教材,配上生字、生词、例句和解释的《白汉词语对译对照手册》和白文民族乡土教材,数学课按全国统编教材进行翻译:体育、音乐除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外,增加一些白族体育、音乐方面的内容。各学科教材中语言文字比重和衔接,按“先白后汉,白汉并重;以白带汉,白汉俱通”的十六字原则,结合“注、提”的方法来安排,把白文作为白族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先导。[8](3)佤——汉双语教育实验

1982年,云南省沧源县贺南小学开始了佤、汉双语教育实验。学制为七年,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佤语文教学为主,一年级主要学习佤文,能直呼音节,同时加授汉语会话,二年级学习汉语拼音,一、二年级使用自编的语文和数学教材,用佤语授课;第二阶段,过渡学习汉语文,三、四年级使用自编教材,每周佤语文4节,汉语文8节,使学生学会用佤语文和汉语拼音两个工具,通过汉语拼音注音、佤文释义逐步过渡到学习汉语文;第三阶段,以汉语文学习为主,在五、六、七年级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进行汉语文教学,佤语文只作为一门课程。三个阶段中,以母语为先导,佤、汉双语文并举。[9](4)载瓦——汉双语教育实验

从1985年9月起在西山区进行汉语载瓦语教学实验。实验班学制6年。第一年集中学习载瓦文和20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加授汉语会话课。后5年重点学习汉语文,采用5年制统编教材。到1988年,全县81所景颇小学,开设载瓦文的有60所,107班,占74%;在校景颇族小学生4347人,学载瓦文的2258人,占52%。用汉载双语文教学实验的有13个班。[10](5)哈尼——汉双语教育实验

1984年云南省绿春县广吗小学开展了哈尼、汉双语文对译对比教学实验。开办一年学前班,学习哈尼文,要求学生会拼写哈尼文。升入一年级使用全日制六年制课本的双文对照教材,用哈尼文给汉文注音释义。两种语文的教学时间安排是:民族语文“从多到少”,汉语文“从少到多”,中高年级基本过度到以汉文教学为主。[11]

(6)纳——汉双语教育实验

1986年云南丽江县纳西族主要聚居地开始了纳——汉小学双语教育实验。实验计划是一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纳西文拼音字母,第二学期加授纳西文会话和简单的数学知识。一年级纳西语文为语文课时的60%,汉语文为40%,以后民族 6 语文课时逐渐减少,到六年级时,只占9%,而汉语文课时逐年增加,到六年级时占91%。随后,丽江县陆续有些学校开展了双语实验,具体做法是学前班学习纳西文,一至四年级进行纳西、汉双语文教学,五、六年级实行单一汉语文教学。[12]

综合分析上述双语教育实验状况,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紧密结合当地语言功能的实际进行实验,聚居区双语教育侧重汉语文水平的提高,散杂居区侧重民族语能力的发展;第二,利用民族语文拼音文字的优势,促使学生的母语向汉语拼音的正迁移以及民文和汉语拼音向汉文的正迁移,汉语文与民族语文紧密配合,以母语为先导,先民后汉,以民促汉,达到民汉兼通;第三,将先语后文的语言学习和习得规律引入第二语言的教学之中,由汉语会话逐步过渡到汉文的学习;第四,利用学前儿童学习语言的天然优势,开办学前班学习民文,解决了小学低年级学习双语文负担过重的问题;第五,双语文并行保证了学生的双语兼通。

通过实验,人们从思想上统一了对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关系的认识,找到了在多民族、多语言文字的国情下,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培养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所需人才的根本措施,即实施双语教育。

(三)云南双语教育政策的完善期(1991年以后)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信息化、一体化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少数民族对汉语的学习有了更加迫切的需求。这些变化,必然对原有的双语教育模式提出了调整和革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国外双语教育理论的引进及国内外成功的双语教育实验的影响,云南的双语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双语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各类双语教育改革实验大规模开展,建立了相应的学术团体,形成了一支双语和双语教育研究队伍,编写了配套的双语教材,这些对自治区双语教育政策的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建立相应的学术团体,培养双语教育教学和研究人员,重视双语教材编译、出版工作。1993年成立了《云南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研究》,进行双语和双语教育研究,出版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双语教学研究书籍,为云南省双语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1999年以来,云南省正式审定了11个民族的158本民族文字教材,正式出版了11个民族14种文字的60多本教材。全省实施双语单文教学的有12个州、市,46个县19个语种,9561所学校,47805个班级(1~ 6年级)近48万多名学生。7 实施双语双文教学的有10个州、市,22个县11个语种,707所学校,1249个班级(1~6年级)5.8万名学生,全省共有536392名在校生接受双语教学,这对提高学生的巩固率,降低辍学率稳定边疆加强民族团结发挥了积极作用。

经过教育部门多年的努力,云南省的民族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01年,云南省共有民族高等学校1所,民族中专学校3所,民族师范11所,民族干部学校11所,民族中小学41所,半寄宿制高小3219所。有14个少数民族的21中文字或拼音方案进入学校,开展双语教学或民文扫盲。民族大学生数由1949年的没有一人增加到2000年的19503人,占云南省在校大学生数的21.57%,中小学民族学生人数由1952年的27.77万人上升到2000年的225.86万人,占云南省中小学生比例的34.33%。到2000年,全省78个民族自治县中,78个实现了“普六”,62个县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48个县基本实现了“普九”。

参考文献:

[1] 王洪玉.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及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6.[2]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3] 王阿舒,孟凡丽.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 2006,(2)[4] 蔡寿福主编,云南教育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6.[5] 曾满超,杨崇龙,邱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及发展研究[J].[6] 王阿舒,孟凡丽.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 2006,(2).[7] 德宏州民族语文教研室:《开展双语双文教学改革提高民族小学质量》,《云南民族语文》,1989,(2).[8] 参见《云南民族语文》(白文工作专集),1989,(3).[9] 艾嘎德·扬荣:《双语文教学是克服民族教育中语言障碍的有效方法》,《云南民族语文》,1990,(4).[10] 云南省教育委员会教育志办公室编,云南民族教育发展概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5.[11]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12] 汉妮·费尔[加拿大]:《双语教育在大山里结出了硕果一关于丽江县巴甸完小双语教学实验的评析》,《云南民族语文》,1994,(2).

第二篇: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

[ 摘 要 ]近年来,新疆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下,“双语”教育发展迅速,双语教育的研究也不断发展起来。所谓新疆双语教育是指新疆维吾尔族少数民族使用汉语进行非语言学科内容的教育。在过去的50多年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认真贯彻中央的语言政策,实施对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演变中,可以看出新疆在不断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经验 紧密结合国情、区情,努力营造一个更加优化的双语和多语教育环境,为双语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关键词 ] 新疆 ;少数民族 ;双语教育政策

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化的地区,自古 以来就是东西方语言与文 化的交汇之地。世界六大语系中的三大语系的语言汇集在这里。在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塔塔尔、达斡尔和俄罗斯 l 3个世居民族中,除汉族、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汉文外,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等民族不但有语言,还有本民族的文字。长期以来,各民族人民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互相学习语言文字的优良传统,已形成了多种双语类型,其中又以“民一汉”双语型为主。

新中国成立以后,废除了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开创了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新时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了充分尊重。1 9 4 9年通过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 同纲领》、1 9 5 1 年颁布的第一部《 宪法》、1 9 5 1年政务院批准的《关于第一次全国各民族教育会议的 报告》、1 9 5 2年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 9 8 4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同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大纲》、1 9 9 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 0 0 2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都对少数民族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平等权利作出了法律和政策上的保障,强调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并为少数民族地区双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据。

以国家的政策、法律为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条件,逐步确定了民族语文与汉语文(双语)的关系,制定了少数民族以学习、使用和发展 民族语文为主,同时又自愿学习、使用汉语文的语言政策和双语教育政策。回顾新疆 5 0多年的双语教育政 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新疆双语教育政策的形成期

新中国建国初期颁布的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明确了我国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文 的关系,并使少数民族语文的使用范围史无前例地扩大了。民族语文不仅是少数民族的日常交际工具,而且已经成为少数 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处理民族语文和汉语文的关系上,突出了民族语文的地位。2 0世纪5 0年代至 6 0 年代中期,新疆依据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制定了相应的语言政策,突出了以民文为主、民汉两种语言并用的原则,同时提出了民汉互学语言的双语政策。“ 以民文为主”,即少数民族认真学习、使用和发 展民族语文,这对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切实贯彻和落实民族政策、增进民族团结 和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继承和发扬新疆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加速新疆的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 的意义。因此,新疆有传统语言和文字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等少数民族在 学校教育中均采用母语授课,建立起了从小学到高中乃至到大学的民族教育体系。“民汉两种语言并用”则是要服从汉语是我国通用语这个大前提,二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强调了新疆在学习、使用和发展民族语文的同时,又不能忽视汉语的学习和使用,必须实施二者相结合的双语政策。

基本社会共识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地区,双语的社会环境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决定了双语教育的存在。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对推进双语教育也形成了基本的社会共识。

共识一:推进双语教育是关系到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战略举措,关系到国家统一强大,关系到各民族团结,关系到新疆长治久安。共识二:推进双语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加强民汉兼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共识三:推进双语教育顺应广大群众期盼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适应了年轻人就学、就业的竞争要求,是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融人现代主流社会的一项民生政策。

二、新疆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期 1 9 7 6年,新疆各项事业进入了正常发展 的轨道,民族教育也走上 了复兴之路。尤其是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民族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地位 日益突出。双语教育研究逐渐开展起来,但对双语理论和双语教学方面的研究仍存在诸如把“汉语教学 ”与“双语教学” 或“ 双语教育”相混淆等尚未理清的理论问题。

这一阶段,虽然仍未明确地提 出“双语教育”的概念,但已涉及双语教育 的方方面面,如设置管理机构、加强领导、调整教学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等等。尤其是首次提出了“民汉兼通”,并把“民汉兼通”作为双语教育的基本方针,充分显示了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快速发展的轨迹。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双语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具体和系统化,从而使自治区双语教育工作在经历了1 0年浩劫之后,又重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三、新疆双语教育政策的完善期 0世纪 9 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信息化,一体化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少数民族对汉语的学习有了更加迫切 的需求。这些变化,必然对原有的双语教育模式提出了调整和革新的要求。另 一方面,随着国外双语教育理论的引进及国内外成功的双语教育实验的影响,新疆的双语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双语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各类双语教育改革 实验大规模开展,建立了相应的学术团体形,成了一支双语 和双语教育研究队伍,编写了成龙配套的双语教材,这些对自治区双语教育政策的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这一时期,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对双语教育作出的各项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在新的历史阶段双,语教育的方针、任务、地位和作用,确定了双语教育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办法和措施,对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明确提 出了“ 双语教学”、“ 双语教育”的概念,虽然两个概念仍常常混用。

四,新时期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原则。既要积极进取,不等不拖;又要实事求是,不急于求成,把握好节奏,安排好衔接。

第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既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又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既要立足于推动当前工作,又要着眼于实现长远目标,循序渐进。

第三,坚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的原则。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指导双语教育工作,把普及双语教育与提高双语教育质量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科学推进,可持续发展。

第四,坚持民汉兼通培养、民汉教学并行的原则。在努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切实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工作。要科学设计教学模式,合理设置课程方案,保证民汉兼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五,坚持从幼儿抓起、从教师抓起的原则。

从双语教育推进的实际出发,集中双语教育资源,从学前和低段抓起,逐步推进。重视双语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增量补充、存量培训、定向培养、滚动推进的方针,建设一支数量和质量满足双语教育要求的双语师资队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规模开展的各类双语教育改革实验是这一阶段 的突出特点,有关双语教育的理论与政策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因此,可以说双语教育政策逐步进入了完善时期。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32.【2】滕星.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364 【3】戴庆厦。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J].民族教育研究,1996,(4)

【4】马寅.中国少数民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第三篇: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思考

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思考

摘 要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双语教育对于少数民族教育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云南双语教育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了双语教育对云南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 双语教育 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1双语教育内涵

关于双语教育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朗曼语言学辞典》认为:“双语教育指学校采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授主课。”世界双语教育专家M.F.麦凯指出:“ 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体制,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本族语言,作为教育教学实施的工具。”

我国学者严学窘认为:“双语教育即使用两种语言,其中一种通常是学生的本族语言,作为教育教学实施的工具。”此外,双语教育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双语教育泛指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育体制。狭义的双语教育特指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教育对象,使用其本族语和主流语两种语言的教育体制,我国学者通常称其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可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双语教育中常见的形式,是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设的双语教育的重要形式。

2云南省双语教育的基本情况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首先民族众多,少数民族人口达1415.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3.43%。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次是地处边疆,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4061公里,有16个跨境民族。第三是民族自治地方多,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元素是云南最基本的省情。

在经济社会方面,在新中国成立前,云南少数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处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被称为“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都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决定了云南不同民族之间甚至一个民族内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极不平衡的发展。

在语言方面,全省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族已转用汉语外,其余的民族共使用26种语言。1997年,省民语委对25个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总结了三种类型:一是母语型,以本民族语言作为主要交流工具;二是兼语型,既使用本民族语言也使用其他民族语言;三是汉语型,完全使用汉语为交流用语。

在教育方面,云南少数民族教育类型大体也分为三种:一是解放前学校教育发展就较好。这部分以白、回、纳西、蒙古和部分彝、壮族等为主,他们经过长期的民族教育工作,培养了一批知识分子,为本民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是原有教育基础较薄弱,现在教育事业仍然不发达。这部分主要是哈尼、傣、藏、阿昌和部分彝族、壮族等,虽然傣、藏族主要靠小乘佛教、喇嘛教传播民族文化,但学校教育基础差。三是原有教育比较落后,现在教育发展水平仍然比较差,这部分主要有苗、瑶、佤、景颇、傈僳、布朗、怒、德昂、基诺、独龙和部分彝族。

正是以此情况构成了云南少数民族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民族特点,也决定了云南民族教育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正是因为如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

3云南省实施双语教育的措施

为了继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各民族在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共同发展、繁荣和尊重。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就制定了推行民族语文教育的具体政策。1953年,由教育部、中央民委联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少数民族教育会议”,并明确规定了:“少数民族学校应使用本民族语言,在各种学科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本民族语言。条件具备了的要立即采用民族语文课本,用民族语讲课;条件不具备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实行。”1980年,教育部、国家民委在《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最重要的是,凡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应使用本民族的语文教学,学好本民族语文,同时兼学汉语汉文。为此,必须加强民族文字教材的编译出版工作。民族文字内容一定要注意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要适应多种形式办学的实际需要。”为获取双语文教育的经验,从1982年开始,云南省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学校或班级,开办了10个民族、12个文种、14个民汉双语双文教学实验点。这些实验点都紧密结合当地语言的实际情况,将双语教学与识字理论紧密结合。1988年,省教育厅规定,学习民汉双语的小学生在升学考试时,其民族语文成绩可记入语文总分。在通行少数民族语文的地区及相关的部门,少数民族语文成绩可以作为招生、招干、评职称的条件之一。

4双语教育的意义

实施双语教育是开发少数民族儿童智力的最佳手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能力的发展必须依靠语言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用儿童熟悉的语言进行教学,他们就能很快地吸取知识,得到有效的发展。双语教育是传递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世代累积下来的宗教、道德、文学艺术、生产经验等宝贵的资源,都是通过民族语言来记录和传承的。所以学习和使用自己本族的语言,就是学习和继承本族文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云南民族语言文字温习现状调查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2] 苏德.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11).[3] 邓佑玲.双语教育与文化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1).[4]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0.[5] 严学窘,论双语制的合理性[A].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论集[C].民族出版社,1990.

第四篇: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解读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解读》试卷

姓名:

一、填空题

1、双语教育是指用________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制度或教育模式。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史指在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________和________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十九条:“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____。”第四条指出:“各民族都有____和____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____或者____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第十二条:“________为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________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

4、少数民族双语幼儿园课程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五大领域,语言领域教育使用____和________教学,其他领域使用汉语教学。

5、开展双语教育研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双语教育资源可以分为_____和_____。

7、双语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素养:

1、__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__

4、_________。

8、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测试(MHK)是在__________下,结合我国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特点,专门测试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分为__、___、___、__ 共__个级别。该项考试于__年正式在新疆启动。

9、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我国加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语言测试,它是对应试人___和____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的___和___,是应试人的_______测试。

10、双语教育的四个认同”教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答题

1、新疆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什么?

2、如何规范双语幼儿园的教学行为?如何规范中小学的双语教学行为?

3、什么是双语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因素?

4、国家和自治区在双语教师培训方面应采取了哪些措施?

5自治区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取得了哪些成就?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解读》答案

一、填空题

1、两种(两种以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2、普通话

使用和发展

保持或者改革

3、汉语言文字

少数民族学生为主

4、健康

社会

科学

艺术

语言。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

5、积极推进双语教育

提高双语教师素质

提高双语教育质量保证

6、纸质资源

网络资源

7、职业道德

语言能力

专业知识

教学能力

8、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

2011年

9、共同语普及进程

提高全社会普通话水平而设置

掌握

运用

测查

评定

汉语标准语

10、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二、问答题

1、新疆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原则:第一坚持积极、稳妥、有效推进的原则。第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第三坚持尊重教育规律的原则。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指导双语教育工作、把普及双语教育与提高双语教育质量紧密结合起来。第四坚持民汉兼通培养、民汉教学进行的原则。

2、规范双语幼儿园的教学行为:

1、制定并要求严格执行学前教育指导纲要

2、制定并要求严格执行学前双语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3、制定了《自治区农村双语幼儿园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学前双语教育的指导,一评估促教学。

规范中小学的双语教学行为:

1、认真执行课程设置方案

2、认真执行各学科课程标准

3、加强教学计划的制定

4、加强对教学 的指导。

3、双语教师即双语教育岗位教师,指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班分别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惊喜相关课程教学的教师。双语教师可以是少数民族教师也可以是汉族教师;可以是使用汉语授课的教师,也可以是使用少数民族语授课的教师;可以是能够使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两种语言文字授课的教师(具备双语能力的双语教师),也可是只能使用汉语或少数民族语一种语言授课的教师。

4、为构建一支“政治合格、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双语教师队伍,国家和自治区本着“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学前一致、确保实效”的方针,加强双语教师的培训工作:

1、扩大招生规模;

2、加强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加强双语教师培养基地建设;

4、设立自治区农村双语教师特培激活;

5、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课程。

5、经过8年多的努力,新疆双语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就

1、形成了良好的双语教育发展氛围

2、办学条件改善

3、双语教育体系日臻完善,双语教育实施和管理越来越规范

4、双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5、双语教师数量得到扩充,素质逐步提高

6、双语班学生的学校积极性高,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第五篇: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民族教育学》期中论文

苏小玲0449035

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马列学院05级民理班 苏小玲0449035

【内容摘要】传承和发展民族语言是我们这一代的重要任务,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我们都不能将之丢弃。发展民族双语教育,发展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民族语言;传统优秀文化

语言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中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语言它作为文化的一种,是构成中华民族的一个灵魂,在民族教育中他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同时,双语教育作为一种少数民族的特殊的教育方式,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很重大的作用,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起着到关重大的作用。在我国现行的双语教育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国家教育方式、思想认识统一问题、投入成本问题。

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状况简介

就目前形势而言,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不仅仅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加强民族团结平等和平共处的一种方式。在双语教育中,语言起着很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语言与双语教育

1.语言的功能、地位及种类

语言它作为人类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表达方式,它具有交际、文化、心理、经济、教育、政治等功能。①现代社会中,人们(除了聋哑人以外)都依靠语言来交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思想观点、知识文化、心理活动等,虽然网络的出现对于语言口语交往是一种冲击,但是它又以另一种方式——文字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大多数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里,在国家政治体制不加干预的条件下,语言的地位是由评议的使用人数、该语言是否有文字以及以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积累等因素决定的。②因此,语言是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双语教育及世界双语教育模式

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对教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传达知识,在教育中语言的特殊作用表现在双语教育方面。双语教育作为民族教育的特色,世界双语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过渡双语教育(民族语早退型、民族语晚退型),二是保持双语教育,三是二元双语教育,四是浸没(淹没)双语教育,五是隔离主义教育,六是分离主义教育,七是外语教学的主流双语教育,八是双方言教育。③各个地区或者说是各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双语教育模式,具体运用何各模式来进行教育都与自己本地区的民族特点是相一致的,更

《民族教育学》期中论文

苏小玲0449035 确切地说是由民族特点来决定的。搞好民族教育要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还要遵循民族教育自身特有的规律和特点。而双语教育模式的运用也要遵循民族自身特有的规律和特点。

3.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并且少数民族在所有民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我国的双语教育主要表现为多样性、不平衡性的特点。因为少数民族多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是比较恶劣的,很多民族人民除了自己的语言和地区语言外不会说通用的普通话,所以在他们之中实行双语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并且各个少数民族的生存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经济状况环境都不一样,因此对他们所实施的教育政策也不一样。在我国,民族双语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藏族双语教育。80年代后期,在“以藏语文为主,藏汉语并用”,在“基础教育阶段应以藏语文教学为主,同时学好汉语文,逐步做到学生在高中毕业时能够藏汉兼通,有条件的还要学好一门外语”的思想指导下,西藏在继续完善小学双语教育的基础上,开始探索中学阶段新的双语教育形式实验。如内地各发达城市的“西藏班”就是一个例子。

除了藏族的双语教育外还有朝鲜族双语教育、蒙汉双语教育、壮汉双语教育、双拼双提、佤汉双语教育、白汉双语教育、新傈僳文—汉语双语教育、哈尼—汉双语教育、苗—汉双语教育、侗—汉双语教育、土家—汉双语教育、纳西—汉双语教育、彝—汉双语教育。④

在以上这些双语教育中,本人认为最完善最成功的是蒙汉双语教育,因为据本人了解蒙汉双语教育不仅是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九年义务教育甚至是幼儿教育也有双语教育的。

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教育作为少数民族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途径,脱贫致富、繁荣经济的重要支柱,发展民族教育是势在必行的。发展双语教育可以提高民族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保留少数民族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对民族教育的意义及作用何在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生活的需要,是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实施双语教育是开发少数民族儿童智力的最佳手段,是传递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人认为中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意义重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传递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语言只是文化的一个外在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民族文化通过民族语言表现出来。如“十二木卡姆”、《格萨尔王》等都是用民族语言说唱的形式来体现民族的传统文化。人们在学习和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学习和继承自己民族文化的过程。

民族教育通过运用双语教育来传播民族语言更进一步来传播民族文化,尤其是那些在民间流传时间较长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即少数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民族文化的消失与否是民族双语教育存在与否的前提。

文化是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之一,与民族语言是相互影响的。民族语言,它作为民族双 2

《民族教育学》期中论文

苏小玲0449035 语教育的一种工具,对民族双语教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民族文化它作为民族的一个特征、象征,与民族教育具有紧密的联系。

民族教育的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提高全民素质,双语教育产生的基础是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外在表现,如果一个民族语言都不存在了,那也就可以说明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存在了。如果一个民族文化消失,那么这个民族的语言也肯定不存在。如果一个民族它的语言都不存在了,那么对它再实施民族双语教育还有意思吗?对它进行民族双语教育还会进行下去吗?对它的民族双语教育还与普通的双语教育还有什么区别?因此,民族文化的消失与否对民族双语教育存在的必要性有很大的决定作用,也可以说民族文化的存在与否是民族双语教育是否存在的前提。

三、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发展民族教育,发展民族语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我国目前的双语教育比较发达,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果想要使民族传统文化继续得到传承不至于消失,如果想要发展民族双语教育,就要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着手去解决。

(一)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大力培养民族人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对少数民族的权益问题特别重视,对各个民族各方面的利益和权力的平等问题也是很重视的。民族问题一直是我国的首要的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一直将此放在首要地位,对此特别重视。对处理民族问题的最好的方法途径就是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来促进各民族间的和平共处。因此,国家兴办教育,尤其是对少数民族成员进行高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对一些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进行教育优惠政策。如在高校录取时对少数民族进行一定的分数上的优惠,使得大家都有一个上高等院校进行深造的机会。另外,还在各个地方兴办民族院校,提倡少数民族成员专门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如中央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就是一个体现——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国民教育。尽管这样的政策看似很好,但是因为形式不够丰富,使得一些民族传统文化流失速度很快。

(二)提高对民族双语教育的思想认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现在在中国普遍出现的问题是大家都认为民族教育只是时代的产物,只是应教育潮流而存在,没有几个人明白真正的双语教育的教育目的,尤其是那些肩负重任的少数民族学子。据本人了解,在民族院校的学生到发达城市上高等院校只是出于自身利益为了自己能有个更好的前途,殊不知在自身利益的背后隐藏的更重大的利益——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传统、继承民族传统文化这笔财富。

也有人认为,进行民族双语教育是为了更快的学习大家普遍能听懂的语言、学习大家都能用的文化。的确,民族双语教育是有这个功能,但是这样的想法忽略了民族文化中的更重要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有人或许不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有些传统文化无法用汉语来翻译,即使翻译出来了也是变了味的。如藏语中的一引起词根本无法用汉语表达,其中的几个词所表达的意思相近但是也有很大的区别,但是这些词用汉语表达的时候是同一个词语。这正如汉语中的“民族”、“族群”、“国家”用英语来表达的时候只能用一个单词“nation”来

《民族教育学》期中论文

苏小玲0449035 表达一样。因此进行双语教育并不只是为了适应社会,也不只是为了更快的学会同一种语言,而是还有更大的目的——传承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必须得对双语教育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更好的来传承我们少数民族的精粹——传统文化。

(三)加大民族双语教育的规模,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在我国的双语教育规模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育实验开展较少、研究不够深,民族语文教材不适应,师资力量不够,资金投入较少等。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虽说是进行双语教育,但是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很差,教师基本上只是本民族的,只会说一些简单的汉语,授课用的是本民族语言。本人曾遇到过一个藏族同胞,她是自费到北京来学习汉语的。能流利运用藏语和别人交流,也会穿插几个简单的印度词,据她本人所述她是那个地区的高中毕业生。

传承民族文化,不是嘴上随便说说就可以传承的,而是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地说,我们得有一些举措。但是目前我们国家做的举措不够完善,有些已经远远跟不上民族发展的步调,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应加大民族双语教育的规模,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传承和发展民族语言是我们这一代的重要任务,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我们都不能将之丢弃;民族传统文化更是我们的一笔无价的财富,我们不可轻易放弃。发展民族双语教育,发展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注释】

①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年.第276页 ②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76页 ③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95页 ④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25页

【参考文献】

1.谢启晃.《民族教育改革与探索》.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2.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年.3.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4.谢启晃、孙若穷.《中华民族教育发展战略抉择》.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5.张学强.《青海回族教育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下载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情况调查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情况调查 崔晓辰 摘要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普遍推行双语教学的政策,双语教学便成为民族教育中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是民族教育的特色之一。我国6O余年的......

    学习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解读心得

    学习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解读心得 在当今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众掌握双语是各国在语言选择和使用上的大趋势,是少数民族发展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必由之路。1981年,新......

    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尔肯江•吐拉洪同志 发布者:刘亚蓓时间:2013-09-06新疆教育信息网 1.您是自治区党委主管教育工......

    学习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解读活动心得

    学习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解读活动心得 新世纪新疆双语教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群众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党和政府的重视程度、师资水平、双语教学研究与理论的水......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

    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使用80种以上的语言,分属五大语系: 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 。24个少数民族使用33种文字,来源有:古印度字母、叙利亚字母、阿拉......

    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问题

    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问题 包明宽 《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 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小学高年级或中学设......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探讨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探讨 维普资讯http://www.xiexiebang.com:翌 Sinen cnlg noainHeadcec adTehooylnvt rlo 创新教育 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探讨 祁新丽 (新疆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新疆喀什840)400 摘要:着时代的发......

    浅谈新疆双语教育政策

    浅谈新疆双语教育教学政策 摘要: 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进行学习,工作的工具,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