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在林中吟唱[5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04:53: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绿叶在林中吟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绿叶在林中吟唱》。

第一篇:绿叶在林中吟唱

绿叶在林中吟唱,谱写着一曲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

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一幅幅感人的画像,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

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

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

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芬芳!

学会感恩——感激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宝贵的生命。

母亲的皱纹深了,却滋润了我青春的脸庞,父亲的手粗了,却使我变得更加坚强,母亲的眼睛花了,却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父亲的腰弯了,却给了我挺直的脊梁。

父母没有给我们荣华富贵,但赐予了生命和土壤。

父母没有让我们坐享其成,但给予了勇气和信仰。

无论你们多么的贫穷,在我们的眼里,却最富康;

无论你们多么的平凡,在我们的心里,却胜过世上任何的偶像!

如果说母爱是一页小船,载着我们从少年走向成熟;

那么父爱就是一片海洋,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港湾。

如果母亲的真情,点燃了我们心中的希望;

那么父亲的厚爱,将是鼓起我们远航的风帆。

学会感恩——感激我们的老师,因为老师丰富了我们知识的营养,给了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是老师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轻言放弃和颓丧!

是老师给了我们照亮人生的灯塔,给了我们在人生大海上拼搏的船桨。

您用知识的甘露,浇开了我们理想的花朵;

您用心灵的清泉,润育着我们青春的梦想。

我们还要感恩于朋友,因为真正的朋友,让你永远有一种坚实的臂膀,他们不仅愿意和你甘甜同尝,而且能够和你把苦难担当,携手拼搏、并肩起航。

我们还应当感恩多彩的生活和大自然,因为生活让我们不断走向成熟,因为大自然让我们沐浴着雨露阳光。

生活中所有的挫折磨难,更因为它们而具有了沧桑!

生命中所有的快乐幸福,也因为它们而洋溢着芬芳!

学会感恩,感恩让我们的价值坐标更为宽广;

学会感恩,感恩让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光芒;

学会感恩,感恩会让我们的青春更加昂扬!

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容

第二篇:城在林中

城在林中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优越,如何生活的更舒适更贴近自然便成了人们所追求的了。

当代21世纪,环保、生态、绿色、健康”已成为21 世纪人们生活的主题概念。其中“绿色”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主要追求。对于建筑来说,绿色它是不可或缺的。它是自然的象征,是环保的象征。城市绿化的建设便直接的体现了我们对美好生活追寻向往的现实写真。城在林中便是我们的目标;置身城中就比生活在森林中一般,自然的舒爽,体味原汁原味的美好。

城在林中的必要性:一,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问题——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已成为当今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能源供应方面的压力也日益增大。面对这种形势,在建筑领域落实可持续发展观,走建筑“绿色化”之路,是我国乃至世界建筑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城市是人口高密区,它对绿色植物的需求,不仅仅给市民提供游憩空间、休闲场所、美化环境、创造景观等,更重要的是对改善城市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城市园林绿化中一定量的绿色植物,既能维持和改善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大气碳循环和氧平衡,又能调节城市的温度、湿度,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还能促进城市通风、减少风害、降低噪音等等。

由此可见,城市绿化对于城市的建设史必不可少的。

城市绿化带来的好处与意义:改善城市气候树木花草叶片的蒸腾作用,能降低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对改善城市小气候有着积极的作用。城市郊区大面积的森林和阔叶林带、道路上浓密的行道树和城市其他各部分公共园林绿地对城市各地段的温度、湿度和通风都有良好的通风调节效果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1、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城市环境中的碳、氧比是通过园林绿地与城市之间不断的进行制氧与耗氧来调节平衡的。其平衡能力是城市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影响。

2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工业生产排放许多有害气体和大量烟尘、粉尘、污水和废渣等,污染空气、水体和土壤,影响植物生长和人体健康

3杀菌作用:空气尘埃中含有大量的细菌。而绿地植物能有效的吸附尘埃减少细菌在空气中得分布。许多植物还能分泌杀菌素,可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物。

4降低噪音:现代城市扩大、交通繁忙、噪音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污染以成为城市的一大公害

5蓄水保土:植物防止了暴雨直接冲刷土壤、草地覆盖地表阻挡了流水冲刷,植物根系又能紧固土壤。绿色植物能够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障人类生产、生活、安全的功能是其他物质所不能代替的。

综上所述,我觉得城市绿化对于当代建设那是非常重要的,无论从艺术上还是实用性能来说,那都是不可或缺的版块,所以我希望我们能好好建设我们的家园,城在林中的景象将指日可待!

建工04彭伟11403100610

第三篇:在挪威森林中思考

~-5-11 字数:2262山峦层层叠叠的绿,湖泊深深浅浅的蓝,阳光斑斑驳驳的渗进树林闪闪烁烁,野花或浓或淡。我依偎在一棵巨大的榕树下,它承载着我头上的那片天,两条小溪从我的身边潆洄而过,它们流向远方又交错在一起。我打开一本叫《挪威的森林》的书,细细的品读,静静的思索,慢慢的体会,缓缓的回忆......可以说这本书是购于五年前,我真正读它时已经是一年前的事了,如今我又读了一遍,又是一翻感想。《挪》的神奇之处就是可以让我随时随地从任何一页任何一处读起,并迅速沉浸其中,完全受到其中的那份感情所熏陶。就像《挪》中的主人公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那样:"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

村上春树(《挪》的作者)在我的心里是一个十分感性的人,虽然他不是帅哥也不是美女,但他所呈现给我们是美好的一面。《挪》中美好的景色,富有诗意的自白,略有感伤的结局,从方方面面渗透出他的感性,我并不是赞美他,而是他的《挪》写入了我的心灵,使我读这本书时好像在读自己,同样的心路历程和相似的经历,让我动情。"生在此侧,死在彼侧。我在此侧,不在彼侧。"生生死死就是此侧与彼侧,原来死就是一个跨度,跨到此侧就活,跨到彼侧就死。就在恍惚中懂得了我十八岁之前从没悟懂的事情,正如~所说:"人是在旅程中长大的。"在旅程中一切事情都摆在你的面前,原地不动有些事情一辈子都想不懂。《挪》中主人公为直子的死深深的内疚,出外旅行,在历经一个月的旅途中他的直子的身影如潮水般反复扣打他的脑际。

Ok,谈谈《挪》带给我什么吧。两个字:感觉。或许就是感觉把我和村上连接在一起,他用感觉描绘种种情景,我闭上眼睛那些情景竟屹立在我的脑海之中,仿佛像电影似的放映一个叫挪威森林的故事,放映一个我们曾经拥有的记忆,这种感觉是何等之妙啊?这感觉可能就是被我们称之为共鸣的东西。

我的电脑中正放着一首名为《Thepromise》的曲子,"诺言"。《挪》中的"我"给了直子一个"诺言",然而"诺言"并未履行,虽然"我"并没有因为这一点去到彼侧,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原来"诺言"是那么的重要,履行诺言更加重要,所以我不会随意给谁一个诺言,诺言是一种责任!promisedonotcomeeasy.木月死了,死的莫名其妙,没有任何的征兆,也许是他内心中的歇斯底里致使他去了彼侧。歇斯底里,弗洛伊德曾说过:"在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有一点歇斯底里。"木月是在青春萌动的时候去了彼侧,与其说是青春的萌动不如说是歇斯底里的萌动,萌动啊!懵懂啊!就这样似水流年般过去吧!木月把直子留给了主人公,可直子选择的是木月。她在如同她内心世界一般昏黑的森林深处勒紧了自己的脖子......在小学我记得老师说:"读后感就是谈感受。"感受,一部作品带给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同,这正是书的魅力所在。一个和我志同道合的朋友对我说:"一位电影大师所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是叹为观止的,不要惧怕大师,别害怕自己不理解大师所表达的真正意思。其实你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就是大师所要呈现给你的。"我想这不单单指的是电影,天下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应在其中之列。

既然说到了电影,那我就说说我一直没有看懂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这部电影如果是叙事的话那会有60%会看不懂,如果是用意象表现的话80%会看不懂,但其中有一个画面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十四岁女孩因某事被人要挟又得不到所爱的人庇护,心灵孤寂的她来到许多风筝飞翔的空地,与放风筝的人玩了一会儿,当风筝从蔚蓝的天空中坠落到地上时,她自言自语说了一句:"我好想飞呀!"下一个镜头是从高空向地面缓缓拉近,一根带血的钢丝上挂着女孩的手机,镜头进一步拉近,那个女孩死了......此时电影中没有声音,这种感觉就好像你也一同与女孩去了。真正的达到了一个"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境界。震撼,一种无声的震撼,一种令人窒息的震撼。巧妙用这种手法的还有吕克·贝松导演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在影片快结束时,出现了这样一个镜头:利昂(影片男主角,让·雷诺饰)从幽暗的长廊走向光明的出口,可以说那个出口是他的希望,那个出口是他获得新生活的机会,从那个出口出去他就能改变一切。可一颗子弹射入了他的脑腔......同样是无声的,同样是震撼的,一颗子弹阻止了一个人奔向新生,或许是他罪孽深重吧,一颗子弹为他超脱了,是好事吗?只有看过之后待我们评判,此时的我已经有了答案。

看来大师们安排死大多会用无声去表现,村上也是悄然无声地送走了自己的两位好友——木月、直子,《挪》中是如此叙述的:"一个秋天,我想。风的气息,光的色调,草丛中点缀的小花,一个音节留下的回响,无不告知我秋天的到来。四季更迭,我与死者之间的距离亦随之渐渐拉开。木月照旧十七,直子依然二十一,永远地。"用一个"永远地"道尽了对逝去友人的无尽哀思,以及对似水年华的追忆。

"文章这种不完整容器所能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用这句话来结尾是最好不过的了,我想说的还有很多,想做到十全十美,不过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文章没有结束,希望有待寻找,也许生命就是一个寻找的过程,我们找到了一件事情的答案,而后这个答案被生命本身所否定,于是我们又不得不踏上寻找的道路,我们没有办法停下来也不能停下来。

当我合上《挪威的森林》的时候,仲夏之夜已有些深了......

第四篇:古诗吟唱主持词

青白江区实验小学《古诗词吟唱》展示活动主持词

甲:敬爱的老师们,乙:亲爱的同学们,合:大家上午好!甲:诗词,是文学浩空中的一轮明月,它以优雅的清辉渗入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乙:诗词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有的借景抒情,赞美山川,歌唱生活;有的寓情于事,揭露黑暗,鞭挞时弊。

甲:诗词虽然讲求音律,但画面明晰:有的清新,如淙淙的泉水欢腾跳跃;有的壮阔,如奔涌的大江狂泻不已;有的火热,如爆发的火山烧灼万物;有的晦暗,如漫天的飞沙遮天蔽日。

乙:诗词的创作风格更是精彩纷呈:有的朴实自然,不事雕饰;有的富丽浪漫,浓抹盛妆;有的深沉悲壮,直抒胸臆。

合:让我们一起走进古典诗词的世界,徜徉音乐的海洋,尽情感受其无穷的魅力吧!青白江区实验小学诗词吟唱展示活动现在开始。

甲:古诗词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乙:古诗词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甲:吟唱古诗词,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乙:吟唱古诗词,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甲、让我们每个人都走进古诗词的乐园,乙、让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甲、让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中华少年的心田。

乙、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朝气--

甲、让我们的心灵沐浴书香--乙:亲爱的同学老师们,我们今天的活动不仅仅是一个展示,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甲:让我们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开拓创新,传承文明,把中华古诗词发扬光大,让我们:——

合:把古诗词吟唱融入每一天,展翅高歌飞向未来。

乙:青白江区实验小学古诗词吟唱展示活动 合: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五篇:古诗词吟唱技巧

古诗词吟唱技巧

古诗词教学,离不开诵读。只是,如何诵读,却并非所有语文教师都了然于心。为数不少的课堂中,教师只将诵读视为不得不做的一件事,为了完成任务而组织诵读。于是,该诵读时,目标指向不够清晰;不该诵读时,却又胡乱着力。如此,既无视诗词教学的课程目标,也忽略了诗词鉴赏中咀嚼涵泳的客观需要。这样的诵读简单、随性,缺乏内在知识结构与能力养成的体系,无法满足古诗词教学的真实需求。

精心设计的诵读训练,则是课堂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此种诵读,在时间、内容、形式等各方面,都有着贴合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每一次诵读,都在完成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比如,同样是全班齐读,有时需安排在自由诵读之前,有时需安排在自由诵读之后。个中差异,既由学段训练目标而定,也由课堂的具体学情而定,还由诗歌本身的内容、思想以及情感而定。

要让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发挥应有的课程价值,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依据课程目标预设有梯度的诵读流程,此外,还需关注诵读中的意境营造、思维激活和情感体验。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完成与诗词、与诗人、与特定时代背景的对话。

一、诵读中的流程设计

诵读如登楼,倘若没有预设的楼梯,便只能在同一层面徘徊,无法一步步攀向顶层。故而,借助精心设计,搭建由低至高、由浅入深的梯度教学流程,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感悟诗歌的多重意义,体察诗人的丰厚情感,品味诗歌的精美意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古诗词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任务。教师需将这些任务分解到梯度教学流程的各级台阶之上,让课堂上的每一次诵读,都承载明晰且独特的训练目标。

明白了上述道理,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处理好课堂上的诵读活动。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每一层台阶上,该设定一个什么样的诵读目标,才符合诗词鉴赏的思维发展梯度?要回答这个问题,则又需要兼顾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并综合考量学生的理解力和诗词本身的难易度。一般而言,初中学段古诗词教学中的诵读,应经由“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思想”这三级台阶,抵达诗词的创作主旨即可;高中学段古诗词教学中的诵读,则应经由“读出情感—读出思想—读出个性—读出共性化价值诉求—读出独特的艺术手法”这五级台阶。对高中生而言,诵读训练,应该转换为对话训练。每一次诵读,都是在某一个信息点上,与诗词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

我在执教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课时,设计了如下有梯度的诵读流程:

1.自由诵读,至少三遍。一读,读对字音和节奏;二读,读出诗歌的韵律和味道;三读,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

2.随意抽读(至少两位学生),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读。

3.学生推荐诵读。

4.教师范读。分两遍,第一遍用播音语调读,第二遍诵读。然后,要求学生对比,说出其中的差别。

5.学生再次自由诵读。

6.交流诵读感受。

7.提出阅读中的困惑与思考。

8.带着问题再读,梳理诗歌大意。

9.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说?有没有什么言外之意?

10.如何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而在执教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春江花月夜》一课时,则设计了如下有梯度的诵读流程:

1.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将学生一步步带进诗歌的独特意境中,在整体上形成初步感知。静读涵泳,初品诗歌的内容之美;浅吟低唱,二品诗歌的画面之美;含英咀华,三品诗歌的音韵之美;个性阐释,四品诗歌的意境之美。

2.细节研磨。组织学生围绕最喜欢的诗句展开描述,将诗歌语言转换为散文语言,丰富学生的主观想象。

3.缘景明情。在细节描述的基础上,转换思维视角,从鉴赏的角度探究诗歌的创作技法和表达的独特情感。

4.归纳提炼,在合作中探究诗歌鉴赏的路径和方法。

5.合作探究:《春江花月夜》到底美在何处?

6.拓展阅读:(1)宫体诗;(2)玄思与人的意识;(3)盛唐气象;(4)月的文化意义。

比照两种不同的梯度流程,可以发现,初中阶段的古诗词诵读训练,由“一楼”攀上“三楼”,便达成了教学目标;而高中阶段的古诗词诵读训练,则需直接由“三楼”起步,攀向更高的“五楼”甚至“十楼”,才算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二、诵读中的意境营造

古诗词中的意境,往往隐藏于文字的表象背后,非反复诵读便不能感知。读不出诗词的意境,则永远与之隔着一座山,无法窥见字里行间的情感与思想,无法实现与诗人的“对话”。

但这不等于说,只要反复诵读,便一定能够体悟出诗词的既有意境。要在诵读中完成意境的品味鉴赏,必须强化诵读的指向性,确保诵读活动切实瞄准了诗词的意境。

最常见的意境营造法,是情境再现。即在诵读相关诗句时,借助相关的联想与想象,最大程度地丰富原诗句的内容。我在引导学生品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一句时,就采用了此种方法:

师:想一想,无边落木萧萧下,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大脑中要有画面,要能把这画面读出来。你来试一试。

(学生读,字正腔圆。)

师:读出诗句的意境了吗?“无边”呀,多广阔的范围,你得读出这浩瀚无际才行。“萧萧下”,是不是有一个从上而下的过程?把大脑中的画面再完善一下,再读一遍试试。

(学生再读,有了很大的进步。)

师:再想一想,只有“无边落木”在“萧萧下”吗?还有没有其他的东西,也在“萧萧下”?

生:我觉得,还应该有落花。

师:秋日的落花,会给诗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生:悲凉。因为花代表着美好。

师:是的,美好的花,也落了。象征着生命的绿叶,也大面积地凋零。这是一种多大的悲凉啊!带着这份情感,再读这句诗。

(学生再读。)

师:满山的叶与花,只在今天才落吗?去年?前年?一百年前?一千一万年前呢?带着这样的思考,再读这个句子,看看还能品味出什么样的意境?

(学生再读,交流。)

生:如果从时间和历史的角度看,去年的叶与花,在去年秋天凋零了,却又在今年春天生长出来。今年的叶与花,眼下无边无际地凋零,明年春天又会再次生长。这样看来,这个句子虽然表现了秋日的悲凉,却也隐藏着一种生命的循环不息。

„„

意境营造的另一种方法,是在反复诵读中揣测作者情感。我在执教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将进酒》时,便用到了此种诵读技法:

(王超同学回答,略。)

师:说得太好了。意思不同,就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处理。有没有哪位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和王超不一致?

生:我认为诗歌开头的第一句,并不是为了表现什么雄壮,而是为了表现一种巨大的愁闷。所以,朗诵时,应该突出的是惆怅之情,而不是豪放之情。

师:何出此言啊?

生:这个开头,显然是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诗人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下句——“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个句子要表现的是时间流逝太快,且一去不复返。这显然是一种面对时光流逝而产生的无可奈何,是一种青春无法挽回的大悲。

师:说得太精彩了!岁月流逝,确实是像黄河水东流一样,一去就不复返。更何况,这流逝又是如此的快,早晨还是满头青丝,暮时就白发苍苍了,这确实是件令人感伤的事。你依照你的理解,给大家朗诵一下开头的这两个句子,好吗?

(学生朗诵,读出了无可奈何的感觉。)

师:两位同学,由于对开头的内容理解不同,结果朗诵时采用的方法也就不同。对这两句,其他同学还有些什么样的认识?

生: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想,李白面对着东流的黄河水时,肯定也是想到了孔子的这句话。所以,我的感觉是李白既有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苦闷,同时也有一种警觉。这从后面的“人生得意须尽欢”等四个句子可以看出来。李白是因为时光流逝太快,所以在苦闷中反而激发出了一种精神。

师:分析得很透彻啊,而且有文本作为证据。你能把你所领悟的内容朗诵给大家听吗?

(学生朗诵前几个句子,到“千金散尽还复来”处。)

师:朗诵得很好,前两句你突出了一种挫折和苦闷的情感,读得很是低沉,后几句转为高亢,是想表达李白的豪放不羁。我的理解对吗?

生:是,我认为,当李白说出“天生我材必有用”时,心中应该是充满了自信的。

此两则教学片段,皆借助对古诗词中相关语句的反复诵读咀嚼,拓展了诗句的内涵,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对学生更好地感受诗中的意境之美,具有较好的帮扶价值。

三、诵读中的思维激活

受个体阅读体验以及生活阅历的制约,中学生在诵读古诗词时,往往存在认知肤浅、思维缺位的局限。这就需要教师在诵读活动中,巧妙创设相关问题情境,借问题来激活思维,读“活”诗词。

比如,学生诵读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很多人对词作结尾处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情感把握不够准确。一部分学生认为,该词是豪放派词作的代表,“豪放”自然就应该是诵读中的情感基调,应将“一樽还酹江月”视为一种豁达,读出寄情山水的乐观旷达才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人生如梦”,本就具有一种消极情感。苏轼面对前人的千秋功业,想到自己一事无成,当然会悲从中来。诵读尾句,应读出人生的无奈与痛苦。

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都能自圆其说。要想辨析其中的正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在诵读中区分、品味、比较、鉴赏,彻底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

下面这个片段,是我在教学该词时所作的诵读引导: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诵读,我感觉都有点别扭。生命苦短,功业无成,无论如何也不会开心自得。苏轼再洒脱,也不至于苦乐不分。但若将其视为满腹怨言、无限凄凉,却又不是苏轼的风格。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看看这“人生如梦”,是否还包含了第三种甚至更多种意义?

(学生诵读,然后交流。)

师:哪位愿意再为大家诵读这个句子?把你与众不同的见解读出来、说出来。

生:(诵读后解释)人生如梦,我觉得不一定是感触自己的人生,而是在说所有人的人生。那么多的英雄豪杰,转眼间便消逝了,不就像梦一样吗?所以,这个句子应该读出一种悠长的感叹。

师:哦,人生如梦,也如戏。刚刚还在舞台上热热闹闹地表演着,转眼间,便人去台空,只有大江依旧、明月依旧。所以,你认为苏轼是为人类的共同命运而感叹,并非只是悲怜自身。

生:(诵读后解释)苏轼可能是在说生命的不可捉摸。梦嘛,谁也把握不住的,就像苏轼自己。其实苏轼就算不被贬官,也成不了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苏轼能够建立的功业,只能是做个有作为的文官。现在,官没有了,词却写得越来越精彩。其实,我们现在了解苏轼,并不是他作为官员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创作了这些词。所以,我觉得,读这句,应该有一种迷惑感。

师: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人生如梦,充满了不确定性。苏轼吟唱到这个句子时,心中想到的,或许是另一种不朽的功业——诗词创作。当他觉得可以凭借自己的诗词而获得生命的不朽时,便有了一丝宽慰、一份希望、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复杂情绪。

„„

诵读中的“问题”,最好是来自学生的诵读困惑。在缺乏用以统领课堂诵读活动的生成资源时,也可以借助教师的预设,激活学生在诵读活动中的学习思维。

例如,引导学生鉴赏李白的《将进酒》时,在结尾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意义感知上,可作这样的诵读“问题”预设:“诵读结尾处的这组诗句时,有人认为,应读出一种醉态和疯癫;有人认为,应读出一种不管不顾的洒脱豪放;有人认为,应读出一种浸入骨髓深处的愁苦悲痛;有人认为,应读出由‘豪言壮语’至‘不言不语’的情感落差。请结合不同的理解,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诵读这组诗句。当然,如果你还有不同的解读,也请说出来,并读给同学们听。”这一组看似矛盾的观点,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交流碰撞的时空中。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便只能不断地诵读,不断地思考、探究,直至形成自认为最合理的文本解读。

四、诵读中的情感体验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一切朗读都是可耻的”的观念,反对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活动。持此主张者认为,古诗词学习应立足于静读涵泳,从文字中咀嚼感悟。一旦诉之以朗读,便肤浅化、狭隘化,甚至出现误读。

此种观念,对于语文教学中的诵读训练,确有警醒价值。为数众多的课堂,授课伊始,便利用多媒体设备,或播放名家朗读音频,或呈现相关视频材料,朗诵、背景音乐和画面同步展示。这样的做法看似在为学生提供模仿借鉴的典范,实则制约了学生的思维,使原本可以无限丰富的解读与表现,规范成了唯一的模式。

但这并不等于语文教学中便该彻底告别朗读。学生建立在对诗歌个性化理解基础上的自由朗读,是其理解与感悟能力的外化形式。借助这一形式,教师可发现学生在阅读鉴赏中存在的欠缺,然后借助一定的课堂活动加以纠正。故而,朗诵并非必须杜绝,而是要用对时间和地方。

在古诗词教学中,强化诵读中的情感体验,正是要“用对时间和地方”。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就其内在表现形式而言,为涵泳咀嚼;就其外在表现形式而言,则多为融注了情感的朗读。二者中,涵泳咀嚼是根,朗诵为叶。无根则无叶。教师的价值,就在于守住根,然后让叶焕发生机。

我在引导学生鉴赏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中杜甫的《蜀相》时,采用了词语替换的方法,将“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替换为“映阶碧草映春色,隔叶黄鹂传好音”,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情感上的差异。下面的教学片段,便是学生基于诵读,在情感体验方面所作的探究:

生:“映阶碧草映春色,隔叶黄鹂传好音”,这个句子读起来很美,表现出的应该是一种喜爱;“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却在美好的景色之外,多了一份失落的感觉。两个句子,两个字的差别,表达的情感却完全不同。如果朗诵的话,改动的句子,应该读得比较欢喜,原诗句读得比较伤感。

生:这个句子的情感,其实是和首联相承的。首联的“柏森森”,我觉得表现的就不是对风景的欣赏,而是一种孤独寂寞。这首诗我在朗读时,总觉得很压抑,读不出杜甫对景物的喜爱。可能,杜甫写景就是为了借景表现孤独压抑的情感。

生:其实,景物确实很美。杜甫是用美景写悲情。改动过的诗句,只有美景,没有悲情,便体现不出诗人的复杂情感。

师:什么样的复杂情感?

生应该是既有对丞相祠堂冷清的感触,又有拿自己和诸葛亮相比的失落,还有物是人非的悲伤吧!

师:有这么多的情感?依据是什么?

生:我觉得,“何处寻”和“柏森森”,说明丞相祠堂知道的人并不多。台阶上长满了碧草,更说明来拜祭的人很少。所以,有冷清的感觉。杜甫一直想要干一番大事业,却始终报国无门,拜祭诸葛亮,便难免以诸葛亮的成就与自己相比,所以很失落。物是人非,是说祠堂还在,诸葛亮却早已逝去。

师:有理有据,挺好。可能诗人还想到,这个祠堂中,曾经有什么样的人物也来祭拜过呢?诗人想得越多,情感便越无法轻松。所以,他只能感慨,碧草自春色,黄鹂空好音。这是不是还有一种“恨无知音赏”的情感?

„„

这样的探索,目的在于打通诗句诵读、词语咀嚼、意义探究、思维拓展的训练路径。先读后思,边读边思,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除此四法,古诗词教学中的诵读,还应该关注诗词本身起承转合的结构特征,关注不同题材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的内在差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整体表现,关注特定学段的不同诵读要求。教师需依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进行诵读活动。只要将诵读训练和课程目标紧密结合,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诵读,便“永不过时”。

下载绿叶在林中吟唱[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绿叶在林中吟唱[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吟唱总结

    百首诗歌进校园活动总结 安庄镇中江小学 伊现平百首诗歌进校园活动总结 肥城市安庄镇中江小学 伊现平吟唱古典诗词是我市开创的又一教学特色,它在继承先辈诵读的基础上揉进......

    林中诗歌

    秋天的梦是黄色的梦着梦着就变成林中的百灵鸟用城市的色彩涂抹着翅膀快乐的鸣叫穿行而过的山路,绵延地成了尾巴秋阳沐浴着的杨槐让晚秋的倩影侧映在多情的山谷山峰放眼无边的......

    GIS在园林中的应用

    GIS在园林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用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

    竹子在园林中的应用

    竹子在园林中的应用 竹子在园林中的应用 04商花2班 黄芳 1摘要:我国堪称是“竹子王国”, 由于它扶摇凤尾,曲径通幽,又是吉祥之物,成为我国园林绿化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特......

    绿叶记叙文

    绿叶记叙文1 还是在那春寒峻峭的季节,当许多植物都怕寒时,树芽——这坚强的树芽,就迎着春风。奇迹般的萌发了,在一株株大树的树杈上,凸起一串串柔顺而顽强的芽。来了,来了。春姑......

    绿叶记叙文

    绿叶记叙文 绿叶记叙文1 榆树是不打农药的,谁都可以摘下榆钱吃,那种甘甜与凉爽是不可替代的,而母爱也是不可替代的。母爱清凉甘甜,虽不比世界无数美味,但会一点一滴滋润我们的心......

    绿叶赞

    绿叶赞 独自漫步在公园,你可能看到那一朵朵鲜花.但你在欣赏的时候,却不会注意那默默无闻的绿叶. 绿叶没有牡丹的华贵艳丽,没有莲花的冰清玉洁,也没有百合的幽香高雅.它只有......

    绿叶赞

    绿叶赞 红、橙、黄、绿、蓝、靛、紫,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七种基本色光,在我眼中,最自然、最充满生机的颜色当属“中间色”——绿色。一提到绿色,我很自然地想到了绿叶。 虽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