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关于古诗群文阅读的思考
让意境和方法共融同生
——关于古诗群文阅读的思考
小学中古诗的教学历来是个难点,很多老师认为一节课能让孩子们走进古诗的意境,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古诗的群文阅读更是难上加难。难就难在:
1、内容多,理解难度高。
2、时间紧,意境涵泳空间少;
3、方法习得上需要理性思考,与古诗这个特殊题材的学习方式是相悖的。如何让孩子们能在一节课中通过一组古诗的学习,既入意境,又得内涵,还得方法呢?
一、“群”时顾“文”,更要见“生”
古诗群文阅读如何组合文本?如何确定议题? 我们认为,古诗群文阅读的文本组合选择时,既要从文本主题、语言、文体等方面考虑文本内容的关联度,考虑文本内在的联系,也要考虑学生的年段特性,考虑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的适恰性。
●“群”时顾“文”——关注文本的关联度
我们这次选择的是《鸟鸣涧》、《竹里馆》、《鹿柴》,议题是“以动衬静”。这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古诗中运用这种写法的诗句很多,但今天为什么要选择这三首诗呢?首先,这三首诗都是大诗人王维的作品,都是山水诗,都用上了“以动衬静”的写法,最主要的是这三首诗能够凸显王维山水诗的共性——恬淡祥和。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选择组合,学生不但能够了解“以动衬静”这么一种表现手法,还能通过这样一组诗的学习走近一类诗——山水诗,从而走近一个诗人,了解这个诗人的风格特性——恬淡自在,懂得“以诗读人”的方法。
●“群”时见“生”——关注学生的接受度
议题的选择既要关注文本内在的特性,关注文本之间的关联度,在确定议题的时候还要审视它是否适合学生。像这三首诗,都是王维的静美山水诗,都用了“衬托”的方法。选择“感受王维山水诗的静美”还是“衬托”作为议题呢?我们觉得“衬托”更适合小学生学习。因为,相对来说,前者比较宽泛,比较大,比较空。而“衬托”这是个表现手法,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抓手。掌握这个方法,学生就能运用它更好地学习古诗,更好地走进山水诗的静美世界。它比较实实在在,比较有法可循。
但是“衬托”这个表现手法面还是比较广。“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以声衬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以光衬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以动衬静”。但是“衬托”的手法跟学生来说相对比较深奥,而这么多“衬托”手法之间的细微差别,很难跟学生讲清楚。我们只能采用“深入浅出”的方法,用“以动衬静”这么一个相对浅显的说法来作为本节课的议题。
二、“群”中得“意”,更要聚“法”
群文阅读主要为了弥补单篇课文阅读的不足,通过多文共现,凸显文本所表现的某个主题,在教学的时候更关注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和阅读方法的习得,不提倡深挖深究。但是,古诗群文阅读却因为体裁的特殊性,与一般的群文阅读不同,需要用学习古诗特有的方式来体悟涵泳,得意聚法。也就是说,古诗群文阅读,一方面要突出古诗的文体特征——感受意境,另一方面也要达成群文阅读的根本目的——习得方法。
A、突出古诗的文体特征——品悟意境
●想象不可缺
古诗学习,必须展开想象体悟,方能沉入其意境,寻得其意味。缺少了意境意味的触摸,古诗学习就没有了生命。古诗群文阅读,虽然在一节课内阅读的数量增加了,但古诗的学习重点没有变,也不能变。本节课的中心议题虽是了解“以动衬静”的写法,但这方法的习得教师没有通过生硬的说教“喂”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意境的品味中自然地发现。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上课伊始就提出了最主要的问题“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种静谧之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触摸语言文字,重点让学生抓住“空”、“惊”这两个词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如果说一个“空”字的体会,让学生仿佛看到了春山月夜中的静态之美的话,那一个“惊”字的多元感悟,则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深切感受到月亮突然洒下皎洁银辉使静谧幽暗的山林瞬间发生了变化,此时此刻诗中的那只小鸟“活”了,学生很自然地置身其间,小鸟当时那种“惊动”、“惊醒”、“惊喜”、“惊叹”的微妙心理竟然也被细心的学生所触及,静幽的山林也因为这一“惊”一“鸣”而变得生趣盎然。这入情入景的丰富想象为下文的“以动衬静”写法的自然发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朗读不可少
其它题材的群文阅读,由于受数量和时间所限,大都采用跳读、扫读、浏览等提取性默读的方式,朗读的训练较少。但古诗群文阅读,除了适当的静思默读之外,朗读仍然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从阅读实践看,感悟理解与诵读吟咏是共生的。这里强调的是理解感悟和诵读吟咏的不可分离性。”(王尚文)
“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曾国藩语)所以,朗读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想象画面,走进画面,沉入意境。缺少了朗读训练的古诗教学,就如鲜花没有了色彩,嫩柳缺少了水分那样索然无味。在这节课上,吕老师正是借助了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再现了“夜静春山空”的空寂场景,让学生表现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惊醒”、“惊喜”、“惊叹”的不同动态,体会出了诗中别具一格的灵动之态。后面两首古诗的学习也一样,有了朗读训练的加入,氛围很快就能够形成,意境很快得以呈现。朗读,为古诗的学习增色不少,它对于古诗群文阅读也同样必不可少。
B、突出群文阅读的独特作用——提炼统整 ●提炼
群文阅读,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互文共现”,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联系比较,去发现文本之间的某个特性,可以是某个共同的主题、某个类似的表现手法,也可以是同一个内容的不同表达形式等等。可以说,学会联系比较,习得学习策略,是群文阅读的主要教学取向。古诗群文阅读也需如此。黄国才老师说:“决定由‘一篇’多‘多篇’阅读质量的高低,关键在阅读第一篇之后是否将其‘知识化’,即师生共同总结、提炼为达成目标而运用的阅读策略或方法——此策略或方法是从学生阅读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可以迁移运用的知识,是教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学习有方法的阅读’。”
在这节课中,我们看到教师在带领学生通过想象朗读感受诗中的静谧之美之后,引领学生回顾审视,“诗人要描写的是春夜山中的静美,为什么还要写到花落、月出、鸟鸣呢?”这一个问题使得学生马上展开思辨,因为有了刚才的想象,学生就能很快地自然地发现作者的写作秘妙——“以动衬静”,正是有了动态的衬托,才更显这春夜山中的静谧之美。这个回味思辨的过程,就是一个提炼的过程。它能引领学生对诗人的写法展开思考,从而发现更多文本的秘妙,为学法的习得搭好了阶梯,也为后面两首古诗的迁移学习打下了基础。从课堂效果来看,有了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后面的自学环节非常顺利,交流汇报也很到位流畅,在很短的时间里基本能够走进诗中意境,感受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静态美。
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学习《石灰吟》《竹石》《墨梅》,提炼出“托物言志”诗的共同特点,提炼出这一类诗的学习方法。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等一组送别诗,提炼出一些共同的写法: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表情;写景都是为了借景抒情;诗中一般都会借某个象征友情的意象来表达情感(酒、柳)。通过教师的提炼,学生就会“掌握学习阅读的方法,学会有方法的阅读”。
●统整
有了群文阅读的教学,慢慢的,学生就会形成统整的概念,养成统整的习惯。学习,不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的零打碎敲,而是需要联系、统一、归纳、分析、思辨的。像我们今天这节课,在学习第一首诗提炼出“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之后,教师又向前走了一步——让学生将这三首诗联系起来观察,发现其共同点。经老师这么一启发,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王维这三首诗的共同点:都是山水诗,都是描写安宁之美的,都是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的,甚至都写到了“空山”“深林”等意象,都有“声色互映”“光影交替”的意境„„然后教师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诗人王维的个性特点,使学生从一首诗迁延到一组诗,再联系诗人,又把它整合到这个诗人的这一类诗,更读到了诗后面隐藏着的那个诗人的情怀、性格特征、风格等。有了这样的概念,学生脑中的知识是版块式的,学习的时候他们会自然地加以联系、比较、归纳、总结。这些都是我们单篇阅读教学所达不到的,古诗群文阅读也要做好这一点。
三、“群”外拓“知”,更要延“学”
古诗群文阅读,所追求的绝不仅仅是这一组诗。它,更像是为学生打开的那一扇窗。有了这一扇窗,学生就能触摸到古诗更多的脉搏,透过它看到一个更加丰富的诗的世界,通过它掌握更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因此,古诗群文阅读的课堂还要做好拓展延伸的工作。
●内容延展。
比如说,学习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小池》,学生通过想象意境、联系比较等方法感受到了诗人笔下两首诗中的荷花那截然不同的美之后,布置学生课外去查找杨万里其他写荷花的诗,去感受这些诗中的荷花又有怎样的别致之美。或者,去查找其他诗人笔下的荷花诗句,让古诗词中的“荷花”彻底在孩子们心中开得绚烂无比。
再比如说学了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后,让学生去找找杜甫除了这一类著名的忧国忧民的诗之外,还有哪些像《江畔独步寻花》那样的安宁祥和的诗?结合当时写诗时的背景,思考:这些诗分别反映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心情?
通过这样的内容延展,学生脑中就会勾勒一张关于古诗的知识网络,这知识网络越丰富,学生的感悟能力就越强。
●方法延迁
这一点老师们刚才都已经看到了,吕老师在课的最后,再次呈现了学生课前诵读的很多诗句,引领学生发现其中所蕴含着的“以动衬静”的写法。当学生再次诵读起这些早已熟悉的诗句,却会惊奇地有了全新的发现。这种发现的惊喜,会促动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关注诗句的写法,学会联系比较诗句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特点。这看似不起眼的小小“回环复沓”,却起到了方法上的延迁作用。再比如学了“托物言志”组诗的阅读方法后,让学生课外运用这样的方法继续学习另外的“托物言志”诗等等,都是学习方法的延迁,通过反复的操练,学生能够扎扎实实地掌握这一类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思考延续
课堂的学习结束了,但教师在最后的结束语中却提示学生:“以后也要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既要抓住语言文字去细细品味诗中描述的意境,也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联系比较,发现诗人独特的表现手法,也许你会发现诗中有你想象不到的精彩!”让学生带着方法走出课堂,带着思考走出课堂,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在延续,对学习的思考还在延续。
比如:孩子们在群文学习了《黄鹤楼》、《终南别业》、《离思》、《登金陵凤凰台》了解了古诗中的“云”意象,初步懂得了这些云分别象征着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之后,教师留了这样一道作业题:《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很难懂。有人说诗人是在思念去世的妻子,有人说诗人在谈人生的得与失,有人说诗人无心官场中的争斗,希望能遵从自己的心愿。如果有机会请读一读《李白传》,再回过头来想一想:在这首诗中,李白借“云”到底想表达什么?
有了这样的延续,课堂教学的效能在增大,学习的空间在扩容。相信有了古诗群文阅读,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就会多一份靓丽的色彩!古诗群文阅读,精彩等你发现,让我们携起手来,且思且行!
第二篇:浅议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摘 要】群文阅读可以说或是阅读方式的一次革新,能够有效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从简单的“读懂”提升到“读通”,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着很大的帮助,能够让学生的语文基础更加扎实。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除了能够平常在电视、媒体以及社交中了解一些综合性知识之外,小学语文教育可以说是让孩子们认识世界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学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文文章中主人公良好行为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模仿。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社会知识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更多方面的内容。
一、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滞后
目前虽已有很多学校引入的群文教学模式,但是传统教学理念依然严重,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导致教学指标受到影响,无法发挥出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质作用。虽然老师们也实行了群文阅读教学,但一旦考虑到期中、期末考试,便又换回了传统的讲解、复习模式,无法将群文阅读教学彻底进行,只是作为一种形式性的存在。
(二)群文阅读教学作品数量少
很多已经引入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学校在阅读作品的数量上也存在欠缺,大多都已传统教材为主,并没有根据教学要求对其内容进行相应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只是安排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对几篇文章进行阅读,这样,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便无法合理安排,往往在教学前期便已经将大部分内容讲完,而剩余的时间只能做复习,这样不仅导致学生对语文内容失去兴趣,也使得原本有优势的教学模式变得消极。
(三)群文阅读教学中作品杂乱无章
即便是在群文阅读作品数量达标的前提下还存在着一个主要问题,即作品之间主题没有联系。很多老师在选择作品是都是随便挑选一些看似相似的文章让学生阅读,但在后期讲解中没有将其有效关联,在这样的形式下,学生无法对这些作品的意义进行深入理解,往往学习完之后也是糊里糊涂,将原本提高教学质量的模式变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工具。
二、提高小学群文阅读教学效率的解决对策
(一)更新教学理念
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学生的成?分数,应改变教学理念,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群文阅读教学也能对小学生个人潜能发挥作用,一般来说,小学生对社会上的知识没有过多的了解,而语文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祖国以及社会的认知,这也是语文课程的主要价值之一,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与学校所倡导的“口号式”的教导学生不能做不好的事情不同,语文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例如,小学生当中发生过的公共安全案例有很多,基本上都有教育不到位因素的影响,若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加入公共安全认识,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公共安全问题的发生率。并且,在群文语文作品当中也可以加入一些学生行为规则的引导,通过文章让学生认识到主人公的行为善?海?从而做到律己,在许多类似作品的影响下,学生的行为会变得更好、更有意识。因此首先要更新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不能让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影响了该模式的应用。
(二)充实语文教材的作品量
教材数量是保证群文阅读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基础。群文阅读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同时阅读几篇作品,老师利用其时间来解释作品,教学速度很快,因此必须保证作品的数量,否则便会出现学习前期便已将整本内容都讲完的情况,而中后期则无事可做,导致教学出现极端。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教育部门也应对教材进行及时的更新,在对作品主题相关性的前提下增加作品数量。若教育部无法对教材进行及时的更新,也可以通过多便携一般教材来解决这一问题,其主要目的是提供阅读教学的使用,并且教材应与现有教材相吻合,同时考虑教材与现有教材的搭配。
(三)采用多种方式有效组合阅读文本
群文阅读的高效开展需要教师合理组合阅读文本,以使教学向纵深发展,实现系统性知识体系的构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开展群文阅读可采取如下文本组合方式:
第一,根据主题进行文本的组合。群文阅读不是对文章的堆砌,而是要根据一定的阅读中心进行文本的整合,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读后能有所感、所悟,具有交流的欲望。因而,教师可基于同一主题来组合文本,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第二,根据文本多样性进行组合。不同的文本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对于同一事物的描述,不同的文本也会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体现出不同的特色,教师若能有效进行多样化文本组合,则能使学生更好地区别和感受不同表达方式的差异性,实现对文本知识的更深入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瀑布》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加入描写瀑布的散文、古诗或寓言故事,实现多样性文本的对比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其认识。
第三,根据某一观点组合文本。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对于同一文本,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对此,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文本并发表观点的基础上,选取观点相似或不同的文章进行阅读,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提出疑问,并进行探讨。
(四)指导学生群文阅读的有效方法
群文阅读与传统的单一文本阅读不同,传统单一的文本阅读注重?化文本讲解,是一种精读式教学,而群文阅读是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学生留出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读。通常而言,群文阅读主要有浏览、跳读、默读、圈画、诵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文本进行不同的阅读方法指导。此外,对于同一主题的群文阅读教学,教师还可采取对比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发现不同文本的异同,学会多种表达方式,有效提升阅读能力。
(五)适当设置阅读问题,提高阅读实效
在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采用问题引导法为学生提供阅读思路,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提高阅读教学实效。对于同一主题的文章,教师可围绕中心主题设置比较性强之问题,或是设置具有一定的冲突性或者迁移性之问题,以利用问题整合多篇文本,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提升学生整体思维能力。
总之,群文阅读是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方式,需要教师不断研究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加高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盛芬.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理论及实践探索[D].湖北大学,2016.[2]刘银燕.对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天地,2016(33):75.
第三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依托群文阅读,发展阅读策略
依托群文阅读
发展阅读策略
《渔夫的故事》群文阅读的课例阐释
从1997年开始的阅读教学大讨论持续到今天已经十八年了,这些年来我们语文教师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样的认识,阅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二要授予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三是引领学生在真实的阅读情境中实践提升阅读力。也就是经历着乐读、能读、会读的过程。
前几年的语文教研会,我们在徐特的带领下与内容分析式教学说再见,引领我们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到如何教会学生阅读,如何教给学生更多的阅读的策略,使学生学会更多的阅读的方法,进而提高阅读的能力,今天是的群文阅读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何为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由此看来,群文阅读是在单位时间内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师生共同围绕着一个议题或多个议题开展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与实践中达成共识。群文阅读较之前的一篇课文的教学阅读的学生的阅读材料丰富了,变一篇一篇教课文为一群一群教课文,这样做的好处有哪些呢?我想至少可以达成以下的几方面好处:其一是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开阔了,(学生获得更多的阅读材料,自主阅读的选择权就得以保证),习得阅读的策略(学生在各种材料间的对比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学会了阅读各种文本的不同的策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除常规的各项语文能力之处,发展了学生更高级的阅读力如文本之间比较的能力,分析与统整的能力,概括与表达的能力,言语的赏析与批判力等。),提升思维品质。(学生在文本的对比阅读中,在各种思维与观点的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火花,如对事物多面化的认识等)
在群文阅读的众多功能中,我们本节课就选择了其中的一项功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在民间故事的群文阅读中了解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习得并掌握阅读民间故事的一般性方法。
今天呈现在各位同行面前的《渔夫的故事》群文阅读分两个板块展开,其一是教好课文文本之一,习得策略;其二是阅读拓展文本,习得策略后的应用与实践。
那么我们是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一、共读例文,习得策略。(精准定位,用好例子。)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群文中的一篇,充实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习得阅读的策略,发展阅读认识。
《渔夫的故事》是四年级下册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我们研读了文本,看到这篇文本有很多的训练点可以抓:
就民间事故的特点来看:
曲折动人的情节 鲜明的人物形象 丰富多彩的幻想 美好的情感寄托
民间故事的语言特色:1.口语化,朴素明快 2.往往运用夸张、比喻、对比的描写手法。
群文阅读我们可以围绕不同的议题选择的形式,如果是同主题的文章组文教学,可以是以丰富多彩的幻想为切入口来组文,也可以用美好的情素来组文,或者以魔鬼为主题来组文,如果异文组合,我们可双用另一个阿拉伯民间故事《渔翁和魔鬼的故事》同样的故事开始却完全不同的故事结局,渔夫把魔鬼关进瓶子后再一次放出魔鬼,魔鬼也遵守诺言让渔翁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给学生一种思维上的冲击。
教阅读策略:
那么这节课,我们确定的议题是——习得阅读民间故事的方法,从阅读能力的视角去设计,提出阅读民间故事的核心方法:梳理故事情节、剖析人物形象。
其一梳理故事情节。对于那么长的一篇文本,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后能够抓住核心的环节概括是这节课训练的一个重点,因为读民间故事有一个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会复述故事,引导学生学生抓住主要人物,用统一的人称,用小标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概括与提炼的能力,针对学生不太能够抓住关键的特点,传授给学生一套学习工具,情节图,画情节图可以使我们的思维更清晰。
其二是感受人物形象。文章中两个人物形象,一正一反,魔鬼的形象在学词的时候结合感受,而主人公渔夫的人物形象则通过渔夫的三句话去重点研读。我们抓住本文最能体现渔夫的人物形象的关键的三句话,也就是大家在课堂中看到的三句话,引导学生在读悟中感受渔夫的智慧与勇敢!而感悟人物形象的方法也就是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
多次的试教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一篇带多篇的高效阅读,关键是教学第一篇之后学生是否真正获得可操作性的知识性的策略。即在教学第一篇文章的过程中师生是否有效地总结、提炼出抽象得可以迁移运用的知识,也就是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习有方法的阅读。显然,我们对于这一的提炼就是阅读民间故事,学会一要学会梳理故事情节,二要剖析人物形象,而剖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也就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的言行来体会。
这样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对阅读这篇文本的策略、方法和获得的认识等进行提炼,“使策略成为学生可操作的东西”。
二、自主阅读,发展策略。(选好组文,实践演练。)
运用于其他篇目的阅读,以不断完善其初始认识,建构关于议题的新认识。学生有了第一篇阅读之后习得的策略,就立刻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真实的阅读情境中,通过阅读实践将习得的阅读策略盘活,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学生运用策略高效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讲,选文章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我们原先选了四篇文章,《九色鹿》《包公审青石板》《牛郎织女》《猎人海力布》,设想在四人小组内异文阅读,每人阅读不同的文章,然后小组交流的时候每人聆听四个不同的故事,感受四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但在试教时具体操作时未能达成应有的目标,因此,我们精选了今天的两篇,这两篇文章与课文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情节曲折动人,而且情节的发展比较明显,学生能够梳理出故事的情节发展脉络,其二是里边的主人公特点很鲜明,包公的智慧,海力布的小善到大善。
学生阅读的目标与我们之前学习的目标是一致的:通过画情节图的方式,梳理故事情节,通过划关键语句的方式,抓住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感受人物形象。最后引导学生去阅读同类型的书籍《一千零一夜》和《中国民间故事》引导学生在更为真实的阅读环境中阅读,这然推荐学生阅读这很可能是句空话,如果教师在未来的教学中有更一步的动作,如开展一个“民间故事”为主题的班级读书会,搭建一个平台,引导学生聊聊这两本书最有意思的故事情节,最曲折动人的故事,聊聊印象最深的人物等方式去推进,或许学生会认认真真的阅读教师推荐的书目,而在大量真实的阅读中,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策略也会逐渐形成。
三、几点思考。
1.丰富学生的学,减少教师的教。学生在单位时间内阅读的材料丰富了(一节课内要阅读3篇以上的文章),要确保学生阅读的效率就要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与空间,那么这就使得教师时间少了。这样的课堂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合理安排师生活动时间的配比,多些时间给学生阅读,教师的引导要精而实。群文阅读不只是量的堆积,而应该有质的提升。
2.精选训练点,有舍方能有得。每篇文章都有丰富的内涵,或人文内涵,或言语表达等等,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议题之内的是重点,议题之外的可忽略,拒绝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
3.多板块式推进,少线性设计。较一篇课文的阅读精细化与流程式的设计,我觉得板块式推进更有利于群文阅读的课型。群文阅读更多的是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形成对议题的新的认识,所以板块式推进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群文阅读的出现是对教师的一大挑战。首先,群文的组合就考验着教师的阅读视野、品味和阅读教育理念。其次,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抓住重点,把握难点,学会舍弃。最后,群文阅读要进行主题拓展,课堂的功能只相当于一个例子、一块试验田、一把钥匙,更广阔丰富、更生动多变、更精彩的世界在课外、在生活中。
第四篇:小学语文群学研讨会心得
小学语文群学研讨会心得
予灵镇杨家小学:张博红
我有幸于9月28日在市二小参加了小学语文群学研讨会,会议分两个阶段,先是由市二小的赵琼、刘娜和市一小的张秋静三位老师上了识字写字和习作教学的研讨课;接着实验小学、市三小、市二小和市一小的老师代表先后发言,围绕群学主题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交流。最后,教研室的张建超、赵飞燕老师分别以《如何在自主性较强的课型中开展群学活动》及《扎实有序地开展课题实验工作》为题,部署了本期的学科教研工作。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群学在语文课堂上的魅力。在习作和识字课上如何组织群学,两位授课老师用其实在而创新的做法给我们做了示范,这充分说明了“群学”在各种课型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识字写字教学中的“群学”应放在对识字方法的探索和成果的交流上。
赵琼老师在教学《祖国时时在我心中》时,突出了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以识字带阅读,借助阅读环境提高识字的质量。课堂上她安排了两次群学活动,一是小群学,组内交流对词语的认读和组词,内容相对简单,按照每个组员及内容的顺序进行,给所有人同等的机会,起到了相互影响、共同提高的目的;二是大群学,登“生字金字塔”,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同时也是这节课的亮点,很值得同学段老师学习借鉴。金字塔的设计颇具匠心,由易到难,分类排列,寓学习于游
戏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期间起到了点拨和指导的作用,学生互教互学,不仅学到了更多的识字方法,而且结合语言环境初步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习作教学中的“群学”
习作课上的群学要把握好一个度,用好了能促使学生个性化的正向发展,用过了会导致习作的千篇一律。刘娜老师的习作教学先是大群学——交流“我眼中的美”,这个话题是对单元主题的拓展延伸。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更多的学习储备被激活,更多的素材被取舍。教师则顺势进行归类整理,这就为学生个性化在习作中的体现做了扎实的铺垫。第二次群学是一个变式的活动,让计划写同话题的学生临时分组交流写法,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素材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而怎样来表达是共同需要的。
“群学”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常见方式。“群”有大小之分,小组是相对固定的基本的学研群体,班级展示交流是最高水平、最大规模的“群学”。“群”的建立,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相对于师生间的单向交流来说,会更受学习者的欢迎,也会更自然、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会为我们的课堂锦上添花。我们的语文课会在大家的不断实践中变得更加完善。
第五篇:《2016年新乡市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
《2016年新乡市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
2016年11月24日-25日,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我校全体语文老师来到新乡市铁路第一小学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2016年新乡市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
老师们是第一次听说群文阅读,内心感到很好奇,也很期待。在两天的课例中,各位名师对文本有着独特的见解,课堂上妙语连珠,层层设计悬念,让我们体会到了“无常”,就像主持人所说的:“当顶级的教学大师遇上了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作品,当然会演绎着一场‘丰盛’的教学大餐”,是的,一场场“丰盛的教学大餐”让我们感受到了名师的风采。
所谓群文阅读,就是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后达成共识的过程。
研讨会上所展示课例的教师们。他们睿智、风趣的教学语言,创新的课堂教学,扎实的语用训练,真正回归了语文课堂本色,令我校全体语文老师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听了各位执课老师精彩的讲课,这真可谓是高效课堂。
阅读是学生与作者心灵沟通的窗口。阅读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程度,进而也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搞好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自悟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为他们能更好地萃取中国文化精华、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等方面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