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案导学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研究
学案导学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研究
摘 要: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更新速度远远快于其他学科。在当今信息平台不断创新和改革中,课堂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选择,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具有较高的敏锐度和其他相关综合能力。在江苏省,由于受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影响,在教学中只注重实践,为考而教,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一普遍现象,从客观实际出发,结合高中教学实际情况,钻研与探索信息技术教育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关键词:学案;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序言中指出: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
信息时代,无论学生将来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都将终身使用信息技术。因此,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让学生掌握数字化生存本领至关重要。如何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高效学习?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必须从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入手,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上下功夫,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目前,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比较多,在模式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
一、国外教学模式改革与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现状
美国学者乔伊斯(Bruce Joyce)和威尔(Marsh Aweil)等人在1972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中对教学模式进行了简单的定义。他们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模式。在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思想、技能、价值、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时我们也在教他们如何学习。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面,都柏林三一学院David Little教授所撰写的《自主性学习:定义与问题》(Learners Autonomy:Definitions,Issues and Problems)是自主性学习研究中的经典之作。在他之前,许多学者认为,自主学习指的是独立于传统课堂的“独立”学习,但是David Little教授提出,“合作”和“互动”才是培养自主学习的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者们摒弃以往的教学观念,在新的教学方式的研究中,强调教育方式的适应性、有效性。著名的“发现学习”理论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时的主动性,被动地接受知识得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些都为学案在教学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国内教学模式改革与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现状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后,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借鉴国外教学模式和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打造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等。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20世纪60年代北京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20世纪70年代上海顾泠沅的“尝试回授”教学模式,20世纪80年代江苏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模式、魏书生教学模式,20世纪90年代北大附中张思明“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的教学模式,以及后来的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都属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
笔者对相关文章进行研读梳理后发现,总体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高中信息技术学案设计与编制的研究
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涉及学案的设计与编制,如山东师范大学李继红的《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学案编制研究》、河北大学吕秀芳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学案设计与应用研究》等。研究多数涉及学案设计与编制的理论依据、原则、构成要素等。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也有不少研究提及学案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的作用,做法也不尽相同,但理论大体相似。
2.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这一类的文章比较多,笔者从文章研读中发现,这些文章主要是从学案导学的理论、应用实践、效果评价等方面,系统地研究学案导学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应用及作用。如,山东师范大学秦雪丽的硕士论文的《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等。其中,湖南师范大学易李平的硕士论文《学案导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中比较详细地研究了学案导学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吴永军教授在《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一文中详细地指出了导学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导学案的研制及其使用主要由教师操控,并未体现真正的自主课堂;三是导学案本身的研制以及呈现模式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这些都值得借鉴和注意的。
参考文献:
[1]David Little.自主学习方法与途径[M].邱永忠,林?S,江琴,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2]王文瀚.“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3.[3]邹金梅.学案导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江苏:苏州大学,2009.[4]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6-10.编辑 温雪莲
第二篇:信息技术背景下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
梅山镇船冲中心小学 赵兴琼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情境,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重视实践操作过程,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能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我总结为以下九点。
一、运用信息技术,建构情境,激发动机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我在讲“商不变规律”时,采用故事引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这样开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段我小的时候老师给我讲的一个小故事,好不好?(学生齐答:好!)这个故事的名字叫‘猫妈妈分鱼’。在一条风景秀丽的小河边猫妈妈带着一群小猫生活,其中有一只名叫肥肥的小猫,它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猫妈妈就想找个机会教育帮助它。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猫妈妈钓到很多鱼,又要分鱼了。猫妈妈对身边的肥肥说:‘给你6条小鱼,平均分给2只小猫吃吧’,许多小猫拍起手来表示满意,唯独肥肥大叫着说:‘6条小鱼太少了,不够吃’。猫妈妈说:‘那好,我给你12条小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吃’。话音刚落,肥肥又叫又跳:‘不够,不够。’猫妈妈又说:‘那我给你24条小鱼,平均分给8只小猫吃,怎么样?’肥肥得意地说:‘够了,够了。’猫妈妈和其它小猫都笑了起来,而肥肥却莫名其妙”。这时老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为什么猫妈妈和其它小猫听完贪吃而又自作聪明的肥肥的话后,都笑了呢?(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出每只小猫吃到的鱼一样多)。猫妈妈是运用什么知识来帮助教育这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猫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们就知道了。像这样,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录音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探究情境,以知激情。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他们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如教师的点、评、导、引),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教师应抓住时机,依据情境所提供的各种线索,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及概括。学生不断地将新知识通过“连接点”和“分化点”的作用进行“同化”建构成新的认知结构。每个认知结构的建构就意味着一个冲突的解决,冲突的解决伴随着成功的喜悦,学生求知欲的满足,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而且增强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信心和毅力,以达到情感的整体效应。
例如,教学“相遇应用题”的时候,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不理解什么是相对而行,什么是相遇问题。于是,就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一段路程,表示两地的距离,随后在路的两端走出两个小同学。提问:大家想不想知道甲、乙两同学是怎样汇合的?让我们来点按鼠标吧!屏幕上的两个同学就以不同的速度面对面的行走起来,经过4分钟,两人在同一地点相遇。通过画面的动态演示,学生理解了“相向”、“相遇”,感悟到了求路程的一般方法,即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路程。探究情境,获得成功,学生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求路程还有其它的方法吗?”要用“速度和×时间=路程”,学生很难理解。计算机网络得天独厚的优势,既可以帮助教师突破这一难点,又能够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教师便在第一种解法的静态画面上,将表示1、2、3、4分钟甲、乙两人各行走路程的线段游离出来,在画面上移动,引导学生分析游离线段的联系。“哪些线段之间相互有关系,用鼠标能否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动态画面有情有境,形象兼备,人机交互,把抽象的数量关系,融合到形象的生活之中,在加上教师情声并茂的设疑,行动语言的暗示、肯定、点拨,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顿悟。
三、运用信息技术,模拟情境,愉快体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的加工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小学生可塑性大,模拟性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在情境中通过实验主动探索,融入情境中模仿投入,经历学习,另一方面凭借直观再现表象,展开联想,从而亲身体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例如,教学“加减混合”内容时,教材出现两个例题来说明加减混合的含义及运算顺序。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教材,用小动物生动活泼的形象,创设它们生活的场景,让学生有充足时间来模仿与体验,领悟计算的顺序。教师带领同学们来到海洋动物园参观,海豚们正在举行游泳比赛,先游来4只站在了起跑线上,后又游来了3只,没等发令枪响就有2只游走了。怎么办?有的同学说“再给一次机会”,有的说“犯规了按照现在的要求,应该退出比赛”。综合大家的意见“再给一次机会”,教师在主机上操作鼠标,点击画面,没想到这两只又犯规了,一致建议2只海豚退出比赛。两只海豚离开比赛场地,使同学们不仅领悟了计算顺序,而且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能在任何时候赢得游戏的最后胜利,违反规定就会被淘汰出局。参观完海洋动物园,老师和同学们来到花果山,听小猴子搬西瓜的故事“先在瓜地里摘了4个,拿不下摔坏了一个,它又去摘了2个,小猴子弄不清它有几个瓜了?”在教师的组织下,同学们急忙到瓜地里为小猴子帮忙,亲自操作演示,利用键盘输入算式,讲明计算顺序。这样通过计算机设置富有情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亲临事物发展的过程,学生学得轻松,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运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感知过程。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作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再分别闪烁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又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五、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可以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六、运用信息技术,增大容量,提高效率。
“提高数学课教学效率”是一个大课题。要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使数学教学具有高质、高速、高量的特点。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就很容易实现。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把我们常见的一些人民币做成一段影片,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可以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又节约了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七、运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培养创新。
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辅助较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屏幕上出现“至少用几根3厘米长和5厘米长的小棒,就能搭成一个长方形?为什么?”先让学生思考周长的求法和算式,开拓思路。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随着数字不断的闪烁,展示了三种不同算式的活动过程:5+3+5+3=16(厘米),5×2+3×2=16(厘米),(5+3)×2=16(厘米)。从中得出启示,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的启发,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了教学效率。
八、运用信息技术,增加密度,激发热情。
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突出重难点。如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一课的巩固练习时,要完成练习十的第1~4题,如果按照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题一题地讲解,或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一题一题地讲解的话,这样所用的时间就很长,使教学容量大大地降低,而且学生在练习时会觉得很枯燥、无味,学习的热情不高,教学效果也不好。利用多媒体技术,这样的问题很容易解决,可以把这四题练习穿插到故事的情节中去,在开始练习时,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小公鸡和小鸭子俩是好朋友。有一天,小公鸡要到小鸭子家去做客,在路上遇到了种种困难。同学们,你们愿意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帮助小公鸡解决困难吗?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个个都积极举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四道练习。不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增加教学的容量。
九、运用信息技术,调整情绪,激发兴趣。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如在复习整理“几何知识”时,学生到课中时感觉较疲倦,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运用多媒体(电脑课件)出示一道“阿凡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一天,地主给阿凡提一条16米的篱笆,要把占地面积18平方米的羊群围住,阿凡提算出了篱笆围成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结果都不够。同学们一看,兴趣来了。最后让学生根据阿凡提的思路互相讨论,思考其他情况。这样就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情况下集中地解决了该题。
十、运用信息技术,走进生活,密切联系。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如教学“两步应用题”一课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轻松地完成任务。新知前,以讲故事形式再配上精彩的画面,把学生很快带入学习情境,尔后出现例题: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在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的同时,教师轻轻点击键盘,画面上依次出现了条件、问题的线段图,再配上不同的颜色,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要求苹果树的棵数,就是用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减去苹果树比总棵数少的棵数。在学生解答完此题后,教师再击键盘,把第三个已知条件改成“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多20棵”,再出示相应的线段图,学生很快理清了思路,作了解答。接着,又把第三个已知条件改成“苹果树的棵数是桃树和梨树总数的2倍”,同样出现相应的线段图,让学生解答后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比较画面上依次出现的三道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因为每道题后都配有醒目的线段图,学生思路十分清晰,顺利找到了三道题在计算方法的异同,较好地掌握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练习和作业,使这堂课的新知识进一步得到了巩固,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之,信息技术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面,灵活多样的方式,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师生,突出了师生、生生互动,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激荡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热爱学习、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同时,也更新了教师的观念,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形成了自由、自主、主动的课堂学习氛围,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篇:新农村背景下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研究
新农村背景下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8)07-106-01
摘要 新?r村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宏图远景,教育是关键。体育教学作为支撑农村学生专业体育知识获得和竞技技能习得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理念,还将为他们的更高阶段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并可能会在回馈新农村建设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具有研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农村中学 体育教学 新农村
一、引言
新农村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概念,因切合当下中国农村建设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而命名。其框架图景由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给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定位。“教育”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作用尤为突出。研究当前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总结经验指出问题并给出切合时代需要的对策,具有现实意义。
二、新农村背景下,农村初级中学该有一个什么样的体育教育
按照我国现行学制,初级中学属于基础教育学段。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我们是要培养身体健康,体质强健,有自信心和积极心态的青少年,一方面实现自身身体机能的全面成长,同时要关注身体作为工作和学习之基础载体的能力。但新农村背景下,这一定位必须得到推陈出新,才能适应农村近年来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变革,文化大创新和社会的大进步。那么究竟,新农村这一时代背景下,农村该有一个怎样的体育教育呢?我们认为,可以定位上,可以逐步向专业人才储备方向靠拢,在教学上适度以兴趣为导向,辅之一必要的课堂管控,在评价上综合运用学生自我评价、社会评估、家庭反馈和学校既定教学评估的手段。旨在培养利用高水平运动员这一专业型人才来带动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体育健康理念。
三、当前新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现状:成就、问题、对策
(一)取得的成就
正如一切教育都有广义和侠义之分一样,体育课也有广义和侠义之分。在专门场合如各大中小学校乃至于少年宫训练场等集中开展体育教学的属于侠义的体育教育,而无论地点、时间突破时空限制都可开展的就是广义的体育课堂了。这里以我国农村初级中学为例,重点而扼要讨论的是狭义的体育教学近些年来取得的成就。毋庸置疑,从新中国在农村开设体育课以来,中国的农村体育教学取得了巨大成就。从代际体育技能的习得来比较,因为体育课堂的教学和熏陶,我们已经从“斗鸡走狗”、“玩泥巴、“过家家”、“摔跤”等极为原始粗暴的体育活动技能逐步成长为懂得甚至是精通各类现代体育技能的新农村人。从基础设施开,改革开放前我们在泥土上打篮球,烂木板铁圈作为篮板,而现今绝大多数的农村都用上了硬化球场,并且大都安置有钢化玻璃的标准篮板。一句话,体育项目由单一而丰富多长,体育基础设施取得长足进展,几近国际水准,而农村的孩子们的体育专业节能也呈现出几乎级数的提升。
(二)存在问题
一是定位不够清晰。农村的体育教学工作不是说没有定位的问题,而是存在着定位不够清晰的现象。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首先是农村教育的决策者们认识的滞后性。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向农村的大幅度倾斜,农村经济出现重大转型,社会关系正在经历巨大调整,农村具名群体的知识增长速度和认识水平的提升幅度超出了决策层认识。这是一种突变,但是决策者应该尽快沉下去,到农村去进行田野调查,以便于为农村体育教学的重新定位刷新理论误区,做到“定位要能推动和引领行动”,而不是拖行动的后腿,制约我们教学工作的蓬勃发展;其次是,作为一线教育工作的体育老师。要么是执行上级决策的时候不够到位,不然就是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不够好。一般而言,政治决策尤其是教育层面的重大决策都必要具有前瞻性,某种程度上是有开放空间的,它可以容许实际操作者有一定的活动空间进行必要的探索和创新,因此教师体育教师必须牢牢抓住契机,增加对体育教学定位的动态认知和实践活动。而当下农村体育教学的定位,我们认为适度地向专业化方向努力已经具备了条件,进一步践行全民健身,终身体育。
二是教学模式稍显滞后。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形式上依然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所需人才定制化生产之间的根本化冲突。但改革是大势所趋。未来中国的体育教学必然合乎世界的潮流和趋势,走兴趣为导向的个性化体育之路。所谓“全面教育”是指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部个性化需求,选择的权利必须属于学生知己,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特长,培养他们的兴趣,并引导他们走上正规化的路子。
三是评估体系不够健全。目前学校体育的评估主体是学生及其教育部门,单一缺乏有效的第三方评估机制,是不健全和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必须引人社会、家庭特别是学生自己的评估,某种程度上,我们还要更加重视学生们的自我评估。有没有进步,特别是有没有培育期体育兴趣和爱好,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理念有没有植根进身体骨血里面,这些只有学生自己才能真正了解。
(三)合乎时代背景的对策:用好政策,做好方案,评估
目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这些以新农村建设为宏图愿景的重大举措都在不断地改造和改变着农村。农村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巨大变迁。因此,农村体育教学,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利好,从基础设施建设的硬件打造,到教育理论层面的推陈出现和自我突破,农村的教育工作者们都要抓住大好契机,做好教学方案的调整、规划,动态考察和评估现行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特征和成效,做好第三方评估信息的整合尤其是学生自我肯定性评价和批判性的声音的思考。
第四篇:“小班化”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初探范文
“小班化”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摘 要: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精神等,从而使学生逐渐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小班化教育模式的诞生为信息化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本文首先阐述了“小班化”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所呈现出的优势作用,其次“小班化”背景下,为实现信息技术教学提出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班化 信息技术教学 实施途径
当前,小班化教育模式已成为素质教育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大发展趋势,其能够确保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并注重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进而通过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与教学方法,满足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信息技术教育的前身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其学科名称的变化包含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与时俱进的变化,在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在“小班化”背景下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亟待解决。
一、基于小班化下信息技术教学所呈现出的优势
(一)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并进,才能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切实掌握所学知识。但是,当前各学校现有的资源并不能满足大班教学需求,因此,小班化教学模式能够确保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进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
(二)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科目更多的是实践部分,也就是上机操作,这一部分对于学生来讲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需要教师给予全方位的关注与帮助。因此,小班化教学模式能够为教师引导功能的发挥创造必备条件,促使教师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为优秀学生创造出更多自我展示机会,使知识掌握情况差的学生实现有效提升。
(三)利于因材施教
小班化教学模式下一般只有20左右个学生,这样就能够使教师有时间和精力了解每一个学生,进而根据学生自身性格特点和实际需求给予相应指导与帮助,从而能够使教师“因材施教”,在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基础上,确保学生“齐头并进”。
二、小班化背景下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具体途径
(一)以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开展,能够使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充分指导,并实现优秀生带动后进生,进而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与此同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并为教师实现因材施教的差异化教学创造机会,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有效指导,从而避免传统大班授课模式下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所带来的弊端,进而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二)巧用设问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操作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就定然会对枯燥无味的知识失去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材内容中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设置相应疑问,让学生展开探讨,在讨论过程中,要把握住学生所忽略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次提出疑问,将这些学生无法用现有知识解答的问题作为讨论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其带着疑问更好地学习新内容。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要注重上机操作的反复练习,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反复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实现对每个学生的有效指导,进而使学生扎实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有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掌握了计算机的运用能力,才能更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变化。
(三)注重评价
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评价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学生间的互评能够使其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并给予学生以充分的自我展现机会,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的评价能够使学生明确自身优缺点,从而起到激励、鼓舞作用。教师在实现有效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完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学习能力、上机操作能力等多方面内容。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运用,以激励性语言为主,如果学生自身存在不足,就提出鼓励性的话语,这样才能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才能使学生在教师的鼓舞中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小班化教学模式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经之路。基于此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在实施小班化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创新创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设问教学模式等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带着求知欲望走进信息技术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评价环节的设置,使学生树立学好信息技术科目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小班化教学模式的优势作用,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基础上,提高信息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欢.邹议小班教学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3,5(06):73-74.[2]李军.“小班化”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教学教研,2012,11(08):44-45.[3]杨健.规程引领下小班教学优化的教师行动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1,4(11):36-37.
第五篇:学案导学现状分析
“学案导学”研究现状分析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最早于上世纪90年代发端于我国山东,近几年来,各地与“学案导学”相关的先进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洋思现象;杜郎口模式;东庐讲学稿等,本文简单罗列。一.洋思中学模式
1.理念: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
2.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① “先学”,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②“后教”,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③当堂训练: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自学——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之间讨论——学生交流经验。这种教学模式,教师不再留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完全自我解决,当堂消化。
教的原则是: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说明白的不重复;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少讲、精讲,只做点拨性的引导。对课堂检测题,教师是给答案与结果,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这样,教师真正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答疑当好参谋。二. 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
杜郎口中学的教学基本模式:“三三六”或“10(教师讲解≤10(分钟))+35”(学生自主≥35(分钟))。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个模块:预习、展现、反馈。六个环节:预习交流;认定目标;交流合作;展现启示;交叉巩固;达标测评
1、课堂操作:
①预习(或自学)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预习就是正课,自学就是正课。
②“先学后交,当堂达标”。“先学后交”与“先学后教”音同字不同,“交”是更宽泛的“教”,体现了合作学习、交流学习、交叉学习。教室都是方阵式排位,四桌8人一组,没有散兵游俑,没有孤兵作战,没有“独立思考”(开小差),且平行分组,均衡搭配。③目标性、目的性强。有预设目标,有预习提纲。体现了目标教学的精髓。④课堂评价直接实际,导向明确,用学生每节课参与的人次数(参与度)来评价本节课!
⑤学生建立“一帮一”学习制度。共同捆绑记分!形成“共同体”!考试时看二人的平均分,组与组之间看小组平均分,有效的缩小好学生、学困生之间的差距,调动他们积极性。
杜郎口教学模式,并不像有些老师所认为的那样,老师不用讲了,上课轻松了,实际上,老师的备课量应该是加大了,老师更应在备课上下功夫,一方面在准备教材的难度、深度方面需要老师考虑周全,另一方面备学生的难度加大了,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预见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一定要把握住教材的深浅,学生如果在讲解过程中出现了大大超出教材难度本身的话,应当策略地给其纠正,如果重点不清、概括性不强的地方,老师应当适时地进行归纳补充。另外原先课堂的时间主要是按照老师的讲课来定的,但是现有的模式更需要多考虑学生在讲解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要求学生讲解要简练、明了,更要求老师教给学生方法,收放要得当,逐步养成好的习惯。每堂课最后,应当增加一项成果分享,也就是说对于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将本组讨论的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向全班作汇报,在教学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学会“善思”,又激起了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的积极性,逐渐养成勇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东庐中学“讲学稿”经验
东庐中学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的基本做法主要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改革备课模式,实行以“讲学稿”为载体的分工合作、取长补短的备课改革;第二部分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行以“讲学稿”为施工蓝图的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改革;第三部分是改革课后辅导模式,实行以“讲学稿”为根据的查漏补缺、教学相长的课外辅导改革。从课前备课,到课堂教学,到课后辅导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第一部分:改革备课模式,备课组集体编写“讲学稿”
1、“讲学稿”的编写流程:“讲学稿”的编写是一种新的备课模式,它的特点是“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开学初教研组长会同备课组长确定主备教师和审核人。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讲学稿”草稿交备课组长。备课组长初审后至少提前两天将“讲学稿”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由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讲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讲学稿”修改后交审核人审查,再由备课组长将审核后的“讲学稿交分管领导审定。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至学生手上,任课教师再一次阅读理解补充“讲学稿”,即进行课前备课。第二天上课时师生共用“讲学稿”,教师课后在“讲学稿”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即“课后备课”),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经验得以积累,教训和问题便成了复习教学的重点;学生则在“讲学稿”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学习心得等。优秀的“讲学稿”来自认真的备课。这样的备课周期比较长,过程完备,环环相扣,虽然看起来过细甚至繁琐,但它是务实的有效的。这种流程是能操作、可达成、有实效的,它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第二部分:改革教学模式,师生合作实施“讲学稿”。
“讲学稿”的生命在于实施,而“讲学稿”实施的关键在于学生会用。因而,在“讲学稿”实施之前,学校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指导,首先,拿到“讲学稿”后根据其内容认真进行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要解决“讲学稿”中基础题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在使用“讲学稿”时做到三点:自觉、主动、独立。其次 课堂学习时要适当作些方法、规律等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讲学稿”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最后,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各科“讲学稿进行归类管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要求教师: 原则上不允许再布置课外作业,教师应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好“讲学稿”,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讲学稿”(多少视情况而定),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用“讲学稿”教学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议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用“讲学稿”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第三部分:改革辅导模式,分段落实“讲学稿” 为防止穿新鞋走老路,防止教师留恋于旧思维、老办法,把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彻底改变过来,东庐中学紧接着实施了配套改革措施:废除三种做法,确立一项新的课外辅导方式。一是禁止征订教辅资料。要求全体师生一律使用共同编写、学校印刷、经济实用的“讲学稿”。
二是停止加班加点补课。那种“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思想没有了温床,迫使老师改变思路,探究如何在课内做文章;学生的手和脑被解放出来,许多课外活动得以开展。
三是取消学科竞赛辅导。他们不办竞赛辅导班,把竞赛辅导由课外转向课内,由集中转向分散,“讲学稿”中能力题的设计,它既体现了竞赛辅导的要求,又使得每个学生有一试身手的机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四是目标达成“周周清。该校之所以提倡“教学周周清”,“周周清”是在教师认真批改作业、认真测评的前提下,面向全体学生(无论哪一类学生都会有不“清”的时候)查漏补缺。要求教师增强课堂反馈及评价意识,及时、全面、客观地了解信息。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失误持宽容态度,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维护学生的自尊和继续学习的热情。
以上各种模式在初级中学实践并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