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教学课题结题报...
关于《广州四中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教学》结题报告
广州市四中聚贤中学 尹迎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这一重要论述为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革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民间体育活动是劳动人民在生活、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并广为流传的体育游戏项目,它既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地域性、娱乐性,又具有技艺性、健身性,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教育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是民间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这些体育活动的上述特点及其简便易行,开展起来十分方便,所以深受青少年的喜爱。但是长期以来,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受竞技运动体系的影响,其技术要求高,动作难度大,场地器材要求高,在有限的课时内学生难以掌握,课外和校外不易开展锻炼等因素所制约,因此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内容兴趣不高。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脱离主体需要的实际,缺乏生气和个性的教学内容,严重制约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将我国优秀而宝贵的,流传在民间的体育活动内容经过收集、整理、筛选、创编和实验,改编成适合中学生进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之一,充实到现行教材中去,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学体育教材体系,是当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工作。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未来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前进和可持续发展更加依赖人的知识与智慧,依赖于创新精神与创造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需要。我们应以素质教育的观点来重新审视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效果,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爱体育,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从今后学校体育发展的眼光看,娱乐体育的内容必将大大加强,将与健身体育一起成为学校体育的支柱”。素质教育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属。
(二)、教材改革是体育教学的关键。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民间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综观世界各国学校体育教学,无一不把本国民族的优秀体育活动项目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加以继承和弘扬。体育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是没有国界的。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引进吸收国外的,具有鲜明的世界性特点。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民间的传统体育内容所占的比重较少,也不被教师所重视。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只是通过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身教言传”而“代代相传”的,缺少文字记载与资料,更缺乏研究。为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我们有责任去重视它,搜集它和研究它,让其焕发出时代的光芒。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验证经过收集、整理和创编的民族体育项目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二)、编写符合中学生特点,便于在学校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广泛开展的民间体育活动教材。
(三)、经过验证,选取合适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研究对象:
(一)、竹竿舞、武术、舞龙、高脚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二)、对通过群体抽样,选择出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培训,以点到面,再到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及结果进行研究。研究步骤与方法
(一)、步骤
1、宣传准备阶段:
(1)课题小组通过认真研究,制订了《关于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
(2)通过学校广播站、墙报宣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民族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成立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兴趣小组。
(3)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确定学生比较有兴趣的项目——竹竿舞、武术、舞龙、高脚等为基础进行引入课堂的前期准备工作。
2、培训学习提高阶段
3、实验阶段
2由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竹竿舞、武术、舞龙、高脚等民族传统体育
尝试教学,并在实验中及时调整教学时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4、结题阶段
对课题小组的工作和实验成效进行全面的总结,并撰写研究报告。
(二)、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实验与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调查法: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竹竿舞、武术、舞龙、高脚等项目的兴趣和引入课堂的看法。
2、组建兴趣小组、社团、选修班等。加深学生对这些项目的了解,为各个项目引入课堂教学积累经验。
五、做法:
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1、健全机构
为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教学”教学实验能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以车明健科组长负责课题组工作的全程管理的领导小组,指导课题组开展教学研究、实验工作,具体分工如下: 科组长车明健负责课题组的领导管理工作。
课题组组长车明健老师负责课题研究实验的具体组织、落实与实施,负责做好阶段小结和课题总结。
组员尹迎春教师负责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和管理工作。
学校体育科组全体教师都参与课题研究实验,主要按照体育课教学的环节、规律和方法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课堂教学实验。
2、开展社团活动和进行课堂教学互相促进。我们组织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小组,加深了学生对这些项目的了解,同时为我们教师积累了这些项目的授课经验,为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打下基础。通过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丰富了体育课的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体质。
3、严格按照体育教学的环节进行教学,做到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我校的具体实际设计课时计划。
4、听课、评课与研讨交流相结合。我们课题组在实验阶段每次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时,全体 3 组员都参加听课,再进行评课,主要对教学内容安排和教法的设计的合理性进行研讨,从而在评课的过程中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5、学习提高与教学实验同步进行。课题组除了组织集体备课、公开课、听课、评课外,我们还多次派出教师到外地学习、观摩。学习这些项目的技术、技能、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借鉴别人的经验;同时还利用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并注意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要求每位课题成员要写好教学心得和教学反思,并都要撰写教学论文,每个学期都要写民族体育的教学总结等。力争以理论来指导实验,以实验探索来验证理论,提升理论水平。
6、课题组成员做到分工不分家,个人完成工作与同事互助相结合。全体组员尽心尽力,完成课题任务,全体科组老师一直忠于职守、勤勤恳恳为本课题工作的顺利开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而且效果显著,体育科组教师不多,承接了本课题后,教师们都能认认真真学习课题的基本知识,然后按照课题分工,广泛收集有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资料,即使是在各种条件困难下,教师们都能以极大的耐心收集资料,并将自己收集的资料与课题组其它成员共享。
7、学习借鉴其它体育项目的教学经验与方法。体育的教学虽然各个项目都有其特点,教学方法也各有不同,但体育教学是以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所以我们多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课堂教学。
六、实验成效和成绩
民间体育活动项目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特色,我校通过对武术、舞龙、高脚等项目的开展,使学生对这些项目从了解到喜爱。在课堂上,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课余时间丰富了学生体育活动的内容。实践证明,武术、舞龙、高脚等项目进行课堂教学受到学生欢迎,符合素质教育在我校开展,得到学校领导及体育老师的支持,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2011.1.1.
第二篇:体育课题结题报告
《在农村小学开设摔跤运动特色课程的研究》
课 题 研 究 报 告
朱志辉
江西省萍乡市麻田中心学校
麻田中心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六年学制,是江西省摔跤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在农村小学开设摔跤运动特色课程的研究》是我校向江西省基地办上报的省级小学体育课题。该课题于2010年12月立项,历经近2年多的研究。两年中,我们以摔跤运动为依据,围绕此课题所蕴涵的主要目标“培养低段学生音乐节奏感”进行实践研究,已完成各阶段的实践与研究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背景
1.从新课标理念分析
体育课程标准中阐明,小学体育的课程价值是从四个方面体现:1.增进身体健康;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摔跤是一项重竞技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向上的意志品质,积极进取、胜不骄败不馁,健康快乐的心智。从身体上与心理上两方面结合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2.从学生现状分析
目前体育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一种标准,一个规格,“一刀切”“齐步走”的方法来对待学生的体育学习,忽视甚至压抑学生的体育兴趣与体育特长的发展。在传统教材上,以传授竞技运动技术为中心,以技术达标为目的,忽视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忽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学习及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学校没有按照国家体艺2+1的要求进行教学,没有充分重视体育给学生成长带来的益处。
3.从研究状况分析
在国内同类课题中,有关体育方面的课题有不少,但是针对单项摔跤运动研究的课题不多。我校《在农村小学开设摔跤运动特色课程的研究》是有关如何在学校开展摔跤运动,发挥摔跤运动育人功能的研究。近几年,随着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各地各校都开设了多元化的特色课程,在研究农村小学特色课程方面都有不错的成果。但是,在如何将摔跤运动发展成一所学校的特色课程方面还没有发现有系列的研究,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摔跤是一项重竞技运动,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校就想在理论和实践中去探索出摔跤课程的意义。
二、理论依据
在小学体育的各项工作中,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打破千人一面的单一局面,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尽快适应目前课程教材改革的需求。体育老师不仅要钻研教材,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了解青少年儿童的解剖生理特点,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重点应了解自己传授的年级,班级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掌握全体学生的共性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如体型,体重,个性心理特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体教学中给学生以足够的自主权和自由度,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而对不良品质及时纠正,使学生的个性不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人不仅要投入较高的体力和技能,而且要求有智力,情感和行为的参与,需要反复持续的努力,向各种困难作斗争,可以培养顽强,果断,坚毅和奋力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些个特征都是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须具有的。
三、研究目的
1、开发、优化“摔跤”课程资源: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开发、改造、优化摔跤课程教育的资源。
2、锻造“摔跤”教师,一支具有“摔跤”精神特色的教师队伍,就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团队精神,不畏艰难的品质以及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3、培养“摔跤”学生:我们的研究目标决不是指少数人或部分人具有某种技能和本领,而是指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延展自己的摔跤特长,发展自己的个性的同时使学生在文化知识的得以牢固掌握。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的健康发展。
四、研究内容
1、建立“四定、四有”管理机制的研究
即摔跤训练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考核
2、构建“一三一”体育建设体系的研究
即一种体育文化氛围;三条建设途径——体育特色学校物化环境建设、体育训练活动环境建设和体育特色课程环境建设;一种体育素养——指在体育活动的感染与熏陶下所形成的勇敢、顽强、刚毅、果断、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以及灵活、机智、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和自我调节能力
3、摔跤育人功能的研究
通过对学生的摔跤知识和训练的培养和熏陶,形成的勇敢、顽强、刚毅、果断、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以及灵活、机智、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和自我调节能力
4、整合摔跤教育资源、编写摔跤技能教材的研究
摔跤是一项运动,在本地适合学生学习和使用的教材少之又少,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因此,学校应尽可能的整合教育资源,开发出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针对学生的体能发展特点,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一、二、三年级:挑选或编写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在实践中做到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注重兴趣的培养。四、五年级:挑选或编写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的教材,及摔跤基本功的知识,注重发展学生的素质及兴趣的保持。
六年级:挑选或编写摔跤技术性较强的教材,让学生掌握一般的技术,注重摔跤实践的运用。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个体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体育兴趣进行调查并分析研究。2.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学校开设摔跤特色课程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3.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综述论证,学习、借鉴和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以保证本课题研究定位准确、方向正确。
六、课题实施步聚
(一)组建课题研究机构
学校长期以来重视教科研,并由学校教务处指导和协调课题研究,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健全了体育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成立了以朱志辉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对课题研究工作实施全程管理。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步骤
本课题实行分段进行研究,定期汇总。课题研究的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年9月—--2011年8月
1、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方案,明确任务
2、建立“四定、四有”管理机制的研究
3、编一套摔跤操
4、邀请省、市摔跤教练邀请定期对全体教师进行理论知识讲座,让教师对摔跤与教育教学形成特色模式的思想上提高认识,并有足够的理论保障。
5、完成第一阶段实验报告
第二阶段:2011年9月----2012年8月
1、构建“一三一”体育建设体系
2、摔跤育人功能的研究
3、整合摔跤教育资源的研究
4、开发校本教材
5、公开课课例研讨
6、完成第二阶段实验报告第三阶段:2012年9月----2013年8月
1、对实验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并完成分析报告
2、将教学过程中的资料、教案等进行归档、整理
3、完善校本教材
4、公开课课例研讨
5、完成结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1、立足学校校本课程,搭建师生展示平台
以省体育局局长刘鹰题写的“体教结合,培养人才”八字为办学目标,立足校本课程研发、打造摔跤传统学校、构筑师生幸福乐园之路,确定了“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体,以教育科研和体艺教育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模式。按照“一体两翼”的素质教育发展模式,在校本课程的拉动之下,根据每个人的兴趣与特长,全员参与到摔跤、乒乓球、舞蹈、书法、英语、手工制作、音乐、田径、篮球九个校本课程当中。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就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了满足,老师也品尝到了课改的乐趣。
现在每天下午4:00—4:30走进麻田小学校园,丰富多彩、阳光动感的校本活动课堂就会呈现在大家眼前。极大的激活了师生创造的潜能,全面实现了课程开发和学习方式转变的“双赢”,培养了一大批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学生。
2、积极促进摔跤项目优先发展,狠抓科学训练培育优秀人才
体教结合的主要目标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而科学的训练和管理是学校办好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重要保证。麻田中心小学通过“四个到位”管理措施,高度重视摔跤科学训练和管理工作,切实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多方来协调----人员安排到位。学校建立健全了摔跤传统项目工作的管理体制,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学校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体育教研组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机构,严格按照《麻田中心学校摔跤传统项目实施方案》要求,确保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现了领导管理到位,班主任组织到位,教练指导到位,安全检查到位,学生人人参与到位的良性管理体制。
?纳入课程表----时间调控到位。把每天上午、下午的大课间活动和体育课两节连堂的安排纳入学校的课程表与作息时间表,确保了专业队每天的训练时间。现在,每天上(下)午各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每次80分钟的体育课,每天4:00—5:30的专业队训练都开展的井然有序。
?每天有重点-----内容设置到位。学校根据申报省级摔跤课题方案以及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制订了较为合理的学期总活动计划、周活动计划和每日各班级专业队的具体安排,编写了摔跤校本教材。按照教材一、二年级安排最基本的柔韧性练习与游戏;
三、四年级学习基本动作;
五、六年级开设实战与摔跤舞课。活动内容设置到位,并把具体安排表发给各指导老师与班主任,做到师生一目了然,心中有数。
④活动更规范----组织形式到位。学校的年级、班级之间比赛每月25号举行,其形式多样,既有班级、年级之间的摔跤操,集体基本功团体对抗,又有队员之间的个体比拼。每年6月份的校园艺术节、10月份的运动会,摔跤是必须进行的规定项目,现已成为我校竞技场上的亮点与特色。并且学校的摔跤舞蹈多次参加省、市、县的文艺演出,获得教育系统、体育系统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七、课题成果
(一)新的理论认识
1、学生体育大课间活动心理倾向的评价
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并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养成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对事物的态度、兴趣是他们重要的价值取向。《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比,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从目前所收集的反馈信息来看,学生普遍持肯定、欢迎的态度,而且语言中激情与愉悦。三(2)班林舒之说:“我十分感谢我们的学校、校长、摔跤老师,他们给了我们体育锻炼的机会,给了我们强身健体的机会。”;四(1)班刘星把校园比作“快乐大本营”,有的同学把它称作“快乐的天堂”。许多同学用艺术的方式讴歌这种快乐的生活。学生将体育大课间活动所带来得影响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获得了知识:认识了许多体育器械,如软式网球、独轮车、滑板车、轮滑等;(2)掌握了技能,学到了许多技巧,提高了速度、平衡、支撑、判断能力等;(3)培养了优良的道德品质,如谦让、团结、友爱、关心等等。
2、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成长靠教育。”我们认为:创新教育是教育者能在教育实践中找出学生意识、思维的脑力活动到实践活动外显行为的切入点,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全过程进行教育。把空谈变为实在的、可操作的内容和方法提供给学生,加以培养和训练,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国家所需要的人的教育。而现代体育教学是“知识流、情感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艺术流程,发挥学生喜爱新兴体育游戏的情感作用,利用同学间所见、所闻相互传递的信息,促进学生运用所积累的生活知识去创新,一定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它是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假设方案之一。我们通过看看动作-想想方法-观察比较-发现不同-尝试练习-建立雏型-改进完善-班级表演-实验效果-逐步提高-成熟运用的实践过程,使学生基础创新素质中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对比能力、模仿能力、动手能力、表现能力、选择能力、调节能力、耐挫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培养和训练。学生们自玩、自创、自编的摔跤游戏不断涌现,在活动中我们惊喜的发现,学生在改变:我校的摔跤队自发的形成了“传、帮、带”的学习方式,队员们经过研究决定了:会的学生要将学到知识传给不会的同学,主动承担了教其他同伴学习的任务;高年级的学生要主动帮助低年级的小朋友;女同学要主动带领男同学加入到学习中来。无论是课间活动还是在课外业时间,你都能看见孩子们练习的身影。别看他们年纪小,可当起老师来还真实像模像样的。通过一段时间的自发练习,会做摔跤操的人员成倍增人,特别可喜的是队伍中多了许多女队员。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共同努力,让大家真正的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3、摔跤运动与体育教学课紧密联系
新课改告诉我们要积极开发体育课程资源,为此每一位体育老师都积极研究。他们将摔跤运动项目引进课堂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校本体育教材。我们发现摔跤操具有多功能锻炼价值,就把它带进体育课堂,出现前所未有的欢快场面,你看那孩子们活动的场面,时而变成地上爬,时而双手握拳,时而蹲马步,展现出一派生动活泼的场面。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充分的舒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想象力展开了翅膀,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快乐星期二”时,一个个学生都在进行摔跤运动,这已经成为学校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4、孕育着生命欢歌的运动节
我校以前每年一次运动会都是以传统的体育竞赛项目如:跳远、跳高、跑步为主要内容,现在“生命欢歌”运动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成为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充分享受童年运动的乐趣。在第二届运动节中,我们将传统体育项目与摔跤项目结合,设立了摔跤操比赛、摔跤舞比赛、摔跤操比赛三项单项比赛,全校学生齐上阵。同学们将自己一年来的练习成果用比赛形式展现出来了,并且在比赛中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许多学生在比赛后都做了认真小结,找出差距,并默默地努力着希望来年可以超越对手取得好的成绩。学校还每月开展一次班级间的摔跤操比赛,让全校的学生都动起来了。
(二)实践成果
1、通过三年的研究,发现学生越来越喜欢摔跤这项运动。
2、三年来课题组成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写了一套有利于学生练习的摔跤操。
3、课题组成员为了使摔跤课程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创编了摔跤舞。
4、课题组成员编写了适应学校的摔跤校本教材。
附:课题研究中师生获奖情况表:
表一: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
表二:教师其他获奖情况
表三:2009-2011年课题组成员辅导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情
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显著的成果,但也出现一些问题:
1.在研究过程中,专业型教师比较少,课堂中还不能自如的驾驭课堂教学。
2.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对摔跤运动认识不够,教师还不能准确把握体育课堂中如何进行摔跤训练。
3.在学校的各种摔跤比赛中,指导老师还缺少创新意识,创编摔跤节目缺少新颖与特色。4.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老师不会运用摔跤精神培育学生不怕苦不怕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第三篇:小学体育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体育课题结题报告
《在农村小学开设摔跤运动特色课程的研究》 课 题 研 究 报 告 朱志辉
江西省萍乡市麻田中心学校
麻田中心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六年学制,是江西省摔跤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在农村小学开设摔跤运动特色课程的研究》是我校向江西省基地办上报的省级小学体育课题。该课题于2010年12月立项,历经近2年多的研究。两年中,我们以摔跤运动为依据,围绕此课题所蕴涵的主要目标“培养低段学生音乐节奏感”进行实践研究,已完成各阶段的实践与研究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背景
1.从新课标理念分析
体育课程标准中阐明,小学体育的课程价值是从四个方面体现:1.增进身体健康;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摔跤是一项重竞技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向上的意志品质,积极进取、胜不骄败不馁,健康快乐的心智。从身体上与心理上两方面结合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2.从学生现状分析
目前体育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一种标准,一个规格,“一刀切”“齐步走”的方法来对待学生的体育学习,忽视甚至压抑学生的体育兴趣与体育特长的发展。在传统教材上,以传授竞技运动技术为中心,以技术达标为目的,忽视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忽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学习及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学校没有按照国家体艺2+1的要求进行教学,没有充分重视体育给学生成长带来的益处。
3.从研究状况分析
在国内同类课题中,有关体育方面的课题有不少,但是针对单项摔跤运动研究的课题不多。我校《在农村小学开设摔跤运动特色课程的研究》是有关如何在学校开展摔跤运动,发挥摔跤运动育人功能的研究。近几年,随着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各地各校都开设了多元化的特色课程,在研究农村小学特色课程方面都有不错的成果。但是,在如何将摔跤运动发展成一所学校的特色课程方面还没有发现有系列的研究,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摔跤是一项重竞技运动,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校就想在理论和实践中去探索出摔跤课程的意义。
二、理论依据
在小学体育的各项工作中,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打破千人一面的单一局面,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尽快适应目前课程教材改革的需求。体育老师不仅要钻研教材,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了解青少年儿童的解剖生理特点,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重点应了解自己传授的年级,班级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掌握全体学生的共性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如体型,体重,个性心理特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体教学中给学生以足够的自主权和自由度,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而对不良品质及时纠正,使学生的个性不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人不仅要投入较高的体力和技能,而且要求有智力,情感和行为的参与,需要反复持续的努力,向各种困难作斗争,可以培养顽强,果断,坚毅和奋力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些个特征都是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须具有的。
三、研究目的
1、开发、优化“摔跤”课程资源: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开发、改造、优化摔跤课程教育的资源。
2、锻造“摔跤”教师,一支具有“摔跤”精神特色的教师队伍,就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团队精神,不畏艰难的品质以及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3、培养“摔跤”学生:我们的研究目标决不是指少数人或部分人具有某种技能和本领,而是指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延展自己的摔跤特长,发展自己的个性的同时使学生在文化知识的得以牢固掌握。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的健康发展。
四、研究内容
1、建立“四定、四有”管理机制的研究
即摔跤训练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考核
2、构建“一三一”体育建设体系的研究
即一种体育文化氛围;三条建设途径——体育特色学校物化环境建设、体育训练活动环境建设和体育特色课程环境建设;一种体育素养——指在体育活动的感染与熏陶下所形成的勇敢、顽强、刚毅、果断、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以及灵活、机智、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和自我调节能力
3、摔跤育人功能的研究
通过对学生的摔跤知识和训练的培养和熏陶,形成的勇敢、顽强、刚毅、果断、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以及灵活、机智、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和自我调节能力
4、整合摔跤教育资源、编写摔跤技能教材的研究
摔跤是一项运动,在本地适合学生学习和使用的教材少之又少,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因此,学校应尽可能的整合教育资源,开发出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针对学生的体能发展特点,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 一、二、三年级:挑选或编写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在实践中做到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注重兴趣的培养。四、五年级:挑选或编写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的教材,及摔跤基本功的知识,注重发展学生的素质及兴趣的保持。六年级:挑选或编写摔跤技术性较强的教材,让学生掌握一般的技术,注重摔跤实践的运用。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个体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体育兴趣进行调查并分析研究。2.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学校开设摔跤特色课程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3.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综述论证,学习、借鉴和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以保证本课题研究定位准确、方向正确。
六、课题实施步聚
(一)组建课题研究机构
学校长期以来重视教科研,并由学校教务处指导和协调课题研究,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健全了体育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成立了以朱志辉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对课题研究工作实施全程管理。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步骤
本课题实行分段进行研究,定期汇总。课题研究的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年9月—--2011年8月
1、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方案,明确任务
2、建立“四定、四有”管理机制的研究
3、编一套摔跤操
4、邀请省、市摔跤教练邀请定期对全体教师进行理论知识讲座,让教师对摔跤与教育教学形成特色模式的思想上提高认识,并有足够的理论保障。
5、完成第一阶段实验报告
第二阶段:2011年9月----2012年8月
1、构建“一三一”体育建设体系
2、摔跤育人功能的研究
3、整合摔跤教育资源的研究
4、开发校本教材
5、公开课课例研讨
6、完成第二阶段实验报告第三阶段:2012年9月----2013年8月
1、对实验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并完成分析报告
2、将教学过程中的资料、教案等进行归档、整理
3、完善校本教材
4、公开课课例研讨
5、完成结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1、立足学校校本课程,搭建师生展示平台
以省体育局局长刘鹰题写的“体教结合,培养人才”八字为办学目标,立足校本课程研发、打造摔跤传统学校、构筑师生幸福乐园之路,确定了“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体,以教育科研和体艺教育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模式。按照“一体两翼”的素质教育发展模式,在校本课程的拉动之下,根据每个人的兴趣与特长,全员参与到摔跤、乒乓球、舞蹈、书法、英语、手工制作、音乐、田径、篮球九个校本课程当中。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就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了满足,老师也品尝到了课改的乐趣。
现在每天下午4:00—4:30走进麻田小学校园,丰富多彩、阳光动感的校本活动课堂就会呈现在大家眼前。极大的激活了师生创造的潜能,全面实现了课程开发和学习方式转变的“双赢”,培养了一大批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学生。
2、积极促进摔跤项目优先发展,狠抓科学训练培育优秀人才
体教结合的主要目标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而科学的训练和管理是学校办好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重要保证。麻田中心小学通过“四个到位”管理措施,高度重视摔跤科学训练和管理工作,切实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多方来协调----人员安排到位。学校建立健全了摔跤传统项目工作的管理体制,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学校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体育教研组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机构,严格按照《麻田中心学校摔跤传统项目实施方案》要求,确保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现了领导管理到位,班主任组织到位,教练指导到位,安全检查到位,学生人人参与到位的良性管理体制。
?纳入课程表----时间调控到位。把每天上午、下午的大课间活动和体育篇二:关于将游戏引入小学体育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将游戏引入小学体育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单位:开原市民主集团民主小学 课题作者:徐周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和喜欢,我校体育科组决定将各种适于体育教学的团体游戏引入体育课堂,在2011-2012第一学,确定了小学体育游戏化的教学研究课题为研究目标,按照计划步骤有组织地进行课题的研究,在过去的两个月时间里,我们六位老师在整个课题的研究中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大家团结合作,互相配合,争取把课题做得实在透彻。下面我将我校小学体育游戏化的教学研究课题所做的工作与研究作一个总结。
一、分析研究的问题
1、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体育教学一直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兴趣不高,体育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以至学生的综合体能不强,学生不能很好的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得到应有的锻炼。
2、提高学生的综合体力和身体素质,全面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化体育课程教学,转化学生对体育课的消极心理因素为积极心理因素。
3、通过小学体育游戏化的课程教学实践研究,探讨学生对体育课的心理变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二、研究目的和目标
1、研究目的: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理念,通过体育课程游戏化的教学实践,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2、研究目标:探究新课标下的体育课程教学;研究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兴趣的培养方法;探究小学体育课程游戏化教学后,学生对其他学科学习的转变;研究团体游戏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行性。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校五、六年级的学生;其中各年级的(1)、(2)、(3)班为对照班;(4)、(5)、(6)班为实验班。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进行实验前后的问卷调查(见表1,2,3,4)。(2)、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实验的文献资料。(3)、实验对比法:对照班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班采用体育游戏化的课程教学手段,检验两部分学生的体育兴趣情况。(4)、数据统计法:对问卷调查、实验对比和教学检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5)、分析比较法:对实验得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四、研究时间 2011年9月一2012年10月 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1)建立实验课题:《将游戏引入小学体育的教学研究》。(2)搜集文献资料:查阅和记录有关实验的资料。(3)设计实验方案:根据本校具体情况制定教学方案。(4)问卷调查:进行各种与实验有关的问卷调查。组织实施阶段:
(1)实验对比:采集对照班与实验班的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在将游戏引入教学后,我校学生对体育课的心理变化。
(2)教学检验:检验小学体育游戏化的体育课程教学,对照传统教学与新教学的优缺点。(3)汇总数据:总结对照班与实验班所得出的数据进行对比。(4)阶段总结:对前一阶段的实验成果进行总结。总结整理阶段:
(1)统计数据:对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和论证。(2)对比检查:对实验对比,教学检验和汇总数据等进行对比和检查,反复对照传统教学与新教学的各种情况。
(3)撰写实验报告:在完成实验后进行小结、阶段总结、撰写实验报告和实验论文。(4)应用:通过对《将游戏引入小学体育教学的研究》的探讨,将研究成果在我校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广泛应用,以检验小学体育游戏化的体育课程教学的实用价值。
四、预期成果
1、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并且喜欢学。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设置疑问、多样化、兴趣化、选择性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样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大多数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能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上有较大的提高,但也有一小部分教师由于教学思想还比较传统,在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比较欠缺。教师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的安排,都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和保持了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进而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能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加强学科的日常测试和评价研究,使教学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适合学生、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表1:实验班n1=五、六(1,2,3班)对照班n2=五、六(4,5,6班)
表2:篇三:小学手球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手球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 ——探索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载体 结 题 报 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众所周知,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全民健身运动,关心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国家也十分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先后制定、颁发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阳光体育工程”和“学生健康体质标准”等。我国国民身体素质和青少年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肺活量水平、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耐力素质水平近二十年来持续下降,而肥胖和视力不良检出率明显升高。
为了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充实体育课堂教学,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内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2005年秋季,我们在明光市体育局、教育局重视支持下,引进了手球训练项目。手球运动是一项奥运会正式比赛的球类运动项目,集跑、跳、投为一体,也有速度和力量的要求,对小学生素质的发展具有综合性作用。手球运动在激烈的竞争中不畏强手,敢拼搏,以此培养小学生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的意志品德;同时,手球是集体项目,有助于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的培养;比赛的胜负也是对队员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在比赛中的每一次进攻和防守的成功都会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愉悦,小手球球小门大,容易进攻成功,在感受一种愉悦的同时,又产生一种成就感,从心里得到无限的满足,从而也体现了儿童的心理特征——愿意表现自己。
由于手球技术简单易学,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小手球运动被许多学校所接纳。结合安徽省是手球传统项目强省,滁州市是奥运会手球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我校是安徽省手球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中国手球协会手球传统学校和全国特色学校这一优势,我们积极在校园开展小学手球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从而落实我省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载体。我们想通过课题研究,探究并编写出三个水平段的手球试验教材,把手球普及工作做得更好,让更多的学校乐于开展这项活动,并为其提供方便,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参加这项活动,使学校体育课内容更丰富,学生课余活动更精彩。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推动小手球运动普及,促进“阳光体育工程”有效落实。使学生在获得技能的同时,得到锻炼,受益终生。
2.通过课题研究,寻找小手球训练的最佳途径,着力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素质。3.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一套有推广价值的校本教材,发挥滁州市手球特色学校和安徽省少儿手球训练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学校开展小手球活动,为滁州市乃至省.国家输送奥运后备人才。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题含义:“小学手球”是指6-12周岁的一至六年级学生开展的手球活动;“校本课程”是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
本课题研究的侧重点为,如何培养学生的手球兴趣;如何解决师资教练问题;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有效开展小手球运动;如何使小手球运动和“阳光体育工程”及日常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等。主要内容有: 1.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水平段编写小手球校本试验教材。2.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资源,深化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进程。3.以小手球项目为中心,建立体育校本课程的模式。4.探索规范,科学的学校体育业余小手球训练手段、比赛经验。5.小手球运动与培养小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少儿运动学以及手球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组员业务素养。在坚持理论学习的同时,深入班级、家庭了解情况,按计划组织开展手球课堂教学和训练,把教育教学理论、手球训练实践和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二)因材施教原则
本课题研究要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因人采取不同的方法,逐步开发手球校本课程资源。
(三)循序渐进原则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培养,体现层次性,序列性。
(四)以生为本、以本为本原则
以生为本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让学生对手球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一种强烈渴求的愿望,才能由“要我练”变成“我要练”,促进手球运动的开展。以本为本就是以校本教材《快乐小手球》作为课程资源,深入研究开发,编写出三个水平段的校本教材《玩转小手球》。以新教材为理论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开展手球运动。
(五)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原则
一切着眼于学生的今后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手球与篮球、足球有许多相通之处,培养学生对球类运动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技能的同时,掌握更多的锻炼方法,增长知识,提高身体素质。
(六)多样化评价性原则在课题研究中,要坚持用动态的观点,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发展变化给予多样化的评价,使学生通过评价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于教师的训练工作也要给予评价。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根据课题要求,设置问卷内容,通过调查、分析、归纳,掌握第一手资料。总共设计各类调查问卷4种,发放调查表几千份。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满意度,教师的认知度、投入度,家长的了解度、支持度等。通过问卷,我们得知,90%以上的家长支持开设手球课程,92%以上教师赞同,96%的学生乐意参加手球运动。后附有部分调查样表。
(二)访谈法
和学生直面交流,了解心理,掌握动态,有针对性开展研究工作。要求课题组成员把和训练教师及学生的访谈情况记录在案并形成个案分析。
(三)文献研究法
课题研究人员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借鉴各种教育书籍、报刊杂志中介绍的理论和经验,不断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自身素质,使课题研究具有科学性。特别是在开发原有校本教材上,更要结合《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编写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新校本教材。
(四)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学生个人的持续观察,或某个特定手球训练、活动事件进行剖析,深入探讨手球运动的开展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情况。
(五)数据统计法
通过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某些数据进行定时定量分析比较,总结概括手球运动对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促进状况,更有利于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
八、课题研究阶段过程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4月——2013年2月)
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对教师、家长、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撰写研究方案,立项开题,开展理论学习,为实施研究做好准备,这一阶段主要工作: 1.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对课题的进一步论证,制定开题报告和课题研究方案。召开研讨会,对课题研究方案要进一步完善。
3.培训课题研究教师,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手球理论知识及课题研究方案 4.初拟课题研究小组,草拟课题研究计划。5.收集研究信息.资料。
6.召开研讨会,交流总结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7.谋划女山湖手球联盟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3月——2014年2月)成果形成为阶段性报告、论文、校本教材、训练资料和比赛的有关材料。全面启动课题研究,主要进行以体育课堂手球教学为主渠道,以校队训练为抓手进行手球项目的教学研究;探索科学训练、科学指导、科学管理的方法;小手球运动对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研究;广泛交流,走出去请进来,逐步形成一套小手球特色体系,打造学校品牌,带动周边手球运动开展的研究。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1.2013年3月——2013年5月
(1)召开课题会议,学习课题研究材料,制定新学期各年级手球教学计划。(2)成立女山湖手球联盟,制定并实施手球教研课。(3)协助班主任搞好班队训练,建立班级手球队员档案。
(4)成立学校男女手球队并开始训练并对手球队员进行身体形态、素质技能测试备案。(5)举办女山湖小学第六届校园手球联赛和联盟第一届手球比赛。(6)组织参加滁州市和省“体育彩票杯”少儿手球比赛。(7)收集比赛数据图片,分析总结。(8)撰写论文。2.2013年6月——2014年2月(1)自学有关手球及课研书籍。(2)安排每周手球教研课和每月联盟手球课。
(3)加强教练员培训,使手球训练更加系统化、科学化。(4)召开课题会议,交流各自研究体会。
(5)发放对教师、家长、学生的中期问卷调查,分析小手球运动开展后的一些资料,了解课题开展情况及需改善的地方。
(6)山湖小学第五届手球夏令营活动。(7参加全国少儿手球锦标赛(8)阶段性研究报告。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3月——2014年12月)进行课题总结,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检测、数据统计、汇编并撰写结题报告,申请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鉴定、结题。具体安排如下: 1.2014年3月——2014年6月
(1)召开课题会议,学习课题研究材料,布置第三阶段工作。(2)组织好校手球队训练工作,注重实效。(3)抓好队员身体素质、基本数据的测试。为手球课题的研究做好数据准备,力求实事求是,科学准确。
(4)举办女山湖小学第六届校园手球联赛和联盟第二届手球比赛。(5)组织参加滁州市和省“体育彩票杯”少儿手球比赛。(6)整理、汇编手球校本教材初稿,撰写论文。2.2014年7月——2014年12月(1)召开课题会议。
第四篇:体育,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体育课题结题报告
《在农村小学开设摔跤运动特色课程的研究》 课 题 研 究 报 告 朱志辉
江西省萍乡市麻田中心学校
麻田中心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六年学制,是江西省摔跤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在农村小学开设摔跤运动特色课程的研究》是我校向江西省基地办上报的省级小学体育课题。该课题于2010年12月立项,历经近2年多的研究。两年中,我们以摔跤运动为依据,围绕此课题所蕴涵的主要目标“培养低段学生音乐节奏感”进行实践研究,已完成各阶段的实践与研究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背景
1.从新课标理念分析
体育课程标准中阐明,小学体育的课程价值是从四个方面体现:1.增进身体健康;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摔跤是一项重竞技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向上的意志品质,积极进取、胜不骄败不馁,健康快乐的心智。从身体上与心理上两方面结合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2.从学生现状分析
目前体育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一种标准,一个规格,“一刀切”“齐步走”的方法来对待学生的体育学习,忽视甚至压抑学生的体育兴趣与体育特长的发展。在传统教材上,以传授竞技运动技术为中心,以技术达标为目的,忽视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忽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学习及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学校没有按照国家体艺2+1的要求进行教学,没有充分重视体育给学生成长带来的益处。
3.从研究状况分析
在国内同类课题中,有关体育方面的课题有不少,但是针对单项摔跤运动研究的课题不多。我校《在农村小学开设摔跤运动特色课程的研究》是有关如何在学校开展摔跤运动,发挥摔跤运动育人功能的研究。近几年,随着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各地各校都开设了多元化的特色课程,在研究农村小学特色课程方面都有不错的成果。但是,在如何将摔跤运动发展成一所学校的特色课程方面还没有发现有系列的研究,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摔跤是一项重竞技运动,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校就想在理论和实践中去探索出摔跤课程的意义。
二、理论依据
在小学体育的各项工作中,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打破千人一面的单一局面,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尽快适应目前课程教材改革的需求。体育老师不仅要钻研教材,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了解青少年儿童的解剖生理特点,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重点应了解自己传授的年级,班级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掌握全体学生的共性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如体型,体重,个性心理特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体教学中给学生以足够的自主权和自由度,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而对不良品质及时纠正,使学生的个性不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人不仅要投入较高的体力和技能,而且要求有智力,情感和行为的参与,需要反复持续的努力,向各种困难作斗争,可以培养顽强,果断,坚毅和奋力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些个特征都是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须具有的。
三、研究目的
1、开发、优化“摔跤”课程资源: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开发、改造、优化摔跤课程教育的资源。
2、锻造“摔跤”教师,一支具有“摔跤”精神特色的教师队伍,就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团队精神,不畏艰难的品质以及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3、培养“摔跤”学生:我们的研究目标决不是指少数人或部分人具有某种技能和本领,而是指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延展自己的摔跤特长,发展自己的个性的同时使学生在文化知识的得以牢固掌握。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的健康发展。
四、研究内容
1、建立“四定、四有”管理机制的研究
即摔跤训练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考核
2、构建“一三一”体育建设体系的研究
即一种体育文化氛围;三条建设途径——体育特色学校物化环境建设、体育训练活动环境建设和体育特色课程环境建设;一种体育素养——指在体育活动的感染与熏陶下所形成的勇敢、顽强、刚毅、果断、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以及灵活、机智、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和自我调节能力
3、摔跤育人功能的研究
通过对学生的摔跤知识和训练的培养和熏陶,形成的勇敢、顽强、刚毅、果断、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以及灵活、机智、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和自我调节能力
4、整合摔跤教育资源、编写摔跤技能教材的研究
摔跤是一项运动,在本地适合学生学习和使用的教材少之又少,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因此,学校应尽可能的整合教育资源,开发出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针对学生的体能发展特点,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 一、二、三年级:挑选或编写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在实践中做到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注重兴趣的培养。四、五年级:挑选或编写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的教材,及摔跤基本功的知识,注重发展学生的素质及兴趣的保持。六年级:挑选或编写摔跤技术性较强的教材,让学生掌握一般的技术,注重摔跤实践的运用。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个体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体育兴趣进行调查并分析研究。2.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学校开设摔跤特色课程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3.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综述论证,学习、借鉴和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以保证本课题研究定位准确、方向正确。
六、课题实施步聚
(一)组建课题研究机构
学校长期以来重视教科研,并由学校教务处指导和协调课题研究,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健全了体育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成立了以朱志辉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对课题研究工作实施全程管理。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步骤
本课题实行分段进行研究,定期汇总。课题研究的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年9月—--2011年8月
1、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方案,明确任务
2、建立“四定、四有”管理机制的研究
3、编一套摔跤操
4、邀请省、市摔跤教练邀请定期对全体教师进行理论知识讲座,让教师对摔跤与教育教学形成特色模式的思想上提高认识,并有足够的理论保障。
5、完成第一阶段实验报告
第二阶段:2011年9月----2012年8月
1、构建“一三一”体育建设体系
2、摔跤育人功能的研究
3、整合摔跤教育资源的研究
4、开发校本教材
5、公开课课例研讨
6、完成第二阶段实验报告第三阶段:2012年9月----2013年8月
1、对实验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并完成分析报告
2、将教学过程中的资料、教案等进行归档、整理
3、完善校本教材
4、公开课课例研讨
5、完成结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1、立足学校校本课程,搭建师生展示平台
以省体育局局长刘鹰题写的“体教结合,培养人才”八字为办学目标,立足校本课程研发、打造摔跤传统学校、构筑师生幸福乐园之路,确定了“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体,以教育科研和体艺教育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模式。按照“一体两翼”的素质教育发展模式,在校本课程的拉动之下,根据每个人的兴趣与特长,全员参与到摔跤、乒乓球、舞蹈、书法、英语、手工制作、音乐、田径、篮球九个校本课程当中。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就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了满足,老师也品尝到了课改的乐趣。
现在每天下午4:00—4:30走进麻田小学校园,丰富多彩、阳光动感的校本活动课堂就会呈现在大家眼前。极大的激活了师生创造的潜能,全面实现了课程开发和学习方式转变的“双赢”,培养了一大批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学生。
2、积极促进摔跤项目优先发展,狠抓科学训练培育优秀人才
体教结合的主要目标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而科学的训练和管理是学校办好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重要保证。麻田中心小学通过“四个到位”管理措施,高度重视摔跤科学训练和管理工作,切实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多方来协调----人员安排到位。学校建立健全了摔跤传统项目工作的管理体制,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学校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体育教研组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机构,严格按照《麻田中心学校摔跤传统项目实施方案》要求,确保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现了领导管理到位,班主任组织到位,教练指导到位,安全检查到位,学生人人参与到位的良性管理体制。
?纳入课程表----时间调控到位。把每天上午、下午的大课间活动和体育篇二:微型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西充县车龙初中:斯正强
一、课题基本信息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背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近年来,英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信息化和多元化的社会使人们更加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它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与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已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客观反思我校英语教学,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学生开口难、难开口,随着年级的增高,听说能力没有明显的进步和发展,结果出现了许多“口语障碍”的学生,这势必会让学生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英语成绩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我们提出了《初中学生英语口语训练的方法研究》课题的研究。
三、课题界定:愉快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课堂教学和愉快教学法两重性质。师生互动是上课时老师为增加课堂气氛常用的一种方式,师生互动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与教师合作完成某个事情,从而调动学生思维。在英语教学中采用愉快教学、师生互动法教学利于创设真实英语教学情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四、研究的内容、目标:
(一)、研究内容:
1、我校1至3年级46名寄宿生同学的生活、学习管理。
2、不同年级、班级的46名同学在4至9年级上早晚自习时,如何让他们愉快地渡过这段时间。
3、在宿舍安排上,如何让他们安全且休息好,又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让这些孩子能安全愉快地生活,从而形成一套适合我校低年级寄宿学生全面的管理方法和策略。
2、将有效地管理方法系统化,最后用于实践管理中。
五、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通过设计各种活动,如室外体育活动、室内棋牌等活动。在活动中反思总结,再实践从而找到科学的管理方法。
六、本课题研究步骤:
1、课题起始阶段(2012年3月)
确定课题名称,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写好课题审批表组织课题论证,写好研究计划。
2、课题准备阶段(2012年4月)
课题组成员会议、商讨活动的开展,拟定阶段方案。
3、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5月至11月)5月:摸清这46个同学的基本情况,如所在年级、班级、家庭住址、家长电话,是否有哥哥、姐姐在校读书及班级、姓名。(田信飞、雷诗猛)6、7月:对这46个同学早晚自习跟踪管理,计一些活动:6月份用室外体育活动来渡过早自习(张忠治)7月份用室内棋牌等活动来渡过早晚自习(雷诗猛)。8月:总结经验方法,整理成册。(张忠治、雷诗猛、田信飞)
9至11月:按整理的方法实施管理,并总结得与失。(张忠治、雷诗猛、田信飞)
4、课题结题阶段(2012年12月)(1)、形成有效的管理方法,并整理、筛选研究资料,装订成册。(2)、完成结题报告等研究任务。(张忠治、雷诗猛、田信飞)
七、研究过程:
首先,由田信飞和雷诗猛老师摸清这46个同学的基本情况,如所在年级、班级、家庭住址、家长电话,是否有哥哥、姐姐在校读书及班级、姓名。并造好花名册。接着对这46个同学早晚自习跟踪管理,计一些活动如室外体育活动来渡过早自习,室内棋牌等活动来渡过早晚自习。丰富了这些同学的课余生活,让这些低年级寄宿生感受到了家的温馨,体会到了学习和生活的乐趣。
通过对我校这46名低年级寄宿生的跟踪管理及研究,我们形成了一系列的低年级寄宿生的管理方法。
八、研究反思与总结
(一)虽然在本次微型课题的研究我们小组成员都付出了各自辛勤的汗水,如田信飞校长一直以来查阅各种资料进行科学的理论指导。但由于自身理论体系结构的缺失,我们没有形成很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因此,本次微型课题的研究并不是完美的。
(二)我们制定的调查问卷还有不足,一方面没有足够的相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我们旨在有针对性地对小学低年级寄宿生管理作出尝试,而不可避免地在其他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但我们相信,微型课题研究之路还是非常有前景的。
(三)本次微型课题研究制定了比较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实施方案,但这一方案应该处于不断地更新的过程。今后,我们将继续完善这一理论。以期能够对低年级寄宿生提供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最后,我们小组各成员由衷地感谢各位领导的真诚的关怀和大力的支持。2012年12月11日篇三:微型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微型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九年制学校:张忠治
一、课题基本信息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价值
三、课题界定:
小学低年级主要是指一至三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生活很难自理,自制力很差,学校有没有上早晚自习。他们在学校寄宿很难管理到位,也很难有效地去管理。只有把这些低年级寄宿生的学习、生活时间合理安排,科学统筹,既有利于学校的管理,更减轻了相关教师的负担,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事情。我们认为其价值不言而喻,同时也更坚定了课题组成员研究的决心和信心。
四、研究的内容、目标:
(一)、研究内容:
1、我校1至3年级46名寄宿生同学的生活、学习管理。
2、不同年级、班级的46名同学在4至9年级上早晚自习时,如何让他们愉快地渡过这段时间。
3、在宿舍安排上,如何让他们安全且休息好,又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让这些孩子能安全愉快地生活,从而形成一套适合我校低年级寄宿学生全面的管理方法和策略。
2、将有效地管理方法系统化,最后用于实践管理中。
五、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通过设计各种活动,如室外体育活动、室内棋牌等活动。在活动中反思总结,再实践从而找到科学的管理方法。
六、本课题研究步骤:
1、课题起始阶段(2012年3月)
确定课题名称,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写好课题审批表组织课题论证,写好研究计划。
2、课题准备阶段(2012年4月)
课题组成员会议、商讨活动的开展,拟定阶段方案。
3、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5月至11月)5月:摸清这46个同学的基本情况,如所在年级、班级、家庭住址、家长电话,是否有哥哥、姐姐在校读书及班级、姓名。(田信飞、雷诗猛)6、7月:对这46个同学早晚自习跟踪管理,计一些活动:6月份用室外体育活动来渡过早自习(张忠治)7月份用室内棋牌等活动来渡过早晚自习(雷诗猛)。8月:总结经验方法,整理成册。(张忠治、雷诗猛、田信飞)9至11月:按整理的方法实施管理,并总结得与失。(张忠治、雷诗猛、田信飞)
4、课题结题阶段(2012年12月)(1)、形成有效的管理方法,并整理、筛选研究资料,装订成册。(2)、完成结题报告等研究任务。(张忠治、雷诗猛、田信飞)
七、研究过程:
首先,由田信飞和雷诗猛老师摸清这46个同学的基本情况,如所在年级、班级、家庭住址、家长电话,是否有哥哥、姐姐在校读书及班级、姓名。并造好花名册。接着对这46个同学早晚自习跟踪管理,计一些活动如室外体育活动来渡过早自习,室内棋牌等活动来渡过早晚自习。丰富了这些同学的课余生活,让这些低年级寄宿生感受到了家的温馨,体会到了学习和生活的乐趣。
通过对我校这46名低年级寄宿生的跟踪管理及研究,我们形成了一系列的低年级寄宿生的管理方法。
八、研究反思与总结
(一)虽然在本次微型课题的研究我们小组成员都付出了各自辛勤的汗水,如田信飞校长一直以来查阅各种资料进行科学的理论指导。但由于自身理论体系结构的缺失,我们没有形成很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因此,本次微型课题的研究并不是完美的。
(二)我们制定的调查问卷还有不足,一方面没有足够的相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我们旨在有针对性地对小学低年级寄宿生管理作出尝试,而不可避免地在其他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但我们相信,微型课题研究之路还是非常有前景的。
(三)本次微型课题研究制定了比较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实施方案,但这一方案应该处于不断地更新的过程。今后,我们将继续完善这一理论。以期能够对低年级寄宿生提供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最后,我们小组各成员由衷地感谢各位领导的真诚的关怀和大力的支持。2012年12月11日
第五篇:总课题结题报告终稿
《针对“课堂边缘人”的地理活动改造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常熟市谢桥中学 黄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目标要求:
《地理新课程标准》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作为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为落实这一目标,人教版地理新教材大幅增加了活动内容,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活动课文”。地理活动已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补充延伸课内教学转向促使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教学,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二)现状分析:
本校位于城乡结合部,优秀生源流失严重,学困生尾巴越来越长;又由于本校十几年来没有专职的地理老师,教材地理活动被忽略、地理学科特色缺失、照本宣科式教学方式普遍,导致地理课堂边缘人群体庞大,会考成绩极不理想。
(三)研究目的:
今年本校成为纯初中,教育局也任命原东张中学杨校为我们的新校长,其用心良苦可见一斑。新学校新气象,我作为外校调到本校的唯一的地理专业老师、初二地理备课组组长,有责任有义务让地理课堂散发出它应有的魅力。基于此,我确立了《针对“课堂边缘人”的地理活动改造研究》这个微型课题,旨在通过地理活动的设计、改造和正常开展,使课堂散发出地理魅力,让课堂边缘人现象得到改善,并最终使本校的初二地理会考成绩趋向于理想。
二、课题的界定
“课堂边缘人”:“边缘人”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K·勒温首先提出,本课题所研究的对象是在中学地理课堂上出现的“边缘人”,其范围可以定义为:在课堂中因为自身或环境因素造成的不能融入教学情境的学生。一般来说,“课堂边缘人”与学困生互为因果关系,但一些中等生、优秀生也可能会扮演这一角色。因此,我所研究的“课堂边缘人”,主要关注其“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课堂表现,而非仅仅局限于学困生。
“地理活动”: 中学地理活动是指从中学地理教育目标出发,以学生的地理 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主要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地理经验和地理实践能力一种课程。在人教版新教材上,增设了大量的活动内容,课内、课外都有,基于现实之局限,本课题所研究的地理活动场所主要发生在课堂内。
三、课题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主要用于提高笔者的心理学方面的素养,有效提高对课堂边缘人心理的理解。
(二)调查研究法。
主要用于调查课堂边缘人对地理课程的印象、对开展地理活动的看法等反馈。在本课题研究中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以及小纸条式的简易反馈法(属于访谈类)。
(三)逻辑分析法。
一是使用教育行动研究法。该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地理活动的有效性。二是案例分析法。该方法用于记录课堂边缘人在地理活动中的表现,并根据表现分析该地理活动的失败或者成功,从而得出宝贵的经验。
(四)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四、课题的研究过程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1月)1.学习怎样进行微型课题研究
(1)借阅或下载优秀微型课题,学习其模式、过程。如学习市中蔡祖才老师的《我对微型课题选择的认识》;购买并阅读《研究的艺术》、《研究设计与方法》等书籍,学习撰写报告、论文的科学方法。
(2)认真听取教育局韩建光主任的评课及课题研究指导,为今后的研究确定大致的方法。同时,积极听取学校陶建萍主任参加各级微型课题研讨会上得来的意见和建议。以供笔者本人反思、并及时调整思路,做好相关补救措施。
2.制定微型课题研究方案。(1)在师生互动能力最强的初二
(五)班做了一个“我为什么要开小差”、“你喜欢怎样的地理课”的课堂即兴反馈(不署名、小纸条式),并设计了一份简单、明了的地理调查问卷,在课堂边缘人现象最严重的初二
(四)班展开调查,撰写调查结果。
(2)结合目前地理课堂现状,确定课题题目,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大体呈两个方向:一是学习相关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分析课堂边缘人成因、种类,以便在设计、开展地理活动时可以有的放矢;二是设计、改造地理活动并实践应用,通过观察课堂边缘人在地理活动中的反应,作出相应修改,使地理活动得到完善。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地理会考合格率的目的。
3.积极参与课程研究活动。
这期间无论是到太仓听课、自己上公开课、还是参加苏州地学会,撰写论文,参加远程非学历培训,笔者都从“边缘人”视角出发,积极的投入到地理课程研究活动中,为自己的课题研究添砖加瓦,不断取得灵感。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12月-2012年6月)1.阅读相关著作和文献资料,与课堂边缘人有效互动
(1)阅读著作和文献,撰写读书笔记
本阶段,笔者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相关的心理、教育著作和文献,按阅读顺序罗列如下(其中有关FPA性格色彩部分是重读、心理分析部分是精读、其余均为泛读):
①精读德国心理学家弗里兹.李曼的《直面内心的恐惧》;
②精读美国保罗.艾克的《说谎》,撰写读书笔记;
③泛读两本大学教材类著作《教育心理学——课堂决策的整合之路》和《婴儿、儿童和青少年》;
④ 泛读《三种心理学》;
⑤ 泛读美国大学心理学教材《心理学与生活》;
⑥ 泛读美国大学教材类《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
⑦精读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超越自卑》、泛读《幽灵自述》;
⑧重读法国古斯塔夫.勒庞的《心理操控术》和另一个版本《乌合之众》;
⑨反复精读中国FPA(Four-colors Personality Analysis)性格色彩创始 3 人乐嘉的《色眼识人》、《色眼再识人》、《让你的爱非诚勿扰》、《人之初,性本色》四本丛书;
⑩ 反复精读美国泰勒.哈特曼的《色彩密码》,这本书是乐嘉FPA性格色彩学的原始母本,因而有精读之必要;
⑪泛读日本原田玲仁的《色彩心理学》、《好玩心理学》,小林重顺的《色彩心理探析》;
⑫泛读德国心理学家马克思.露西亚的《色彩与性格》;
⑬泛读美国雷夫老师的《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
⑭阅读《爸爸爱喜禾》,走入一位有着自闭症儿子的爸爸的内心世界,幽默而心酸的氛围让笔者对课堂边缘人有了更深的同理心;
⑮暑假,泛读学校下发的《课堂大问题》。
以上著作与文献,笔者撰写了篇幅长短不一的读书笔记,提升了心理素养。
(2)理论与实践结合,与课堂边缘人初步互动
笔者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活学活用,在课堂上洞察边缘人的言行,事后与班主任交流,分析边缘人成因;反复温习心理学书籍,尝试给边缘人分类,以下为具体步骤:
①分析课堂边缘人的成因,撰写阶段性报告;
②进一步缩小研究范围,讨论边缘人的“性格”,撰写小结;
③给边缘人性格分类,撰写《性格色彩与地理教学》、《课堂边缘人可行性法则》、《边缘人性格色彩的判断与识别》、《洞悉教师自己》四则笔记;
④根据边缘人在地理活动中的表现,撰写活动实录。2.研究初中地理新教材,设计、改造地理活动
(1)对初中地理新教材“活动”板块的研究
背景:新教材与老教材对比有一个鲜明的改变,即地理活动板块的内容大幅度上升了,这样的改动为学生讨论、分析、实践创造了条件,也为教师贯彻“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这一课程理念提供了教学模板。由于本校学生基础普遍较弱,为了让地理活动起到最好的效果,必须对它们进行设计改造而不是简单照搬。开展为课堂边缘人量身定做后的地理活动,势必会事半功倍。
思路:教材地理活动有小制作、模拟演示、读图分析、填表、计算、绘图、谈感想看法、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其中,填表、计算类的活动以教材活动为基础,只需在题量上稍作增减;绘图类的活动难度需要降低,否则学生根本无从下手;读图、析图、图文转换类的活动需要大幅度增加,练好学生基本功;谈感想和看法类的活动适当改动内容,使之更贴近农村生活实际让学生有内容可谈;社会调查类的活动可操作性不强暂作放弃。
(2)基于课堂边缘人地理基础下的活动设计或改造
本阶段,笔者对教材地理活动均作仔细推敲,试图让地理活动真正服务于广大课堂边缘人。在设计、改造活动时,笔者坚持以边缘人基础为改造平台;在开展活动时,笔者细心观察、捕捉边缘人言行中有价值的东西,不怕失败、有错就改。“把课堂边缘人现象扼杀在地理活动中”,是这个阶段笔者的奋斗目标。本课题实施阶段设计、改造并完成的地理活动有:
①拼图游戏活动:用泡沫拼图拼中国行政区划图(渗透在每一节上课铃前铃后五分钟);
②调查讨论活动:以学校食堂、班级为调查对象,讨论“节约资源”问题(新授课);
③ 自主读图探究活动:公开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授课); ④“给地图找图名”活动:在22幅中国示意图上写图名(第一学期期末复习课);
⑤撰写小论文活动:参加全国地球小博士大赛(寒假);
⑥ 绘制简图活动:绘制新疆“三山夹两盆”地形轮廓图(新授课); ⑦角色扮演活动设计:扮演游客(公开课《位于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⑧图示观察活动:观察动态“等高线”生成过程(总复习课);
⑨实践活动设计:节约资源实际行动(总复习时五个班级轮流使用一个班的试卷);
⑩演示活动设计 ——利用教室日光灯、学生座位演示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复习自然地理课);
(3)从“地理活动”到“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
针对地理活动中“社会调查活动”的难以开展问题,笔者就能否与社会实践活动整合作了研究,并撰写了相关论文。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2年8月)1.修改、完善各月份的教育研究活动,整理相关研究资料的积累汇总。2.汇总过程性资料、研究性资料,并着手撰写结题报告。3.集结成册。
五、课题研究成果
第一部分:认识成果:
1.通过该课题研究,加深了对课堂边缘人的理解
根据木桶理论所言:“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过去,笔者知道课堂边缘人这块“短板”的存在,但总是以避免发生冲突为由漠视他们的存在(笔者自我性格所致)。该课题研究以来,笔者大胆的“忽视”认真上课的同学,而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边缘人身上,通过理论学习和地理活动加深了对他们的理解:
(1)课堂边缘人成因复杂,主要责任在成人
某些学生可能患有重大疾病(如先天性低智力、器质性脑疾等),家庭环境又复杂(如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等),从小缺少关爱或溺爱过多,导致性格产生某种局限,又由于该年龄段的边缘人正处于青春期,如果教师言行不当,就会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久而久之沦为课堂边缘人。课堂边缘人进入社会后,其中一部分为沦为社会边缘人。社会边缘人有可能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因此,由成人控制的家庭、学校、社会对幼儿、儿童、青少年期的边缘人负有无法推脱的责任。
(2)课堂边缘人表现糟糕,但多数为“假性边缘人”
课堂边缘人的言行,很多时候都让教师无法再忍,最后因为丧失信心而放弃他们。但正如小学生多为“假性近视”一样,课堂边缘人多数也是“假性”的。青少年似懂非懂,教师的引导很有可能会改变他的一生。法国思想家薇依爱底层的人,没有文化或智力落后的人,弱势者和不幸者。她说:“爱就是愿意分担不幸的被爱者的痛苦。”把爱与这份沉重担负起来,是教师命定的爱。因此,教师不能“小孩子气”,而要怀着薇依那样的博爱之心,走进他们。
(3)边缘人种类多多,性格理论帮助师生互动 在师生互动问题上,一些“软硬不吃”的小家伙们总是让教师头疼。其实,这都是性格在作怪。性格是所有先天禀赋的核心,它映照出人类个体的独特本质。不同性格的师生,其体内的驱动力不一样,言行也就无法彼此理解,导致互动低效甚至无效。笔者通过性格理论学习,尝试“看到”自己和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用他人的原貌来接纳他人,用他国的语言来接纳他,有效促进了师生互动。
2.通过该课题研究,更新了对地理活动的认识
随着地理活动的有序开展,课堂边缘人减少了,效率提高了,成绩上去了,笔者对地理活动也更新了认识:
(1)地理活动可以好看又好用
过去,教材上的地理活动虽然丰富,但学生要么不知道如何下手,要么思维发散过头导致场面失控,活动效果差。一年以来,笔者通过教材地理活动的设计与改造,使得地理活动即激发学生兴趣,又切实提高了课堂效率,地理活动不再是“花瓶”的角色,变得好看又好用。
(2)地理活动可以改变学习方式
过去的地理课,一直实行“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虽然强调地图的重要性,但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容易滥竽充数,久而久之,文科式特征被强化,地理思维弱化。一年以来,笔者以教材地理活动为基本,开展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地理课堂活动,不但达到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自然统一,而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锻炼了他们的读图、识图能力。
(3)地理活动可以培养边缘人的群体意识。
一直以来,课堂边缘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健康的与人互动。随着地理活动的开展,边缘人感受到集体之乐,在笔者的鼓励和支持下,其他同学也感受到了边缘人之美。来自集体的善意让边缘人的群体意识逐渐复苏,性格局限得以止步,正面力量得到激发。
3.通过该课题研究,加深了对自我性格的了解。
过去,为了教学成绩,笔者经常刻意与学生保持距离,在学生面前维持着“权威”老师的严肃形象,但笔者知道其实自己更喜欢和学生朋友一样的相处。随着性格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笔者对自我性格有了透彻的洞见,决定还是做回自己。以“朋友”的身份去完成课堂教学绝对是一种冒险,因为总有学生把这样的 7 老师当成好捏的软柿子。如果没有性格理论作为信念的支撑,没有和各类边缘人有效互动的对策,笔者很可能又会打退堂鼓。是该课题的研究让笔者增加了信心,让笔者有勇气把课堂边缘人当成朋友,努力尊重他们的人格,努力满足他们内心里最需要的东西,而这一切,都来自于对自我性格的了解。
第二部分:操作技术成果:
本课题通过两个学期的摸滚打爬,设计了一些能够有效改善课堂边缘人现象的地理活动方案,这些地理活动可操作性强、具备借鉴价值。笔者在设计、改造并开展这些地理活动时,获得了一些经验,分析讨论如下:
(1)“教材”是基础,“资源”需开发。
教师在改造地理活动时,既不要冷落教材,也要注意资源的开发,使“私房”的地理活动和教材上的地理活动之间保持一种和谐、平衡的动态关系。“资源”的开发有三个渠道,首先是“教师资源”:教师个人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范围、程度、效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背景、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教学中随机应变的能力、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等。第二个渠道是“学生资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言行,把学生的意见、建议甚至他们脱口而出的错误信手捏来均可作为绝佳的课程资源。第三个渠道是“信息化资源”:中国国家地理网、人教论坛、昵图网等知名网站提供了大量课件、视频和图片;《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等杂志发表了许多学术价值高的论文;初中教师地理群随时可以解答一切地理问题,这些信息化资源为地里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2)“有趣”是前提,下药要“对症”。
不同性格色彩的学生,对地理活动的“有趣”看法不一样。红色学生(人数最多)的“有趣”包括新鲜、热闹、好笑、自由,他们比较热衷于拼图游戏、角色扮演、黑板演练、课堂讨论等大多数地理活动;绿色学生(人数也不少)对“有趣”的要求最低,只要轻松、没有负担就好。凡是不需要口头表达的,没有难度的,便于滥竽充数的地理活动都比较符合心意;黄色学生(人数较少)认为“自己赢了”就是“有趣”。所以他们比较热衷于带有输赢性质的竞赛类地理活动;蓝色学生(人数较少)兴趣在于能否享受“头脑风暴”。需要动动脑子的图示观察活动、“给地图找图名”活动、自主读图探究活动等都能让他们产生愉悦感。8 教师在设计地理活动时,要充分从四种性格色彩入手,对症下药,方能事半功倍。
(3)“参与”是重点,“合作”是方式。在开展地理活动时,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色彩,有针对性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巧妙的把边缘人也纳入鼓励的范围,使他们不知不觉的参与到地理活动中来;通过合作,其他同学和边缘人在活动中打成一片,边缘人的群体意识被唤醒,性格局限被修正,学习方式开始真正改变。
(4)场所是“课堂”,频率要“适度”。由于初
一、初二的学生还比较小,对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能力较弱,地理活动应以课堂活动为主;地理活动无需过多、过频,否则容易喧宾夺主,尤其对课堂边缘人来说,兴奋点一旦被激发容易失控,产生负面作用。
第三部分:研究成效 1.笔者的教科研成果:
自从进行课题研究之后,笔者从中大有获益,教研教学水平突飞猛进,教研成果不再乏善可陈,具体来说:
(1)开设外国语协作区公开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市级公开课《位于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市地理教研员袁志强老师和课题中心组成员、协作区相关同行肯定了笔者的教学特色,特别是对改造的地理活动给予了一致肯定。
(2)撰写论文《戴着有色眼镜去上课》获得常熟市、苏州市一等奖;《像状元一样将读图训练进行到底》获得苏州市三等奖、省二等奖;《乡村“一日游”设想》获得苏州市三等奖。
(3)撰写了《性格色彩与地理教学》、《课堂边缘人可行性法则》、《边缘人性格色彩的判断与识别》、《洞悉教师自己》四篇关于性格色彩理论应用类实践文章;十个针对课堂边缘人设计的经典地理活动;十个课堂边缘人案例;累计近2万字。
(4)2011常熟市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教育活动,被评为优秀学员。(5)七月份获得常熟市把握学科能力比赛二等奖,八月份获苏州市三等奖。2.课堂边缘人的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 9 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地理活动符合中学生对地理课堂的期许,也使课堂边缘人有了大幅度的进步:
(1)课堂边缘人现象减少,课堂效率全面性提高
课堂边缘人被丰富多彩的地理活动吸引,不自觉加入到课堂中来;教师全程关注地理活动的实施情况,随时对不同种类的边缘人进行精神与实际的关照、指导,使他们有动力坚持到活动结束,读图、识图能力得到锻炼,切实提高了地理素养;同时,边缘人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得以萌芽,学生在自省、自控中成长起来,边缘人现象减少甚至消失,课堂上热爱学习的气氛形成,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2)课堂边缘人自尊心增强,地理成绩大幅度提升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课堂边缘人不仅在新授课上表现良好,在复习阶段也自觉参与,自尊心明显增强,地理成绩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以初二第一学期地理期末考试为例,全市合格率为74.15%,本校合格率为79.14%,超出4.99%之多,位列农村中学第四、全市第八名;市平均分68.46,本校平均分69.71,位列农村中学第八、全市第11名。上学期最好的班级五班在本次考试中不及格7人,只有两名在50分以下(智力问题);上学期最差的班级四班在本次考试中由25人不及格转变为7人不及格,只有两人在50分以下(智力问题),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差距感消失。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主要问题:
(一)把课题研究对象设为重点关注之后,降低了教学要求,结果是合格率上升了,优秀率仍旧难见起色。
(二)地理活动设计羽毛未丰。
(三)与课堂边缘人的互动仍有死角。2.今后设想:
继续设计、改造活动,让活动越来越多的为课堂边缘人服务,同时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提高与课堂边缘人的互动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