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真.善.美——《红珏人》读后感
真.善.美——《红珏人》读后感
进入公司内部期刊的网页,线装本的《红珏人》期刊封面给人一种古老而又熟悉的感觉,亲近而又自然。打开《红珏人》,红色的背景犹如红珏人热情地欢迎着每一位光临者,迫不及待的想与人分享他们的快乐与激情……
红珏人是一群美丽的人,不仅是因为她们有着美丽的外表,更是因为她们高雅的气质,工作的热情,自信的内涵,慈善的内心。究其本质,只源于——真,善,美。因为真与善,所以美。
读《红珏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们的奋斗,快乐与慈善。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美丽的梦想,很多人却在生活中渐渐失去了追逐梦想的热情。从我们毕业的那时开始,我们就开始觉得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能做什么,梦想很美好,却很遥远。红珏人她们有目标,有梦想,也有为梦想不懈追求的热情。为了实现梦想,她们不断地奋斗着。
红珏人说的最多的是GIADA,一个来自于意大利的奢侈品牌,将时装的功能性与概念性融合在一起。GIADA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大气,奢华,尤其是将极简的奢华体现的淋漓尽致,店铺陈列也很简洁,稀疏的陈列体现其高贵的品位。红珏人追逐梦想的热情让人感动,他们目标明确,为了目标不懈地奋斗着。因为她们的努力,她们的奋斗,GIADA品牌的业绩一次又一次的增长,一次又一次的改写奢侈品女装在中国地区的单月历史销售记录。因为他们的奋斗,执着的追求,才迎来了品牌店的不断扩展,市场的不断壮大……
一卷又一卷《红珏人》记载着红珏人的心路历程,也记载着红珏的发展,从2005年到2011年,红珏的销售业绩一直在增长,红珏的发展让业界为之仰慕,也让红珏人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她们为红珏的进步,为自己的成长快乐,却不因此停止她们继续前进的步伐。我想她们在选择这份职业的时候一定知道她们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她们的追求才如此执着,只有性格和天分都对应了职业,才会产生热爱,才会促进自己做的更好,更完美。
销售的是服装,传播的是文化这句话令我领悟了品牌顾问的内涵,不只是为了销售而销售,更重要的是将一种理念,一种生活的文化传播给他人。正所谓赠人鲜花,手有余香,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会觉得快乐。
中国是奢侈品消费大国,却没有自己的奢侈品牌,作为服装专业毕业的我而言,也曾经有一个梦想,让中国从一个服装加工生产大国转化为一个服装强国,不仅将服装销售给世界,也将中国的品牌推向世界。在红珏中,我找到了一种共鸣,因为他们的目标是通过专业水准和文化凝聚,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知名时装公司,为中国的和平崛起贡献一份力量。这是一个伟大的梦想,它说明了红珏人心系祖国的情怀,这个理想需要每一个红珏人的努力,共同奋斗,在奢侈品发展的舞台上尽情展现自己。
从事的是慈善,实现的是梦想,在《红珏人》的记载中,每一篇都透出红珏人的感恩和追求卓越,她们以最真诚的心帮助顾客,以执着的热情追求进步,她们的梦想不仅是成功的做一份事业,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人,她们同时将慈善作为自己的一份事业,保持一颗纯真的心,一颗慈善的心,一颗感恩的心。我相信,这样一份美丽的事业一定能够长久地发展下去。
从最初应聘红珏开始时对它的一无所知,到一次次面试时的有所了解,尤其是在看了《红珏人》之后,我越来越被这样一个公司,这样一个团队所吸引,以前只存在与我想象中的这样的一种文化仿佛一下子真实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从而使我的事业目标,人生目标更加明确。我想要的工作,想要的事业,想要的生活,正是红珏人的追求。《红珏人》记载了红珏人追求本真的过程,记载了他们成长的历程。正如他们所说,思想只是追求本真的内在,一旦失去行动,就会是苍白的。对社会的责任感体现在红珏人身体力行的行动中。红珏人的精神已经影响了我,同时我相信也会影响更多的人,为更多的人带来心灵的鸡汤。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似乎每个人都在追求名利,他们忙着工作,忙着生活,忙着勾心斗角,然而也有这样的一群人她们互相合作,互相鼓励,互相喝彩,用她们的纯真,她们的善良,她们的美丽,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只有她们——红珏人在忙着快乐……
第二篇:《红珏人》读后感
红珏助梦
在接到那个电话之前,我一直觉得我会和许许多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一样,初入社会一片茫然。因为专业、学校等方面的原因,在天津这个大城市里随便找一份工作,然后浑浑噩噩的过几年。但是上天是眷顾我的,它让我遇到了红珏,这个能够祝我成就梦想的舞台。
起初,我认为会和其他公司一样,一个电话让你去哪就去哪,但电话那头传来的话语却让我感受人事工作人员的专业与严谨;现在想来,我十分感谢那位面试官给了我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机会与指引,听了她的话,我才发觉不是什么工作都适合自己,只有充分了解自己、了解公司之后,才有可能在工作中做出好的成绩。
初见《红珏人》,它淳朴的令我吃惊,古色古香的的电子线装书,每一页都有着无限的感动,每一页都有着对于人生的思考,每一页都有着红珏人拼搏的足迹。从红珏人特刊到红珏人年刊,那么多那么多的感情沉淀满溢其中,虽然他们都是在讲述着相同的一份工作、相同的一个集体,相同的一个企业、相同的一份爱,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仍然怀着相同的一份情感、一种信念,对美丽时装的热爱,对工作和生活的那种活力和激情,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担当和那份纯真的善良……所有这些美好的生命感受都在这本书中绽放、升华。这些在我的内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这才是我想要的工作,这才是能够使我绽放的舞台。在红珏,理想、梦想,这些我曾只能幻想的字眼,原来是一个可以努力奋斗去实现的目标;在红珏,那仿佛只能在梦中达到的彼岸原来可以如此接近,仿佛触手可及。
阅读过程中,字里行间从来没有看见过对工作的抱怨,每个人提到工作,似乎都感觉像是走进了快乐的源泉,一走进门店、一进去这个家庭、甚至一想起自己是一名红珏人都会特别的快乐。快乐是红珏人的工作态度,更是红珏人的生活态度。红珏就像一个母亲,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帮助孩子解决;在孩子遇到挫折时,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当孩子犯错误时,为孩子指明方向;当孩子取得骄人成果时,给孩子最美的赞扬。原来,美丽在快乐之中。
红珏人给予我的震撼远不止此,书中有一段大致描述是:玉,不光是红珏对人才的一个赞誉,它的背后更饱含了深刻的民族内涵,还
有对红珏人的一份期盼,一个为中华民族奋斗的伟大梦想。红珏希望每一个红珏人要心系祖国怀揣梦想,努力进取和奋斗,在实现红珏理想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红珏还有自己的慈善基金,红珏人每月都会从自己的收入中拿出一定的金额用于慈善捐助。每一位红珏人都在身体力行的去承担社会的责任,这些慈善行为,在红珏的队伍中形成了一种厚重的精神旅行。这些,都让我觉得红珏就像一个慈善的大家长,为所有坚持最初梦想和信念的红珏人导航。也正是因为这样,红珏才会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学子与之共同奋斗前行。
正是红珏公司这份独特的企业文化深深的吸引着我,使我觉得冥冥之中我似乎就是在等这家公司,只有这家公司才能助我成就梦想。
第三篇:真 善 美
真
善
美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具有恢宏气势和史诗品格的长篇小说,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早期的众多重大事件,在小说中均有表现,可以说,小说中几位青年主人公的经历,就是那个年代青年人成长的共同经历。他以清新细腻,朴实亲切的笔法写出了那个年代的真、善、美。
时间的流逝,总是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环境,自然地,人们的思想重心和审美情趣,必然会发生迁移。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和生活节奏的成倍提速,人们的视野里充斥着纷繁复杂的内容,兴奋点也逐渐扩散,文学似乎也不再是最能激起共鸣的媒质。但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是不会改变的。
这是一部真正将我感动的小说,它如《圣经》般将我震撼和净化,这挑起了我记忆中的一句话:平凡但不平庸。
据说前年曾有一家青年报做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仍有许多青年人把《平凡的世界》列为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这本书就像一座灯塔,一座指航标,提醒着我们人生的路,向真善美靠近。这似乎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敬意总是起自默默的阅读。
孙少平与田晓霞凄美的爱情,宛若寒冰一样深刻,孙少平与金波的友谊,如同铁板一样坚硬,孙少安与妻子的生意,令人心跌宕起伏,煤矿中兄弟们的互帮互助,甚至不惜生命,令人痛哭流涕……….,这本书,无时无刻在渲染着人性的纯洁,人世的美好,纵然有那么一点阴暗,也不能阻止光明的照耀。这儿曾有我的笑声,也有我的泪水,这留着我深刻的思想,这是一本神奇之书!
一个外国学者这样说过:应当把作家作品的杰出性和持久性画上等号。我认为路遥就是这样的作家,用灵魂写作的作家。《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作品,用灵魂写成的作品。
说《平凡的世界》是矛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并不为过。它曾哺育了多少青年的心啊!它曾指明多少迷茫青年的路啊!它曾拯救多少临危青年的灵魂啊!正如陈忠实先生所说的那样:路遥获得了这个世界数以亿计的普通人的尊敬和崇拜,他沟通了这个世界的人们的情感。
第四篇:真亦真,善亦善,美亦美诗歌
窗外,雨纷纷
只见,朦胧的树,朦胧的楼
只听,浑浊的钢琴声,浑浊的汽笛声
窗台的花儿,失去了骄阳下的光泽
湿漉漉的枝叶
垂头丧气,仿佛在悲伤着,又仿佛在思索着
脑海中浮现出某些身影
引导你,引导我,进入某种场景
或许是相遇,或许是离别
记不清
谁是脆弱,谁在坚强
谁是敷衍,谁在认真
战争前的宁静,硝烟后的沉寂
繁荣、安稳
何时尘封
厌倦了捆绑,争扎着,忧伤着
直到被救赎
散去了沉默,埋葬了假象
未见昙花,未闻喧嚣
只是在等待着,等待着…
离岸的帆船
亦行亦远,亦行亦近
模糊的是归期
大海的平静、汹涌
终究阻挡不了你的前行
即使是逆风、逆水
如若问及缘由
惟是信仰,支撑着全部
惟是信任,指引着航线
终将归
或是坚信,或是坚守
真亦真,善亦善,美亦美
第五篇:钱学森读后感 王珏
英雄的事迹 伟大的一生
—— 《钱学森故事》读后感
这是一本人物传记,生动地记述了科学家钱学森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后到美国留学,学习研究空气动力学,与老师一起提出了‚卡门———钱公式‛,并创立了工程控制论。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要求回国参加建设,受到美国政府的无理阻挠和迫害,5年后终于回到祖国。他曾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技术领导职务,参加近程、中程、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领导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曾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和‚两弹一星‛奖章,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的爱国情怀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当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当接到祖国的呼唤时,钱学森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要回国,我的心在中国‛。他清楚地知道,在美国,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驿站,遥远的祖国才是他永远的家园。
钱学森的坎坷回国历程,足以证明,他是一位把祖国、民族利益和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人。正如他所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钱学森说过:‚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与钱学森一起共事的同事回忆说,当年,有一次作业点评,当谈到一位同学将第一宇宙速度的单位由‚公里/秒‛错写成‚米/秒‛时,钱老特别生气。我们从来没有看到钱老那么生气过。当时钱老将这个错误上升到对国家、民族责任心的高度。他说,‚你们是搞航天的,要记住‘下笔千钧’!‛钱学森的严谨,在学生心里扎下了根。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钱学森心里惦念的,仍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他曾说:‚人才培养问题的确是当务之急。我觉得传递知识比较好办,而启发智力比较难,尚无科学的方法,还有待于思维科学的研究与成果……‛正是强烈的爱国主义信念,钱学森总是将自身的思考,指向国家和人民的未来。
爱因斯坦曾说,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才智成就了科学家,他们错了,是品格。钱学森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个科学家,只有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智慧,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才能赢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尊重,才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一代科学大师已远走,可是他身上体现出的高尚品德与爱国情怀仍会激励与影响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