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论文总结一年级语文小课题研究

时间:2019-05-13 04:3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题论文总结一年级语文小课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题论文总结一年级语文小课题研究》。

第一篇:课题论文总结一年级语文小课题研究

浅谈一年级朗读训练的指导方法

从传统的一年级语文教学上看重点固然是拼音和生字两大块,但新课改以后人们的观点改变了,尤其是现在的低年级语文生字块分“我会认的字”和“我会写的字”,这种安排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负担,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使学生尽早地走进阅读的殿堂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这就要求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教学和生字教学放在同等位子上,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是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一年级的学生进校门不久,认识的生字不多,很多生字老师在讲时他们认得,如果不反复呈现,遗忘很快,因此他们在初接触一篇课文时没有迫不及待去阅读的想法,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才一字一字的读,拼音能直呼的学生能较快地把一篇文章读正确,对那些不能直呼音节的学生来说根本就是怕朗读文章。如果老师采取简单的办法只是通过带读,学生像和尚念经似的念,最后由于念多了课文也就背下来了。从表面上看老师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真正的阅读和朗读能力并没有提高。一年级的学生好动,自制力差,思想集中不了几分钟就开始做小动作。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有耐心、宽容性和爱心,同时要有教学的艺术性和善于利用他们年龄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达到教学目的。我在朗读教学上是怎么做的?

一、逐句逐段指导学生们读,在成功中培养朗读兴趣

1、呈现句子或短

一篇课文在配乐诵读或老师深情并茂、抑扬顿挫范读后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调动起来了,但他们读了几句后有的因困难重重,有的因好动激情很快就会消失。老师应马上借助这股春风在学生们自由朗读后指导读,扫除影响他们朗读兴趣的障碍,呈现在四周配上美丽的图画句子或段,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如果这些句或段不单独呈现出来,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差,他们不会看着书,指着文字读某句某段,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老师讲什么,云里雾里坐飞机,只有极个别学生在听课,持续的时间短。

2、指导读

句子或段呈现出来后首先指导学生读准音,着重强调儿化音、轻音、平舌音和翘舌音及前鼻音和翘舌音和刚出现的生字;然后指导朗读技巧,正确处理停顿、重音、语调、快、慢;再就是引导他们身临其境,在眼前出现画面把感情流露出来,有感情朗读。如《两只鸟蛋》中 “我小心地捧着鸟蛋,连忙走到树边,轻轻地把鸟蛋送还。”重点指导读准“捧”、“连忙”、“轻轻”,引导“捧”字读重且慢些,体会男孩生怕摔碎这个将来的鸟,“轻轻”读轻且慢突出他小心翼翼的样子,体会出对鸟蛋的喜爱,“连忙”读的快些。具体指导读和理解后创设情景:出示茂密的大树,空鸟巢及焦急万分的鸟妈妈,学生们想象出自己就是那个淘气地男孩,在这种情景中他们自然而然就把感情留露出来。

3、学生用普通话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后就必须自己亲自试验——读,就好比学游泳的人只知道理论而不下水去试是学不会游泳的。学生的模仿性强,老师的指导和范读使学生们有了依据和依靠,读几遍就能很快地把每个字读准确并有正确的语速和语调,同时又巩固识字,使词和句子影像加深,接着采取一些不同的朗读形式,要求人人开口,对能力极差的学生鼓励其开口,达到流利,有感情的程度。

二、学生们表演读和小老师带读,在竞争中培养朗读的兴趣 根据小学生生性爱竞争的特点放手让学生教学生,但老师一定要融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起到总指挥的作用。小老师一定要有代表性,不能只是优等生的特权,同时还要照顾到中等生和后进生。如开展挑战读,胜出者带读。在学生挑战时,不读书的学生一定要看着书认真听,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挑战者读完,听的人点评,点评最好的学生同样当小老师带读以资鼓励。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带动了后进生,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如果老师怕学生读不好,事事躬亲,学生的积极性差,课堂气氛也不如人意,老师累得像黄牛似的,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再如表演读,表演前自由练习,对自己充满自信的学生站起来表演,胜利者除了接受掌声外再当小老师带读。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很快就会掌握朗读的要领。活动中老师要不断鼓励,同时及时指点出现的问题。

三、采用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在游戏中培养朗读的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读书喜欢拖音,没有快慢,没有停顿,一字一字的读得暖绵绵的。为了改变这种现象,老师只有不断指导,学生反复操练。老师在反复操练中方法不多样化,学生就没劲,也不愿意读,老师的嗓子叫哑了,学生左耳进,右耳出,就好比天天吃一样的菜,第一天觉得好吃,慢慢地就厌吃,最后食不甘味,还要倒胃。这就要求老师采取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边读边指导达到教学效果。采取的朗读方法要根据文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机动,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我通常用的方法如下:

1、学生挑战读

挑战具有一定的竞争性,老师要照顾每一位学生,在搭配挑战对象时双方的差距不能太大。由于这是单个比赛就容易发现问题,老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进步,而不能嘲笑、挖苦和批评,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不敢开口朗读。

2、小组竞赛读

每个小组的成员要搭配均匀。如果一个组的优生多,那么其他的组就会没劲,失去竞争的热情,如果一个组的学生后进生多了,也会失去小组竞赛读的意义。赛后输的组要为胜出组鼓掌。一个小小的掌声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人人都会投入到朗读中去。

3、男女比赛读

我班的男生多,女生少。男生特爱表现,也比女生读的好,女生开口读书的不多,大多数胆小。我经常开展男女生比赛读,即激励了男生,也逼着女生大胆、放声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4、个性化读

尊重学生的喜爱和个性差异,激发朗读兴趣。如《荷叶圆圆》一课指导朗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喜欢小蜻蜓的学生读小蜻蜓一段,喜欢小青蛙就读小青蛙一段,喜欢小鱼儿就读描写小鱼儿的段落„„表演读时喜欢那种动物就表演那个段落,最后齐读时愿意到教坛上读就到讲坛上读,不愿意坐着读,站着读都可以。表面上看学生没有规矩,课堂乱糟糟的,但他们在自由,轻松、愉快中读熟了课文,这很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

5、配动作表演读

配动作朗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句子和词的理解,同时还可以让他们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6、分角色读

分角色朗读是老师常用的方法,也是学生喜欢的方法,适合使用于对话文章。学生们在角色表演中即理解了课文,又展现了自己。

7、自由读

就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尽情诵读。可独自读,也可约伴读,还可邀老师一起。

8、在童话故事和想象中读

是让学生走进文本,进入情境,深情并茂地有感情朗读,使课文充满生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9、轮读 轮读方法很多,我用的最多就是一位学生读文,老师突然喊停,另一位学生接着读,这样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可以发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10.、师生合作读

老师的参与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大大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合作过程中如果学生赢了,学生的劲头更高,兴趣更大。

总之,以读为本——作为中国几千年来母语教学传统中积淀下来的精华,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备受推崇。新课标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得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的成败。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把有效的朗读训练放在重要位置,在日常的教学中落实到位,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年级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苏东坡说:“三分诗,七分读”。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新课改的一年级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本学期,我们备课组成员一致同意把这个问题作为我们备课组共同的研究课题,进行了必要的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措施,然后在自己的班级中加以落实。我根据我们班级实际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着手训练的: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记得有一位有名望的老师说过:“我们当教师的,上课应带来两样东西,即一把扇子和一顶帽子,把学生勤学的欲望扇的旺旺的,给乐于上进的学生戴上高高的帽子,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将个体体验、思考与文本连接起来,让他们的心走进文本。”这话说的多形象,一个好教师的确应该如此的,这也就是我们提倡的激趣、赏识教育吧。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4、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中午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讲故事。

5、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读物,激发他们读的欲望。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在读书时,我要求学生做到左手压书,右手点字,眼看书本,字字过目,即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多年低年级的教学摸索和实践,让我体会到,有了扎实的朗读基本功后,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时还应按照字、词、句、段、篇的顺序进行。从易到难,循环渐进,逐步打好朗读的基础。鼓励他们多朗读,并安排适当的时间,开展相应的比赛,为他们提供一个朗读学习、交流的机会,使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融为一体。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朗读兴趣,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更培养了他们喜欢读书的良好习惯。我分了以下几步来训练和指导:

第一步,读准字音

朗读要求学生一律用普通话,读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晰、圆润、字正腔圆。可将容易发生错误的字预先提出,引起学生的注意,防止错误。由于我们班中外地学生比较多,在发音上地域差异比较大,如有的对“in、ing ”组成的音节难以分清,有的对“n、l”不分,针对这些,我在拼音教学时,没有平均用力,而是花相对大的力气对易错进行教学,做到正确读字音。

(1)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方法;

(2)坚持长期练,区别对照。尤其是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发音不同,要根据词的意思定音。如:快乐(le)、音乐(yue),声母、韵母都不同。兴旺(xing)、高兴(xing),声母、韵母虽同,但声调不同。长(chang)处、长(zhang)大,虽是同一个字,读音不同时,意思完全不一样,学生容易读错。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纠正不正确的读音,使学生切实做到读音正确,吐字清楚。

第二步,读好词语

朗读词语是朗读课文的基础,因词语是语言的最小单位。课文中有的词语本身带有感情色彩,在读前我注意启发学生理解词语,体会词语所含的感情,做到正确朗读。如《两只小狮子》一课的“这话被狮子妈妈听到了,她严肃地对懒狮子说”中的“严肃地”,应采用稍低而慢,并神情凝重的语调读才符合词语的意思,从而让学生体会出狮子妈妈对懒狮子的关心之情。另外,在词语中要正确读出轻声。轻声读法是轻而短。其规律是:(1)动词重叠的第二个字,如“看看”、“听听”;助词的“的、地、得”;名词末尾如“我们”、“咱们”;(2)名词的双音节词的第二个字,如“哥哥”、“衣服”等等,均读轻声。还有,要注意“一”“不”的变调读法,在我们低年级的教材中较多出现。如“不(bu)能”,“不(bu)是”;“一(yi)个”,“一(yi)朵花”等等。因此在教学时,我特别注意这几个方面的训练与指导,教给学生朗读的规律。

第三步,读好句子

一些长句子在低年级的课文中常会出现。在长句子中怎样停顿,这是很重要的。停顿不合理会直接影响表达的效果,让人听不明白。如《绿》一课中“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这句话写了什么?(所有的绿),怎么样?(整齐地按着节拍),干什么?(飘动在一起)。然后根据句子前面所表示的部分意思来停顿,可要求用“/”画出停顿并正确朗读这个长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另外,还要学会按标点符号的感情来读。如《王冕学画》一课中:“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多好哇!”句末是感叹号,“多”要读得稍重才能强调好的程度,由此发出赞叹,语气强烈,读出感叹句所应有的语气。

第四步、读好段、篇的训练与指导 每一篇文章都由几个小节组成,而每个小节在一篇文章中是相对独立的部分,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具体内容而定出朗读的基调。

朗读课文可以以小节为单位,用“接力式”强化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让一个学生示范朗读。其他小朋友注意听,听后学生评议。根据需要我设计两种形式:(1)随时评议。读完一个小节,有错,其他同学给予指正;没错,另点一名学生“接力”往下进行。目的是矫正读错的字音。(2)定时评议。就是整篇课文读完,然后集体评议,主要评议读得是否正确、流利,口齿是否清楚,是否读准字音。分角色读也能激起学生朗读兴趣。如《一粒种子》、《坐井观天》等都是扮演角色的好示范材料。要求他们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尤其要读好人物对话的感情变化。

三、训练朗读的方法

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就根据学生实际,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听教师的范读和放录音带。在学生听规范的朗读的时候,提出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在朗读的形式上,我设计了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情朗读等方法。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少儿节目,多听一些少儿内容的广播,从网络上查找一些动画故事,在午间放给他们看,从而激发他们讲故事的欲望,促进了朗读。特别是班级里一些好生,看了故事后,跃跃欲试,我趁热打铁,就让他们事先准备,然后在第二天讲给全班同学听。然后一个一个地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读书成绩,感到读书成功的快乐,很多原来读书不积极的学生在活动中也积极响应,纷纷表示要上台讲故事。学生在活动中激发了朗读兴趣。读书的劲头更足了。

通过一年级这个学期的训练,我们的学生朗读水平明显有了提高,基本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有适当的停顿,能在理解文中人物感情的基础上读出相应的感情。在二年级的第一学期中,我们将着重解决有感情朗读的问题。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能力训练的阶段总结

一、概念界定

朗读,即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吐字清晰、声音响亮地读。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由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活动。

对低年级学生朗读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求发音正确,声音响亮,按句逗顿读,不指读,不唱读;注意长句中和段落间的停顿、边读边想。

二、实验的策略(一)本阶段主要研究方法

本阶段通过文献资料法进行课题的初步研究。通过研究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标准》,根据小学语文教材改革的方向, 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素质教育的《决定》及有关文件精神,学习小学语文教学理论,收集、了解目前全国小学语文“低年级朗读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程度等材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借鉴相关教学方面的经验,从而提升自身课题的教学理念。

(二)对“小学低年级朗读素质培养”课题资料的整理及思考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由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活动。朗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它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法。因此,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指导; 对低年级学生朗读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要教师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第一,什么是朗读

所谓朗读,即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吐字清晰、声音响亮地读。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由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活动。

对低年级学生朗读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求发音正确,声音响亮,按句逗顿读,不指读,不唱读;注意长句中和段落间的停顿、边读边想。

第二,朗读的作用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2、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作者情感的文章,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小小的船》中,“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美丽的夜空画面。“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3、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使学生受到教育。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而对于初涉语文学习的低年级新生来说更为重要。

---------

第二篇:一年级语文小课题研究

一年级语文看图写话课题研究阶段心得体会

建昌营镇新房子完全小学

张艳如

小学一年级是学生写作的起步阶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把1~2年级的写话目标定为: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而这个阶段的学生虽有了一定的识字量,但由于他们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低下,往往看不懂图意,也不知道如何表达,即使理会图意,也表述不清,语句不通。经过一段时间的看图写话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低年级学生在看图写话时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

1、观察不细致,缺乏深入的观察。不能发现图中的一些重要信息。

2、语句不通,重复性语句和错别字多。

3、发挥想象时随意,不能合理想象,局限于图上的内容。

4、格式错误,不能合理运用标点符号。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调查、摸索,我觉得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喜欢写作,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做:

1、培养观察力:在指导看图上下功夫,让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通过仔细看图,判断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了解画面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看图时先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图画的主要内容,即弄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练习常见的句式:谁 在哪儿 干什么

什么时间 谁 在哪儿 干什么

什么时间 谁 在哪儿 干什么 结果怎么样

(或心情如何)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习中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说话,能说完整的话,一步一步为写作奠定基础。

3、由说到写:要让学生先看明白,在想象的基础上,然后组织语言说出来,要求说得有头有尾,要遵循一定顺序,条理清楚,表达完整,声音响亮,并使用普通话。提出具体的要求:要有开头,有结尾,语句要完整,条理要清晰,并能按一定的顺序来说话。话能说完整,就慢慢让学生开始写,逐步达到写作的目的。

只要我们能动脑筋、想办法,肯下工夫就一定能在看图些话上有所收获。

第三篇:一年级语文小课题研究

小学一年级语文朗读训练

三十四团中学小学一年级语文小课题研究姚子淑

一、课题研究背景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学生对文本认知和文本理解、感悟的重要体现形式。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训练,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对朗读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崔峦老师在“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若干问题的问答: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最要紧的不是读出感情,而是把字、句读正确。所谓读正确,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不仅是生字的字音,还包括轻声、儿化和变调;要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读字句;还要读出句中、句间以及自然段之间的停顿。上述每一项要求,都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达到。

二、研究对象

一年级的全体学生。

三、研究的内容、目标与重点

课题研究的目标:

1、研究小学一年级学生朗读感情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2、研究纠正小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策略。

3、提高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感情朗读到位的能力。

意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读出适当的语气。针对这一要求,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低年级教师在朗读训练中并不能够真正落实,如:有些学生不会读书,常常会出现读天书、唱读、读破句、丢字、添字等现象。究其原因,归纳如下:

1、教师分析讲解多、提问多,学生读书时间少。

低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是识字教学和朗读教学。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是: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语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课标对课文内容的要求只是了解,而教师往往把一篇课文问得支离破碎,讲的头头是道,教师的“辛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挤掉了学生思维的时间。

2、朗读训练学生陪衬多,学生参与读书少。

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不是学生为教师服务。而在有的课堂上,朗读训练只是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环节服务,一两个学生读正确了,读流利了,读的有语气了,就进行下一个环节,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朗读情况。

3、教师对低年级朗读的要求并不明确。

有的教师的课堂上,对朗读教学的要求不够明确,表现在对“读正确”概念不清,教材中出现的轻声、儿化和变调落实不好,朗读的层次性不强,看不到训练的过程。

4、教师朗读认识到位,朗读指导方法少。

有的老师课下交流的时候已经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但是在课堂上,朗读指导的方法单调,一遇到指导朗读就不知如何是好,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朗读效果也不好。

五、在课题研究方法上更为有效

如何落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朗读训练呢?我认为朗读方法上应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朗读是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这样教师就必须从繁琐的、没有必要的讲解中摆脱出来。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琅琅上口,对课文内容的要求只是了解。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要求,不拔高,对课文内容不做过多地讲解、分析,真正潜下心来带领学生读书、读书、再读书,直到读正确为止。

2、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限于少数几个学生的读,听别人读三遍不如自己动口读一遍,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全体学生创造读书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朗读中去。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自读、同桌互读、座位前后四人结成小组轮流读、齐读等。对于重点句子、重点段落还要反复读。

除了在读的形式上加以指导,教师还要注意用恰当的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比如在听《画风》一课时,当学生读到赵小艺画了空中飘的旗子时,老师适时进行评价:老师仔细听了你读的,听出来你把“飘”字读重了,我仿佛看到风吹过,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你真是个爱读书的孩子!这样既能激发这个孩子朗读的兴趣,同时还教给了其他同学读书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3、要体现朗读训练的层次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具体到一课书,学生也要经历一个逐步读通、读熟、读懂的过程。就年级要求来说,一年级朗读课文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训练下,能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做到不唱读、不丢字、不添字、不读天书。二年级学生则要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气,读好长句间的停顿,不读破句,读好句间、自然段间的停顿。以后随着年级的升高,朗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朗读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具体到一课书的朗读,也应体现出层次性:首先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正确课文;其次是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再要求读流利;最后要求读出课文的感情。课堂上要看出学生朗读水平由低到高的变化,看出学生的发展。

六、选择适当的朗读方式

课堂上读书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

1、范读

范读是指导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朗读的最快捷的方法。一年级学生由于受识字量的制约,朗读的文章少,学生不会连词、断句,掌握不好语速、语调,读不出句子的语气和表达不出相应的感情。因此,课堂上教师必要的范读非常重要,通过教师的示范,才能指导学生怎样读好课文,在教师范读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四到”。即耳朵听到,眼睛看到,心里想到,嘴巴读到,这一点尤为重要。

2、评读

重视朗读后的评价,通过有效的评价,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享受朗读的乐趣,体验朗读成功的喜悦之情。课堂上,教师请一名学生读书时,要求其他孩子用心看书,认真听同学读书,读后评一评,说说哪里读的好,哪里有丢字、漏字、读错字现象,评完后,再进一步进行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读书认真、会听、会评价的的学生进行表扬,持之以恒,促进学生用心读书、认真倾听良好习惯的形成。

3、教读

小学生乐于表现自己,喜欢得到别人的夸奖,针对这一特点,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让他们当小老师教读。这样,老师既可以有时间去巡视,督促孩子们是否做到“四到”,还可以随时纠正教读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同时选“小老师”这个做法也能极大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他们眼里,老师是那么神圣,能当上“小老师”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肯定!人人都会为之而努力。

4、自读

自读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有利于学生反复练习朗读,学生人人都能参与。这种方法在初读课文和练习用自己的体会读课文时经常用到。学生自读时,教师可以巡视指导,表扬读书认真专注、读书姿势正确的同学,适时帮助、指导读书有困难的同学。

5、分角色读

分角色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读书方式。它有利于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低段课文文字兼美,有的故事性强,人物对话多,比较适合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要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时,首先要弄清每个角色的身份、年龄和特点。然后讨论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角色的特点,接着指名试读----师生评议---练读---指生分角色读,最后还可以按小组分角色读,人人参与,提高课堂效率,朗读水平逐步提高。

6、表演读

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戴头饰、做动作进行表演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表演能力,还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先让大家去记记每个角色说的话,想想每个角色的表情、动作,然后分别选了几组孩子进行表演,请其他孩子当旁白。演了评,评了又演。孩子们一次比一次演得精彩,逼真,热烈的掌声久久在教室回荡…… 通过演,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其中的每个角色。把自己真正融入了这个童话故事中……

7、齐读

齐读训练面大,读起来比较有气势,适合短小精悍的课文,但齐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不唱读,学生不能有口无心的读,不能只用口,不用眼。总之,低年级的阅读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精心地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我在课堂上要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朗读,同时要用心指导,扎实训练,如此持之以恒,定能卓有成效。

七、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有序展开:

第一阶段(2013年9月-10月)

通过观察与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所学生字掌握的情况,文献资料的搜集与研究,把握当前关于“均衡性”、“差异性”研究的理论动态,确定试验计划。

第二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1.根据课题实验预案实施课题研究,围绕课题研究各阶段的具体目标有的放矢,确保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为实现课题实验总目标奠定基础。

2.强化课题实验过程管理,充分发挥管理的规范和引领功能,促进教师在实践、交流、合作、反思中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增进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阶段(2014年1月)

在第二阶段课题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汇总、整理课题实验资料,审察、聚合课题实践经验,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完成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研究方法:

准备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观察法。

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同时结合使用观察法、调查法等。总结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经验总结法。

总体上采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边总结。

八、实验研究人员:

一年级两位语文老师:姚子淑吴云星

第四篇:小课题研究总结论文

小课题研究总结论文

----中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变

海南华侨中学 数学组 苏晓君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困难生的界说众说纷纭。中学数学学习困难生指的是因身心的某些障碍而未能充分发挥自己数学方面的潜能的学生。他们的数学成绩与潜能发挥之间存在着差距而导致学业的暂时“落伍”,不能适应常态学习,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等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中学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强,逻辑性严密,有的学生由于某些基础没有掌握或学得不扎实,就会造成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久而久之,一串串似懂非懂的知识点在心理上长期积累,就成为学习上的“拦路虎”;也有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不当,严重阻碍中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或者说影响学习的效率。如果这些学困生一旦在班级里形成一个层面,不但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影响教学的达成度,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如期完成。转变学困生,教师应有“人人会学习、人人会学好、人人会成才”的信念、情感、意志和行为才行。

二、研究目的研究目的:运用唯物辩正法和心理教育学的理论,分析学困生的特点,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每个数学学困生达到最优的发展。换言之,研究不重于理论的新发展,重在利用现有的理论知识,借助于科学方法,以求得数学学困生问题的解决。

具体的说,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阐述中学数学学困生的类型和特点;设计一套较系统的,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对策;使学困生学会更好的数学,提高学习质量。

三、中学数学学困生的类型和特点

在一个班级集体中,中学数学学困生的个性特点,思想等表现不同的类型,具体有以下几种。

1、学习不得法型。拙劣的学习方法导致很差的学习效果。这类学生智力正常,记忆力较好,学习比较努力。往往死记硬背数学中的一些定义、计算法则,学习知识不求甚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无法掌握知识的纵向结构和横向联系,从而造成理解能力、迁移能力差,缺乏概括、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遇到稍难的数学知识题目、综合运用的题目就摸不着“门”,学起新知识费时,“解”起题来费力。

2、贪玩懒惰型。这类学生生性好动,十分爱玩;智力正常,但缺乏学习的动力,经教育有悔过自新的决心,但一遇到玩,就无法自制,他们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不善于用理智支配自己行动,意志薄弱,易于盲目的接受同伴的邀请或参与社会的不良活动;一坐下来学习解题就浑身上下不舒服,心情烦躁,急于求成,巴不得一下子把老师布置的所有题目一口气做完。这类儿童喜欢动口“说”题,而不喜欢动笔“解”题,很难形成技能。老师帮助大多数能接受,一旦外界条件的诱发,他们依然故我,学习成绩日见其差。

3、知识断层型。有的儿童低年级时由于体质弱,容易疲劳,有的儿童由于个人的疾病,家庭的变化,社会的不良影响等都可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提高。数学知识点缺陷,基础不扎实,新旧数学知识难以连接,知识就会出现断层,对于系统性特别强的数学来说,后继的新知识学习就无法进行。

4、情感中断型。数学学科的严密逻辑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这一矛盾会造成有的儿童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屡屡失败,遇不到学习成功的体验,常常以失败者的心态迎接新知

识的学习,久而久之,使之缺乏自信心;学生学习信心减弱,学习无兴趣,学习数学情绪低落,从而逐步与教师、同学和家长远疏,学习数学的情感和师生关系的情感中断。在上述不同类型的学困生中,他们的学习又表现其不同心理特点: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为教师,做作业为家长,教师追一追,催一催,他们就动一动,勉强应付,被动对待。

2、学习情绪差。课堂学习情绪低落,被动听课,对教师的提问无动于衷,似乎与自己不沾边,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参与思维过程,学习与教师、同学很难配合。

3、学习品质差。学习不提问、不思考,做作业寻找现成的答案,遇到一些难题,赖于教师或者抄袭同学的作业,往往找寻“捷径”。

4、学习迁移能力差。有的学困生接受知识的信息有限,知识的储存不足,智力品质差,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形成知识迁移。

四、中学数学学困生的对证研究

教学中转变数学学困生,必须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创设有利于学困生的教育氛围,同时要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类型和特点,因材施教,从根本上消除导致学困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从而使他们走出困境。

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研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

1、“小目标”训练法。学困生一般的情况都由于知识系统某项残缺,造成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因而教师必需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从补缺补差着手,有效的进行个别学习指导和适当补课。采取“小目标、快反馈、速矫正”的方法,具体做法:要求放低,适当补“差”。掌握学困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一个“小目标”,使学困生能一次一得。实施单元达标教学,对学习本单元仍未达标的及时反馈,出现问题及时补救,不留“夹生饭”进入下单元的学习。实行分组教学,分层次提要求,分类指导,分层评价,快速反馈,使不同类型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采取课堂教学、小组学习与小组指导相结合教学方式,提供学困生表现的机会,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2、成功激励法。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情感障碍,一方面由于学生每次以失败者的心态去学习,学习无兴趣,消极对待。另一方面,由于带上无形的学困生帽子,班级里的事都不能沾边,失去参与的机会。学困生与教师与班集体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鸿沟,从而导致情感交流的中断,因而要改变学困生的学习状态,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师要发现学困生的特长、优点和潜能。一旦发现就要创造条件,积极扶持,使其发展,激发学习兴趣,进而萌发获得成功的欲望。其次,教师要把爱生和知生结合起来,“用爱浇灌迟开的花蕾”,以真诚的爱去唤醒他们“沉睡的心”,打通情感障碍。只有这样,学困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教育,去争取成功。

3、学习习惯矫正法。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改变他们学习数学困难的比较关键的环节。教师要耐心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对他们继续以后的学习终身受益。如有位同学,人机灵豪爽,办事说话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做数学作业丢三落四,学习静不下心来,被同学戏称为“猴子屁股”、“马虎大王”,由于这种习惯导致他解数学题精确率很低。因此,通过班级活动来加以刺激,在班级数学竞赛“百题无错奖”中,我有意识地请这位同学作为此项活动的负责人,使他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数学成绩有很大的关系。以后通过数学活动不断地矫正这位同学的学习习惯,同时进行逐步强化,此后,他做数学作业认真多了,参加数学趣味竞赛也有他的份了。

4、学法指导。学困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学法指导的主要内容有两种。学习观点的指导。主要包括主动学习观点,认真求实观点,能做到不耻下问。掌握知识方法指导。主要包括在知识输入阶段,指导学生如何思维,如何想象,如何集

中注意力等。在知识储存阶段,指导学生如何记忆,如何理解,如何强化知识等。在知识输出阶段,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如何概括与综合,如何解决问题等。

5、自我控制法。教师不定期的随时采用谈话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使每一位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品质,调动学生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矫正。如有些同学数学成绩差,就认为自己比别人“笨”。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耐心地反复疏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的心理,时时矫正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习数学的内驱力。五效果分析:

1、“小目标、快反馈、速矫正”方法能大面积提高课堂数学质量。通过“小目标”方法,在完善学困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缩短了班级群体的数学成绩距离,提高了单元目标的达成度,大部分单元教学目标达到了100%,个别单元5%左右的学生未掌握,对这些学生,则通过个别辅导完成单元教学。

2、学困生的学习状况与心理健康有较大进步。通过学习习惯的矫正,这些学困生基本上改变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并努力完成平时的作业,自信心也增强。学习成绩有的有较大的提高,也有的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成功激励法”能激发学困生获得成功的欲望,使他们以正常人的心理去学习、去竞争。

第五篇:一年级语文课题研究

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课题研究

一年级 高燕荣

一、课题的提出

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是写字、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课标提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课标还提出1-2年级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这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识字量是大大地增加了。虽然新课标教材识字部分编排特点鲜明,但是由于汉字本身结构复杂多变,识字量与以往相比又大大增加,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仍然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低年级课时紧,识字量大,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如何巩固学生的识字效果?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等等。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外,还必须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技能,使他们真正爱识字、乐识字、轻松识字。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让孩子多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感受阅读的乐趣。

2、拓宽识字渠道,提高识字效率。

3、拓宽识字途径,增加识字量。实现独立阅读,基本无障碍阅读。

4、提高独立识字能力,养成自主识字习惯。

三、研究的对象:一年级学生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查阅各类与课题有关的资料和识字教学改革实验,探究科学的识字教学方法。

(2)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内容,边实践、边研究,使整个研究过程在具体行动中进行。(3)实践法:在教学中运用科学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不断完善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提供成功的教学案例。

(4)经验总结法:总结前人的识字方法及课题实施中的成功经验,整理出课题研究的成功案例。

五、研究手段:

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学生被动识字,识字效率肯定差,这在一定程度上还束缚他们思维的发展。所以,在儿童识字的起步阶段,我们就要通过多种途径给学生营造识字的良好氛围,调动他们识字的兴趣,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1、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趣味识字。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他们喜欢模仿、重复,表现。因此,课堂上可采取他们喜欢的形式来识字。如:编儿歌、猜谜语、找朋友、摘苹果、当小老师、变魔术(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这些形式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感受到识字游戏的乐趣,在愉悦的情景中轻松识字。从而对识字学习也兴趣盎然。

2、课堂外——校园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生活就是很好的识字教材,整个校园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不断变换的识字乐园。

学校校名、校训、班级牌、功能室标志和名称、宣传标语、宣传橱窗、宣传栏、小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名人名言、课程表、学习园地、同学名等等,都是学生丰富的识字的素材。教师应做个有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并开展一些识字竞赛的活动,激励学生也做个有心人,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熟悉环境与识字认字结合起来。

3、学校外——生活是最好的识字课本,社会是最好的识字课堂。

生活中处处都有识字的环境。上学途中道路名、各个村的村牌名、河上的桥名、公路边的公交车牌,大街上的广告牌、店名、报纸、电视等,都是识字的好教材。教师可让学生将从这些地方认识的生字写或剪贴在一个专门的采集本上,并取名采蜜集,或者让学生专门拿个盒子作为生字盒,把这些字装入。教师提供让学生适时展示识字成果的平台,让他们在自我的成就和彼此的激励中增加识字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去识字。

4、在阅读中识字,多识字促阅读。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读书,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又巩固和扩大了识字量。而且,低年级学生需要在阅读中不断巩固、重复所认识的字,理解字义和认识新字。这可充分发挥图书室效益,教师可帮助推荐或借阅一些有趣的注音读物,并在班上定期开展一些活动,如故事会、朗读比赛等。这样既让学生认了字,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句子,又培养了他们的语感,激发了学习兴趣,真可谓一举多得。

七、实施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0月。确定研究内容,制定实施方案。

2、具体研究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6月 ① 构建新教材识字教学的新途径;

② 探索研究落实有效识字教学策略和操作方法。③ 进行有效识字的课外辅导与实践等活动;

④ 及时记录与整理教学的体会与经验并撰写案例、论文。

3、研讨总结阶段:2015年6月。① 整理分析与处理有关数据、材料; ② 整理相关的教学论文、案例、课件等; ③ 撰写结题报告。

八、组织形式:

以年级教研组为课题研究小组。

九、预期成果

我们希望经过这样的实践研究,最终让孩子们对识字充满了兴趣,让他们的识字量越来越大,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喜欢读书。这样我们识字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十、参考书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年级语文》及《一年级语文教师用书》

下载课题论文总结一年级语文小课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题论文总结一年级语文小课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论文

    小课题研究论文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革。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成为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呼唤生本课堂的到来,......

    课题研究总结、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策略 ――课题研究总结 一、语感的含义 语感,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的习得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对言语理解、言语生成的综合全面的直觉的语言能力。它的......

    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论文

    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论文—— 班主任有效工作:用心且有“度” 前言:走上教师岗位以来第一年担任班主任,我对这份工作抱有满腔热情和美好的憧憬,几乎将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扑在上......

    小课题研究总结

    杜集镇教办 2013——2014学年上学期小课题研究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学期又要接近尾声,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镇在课题研究方面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下面就本学期的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总结

    2013年秋上新初中 “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我校的小课题研究已进行一学期时间。这一学期我们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基本点,以课题理念学习为工作重心,以开展各种活动为契机,创设生动......

    语文小课题研究总结(5篇)

    小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西关小学语文教研组 本学期的小课题研究工作已结束。回顾本学期研究的点点滴滴,现将“读写结合”课题研究小结一下。在第一阶段中,先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资......

    生物小课题研究论文

    摘要:根据生物小课题的制定、实施《初中生物利用图片教学的研究》,充分体现了2011年版《生物课题标准》课程基本理念,突显生物图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作用。研究图片,巧......

    小课题研究(定稿)

    “书香”浸润人生——关于如何提高农村孩子阅读能力的研究 迁安市大五里乡大石河完小张文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阅读教学是传统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