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渗透
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渗透
摘要:文章通过阅读过程中重语言知识传授和做题训练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的问题,阐述了培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策略。文章以一堂阅读课为例,探讨了如何在阅读中渗透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课;人文素养;思维;积极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177-03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这表明,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性语言,除了帮助学生建立语言技能与知识,还要促进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
英语中的人文素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启发思维,能够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主探究;以学生为本,促进积极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了解文化,增强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阅读课作为高中英语最重要的课型之一,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的英语阅读教学,很多教师陷入功利化的应试误区:一种是过分强调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一种是把学生当“搜索引擎”,谈到阅读就强调阅读速度和正确率。这两者都从根本上忽视了语言载体的人文性功能,也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的培养。
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题材广泛,话题丰富,信息量大,以模块为单位,每一个模块都有一个主题,内容涉及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语言真实自然,原汁原味。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强化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也必须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渗透到教学中去。
二、培养人文素养的基础,营造人文的阅读氛围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第三条中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提出,有三个核心的教师特征有助于建立有效的学习环境,它们分别是尊重(Respect)、换位思考(Empathy)、真实(Authenticity)。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充当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充当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而不是控制课堂的权威者。为了学生有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提供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机会,给学生充分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为其提供心理与精神的支持,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形成自己特有的学习策略。作为教师,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无穷的宝藏,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挖掘自己的宝藏。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样才能有效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三、培养人文素养的策略
1.设定好教学的情感目标。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在与阅读文本的对话中,会产生或喜爱或厌恶或同情等情感。教师在目标的设置时,就要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充分挖掘隐含的思想内涵。新课标要求:“能理解隐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所承载的内容常常不在字面上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教师应该根据文本的表层信息,挖掘和提炼阅读文本中隐含的思想内涵。
3.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教师要避免满堂灌的现象,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策略,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使他们乐学,和谐、主动地发展。教师教学环节设计可以充满人文性,设计拓展性的思维训练活动,启迪思维和促进积极情感的形成。
4.创设开放性情境。开放性情境根据阅读素材的中心话题来设计,旨在探索没有固定答案的信息和观点,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历,针对具体情境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思考。
开放性情境能活跃课堂,增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交流。同时,开放性情境在课堂上将文本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教学实践
以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选修Module 6 Unit 2 The search for happiness 的一节阅读课为例,主要探讨人文素养的启发思维和积极情感的形成。
1.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本文是一篇访谈类的文章,以“The search for happiness”为题,以体操运动员桑兰为例,讲述了桑兰在三个不同时期的经历,从而使学生了解到桑兰战胜厄运、寻求幸福的过程。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访谈类的文章,所以把握访谈类文章的阅读技巧是一个难点。本文主要是关于桑兰的故事,了解桑兰的经历以及她在受伤前、病床上、康复后三个时期所表现的积极的意志品质,引导学生学习桑兰自信、乐观的精神,使学生真正理解幸福的真谛。当然,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基础上面对不同的困难情境能够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基于此,本文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理解,理解全文内容,了解桑兰的生活经历,理清访谈类文章的特点。
(2)能力目标:①培养和强化学生先略读把握大意,再精读搜索细节的阅读技巧;②指导并培养学生掌握访谈类文章的阅读技巧;③训练学生用英语思维与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桑兰的幸福观,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心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
学生回答问题,以个体回答为主。
(1)What do you think makes you happy? 【设计意图]】这个头脑风暴问题的设置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时有话可讲,达到热身效果,使学生全情投入有关 “happiness”话题的学习。
Have you ever imagined living a life with disabilities? If it happens,do you think you can still find happiness?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为下文桑兰的厄运做铺垫,也为学生理解桑兰在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乐观积极打前站。更重要的是,最后的开放性情境是这个问题的具体化,也是从抽象到具体的首尾呼应的“首”。
Step 2 Reading
(1)学生快速阅读,回答问题,把握大意。
What is the topic of the text?
Whose story is mentioned as an example?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问题快速进入阅读状态。通过这两个问题使学生快速了解文章的中心“happiness”,并对所举的事例“桑兰的故事”有所了解,从而得以强化学生scanning的阅读技巧,也为继续进行深层理解打下基础。
(2)仔细阅读,理解文章脉络。教师利用课件、图表层层展开,根据阅读策略:首先列出采访者所提的问题,随后再看被采访者对此问题的回答。
学生2人一组,找出采访者提出的问题,根据问题在被采访者的回答中寻找信息,填写表格。
表1 Interview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列出采访者的问题可以清楚地看出其所要了解的内容,这样被采访者的回答也能在相应的段落里找到。这种形式使文章的整体结构比较清晰,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抓住questions和answers。这是一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
(3)仔细阅读,理解桑兰的故事。教师将学生分成2~4人一组。把Dr Brain的回答进一步细化,用表格细化桑兰在三个阶段的详细信息。一边重现桑兰当时的图片,一边引导学生用表示情绪性的词来概括桑兰每个阶段的精神状态。
表2 Sang Lan
【设计意图】进一步细化的表格对课文细节的理解很有帮助,有助于学生更快速、有效地理解课文。通过图片使学生对桑兰的经历有更感性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小组讨论。对桑兰的品质讨论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从桑兰在不同的阶段都找到了不同的快乐,引导学生思考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充分挖掘表面文字下的思想内涵。
Step 3 Discussion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从桑兰身上得到的启示,针对具体情境做出个性化回答,找到自己的幸福。
What will you do when faced with these situations?
●fail in the exam
●lose a relative or friend who you love
●be seriously ill
●take on tough work
【设计意图】这些开放性情境的设置,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可以结合自身体验来乐观看待这些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Step 4 Homework
(1)Surf on the internet and collec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Sang Lan and other people alike
http://sanglan.sports.cn/
http://blog.sina.com.cn/sanglan
http://baike.baidu.com/view/35789.htm
(2)Write a composition about how to search for happiness
【设计意图】学生上网查阅更多的关于桑兰的故事,更进一步体会她在逆境中追求幸福的坚韧和不易。学生自己写关于如何追求幸福,是鼓励学生在理解阅读文本隐含的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进一步学以致用,最终达成本文预设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渗透。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人文素养的主阵地。课本的阅读材料是学生接触语言材料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书本上的阅读材料。阅读课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处理上,还应挖掘语言材料所承载的深层次的思想内涵。教师要设计好教学的情感目标,课堂上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开放性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把人文精神渗透到英语的教学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张丽莉.在阅读课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2,(4):31-36.[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杨行胜.中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1,(9):55-57.[4]谭雁群.论中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4):69-70.
第二篇: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摘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尊重广大高校学生群体个性化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文教育渗透,提升学生的个人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合作性和自主性,能在使学生对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形成深入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提升,进而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他们的人格。因此,本文将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大学英语 英语教学 人文素养 培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等。加强对广大高校青年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希望他们能够在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中,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实现审美情趣和审美辨别能力的提升。从本质上来讲,人文素养是对人类精神的培养,是希望人类能够对真理形成清醒的认识,进而能够追求进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人文素养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首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当前,我国高校青年学生对英语学习存在着一定的兴趣,但英语教师仍然需要在教学中对其进行强化,以尽可能的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兴趣,进而为学生英语学习中人文素养的提升创造条件。同时,人文性功能的发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施加一种“隐形”的影响,进而能够促进学生自我的不断完善。其次,学生对国外文化具有一定的好奇心,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学英语教育的特点在于其中的文化元素,这也是英语教学的魅力所在,因此,文化意识在教育教学中的提升和强化,能够让学生对语言的真谛产生真正的领悟,强化学生的英语掌握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水平,进而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精神。再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人文本,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引导他们参与互动学习,指导他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全面提升自身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二、构建英语文化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中进行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教育渗透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方针,其旨在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文化教育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文化鉴别能力和包容能力,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持续发展,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一)创设情景教学,培育人文知识底蕴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英语教师应最大程度的进行情境教学环境创设,通过设置不同的话题、主题让学生现场模拟跨文化交际操练,利用教师收集到的或者教学教材中自带的视听材料创设形式不同的文化交际情境,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讨论、辩论、表演配音和角色扮演等,让学生通过跨文化境域的体验获得丰富的语言交流技能。同时,也必须重视学生非语言交际的体验,让他们在跨文化交际情景中提升自身对体态语、手势语的认识。
(二)变更教学思想,改善教学方式
大学英语教师应紧跟时代的发展,在为学生讲授基本英语知识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教育教学目的。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英语教师应尽可能的让学生自由的进行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并引导他们认识到学习英语听说内容的重要性,加强对英语口语的运用,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知识运用。同时,英语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英语学习内容绝非仅限于教材上那些有隔阂的基本知识,英语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他们还需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目的进行英语学习。通过教学思想的改变和教学方式的改善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必能学好英语的自信心,这对他们人文素养的真正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广大青年学生必须积极改变自身的学习思想
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心理上认为他们只要学会老师讲授的知识就可以了,就能在考试中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也能在后续的升学中占据一定的有利地位,致使学生尽管掌握了老师教授的和教材中要求的基本英语知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对其进行有效运用。因此,大学生必须在思想上变更自身的学习观念,必须深刻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操作的综合运用,而不是只是单纯的进行学习。学生必须注重自身英语口语、英语听力的学习,不能对教师的引导和督促过于依赖,而是应该学会自主学习,掌握必要的英语学习技巧和学习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质量和效果。只有在认识上和心理上能够切实转变学习思想,大学生才能实现自身人文素养的更大提升,进而才能让自己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栋梁。
三、结语
人文素养培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引导学生在教学中体验人文精神,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在教学实践中营造积极的人文学习氛围;以及如何让高校英语教学实现预定的教学目的,是广大高等教育英语教学工作人员和关心英语教学的研究者们必须重视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强化文化意识、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的教育,重视对学生高尚人格、和谐身心和高雅志趣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质内涵更加丰富、更为全面。
参考文献:
[1]叶慧君,王鹏.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母语文化教学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9).[2]张楚廷.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学原理[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3]张云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J].考试周刊,2011,(46).(作者单位: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渗透
语文教学中人文思想的渗透
单位:河南省长垣县常村镇中心校
姓名:时喜梅
电子邮件:643028861@qq
电话:***
内容摘要: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对学生的人文思想渗透呢?尊重学生,让学生愿意学习;树立信心,让学生敢于学习;注重差异,让学生能够学习;调动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教育首先是人学,是一项双边的活动,教育的施动者是教师,而受动者是学生,学生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力量,若不重视学生的现状,不了解学生,那么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也就无从谈起。乌申斯基也指出:“如果教育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了解人。”同样强调了在教育过程中人的重要性。而新课标也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标的基本特点。”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人的重要性,必须以人文本,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可能获得成功。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对学生的人文思想渗透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愿意学习
人道主义教育的最基本的观点就是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高度尊重学生,八小时当作一个完整的、发展的、活生生的人来看。语文教育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求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平等,在交互活动中民主,在相处的氛围中和谐。教师应尊重学生,以心呼唤心,以自己的火 去点燃学生的火。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更应该主动关心、鼓励他们,不让他们在心灵上受任何伤害。在仍是“分数论英雄”的今天,决不能以成绩、以分数来看待学生。俗话说:“一碗水要端平。”成绩好的、成绩差的都是自己的学生,不能因为成绩好友缺点就包庇批评轻一些,而成绩差的学生犯错误就用放大镜来指责他们,这样做是不公平的。以自己的好恶做工作,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成长和发展,不利于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更不利于形成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以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对成绩好的成绩差的一视同仁。特别是对成绩差的学生更要多给他们一份微笑,多给一份关爱,让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学习。
二、树立信心,让学生敢于学习
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而学生学西成绩不易提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信心不足,不相信自己,要么认为自己基础太差,无法赶上来了,要么认为自己的智力存在障碍,自暴自弃,态度消极。要想教育成功,使学生有进步,就必须重视学生的现状,以人为本,帮助新华社树 1
立信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让他们相信自己,敢于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首先,教师应该走近学生,关心学生和他们一起分析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研究对策,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如学生说他作文无话可说,教师可利用日记的形式要求学生将每天的经历,自己对老师、同学的看法,对某事件的评价记载下来,即使记流水帐也行,鼓励他慢慢进步。如文章写好了,教师可写评语:“这样下去,你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提高的。”学生提出想要提高的愿望,教师可写:“老师相信,继续努力下去,一定会成功的。”学生学习有了困惑,教师同样可以在评语中解答。这样就可以极大的张扬学生的自信心。第二,教师可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利用课堂来增强学生自信心。既可利用现有教材如《山的那一边是海》、《我的信念》、《理想》来帮助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树立理想,增强自信心;《走一步再走一步》来引导学生如何克服实现理想中遇到的困难;又可以有意识的从课外精选一些文章,作为补充教材介绍给学生,让他们觉得成功并不难,帮助学生树立信息。如读者中的一篇文章《鹰志》:老鹰残忍的教小鹰飞翔以及鹰在四十岁左右是的生命蜕变,如何获得重生。当学生颓废的时候,我在班会上读了这篇文章,鼓舞了学生的自信,帮他们找回努力学习的勇气和信心。第三,要坚持赏识教育,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哪怕是微笑的进步,教师都要留心、都要及时表扬;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多关心,要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学生实际上是非常在乎老师的表扬的,教师的一次表扬可以鼓舞学生好长一段时间,可能会促使学生产生巨大变化,最终走向成功。第四,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鹰加强形成性评价。对于基础差的和基础好的学生要区别对、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只要学生进步了,不管他进步了多少,都要表扬;只要学生退步了,不管他退步了多少,都应该提醒他注意。志有这样做到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帮助学生不断修正目标,增强其自信心。如我所教班里有位学生,语文从不及格,但他有一个优点:音质特好,朗读时,就是不流利,对此,我辅导他,在下面练习朗诵,在一次国旗下讲话,我鼓励他,大胆的试试,没想到,讲话还没结束,掌声就四起,赢得更多同学惊羡的目光,过后我及时表扬他。没想到,这成了他学习的转折点。语文成绩却有惊人的进步。因此,老师要修正对学生的评价,多鼓励少批评。尊重他们的人格。这是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三、注重差异,让学生能够学习
首先,“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和为人处事的态度等都有差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差异可能导致两种状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可能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一方面,教师可以重视差异,注意因材施教,性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实现那个不同的教学实践,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方式,让不同学生都能过学到自己能过掌握的知识,得道不同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有可以利用差异,通过每一位同学的优点来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共同完善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的不同生活经历,了一帮助其他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合作、探究实际上就是强调差异的共享,让不同的学生都参与到自己不熟悉的学习中去,彤过交流、互动,探究知识的本原,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最终达到自己学习的目的。另外学生生理、心里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调动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
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新课标也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了的兴趣,才会入迷,才会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怎样才能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呢?
首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要学生对一门课感兴趣,应先要学生接受你、对你感兴趣。大多数学生有爱屋及乌的特性。学生喜欢某位老师,自然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因而教师在课下应经常和学生在一起,参加学生的一些活动,力图融入到学生中去;同时教师可在日记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而不要动不动就教训他们。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接受这位教师,乐于接受其教师教育。另外,教师可通过课堂的改革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内容是,力求经的更生动,更形,尽量将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在形式上,力求多样化,如辩论赛、知识竞赛、演讲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在自身上,教师也要经常充电,不断提升自己,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活动中,这样,既增添了自己在学生面前的人格魅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夸美纽约认为:“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须由教育去完成。”而实际上只有将学生当作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个体,在教育中给予人文主义的关怀,教育才成其教育,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参考文献: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育人三部曲.》、《新课程标准》、《语文教育》。
第四篇:人文素养渗透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人文素养渗透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251806山东省阳信县商店镇中学商荣军***摘要:本文分析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这一现状亟需改观,并提出在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更新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把人文化的阅读环境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人文素养语文阅读中学生
人文精神是在追问人的生存合理性和对人的存在进行理性探索的过程中提升出来的价值观念体系,人文思想主张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存在和发展,强调人的权利和价值,关注人类命运。它主要涉及人生存发展的目的、意义、价值等人类自身问题。
一、人文精神与语文阅读教学
有学者说:“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这个根本任务,当今语文教学应该负担起来。”那么,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如何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将是我们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的。
阅读教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性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受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阅读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文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文本与思想交融,从中体会到语言妙处。强调“人”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注重对语言、意境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真正做到“主体与主体对谈”;注重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有人的存在,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性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缺乏的正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我们的阅读教学目标更多地集中在要求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背诵积累上。传统语文阅读一直强调工具性与思想性,忽略了人文
性,课堂上不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不注重个体的自我体验,而是教师条分缕析,让学生记忆分析归纳的答案,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学生整体的和谐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过度强调阅读教学中内容的分析与理解,忽视文学作品作为传承人类文化中人文精神载体的艺术性。这样的阅读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造成片面畸形的发展。语文阅读处于如此地位,说到底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缺失。
一直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思想方法上的一些问题,使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是忽视了学生主体的需求和特点,用单一的目标、统一的要求来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缺失了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二是片面强调实用功能,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用灌输式的语言文字训练方式,这种方式显然偏重于立竿见影的目标,放弃了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导致了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具有的文化功能的流失,过于强调理性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失去了学生本该得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和体验;三是过于注重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化”,不恰当的强化了阅读作品的抽象性和客观性,忽视了作品的具体形象性和阅读表达中个人感受的独特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使语文阅读教学显得机械、理性、封闭。
三、如何做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首先,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及时地、经常地向中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开拓视野,并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自我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乐意接受多元优秀文化熏陶的习惯和自觉鉴别选择视听材料的能力。多与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信息零距离接触,本质上就是打破时空界限。再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与仁人志士、智者哲人、语言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可以使中学生在树立理想和确立人生价值观的起点时就站在人文精神的制高点,这对学生终生学习与长远发展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与时俱进,积极改革中学中学语文阅读的“教法”与“学法”,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掘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源中的人文精神宝藏。中学语文教材中那些弘扬高尚情操、追求美好理想、探索未知世界的美文,能激发学生追求美好人生的远大理想,给学生的“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以生命的亮色;那些重在美好人性开发与启蒙的美文,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尊严、价值和美好,指导学生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那些优美的诗歌、寓言、神话传说、科幻作品,能激发学生对人类智慧、想象精神的领悟,在给学生以丰富美感享受的同时开发他们的想象力„„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具有代表性和经典性,更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而且各种文学样式都有。通过阅读教学的点拨,可以让学生品味散文如诗般的语言,欣赏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形象,感受戏剧舞台表演的魅力等。只要充分发挥这些文学作品的作用,就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审美能力。巴金说过:“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语文教学的目的也在于此。更何况“语文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文质兼美,富有时代内涵和文化气息,充实了语文教材的人文底蕴,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独特价值”。因此通过阅读教学,挖掘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注重教学内容的人文性,帮助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美好,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有效的中学语文阅读活动,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例如:从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歌中,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灵与淡泊;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领略诗人的旷达豪放;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体味词人的婉约缠绵;从鲁迅的笔下的“痛打落水狗”,体会“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峭;从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领悟立志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从朱自清的散文中,冥想荷塘幽雅宁静月色、感受梅雨潭流淌着生命的绿„ „
其次,在阅读方式方面。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上体现人文性,多给学生一些时间,鼓励他们多思考、多合作、多探究;拓宽课堂视野,构建开放、鲜活和充满人文气息、富有生命力的中学语文课堂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多姿多彩社会生活,利用综合性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和一切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开始,我们就在他们面前关闭了通向大自然迷人世界的大门,他们不能倾听小溪的淙淙声,不能倾听白日里融雪的水滴声和云雀歌唱。学生仅仅在背诵描述这些神奇事物的枯燥无味的干瘪句子。”这位大教育家是怎样使学生迷恋大自然这所学校的?他这样描述道:“我们坐在山岗上,感受到晚霞、夏天的黄昏、星星的闪光、蝈蝈儿的齐鸣声„„空气中弥漫着草原野草的芬芳„„”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让学生去听、去看、去细细品位“天人合一”的思想、去领略大自然博大的胸襟和独特的造化,去体会心灵的广阔,从而构筑起饱满的生态伦理情怀,这是封闭的课堂永远无法达到的。
倡导研究性阅读也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在教学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言文时,让学生自主选读《战国策》、《史记》中的文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说客”作出评析。许多学生经过研究性阅读,写出了有见地的“说客”分析文章,他们把“说客形象”综合归纳为“直谏型”“智囊型”“温和型”“幽默型”„„这样,语文教学与研究性阅读便取得了双赢。
四、结束语
总之,我们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意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把中学语文阅读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地统一起来。
第五篇:浅谈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gooooooooooooooood
程国清
(南京市栖霞区教师进修学校江苏南京210028)摘要:明确化学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内涵,提出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做法。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关键词:规划纲要;人文素养;价值取向;思维方法;哲学思想;科学创新 立童编号:1002-2201(2011105-0007-03中图分类号:6632 制仃教学目标要融入人丈元素,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 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提出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 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 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人为本就是最重要的人文 内涵。人文素养教育在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贯彻《规划 纲要》精神,有必要重新认识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加强 化学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
目前人们对化学教学中人文内涵的认识存在偏差,一 些人将人文内涵完全等同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 内容,而忽略认识事物及其化学变化过程中的思维方法、研究物质化学反应中采用的行为方法等,普遍存在忽视世 界观方法论的教育,如化学史教育中忽视对科学发现中认 识方法、思维方法的深刻挖掘,往往停留在一般的史实介 绍和简单的科学精神说教中。作为“前缀”“后缀”或“插 人语”的套话式讲授,起不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也不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 教学中还存在有贴近生活,浮光掠影;联系社会,穿靴戴 帽;强调价值观,空喊口号等现象。
二、化学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内涵 1.人文素养
什么是“人文素养”,在《辞海》中没有找到有关解释,一些文献的说法也莫衷一是。笔者理解,人文素养是人们 通过学习人文科学知识,有意识地进行内化和积淀而形成 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素养和品质,是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 式、理想人格、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质性反映,是现代文 明社会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成分己
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人反观自身所形成的精 神现象,确定人类生存的价值,在方法上则要求通过观察、体验、领会、顿悟、解释等方法,建立起知识体系”。人文 科学知识主要包括哲学、伦理学、美学、艺术学、语言学、文 学、史学、法学、宗教学、文化学等。人文科学的本质是要 努力给予我们一种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综合观念,给予我 们理解并把握人类现实世界的一种新的秩序和序列,给我 们提供一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人的思想情感的新的思维 形式。人文科学体现的是一种通过人类社会现象和人类 文化现象来把握人类的创造精神,其包含了追求真理、勇 于实践、大胆怀疑、理性反思、宽容态度、立足创新等要素。2.化学教学中的人文内涵
化学教学的首要功能是育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 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 念”有8项条目,充分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其中3 项条目明确提出了人文素养内涵的理念。
(1)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 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 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 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 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3)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 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 精神的积极作用。
《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以进一步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具体表述了课程目 标。反复研读不难看到,《课程标准》结合化学学科特点 和高中化学教学实际,已将人文素养基本内涵融人课程目 标之中。
其实,科学素养本身就蕴含着人文元素,如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从化学学科发展史也 能看到,人类在长期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过程中积累 和形成了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和化学基本思想,并演绎 运用于研究和探求未知的化学变化中。同时,又借鉴、应 用其他学科研究的方法及成果于化学研究中,才使化学成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年5期
为当今“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重要学科。这种学科研究中的哲学思想、认识方法、思维方法、价值观 念、创新精神等均是人文素养的重要内涵。
三、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化学教学中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决不能游离于学习知 识与技能、培养能力的化学教学活动之外,进行空泛的说 教,要融人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化学学习活 动中感悟、体验、习得和内化,形成个人素养。关注学生在 学习活动中科学精神、合作态度等的养成。
化学教学中人文内涵一般包括显性人文内涵和隐性 人文内涵。显性人文内涵是指教学资源用直截了当的语 言叙述提炼、归纳、点拨等直接揭示的方法来加以体现,能 使学生直接受到熏陶感染,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激发良 好的接纳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观。这种显性 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直接的。隐性人文 内涵的人文价值隐在其中,需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 生在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去把握与领悟其暗含的人文内 涵,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把人文素养内涵巧妙地融合到设 计教学活动的环节中。如在化学史的教育中主动传承知 识、突出认识方法、体现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应一并 考虑,引导学生仔细品尝学习活动给予他们的求知乐趣、精神激励和心灵同化。
1.制仃教学目标要融入人文元素,有目的地开展教学 活动
高中化学教学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中的人文内涵,明 确人文素养教育的目标。如必修化学1主题1(认识化学
科学)“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 学研究的作用,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 重要作用,认识并欣赏化学学科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 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学习实证研究方法和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良好的实验工 作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化学2主题1(物质结构基 础)和主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分别从观念和思想方法角 度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的本质,树立正 确的元素观、微粒观和质量守恒、能量守恒思想。通过科 学探究,体会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介绍元素周期表,让 学生感悟科学发明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进一 步树立“量变引起质变”“元素原子结构的周期性递变规 律是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规律的本质”的哲学思想。
笔者认为,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高 中化学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教育主要把握以下四个层次:(1)感受美妙变化,提高学科兴趣;(2)养成科学态度,认 识科学方法;(3)增强社会责任,形成正确观点(思想);(4)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内在素养。
在教学设计中,应实事求是地确定人文素养教育目标 层次,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④
2.结合教学内容,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提升 人文素养
(1)开展探究活动。
①文献资料探究。如结合化学史教学,可以围绕已确 定的探究主题,在提出相关的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文献 搜寻、资料查阅,开展讨论。例如,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 表的教学活动,从中感受化学发展的哲学思想和寻求科学 规律的认识方法。
②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在“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主 题教学中,组织开展氯碱工业发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引 导学生查阅氯碱工业的发展资料,讨论科学技术对促进社 会生产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从氯碱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学习有关化学知识和生产技术,获得科学研究应用于工业生 产的方法,体会充分利用资源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
③模拟化学家发现的实验探究活动,从中学习科学家 献身科学事业的品质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在这里,特 别要注意介绍我国科学家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科学探究 取得成果的先进事迹和他们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如 “侯氏制碱法”的原理及其所体现的“绿色化学”思想。(2)开展化学小论文撰写活动。
结合阶段教学内容的学习,确定讨论课题,组织撰写 化学小论文和小型答辩会。引导学生不仅运用化学知识、化学原理分析问题,而且要提出观点,进行必要的论述,不 求多,但求新。还可以围绕主题,以“化学辩论会”的形 式,引导学生争辩,通过观点的交锋碰撞,培养学生树立科 学观点,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开展“化学周记”活动,便于与化学教师心灵沟通,关 心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通过记录学生参加化学学习活动后的心灵感悟和内在变化,促进学生在学习化学知 识、提升认识能力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
(3)在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学习哲学方法。
如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形成和应用是贯穿高中化学 的一条教学主线,只要应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和辩证的认识 方法就可以本质地把握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并能有效解决 有关这一类化学变化的问题。
正确认识事物变化的内外因关系,可以解决化学反应 中的很多问题。如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电解质电离 程度的影响因素,有机反应的反应产物与反应条件的关 系等。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回答分析的思 路,而且要概扣所运用的主要科学方法。这样,渐渐引导 学生有意识地不验科学方法。
(4)从化学的视角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增 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伦理道德。
如在环境保护教育中不仅要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科 学知识教育,还必须要教育学生树立起环境保护的忧患意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年5期
识、责任意识、法规意识和道德意识,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 的思想。尤其是培养学生环境伦理道德,自觉爱护环境。2010年6月初披露的江苏盐城工业园将水管深埋水底向 海中排污事件说明,人们不仅要树立法规意识,还必须具 有环境伦理道德。再如,我国“加碘盐”的规定,量的确定 很重要,补碘要考虑不同地区的缺碘情况,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不能一个“标准”,不然会带来危害。含氟牙膏也存 在着同样的问题。结合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使学生 体会到社会责任感的意义。(5)提高审美素养。
我们知道,美育是以提高和培养人对现实与艺术的鉴 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生活情趣为主要 目的的一门教育科学。化学世界的美无处不在,美轮美奥 的化学变化、千姿百态的各种晶体、神奇美妙的物质微观 结构等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化学教育中要善于揭示物质 及其变化中美的元素,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美,欣赏感受 美,提高审美情趣,评价追求美。“美的陶冶是人类的各 种创造活动可以借用的钥匙和拐杖。”化学世界以美启 真,其事例不胜枚举。比如,在讲述“C}的结构”发现史 时,介绍美国建筑师巴克明斯特·富勒。他在建筑学上的 “少里求多”的哲学思想,以最少的材料建造出最大容积 的建筑物—多面体弯隆建筑,对C。发现者克罗托、斯莫 利、科尔等人的启迪,以致把C。称为“富勒烯”。富勒在 建筑系讲课时,积极鼓励建筑系的学生学一点化学,他认 为:“化学中讨论的物质结构是自然界中的自然结构,它 是最合理的也是最完美的结构。”富勒这些话有着深邃的 哲理。富勒“异想天开”的大胆设想使他在建筑学上取得 成功,也在化学上解决了C。的结构问题。可见,敢于设 想、丰富想象是科学的发现和发明的源泉。同时,也充分 展示了化学结构的自然美和人们对美的追求。
在学习活动中铸就学生美的心灵。如在小组探究学习、实践活动中尊重他人、谦逊虚心、主动协作、认真细心 等要关注并纳人评价内容。
(6)把握化学史教育的精髓,教育感染学生提高人文 素养。
结合化学发展史教育,揭示化学知识、理论及变化发 展规律中所深含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 观念,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识化 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人类生活发展中的价值。同时,还可以看到科学家们深厚的人文素养,没有人文素养,科 学家不过只是一个科学工匠,成不了学术界的领袖。学术 领袖必须是一个人格上完整的人,一流的科学家都有深厚 的哲学素养。
纵观科学发展史、化学发展史,不难看出科学的认识 观和方法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如氧气的发现史:拉瓦锡 深人研究普利斯特利的发现,并反复从量上进行精确测 定。他认为,可燃物燃烧时质量的变化是由于这种“上等 纯空气”造成的,而与燃素无关。1777年他正式把这种 “上等纯空气”命名为“oxygene(氧)”。他不仅彻底推翻 了燃素说,建立了燃烧的氧学说,而且还以科学实验证明 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的质量守恒定律,为精 密、定量的化学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同时,也为唯物 主义哲学的“物质不灭原理”首次提供了实验证明,促进 了哲学的发展。拉瓦锡运用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坚持“不 靠猜想,而要根据事实”。这种比较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 的思想是他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自身有着极丰富 的哲学内涵。从哲学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认识物质及其 化学变化,可以深刻理解化学理论,并获得科学的思想 方法。
①正确的物质观: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从哲学上看,原子论作为一种物质观,不仅是化学上研究物质组成的一 种主导理论,也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论和方法 论,即把复杂的宏观现象归结为微观的简单要素的认识方 法。阿伏伽德罗在原子学说基础上提出了分子假说,并逐 渐发展成为分子论。分子论的建立,不仅使人们认识到原 子和分子间的联系与差别,认识到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基本 保持不变以及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的拆开、破坏,发生 “质”的变化,而且使人们对物质层次和化学反应的认识 进一步深化。同时,分子论的建立过程也表明,科学假说 是探索真理的重要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②物质性质的本质观: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结构 是我们反复引导学生必须树立的学科观点。俄国科学家 布特列洛夫在综合了当时化学界“原子价、碳四价说、碳 链说”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有机结构学说,“分子的性质 不仅仅取决于其化学组成即原子的种类和数目,而且也取 决于其化学结构即原子的结合顺序”。他指出,有机物的 化学性质与结构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人们可以依 据分子的化学结构推测分子的化学性质,反之,也可以依 据其化学性质推测分子的化学结构。他对有机物部分结 构的研究,阐明了化学现象与本质、化学功能与结构、宏观 表象与微观结构的内在联系。
随着分子结构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建立了价键理 论、量子化学理论等。人类对物质变化的本质认识不断深 化。同时,科学理论的创立大大推进了科学思维方法的发 展。如量子化学的创立,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是应用了一 系列的科学思维方法:化学移植法(借助物理学科量子力 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化学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化学演绎 法(描述一般微观粒子运动规律演绎到化学中分子内微 观粒子)、化学分析与综合方法等。
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宏观变化现象与微观结 构关系的本质认识观,并始终把握“宏观现象一微观变 化一符号表征”这一特殊的化学思维方法。
③量变与质变的辩证观:世界万物都处于永无休止的 运动和变化中,这种运动和变化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表现 为各种运动形式之间能够互相转化,且转化时在量上和质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年5期 ④
毛东海
(上海市久隆模范中学上海200435)摘要:介绍了开展课堂研究的四个阶段—“实验研究”“模式研究”“案例研究”及“整合研究”;畅谈了作者自己在课
堂研究中的成长经历和收获体会,为广大教师开展教案研究提供借鉴。关键词:实验研究;模式研究;案例研究;整合研究
文章编号:1002-2201(2011)05-0010-02中图分类号:6632.0文献标识码:B 1991年我参加化学教学工作,经历了上海市一期课
改和二期课改。19年来,我聚焦“实验”“模式”“案例”三 项内容,开展教学研究和课堂实践:1994年开始实验研 究,1997年开始模式研究,2003开始案例研究,2007年开 始整合“三项”研究。我在化学课堂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 收获成果,积累自信,不断成长。
一、关注学科特点。对实验研究情有独钟
1994年,我得到时任闸北区化学教研员奚仲廉老师 的帮助,成功申报上海市青年课题“化学新教材实验教学 研究”。19%年,我代表本区化学学科青年教师参加“闸 北区青年教师教学展示月”活动,“一氧化碳”一课获得圆 满成功。从此,我与实验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我的实验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验要素的研究,二是实验教学的研究。前者针对化学实验要素存在的问 题及改进开展研究。这些要素包括“操作过程”“可见度” “稳定性”等11项。后者针对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开展 研究。
为了开展“实验要素的研究”,我先后对一期、二期新 教材的化学实验进行过专题研究。特别在二期新教材全 面推广之后,面向全区开展问卷调查,并组织教师进行座 谈,了解实验实施情况,然后开展重点实验的可行性研究。一期研究成果获上海市青年教师课题研究三等奖,二期调 研成果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化学教学》2009年第 6期)。
为了开展“实验教学的研究”,我先后参加了区青年 教师研究小组、区化学实验研究小组,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上都是守恒的。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量 质互变定律等均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④事物对立统一观: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 本原因。化学变化中的对立统一无处不在,溶解一结晶、化合一分解、氧化一还原、离解一分子化、化学键的断裂一 形成等,应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相关的化学概念、化学 变化,不仅能科学掌握化学知识,而且能获得把握变化规 律的认识方法。
⑤科学发展观:当今,化学发展特别引人关注。环境 污染、能源短缺、资源紧张„„似乎都与化学联系在一起,如何树立化学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正确价值观十分 重要。“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绿色化学”等科学 发展观思想应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内容。
当前,要特别重视化学史中所展现的科学创新思想方 法教育。如“元素周期表”学习中,介绍两次荣获诺贝尔 奖的女性科学家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针和镭,并分离 得到了金属镭时,不仅介绍她科学发现的重要内容及她聪 明勤奋、生活俭朴、热爱科学等科学精神,还应从中了解她 科学创新的过程,借鉴她科学创新的思想和方法。
注意将发掘化学史中的教育资源与展现现代化学成 ⑩
果中的教育素材结合起来,既追寻化学家“梦”(如凯库勒 的苯结构梦)中闪耀的科学思想光辉,也探索现代科技图(如人类基因组图)中凝聚的物质结构微观分析方法的 智慧。
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我们应满腔热忱、持之以恒 地进行人文内涵的挖掘和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教育。教 学设计不能仅仅关注学习科学知识及开展科学推理,还必 须引导学生领会和感悟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所深含的人 文思想和人文精神,丰富自己内心生活,提升个人的文化 品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叶孟理,李锐.人文科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2008;3,94.[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化学进展的启迪〔M].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2001.[5〕陈盛.化学素养教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本文编辑:甘泉》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