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告学国内外发展态势研究
广告学专业
一、广告学专业国内外发展态势
(一)广告学专业国外发展态势 1.广告学专业国外发展现状
美国的广告教育基本开始于20世纪初,分别开设于新闻传播学院和商学院。1959年的卡内基报告和福特报告成为美国高校广告学教育的转折点,主要强调理论课程的重要性,这两个报告决定了广告教育的走向,广告学教育从此脱离了“术”而转变为“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一流大学的广告学等专业,也都是在强调职业化训练的基础之上培养重视研究之风。
英国广告学教育却逐渐向职业化教育靠拢。1845年建校的英国女王大学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目前该校本科教学就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所谓“专业”是指专门之学、专攻之业,广告人的专业水平则关系到企业或产品的成败,广告业界需要的是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且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专业人才。
日本的广告研究与广告教育深受美国及西方国家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上世纪二战之前推崇美国和西方的营销理论与传播思想,大量引进和翻译美国的广告理论著作和论文:三是二战之前日本的高校一般不设广告专业,更没有广告院系,既是那些开设的广告讲座。也没有成为当时大学有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逐渐形成了今天日本的“大学广告知识讲座”与“广告公司内部广告技能培训”双轨并存的这一独特的日本广告教育模式。
2.广告学专业国外发展趋势
(1)国外广告学人才培养模式多样。美国的新闻传媒学院多把广告教育重点集中于媒体和传播方面,使广告脱离了推销之术而走上传播之学的道路;日本广告人才的培养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由社会上的广告资深从业人员到大学开设专题性的广告讲座;二是大广告公司内部对职员的培训;至于欧美的职教和社区学院在培养广告人才时,则更重视能力与实战训练,有明显的技能化教学倾向。由此可见,广告高等教育不是一种模式可以涵盖的。
(2)国外广告人才培养注重与市场相结合,既不是单纯从理论到理论,也不是单纯强调实际操作,而是培养广告业界需要的知识型的专业人才,以“专业教育为中心”,从专业能力、学术视野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加以培养。
(3)国外广告人才培养注重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人才的基本标志就是知识和能力,知识的价值最终要靠技能来实现。从美国高校广告学专业开设的课程来看,通常偏重于广告文案写作、广告设计、客户管理、整合营销传播,还有媒介法律和道德、市场营销、定量分析等,而且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必须做个人陈述和演讲——这是广告业重要的技能。总之,知识的广泛性、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都为将来在行业内外的发展做了准备。
(4)国外广告人才培养注重教学的“双主模式”,并引入业界公众参与广告教育。在广告学专业教学中贯彻教学、研究、创造三位一体的现代教育模式——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模式”;经常聘请业界人士作为客座教授指导教学,或招聘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从事专业教学。
(二)广告学专业国内发展态势 1.广告学专业设置背景及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催生了广告业。从商品经济意识的觉醒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广告的功能日益显现。从1983年6月厦门大学正式招收广告学本科生开始, 国内陆续有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 深圳大学等学校成立了广告学专业。截止到2008年底, 全国有300 多所高校设有广告学专业, 其中设有本科点的就有240余所高校,由于广告学是边缘性学科,各校开设的广告学专业定位有所不同,主要有三:一是广告设计方向,如江西财大,多数艺术类院校;二是广告传播方向,如一些综合性大学,如厦门大学、上海大学;三是管理学或市场学方向,如东北财大等;各校力图依托自身学科优势,走出特色发展之路,其中以广告传播方向口径最宽。专业方向的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自然也不同。
经过25年的探索,中国广告学专业规范基本形成。素有中国广告人“黄埔军校”之称的厦门大学,目前已建立起了成熟的专业师资队伍和系列专业教材,初步建立了相对成熟而广被认可的教学体系,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专业建设经验;上海大学通过承办国际广告大赛开阔师生视野,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访学任教,每周五举办社会大讲堂,请业界精英举办讲座等形式打造了专业实践的平台;通过单科进修、申报课题、与其他高校联合编写教材逐步完成了专业教师的转型,造就了一支专业研究队伍。
陕西省广告学教育发端于1993年,目前有两个专业方向,一个是走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方向,侧重培养广告经营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如西北大学、长安大学;另一个是走艺术类的发展方向,侧重培养广告创意策划,设计制作方面的高级人才,如西安石油大学;而陕西省内的广告学专业偏重市场调研、商业策划的还没有。
2.广告学专业社会需求及发展趋势
从世界范围看,广告研究注重从新经济条件下市场营销与广告运作的特点、相互关系入手,强调现代广告调查、效果研究的内容及方法,即重视开展消费者调查、重视对广告产品的目标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强调通过调查确定广告信息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方式。
从目前我国广告行业结构上看,媒体优势是广告业的突出特色。从发展规模来看,以中等规模的广告公司为主,集约化进程和整体服务水平还比较低。从发展发展路线来看,我国广告业不是很稳定,易受政策因素和宏观经济影响。从广告制作设备和材料来看,电脑绘画、电脑刻字等技术,近几年才开始被广泛运用;许多大型灯箱的制作,还停留在手工贴制阶段;激光绘图等高技术仪器,在国内使用率极低;制作三维动画,使用软件普遍比较落后,停留在先进国家90年代中期水平。广告企业经营渠道单一,广告创意得不到普遍的重视,广告用户对广告的认识和需求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地区分布不平衡,广告代理制开展不充分。高档策划市场不成熟,人才流动性较高,留不住有丰富经验的优秀广告人才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国广告业需要突破的瓶颈。
有一点可以肯定: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的广告行业和广告教育正沿着“量的发展——质的提升——国际接轨”的模式发展。
从中国广告业发展和广告市场必然趋于成熟,服务能力,从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必然要得以提升。这就急需广告业从业人员中高端专业人才,即具有广告运作知识和能力、了解广告市场规范、具有良好的广告公司运作理念及其管理能力的人才。
二、地方财经类院校广告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专业教师、实践案例与专业实践平台等资源短缺。在师资方面,国内大多数广告专业教师一样存在着知识结构单一化、教学观念滞后、缺少广告实务操作经验与背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等问题;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由于绝大多数广告公司规模小、专业化程度较低,能提供给学生参与企业策划及社会活动的机会较少,也难以请业界精英举办讲座,不免限制学生的专业视野;另外,专业实验设备的匮乏也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主要原因是:
第一,广告学学科定位低影响了专业教育研究的开展。因为广告学本身被定性为三级学科,所以各所大学对于这一专业的学科地位并未能给予应有重视,这是广告学专业教育的研究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二,广告学教育起步晚,发展过快过猛使我国高校广告教育面临空前杂乱的局面,主要问题是广告教育的功利性太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缺乏内在逻辑,有的课程内容体系尚未形成。
第三,我国广告业的发展不够成熟——公司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
三、地方财经类院校广告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发展的思路
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必然要以具体时空条件下的广告理论和广告业务的发展状况为背景和基础,即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反映广告学学科的本质特点,即边缘性、综合性、应用性;反映广告业界的“一个专业多种岗位”的特殊目标要求;还要反映具体地区广告业的发展态势。总之,必须在遵循广告学自身规律的基础上,搭建起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体系,既培养学生掌握广博的理论知识,同时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岗位实操能力,注重学生实际运作广告能力的提升。因此,复合型和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应是我们在构建广告人才培养体系时确立的指导方针,而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地域特色、院校层次也是广告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应有之意。通常要考虑的因素有:
一是依托地方丰富的传媒资源、具体的学术氛围和硬件设施,侧重提升学生影视、网络等媒体的广告传播能力;
二是培养具有发散型广告创意思维、较强动手能力和实战经验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本地区中小型广告企业的需求;
三是形成实务演练、拓展训练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性权重加强的考核机制,从而构建“教学做”密切结合的创新培养模式。
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体现广告专业目标、规格的基本体系,涉及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它必须依托专业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整体设计得以实施,包括专业方向的选择、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环节安排、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环节,即根据现代广告教育的本质和地方广告业人才需求特点,通过课程体系的“复合”形式完成专业基础课及其他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应用”的组织方式将专业主干课程中的业务操作方法和技巧转化为岗位能力;以“复合应用型”的运作方式完成实习、毕业设计的集中实践教学,使学生达到广告学专业人才需求标准。具体思路和措施是:
1.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广告学理论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新闻媒介广告部门、广告公司、市场调查及信息咨询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经营管理、广告策划创意和设计制作、市场营销策划及市场调查分析工作,适应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要求、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告学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是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广告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广告策划、市场营销和实施能力等基本训练,掌握广告实施与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 掌握广告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 具有现代广告的策划、创意、制作、发布的基本能力,以及市场调查与营销的基本知识和市场分析、数据处理的基本能力;
※ 熟悉有关广告的政策法规;
※ 具有公共关系的基本知识与活动能力;
※ 了解中国广告事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外国广告事业的发展动态;
※ 掌握一门外语,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2.广告学专业学生培养模式(课程模块、能力模块、素质模块)
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立足于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从政治思想、专业能力、身心发展、行业知识等多方面立体提升其综合素质,而课程体系的改革居于核心地位。传统的课程模块共分为四部分:公共课模块、学科共同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公共课模块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任意选修课,重点是通识教育;学科共同课模块主要为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平台;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程包括独立的实训课程、专业实践、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其实,根据广告学专业“复合应用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应由“能力”和“素质”两个一级以及若干二级、三级模块所构成、相互支撑的、多重层级模块系统。(1)课程模块。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包含素质、能力两个一级模块,其中能力模块进行细分,分为三个二级模块: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行业管理模块。根据广告专业培养目标,对每一个“二级模块”加以细分,拟定“三级模块”。如二级模块中的职业技能模块下分市场调研能力、广告创意能力、文案写作能力、广告制作能力等四个三级模块,并为不同的模块设计课程,如广告制作能力模块包括广告策划与广告制作、广告摄影摄像、平面广告设计、网页设计与广告制作等。对三级模块进行细分,确定各“三级模块”的多重“子模块”。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将课程体系中各主要的功能性三级模块进一步细分为理论讲授、课内实训、课外实训(集中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实习)三个“子模块”。
(2)能力模块:广告专业学生应具有复合应用型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基础职业能力、职业技能、行业管理技能三个二级模块,不同二级模块涵盖不同的课程。职业技能主要包括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和制作能力。
(3)素质模块包括三部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自信乐观、积极进取、善于协作)、知识和能力(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3.各模块的主要实现手段(课程模块、能力模块、素质模块)
第一课程模块: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广告专业人才的中心任务来统领每一学年的课程设置。
大学第一学年,安排一些通识教育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如广告学概论、艺术概论、基础写作、计算机基础等,重点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第二学年随着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设,教学的重心转向对广告实际运作程序及规律的把握,并安排专业基础能力课程,前者如:传播学、美学原理、广告史、广告媒体研究、市场营销学、科学技术史;后者有:广告文案写作、多媒体技术、实用美术与广告设计、演讲与口才。
第三学年则重点以提高学生广告设计、制作能力为目标,开设市场调查与研究、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摄影摄像、电脑图文设计、网页编辑与制作、影视广告实务、会展营销与管理、广告法规和职业道德、整合营销传播等课程。
第四学年则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专业素质。上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广告效果研究、公益广告研究、消费行为学、报纸编辑、动画制作与网络广告、新闻事业管理等。下学期安排学生到广告公司、媒介机构、企事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全面锻炼自身能力,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经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两大环节的实践活动验证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二能力模块:广告专业学生应具有复合应用型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基础职业能力、职业技能、行业管理技能,通过社会调研、会展设计、会展管理、广告创意、广告策划与制作、文案写作等各课程课内实训、独立的专业实训、就业指导、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实施。
第三素质模块:在综合素质这个模块中,我们利用军训、入学教育、专业介绍、实践教学等方式贯彻。
复合应用型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市场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态对课程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和重组后,一方面加强了课内实验实训,实现了理论讲授与课内实训的同步交叉进行,夯实了基本实践能力,保证广告专业学生“能说会做善写”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课外实训,保证了专业实践课程的实施,增强了学生岗位针对性。
第二篇:广播电视新闻学国内外发展态势研究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一、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国内外发展基本态势
(一)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国外发展态势 1.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国外发展现状
从国际范围内看,新闻学教育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100多年的新闻教育历程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新闻教育目标一直是为媒体组织培养直接可用的新闻采编人才。随着20世纪四十年代后传播学的兴起和成熟,传播学教育和新闻学教育不断融合,新闻学开始成为职业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在当今媒介技术快速发展、媒介生态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美国新闻传播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努力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尽管美国各高校的新闻学院本科新闻传播教育的做法不一,但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却是基本一致,那就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掌握多种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2.广播电视新闻学国外发展趋势
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美国高校的新闻学本科和硕士阶段的教育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课程体系突出技术化,以适应媒介融合形势下新闻人才的需要。
2、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培养成为一种普遍的追求。新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少而精,只占三分之一左右,而通识教育课程和素质教育课程占据了课程的大部分。在此基础上,很多高校都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传播人才的培养,用传播人才取代新闻人才,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3、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理念没有过时。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美国新闻教育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强化传统的新闻专业技能(如新闻采访和写作)训练的同时,不断强化学生适应现代媒体技术发展的能力(如音频视频技术、各类多媒体技术等)。
4、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以培养专家型记者为目标,侧重新闻业务的训练,其当前的改革是继续深化学生新闻业务能力的培养,表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就是完全以新闻业务为核心,在传统新闻教育的基础上增加有助于新闻人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新的教学内容,并且是以跨院系合作的方式完成这一目标。
5、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新闻教育改革是以紧跟技术发展潮流,提供新闻传播技能的全面训练来培养适应媒体融合的新型新闻人才。
(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国内发展态势 1.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设置背景及发展现状
我国新闻学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实现了快速发展,在30多年里走过了一条超常规发展的道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300多所大学办有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点超过700个,在校生多达20万人。快速发展的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不少问题,如规模扩张过快、内涵发展不足、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陈旧落后等。
2.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社会需求及发展趋势
针对新闻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国内高校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人才培养日益明确:即新闻学教育是为媒体培养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围绕这一目标,许多学校开始调整办学思路、修正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不断强化学生的业务能力的提升。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积极探索新闻专业毕业论文的改革,允许新闻专业的学生以多样化的方式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学生可以用展示自己的新闻作品的方式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这种改革既是对传统新闻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是对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正本清源的结果。它反映了我国高校新闻学专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反思,即如何在坚持理论教学的同时抓好实践教学,真正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地方财经类院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扩张过快,内涵发展不足
由于社会需求的刺激和教育市场化倾向的促动,使得我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育近些年来规模扩张过快。以下的几个数字可以说明问题。
2003年招收三个班,每班学生为50人,共150人。
2004一2008年,各年级招收学生人数为两个班,约100人。2009年起,当年招收三个班约150人,同时招收专升本1个班。
在校生人数,2003年时仅有150人左右,现在则已达到500人左右。在不到8年的时间里增长了约3倍。由于超常规的快速发展,相应的许多措施跟不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师资不够,勉强应付,教学和教育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例如由于招生人数猛增,师资严重不足,一些新来的年轻老师一上岗往往就要承担好几门课程,使教学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
另外,原先一些需要小班教学,加强辅导和训练才能保证效果的课程,如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现在因为缺老师,统统都改为大班授课,使得教学质量和效果大大缩水。
再如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由于其实践性强,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摄影、摄像、网络器材及相关试验室设备等,相对说需要的资金比其他文科专业投人要大。由于缺乏资金,该专业的实验室平台“新闻与传播实训中心”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导致一些实验实训课程无法正常开设,难以达到起码的教学要求。
另外,快速扩张也造成了办学中的浮躁和粗放,使得一教学环节难以保证,教学计划难以落实,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出现了只重数量、不顾质量的情况,根本无力顾及自身的内涵发展。
这些情况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和教育质量呈现下滑趋势,毕业生就业形势堪忧,其声誉和信誉也在下降,从而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
2、办学思路不够开阔。
—重视广播电视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喉舌”功能轻视广播电视传播信息提供服务的经营功能,导致了以往的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呈现出人才培养类型单一化知识结构不完整的缺陷。
—重视对内宣传的人才造就,忽视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当广播电视面对全球化浪潮的挑战时我们缺乏一大批既精通外语和国际知识又精通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业务的复合型传播人才.—重视专业技术和技能的训练轻视人文、社会、自然等综合学科知识的修养。重职业教育、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养成教育。“上手快,后劲不足“的现象没有获得根本的扭转。广播电视面对国外媒介向我们争夺传播市场时出现的“西强我弱”局面除了有资金、技术、经营管理方面落后的原因,更有高素质人才暇乏的不足。
—重视实践业务的总结轻视基础理论的研。广播电视新闻学科理论体系建设薄弱,当广播电视新闻教育面对广电传媒急剧变革的挑战时缺乏作出调适的理论指导。
3、对媒介形势的变化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新的课题认识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媒介形式出现新的变化。有人称互联网将在媒介领域一“网”打尽.有人则宣告互联网可能是传统媒介的救星。新媒体迅速成长带动了现代传媒领域的结构变化,门户网站、手机报、IP电视、移动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的兴起,使得媒介形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媒介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新媒体用户数量的剧增构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使传统的新闻教育教学机构不得不重新审视既有的教育模式,推动新闻传播教育机构对原有的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进行补正与调适。在教学内容上,一些学校在新闻传播专业普遍增设“网络新闻’类课程,基础条件好的学校投入较大的资金建立实验室,整合计算机院系师资优势进行计算机、网络技能方面的培训,这些对于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很大帮助。但是增加新媒体方面的教学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但要使其真正拥有驾驭新媒介的基本技能,更要使综合运用新媒介成为学生的一种媒介素养。目前,很多院系普遍通过增加各种课程来提升学生知识结构,尤其是在一些新闻传播专业单一的学校,为了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在一个专业,比如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增加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出版编辑学的若干课程,同时还增加新媒体课程和媒体经营管理课程,学生不堪重负,许多课程跑马观花,实验课程如同虚设,导致竞争力明显不足。
在教学形式方面,网络等新媒介形态的传播功能多样,把教材的形式从书本变为数字化的电子读物,由文字和静止的二维图像变为文字、声响和三维动画图像等多媒体形式.在教育的性质方面,媒介形态变化使教育由前喻文化转变为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将经历三种文化,第一种是前喻文化,即后代人必须向前辈人学习才能生存.第二种是并喻文化,即两代人互相学习共谋生存和发展.第三种是后喻文化,即老一代人需要向年轻一代学习社会才能进步。青少年在互联网上的经历使当代文化呈现并喻文化与后喻文化的特质,学校不再封闭,教师也不再具有信息的垄断地位,因此作为组织传播典范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鉴于此,关注媒介形式变化给学生成长环境带来的变化,思考在电视的包围和网络普及情况下,怎样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操作能力,培养其独立的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探索教育方式的更新,成为新闻传播教育需要面对的问题。
4、对新闻生产方式的转变需要新闻业务教育整合更新缺乏有效应对措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9月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数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甚至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以纸质媒体为主的报业集团,已经跨出了向多媒体发展的步伐:建立了网站,办起了手机报,借助网络发展视频、音频传播。这些跨媒体经营的传媒集团将纸质媒体与电视、网络深度融合,单一的媒体形态正在向多形态方向发展,其生产方式也出现了很大的不同。在单一的媒体形态下,媒体的生产方式是线型的,即从记者采访到编辑加工,再到工厂印刷,再到最后的投递发行,新闻信息的采集、加工、传播呈线形的相对简单过程。在跨媒体经营的传媒集团,在复合媒体的形态下,媒体的生产方式是蝶型的。在信息采集这个环节,集团众多媒体的记者都被视作信息采集点,这些众多的点,成为“蝴蝶”的一“翼”。而在传播环节,除了集团众多的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外,还有基于其他传播方式的新兴媒体:网络媒体、手机报等等。这些多个传播渠道,成为“蝴蝶”的另外一“翼”。中间的“蝶身”是生产加工环节,就是各媒体的编辑部。各个编辑部根据媒体的定位和特性,从众多的信息点获取信息,加工生产成不同的产品—报纸、杂志、书籍、网络新闻、音像制品、磁盘、光盘、短信、彩信等等。
这些变化,使得编辑记者不再只是单纯或负责文字的采编,或负责音像的采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要产出文字产品,也要能在视频和音频等领域有所兼顾,因而对于能集编、采、摄、播于一身的新闻人才的需要就显得迫切起来。
另外,除跨媒体经营改变了新闻生产方式外,新闻娱乐化的新趋势也促使新闻生产理念发生变革。如民生新闻的“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人文叙事”的新闻理念使得新闻信息源由组织向民间、个人拓展,新闻价值观念由强调重大性向强调接近性转变和价值主体由国家、政府向社会、市民转变,新闻表达方式由权威化转向平民化、生活化,新闻传播形态由单向转为双向互动等。民生新闻的这种以培育强大的社会采编队伍为栏目发展之源的民生新闻的生产方式与强调记者深入调查采访为主的传统新闻生产有很大不同。
这些都对传统新闻业务教育带来挑战,促使新闻业务教学必须面对这些变化拿出相应对策,如在新闻采访写作等新闻业务课程中增加新闻策划、跨媒介综合训练等新的内容。在媒体新闻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革的今天,新闻业务教育正面临新的调整革新,及时地将新诞生的新闻理念和实践创新引人到教学中来,通过新闻作品讨论和比较分析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制作手法,使学生学有所用,学能致用,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二)原因分析:
1、现有教育制度对教育基本规律缺乏尊重。片面追求教育教学规模,片面追求生源数量背后的经济利益;
2、对高校扩招后的社会发展形势和人才需求形势缺少足够而深刻的认识,对人才培养的思维理念依旧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大学教育缺少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
3、教育创新动力不足。受多种因素影响,教师在教学层面上开展教育教学创新的动力不足。
三、地方财经类院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发展的思路
1.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在如何办好我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上,我们应该要有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不应该只局限于与广播电视有关的课程,否则就会带来专业面过窄、学生缺乏发展后劲等问题。本专业的培养考虑到这一不利因素,在培养的过程中,就应该形成一种在大新闻、大传媒、大传播的学科理念上,再加如下调整:“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现代传媒的全面知识和技能,以及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其它新闻宣传部门和其它现代传播媒介,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策划创意与媒介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应用型创新人才”。
这样一种培养思路,由于引入了“现代传播媒介”和大新闻、大传播的理念,就既突出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独特性,也兼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内蕴的丰富性、时代性,以及由此决定的政治属性、艺术属性、媒介属性,从而把掌握方向、领悟文化、把握市场、熟练技术三者有机的协调统一了起来。
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综合考虑上述诸因素后,我们认为我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在应用型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规格上可确定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与业务能力、文化科学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四部分。其中思想素质居于首位,解决的是人才政治倾向性、道德水准、敬业精神、团队精神、文明素养等问题,业务知识与业务能力素质是核心,是专业的基石和载体,文化与科学素质是业务发展与能力提高的平台,解决的是发展后劲问题,身心健康素质是学生专业发展的物质与精神基础。四者不可偏废,才能出合格品、优等品,否则就会产生次品、废品。就具体规格而言。
思想道德素质我们要在培养方案里做如下规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业务素质与业务能力的基本要求为:“掌握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其他现代传播媒体的基本知识;掌握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像、制作等业务知识与技能;具有专业领域内调查研究的能力和广泛的社会活动能力;了解新闻与传播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国新闻与传播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外国新闻与传播工作的发展动态。”
人文与科学素质的基本要求为:“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学科通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除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外,还应具有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身心健康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正因为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拟遵循如下几个方面的统一:应用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突出应用性;操作性和理论性相统一,注重操作性;知识的基础扎实与专业方向特色相统一,注重个性创新发展;专业普适性原则与市场取向相统一,适时灵活调整。这几个统一要以应用性、创新性为核心,因为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来说,厚基础、应用性、创新性问题解决了,其他诸如理论性、学术性、专业方向性和市场取向可以顺势解决。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目标的培养步
骤上,精心设置课程结构、把握教学节奏。
2.专业学生培养模式(课程模块、能力模块、素质模块)
传统的课程模块共分为四部分:其实,根据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应由“能力”和“素质”两个一级以及若干二级、三级模块所构成、相互支撑的、多重层级模块系统。
(1)课程模块。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包含公共课模块、学科共同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公共课模块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任意选修课,重点是通识教育;学科共同课模块主要为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平台;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程包括独立的实训课程、专业实践、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
(2)能力模块: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应具有创新型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新闻采写、策划能力,新闻拍摄录制编辑能力,新闻事业管理能力三个能力模块,不同模块涵盖不同的课程。
(3)素质模块包括三部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自信乐观、积极进取、善于协作)、文化知识(涵盖文史哲法经等)。
3.各模块的主要实现手段(课程模块、能力模块、素质模块)
课程模块的主要实现手段。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中心任务来统领每一学年的课程设置。
大学第一学年,安排一些通识教育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如新闻学概论、基础写作、英语、马克思主义哲学、计算机基础等,重点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第二学年随着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设,教学的重心转向对广播电视新闻学实际运作程序及规律的把握,并安排专业基础能力课程,前者如: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摄像、广播电视史等。
第三学年则重点以提高学生新闻制作制作能力为目标,开设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等课程。
第四学年则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专业素质。开设的课程主要是:新闻评论、电视作品分析、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下半学期学生到新闻单位、企事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全面锻炼自身能力,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经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两大环节的实践活动验证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能力模块的主要实现手段。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应具有应用型创新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新闻采写、策划能力,新闻拍摄录制编辑能力,新闻事业管理能力三个能力模块。能力模块的主要实现手段是建设、搭建好实验室(实训中心)平台。
素质模块的主要实现手段。在综合素质这个模块中,我们利用军训、入学教育、专业介绍、实践教学等方式贯彻。
第三篇:国内外小城镇发展研究概况
国内外小城镇发展研究概况
国内外旅游小城镇研究综述
国内外城镇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城镇体系研究综述与...国内外小城镇发展的理论比...暂无评价 3页 2.00元
国内外城镇旅游研究综述 8页 免费
国内外城镇旅游研究综述 8页 1财富值
国内外城镇贫困人口问题研...3页 1财富值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干化处...暂无评价 8页 2财富值
国内外小城镇绿地 47页 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欧洲代表性著名小镇研究 60页 1财富值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探讨 4页 免费
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理论与实...5页 1财富值
国外小镇案例研究 31页 2财富值
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15页 1财富值
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点击此处进行反馈。
国内外小城镇研究961人阅读
小城镇生态规划研究小城镇生态规划研究隐藏>> 的发展规划,都会向本市、镇的居民发送规划宣传稿征求意见。
虽然以上几个国家的小城镇规划中都没有明确提出生态规划的概念,但从其特点及建设模式来看,还是反映了生态规划思想。
综上所述,国外的小城镇的生态规划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注重公众与政府机构的共同参与; ②强调生态规划方法的地区差异性;
③一般通过实际工程推动规划进行,具有可操作性; ④规划注重与各方面的协调,并具备法律效应。
在小城镇生态建设方面,国外采用了适合当地的生态规划方法,如位于太平洋海岸的Bahiade Caraquez 是一个人口不到5万人的小城镇,该城采用了与当地自然系统紧密结合的生态规划方法,并通过几个具体工程来实施: ①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②绿化上采用当地品种的草、树木进行护坡以达到雨季防洪目的;③使用可循环材料建造一所公园;
④通过宣传册对当地居民、学校和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⑤可再生能源计划等等。
英国早期的生态小城镇建设实际上称之为花园城市,主要是受霍华德思想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有四个[8]:格拉斯格附近的纽兰纳克(NEW LANNARK),利兹附近的索太利(SALTAILE),伯明翰附近的鲍尼利(BOURNILLE),利物浦附近的阳光城(SUNLIGHT)。这四个花园城市的共同特点都是依托一个工厂或企业,严格按照规划建立起来的。尤其是阳光城,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齐全,她的建立和发展对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思想的形成影响极大,自此以后,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都有类似的花园城市出现。
德国是一个城镇化水平很高的国家,二战后,大力推进小城镇和落后地区的开发建设,提出 多核分散型空间”理论作为空间构造的一种模式,取得极大的成功。1965年,1—2万人的小城镇只有351座,到1985年已经发展到652座;2—5万人的小城镇,1965年为190座,1985 年有347座。城市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向心结构模式,而小城镇则成为城市居民和产业扩散的理想场所。如只有2万人口的小镇姆斯特,巧妙利用了近旁的森林、墓地、建设了商业街,大量使用天然石块,色彩朴素,与大自然和谐一体,市民在购物、娱乐的同时,还可以到鲜花盛开的草地或森林中去散步。
纵观世界各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历程,虽然规划理论和规划方法不同,但最终都认同并遵循一个发展趋势,那就是:小城镇发展建设必须“规范化”;“小城镇发展建设必须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步”,并以科技为支撑;小城镇建设还必须遵循“合理布局”、“功能完善”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另外,国外许多国家在小城镇规划中,强调保持小城镇原有特色,建筑物的布局、外型尽可能保持古朴的、为居民所熟悉的传统风格,充分反映历史的延续性。在规划的具体实施上,强调规划的可操作性,并与本地历史、地理环境充分融合。
2.2 国内研究进展情况
早在80年代中期,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写出了《小城镇——大问题》等有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文章,并提出了对小城镇“类别、层次、兴衰、分布、发展”的十字研究题目。从此我国学者对小城镇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涉及到了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19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小城镇的生态规划研究主要综述如下:
袁中金 [10]等(2002)在《小城镇生态规划》一书中,介绍了城镇生态规划的产生与发展、城镇生态规划的基本理论,指出发展中小城镇的生态困境,从小城镇人口与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小城镇园林绿地规划、水系统规划、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区域生态规划及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管理角度阐述了小城镇生态规划的内容。
理论研究方面,王勇[11]将城镇看作复合生态系统,并把作为生态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生态 位理论引入小城镇发展中,将小城镇比拟成生态元,将城镇在城镇体系及其区域中所处的位置和角色比拟为城镇的生态位,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生态规划理念上,焦胜[12](2003)分析了小城镇生态规划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及产生原,在考虑不确定性影响下的小城镇生态规划中,提出“弹性”规划的构想,将小城镇生态规划目标和小城镇生态规划方案不确定化,同时把握“弹性”规划的范围以及时空性原则,为小城镇生态规划提供了新思路。
李迪华[13](2002)提出可以将小城镇规划直接做成生态规划,而不是在城镇规划外另开炉灶进行生态规划,或者在规划中提出以生态学为指导思想,在规划评审过程中请生态学者参加。
在规划方法上,唐秀丽[14](2002)等提出将景观学理论应用于小城镇规划,立足于生态、文化、特色三位一体的原则,以生态为导向,以人本为目的,以特色为目标,从基质类景观要素(包括标志性景观区、历史性景观区、功能性景观区)、廊道类景观要素(生态景观轴、人工景观轴)和镶嵌类景观要素(绿化系统、广场、节点建筑)出发进行小城镇规划。
在城镇发展模式方面,蒲俊杰[15](2003)等提出了园林式小城镇的模式。
龙小华等[16](2003)则从城镇规划理念出发进行小城镇规划的思考,认为应构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小城镇。周百灵[17](2003)从城乡一体化发展、走集约化城市发展道路、规划设计上要结合自然三个方面出发来建设生态城镇。
空间布局上,王敬华[18](2000)提出小城镇布局形态应充分考虑环境容量,控制乡镇企业布局与数量,避免环境容量超负荷;在土地适宜度及承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和布局。钱文荣等[19](2003)以浙江海宁市为例,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把一定区域内的所有城乡资源作为一个统一的生态经济系统,提出了生产要素要向市区集中,人口向中心镇集中,逐步构建一个“工作在市区,生活在小城镇”的格局。王冬[20](2000)提出在土地利用上应更加聚集和集中,以使城镇空间环境更为紧凑合理;尊重当地城镇原有的空间结构体系和城镇肌理,形成多样化与特色化的空间模式;在总体布局及规划中,应考虑为将来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和预留用地。
在生态功能分区上,王冬[20](2000)提出要注意绿色产、农业、旅游业等在布局上的功能 分区。王敬华[21]等(2002)通过分析河北省鹿泉市大河镇自然本底状况、土地利用、绿化状况、环境污染等基本情况和产业结构,依据生态功能分区原则, 对大河镇镇域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并指出生态功能分区是进行小城镇生态规划的基础。
在城镇人居环境上,王冬[20](2000)在对云南小城镇分类的基础上,阐述了云南小城镇人居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云南小城镇人居环境发展进程的特征及发展取向:要重视镇区内部的环境质量与绿化建设,如增加绿色廊道和绿色板块;要重视产业污染及生活污染的治理与循环利用;重视传统文化及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延续;建构人际之间和谐文明的社会关系等等。
指标体系方面,王如松[22](1991)提出了生态县的指标体系。周静海[23](2001)等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小城镇的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综合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出发,研究了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环保局于2003年5月颁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规定了36项建设指标。这些指标为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健康、高效发展以及为制定我国小城镇中县城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了指标依据。
在 小城镇生态规划实践方面,1985年,黄光宇等在四川万源官渡山区集镇综合示范试点规划与设计中应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在生态退化、废弃的破碎荒坡地上,通过自建公助和自建自助的方式规划建设贫困山区小集镇[4]。近年来,苏南一些小城镇也在进行生态规划,2003年6月,吴江市七都镇“苏南水乡高科技工业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示范”项目通过了国家科技部、建设部联合专家组的评审
。而在未来2至3年时间内,七都镇计划投资1.8亿元用于该项目建设,为苏南地区小城镇发展探索新的模式。重庆市璧山县环保局提出了创建生态小城镇的对策:一是大手笔规划生态城镇,规划要有整体性、超前性、连续性;二是合理化发展区域产业,要突出生态特色,突出规模化,突出生态化;三是高起点打造人居环境,讲究实用性、观赏性、舒适性;四是高品位营造人文环境,优化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五是全方位建设生态环境,切 实维护生态平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工程,共同创建生态型园林式小城镇。绍兴市新昌县(2004)从重点建设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县城、生态村镇、污染防治和生态文化八大领域进行了生态县的建设规划。
3.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将来的发展方向
从所查阅的文献来看,针对小城镇生态规划,国内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详述如下: ①小城镇作为一个小尺度的生态系统,与大城市相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在生态规划中针对二者的不同如何进行有重点的规划,在目前所查阅文献中,对此方面尚未涉及。②小城镇与乡村紧密相连,人口由乡村流向小城镇,促进了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同时乡村又为小城镇提供了发展腹地:提供粮食等物质资料,同时消纳城镇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废弃物等。在小城镇生态规划中如何体现乡村的作用,如何促进城乡统一协调发展,也是目前 生态规划研究中所欠缺的。
③小城镇是一个由经济、社会、自然组成的子系统。其中自然子系统构成了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系统,维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生态支持系统供给之间的基本平衡是小城镇可持续的发展的关键。如何辨识、定性、定量地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发现小城镇生态系统平衡与否的基本前提,此方面目前还没有进行针对小城镇的研究。
④随着对小城镇发展中带来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目前对于小城镇生态问题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相当的成效,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规划方法建立高效、和谐的城镇生态关系是急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⑤城市生态规划中应该就哪些方面进行重点编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小城镇而言,其生态规划也刚刚开始,如何根据小城镇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哪些内容又是生态规划所要求的基本编制内容,是编制规划中应该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⑥鉴于小城镇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将来势必有更多的人口拥入小城镇,从而造成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那么是任其自由发展,像大城市那样“摊大饼式”的蔓延下去,引发一系列问题,还是借鉴目前大城市中由于“蔓延”发展存在问题、教训,合理控制小城镇的发展规模,这也是小城镇规划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⑧国外的小城镇规划注重公众的参与,并强调规划的可实施性。国内的小城镇聚居人口多为当地人,在多年的生活中已经具备当地建筑 文化、历史风貌,在规划中,如何体现原居民的意愿,如何体现这种风貌,也是将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总体而言,小城镇生态规划研究在我国还才开始,仍有很多值得融合、提升的空间,值得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
[1] 王雨村.小城镇总体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叶堂林著.小城镇建设的规划与 管理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 沈清基编著.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同济
.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当代美国小城镇特征及对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启示.城市开发,1999
.加拿大小城镇规划:内 容、方法与管理构架.国外城市规划,2004(1)
英国小城镇的发展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小城镇建设,2004
德国城市规划和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小城镇建设,2001
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生态学途径.小城镇布局形态与生态建设初探..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资源系统配置—浙江省海宁市实证研究
.云南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发展模式探析
.小城镇镇域生态功能分区规划浅析—以鹿泉市大河镇为例..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张家界市小城镇自然、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现状调查
张家界小城镇生态规划的目标与重点内容研究
张家界小城镇生态功能区划划分
张家界市小城镇生态规划方案的提出
完成张家界小城镇生态规划研究
你可能喜欢
国外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浅谈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 旅游小镇规划 旅游地产策划 旅游地产开发模式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探讨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
4页 免费 2页 免费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探讨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
3页 免费 2页 2财富值
国外中心村对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启示 3页 5财富值 更多与“国外小城镇建设”相关的文档>>
关于加快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广西小城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小城镇建设的思考25 更多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相关的文档>>
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
4页 免费
浅谈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7页 免费 浅谈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建设中的产业结构失衡问题 4页 免费 浅谈小城镇建设在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更多与“浅谈小城镇建设”相关的文档>>
重庆市小城镇建设土地开发利用问题研究 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更多与“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相关的文档>>
龙湖旅游风情小镇概念规划项目说明 旅游小镇的规划 普者黑旅游小镇规划说明
13页 免费 3页 免费 20页 1财富值
21页 免费 11页 1财富值 10页 免费 3页 免费 9页 免费 3页 免费 6页 免费 11页 免费 8页 免费 13页 免费 江苏沿海开发与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的战略思考 6页 免费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宅基地问题研究(二)——福建...3页 免费
参与型旅游小镇规划模式研究_以金门金湖镇为例 7页 2财富值 %ba%91南安宁温泉旅游小镇概念规划文本2353...11页 10财富值 更多与“旅游小镇规划”相关的文档>>
海西森林旅游文化地产概念策划0919 32页 免费 旅游地产策划规划设计的土地价值链 31页 免费 芙蓉古城旅游地产策划报告 旅游地产策划的定位方法
更多与“旅游地产策划”相关的文档>>
旅游地产开发模式创新
40页 免费 3页 免费 5页 免费
酒店管理会所 观光休闲旅游地产策划 23页 免费 旅游地产开发模式专题研究 中国旅游地产开发的四种模式 城郊旅游房地产开发思路与模式探讨 更多与“旅游地产开发模式”相关的文档>>
96页 免费 5页 免费 10页 免费 CRIC:远洋地产旅游地产开发模式专题研究 91页 免费
第四篇:国内外水泥及水泥基材料发展研究
新世纪国际水泥工业的发展趋势是以节能、降耗、环保、改善水泥质量和提高劳力生产率为中心,实现清洁生产和高效率节约化生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围绕水泥工业节能降耗、减少厂有害气体(C02、S02和NOx等)排放以及低品位原燃料、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国际水泥工业技术与装备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向着大型化、节能化以及自动化方向发展,如高效预热分解系统、第三代“控制流蓖板”和第四代“无漏料横杆推动”蓖式冷却机、新型辊式磨及混压机粉磨系统、自动化控制及网络技术、新的熟料烧成方法如流态化床和喷腾炉烧成技术、高效除尘技术、炯气脱硫除氮技术等的开发和应用,使水泥工业进入现代化发展期。二是水泥及水泥基材料的研究是以水泥的生态化制备、先进水泥基材料、水泥的节能和高性能化、废弃物出资源化利用以及水泥制备和应用中的环境行为评价和改进等方面为研究开发重点,两者相辅相成,推动了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泥的生态化制备和生态水泥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就已研究和推进废弃物替代天然资源的工作,并在二次能源的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良好进展。
生态水泥的研究也是目前水泥研究的热点之一。生态水泥是一种新型的波特兰水泥,其中含有20%左右的C11A7.CaCl2(代替C3A),它适用于建造房屋、道路、桥梁和混凝土制品等。这种水泥的研制不仅解决了城市及工业垃圾处理问题,而且还通过垃圾的循环利用系统保护了环境。
二、先进水泥基材料的研究
随着建筑业、海洋业和交通业等的飞速发展,超高、超长、超强和在各种严酷条件下使用建筑物的出现,对水泥与混凝土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强度、长寿命、低环境负荷是当代水泥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先进水泥基材料以现代材料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未来胶凝材料为主要研究目标,其目的是把传统的水泥与混凝土材料推向高新技术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
三、以节能为中心低钙水泥熟料体系的研究和开发
从水泥矿物着手开发节能型矿物体系,即低烧成温度及易磨性好的矿物和矿物体系,是实现水泥工业节能、环保的有效技术途径。因此,降低熟料组成中CaO的含量,即相应增加低钙贝利特矿物的含量,或引入新的水泥熟料矿物,可有效降低熟料烧成温度,减少生料石灰石的用量,从而降低熟料烧成热耗。
目前,国内外已先后开发出了硅酸盐体系等节能矿物体系。其中在承担国家“九五”和“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中,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研制、开发并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的高贝利特水泥(即低热硅酸盐水泥)是近年来国内外在水泥基材料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该水泥与通用硅酸盐水泥同属硅酸盐水泥体系,即熟料Ⅱ矿物也是由C3S、C2S、C3A和C4AF
路桥求职
路桥招聘
路桥英才网
英才网
组成,两者不同之处主要是:高贝利特水泥是以贝利特矿物(C2S)为主,其含量在50%左右。低热硅酸盐水泥的研制成功,在制备工艺技术上解决了C2S矿物的活化的高活性晶型的常温稳定这两个国际难点,并首次实现了在水泥回转窑系统直接制备高活性的高性能低热硅酸盐水泥熟料。以硅酸二钙为主导矿物的低热硅酸盐水泥在制备工艺上具有低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负荷和低综合生产成本等特点,比通用硅酸盐水泥低100qC,烧成过程中C02、S02、NO等废气排放量降低10%以上.在水泥性能上,低热硅酸盐水泥28d抗压强度与通用硅酸盐水泥相当,后期强度高出通用硅酸盐水泥510MPa,而水泥的水化热低于通用硅酸盐水泥20%以上,实现了水泥的低热、高强和高性能.由于其熟料中的c3s和c3A含量低,因而低热硅酸盐水泥还具有优异的抗硫酸盐性能、抗折强度高,干缩低,耐磨性能好等特性,能很好地满足高性能混凝土的高工作性、高强度和高耐久性三大技术要求,尤其适用于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水工大体积混凝土的制备。
四、高胶凝性高钙水泥熟料体系的研究
“高性能水泥制备和应用的基础研究”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以实现水泥的高性能化为研究目标,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提高水泥熟料的胶凝性,提高性能;通过对了业废弃物进行合理的活化处理,开辟出能够调节水泥性能的新的辅助胶凝组分,尽可能大量地取代水泥料;通过大幅度提高水泥应用过程中的水泥基材料耐久性,延长建筑物安全使用寿命,大幅度降低水泥的长期需求量,建立由高胶凝性水泥熟料与低钙的性能调节型材料共同构成的强度与耐久性兼优的高性能水泥材料新体系,实现水泥和水泥基材料的高性能化和生态化。高胶凝性水泥熟料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CaO-Si02-A1203-Fez03体系硅酸盐熟料矿物体系,主要技术路线在于提高熟料中C2s在含量至70%左右、通过掺杂技术实现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烟烧工艺条件下的烧成,以水泥熟料形成理论为依据,有效指导高胶凝性水泥熟料的制备过程。
通过前期大量的研究,高胶凝性高C3s含量硅酸盐水泥熟料矿物体系的研究已取得以下方面的技术突破:建立了CaO-Si02-A1-03-Fez03体系高C2s熟料体系矿相匹配优化理论和适用于实际水泥生产的熟料率值控制方法;建立了高胶凝性、高C3s不含过硅酸盐水泥熟料矿物体系的掺杂理论和掺杂技术,发现了针对硅酸盐熟料体系的高温掺杂效应和低温矿化效果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高C3S含量硅酸盐水泥熟料高胶凝化的多元复合掺杂理论;建立了C3S晶格畸变形成C3S在固溶体晶体高对称性、实现矿物高度介稳化和高活性的高胶凝化理论。目前已实现在工业化生产中,在熟料中C3S含量70%左右的情况下,熟料28d抗压强度达到70MPa以上。
五、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利用的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每年都有大量的废渣排放,主要有粉煤灰、炉渣、高炉矿渣、钢渣、钢渣、煤矸石、特种冶金渣、电石渣、锂渣、碱渣等。为了保护环境、变废为主和保持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水泥学者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将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水泥混凝土生产中,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对工业废渣的利用研究,目前对量大面广的一些工业废渣如粉煤灰、矿渣等的综合利用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相当成熟的综合利用技术,并已广泛应用于水泥生产、混凝土掺合料和混凝土制品中。
路桥求职
路桥招聘
路桥英才网
英才网
我国是水泥工为大国,水泥业作为我国基础性原材料工业的支柱之一,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每年水泥产量已达到8亿以上。但目我国水泥工业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企业平均规模小、结构不合理、总体产品质量较低、生产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共识的今天,我国水泥及水泥基材料研究重点为:利用水泥工业可有效消化和降解废弃物的独特优势,加大对各种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替代能源、资源或低品位原燃料在水泥产业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低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负荷及具性能特色的水泥。以实现水泥工业低污染、低排放,推进水泥工业成为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路桥求职
路桥招聘
路桥英才网 英才网
第五篇:基于国内外水泥及水泥基材料发展研究
基于国内外水泥及水泥基材料发展研究 当今世界水泥工业的发展是以节能、降耗、环保为中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与此相适应,水泥及水泥基材料的研究也非常活跃,研究重点集中在生态水泥、先进水泥基材料、低能耗水泥和水泥的高性能化、工业及城市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以及水泥制备及应用等方面,这些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水泥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新世纪国际水泥工业的发展趋势是以节能、降耗、环保、改善水泥质量和提高劳力生产率为中心,实现清洁生产和高效率节约化生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围绕水泥工业节能降耗、减少厂有害气体(C02、S02和NOx等)排放以及低品位原燃料、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际水泥工业技术与装备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向着大型化、节能化以及自动化方向发展,如高效预热分解系统、第三代“控制流蓖板”和第四代“无漏料横杆推动”蓖式冷却机、新型辊式磨及混压机粉磨系统、自动化控制及网络技术、新的熟料烧成方法如流态化床和喷腾炉烧成技术、高效除尘技术、炯气脱硫除氮技术等的开发和应用,使水泥工业进入现代化发展期。二是水泥及水泥基材料的研究是以水泥的生态化制备、先进水泥基材料、水泥的节能和高性能化、废弃物出资源化利用以及水泥制备和应用中的环境行为评价和改进等方面为研究开发重点,两者相辅相成,推动了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泥的生态化制备和生态水泥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就已研究和推进废弃物替代天然资源的工作,并在二次能源的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良好进展。
生态水泥的研究也是目前水泥研究的热点之一。生态水泥是一种新型的波特兰水泥,其中含有20%左右的C11A7.CaCl2(代替C3A),它适用于建造房屋、道路、桥梁和混凝土制品等。这种水泥的研制不仅解决了城市及工业垃圾处理问题,而且还通过垃圾的循环利用系统保护了环境。
二、先进水泥基材料的研究
随着建筑业、海洋业和交通业等的飞速发展,超高、超长、超强和在各种严酷条件下使用建筑物的出现,对水泥与混凝土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强度、长寿命、低环境负荷是当代水泥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先进水泥基材料以现代材料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未来胶凝材料为主要研究目标,其目的是把传统的水泥与混凝土材料推向高新技术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
三、以节能为中心低钙水泥熟料体系的研究和开发
从水泥矿物着手开发节能型矿物体系,即低烧成温度及易磨性好的矿物和矿物体系,是实现水泥工业节能、环保的有效技术途径。因此,降低熟料组成中CaO的含量,即相应增加低钙贝利特矿物的含量,或引入新的水泥熟料矿物,可有效降低熟料烧成温度,减少生料石灰石的用量,从而降低熟料烧成热耗。
目前,国内外已先后开发出了硅酸盐体系等节能矿物体系。其中在承担国家“九五”和“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中,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研制、开发并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的高贝利特水泥(即低热硅酸盐水泥)是近年来国内外在水泥基材料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该水泥与通用硅酸盐水泥同属硅酸盐水泥体系,即熟料Ⅱ矿物也是由C3S、C2S、C3A和C4AF组成,两者不同之处主要是:高贝利特水泥是以贝利特矿物(C2S)为主,其含量在50%左右。低热硅酸盐水泥的研制成功,在制备工艺技术上解决了C2S矿物的活化的高活性晶型的常温稳定这两个国际难点,并首次实现了在水泥回转窑系统直接制备高活性的高性能低热硅酸盐水泥熟料。以硅酸二钙为主导矿物的低热硅酸盐水泥在制备工艺上具有低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负荷和低综合生产成本等特点,其烧成温度为1350-C左右,比通用硅酸盐水泥低100qC,烧成过程中C02、S02、NO等废气排放量降低10%以上;在水泥性能上,低热硅酸盐水泥28d抗压强度与通用硅酸盐水泥相当,后期强度高出通用硅酸盐水泥510MPa,而水泥的水化热低于通用硅酸盐水泥20%以上,实现了水泥的低热、高强和高性能、此外,由于其熟料中的c3s和c3A含量低,因而低热硅酸盐水泥还具有优异的抗硫酸盐性能、抗折强度高,干缩低,耐磨性能好等特性,能很好地满足高性能混凝土的高工作性、高强度和高耐久性三大技术要求,尤其适用于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水工大体积混凝土的制备。
四、高胶凝性高钙水泥熟料体系的研究.
“高性能水泥制备和应用的基础研究”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以实现水泥的高性能化为研究目标,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提高水泥熟料的胶凝性,提高性能;通过对了业废弃物进行合理的活化处理,开辟出能够调节水泥性能的新的辅助胶凝组分,尽可能大量地取代水泥料;通过大幅度提高水泥应用过程中的水泥基材料耐久性,延长建筑物安全使用寿命,大幅度降低水泥的长期需求量,建立由高胶凝性水泥熟料与低钙的性能调节型材料共同构成的强度与耐久性兼优的高性能水泥材料新体系,实现水泥和水泥基材料的高性能化和生态化。高胶凝性水泥熟料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CaO-Si02-A1203-Fez03体系硅酸盐熟料矿物体系,主要技术路线在于提高熟料中C2s在含量至70%左右、通过掺杂技术实现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烟烧工艺条件下的烧成,以水泥熟料形成理论为依据,有效指导高胶凝性水泥熟料的制备过程。
通过前期大量的研究,高胶凝性高C3s含量硅酸盐水泥熟料矿物体系的研究已取得以下方面的技术突破:建立了CaO-Si02-A1-03-Fez03体系高C2s熟料体系矿相匹配优化理论和适用于实际水泥生产的熟料率值控制方法;建立了高胶凝性、高C3s不含过硅酸盐水泥熟料矿物体系的掺杂理论和掺杂技术,发现了针对硅酸盐熟料体系的高温掺杂效应和低温矿化效果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高C3S含量硅酸盐水泥熟料高胶凝化的多元复合掺杂理论;建立了C3S晶格畸变形成C3S在固溶体晶体高对称性、实现矿物高度介稳化和高活性的高胶凝化理论。目前已实现在工业化生产中,在熟料中C3S含量70%左右的情况下,熟料28d抗压强度达到70MPa以上。
五、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利用的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每年都有大量的废渣排放,主要有粉煤灰、炉渣、高炉矿渣、钢渣、钢渣、煤矸石、特种冶金渣、电石渣、锂渣、碱渣等。为了保护环境、变废为主和保持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水泥学者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将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水泥混凝土生产中,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对工业废渣的利用研究,目前对量大面广的一些工业废渣如粉煤灰、矿渣等的综合利用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相当成熟的综合利用技术,并已广泛应用于水泥生产、混凝土掺合料和混凝土制品中。
我国是水泥工为大国,水泥业作为我国基础性原材料工业的支柱之一,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每年水泥产量已达到8亿以上。但目我国水泥工业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企业平均规模小、结构不合理、总体产品质量较低、生产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共识的今天,我国水泥及水泥基材料研究重点为:利用水泥工业可有效消化和降解废弃物的独特优势,加大对各种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替代能源、资源或低品位原燃料在水泥产业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低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负荷及具性能特色的水泥。以实现水泥工业低污染、低排放,推进水泥工业成为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