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多媒体手段使用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多媒体手段使用的研究》结题报告
四皓镇代塬小学
赵亚荣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多媒体教学融图、文、声于一体,生动活泼形象,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我校作为一所多媒体应用技术研究比较早的农村小学,特别是2008年9月份以后,我校教师积极在多媒体教室组织教学。作为数学学科这一板块,同志们能够坚持从网络上下载或者自制课件,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我校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但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堂眼花缭乱的公开课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实际上花费了老师巨大的精力,上一堂课就像打一场仗似的,要准备好多课件,图片,很麻烦。而且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看上去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实际上学生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师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电灌,成了名副其实的电脑操作员。一堂课的节奏很快,由于要按课件来上,所以教师只能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来不得半点马虎。大量的课件占用了师生的时间,所以课堂上总能听到老师说:“看谁做题速度最快!”这一类的话,其实,大部分学生还正在思考,被老师这么一说,只好不懂装懂,听别人说出答案,课堂上有时成了优等生的阵地,大部分学生丧失了发言权。
这种情况的出现,和目前一些人的认识分不开:只有使用多媒体的课,才是一节有水平的课。这种思想观念导致一些教师在公开课中,没有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内容的需要,优化教学等实际出发,而是为了跟上时代的潮流,满足虚荣心,想方设法把多媒体引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如有的数学课从开始到结束,每个教学环节都使用多媒体,甚至以屏幕代替黑板,以画面代替实物,以多媒体展示代替学生的操作活动,结果搞得学生眼花缭乱,教师手忙脚乱,使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不但没有发挥出来,教学反而从传统的“人灌”变成现在的“电灌”场面,教师成了计算机的操作员。
多媒体教学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显示出它独特的优势,但在使用多媒体时,必须要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巨大功能,让学生更有效地体验数学。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深入开展,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正在给教育教学带来深刻的变化。如何在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从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己经越来越引人关注。“多媒体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已经普遍被接受,留心观察课堂,我们发现信息技术在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明明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结果却被课件的模拟演示所代替;明明是需要学生通过文本描述来实现自我想象、联想、体验与感悟的,却被老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同化到一种认知与体验上去。
思考一:多媒体可以创设出符合教学主题的学习情境,创设出为理解主题所需要的,但又是学生所欠缺的经验情境,展示事物的内部结构,相互联系和发展过程,把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收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教学效果。但多媒体的地位只是“辅助”,而不是“代替”。不能以此来盲目地代替其它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更不能代替教师所特有的教育功能。多媒体 具有强大的功能,但幻灯、实物投影、操作、演示等在教学中也各具优点。因此,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才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若两种媒体在实现某教学目标功能一致时,要选择价格较低、方便实用的那种媒体。
思考二:任何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多媒体仅仅是为优化教学过程而采用的一种手段,教师才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多媒体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件的制作除了追求直观和生动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的主动发展,多媒体必须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服务。当多媒体的设计与课堂教学不相符合时,教师应果断地调节教学环节,不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
思考三:教师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首先要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关键性的问题,很难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件的制作上。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不在于开发软件上,而是如何应用现有的软件,并能根据实际需要,快速、方便地进行调整或修改,使资源得以共享,减少资源的浪费,把多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各级各类的评比课和课件的评比中,应该引导课件制作向着操作性和应用性方向发展,促进课件的推广与使用。我们期待着早日转变多媒体是公开课装饰品的局面,让多媒体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均能享受现代科学的成果。
三、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研究目标:
(1)根据教学实际恰当使用多媒体;
(2)制作的课件切实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对象:代塬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
在研究内容上,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确立了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如何使用好多媒体教学?
2、改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多媒体使用效果的途径有哪些? 方法主要采用(1)行动研究法。(2)调查研究法。(3)经验总结法等。在研究的过程中,为提高我校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和水平,我们利用每周三上午一节数学公开课教学,每周三下午业务学习时间,专门就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问题做以分析研究,通过收集信息,学习经验,分析原因,付诸实践,反思总结,最终形成经验成果。具体过程如下:
(一)对学生上多媒体课后的情况调查
对班级学生上多媒体课后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5份,回收调查问卷75份。其问卷设置的主要调查内容有:
1、你喜欢上多媒体课吗?()
A.喜欢
B.不喜欢
C.谈不上喜欢和不喜欢
2、你认为上多媒体课能提高数学能力吗? …………………()A.能 B.一般,和在教室上课没两样 C.不知道
3、你上完课后会做数学作业吗?…………()A.不会做
B.会做
C.似是而非
4、对于上课模式,你想让老师怎样做?………………………………()A.就在教室上。B.看课件,热热闹闹上。C。老师爱咋上就咋上,随便。
5、在上多媒体课时,你一般:……………………………()A、仔细听,积极发言。B、看热闹,光看课件,不动脑。C、不想听,很无聊。
6、你的数学老师,平时怎样做:………………………………()A、只是上观摩课时用课件。B、能坚持经常用。C、有时用有时不用。
7、公开课上,老师提问题,让哪些同学回答? A、提问学习好的。B、不管学习好坏,给同样的机会。C、上课面向全体学生。
通过对班级全部学生的综合调查,其基本结果为:(1)喜欢上多媒体课的学生占95%,不喜欢上多媒体课的学生占5%;(2)认为上多媒体课能提高数学能力的学生占60%,一般,和在教室上课没两样占40%;(3)认为上课模式应该看课件,热热闹闹上占85%,就在教室上占15%;(4)上完课后完会做作业的的占80%,不会做的占20%;(5)上多媒体课时仔细听,积极发言的占50%,看热闹,光看课件,不动脑50%。(6)数学老师只是上观摩课时用课件占80%,能坚持经常用占20%。(7)老师提问题只提问学习好的占70%,不管学习好坏,给同样的机会占30%。从调查结果看,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上媒体课的,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而且课堂上老师不能做到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二)剖析出现以上问题,大致原因:
1.重结果,轻知识的产生过程。部分教师完全把电脑当作活动的黑板,把现成的结论投映到屏幕上,甚至把所有的内容都投影到屏幕上,没有真正揭示知识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缺少感知、理解、记忆、训练的过程。
2.重机器,轻学生。部分教学内容,过分依赖多媒体,僵化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忽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使教师成为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和思考的观众,忘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重形式,轻实效。小学生容易对未知事物产生较强的兴趣,但自控力不强,注意力较易分散,兴趣难以持久。但部分教师一节课从头到尾都在使用多媒体,以“教师为中心”,让电脑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多媒体为了使用而使用,贪图播放形式,因而大部分学生被屏幕上的精美图像、精彩动画所吸引,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使教学效果甚微。
(三)探索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如何使用好多媒体教学的对策
1、处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好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等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例如把几句话的结语板书在黑板上,不一定比用幻灯片效果差。在讲复习课的时候,可利用多媒体的大容量特点提高教学效率,但也要注意穿插传统教学手段,如中间的停顿,辅助解释,让学生把要点记下来,或者,事先把需要学生做笔记的知道打印出来,课后发给每一个学生等等,这样做就更能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2、处理好多媒体与板书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板书两者都具有益智增趣的功能,在强调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板书是不能抛弃的,科学地板书能充分协调师生互动,使小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启迪保持一致,深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使一节课的知识体系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在现在的教学中,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丢弃了粉笔和黑板,使精美的文字板书被机械的屏幕画面替代,且“板书”的内容在屏幕上一晃而过,学生头脑中无深刻印象,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会收到好效果的。例如一些数学符号的书写、图形图像的画法等一些基本技能的示范就不宜使用多媒体代替。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适当运用多媒体与板书,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达到和谐统一,追求最佳效果
3、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变辅教为辅学。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应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老师的思维方式。所以,编制课件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水平,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做到内容表达清楚准确,难易适当,趣味性强,问题的提出、回答及反馈易为学生接受,视觉、听觉要合理搭配,声音和画面要精选,小学多媒体教学也不应理解为全堂多媒体演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知识的反馈环节,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让小学生在动中探索知识。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就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动手操作的部分。可以在课的最后出示了16个苹果,要求学生取出所有苹果的1/2,学生踊跃举手,可以多让一些学生上台在电脑上操作。再要求取出剩下苹果的1/2。经过比较,学生发现,虽然都是取出1/2,但是取出的个数不同,难点就解决了。因为这个操作是学生自己动手的,学生很容易形成单位“1”这个概念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燃起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使那些平时不爱学习的小学生,也喜欢上了数学。这样把教学和多媒体紧密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现代化。
4.处理好教学内容与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一种形式,只有教学内容才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要不要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用在什么地方,达到什么目的。只有这样,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保持一致。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上,一方面,要考虑教学内容优化设计,另一方面,在表现形式上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只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的形式上,结果是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实效则平平。多媒体课件需要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但不能单纯地为艺术而艺术,仅仅停留于作表面文章。只有充实的内容与完善的外在形式的有机结合,才以真正达到传授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善教学环境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
1、初步找到了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并探索出提高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的措施方法,进一步研究改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多媒体使用效果的途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误区之一:重视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忽视其它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立足点应是“辅助”。虽然电脑辅助教学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代表,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它媒体手段和教学方式已经过时或无效,许多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仍然必不可少。恰当地使用现代媒体,能促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产生积极影响。
改善途径:以合适为主,做到画龙点睛。
虽然信息技术对于数学教学实践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但我们又要注意它的工具本质,它只是服务于教学的一种直观手段,切不可喧宾夺主、生搬硬套,并不是越多越好,更不能因而代替教具、学具、磁带、投影等教学手段,它们既有本身的优势,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都不是万能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需要,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例如,几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课前可让学生收集身边的立体或平面图形,课中让学生通过实物的摸、看、观察来感知;复习课中的整理和复习,可让学生自主整理。因此,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它,又不能完全依赖它,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及教材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其各自独特的作用,扬长补短,适当选择,不可为新而新。一堂课的精彩不在于课件制作的精致,而是各种教学手段使用得是否得当。因此,我们在钻研教材时,要考虑诸多因素,哪些地方能借助于多媒体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该好好使用,哪些地方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能得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那么,我们就该舍得放弃,做到为优化课程教学目标服务。
误区之二: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忽视处理技术与课程的关系。
课程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多媒体技术是工具,是为课程及学科教学服务的,决不能本末倒置,不能为了表现技术水平而使用技术,技术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内容,而不是展现技术,显示实力。技术只有为教学内容更好地展现,两者才能相得益彰,创造出一流的教学效果。有的课件制作费时、费力,但最后的实用价值却不大;有的课件不但没有达到辅助教学的效果,反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甚至代了学生的有效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例如:《对称图形》一课教学中,“动手做一做”板块把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但对于剪刀的动画既是精彩的“表演”,又是画蛇添足,教师完全可以用一把真实的剪刀进行演示,何必费力调用Flash动画;《认识图形》中,教师将身边垂手可得的文具盒、笔筒和球等一股脑儿搬上屏幕。改善途径:以课程为本,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
多媒体辅助教学虽能实现一些现实中无法完成的任务,但有的过程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活动中体验,这些都是计算要帮不来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毕竟是工具,必须为我所用。把握好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师不仅要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而且要根据学科教学特点,制定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科学、精当地选用教育资源,还要注重学生的学,采用多样化、综合化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为不同认知水平、不同认知风格、不同发展需要的学生创设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学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误区之三: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
将静态置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使语言难以表达的抽象概念变为具体形象,或完成解决现实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和问题的辅助教学,是目前使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模式。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多,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少。课件中的内容不加选择、一点不漏地一一点击逐一展现,是多媒体运用中极易出现的现象,这样的话教师就成了播放员和讲解员,课程自然也不会具有艺术 性。这样就忽视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如:五年级的《圆的周长》一课,教师把多媒体课件当成了电子黑板,出示问题情境,展示有哪些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测量方法,在小组内测量出结果,说说有什么发现,再由课件依次出示圆周率的概念,求圆周长的方法,例题,最后做练习。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课件中用Flash动画做出测量圆周长的几种方法,充分发挥电脑的“静”变“动”的特点,但教师在交互性上运用得并不好,简单过多地用“下一步”按钮控制教学,对教学进程的严格规定、问题答案和图形特征的逐条揭示,让教师的教学变得轻松,却有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改善途径:以人为本,处理好人与技术的关系。
简单地把书本搬上屏幕,只是为课件而用,为教师而用;而真正的好的辅助教学应是为教学而用,为学生而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课程的使用最终服务对象是人,是学生,而学生的能力,认知风格,生活经验存在个别差异,发展需求也是多样化的。那种完全用课件的演示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活动,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演示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的做法是不妥的。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也是思维发展过中的“飞跃”、“质变”。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生成状态自始自终是我们关注点和着眼点,教学的进程,课件内容的呈现始终应围绕他们的需求进行及时调控,而不能被预设的某种“电子教案”所羁绊,人机交流不能简单取代人际间的互动。
例如:《圆的周长》一课的教学,教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和网页学件,将圆周率和圆周长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制作成两个单独板块的学件,让学生分组自由选择研究的顺序。可以先研究圆周率,再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也可以相反或两组内容同时进行,然后再集中检查和反馈各组研究情况,最后共同得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其实,与传统教学相比,在网络环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突出了,但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被削弱。
误区之四:重视形象思维,忽视抽象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如果教师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将书中的图例,由静态转变动态,用计算机进行演示,学生们就能随着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但是过多地使用电脑,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又不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思维形式的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低年级小学生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中、高年纪的小学生应逐步学会区分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当然这也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
比如说在六年级《圆柱的体积》一课中,圆柱的体积的推导过程,教师通过Flash工具软件制作动画,在屏幕上显示将一个圆柱等分成若干份后,转化成一个长方体的情境,有的教师认为这一环节实现了传统教学难以模拟的虚拟过程,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有效地突破了演示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通过观察过程易于理解。但也正是这一环节剥夺了学生对于极限思想的领悟机会。多媒体动画带来的是形象直观,而数学则要求严格 的逻辑与抽象的思维。六年级的学生应该培养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改善途径:以学为本,把握好用和不用的关系。
使用计算机技术,直观地演示出图形的变化和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克服认知障碍,培养空间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切都形象化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就可能下降,而数学又是一门特别需要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科,抽象思维能力的削弱不利于数学的再学习。固然传统教学偏重逻辑能力培养的认知构建有一定的局限性,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学生形象思维的优势和学习潜力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生命力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既训练使用右脑,又注重开发左脑,一定要注意如何恰到好处地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必须注意不能让电教媒体挤占学生的探索、分析、思考的时,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2、经过近一年的课题研究,运用以上措施方法对我校数学学科多媒体教学产生的效果:
(1)学生对于上多媒体课的兴趣正逐步增强。在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中,我和课题组的几位老师逐步改善了数学教学的模式,坚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充分利用挂图、教具和教学光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逐步增强。我校在近年来镇统考中,三至六年级的数学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优秀学生占到班级的百分之八十。
(3)运用多媒体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思维能力和解题思路与以前大大不同。
(4)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增强了,科研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给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对本课题研究,我们数学组成员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对很多教育理念有了新的理解。通过读教育专著、教育理论书籍、撰写课题研修记录、写读书笔记,大家的教育思想转变了,教学的能力提高了,撰写论文时也有依据了,自身的素质获得了提升。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让我意识到,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已在不少数学课堂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绚丽的多媒体技术已经让老师迷醉其中,忘记了教育的本源。反思多媒体教学运用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做到:
1.找准多媒体的作用点,避免“装饰”的误区
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披着运用“多媒体”的外衣,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仍旧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换汤不换药”的装饰效果,只不过是掩耳盗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明确“用多媒体技术干什么”,找准多媒体的最佳作用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把握多媒体的使用时机,避免“满堂灌”的误区
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多媒体技术的快节奏、高效率,把整堂课教学内容和板书都储存在电脑中,教学时只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多媒体成了“电子黑板”,教师成了“机器操作者”,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效的“机灌”。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初衷何在?这样“满堂灌”的教学效果会“高效”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多媒体的使 用时机,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大功效。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避免“展示”的误区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为追求多媒体技术的快节奏、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课件过多展示的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像、音乐、动画,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精彩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忽视这些画面、音乐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快节奏的教学频率,使学生的学习节奏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课堂得益的是少数学生,荒废的却是绝大部分。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是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4.根据学科特点灵活使用多媒体技术,避免“形象”的误区
在部分公开课、观摩课中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所有环节都是由多媒体技术来展现,通过动画、实验演示等手段,使数学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降低教学难度,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那么,小学数学这门特别需要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科,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又从何谈起?教师应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5.及时处理各教学因素间的关系,避免“低效”的误区 现在的“多媒体风”,使教师在教学中过重的追求使用多媒体技术,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多媒体,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小黑板完全能够实现的。这种“杀鸡用牛刀”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正如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所说:如果两件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即著名的施兰姆公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及时处理各教学因素间的关系,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提高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益。
综上所述,虽然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中存在一些的问题,原因也很多,但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大势所趋。我们只有迎难而上,不断探索、研究,注重实效,优化整合,努力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用最新、最好的教学手段教育学生,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地发挥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参考文献:
《多媒体与数学教学》
《新课标小学数学中的多媒体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策略的研究》
附件:
《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中运用的误区及思考》 《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之我见》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多媒体手段使用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负责人:赵亚荣
成员:韩运锋
袁正平
陈
园
洛南县四皓镇代塬小学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能力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龙门中心小学
数学教研组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并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得到充分发展。”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任何年龄的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龙门中心小学是灵台县一所最偏远的农村学校,五、六年级学生来自七村六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使得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知识的能力差距很大。因而,我校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必然显得死板、机械、沉闷,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脚踏西瓜皮,练到哪里算哪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得不到主动的发展;也没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这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能力的研究”这一小课题的研究,正是探索如何通过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的要求并给予切实指导的研究,也是为好落实和实施《数学课程标准》,推动我校小学数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我校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论文的撰写。
2、探索并形成我校小学数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理念和应用性理论,形成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练习题组的设计能力、更加有效地发挥数学练习在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方面的知识能力。
3、通过实验: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参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
4、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练习在评定检测学生数学成绩方面的评价功能,以及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阶段:搜集资料,实践,阶段性小结。(2011年4月至2011
年12月)
(1)制定课题方案与申报工作。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2)成立课题小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做好成员分工。
(3)建立学习交流信息的制度,组织学习理论,收集有关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完成阶段性实验报告及相关资料(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
(1)确定发展目标。培训参与研究的人员,边研究边积累资料,定时交流研讨,做好阶段小结。
(2)通过和实验教师的共同研究,撰写实验方案。(3)前测,调查问卷
(一)。
(4)开展评价活动、验证实验方案。
(5)注意资料收集归档。
(6)后测,调查问卷
(二)。
(7)积累实验案例,分析实验效果。(8)初步评选优秀案例及论文。
第三阶段:解题能力研究阶段(2012年5月至2012年7月)
(1)按计划完成实验任务。
(2)分析研究过程,整理研究资料。
(3)指导参与课题的教师进行实验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研究研究报告及相关教学论文,优秀研究案例等,总结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和问卷法为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抽样法、观察法、数学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地实施。
1、抽样法: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按一定的方式从各个年级中选取两个班做样本,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将这一部分调查研究的结果推论到总体上去,从而得出总的结论。为课题的研究作一个全面了解。
2、问卷法: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一套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而收集资料。在实施阶段之前和实施阶段之后各设计一套问卷,为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提供有效的数据。
3、观察法:根据研究课题,有选择地针对学困生课堂练习的各种情况,采取研究者或凭自己的感官,并借助于其他摄像、照片等,注视课题研究的现象,探寻课题研究的本质的方法。
4、数学法: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综合,找出一些课题研究在数量上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及时总结、修改、不断完善,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
四、研究的结果
(一)构成了四种开放式教学模式
经过及近一年的研究中,我们总结概括了由以下4种教学方法所构成的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
1、激励评价式教学:
“激励评价式”是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提出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不是无目的、无计划的任其发展,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上落脚,它离不开情感激励与动力的维持。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促进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评价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内容为: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应用—自我评价—体验成功。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它可以是故事情景,也可以是生活情景,还可以是实践操作情景等等。但它们达到的目的则是一样的,那就是通过情景的展示,引发出一个需要大家共同探究的问题。
(2)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问题的提出或者说矛盾的出现,都应该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面对问题寻找对策、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为后面的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合作交流,为学生搭建互助合作的平台。我们倡导具有实际意义的合作,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人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解决独立探索中的困惑,还可以培养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4)拓展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主要是应用已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包含内化知识、实际应用、加深联系三部分。
(5)自我评价,体验成功。我们提倡教师把激励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贯穿课堂始终,目的是让学生建立自信,同时也养成自我
反思的良好习惯。
2、情景导入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来源于实验教师冯平的研究成果,她自开展开放式课题研究以来,课堂教学逐渐形成“和谐、开放、自主、合作”的氛围。教学中,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参与中“做”和“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解决问题中,采取了各自为“战”和“分组合作”相结合;注重“问题生成”和“问题解决”,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即教师创设一个学习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取学习材料或信息,产生问题,通过筛选问题产生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索,通过交流讨论,从而形成结论,因为是小组讨论的结果,反馈的信息可能会是若干种,那么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具体的又分为一些小的模块:
(1)实验探究式教学: 以实验为主创设情景;
(2)模拟实践式教学:即把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在课堂小天地模拟再现,让学生参与实践探究的情景;
(3)课外活动式教学: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其走进校园,走出校园。通过参与调查、收集数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情景创设。(4)自主拓展式教学: 根据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项目去探究的情景创设。
四种方法在开放式的数学教学中,即可以彼此独立进行,又可以根据需要穿插交互运用。
3、互动活动式教学:
数学教学活动化,是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指教学双方在课堂上通过开展有实际意义的数学活动,或者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活动来开展学习,其目的就是通过活动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具体做法是:(1)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引入。(2)以“再现生活,发现数学问题”的活动过渡。(3)以“模拟生活原形,解决生活问题”的活动发展。(4)以“品味生活,享受数学乐趣”的活动延伸。我校教师马小娟参加全县教学评赛,获得了三等奖,就是采用的这种教学模式。
4、自主参与式教学
自主参与式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而有意的参与学习活动之中,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探究的意识、自我反思的意识。这一教学模式我们多数用于单元或整册书本的整理与复习,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教学前动员。即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的重难点、学习目标以及学生公认的“困惑”,大致设想复习预案,让学生基本了解教师的意图和要求,便于学生参与教学时对自己的设想有一个大致的方向。(2)分组准备“抽签” 交流。即教学准备中,把学生分为四至八个学习小组,给出一定的时间,各小组进行精心准备。教师有意提醒要“抽签”交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3)教学活动的开展。指导学生资源共享,因为是分组,教学形式
肯定会多样化,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很高,那么在交流中,教师便有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在让他们过把教师瘾的同时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4)教后反思。这一内容不仅仅是互动式评价那么简单,而是要对学生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集体参与作一个高度的总结,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作一个点拨,取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自主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比较认可,实验教师都感到效果比较理想。郑丽丽老师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执教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参加灵台县教师教学评赛,获优秀奖。
(二)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显著得到提高
1、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浓厚
我校中高年级的学生是我们开展课题实验以来最大的受益者。通过开放教学内容、时空、评价、方式,形成了一定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了爱学习、爱思考、爱提问的良好习惯。与以前的学生相比,他们不断会学习,还爱学习了。
2、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我们从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成果中发现,他们的创新能力真正增强了。由于学生爱学数学了、乐学数学了,他们的数学学习领域就更宽阔了:一本本的数学日记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数学是现实的、鲜活的;一篇篇的数学摘抄让孩子们体验到了课堂外的数学也精彩;一幅幅漂亮的数学剪贴小报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发展
通过开展教学研究,每个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成熟与发展,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体验到了生命的意义和职业的幸福;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倡导团队精神,注重集体智慧,因此教师个体之间协同一致、相互配合、互相支持,优秀、高效的学习型团队正在不断形成,参与实验的教师个体充满激情的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反思,实现了自我超越,让课题组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三篇:《多媒体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多媒体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瓜州县三道沟中学 理科组
《多媒体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于2010年3月申报立项,至今,已历时一年有余时间。一年多来,课题实验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中,按照实验方案如期有序地进行了实施,各阶段的实验工作均已完成。为此,特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结题,现将课题实验情况报告如下:
一、本课题的提出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此,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应尽最大可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多媒体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和必要补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方式。在教学中应用媒体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不少教师在多媒体的制作中走不少的弯路,在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手忙脚乱。本课题主要为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决定着数学学科教育目标的
实现,决定着学生数学成绩的优劣,针对瓜州县三道沟镇初级中学学生实际,特提出“《多媒体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基于上述的认识以及本课题首期研究所总结的经验成果,确立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呈现过程,突出重点、难点,揭示规律、拓展内容、发展学生思维,扩充信息、增大容量、提高效率。
2.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3.构建一套适合本校特色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一般模式 研究方法:
1、课件制作方法及网络应用研究。
2、三型课教学展示。
3、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
4、经验交流及论文撰写。
三、现状和条件分析
对于多媒体在农村数学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所以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
以其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强大的教学交互功能、可无限扩展的知识信息链接和方便自由的自主性学习特性,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数学这门课程,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学生学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本课题从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具有的优点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四、本课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第一,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应使学生具有一种内涵丰富的阅读能力,除了语言能力,包括对图像和动态过程的感觉、分析与处理能力、解释与评价残缺的信息和社会文化情境的能力。满足兴趣、情感方面的需要,激发求知欲。其中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研讨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数学素养与信息素养。
第二,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批判和反思能力,并能对“人工智能”与“技术的信息加工”的关系进行探讨,对技术发展给自身和社会的影响进行讨论,能够评价出媒体环境下的真实与虚拟的价值。
第三,培养学生区分真实与虚拟世界,并进行相应评价,能区分有意义的与无关紧要的信息,区分真实和不可靠的信息。
第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使学生
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并能付诸日常生活实践,能够独立自主学习,自我组织制定和实施学习计划,并能对结果进行自我评价与批判。
五、课题研究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学校课题的制定与申报(2010年3月1日——3月5日)。第二阶段:教师子课题,课题实施计划与方案的制定。(2010年3月6日———3月10日)。
第三阶段:开展课件制作比赛活动,三型课教学及评价活动,经验交流。(2010年3月12日——2010年9月25日)
第四阶段:课题资料整理,经验交流及论文撰写。(2010年6月——9月15日)
第五阶段:课题验收。
六、课题实验反思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研究,使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初步取得成效。在实践过中教师不断发现和探索,获得了不小的收益。
(一)多媒体教学中发现的几个误区
1、找准多媒体的作用点,避免“装饰”的误区 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披着运用“多媒体”的外衣,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仍旧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换汤不换药”的装饰效果,只不过是掩耳盗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明确“用多媒体技术干什么”,找准多媒体的最佳作用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把握多媒体的使用时机,避免“满堂灌”的误区 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多媒体技术的快节奏、高效率,把整堂课教学内容和板书都储存在电脑中,教学时只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多媒体成了“电子黑板”,教师成了“机器操作者”,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效的“机灌”。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初衷何在?这样“满堂灌”的教学效果会“高效”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大功效。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避免“展示”的误区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为追求多媒体技术的快节奏、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课件过多展示的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像、音乐、动画,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精彩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忽视这些画面、音乐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快节奏的教学频率,使学生的学习节奏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课堂得益的是少数学生,荒废的却是绝大部分。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是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4、根据学科特点灵活使用多媒体技术,避免“形象”的误区 在部分公开课、观摩课中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所有环节都是由多媒体技术来展现,通过动画、实验演示等手段,使数学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降低教学难度,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那么,数学这门特别需要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科,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又从何谈起?教师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
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5、及时处理各教学因素间的关系,避免“低效”的误区 现在的“多媒体风”,使教师在教学中过重的追求使用多媒体技术,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多媒体,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小黑板完全能够实现的。这种“杀鸡用牛刀”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正如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所说:如果两件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即著名的施兰姆公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及时处理各教学因素间的关系,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提高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益。
(二)实践过程中的成果
1、优化了教学过程 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降低教学难点、丰富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都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数学概念形象化: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在音、视、声、色、彩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动态地显示出知识的演变过程,让整个知识概念形成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数学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教学难点简单化:多媒体技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通过直观演示,将问题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字表述转化为图形,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教学难点由复杂变为简单,便于学生的学习。(3)教学反馈高效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递和控制过程,如何加强信息反馈,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及时、准确、真实获得学生学习成效反馈,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教学进程自由化: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计算机对话,按着自己的速度学习和练习,遇到难题向计算机求教,使课堂教学“个性化”、教学进程“自由化”,这种辅助教学形式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5)教学过程探索化:建构主义理论和数学知识本身都要求数学教学要创设一种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数学知识的探索情境,使他们身临其境,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的过程,进行思考和探索活动,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发现数学规律,掌握数学知识。
2、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且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初步感受到了多媒体技术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到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方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品质。与此同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1)对课题研究的重新认识:教师一定要参加课题研究,做个研究者。在一线教师的认识中,课题研究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那是专家、学者和能人干的事,普通教师只要做好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感、不能也不想受那累。但自从真正走进了课题实验研究的教师们,开始填写课题申请表时,就不得不迫使自己进入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和研究,在繁忙中挤出时间学习理论,不断的思考和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不断地分析整理、实践反思、总结提升„„如今我们已经完整的经历了一个课题实验研究的过程,大部分课题组成员觉得自己在课题研究中快速的成长和成熟,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导向,遇到问题会自觉的去查找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人的积极主动性被有效的调动起来,真正体会“经历课题研究过程也是我们课题追求的一个目标”。
2、探索并总结了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1)在评价形式上采用多元化,如:生生自评、互评、教师评;(2)在评价手段上,注意有效的激励,如注意情感的投入,能在特定的教学过程中随机捕捉学生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评价;结合学生实际采取一些外显评价(开展评先、评优活动,树立先进典型进行宣传„„)(3)在评价反思内容上: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用真诚的语言去评价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注重使用显性的课堂组织和评价方式。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消除距离,收集评价短语丰富自身评价语言等;注重通过问题的创设来组织课堂教学。
3、实验研究过程中,教师们在课堂实践中写出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并多次上了展示课,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我们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下,通过全体理科组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研究工作一定会不断深入,课题研究中一定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经验,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四篇: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研究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
长子四中
陈淑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有意义,极具挑战性的,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多种多样,才能满足学生多样性的学习需求。特别是目前这种知识爆炸与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创新人才所占的比例与社会发展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探索、合作、创新等热点问题也就应运而生了。
我校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现行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结合新的时期《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拟定各年级在“加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方面所要达到的各种要求。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实验,不断总结经验,发挥效益,形成系列,充分体现课题的研究价值。
3、立足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三个特点,加强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模式的探讨。
4、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5、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强化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把数学教学过程优化为“学生研究数学、交流数学”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测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尤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结合这些特定情况,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能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我校数学教学工作以此为指导思想,不断提升数学教学理念,注重对课题的研究实验,推进我校数学教学工作的快速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课题实验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基础性原则。加强数学基础教学强化基本功练习,为实验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坚实的基础。
(2)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主要起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研究过程。
(3)合作性原则。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探讨式交流”也好,“互补式交流”也好,“反驳式交流”也好,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合作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循序性原则。尊重实际情况,正确面对学生个体的差异,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在课题方案实施过程中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不急不躁、耐心引导。
(5)开放型原则。从选择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坚持开放性原则,拓展学生思维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尽情发挥的可能性。
(6)实践性原则。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实践出真知”的内涵,在探讨和交流中,提高学习能力,丰富学生学习的情感。
(7)全位性原则。拓宽数学学习的范畴,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以课外活动为展示舞台,以社会实践为全新领域,综合学校、社会等诸多方面,全方位体现课题研究带来的优越性。
(8)全程性原则。实验伊始便树立加强全程管理的观念。无论是过程、评估、总结,甚至细化到每一个环节都要体现“管理出效益”的科学论断。做到自始至终,以研究、实验为任务,以规范全程管理为要求,保证课题研究结出丰硕的果实。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定义
1、以《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为主要依据,兼顾我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有关“加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具体要求。
2、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体系,挖掘教材中有探究价值的因素。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并推广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喜悦。
4、积极开展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主的班会活动,提高学生的品味。
5、全面引进自主探索性学习、目标明确性学习、合作交流性学习、成果展示性学习等,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切实深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数学课外活动的探索。
6、进行学生评价的改革。摒弃以往纯粹以试卷反馈为标准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做法,充实一些科学的评价方式,即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自信心的养成;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意识的形成;关注学生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形式,以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学习相关理论和专著,更新思想,提升研究的理念。
2、尝试法。向学生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思想去研究,作简单的尝试。
3、调查法。在尝试的基础上,我注意调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的困难,在思维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
4、典型法。树立全班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面的典型,能以点带面,促进全班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特色。
5、检查法。定期对学生进行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分析实验的效果。
6、观察法。以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组织观摩。研讨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及方案的进展情况。
7、总结法。通过阶段性总结,调整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成果,撰写专题论文和《主课题报告》,总结经验,推广先进的做法。
六、课题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1、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首先成立课题组,形成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责任人,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启动阶段:
主要内容: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必要性(相关理论和实践)。
主要方式:专题报告、自学讨论等。
通过本阶段工作,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全体教师明白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操作定义和实施方法。
3、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按要求、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方案,并不断总结、调整。
4、课题研究的中期小结阶段
以子课题的交流为主,完成中期报告,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5、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阶段
进一步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力争我校数学教学形成特色。
6、课题研究总结阶段
收集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完成子课题论文;完成主课题报告。
七、研究结果及讨论分析
(一)通过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初步形成先自主探索,再合作交流的学习操作体系。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三个“形成”:
1、形成学生学习新知时先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
2、形成学生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特色。
3、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研究、实践促进了我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研究数学交流数学提升到新的高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通过摸索、实践、反复总结,我校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特点:
1、引导自学发现式学习。
2、倡导合作学习发挥集体力量。
3、探索多样化学习方式。
(二)通过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我们要求教师能给学生最多的思考、动手、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起到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这样,促进了在数学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尤其给教师作出了更为科学的定位。
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同时,我们致力于突出师生关系的四个特征:教育性、相互性、平等性、发展性。科学合理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进一步得以体现,既促进教者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提高,也使得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更趋于和谐、和谐。为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终身思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加大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力度。
素质教育一直是我校数学教学中强调的重点,在课题研究 的这几年中,老师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明确意识到素质教育对于一个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以“自主探索新知,合作交流学习”为主要模式,学生的素质在教学中逐渐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也更坚定了教师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
(四)通过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 的研究与实践,收获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从事课题研究的几年中,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教学业务能力得以增强,教科研品味得以提升,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课后专题研究更上了一个层次,教师们都能勤于笔耕,近年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等评比中屡获佳绩,学生竞赛也有所突破: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1、如何进一步完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我校数学教学的特色。
2、如何把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到每一节数学课堂上。
3、在课题研究不断深化和总结的同时,如何提高我个人的理论水平,促进实际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仍是我今后继续努力的工作重点。
第五篇:小学数学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结题报告
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以数学学科课一样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核心。它以学生发展为基点,考虑到数学学科知识基础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数学活动,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 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 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程基本上是学科本位主义课程,以致于给人一种错觉,认为唯有数学学科课程才是最科学的趋向,不少教师对数学活动课感到茫然,存在着认识上的“盲区”,实践中感到棘手的问题很多。为此,我们选择了“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这一课题,试图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上好数学活动课,提高学生素质。
课题组把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划分五个方面:⑴生活中的数学;⑵生产中的数学;⑶科学技术中的数学;⑷与各学科相关的数学;⑸智力活动中的数学。
课题组在确定小学数学活动课内容时,除了围绕目标考虑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还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性”:
1、趣味性。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求知欲强,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使活动题材新、奇、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在活动过程中做到“五个化”:⑴活动形式游戏化;⑵列举范例生活化;⑶化解疑难故事化;⑷数的演算奇妙化;⑸介绍人物传奇化。例如,根据街头现象设计的“转转糖游戏”和“一元钱摸球中大奖”为题材的数学活动课,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拟的转糖,摸球开始,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揭密,明白了这些都是骗局,使学生不仅学习和运用了数学知识,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思考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让学生通过活动,明白一个道理,悟出一种思想,掌握一种方法,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五年级“测量的学问”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启发学生如何利用普通的度量工具,去比较准确、简单地量出一张纸的厚度,一个呼啦圈的周长和一捆乱铁丝的长度等。通过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学生总结出“聚少为多,化曲为直,变长度为重量”的方法。一下课,同学们高兴地说:“我们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3、实践性。在学科课程的知识教学中,小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抽象,学起来很枯燥。数学活动课则测重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这种活动应尽可能反映现实的需要,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具体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尝试或模拟。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组织“小交警”活动,不仅在繁华地段协助交通,同时还进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流量统计,回校制成统计图,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综合能力得到发挥,同时对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形成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方法,掌握了设置活动课程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全面推行活动课程和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了经验。
通过研究,课题组总结了开展数学活动的基本做法,可以归纳为两个点: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作为对活动内容的“支撑点”;“围绕三个字”活动的组织和展开时要突出一个“动”字,贯穿于一个“趣”字,体现一个“能”字。做到学生寓学于玩,玩中求知;以趣激学,趣中探知,使枯燥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实践化,从而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数学活动课程教学流程的探索,为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打开了思路。
通过几年的实践,已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程的教学“流程”。这一在教师主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终身学习理论,是在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使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步更新,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教学效果亦有明显的提高。
小学数学活动课程存在着许多问题,如:
1、缺乏完整、科学的教学内容序列;
2、缺乏对活动课程的有效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