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序列化教学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5 01:4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序列化教学实验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序列化教学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新课程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序列化教学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序列化教学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目的、意义

数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数学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数学文化教育。它不仅具有使学生掌握、运用数学知识、技能等功利性的功能,而且应该具有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等质性的功能。一个受过良好数学教育的人,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和训练所形成的科学素质,无论干什么工作,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美国将有“学会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有数学素养的五项标志之一;由此看来,强调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早已成为各发达国家的一致共识。在我国,初中、高中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已有深入地研究,并且成果显著。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有序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顺利升入中学打好基础已成为目前急需探索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过程

(一)从教材分析入手,提高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不够,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缺少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素养难以得到质的飞跃。我们对一些教师进行访谈,有的教师说:“备课中考虑知识点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考虑较少。”有的教师说:“教参上、大纲上都谈到过要适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但对此没有清晰完整地认识。”还有的教师说:“有些教学内容中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比较明显,课堂上就渗透一些,但有些内容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不太清晰,就没有深入挖掘。”„„教师的备课中、业研活动中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研究都不够。面对现状,我们从提高教师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及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入手。从分析一个个小小的案例入手,让教师在尝试体验中感悟到对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引起教师思想上的重视。思想上达成共识后,我们又系统的学习了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明确了小学阶段应对学生渗透哪些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符号化的思想方法、极限的思想方法、化归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集合的思想方法、函数的思想方法、对应的思想方法、归纳的思想方法、统计的思想方法、量化的思想方法、建模的思想方法。

同时,我们对现行教材人教实验版(2年级)内容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结合点整理,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水平,并编写《数学新思维》一书,经过一系列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抓住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突出数学思想方法。

1、课前的把握

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每一章每一节,都要考虑如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怎样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应有一个总体设计,提出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要求。

2、课中的渗透

①在探索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呈隐蔽形式,渗透在学生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看到知识背后蕴涵的思想,那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是可迁移的,学生的数学素质才能得到质的飞跃。在在探索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要注意不简单下定义,规律公式教学中不要过早给结论。

②在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亲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也不例外。在数学教学中,解题是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之一。数学习题的解答过程,是数学思想方法亲身体验和获得的过程,也是通过运用加深认识的过程。

③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加强数学应用意识,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探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领悟数学。

3、课后的反思

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一方面是课中有意的渗透,但更多的是靠学生在反思过程中领悟,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走过哪些弯路,有哪些容易发生的错误,原因何在,该记住哪些经验教训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对数学思想方法有所认识,对数学的理解一定会由量的联系发展到质的飞跃。

(三)进行教学研讨和反思总结,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能游离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外,不能离开活生生的教学活动。那种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变成空洞的说教,变成华丽的名词、术语的堆砌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因而,有必要研究数学思想方法课堂教学的模式.两年来,我们不断学习理论,学习名师的上课思路、执教方法,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做到了实验教师及时自我反馈,教研组一月一小结反馈,学校一期一活动一反馈,以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形成。

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下,我们经过“课题引路课

骨干教师引领课

课题示范课

实验教师研究课”等一系列特色与实效相结合的研究形式,提出了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发现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为以下基本程序: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专项检测——拓展延伸具体阐述如下:

(1)创设情境(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教学之始,首先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因为建模学习下的情境要为建立模型服务,因此情境的创设不仅是为了引入新信息激发学生的顺序学习兴趣,而是为了累加信息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也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结。所以教师在引入情境之前,要认真创设情境,不要让情境如同昙花一现,而应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机密结合、有拓展性的,最好横贯穿教学始末的情境,这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生活现象提供了条件,也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2)自主探究(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思维活动的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力”,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进入了独立思考状态,学生对问题的独立研究和探索是其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是掌握数学本质的过程,是提供相对于自己来说的知识创新、思维创新和观念创新的空间。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做的是给学生提出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当学生对所学新知识有了初步认识之后的变式问题。

(3)建立模型(揭示数学思想方法)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自主探究后知识的梳理和归纳,在师生共同的交流、分析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使零乱的知识系统起来,也是对本课中所主要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和归纳,使学生初步实现由表象到本质的飞跃。

(4)解释运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后,对模型的解释和运用主要是回应课前的情境问题,让学生明确顺序模型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生活、服务生活。

(5)专项检测(强化数学思想方法)这个环节要注意知识目标和数学思想方法目标的达成训练,并进行这两方面的简单测试,测试题要面向全体,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6)拓展延伸(延伸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拓展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迁移和延伸。教师在实施这一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模式的特征和过程,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针对不同情况有所变换,进行建模评价,将设计与实践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获得建模成功与否的结论,以便改进。做到有模但无定式,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更为具体灵活的子模式群。

子模式群:教学模式一:观察猜想式。教师引导学生恰当运用观察与实验来获取经验材料,进行大胆猜想,发现新事物。操作程序可设计为:情境——观察­——猜想­——实验­——验证­——应用。此模式适用于规律课(公式、性质)、计算课的教学,在教学中强调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教学模式二:比较归纳­­式。运用类比、对比帮助学生找出相关数学概念、相关数学命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确切地去理解数学 概念系统,澄清一些易于混淆的概念、公式。情境导入——集中呈现——提出假设——分析比较归纳验证——巩固运用”此模式适用于概念课,新授与复习课。在教学中强调,结构思想、最优化思想、比较与分析、归纳与类比等方法。

教学模式三:抽象建模­式。在数学实际应用问题中经过逐步抽象,概括而得到数学模型、其程序是:创设情境——抽象数学问题——理清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解答——专项检测——拓展延伸。此模式适用于数学实际应用问题教学,在教学中强调建模思想。

教学模式四:化归转化式。借助旧知识、旧经验来处理面临的新问题。其程序是:情境——对问题观察——联想——回忆旧知识——问题解决。此模式适用于“规律”课,复习课,在教学中强调化归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没有模式,就没有特色,当然,不能为模式为模式,把本应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变成僵化的模式操作。

三、对比分析

在减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我们老师很委屈,因为我们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题海战术在老师中仍大受吹捧,并美其名曰:我们是对学生负责,可是自从参加了数学思想方法的试验研究以后,有些老师说这句话不在理直气壮,因为他们终于知道了差距在哪里,问题出在哪里。校领导提了几年的“要深挖教材、集体教研要落到实处”的要求终于得到了认同。大家一致发自内心的感到:提高成绩要从提高学生能力,全面掌握教法抓起。过去研究教法、学法是被动的,而现在老师主动要求教导处组织大家进行教法交流、学法交流。大家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学法的重要性,尝到了学生掌握学法后举一反三、一劳永逸的甜头。

教师在实践中,真切的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对人的素质的提高的促尽作用;理解了数学思想方法实质是向能力过渡的桥梁;能有效地提高人的思维品质;也理解到数学思想方法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能力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龙门中心小学

数学教研组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并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得到充分发展。”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任何年龄的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龙门中心小学是灵台县一所最偏远的农村学校,五、六年级学生来自七村六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使得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知识的能力差距很大。因而,我校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必然显得死板、机械、沉闷,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脚踏西瓜皮,练到哪里算哪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得不到主动的发展;也没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这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能力的研究”这一小课题的研究,正是探索如何通过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的要求并给予切实指导的研究,也是为好落实和实施《数学课程标准》,推动我校小学数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我校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论文的撰写。

2、探索并形成我校小学数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理念和应用性理论,形成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练习题组的设计能力、更加有效地发挥数学练习在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方面的知识能力。

3、通过实验: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参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

4、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练习在评定检测学生数学成绩方面的评价功能,以及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阶段:搜集资料,实践,阶段性小结。(2011年4月至2011

年12月)

(1)制定课题方案与申报工作。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2)成立课题小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做好成员分工。

(3)建立学习交流信息的制度,组织学习理论,收集有关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完成阶段性实验报告及相关资料(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

(1)确定发展目标。培训参与研究的人员,边研究边积累资料,定时交流研讨,做好阶段小结。

(2)通过和实验教师的共同研究,撰写实验方案。(3)前测,调查问卷

(一)。

(4)开展评价活动、验证实验方案。

(5)注意资料收集归档。

(6)后测,调查问卷

(二)。

(7)积累实验案例,分析实验效果。(8)初步评选优秀案例及论文。

第三阶段:解题能力研究阶段(2012年5月至2012年7月)

(1)按计划完成实验任务。

(2)分析研究过程,整理研究资料。

(3)指导参与课题的教师进行实验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研究研究报告及相关教学论文,优秀研究案例等,总结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和问卷法为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抽样法、观察法、数学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地实施。

1、抽样法: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按一定的方式从各个年级中选取两个班做样本,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将这一部分调查研究的结果推论到总体上去,从而得出总的结论。为课题的研究作一个全面了解。

2、问卷法: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一套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而收集资料。在实施阶段之前和实施阶段之后各设计一套问卷,为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提供有效的数据。

3、观察法:根据研究课题,有选择地针对学困生课堂练习的各种情况,采取研究者或凭自己的感官,并借助于其他摄像、照片等,注视课题研究的现象,探寻课题研究的本质的方法。

4、数学法: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综合,找出一些课题研究在数量上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及时总结、修改、不断完善,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

四、研究的结果

(一)构成了四种开放式教学模式

经过及近一年的研究中,我们总结概括了由以下4种教学方法所构成的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

1、激励评价式教学:

“激励评价式”是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提出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不是无目的、无计划的任其发展,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上落脚,它离不开情感激励与动力的维持。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促进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评价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内容为: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应用—自我评价—体验成功。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它可以是故事情景,也可以是生活情景,还可以是实践操作情景等等。但它们达到的目的则是一样的,那就是通过情景的展示,引发出一个需要大家共同探究的问题。

(2)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问题的提出或者说矛盾的出现,都应该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面对问题寻找对策、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为后面的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合作交流,为学生搭建互助合作的平台。我们倡导具有实际意义的合作,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人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解决独立探索中的困惑,还可以培养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4)拓展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主要是应用已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包含内化知识、实际应用、加深联系三部分。

(5)自我评价,体验成功。我们提倡教师把激励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贯穿课堂始终,目的是让学生建立自信,同时也养成自我

反思的良好习惯。

2、情景导入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来源于实验教师冯平的研究成果,她自开展开放式课题研究以来,课堂教学逐渐形成“和谐、开放、自主、合作”的氛围。教学中,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参与中“做”和“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解决问题中,采取了各自为“战”和“分组合作”相结合;注重“问题生成”和“问题解决”,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即教师创设一个学习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取学习材料或信息,产生问题,通过筛选问题产生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索,通过交流讨论,从而形成结论,因为是小组讨论的结果,反馈的信息可能会是若干种,那么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具体的又分为一些小的模块:

(1)实验探究式教学: 以实验为主创设情景;

(2)模拟实践式教学:即把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在课堂小天地模拟再现,让学生参与实践探究的情景;

(3)课外活动式教学: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其走进校园,走出校园。通过参与调查、收集数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情景创设。(4)自主拓展式教学: 根据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项目去探究的情景创设。

四种方法在开放式的数学教学中,即可以彼此独立进行,又可以根据需要穿插交互运用。

3、互动活动式教学:

数学教学活动化,是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指教学双方在课堂上通过开展有实际意义的数学活动,或者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活动来开展学习,其目的就是通过活动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具体做法是:(1)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引入。(2)以“再现生活,发现数学问题”的活动过渡。(3)以“模拟生活原形,解决生活问题”的活动发展。(4)以“品味生活,享受数学乐趣”的活动延伸。我校教师马小娟参加全县教学评赛,获得了三等奖,就是采用的这种教学模式。

4、自主参与式教学

自主参与式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而有意的参与学习活动之中,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探究的意识、自我反思的意识。这一教学模式我们多数用于单元或整册书本的整理与复习,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教学前动员。即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的重难点、学习目标以及学生公认的“困惑”,大致设想复习预案,让学生基本了解教师的意图和要求,便于学生参与教学时对自己的设想有一个大致的方向。(2)分组准备“抽签” 交流。即教学准备中,把学生分为四至八个学习小组,给出一定的时间,各小组进行精心准备。教师有意提醒要“抽签”交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3)教学活动的开展。指导学生资源共享,因为是分组,教学形式

肯定会多样化,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很高,那么在交流中,教师便有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在让他们过把教师瘾的同时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4)教后反思。这一内容不仅仅是互动式评价那么简单,而是要对学生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集体参与作一个高度的总结,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作一个点拨,取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自主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比较认可,实验教师都感到效果比较理想。郑丽丽老师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执教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参加灵台县教师教学评赛,获优秀奖。

(二)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显著得到提高

1、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浓厚

我校中高年级的学生是我们开展课题实验以来最大的受益者。通过开放教学内容、时空、评价、方式,形成了一定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了爱学习、爱思考、爱提问的良好习惯。与以前的学生相比,他们不断会学习,还爱学习了。

2、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我们从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成果中发现,他们的创新能力真正增强了。由于学生爱学数学了、乐学数学了,他们的数学学习领域就更宽阔了:一本本的数学日记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数学是现实的、鲜活的;一篇篇的数学摘抄让孩子们体验到了课堂外的数学也精彩;一幅幅漂亮的数学剪贴小报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发展

通过开展教学研究,每个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成熟与发展,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体验到了生命的意义和职业的幸福;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倡导团队精神,注重集体智慧,因此教师个体之间协同一致、相互配合、互相支持,优秀、高效的学习型团队正在不断形成,参与实验的教师个体充满激情的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反思,实现了自我超越,让课题组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三篇: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人文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人文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韦 静

成 员:韦静、刘凤园、郭春红 赵景芳 刘纯洁

周志强 执笔人:韦 静

摘 要:人文教育是我们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之一,它与科学教育一样重要,科学探索客观,人文体察人情,前者重理,后者中情。正如钱学森所说的:科学与人文是一块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数学是科学,但数学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弘扬,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正确的也是必然的。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①、建构人文性的课堂关系。②、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教育资源。

关键词:人文性、人文精神、人文教育

1、选题的意义

人文精神,是指人的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心理、修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属性的综合体现,是通过感受、体验乃至直觉、顿悟等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人的精神文化产物,对人的学习与工作具有动力、定向、维持、调节和强化作用。人文教育是我们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之一,它与科学教育一样重要,科学探索客观,人文体察人情,前者重理,后者中情。正如钱学森所说的:科学与人文是一块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数学是科学,但数学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弘扬,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正确的也是必然的。

然而,当我们走进数学教学时,发现还有很多非人性的现象存在: 把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使得学生的情感和精神生活在这种机械训练的教育模式中丧失殆尽;把知识变成僵死的教条,且以“灌输”的方式阻碍着学生的智慧和发展,使得学生创造潜能与激情在逐步地退化、停滞;把学生的生活空间挤压在分数的争夺上,使得学生的健康生活道路有了诸多的阻碍„„这种教学与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是相违背的。

为此,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以知识的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人文内容,教师应努力去挖掘,建构起人文精神的体系,使学生从小受到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另外、我们所教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他们的家长为了更好的生活,忙完家里的农活后,就出去打工,却把孩子丢在家里,这些孩子就成了无人关心、照顾的留守儿童,他们更需要从老师跟儿得到一些人文的关怀。就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人文性的研究”这一课题。

2、研究基础:

本课题组成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认真学习、钻研教材教法,努力进行课堂实践,不断反思改进,总结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特别是课题负责人韦静,长期参加市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教学理念新、经验特丰富,韦静的以“小学数学教学要关注人文性”为主要研讨内容的观摩课《圆锥的体积》,在全区小学数学教师新课改交流会上展示,受到领导和教师们的高度评价。在2006—2007年的校级研究课题中,韦静进行了“如何创设数学人文性教学的氛围”的研究,获校级一等奖;她撰写的论文“谈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人文性”2007年获省一等奖;刘凤园的“如何在新课程下实施人文性的教学”,获校级一等奖;郭春红的“追求人文性的评价”,获校级二等奖。

3、研究内容(1)研究思路

本课题针对教师多给学生一些人文的关怀,立足于数学教学中人文性的研究,进行构建人文性的课堂关系,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教育资源、设计人文性的学习方式、改进评价方式、追求人文性评价的一些方法和策略的研究。由此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首先在2009年6月至2009年10月由韦静、刘凤园、刘纯洁对“构建人文性的课堂关系”进行研究,由郭春红和周志强、赵景芳“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教育资源”进行研究,在2009年11月至2011 年4月由韦静、刘凤园、刘纯洁对“设计人文性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由郭春红、周志强、赵景芳对“改进评价方式追求人文性评价”研究;在2011年5月至2011年6月由所有课题成员对以上四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进行实践并加以修正,从而得出新课程下数学人文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2)研究的具体内容

①、建构人文性的课堂关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我们千百年来的古训,加之传统的“尊师重教”影响,师生间一直是不平等关系,整个课堂围绕着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学生围着老师团团转,虽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明显。学生的心灵常在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受到压抑,难以舒展。因此,要实践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就要注意调整好师生间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要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改变师生不平等关系,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学习的伙伴。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选择权利,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和颜悦色地问:“这个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你能告诉老师吗?”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

笔者认为,正是有了这样人文性的包容与点化,学生才会与教师“零距离”地亲密接触,才会在平等的人际关系中自由地伸展童真。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从传统的“我教你学”的师生关系中解放出来,还学生学习主体,教育主体的地位,形成一个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氛围。

②、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教育资源

学科育人资源的开发,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挖掘与加工,使它体现出浓郁的人文色彩。教师可以结合有关内容恰当地插入数学史料,比如,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如《九章算 术》、圆周率的计算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或者介绍数学家的奋斗拼搏史,华罗庚身残志坚,为数学事业鞠躬尽瘁,陈景润病魔缠身潜心钻研数学难题,以这些优秀数学家的奋斗事迹来激励学生大胆探索,遇困难而不失信心,遭挫折而不减勇气,进一步激发其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心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增加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外、校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增强其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数学的美无处不在,如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形态美、比例美等,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它的特点在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包含着无限丰富的感性内容,往往需要教师唤醒、点化,方能使学生感悟和领略。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审美教育因素,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教学情景,向学生展现数学美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高雅情趣和创造美的强烈愿望,提高其人文素质。让学生在获得美的感受的同时,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情绪得到调适,审美修养得到提高,思维品质得到改善,创造能力得到诱发。

③.设计人文性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对学生而言,究竟怎样的学习方式是具有人文性的呢?《数学课程》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教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里所折射出的理念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过程需要摒弃的是“他律”背景下的谆谆说教,需要彰显的是“自律”意味上的生命体现。数学学习的过程不能只是一个遵照指令进行程序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凭借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的,不是去复制别人的数学,而是去建构自已的数学。只有 这样,“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可能。

④、改进评价方式,追求人文性评价。

长期以来,小学教学评价存在评价目标狭窄、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式单一等弊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评价,应做出怎样的人文化变革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种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启迪、点拨、组织评价交流。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分析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然后帮助他们提出改正的方法。要根据具体问题,采用分步肯定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体验到参与评价交流获取知识后的成功感觉和喜悦心情。这样的评价交流,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各抒己见、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同时能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评价主体和方式的多样化。评价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地开展自评和互评,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既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方式。其次,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的方式。定性描述可以采用评语的方式,更多的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4、研究的主要方法

①.行动研究法:针对数学教学人文性的体现,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修改、总结。

②.个案研究法:针对某一个学生、某一类学生、某一节课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观察法:确定观察对象,制定观察目标,观察学生实际,并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③.调查法:采用向老师、学生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方式,分析、改进研究工作。

④.文献法:分类阅读有关文献资料,发现问题,寻找新的研究思路

5、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9.3—2009.5)

①.撰写课题申报表及方案,组织研究人员。

②.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新课程理念、素质教育等理论。

③.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准备。

(二)、实施阶段(2009.6—2010.4)

在教学中加以组织实施,以五、六、七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期间,课题组人员坚持有针对性地写课后小记或个案分析,组织阶段性小结,不断地检查研究效果,并加以完善。探索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人文性的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三)、总结阶段(2010.5—2010.6)①.分析整理材料,做好统计工作。

②.召开结题研究会,汇总分析研究过程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6、研究成果

谈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人文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之一。它与科学教育一样重要,科学探索客观,人文体察人情,前者重“理”,后者重“情”。通过科学,人类不断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通过人文精神,人类体会为人之意义与态度,实践做人之道。正如钱学森所说的:科学与人文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为此,学校教育必须使学生从小受到人文方面的教育,在小学教材中有大量的人文内容,因此,我们教师应努力去挖掘人文知识,建构起学科人文精神的体系,加大人文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使他们从小就能做个文明的现代人。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体现人文性的一些做法。

一、对学习过程的关爱

人们常说,只有学生喜欢你,才愿意上你的课;只有学生信任你,才会提出许许多多有趣的问题。现在的孩子都渴望有自己的天地,希望老师是真诚的朋友。这一切都需要老师去创造共同学习的环境、民主和谐的气氛。作为老师,还要鼓励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不同见解的背后往往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往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如在教“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我让学生讨论“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是对边相等”这一特征,与往常一样,讨论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然后有同学向全班汇报结果,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报告他们的结论。有一名学生非常胆小,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看到他有发言的欲望,我信任地朝他点点头,示意他发言,他勇敢地站起来,回答说:“我先对折,发现两边不能完全重合,比不出对边的长短,就改用把平行四边形对边和桌子边比较,一端对齐,在另一端做记号结果比出,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这位同学回答好极了,我立即表扬他:“你的回答太精彩了,大家为他鼓掌。”从此以后,这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平时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我都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我常常用这样的语言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你回答得真好,”“说的不错”“还没想好,没关系,继续想”……

二、批语指导,培养习惯

一个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因此教书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主要在于指导学生去获取知识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正处 于人生当中最顽皮、最活泼的阶段,粗心大意、出现失误也是这一阶段的一大特点,潦草或这样那样的错误都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教师在作业评语中经常使用“你不认真”、“你不用心”、“不对”等否定词语,就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会造成学生更加不认真做作业的后果,作业质量会因此大打折扣。为此教师在作业批改中要注意方法、对症下药。如在数学作业中学生常常因为马虎,写错一个数字(如把7写成1),抄错一个符号(+、-、×、÷或四则运算中下一行落下一个数),就引起整个题目全错。像“你怎么把-写成+,越减越多那不是成笑话了吗?”“7被你写成1,那7不是对你有意见了吗?”“被你遗忘的数向你提意见了?”等等带有童趣的批语,让学生在童趣中接受错误,改正错误,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也增强了改掉他们粗心马虎的坏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引导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美与审美教育是完美人格得以形成的基础,审美教育与人格的完整性有密切关系,美是人格和谐的主旋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对于丰富学生的美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完善个人的人格,激发创造的热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培养人文素养所必须的教育内容。因此,数学教师教学时,应当确立教学美、教育美的观念,将美的人情、美的人性、美的人格、美的场景、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使一堂课本身成为一种美的存在,使美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部分、每一环节。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不仅存在着数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而且还表现在它们的科学美、结构美、精确美、抽象美、逻辑美、简洁美、符号美、和谐美、对称美、秩序美、统一美上。纵观小学数学领域的一切概念、法则、公式,无不是对客观世界存在的秩序、对称、和谐、统一的美的反映。数学家正是由于对这种真理和美的追求,才促进了数学自身的发展,从计数到总结运算法则,从加法、乘法到减法、除法,从具体数字到用字母表示数,无一不是对数学的简洁、符号、秩序、对称与和谐的追求。教师可利用数学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欣赏、体验、感悟、发现美。譬如,在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事物内在结构的和谐美、秩序美。借此启发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具备这一特点的物体,从而向学生渗透科学美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角落这一观念,增强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美的热情。在学习应用题时,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图意,可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中这些富有秩序的设臵和简洁的美等。因此,数学教学必须挖掘教材深层次的多元教育因素,有意识地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使美的情感得到升华,转变为美的行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个性,达到情感良性循环的目的,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和发展。

四、突出人文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

考试作为测试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理应成为一种“激励、唤醒和鼓舞”的艺术,它给学生带来的应是一种充满感性思考的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一种才识展示与情趣激发交织而成的成功体验。然 而,过去的考试由于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学生活泼的心灵在初级考试时犹如一块拒绝融化的坚冰。如何发挥考试的积极功能,使学生把在传统试题中被知识技能遏制的个性和精神力量释放出来。我认为出卷老师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命制试题时,力求体现人文精神,以鲜活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的心灵。

1、在试题的要求上求新、激趣

例如,每一道题前增加一些激励性提示语,如“只要你积极动脑,认真思考,一定会有收获、一定会成功”;“下面的计算都是你学过的基本计算,只要你细心,一定做得又对又快”;“相信你一定能行”。这些热情亲切的话语,端一颗“儿童心”,用一腔“儿童调”融入一种“儿童味”可以消除学生与考试的隔阂,拉近彼此的距离,极大的诱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

2、试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传统的数学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密难懂的感觉,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在试题选材上,我们教师要充分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由于试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一见钟情,提高考试的兴趣,把考试看做生存的需要。

3、改进考试的方式

传统的考试把学生臵于严格的个人环境中,让学生面对试题孤军作战,扼杀了鲜活的“考性”造成了诸多失落。“动手实践、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教师在命制试题时,适当增加实践操作题,鼓励学生之间合作,允许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合作中的表现,对问题解决所作的贡献也作为评价的内容。总之,我们要把“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融进考试中,考试的正面导向功能必将促进数学教学课程改革绚丽多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

五、营造和谐氛围

基于系统思想“世界不再是一个孤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现象的网络,这些现象本质上是相连接、相互依存的。”同样合作学习也如同生命的网络,各个因素是不孤立存在的,任何一个因素对合作学习的作用都可能导致整个合作学习的成败。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臵身于合作学习中,其前提是必须创设一个安全且自由的氛围,一个和谐、适宜的课堂人文环境。这就要求教师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必须围绕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个中心,使得可能创设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教师更具有亲和力,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可能,合作成为一种需求,师生之间彼此互相欣赏、互相愉悦。对于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大脑思考的独特判断,特别是其中建设性的和创造性的价值意蕴教师能加以珍视,摒弃求全责备,多提建议少做评断,多用寄予真切期待的语言鼓励学生,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的期待而努力发挥潜在的智慧和情意能量。如我讲“平均数”,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如何将许多瓶中不同的水变成每瓶都一样”时,一位学生很兴奋马上站起来说:“把水 全部倒掉。”这时我不但没有责备学生反而和颜悦色的鼓励说:“你的方法真有创意,要是水的总量一点也能不少,你能想出这样好的方法吗?跟你的同学说一说。”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合作学习得以继续进行。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承认并尊重个性在群体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种氛围中一方面均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来表达自我,另一方面可产生无形的力量促使学生愿意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当然,人文精神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不是通过几节课的教学或一时一事的教育就能达到目的的。只有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知识传授与数学的严格训练、言传身教,进行不断的感染和熏陶才能发挥效能。尽管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我们也要锲而不舍地进行下去,把各种人文知识灵活机动的渗透在数学教学之中,是人文素质培养和人文精神教育落实道实处,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6、成果分析与思考

一、营造人文化的教学环境

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注意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生动、愉悦的人文性的集体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使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活动,培养和建立他们的自信心。教师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朋友,和学生一起经历学习过程,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合作交流,共同构建新知,共同感受,共同成长。在这种自由平等的氛围中,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其次,教 师给学生一个充分的人文化空间,容许学生自由活动,容许学生提问、质疑,容许学生指出教师的错误,少一些职责和指令,打破教师的“权威”,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个性发展,这样学生在平等的人际关系中自由地伸展童真。

二、挖掘人文化教学素材

数学教材中充满着人文精神,教师充分挖掘数学教学中的人文素材,对教材做深入研究,消化,提炼,探索人文点进行人文化的教学。在数学课上,教师不仅教数学,还指导孩子做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做到润物无声。这样使孩子们更加热爱生命,富有爱心。

三、创设人文化教学模式

设计人文化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人文化情景,化解教学难点——体验人文化学习,达到教学目的——感悟人文化关怀,构建人文精神,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下的人文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可以促进学生持续、和谐、全面的发展。

5、思考

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渐渐发现,进行人文化的数学教学,给课堂教学活动带来了新的活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师生的精神生命也在健康的成长,使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更大成功,真正发挥数学课的育人功能。经过两年的研究使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步更新,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教学效果亦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对课题的研究还缺乏完整性、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数学课程标准》

3、《小学数学教育》2004年(7、8)

第四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

大班额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课堂的探究

关键词 大班额 农村小学自主合作 有效课堂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倡导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全新的学习方式,作为一名年轻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50名左右的大班额教学中,我大胆尝试,充分肯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助功能,同时通过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等的交往,努力培养学生参与活动、与人合作的现代社会意识。随着实践的不断延续,研究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课堂不是单纯的合作课堂,教学中要多方面的为合作课堂做好铺垫,不然合作课堂会出现诸多问题。

问题一:分组不合理。因为学生人数多,所组的成员,人员结构配给考虑不全面,让一些学生一言堂,一些学生不知道干什么。

问题二:合作交流的时间把握不准,时间长了,学生有时间玩其他的,时间短了,合作探究不够充分,造成课堂热闹了,但教学效果却不佳。

问题三: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年段,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如此让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无谓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还有单一方式方法的刺激,学生逐渐感到厌倦,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问题四: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演得不到位,对学生的评价和指导不到位。有的教师以为合作课堂教学重在于合作,忽略教师的讲解指导评价作用,而把教师当成了一个旁观者,无所事事;有的教师又忙于巡视,参与小组的交流,这样又容易剥夺了学生的讨论。针对以上各个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为合作课堂教学作了以下几点开山铺路。

一、合理分组,科学管理

合作学习一般遵循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活动方式,合作学习的小组对组员个性化差异要求较高,要求性别,技能水平,兴趣倾向和性格特征呈现合理的分布形态,确保组内优势互补和技能均衡。一般新接一个班,我就要在一两周之内摸清学生的特点,先把班里的学生归归类,如优势股的,潜力股的,走低股的;性格内向的,外向的;纪律方面谁能管理人,谁的自控能力强,谁需别人管理等,然后着手分组,一般每组4到6人,组里都配有能理事的组长,有优势股的,有潜力股的,走低股等。同时要给组里的成员进行分工,组长的任务是给组员分工,召集组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时谁记录,谁发言,谁控制噪音,谁来展示汇报(组内人员要轮流)等。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文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前,教师要提出要求,合作的任务,再让学生自主学习,其实是为了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接着由各组派员向全班汇报展示,通过充分的交流,教师要指导总结,达成共识。当然,这样的课教师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

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如上进行一年级“5的组成”的教学,我从一根枝条引出5片叶子,一根枝条有5个苹果,然后让学生先观察2分钟,接着小组合作讨论“5”的组成,通过合作讨论,找出本组的共同点,再在全班生生,师生的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加深印象。

三、合理的利用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既关注个体的评价,又关注整体的评价。大班合作学习的评价以小组整体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我在每堂课或某一学习内容结束后,对学习小组的目标掌握情况及时做出评定,定期(一般每周一次)对学习小组评定汇总,做出综合性评价,区分为三星组(★★★)、二星组(★★)、一星组(★)不同等次,并给予三星组一定的精神奖励,如小奖状、上合作学习表扬栏等。让更多的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与支持,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将小组、个人成绩紧密联接起来,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却又会忽略学生个体的发展。小组合作是建立在个人努力之上的,是有共同愿景下的一种合作。在评价整体的同时也要考虑个体的发展,如三星级的组每一组员均可获得相同奖励,对表现好的个人可以经常性地发给一些小奖励,如发放合作星,满十颗星可以得到一个合作果。一般组的每一组员均不能获得奖励,其目的在于促使“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氛围形成,从而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达到碰撞、对接、融洽、升华的较高境界。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会听,学生在课堂上闹哄哄,是因为学生兴奋而无节制的说话,因此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要相互尊重,学会倾听;倾听他人的意见,就是尊重他人。发言做到有序,不要“比高音”不乱插嘴。同时,也要告诉学生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必备素质。同时我还作几项尝试:如“刚才这位同学说了什么”、“你能帮他补充吗”、“听讲课找错误”等有益的“听”的学习活动。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中把合作学习搞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学会交流与合作。

会看,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要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如教学一年级“5”的组成“的,我摆了5根小木棒,让学生观察并讨论“5”的组成。

会想,早在1927年,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提出,“凡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教师就要给创设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给足够的时间去想,多鼓励学生,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会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会说,才能促进“听、看、想”,才能实现课堂的合作。教学中,要给学生说的机会:如解说题目意思,看情境图说,给题目加条件说,说说生活中的数学等。对于少说和不想的学生要创作机会逼他们说,如开火车说,小组汇报轮流说,每天轮流说新闻等。

虽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在这一门艺术中我努力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让生生,师生合作快乐和谐,使得所教班级都得到很好的发展,数学学习不在艰难,不再枯燥乏味,走进班级,每一面墙都是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学生会围着老师问问题,讨论问题,差生也基本消除了。这是自主合作课堂所带来的。

参考文献

1、刘棠师,孙建锋,吉春亚;合作学习及其实施策略;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10期

2、陈一璐;小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探究 ;小学教学参考2009年4期

3、黄佳治;关注学生 重视评价;小学教学参考;2009年9期

第五篇: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研究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

长子四中

陈淑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有意义,极具挑战性的,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多种多样,才能满足学生多样性的学习需求。特别是目前这种知识爆炸与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创新人才所占的比例与社会发展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探索、合作、创新等热点问题也就应运而生了。

我校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现行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结合新的时期《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拟定各年级在“加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方面所要达到的各种要求。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实验,不断总结经验,发挥效益,形成系列,充分体现课题的研究价值。

3、立足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三个特点,加强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模式的探讨。

4、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5、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强化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把数学教学过程优化为“学生研究数学、交流数学”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测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尤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结合这些特定情况,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能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我校数学教学工作以此为指导思想,不断提升数学教学理念,注重对课题的研究实验,推进我校数学教学工作的快速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课题实验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基础性原则。加强数学基础教学强化基本功练习,为实验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坚实的基础。

(2)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主要起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研究过程。

(3)合作性原则。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探讨式交流”也好,“互补式交流”也好,“反驳式交流”也好,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合作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循序性原则。尊重实际情况,正确面对学生个体的差异,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在课题方案实施过程中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不急不躁、耐心引导。

(5)开放型原则。从选择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坚持开放性原则,拓展学生思维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尽情发挥的可能性。

(6)实践性原则。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实践出真知”的内涵,在探讨和交流中,提高学习能力,丰富学生学习的情感。

(7)全位性原则。拓宽数学学习的范畴,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以课外活动为展示舞台,以社会实践为全新领域,综合学校、社会等诸多方面,全方位体现课题研究带来的优越性。

(8)全程性原则。实验伊始便树立加强全程管理的观念。无论是过程、评估、总结,甚至细化到每一个环节都要体现“管理出效益”的科学论断。做到自始至终,以研究、实验为任务,以规范全程管理为要求,保证课题研究结出丰硕的果实。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定义

1、以《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为主要依据,兼顾我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有关“加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具体要求。

2、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体系,挖掘教材中有探究价值的因素。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并推广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喜悦。

4、积极开展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主的班会活动,提高学生的品味。

5、全面引进自主探索性学习、目标明确性学习、合作交流性学习、成果展示性学习等,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切实深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数学课外活动的探索。

6、进行学生评价的改革。摒弃以往纯粹以试卷反馈为标准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做法,充实一些科学的评价方式,即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自信心的养成;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意识的形成;关注学生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形式,以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学习相关理论和专著,更新思想,提升研究的理念。

2、尝试法。向学生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思想去研究,作简单的尝试。

3、调查法。在尝试的基础上,我注意调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的困难,在思维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

4、典型法。树立全班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面的典型,能以点带面,促进全班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特色。

5、检查法。定期对学生进行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分析实验的效果。

6、观察法。以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组织观摩。研讨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及方案的进展情况。

7、总结法。通过阶段性总结,调整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成果,撰写专题论文和《主课题报告》,总结经验,推广先进的做法。

六、课题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1、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首先成立课题组,形成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责任人,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启动阶段:

主要内容: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必要性(相关理论和实践)。

主要方式:专题报告、自学讨论等。

通过本阶段工作,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全体教师明白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操作定义和实施方法。

3、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按要求、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方案,并不断总结、调整。

4、课题研究的中期小结阶段

以子课题的交流为主,完成中期报告,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5、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阶段

进一步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力争我校数学教学形成特色。

6、课题研究总结阶段

收集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完成子课题论文;完成主课题报告。

七、研究结果及讨论分析

(一)通过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初步形成先自主探索,再合作交流的学习操作体系。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三个“形成”:

1、形成学生学习新知时先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

2、形成学生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特色。

3、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研究、实践促进了我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研究数学交流数学提升到新的高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通过摸索、实践、反复总结,我校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特点:

1、引导自学发现式学习。

2、倡导合作学习发挥集体力量。

3、探索多样化学习方式。

(二)通过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我们要求教师能给学生最多的思考、动手、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起到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这样,促进了在数学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尤其给教师作出了更为科学的定位。

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同时,我们致力于突出师生关系的四个特征:教育性、相互性、平等性、发展性。科学合理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进一步得以体现,既促进教者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提高,也使得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更趋于和谐、和谐。为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终身思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加大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力度。

素质教育一直是我校数学教学中强调的重点,在课题研究 的这几年中,老师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明确意识到素质教育对于一个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以“自主探索新知,合作交流学习”为主要模式,学生的素质在教学中逐渐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也更坚定了教师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

(四)通过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 的研究与实践,收获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从事课题研究的几年中,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教学业务能力得以增强,教科研品味得以提升,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课后专题研究更上了一个层次,教师们都能勤于笔耕,近年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等评比中屡获佳绩,学生竞赛也有所突破: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1、如何进一步完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我校数学教学的特色。

2、如何把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到每一节数学课堂上。

3、在课题研究不断深化和总结的同时,如何提高我个人的理论水平,促进实际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仍是我今后继续努力的工作重点。

下载新课程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序列化教学实验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序列化教学实验研究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研究 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镇腰庄小学 ****  课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教学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特别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而应用题教学是重中之重,它综合了......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研究结题报告 镇安教研室镇安柴坪中学 内容摘要 对于化学实验,更新实验思路,改变过去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的意识,让实验能在学习中创新。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2009年4月,我申报并批准了《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研究。旨在彻底改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千人一面、缺乏个性表......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数学学科课一样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核心。它以学生发展为基点,考虑到数学......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 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数学学科课一样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核心。它以学生发展为基点,考虑到数学学......

    实验结题报告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包钢十八小课题研究组 【内容提要】: 随着信息技术步入学校和家庭,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小学数学开放性教学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开放性教学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开放性教学方式是针对封闭性教学方式来讲的,是一种鼓励小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以小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开放性体现在:开放的空间、开放的......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发展已步入高科技、信息化时代,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能应对各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