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物教学,让学生感悟“真”、“善”、“美”(5篇)

时间:2019-05-13 04:2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利用生物教学,让学生感悟“真”、“善”、“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利用生物教学,让学生感悟“真”、“善”、“美”》。

第一篇:利用生物教学,让学生感悟“真”、“善”、“美”

利用生物教学,让学生感悟“真”、“善”、“美”

云南省盈江县 为失范,使得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陷入冲突、困扰之中,人格“低落”、“缺失”、“扭曲”、“变态” 等现象呈现出增长势头,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出现厌学愤世、孤僻自闭、心态扭曲、行为逆反,甚至出现一些对家庭和社会的极端行为,造成家庭、社会的悲剧。所以现代教育的目标就是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高中新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教学中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形成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与创造性,体验并提升情绪、情感与美感,养成德行,使学生具有求真、崇善、创美的科学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完整的人格应该是一个同时拥有知、智、情、意的人,以真、善、美为理想和信念的人。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的结构特点、物质组成、新陈代谢、生殖和生长、发育等基础知识的基础自然科学,在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可以利用生物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对学生进行求真、崇善、悟美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一、追求“真”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

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的具体目标是:(1)做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人;(2)做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3)做有道德的人;(4)做整个的人,即是有健康身体,有独立思想,有独立职业,手脑双全、智仁勇合一的人;(5)做主人,即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大自然的主人;(6)做创造的人;(7)做现代人。

现代社会的公民,平时会观察到许多现象,听到许多言论,看到许多行为,也要解决许多问题。然而现代的商品社会,精神家园失守诚信丧失,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假”。人与人之间的虚情假意、市场上的各种假货等等,让人们目不暇接,并且在不同的领域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具有能够区分“真”与“伪”、按科学规律处理和解决问题、判断媒体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和技能,有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科学精神。而提高公民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这正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和追求。生物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生物学教育有义务、有能力也有必要让学生学会鉴别真伪、保护自己,提高生活能力和质量。

1、利用生物学教学内容教会学生如何辨别真伪

生物科学知识是在生物科学家们艰辛探索后总结出的真实

的、有用的、合乎逻辑的、系统连贯的、精确的知识体系,是可靠的知识,因此是“真”的。生物学教育首先是生物学知识的传播。科学知识是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因此,掌握最基本的生物学知识与技能是生物学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生物学教育应该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学会一些基本的生物学技能,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积极参与有关生物学技术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课本中的实例对学生进行求“真”教育。例如:必修1,2.1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节中的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科学实验原理、方法的同时学会一些简单的鉴别食品成分的方法。比如市场中的真假牛奶的初步鉴定,脱脂牛奶的鉴定等等。必修2遗传与进化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遗传、基因、DNA等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可以贯穿DNA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列举现代的亲子鉴定、罪犯的犯罪证据的确定、死难者身份的确认等等。最终让学生明白真的假不了,假的一切始终会被科学真理揭露,它不可能长存于世,并且让学生明白“真” 的可贵和必要。让他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好青年。

2、通过生物科学探究历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追求“真”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艰辛和喜悦的过程,并勇于为了真理而奋斗

生物教学在这一方面对学生的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必修1的开篇是一份邹承鲁院士的访谈录,我在上这一内容的时候是先让学生阅读,然后与他们分享阅读感受,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不仅需要对“真”追求的热情,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充分的准备和科学的方法。最后把邹承鲁老先生的“办老实事,说老实话,做老实人!” 与学生一起共勉。另外,在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中都有许多科学探究的实验和探究历程。生物学家研究生物学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追求真理、发现真理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生物学家的求真精神是促进生物学发展的思想基础。这种求真精神包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也包括知错就改,不断进取,知难不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大无畏精神。生物史告诉我们,生物科学的发展史就是靠着生物科学家们这种精神抓住机遇获得成功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一起分享这些精神财富,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求真的过程,不仅可以学习生物知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同时使他们从真理本身及真理的发现过程中受到启迪,让学生体验到求“真”的艰辛,获“真”的愉悦,教会他们如何在学习和工作中求真、求实,“转知成智”培养他

们的思维能力,形成创造性。

二、崇尚“善”

“善”是人的主观目的,“人之初,性本善”,“善”是善良、与人为善、善待人、善待事,也就是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与人、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现在学校教育面对的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由于受到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和百般袒护,变得自私,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长者不愿约束孩子,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未能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再加上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的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在家里,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工作,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学校教育目的就是树人,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生物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孩子们崇“善”,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与自然的发展,并能为之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1、与人为善,培养协作精神

新课程理念下倡导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我认为合作学习的基础必须是能够与人为善,所以无论从学生目前的学习要求还是将来的发展要求来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为善,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必修1,3.2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渗透与人为善的思想教育。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要完成基本的生命活动,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既有分工又相互协作。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这一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细胞比喻为一个小型的社会,而各种细胞器就相当于这个小社会中的具有不同职能的单位,只有这些职能单位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这个小型社会才能正常运作。让学生明白自己作为家庭、班级、社会的一份子,一定要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将来才能在社会上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明白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懂得与人团结协作,相互帮助,与人分享,并尊重他人的劳动。必修3,4.3 群落的结构一节的种间关系——互利共生这一内容的学习也可以渗透这一思想的教育。

2、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培养社会责任感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的教学内容,涉及许多与人体健康及生态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另外还涉及了环境、资源、人口、粮食和自然保护等热点问题。在本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发掘教材的潜

在内容,培养学生关心自身健康,珍爱生命、尊重生命。例如:1.1 细胞生活的环境中,资料分析给出的“人体血浆化学组成” 表格的内容,使学生从具体的事实数据了解自己,从而学会关注自身健康。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调查 “体温的日变化规律”,在学生调查的过程中学会关心家人,注重家人健康。通过整个 类自身的生存也会受到严重的威胁。教育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善待生命,善待自然,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自觉性,积极参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项活动,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要性及一些相应措施,激励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感悟“美”

美,是人们的共同追求,美给予人的是舒畅与欢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么,什么是美呢?朴素地说,美是客观存在于人脑中的反映,美是审美客体给审美主体带来的一种愉悦,美是大众的一种认可。真的、善的,就是美的;假的、恶的,就是丑的。“求真求善求美,自信自立自强”,应该成为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追求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统一应当是当代中学生的“美”。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旅途中最美好的阶段,是最爱美,最想表现美的时期,同时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时期。现在不少中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对事物的看法还不够全面,出现了审美偏差。如追星热、武侠言情小说热、上网热、染发热、早恋热、奇装异服热;极度自私,损人利己;嗲声嗲气,满口脏话等等。殊不知,他们的品格和行为不仅不美,反而很丑。所以,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正确

的“美”的观念,让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恰当的理解,追求属于中学生的“美”。

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大自然中一切生命物质的形态、结构功能、演化、发展和分布。不论是生命体本身,还是生命活动过程和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人类攀登生命科学高峰的探究实践过程与成果处处都有美的东西值得人们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所以说生物学中蕴藏着巨大的美学价值。这也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成为可能。

1、生物学中的美学价值

生物学中的美学价值,包括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等。其中生命体本身及其生活的自然环境,它们作为客观自然界的自然物,其中都蕴含着光、音、形、色的天然之美,如花、鸟、虫、鱼等各种生命;山川、平原、江河、湖泊、海洋等生命赖以生存的各种环境,都充满了自然之美。生物学不仅要把生命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且还要把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在我们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从中感受到山河的雄伟、海洋的宽广、草原的辽阔、森林的丰美、草木的葱茏、花朵的艳丽、叶片的多姿多彩、猿猴的敏捷、狮虎的威猛、鸟儿的蹁跹、虫儿的灵动等如是这样的天然美。

然而一片绿叶并不仅仅只体现自然之美,当阳光普照,绿叶舒展,它在尽情地吸收阳光和CO2进行光合作用,为自然界的其他生命提供着O2和有机物,为自然界在默默贡献,当我们把绿叶的这一生命活动“人格化”,这就是一种社会之美。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了然现代人既要重视美的外在表现,又要具有美的内在精神,人的美的价值存在于为社会、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之中。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愈有利于社会、他人,就愈高尚、愈美,个人存在的社会价值就愈大,努力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人的美。

梅、兰、竹、菊之所以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形态和色彩,人们崇尚的是:“梅”凌寒独放,升华成冰肌玉骨;“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成为人们人格高洁的象征;“菊”隽美多姿,然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人们爱它的清秀神韵,更爱它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年轻;春天竹子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谦虚,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凌云有意、强项风雪、偃而犹起,竹节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节,视为气节的象征。所以,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物肉,不可居无竹”。这些自然生命形式的特征早已成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力量,其社会之美的价值的确撼人心魄。

21世纪之所以被人们称为生命科学的世纪,这与古今中外无数科学家的辛勤与汗水是分不开的。例如:我们的教材中提到的达尔文、袁隆平、克里克、孟德尔等,许许多多的科学巨匠,为了实现揭示生命奥秘的伟大理想,不计名利终身矢志于科学实践活动,从而凸现出各自崇高的人格魅力。他们对真理孜孜以求的作风和决心值得人们称道,并化为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精神动力,因而是美的。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科学,生命现象又是地球长期演化的产物。纵观生命科学发展历史的长河,其取得的成果无疑是巨大的。三大遗传规律、细胞学说的创立、《物种起源》的问世、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人类基因图谱的描绘、克隆动物的诞生、人与牛胰岛素的合成、超级杂交水稻的育成,转基因动、植物的突破等等。这一桩桩、一件件骇世惊俗的巨大成果,正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本质力量的完美体现,从中闪烁着人类伟大智慧的光辉,真可谓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即为艺术美。生物范畴内的艺术美如:园林之美,根雕之美,人体之健美、野兽奔跑时的力量之美等。园林之所以美,是因为春、夏、秋、冬植物景色各有特色,景观变化无穷。它集自然美、艺术美、建筑美、绘图美、文学美

于一体,以自然、艺术美为特征,有了自然美,园林绿地才有生命力,但园林更要借助各种造型加强其艺术表现力,把现实风景中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根雕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具备了艺术作品的特征,故能体现出艺术品的美学价值。根雕作品,是艺术家们发挥他们非凡的想像力,取材于具有一定树龄的树根,加以雕琢,外形千奇百怪的树根,便成为一件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作品。健美的人体体现的是人体,尤其是青春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人体,那造型的对称、比例的均衡、线条的生动、动作的和谐、皮肤的色泽、肌肉的弹性,构成了自然界中最完美的一部分。

2、利用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

生物学中潜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这让生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成为可能。但是美育不同于纯粹的知识传授,也不同于单一伦理道德的说教, 它与许多学科的教育都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生物学教学毕竟不是美学教学,如果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味突出美学教育,而忽略了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生物学的知识与技能,则势必本末倒置,背离初衷。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美育不能像美术课、艺术课那样进行一般美学的说教,而应寓于潜移默化当中,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生物学知识丰富,其中各种美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又千差万别,这

样就要求生物教师在自己掌握一定美学知识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运用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的语言去启迪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设法采用各种诸如挂图、多媒体、电影、录像等直观手段让学生获得丰富生动的表象。这样不仅符合人类认识事物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规律,亦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审美对象,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增长才干,又受到美的熏陶。

再比如,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野外实习环节。在野外实习中,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从教学效果而言,可让学生深切领会到各种生命形式鲜活真实的生活状态,从而有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审美效果而言,恰好为同学提供了生动形象的审美对象。在大自然中,同学们可以感受到山河的壮丽,花朵的鲜艳,林木的葱茏,聆听生命体与生存环境合奏的美妙旋律,真正体味出“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蝉噪林愈近,鸟鸣山更幽”,的强烈美感。山河是美的,生命是美的。美在生物学广袤无垠的知识海洋里,在人类攀登生命科学高峰的伟大实践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让同学们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美感得以升华。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还应成为他们走出迷茫

与困惑,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引导者。在生物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下,生物课程必然可以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具有完整的人格,同时拥有知、智、情、意,以真、善、美为理想和信念的人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鉴赏美 追求美 塑造美丽人生——和中学生谈美 杜洪涛

2.生物学的美学价值及美学探讨——《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6年04期

第二篇:真 善 美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具有恢宏气势和史诗品格的长篇小说,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早期的众多重大事件,在小说中均有表现,可以说,小说中几位青年主人公的经历,就是那个年代青年人成长的共同经历。他以清新细腻,朴实亲切的笔法写出了那个年代的真、善、美。

时间的流逝,总是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自然地,人们的思想重心和审美情趣,必然会发生迁移。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和生活节奏的成倍提速,人们的视野里充斥着纷繁复杂的内容,兴奋点也逐渐扩散,文学似乎也不再是最能激起共鸣的媒质。但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是不会改变的。

这是一部真正将我感动的小说,它如《圣经》般将我震撼和净化,这挑起了我记忆中的一句话:平凡但不平庸。

据说前年曾有一家青年报做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仍有许多青年人把《平凡的世界》列为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这本书就像一座灯塔,一座指航标,提醒着我们人生的路,向真善美靠近。这似乎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敬意总是起自默默的阅读。

孙少平与田晓霞凄美的爱情,宛若寒冰一样深刻,孙少平与金波的友谊,如同铁板一样坚硬,孙少安与妻子的生意,令人心跌宕起伏,煤矿中兄弟们的互帮互助,甚至不惜生命,令人痛哭流涕……….,这本书,无时无刻在渲染着人性的纯洁,人世的美好,纵然有那么一点阴暗,也不能阻止光明的照耀。这儿曾有我的笑声,也有我的泪水,这留着我深刻的思想,这是一本神奇之书!

一个外国学者这样说过:应当把作家作品的杰出性和持久性画上等号。我认为路遥就是这样的作家,用灵魂写作的作家。《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作品,用灵魂写成的作品。

说《平凡的世界》是矛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并不为过。它曾哺育了多少青年的心啊!它曾指明多少迷茫青年的路啊!它曾拯救多少临危青年的灵魂啊!正如陈忠实先生所说的那样:路遥获得了这个世界数以亿计的普通人的尊敬和崇拜,他沟通了这个世界的人们的情感。

第三篇:真亦真,善亦善,美亦美诗歌

窗外,雨纷纷

只见,朦胧的树,朦胧的楼

只听,浑浊的钢琴声,浑浊的汽笛声

窗台的花儿,失去了骄阳下的光泽

湿漉漉的枝叶

垂头丧气,仿佛在悲伤着,又仿佛在思索着

脑海中浮现出某些身影

引导你,引导我,进入某种场景

或许是相遇,或许是离别

记不清

谁是脆弱,谁在坚强

谁是敷衍,谁在认真

战争前的宁静,硝烟后的沉寂

繁荣、安稳

何时尘封

厌倦了捆绑,争扎着,忧伤着

直到被救赎

散去了沉默,埋葬了假象

未见昙花,未闻喧嚣

只是在等待着,等待着…

离岸的帆船

亦行亦远,亦行亦近

模糊的是归期

大海的平静、汹涌

终究阻挡不了你的前行

即使是逆风、逆水

如若问及缘由

惟是信仰,支撑着全部

惟是信任,指引着航线

终将归

或是坚信,或是坚守

真亦真,善亦善,美亦美

第四篇: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

实小美术组

一、出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度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社会的各个行业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我们全社会的共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而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又具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艺术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与生活存在着息息相关、丝丝相连的密切联系。而美术,更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实用功能。如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等,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融,除审美功能外,还具有更加突出的实用性功能。因此说,我们的美术教学,也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我们的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的美,美的生活……美是人们所憧憬,所追求的。美在哪里?人们曾苦苦寻求它的答案。伟大的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随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是这样,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我们在生活中感悟到美好,感悟到艺术无处不在,美无处不在。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美,是人世间富有魅力的字眼,美术教育正是灌输、培养这种美的重要途径;人的一生也是美的历程,同样,美术教育也应当担起塑造人美的责任。现如今的美术教育教学内容过于单

一、审美视野狭窄、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偏向于写生编成的“图画本”,主要从写生的角度、以成人的审美目光去考虑内容的编排,虽然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途径,但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没有实际的感受与经验,学生看不到美,就会束缚思维。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赋予他们美的事物,让生活走进美术教育,活跃其思维,引发其创造力。目前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单一的临摹为主,还有一些符号式的练习,临摹别人的作品,学生最多体会的是别人的生活,对此不会有所感动,与生活不能形成联系,绘画学习就好象进入了天边天际的沙漠,既枯燥又乏味。如果我们在了解生活﹑熟悉生活理解生活的基础上去再去学习技法,再去创造和表现事物就会将自己的感受体会,表现在作品中,使其更具有人性化。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技能和各科知识的协调运用,使学生在生活中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呢?我们来尝试以下课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美,让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紧紧相连,一方面,教学手段更切实可行,教学用品、资料尽量是学生能自己在生活周围去寻找,然后带到课堂来,互相交流,这样的感受更真实,学习兴趣更浓厚;另一方面,美术作品的实用性更强,能真正发挥美化生活的作用:美化教室、美化校园、美化家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美术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通过感悟寻找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美,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艺术的内容不是美而是现实(自然和生活)中一切能使人——不是作为科学家,而是作为一个人——发生兴趣的事物。——《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

1、新大纲,新课程所指明的改革方向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创作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创作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创作活动变成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有个性的创作活动中发展创作能力,强化体验,感悟生活情感。

2.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都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其反对传统教学机械地对知识做预先限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主张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同时又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取适当的策略。

3、教育现代化理论

从教育的现代化的要求来看,美术教学必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化水平的发展,注重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 课题研究的目标

(1)、让学生学会从身边的点点滴滴中积累美术素材,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课堂教学,以学生生活为中心,围绕生活展开情境。

(2)、实现开放式课堂,回归生活,促使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3)、培养学生的艺术形态美和空间感、色彩感等各种感知能力,使之具有创造性。

(4)、改革传统教学中以技能传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构建学生生活实践和体验的空间。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从生活中感悟美.寻找素材

(2)从生活中寻找材料.创作作品!

(3)美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4)让美术回归生活

(5)在评价中体验美。

(6)将成人的“美”渗透到教学中。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这个课题中,我们将对学生的审美认识、审美实践、审美情感、审美个性方面进行研究。儿童其绘画最突出的特点是画中体现的艺术表现性。他们所画的形象、空间、色彩都以自己的感受进行创造性表现。我们要强调学生的感知与直觉,鼓励儿童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色彩表现方式,不受任何束缚。使儿童有极大的空间去自由自在地画。在提升儿童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方面,主要教儿童如何在生活中收集造型元素,如何运用审美造型规律。教师应该经常置于学生中间,利用自己和学生的空间接近度,促使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表现更为积极主动,与他们一起动手实践,以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份参与活动之中,增加和谐温暖的气氛,而不是强迫学生学习,必须努力创造学生想要的学习环境。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让儿童进行独特而奇异的猜想,区分不同的事物并发现相互联系。我们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美,让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紧紧相连,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生活中感悟美.寻找素材。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更强调:“生活即教育。”因而可这样认为,充实生活素材就是充实教育素材,丰富课程资源。我们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怎样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师本身应该熟悉生活,恰当选择最利于开展课题研究的典型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对现有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要为突出主体性,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启发学生进行创作,我们可以叫他们从生活中去寻找美.感悟美.为创作寻找素材。如引导他们发现自然美,花是自然界中色彩最丰富的生物:红玫瑰、黄菊花、蓝杜鹃、白水仙、紫罗兰、黑牡丹。此外,树木、动物等等。带孩子去自然界,给他们讲解各种颜色及构成的画面,让他们发现和感悟到生活是如此的美。给予孩子一定的引导,他们就能从中吸取美的养料。儿童的生活、活动空间是有限的,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创作不出优秀作品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给孩子更多的活动和想象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让他们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彩笔把自己的感受画出来。如我们家乡的“花桥”,它的构造、造型都很有特点。我引导孩子们用眼睛仔细观察桥的造型美.图案美,再学习用线描这种形式把他们所看到的画下来。孩子们在经过观察思考后,就拿起画笔画了下来,虽然,他们的画都还很幼稚,但这都是他们对生活最真实的印象。在这种作画过程中,培养了他们观察的能力,感悟到了生活的美。

2.从生活中寻找材料.创作作品。

“艺术源于生活”,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那将使艺术失去原本应有的魅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我们倡导“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手工制作中,我们会有意识的为方便生活,美化生活而动手动脑,在制作材料上也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让学生从平凡中发现,且创造美。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表现艺术的材料。各种各样的纸是手工制作中应手的最广泛的材料,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小东西,甚至是垃圾它也可能是表现某些事物的最佳制作材料,如蛋壳﹑贝壳、蟹壳都是很好的装饰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数不胜数的艺术材料,顺手捏来就可以进行艺术制作。生活是艺术表现的源泉,在儿童的眼里,生活中有着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的各类废弃物越来越多,除了一部分可以回收再利用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废弃物设计成可以欣赏的作品,如将牛奶盒作为材料设计成“储蓄罐”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原本生活废弃的东西,经过我们的“小巧手”可以变化成一种有用的小物品,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环境保护”的教育,从而也使许多学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生活中寻找材料,是我们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常事,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只“百宝箱”,专门收集各类材料,可以是一些废旧材料,比如各类塑料瓶、化妆品瓶(盒)、糖纸、旧笔杆等等,也可以是一些自己喜欢的小材料,这只“百宝箱”就是学生进行手工创作的源泉。这些材料是学生抬眼可望、伸手可摸的,利用它们在头脑中进行构思将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然后老师只需稍加点拨、提示,学生就能创作出有个性、充满童心和灵性的美术作品。.美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生活中现了各式各样的学科五彩缤纷的教科书,各学科的整合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美术学科应从以下几方面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第一: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教科书及生活中的各种书籍,将它们当作美术创作的图片资料库。第二:在教学方法上的整合,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取得一致性,便于学生知识与发展技能。第三:学科协作。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协作,共同完成相同内容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受到的教育与学到的知识更加综合、更加深化,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学科整合给学生提供一个知识综合探索、综合运用的过程,使其各种知识间发生相互作用,为其创造力的产生与发挥提供一片沃土,只有如此,我们的工作才能锦上添花,才能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4.让美术回归生活

学以致用,学习是为生活而学习,创造是为生活而创造,美术作品的创作本

是为生活而创作。用各种方式努力使作品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自己的

创作为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美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信。如用学过的知识进行

美术创作,将作品用来布置生活.美化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实用价值,感

受到美来源生活又要回归生活。

5.在评价中体验美。

每个孩子天生都好动、好奇,对整个世界都充满浓厚的兴趣,什么都要摸一摸、碰一碰,正所谓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表面效果,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恶习。

6.将成人的“美”渗透到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充当主角,教师成为美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要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和自己的知识美,语言美,体态美,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教师本身的美。在生活中,家长要为孩子营造氛围,用生活的美和自身行为的美来感染孩子,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

六、本课题研究的特色

1、本课题立足于新教材、新理念,教师可以在实验中大胆尝试与创新,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本课题以生活化教学研究为突破口,符合当前美术教育乃至整个大的基础教育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七、课题研究时间及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周期暂定为一年,(一)、准备阶段(2005年10月)

1、制订研究方案

2、选择教材制订研究计划

3、学习有关理论探索教学形式

(二)、教学内容研究实验阶段(2005年12月)

1、进行实验前测

2、建立实验档案

3、开设观摩课

4、实验阶段性测试

5、研讨教育新途径

(三)、实验总结阶段(2006年12月)

1、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2、专栏展出学生作品

3、实验教学成果汇报

八、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确定本校三----五年级为实验对象。

1、按照课题研究方案进行教学,使课题理念实实在在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2、要着力加强与社会、家庭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要加强培养教师组织教学的业务能力。

4、要及时总结得失,不断推广经验。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我们生活的县城是一个斑斓的世界,学生可以从身边收集素材。

2、根据现有的美术教材,也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适当改变教材,让它回归生活。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举行学校成果展示。

2、能在各类美术比赛中取得较好的名次。

3、通过不同的研究模式,让学生喜欢喜欢美术能积极主动地用心灵进行创作,使学生具有更健全的人格、更强烈的主体意识、更可贵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具有感悟生活的情趣与创造美的能力。

第五篇: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度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社会的各个行业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我们全社会的共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而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又具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艺术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与生活存在着息息相关、丝丝相连的密切联系。而美术,更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实用功能。如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等,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融,除审美功能外,还具有更加突出的实用性功能。因此说,我们的美术教学,也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我们的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的美,美的生活……美是人们所憧憬,所追求的。美在哪里?人们曾苦苦寻求它的答案。伟大的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随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是这样,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我们在生活中感悟到美好,感悟到艺术无处不在,美无处不在。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美,是人世间富有魅力的字眼,美术教育正是灌输、培养这种美的重要途径;人的一生也是美的历程,同样,美术教育也应当担起塑造人美的责任。现如今的美术教育教学内容过于单

一、审美视野狭窄、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偏向于写生编成的“图画本”,主要从写生的角度、以成人的审美目光去考虑内容的编排,虽然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途径,但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没有实际的感受与经验,学生看不到美,就会束缚思维。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赋予他们美的事物,让生活走进美术教育,活跃其思维,引发其创造力。目前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单一的临摹为主,还有一些符号式的练习,临摹别人的作品,学生最多体会的是别人的生活,对此不会有所感动,与生活不能形成联系,绘画学习就好象进入了天边天际的沙漠,既枯燥又乏味。如果我们在了解生活﹑熟悉生活理解生活的基础上去再去学习技法,再去创造和表现事物就会将自己的感受体会,表现在作品中,使其更具有人性化。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技能和各科知识的协调运用,使学生在生活中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呢?我们来尝试以下课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美,让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紧紧相连,一方面,教学手段更切实可行,教学用品、资料尽量是学生能自己在生活周围去寻找,然后带到课堂来,互相交流,这样的感受更真实,学习兴趣更浓厚;另一方面,美术作品的实用性更强,能真正发挥美化生活的作用:美化教室、美化校园、美化家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美术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通过感悟寻找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美,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艺术的内容不是美而是现实(自然和生活)中一切能使人——不是作为科学家,而是作为一个人——发生兴趣的事物。——《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

1、新大纲,新课程所指明的改革方向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创作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创作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创作活动变成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有个性的创作活动中发展创作能力,强化体验,感悟生活情感。

2.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都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其反对传统教学机械地对知识做预先限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主张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同时又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取适当的策略。

3、教育现代化理论

从教育的现代化的要求来看,美术教学必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化水平的发展,注重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 课题研究的目标

(1)、让学生学会从身边的点点滴滴中积累美术素材,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课堂教学,以学生生活为中心,围绕生活展开情境。

(2)、实现开放式课堂,回归生活,促使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3)、培养学生的艺术形态美和空间感、色彩感等各种感知能力,使之具有创造性。

(4)、改革传统教学中以技能传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构建学生生活实践和体验的空间。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从生活中感悟美.寻找素材

(2)从生活中寻找材料.创作作品!

(3)美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4)让美术回归生活

(5)在评价中体验美。

(6)将成人的“美”渗透到教学中。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这个课题中,我们将对学生的审美认识、审美实践、审美情感、审美个性方面进行研究。儿童其绘画最突出的特点是画中体现的艺术表现性。他们所画的形象、空间、色彩都以自己的感受进行创造性表现。我们要强调学生的感知与直觉,鼓励儿童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色彩表现方式,不受任何束缚。使儿童有极大的空间去自由自在地画。在提升儿童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方面,主要教儿童如何在生活中收集造型元素,如何运用审美造型规律。教师应该经常置于学生中间,利用自己和学生的空间接近度,促使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表现更为积极主动,与他们一起动手实践,以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份参与活动之中,增加和谐温暖的气氛,而不是强迫学生学习,必须努力创造学生想要的学习环境。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让儿童进行独特而奇异的猜想,区分不同的事物并发现相互联系。我们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美,让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紧紧相连,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生活中感悟美.寻找素材。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更强调:“生活即教育。”因而可这样认为,充实生活素材就是充实教育素材,丰富课程资源。我们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怎样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师本身应该熟悉生活,恰当选择最利于开展课题研究的典型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对现有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要为突出主体性,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启发学生进行创作,我们可以叫他们从生活中去寻找美.感悟美.为创作寻找素材。如引导他们发现自然美,花是自然界中色彩最丰富的生物:红玫瑰、黄菊花、蓝杜鹃、白水仙、紫罗兰、黑牡丹。此外,树木、动物等等。带孩子去自然界,给他们讲解各种颜色及构成的画面,让他们发现和感悟到生活是如此的美。给予孩子一定的引导,他们就能从中吸取美的养料。儿童的生活、活动空间是有限的,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创作不出优秀作品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给孩子更多的活动和想象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让他们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彩笔把自己的感受画出来。如我们家乡的“花桥”,它的构造、造型都很有特点。我引导孩子们用眼睛仔细观察桥的造型美.图案美,再学习用线描这种形式把他们所看到的画下来。孩子们在经过观察思考后,就拿起画笔画了下来,虽然,他们的画都还很幼稚,但这都是他们对生活最真实的印象。在这种作画过程中,培养了他们观察的能力,感悟到了生活的美。

2.从生活中寻找材料.创作作品。

“艺术源于生活”,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那将使艺术失去原本应有的魅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我们倡导“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手工制作中,我们会有意识的为方便生活,美化生活而动手动脑,在制作材料上也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让学生从平凡中发现,且创造美。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表现艺术的材料。各种各样的纸是手工制作中应手的最广泛的材料,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小东西,甚至是垃圾它也可能是表现某些事物的最佳制作材料,如蛋壳﹑贝壳、蟹壳都是很好的装饰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数不胜数的艺术材料,顺手捏来就可以进行艺术制作。生活是艺术表现的源泉,在儿童的眼里,生活中有着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的各类废弃物越来越多,除了一部分可以回收再利用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废弃物设计成可以欣赏的作品,如将牛奶盒作为材料设计成“储蓄罐”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原本生活废弃的东西,经过我们的“小巧手”可以变化成一种有用的小物品,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环境保护”的教育,从而也使许多学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生活中寻找材料,是我们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常事,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只“百宝箱”,专门收集各类材料,可以是一些废旧材料,比如各类塑料瓶、化妆品瓶(盒)、糖纸、旧笔杆等等,也可以是一些自己喜欢的小材料,这只“百宝箱”就是学生进行手工创作的源泉。这些材料是学生抬眼可望、伸手可摸的,利用它们在头脑中进行构思将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然后老师只需稍加点拨、提示,学生就能创作出有个性、充满童心和灵性的美术作品。.美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生活中现了各式各样的学科五彩缤纷的教科书,各学科的整合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美术学科应从以下几方面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第一: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教科书及生活中的各种书籍,将它们当作美术创作的图片资料库。第二:在教学方法上的整合,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取得一致性,便于学生知识与发展技能。第三:学科协作。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协作,共同完成相同内容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受到的教育与学到的知识更加综合、更加深化,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学科整合给学生提供一个知识综合探索、综合运用的过程,使其各种知识间发生相互作用,为其创造力的产生与发挥提供一片沃土,只有如此,我们的工作才能锦上添花,才能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4.让美术回归生活

学以致用,学习是为生活而学习,创造是为生活而创造,美术作品的创作本 是为生活而创作。用各种方式努力使作品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自己的 创作为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美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信。如用学过的知识进行 美术创作,将作品用来布置生活.美化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实用价值,感 受到美来源生活又要回归生活。

5.在评价中体验美。

每个孩子天生都好动、好奇,对整个世界都充满浓厚的兴趣,什么都要摸一摸、碰一碰,正所谓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方法。以避免学生只追求作业表面效果,无创新意识和见解的平庸之作,克服应试教育中为求高分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恶习。

6.将成人的“美”渗透到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充当主角,教师成为美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要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和自己的知识美,语言美,体态美,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教师本身的美。在生活中,家长要为孩子营造氛围,用生活的美和自身行为的美来感染孩子,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

六、本课题研究的特色

1、本课题立足于新教材、新理念,教师可以在实验中大胆尝试与创新,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本课题以生活化教学研究为突破口,符合当前美术教育乃至整个大的基础教育的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七、课题研究时间及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周期暂定为一年,确定本校三----五年级为实验对象。

(一)、准备阶段(2005年10月)

1、制订研究方案

2、选择教材制订研究计划

3、学习有关理论探索教学形式

(二)、教学内容研究实验阶段(2005年12月)

1、进行实验前测

2、建立实验档案

3、开设观摩课

4、实验阶段性测试

5、研讨教育新途径

(三)、实验总结阶段(2006年12月)

1、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2、专栏展出学生作品

3、实验教学成果汇报

八、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1、按照课题研究方案进行教学,使课题理念实实在在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2、要着力加强与社会、家庭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要加强培养教师组织教学的业务能力。

4、要及时总结得失,不断推广经验。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我们生活的县城是一个斑斓的世界,学生可以从身边收集素材。

2、根据现有的美术教材,也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来源于生活,我们可以适当改变教材,让它回归生活。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举行学校成果展示。

2、能在各类美术比赛中取得较好的名次。

3、通过不同的研究模式,让学生喜欢喜欢美术能积极主动地用心灵进行创作,使学生具有更健全的人格、更强烈的主体意识、更可贵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具有感悟生活的情趣与创造美的能力。

下载利用生物教学,让学生感悟“真”、“善”、“美”(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利用生物教学,让学生感悟“真”、“善”、“美”(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物教学感悟

    生物教学感悟 笔者教初中生物已经有一些年头,感觉作为一个乡镇教师,在教学设备不完善的情况下要达到一定的教学成绩很不容易,在这些年中总结出一些心得以便以后教学中少走弯路......

    真.善.美——《红珏人》读后感

    真.善.美——《红珏人》读后感进入公司内部期刊的网页,线装本的《红珏人》期刊封面给人一种古老而又熟悉的感觉,亲近而又自然。打开《红珏人》,红色的背景犹如红珏人热情地欢迎......

    善美完小教学工作总结

    善美完小教学工作总结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紧张而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又迎来了2010学年的学期末。回想一下,我校在这学期整个学期都忙于“两基”迎国检的准备工作。给我们带来了......

    让学生感受音乐美

    让学生感受音乐美 ——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思考 摘要:音乐教育是实施人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创造,是......

    让学生了解运动美

    让学生了解运动美 安徽省巢湖市第一中学 238000 孟 月 强 摘要:运动美,在体育运动中无处不在,关键要有发现美得眼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认识运动美,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

    教学感悟---如何让学生爱上写日记(精选五篇)

    如何让小学生爱上写日记 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较低,写作兴趣不高,写出的作文语言贫乏、平淡,内容空洞无物,题材雷同,千篇一律。许多学生的作文,对于人物的语言、动作......

    评点《红楼》之美感悟人性之真

    评点《红楼》之美感悟人性之真 编者:编审: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走进《红楼梦》。 2、指导学生运用评点法鉴赏《红楼梦》。 3、精读精彩片段,品......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知识(大全)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知识 [摘要]: “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 本文从“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