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开放性教学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开放性教学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开放性教学方式是针对封闭性教学方式来讲的,是一种鼓励小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以小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开放性体现在:开放的空间、开放的环境、开放的课程、开放的态度、开放的资源运用。
我从这几个方面来论述。
开放的空间: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里,开放的教育空间提供起来有点复杂,我们基本上是大班教学,每班人数偏多,外出时老师看不过来,学校和老师担心学生的人身安全,老师上课的心思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在教育越来越人性化的进程中,应逐渐完善这方面,可以先从校园内采取开放的空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感官细胞。
开放的环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天分,后天的环境如果给予他们积极的正能量,相信他们都会开发自己的潜能。课堂上开放的环境可以让他们踊跃发言,思想的火花得以碰撞。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老师上课时会给每个学生准备4个小棍,让他们拼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在实践过程中,有的同学会发现,拼三角形时,小棍数量多出一个,拼正方形时小棍数量正好,拼长方形时缺少一个。怎么办?很多同学会有这种疑问,如果你的上课环境是老师处在权威的地位,学生很可能就会默默无闻,保持竖起耳朵听的节奏,相反如果孩子处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那么肯定有不少学生会在哪里讨论,自己动脑或者小组间寻求帮助,他们呢会互相帮忙来完成课堂上的这个学习任务,同时他们还学会了小组合作,团结等,何乐而不为呢。更有甚者,有天赋的学生可能会借助同学的小棍拼出房子,梯形,五角星等,你始料未及的图形,开放的环境助力孩子的思维发展。
开放的课程:看到这个是让我心动的一项,我上学时就渴望有这样的课程。不局限于现在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比如可以学习剪纸,折纸,栽花,各种手工课。
开放的态度:随着近些年来教育的改革越来越深入,老师教学态度很开放,不在局限在分数定印象中,但应试教育依旧是个门槛。移动互联网为世界各个领域带来了变革的机遇,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育拥抱互联网一直在不断探索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从管理到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已经卓有成效。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陷阱的时代。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激情投入、冷静思考。我们用开放的态度,努力把握时代脉搏。我们拥抱新生事物但决不人云亦云,我们参与时代变革但决不投机取巧。互联网逐渐成为教学中开放态度的代表,多媒体教学,微课的流行,各种视频教学,老师各种网络培训都在为此积极做准备!
开放的资源运用:‘开放'在教育中作为一个流行术语在不断扩散,因此理解'开放'的定义就越来越重要。‘开放'通常被简单地等同于‘免费',这是错误的。开放教育的倡导者们正在努力形成一个共同的愿景,将‘开放'定义为:免费、可复制、可重组、没有任何获取或交互上的障碍。以前老师上课基本上是根据参考书,同事备课等,现在老师为学生上课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引导。网络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的平台,可以根据多媒体这个平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老师也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再根据学生的反馈给予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课下学生也可以自己利用这些开放的资源自己给自己储备相应的知识,可以在课堂上有效的完成课堂作业,课下就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完全推翻以前的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形象,培养成为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小学生。
开放式教育有时候也可以等同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一起构成的完整教育体系。通过开放教育的日常细节,以先导性的思维和探索,争取深入浅出而不失系统地分析和揭示我们在德,智,体,能等各方面的由浅入深的培养学生。
第二篇:幼儿园开放性课程研究结题报告
步步高点读机:http://
教育担负着人类文明传承的历史使命,长期以来着重于继承和传播现有的文明成果,而且传播方式封闭、单一,这种“面向过去”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人类正开始向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信息和知识社会过渡,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社会的变革、人的发展呼唤教育的革新,它要求教育走向开放,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潜能,发展人的个性,适合人的充分发展。同时,又要求人要有与时代进步发展相适应的开放的精神和民主、合作、进取等开放的品质。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是幼儿教育的目标和追求。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课程就要为全体幼儿的全面、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给幼儿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创造条件,要替幼儿生动、活泼发展拓展空间。幼儿园开放性课程就正如莫利生所说的:是一种态度(教师鼓励孩子主动参与自己的学习活动的态度),一种自由(孩子在大家共商和行为指引范围内拥有的自由),一种儿童自己的活动(孩子自己有决定学习活动的能力)。因而,实施开放性课程能为幼儿的发展提供适宜的舞台。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立足于我国幼教改革的现实,同时也吸收了世界幼教科研的众多优秀思想和成果,具体规定了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内容范畴、目标以及基本的实践规范和要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要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等等,这些要求都贯穿着鲜明的开放教育思想。渝中区幼儿园从1996年起着力于“城市幼儿教育面向现代化”的区域性研究,取得明显成效。全区幼教工作水平和教师队伍素质有了很大提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我们又面临许多幼儿教育值得关注和解决的新问题,如:课程内容单一;课程实施途径封闭;活动过程重单向传递等等。如何将《纲要》的先进思想转变为幼教工作实践,缩短现状与《纲要》的差距,真正打造出高质量的渝中幼儿教育,使渝中幼教涌立改革潮头,适应中心城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需要;如何使我区各幼儿园初步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教育更加丰富与完善;如何有效地促进我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幼儿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等。为此,进行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构建并实施开放的、多元化的幼儿园课程,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和打造一支适应开放性课程要求的教师队伍,整体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促进渝中幼教再上新台阶。其具体目标是:
1.研究开放性课程的特点,为各幼儿园的课程建构提供指导意见。
2.研究开放性课程的目标、内容,提出课程内容建设的原则;探索开放性课程教育资源利用、开发的途径、方法。
3.探明开放式幼儿学习活动的特点、方式,研究其指导策略,形成积极的师幼互动。
4.探索开放性课程多元评价的有效途径、方法。
(三)课题界定
1.幼儿园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幼儿园开放性课程是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现代先进教育理念为前提构建的多元、动态,以培养幼儿开放精神、开放态度、开放活动能力为重点的的课程。它要实现五个方面的开放:
(1)课程目标的开放。强调课程目标的过程取向,不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幼儿,结合各园、各班幼儿的实际以及幼儿的个性发展和特殊需要来确定目标。
(2)课程内容的开放。课程内容在范围、来源、组织、结构上多样化并富有弹性。
(3)幼儿活动过程的开放。开放幼儿活动的空间、时间,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强调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强调尊重与理解幼儿的各种行为。
(4)课程资源的开放。让幼儿园、家庭、社区的物质和人文环境都成为教育资源,并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5)课程评价的开放。实现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开放、多元,重过程评价、重日常观察、重个体的纵向发展。
3.本课题以贯彻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转变教育观念为突破口,通过研究实现办园水平和保教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推进区域性素质教育的实施。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思想以人为本是开放性课程的基本思想。人本主义思想认为儿童是学习活动主体,强调学习过程中个体自我实现的心理历程,认为应该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发展他们的个性,发挥自己的选择和创造能力。人本主义思想还强调学习中的情感作用,强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认为教师不是教学的控制者,而是儿童活动的促进者、向导和顾问。
2.开放教育理论开放教育的哲学基础,是把人定义为“沟通的动物”,人的生存和成长状况取决于人与他人的沟通。因而,开放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途径不应是封闭的、单一的,这将不符合人发展的需要。开放教育主张教育的多元化、灵活性、可选性,要求最大限度地挖掘教育资源,拓宽“沟通”渠道,为儿童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了儿童智能的真正含义。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智力是多元的,它包括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既包含认知因素,又包含个性因素、动机因素以及情绪性因素。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智能构造是独特的,每一个儿童的学习途径和能力发展也是不同的,因此教育应该考虑发展和利用每个人的独特性,关注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与全面发展的平衡点,注意为幼儿创设多元的学习环境,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4.陈鹤琴“活教育”理论
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期,陈鹤琴先生从办园的宗旨、培养目标、幼儿园课程、幼儿的发展、教师的要求等逐一进行探索,提出了“活教育”理论体系。他主张幼儿园课程要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引导幼儿从广阔的自然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各种实际的、活生生的知识;他倡导“做中教、做中学”,让幼儿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得到身心和谐的发展。这些理论,对我们当今的课程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研究的实施
(一)研究对象
重庆市渝中区15所一级幼儿园、4所二级幼儿园全体幼儿和保教人员。
(二)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
(三)研究步骤与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即2001年10月——2004年12月,经历了三个阶段:
1.学习、培训阶段(2001年10月——2002年1月)
研究初期,课题组组织了两个方面的培训学习:一是组织教师、园长的培训学习,邀请了市教科院和西南师大的专家举行现代教育理论讲座,并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贯彻进行专题培训和讲座;二是组织研究骨干学习研究方案和修改、论证研究方案,提高了研
究人员的认识,促进了研究人员观念的转变。
2.研究、实施阶段(2002年2月——2004年9月)
课题组根据研究的需要,从两个层面来推进研究:一个层面是幼儿园的研究,重点研究主体教育、创造教育、养成教育、健康教育、愉快教育、未来教育、艺术教育等多元化的园本课程及实施策略;二是从区域层面组建三个子课题组开展研究。我们建立了:开放性活动与师幼互动生成课程内容研究的子课题组、开放性课程评价研究子课题组、开放性管理机制与教育资源研究的子课题组。这样,使研究能突出重点、突破重点,保证研究质量。
3.成果形成阶段(2004年10月——2004年12月)
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汇编研究论文和案例,展示成果,鉴定结题。
三、研究的成果
(一)研究和确定了开放性课程的“三性”特征
通过研究,我们提取出幼儿园开放性课程的“三性”特征:
特征一:多元性
多元性是开放性课程突出的特征,它体现在:
——课程文化的多元。开放性课程注重吸纳各种先进教育思想和文化,既具有国际视野,又体现本土文化特色,使幼儿与教师在多元文化课程的熏陶下,成为观念开放,具有民主、合作、进取等方面品质的人。
——课程内容的多元。开放性课程提倡多种课程并存,反对统一、封闭的课程,主张课程内容开放,各园在研究中逐渐形成各自的办园特色。
——课程实施主体和途径的多元。开放性课程是一种广泛人员参与的课程,除教师外,幼儿、家长都是课程的参与者、实施者。课程实施的途径也由幼儿园向家庭、社区、社会延伸。
特征二:动态性
开放性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生长的过程。从课程目标看,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活动的进程,特别是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而变化。从课程内容看,它强调对幼儿生活的关注、对幼儿体验的关注,从有价值的教育信息中去生成、开发课程内容。从活动过程看,它主张在丰富的活动情景中,教师与幼儿平等对话,相互理解,合作交流,共同体验,形成积极互动的过程。
特征三:发展性
以幼儿的发展为本,是开放性课程的宗旨。开放性课程就是要创设更适合幼儿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以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还注重教师与幼儿的共同发展,强调师幼互动、互促,共同成长,整体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以上三个特征的提取,对引导教师把握开放性课程的特点,指导幼儿园的课程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总结出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能力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龙门中心小学
数学教研组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并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得到充分发展。”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任何年龄的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龙门中心小学是灵台县一所最偏远的农村学校,五、六年级学生来自七村六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使得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知识的能力差距很大。因而,我校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必然显得死板、机械、沉闷,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脚踏西瓜皮,练到哪里算哪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得不到主动的发展;也没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这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能力的研究”这一小课题的研究,正是探索如何通过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的要求并给予切实指导的研究,也是为好落实和实施《数学课程标准》,推动我校小学数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我校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论文的撰写。
2、探索并形成我校小学数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理念和应用性理论,形成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练习题组的设计能力、更加有效地发挥数学练习在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方面的知识能力。
3、通过实验: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参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
4、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练习在评定检测学生数学成绩方面的评价功能,以及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阶段:搜集资料,实践,阶段性小结。(2011年4月至2011
年12月)
(1)制定课题方案与申报工作。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2)成立课题小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做好成员分工。
(3)建立学习交流信息的制度,组织学习理论,收集有关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完成阶段性实验报告及相关资料(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
(1)确定发展目标。培训参与研究的人员,边研究边积累资料,定时交流研讨,做好阶段小结。
(2)通过和实验教师的共同研究,撰写实验方案。(3)前测,调查问卷
(一)。
(4)开展评价活动、验证实验方案。
(5)注意资料收集归档。
(6)后测,调查问卷
(二)。
(7)积累实验案例,分析实验效果。(8)初步评选优秀案例及论文。
第三阶段:解题能力研究阶段(2012年5月至2012年7月)
(1)按计划完成实验任务。
(2)分析研究过程,整理研究资料。
(3)指导参与课题的教师进行实验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研究研究报告及相关教学论文,优秀研究案例等,总结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和问卷法为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抽样法、观察法、数学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地实施。
1、抽样法: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按一定的方式从各个年级中选取两个班做样本,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将这一部分调查研究的结果推论到总体上去,从而得出总的结论。为课题的研究作一个全面了解。
2、问卷法: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一套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而收集资料。在实施阶段之前和实施阶段之后各设计一套问卷,为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提供有效的数据。
3、观察法:根据研究课题,有选择地针对学困生课堂练习的各种情况,采取研究者或凭自己的感官,并借助于其他摄像、照片等,注视课题研究的现象,探寻课题研究的本质的方法。
4、数学法: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综合,找出一些课题研究在数量上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及时总结、修改、不断完善,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
四、研究的结果
(一)构成了四种开放式教学模式
经过及近一年的研究中,我们总结概括了由以下4种教学方法所构成的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
1、激励评价式教学:
“激励评价式”是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提出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不是无目的、无计划的任其发展,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上落脚,它离不开情感激励与动力的维持。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促进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评价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内容为: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应用—自我评价—体验成功。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它可以是故事情景,也可以是生活情景,还可以是实践操作情景等等。但它们达到的目的则是一样的,那就是通过情景的展示,引发出一个需要大家共同探究的问题。
(2)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问题的提出或者说矛盾的出现,都应该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面对问题寻找对策、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为后面的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合作交流,为学生搭建互助合作的平台。我们倡导具有实际意义的合作,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人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解决独立探索中的困惑,还可以培养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4)拓展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主要是应用已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包含内化知识、实际应用、加深联系三部分。
(5)自我评价,体验成功。我们提倡教师把激励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贯穿课堂始终,目的是让学生建立自信,同时也养成自我
反思的良好习惯。
2、情景导入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来源于实验教师冯平的研究成果,她自开展开放式课题研究以来,课堂教学逐渐形成“和谐、开放、自主、合作”的氛围。教学中,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参与中“做”和“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解决问题中,采取了各自为“战”和“分组合作”相结合;注重“问题生成”和“问题解决”,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即教师创设一个学习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取学习材料或信息,产生问题,通过筛选问题产生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索,通过交流讨论,从而形成结论,因为是小组讨论的结果,反馈的信息可能会是若干种,那么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具体的又分为一些小的模块:
(1)实验探究式教学: 以实验为主创设情景;
(2)模拟实践式教学:即把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在课堂小天地模拟再现,让学生参与实践探究的情景;
(3)课外活动式教学: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其走进校园,走出校园。通过参与调查、收集数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情景创设。(4)自主拓展式教学: 根据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项目去探究的情景创设。
四种方法在开放式的数学教学中,即可以彼此独立进行,又可以根据需要穿插交互运用。
3、互动活动式教学:
数学教学活动化,是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指教学双方在课堂上通过开展有实际意义的数学活动,或者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活动来开展学习,其目的就是通过活动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具体做法是:(1)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引入。(2)以“再现生活,发现数学问题”的活动过渡。(3)以“模拟生活原形,解决生活问题”的活动发展。(4)以“品味生活,享受数学乐趣”的活动延伸。我校教师马小娟参加全县教学评赛,获得了三等奖,就是采用的这种教学模式。
4、自主参与式教学
自主参与式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而有意的参与学习活动之中,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探究的意识、自我反思的意识。这一教学模式我们多数用于单元或整册书本的整理与复习,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教学前动员。即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的重难点、学习目标以及学生公认的“困惑”,大致设想复习预案,让学生基本了解教师的意图和要求,便于学生参与教学时对自己的设想有一个大致的方向。(2)分组准备“抽签” 交流。即教学准备中,把学生分为四至八个学习小组,给出一定的时间,各小组进行精心准备。教师有意提醒要“抽签”交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3)教学活动的开展。指导学生资源共享,因为是分组,教学形式
肯定会多样化,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很高,那么在交流中,教师便有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在让他们过把教师瘾的同时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4)教后反思。这一内容不仅仅是互动式评价那么简单,而是要对学生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集体参与作一个高度的总结,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作一个点拨,取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自主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比较认可,实验教师都感到效果比较理想。郑丽丽老师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执教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参加灵台县教师教学评赛,获优秀奖。
(二)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显著得到提高
1、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浓厚
我校中高年级的学生是我们开展课题实验以来最大的受益者。通过开放教学内容、时空、评价、方式,形成了一定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了爱学习、爱思考、爱提问的良好习惯。与以前的学生相比,他们不断会学习,还爱学习了。
2、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我们从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成果中发现,他们的创新能力真正增强了。由于学生爱学数学了、乐学数学了,他们的数学学习领域就更宽阔了:一本本的数学日记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数学是现实的、鲜活的;一篇篇的数学摘抄让孩子们体验到了课堂外的数学也精彩;一幅幅漂亮的数学剪贴小报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发展
通过开展教学研究,每个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成熟与发展,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体验到了生命的意义和职业的幸福;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倡导团队精神,注重集体智慧,因此教师个体之间协同一致、相互配合、互相支持,优秀、高效的学习型团队正在不断形成,参与实验的教师个体充满激情的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反思,实现了自我超越,让课题组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四篇: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研究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
长子四中
陈淑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有意义,极具挑战性的,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多种多样,才能满足学生多样性的学习需求。特别是目前这种知识爆炸与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创新人才所占的比例与社会发展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探索、合作、创新等热点问题也就应运而生了。
我校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现行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结合新的时期《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拟定各年级在“加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方面所要达到的各种要求。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实验,不断总结经验,发挥效益,形成系列,充分体现课题的研究价值。
3、立足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三个特点,加强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模式的探讨。
4、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5、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强化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把数学教学过程优化为“学生研究数学、交流数学”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测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尤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结合这些特定情况,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能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我校数学教学工作以此为指导思想,不断提升数学教学理念,注重对课题的研究实验,推进我校数学教学工作的快速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课题实验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基础性原则。加强数学基础教学强化基本功练习,为实验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坚实的基础。
(2)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主要起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研究过程。
(3)合作性原则。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探讨式交流”也好,“互补式交流”也好,“反驳式交流”也好,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合作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循序性原则。尊重实际情况,正确面对学生个体的差异,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在课题方案实施过程中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不急不躁、耐心引导。
(5)开放型原则。从选择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坚持开放性原则,拓展学生思维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尽情发挥的可能性。
(6)实践性原则。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实践出真知”的内涵,在探讨和交流中,提高学习能力,丰富学生学习的情感。
(7)全位性原则。拓宽数学学习的范畴,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以课外活动为展示舞台,以社会实践为全新领域,综合学校、社会等诸多方面,全方位体现课题研究带来的优越性。
(8)全程性原则。实验伊始便树立加强全程管理的观念。无论是过程、评估、总结,甚至细化到每一个环节都要体现“管理出效益”的科学论断。做到自始至终,以研究、实验为任务,以规范全程管理为要求,保证课题研究结出丰硕的果实。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定义
1、以《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为主要依据,兼顾我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有关“加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具体要求。
2、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体系,挖掘教材中有探究价值的因素。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并推广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喜悦。
4、积极开展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主的班会活动,提高学生的品味。
5、全面引进自主探索性学习、目标明确性学习、合作交流性学习、成果展示性学习等,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切实深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数学课外活动的探索。
6、进行学生评价的改革。摒弃以往纯粹以试卷反馈为标准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做法,充实一些科学的评价方式,即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自信心的养成;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意识的形成;关注学生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形式,以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学习相关理论和专著,更新思想,提升研究的理念。
2、尝试法。向学生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思想去研究,作简单的尝试。
3、调查法。在尝试的基础上,我注意调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的困难,在思维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
4、典型法。树立全班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面的典型,能以点带面,促进全班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特色。
5、检查法。定期对学生进行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分析实验的效果。
6、观察法。以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组织观摩。研讨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及方案的进展情况。
7、总结法。通过阶段性总结,调整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成果,撰写专题论文和《主课题报告》,总结经验,推广先进的做法。
六、课题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1、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首先成立课题组,形成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责任人,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启动阶段:
主要内容: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必要性(相关理论和实践)。
主要方式:专题报告、自学讨论等。
通过本阶段工作,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全体教师明白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操作定义和实施方法。
3、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按要求、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方案,并不断总结、调整。
4、课题研究的中期小结阶段
以子课题的交流为主,完成中期报告,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5、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阶段
进一步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力争我校数学教学形成特色。
6、课题研究总结阶段
收集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完成子课题论文;完成主课题报告。
七、研究结果及讨论分析
(一)通过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初步形成先自主探索,再合作交流的学习操作体系。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三个“形成”:
1、形成学生学习新知时先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
2、形成学生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特色。
3、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研究、实践促进了我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研究数学交流数学提升到新的高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通过摸索、实践、反复总结,我校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特点:
1、引导自学发现式学习。
2、倡导合作学习发挥集体力量。
3、探索多样化学习方式。
(二)通过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我们要求教师能给学生最多的思考、动手、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起到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这样,促进了在数学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尤其给教师作出了更为科学的定位。
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同时,我们致力于突出师生关系的四个特征:教育性、相互性、平等性、发展性。科学合理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进一步得以体现,既促进教者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提高,也使得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更趋于和谐、和谐。为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终身思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加大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力度。
素质教育一直是我校数学教学中强调的重点,在课题研究 的这几年中,老师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明确意识到素质教育对于一个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以“自主探索新知,合作交流学习”为主要模式,学生的素质在教学中逐渐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也更坚定了教师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
(四)通过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 的研究与实践,收获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从事课题研究的几年中,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教学业务能力得以增强,教科研品味得以提升,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课后专题研究更上了一个层次,教师们都能勤于笔耕,近年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等评比中屡获佳绩,学生竞赛也有所突破: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1、如何进一步完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我校数学教学的特色。
2、如何把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到每一节数学课堂上。
3、在课题研究不断深化和总结的同时,如何提高我个人的理论水平,促进实际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仍是我今后继续努力的工作重点。
第五篇:小学数学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
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数学学科课一样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核心。它以学生发展为基点,考虑到数学学科知识基础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数学活动,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 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 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程基本上是学科本位主义课程,以致于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唯有数学学科课程才是最科学的趋向,不少教师对数学活动课感到茫然,存在着认识上的“盲区”,实践中感到棘手的问题很多。为此,我们选择了“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这一课题,试图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上好数学活动课,提高学生素质。
课题组把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划分五个方面:⑴生活中的数学;⑵生产中的数学;⑶科学技术中的数学;⑷与各学科相关的数学;⑸智力活动中的数学。
课题组在确定小学数学活动课内容时,除了围绕目标考虑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还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性”:
1、趣味性。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求知欲强,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使活动题材新、奇、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在活动过程中做到“五个化”:⑴活动形式游戏化;⑵列举范例生活化;⑶化解疑难故事化;⑷数的演算奇妙化;⑸介绍人物传奇化。例如,根据街头现象设计的“转转糖游戏”和“一元钱摸球中大奖”为题材的数学活动课,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拟的转糖,摸球开始,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揭密,明白了这些都是骗局,使学生不仅学习和运用了数学知识,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思考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让学生通过活动,明白一个道理,悟出一种思想,掌握一种方法,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五年级“测量的学问”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启发学生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较准确、简单地量出一张纸的厚度,一个呼啦圈的周长和一捆乱铁丝的长度等。通过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学生总结出“聚少为多,化曲为直,变长度为重量”的方法。一下课,同学们高兴地说:“我们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3、实践性。在学科课程的知识教学中,小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抽象,学起来很枯燥。数学活动课则测重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这种活动应尽可能反映现实的需要,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具体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尝试或模拟。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组织“小交警”活动,不仅在繁华地段协助交通,同时还进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流量统计,回校制成统计图,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综合能力得到发挥,同时对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形成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设置活动课程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全面推行活动课程和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了经验。
通过研究,课题组总结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做法,可以归纳为两个点: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作为对活动内容的“支撑点”;“围绕三个字”活动的组织和展开时要突出一个“动”字,贯穿于一个“趣”字,体现一个“能”字。做到学生寓学于玩,玩中求知;以趣激学,趣中探知,使枯燥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实践化,从而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数学活动课程教学流程的探索,为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打开了思路。
通过几年的实践,已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程的教学“流程”。这一在教师主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终身学习理论,是在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使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步更新,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教学效果亦有明显的提高。
小学数学活动课程存在着许多问题,如:
1、缺乏完整、科学的教学内容序列;
2、缺乏对活动课程的有效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