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修改稿)(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3 04:2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修改稿)(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修改稿)(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修改稿)(写写帮整理)

如何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教研实施方案

----------中宁三小语文组

一、教研目的:

为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理论素养、专业水平和教学实践应用能力,加强教师之间相互合作、交流,探讨和解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推广先进教学经验,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次教研活动方案。

二、指导思想:

以提升语文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深化教育科研,狠抓教学管理,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实施以研促教,以研兴教,为广大教师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

三、活动原则: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教研活动的宗旨,充分体现全体性、导向性、操作性、发展性、激励性。

教研活动立足我校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以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教研能力,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并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文化氛围,使教研组成为一个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化共同体。

四、教研主题:如何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 五|、主持人:汪凤兰

参与人员:我校高年级语文组教师

六、活动流程:

主持人:大家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阅读教学中,这两方面的关系该如何处理,教师应该怎样把握,都是极其重要的。那么,是让学生八仙过海,还是让他们墨守清规戒律呢?或者是教师点化后的普渡众生呢?

今天的教研活动,我们结合我校进行的语文课堂教学调研活动,谈谈关于在阅读教学中文本价值取向与学生独特体验如何把握的粗浅看法,与各位从事语文教育的同行 1

商榷。

常玮:教材中所蕴涵的价值取向是教材的核心和灵魂,关系到给学生提供怎样的精神食粮。作者写成一篇文章,总是要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从中无不体现着自己的价值取向,这当然是毫无疑义的。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随之发生激剧的变化。阅读前人的作品,对于作者的价值取向,既有认同、接受、赞赏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异义和碰撞。这就不能使学生仅仅局限于对文本作者的价值取向的认识。教材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应奉为“圣经”,学生不仅可以接受、赏析,也可以质疑、批判。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作品的主体意识和独特体验,启发学生尽可能多维、多向、多层面地去揣摩感受作品的内涵,去发现作品中新的意义,才能使教材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黄占红:《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情感体验、享受审美乐趣的重要途径,应当让学生初步学会阅读,注重情感体验,使学生在阅读践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正确的价值轨道,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处理好这一门艺术的关键就在于,我们不但要看到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价值取向的千差万别,我们更要看到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又要引导学生能够走出文本,感悟新的价值。走得进,出得来,个性与共性,文本与生活,也就相得益彰。

任改花: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是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课堂是开放的,学生对文本的反应自然是多元的,只要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违背真善美的基本原则,都是应该得到理解与尊重的。语文教学要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小学生还处在心理不成熟的时期,对是非、美丑、善恶的分辨力较差,有时甚至出现混淆;他们对事物的感悟体验是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这种经验可能是积极、健康,也可能是消极、不健康的。

主持人:感情的体验有可能折射出非主流的价值观,出现偏差乃至错误。当学生的独特体验可能对大家引发一些错误的信号时,教师应该顺着学生合理的信息,引导学生看清那些隐含着的不合理的错误信息。建立在正确的价值取向上,激励学生大胆独特体验,还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有悖于文本的价值取向给予引导,从而实现价值取向与独特体验的统一。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PPT课件

教学案例一)

就这样,这堂课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思维撞击,实现思维互补,学生对

课文的理解和把握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学生也会从对作品主流价值的准确感悟中进入作品“精神的家园”,使学生“旧我不断失落,新我不断再生”。我们也为老师的机智处理而称赞。

王 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把握价值取向中真善美的原则。《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提倡学生对语文的多元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不能置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于不顾,尤其小学生还处在不成熟期,他们对课文的感情、体验是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这种经验可能是积极的、健康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不健康的。感悟和体验有时可能折射出非主流的社会价值。这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会削弱教学内容对学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的提高。因此,教师既要对儿童早期智慧的敏感、惊奇给予支持,又要对他们做好“价值取向”上的引导,引领学生攀登人格的高山、思维的高山、知识的高山。

(聂玲芳:对于王娟老师的这个观点,我们来看看案例二)ppt 此时,怎么办?薛老师由此谈到了学校、社会的一些规定并语重心长地说:“规定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小时侯违反规定,犯小错误;长大后就会违法犯罪。”

虽然学生的表情还存疑惑,人文熏陶的目标还没达到,但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化认识,回归课文潜在的价值理念,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一层面上来,却留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薛老师在后来与学生同场扮演父与子的角色扮演中,巧创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刚才认识的错误之处,一笑之间顿悟并接受文本的价值取向。

朱 云:结合聂老师的案例,我来谈谈自己的观点。如今的社会呈现出全面开放的格局,多元的价值观念深深地影响着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学生对文本的一些独特体验,其实就是多元价值观念在学生身上的反映。当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真的发生向背的时候,我们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和强行的灌输,更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应该循循善诱,正确引导学生领悟文中的道理,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走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误区,让他们真正理解文本的价值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更好的落实人文素养。

朱海霞:就人文素养来说,阅读教学不是一味地调和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确切地说,就是以一定价值取向的文本,积极地影响学生的个人情感,同时又以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来促进价值取向的发展与丰富。

任改花:学生解读文本后的独特体验,教师要按照文本所反映的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行有效地指导。语文教材具有感染熏陶的作用,它往往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移人性情。由于学生的经验阅历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在教学中,要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首先要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作交流,没有师道尊严,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以自己的生活和经验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王娟:还有,教师要能适度容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种种差错,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过程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对话,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常玮: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建立在教师正确的指导上的。作为教师,必须从内容、语言文字两方面去认认真真地探究文体,挖掘文本的价值,以防止对文本价值出现偏、错、空或者是其它枉自拔高的消极现象。

在文本价值取向与学生独特体验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要转变对教师作用的认识。教师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解释者和指导者,更重要的是掌舵者。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文本解读过程,才是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完成重新构造自身的过程,即学生能获得认知、道德、审美等方面的发展。

聂玲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价值取向”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在对话过程中得到的共识,具有共性。“多元理解”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独到感受和体验,展示个性。教学中即要追求共性,又要张扬个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做好组织者,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得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而且作好引导者,要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文本所呈现的价值取向。

朱海霞:所以,在阅读教学中,第一关就是要让学生诵读,开口读,逐步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语气和语调,进而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在循序渐进的诵读过程中,学生除了能不知不觉感受到语言的美,体味到课文所创设的优美深邃的意境,潜移默化中更能体味到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或慷慨激昂,或低回婉转,或悲壮,或欢快,或尖酸刻薄,或诙谐幽默,或郑重严肃„„的感情,朱 云: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文中关键语句的思想感情。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课文的思想感情深藏在文本中,但于此同时,它又是向接

受者——学生和教师开放的。文本中的语句是联系作者,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世界的“中介”和“桥梁”,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结构较复杂、内涵丰富语句,表现文章或段落主旨的句子,表达有特色的句子都是我们应该予以关注的关键语句。

王娟:教师还要驾驭教材,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了解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驾驭教材的目的是把教材变为学材,把教本变为学本。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学生通向教材的桥梁,使学生感到亲近、亲切。

主持人:以上所谈及的这些方法贯穿着阅读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整个过程,它从课堂延伸到课后,大大拓展了阅读教学的空间,丰富了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渠道。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训练和操作,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意识会有明显增强,情感体验的能力也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

黄占红:我们在教学每一篇文章时都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这是处理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独特体验的前提和保障。如果没读懂文本就盲目地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谈个人感受,就会造成既完不成教学任务又误导学生的后果。

(PPT

看教学案例三)

由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同学们既准确理解了“温暖而舒适”的真正含义,又在细读感悟中陈述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老师的“苦心”化成学生智慧的点点火花,更可贵的是老师并没有喜形于色,而是如此小心翼翼地呵护这些“火花”,在一次次读书、交流中使之有了燎原的可能!常玮: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对文字的表面理解上,而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及时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学生通过生活加强体验,并结合品读文中有关语句,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只重视知识的积累而忽视情感的体验是不完全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每一篇课文,找准切入点,设计出能提高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认识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小女孩再擦一次火柴,她还可能会看见什么?请大家展开合理的想象,给课文添加一段内容,看看谁能成为未来的安徒生。

(同学们有五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交流。看PPT)

这些合情合理的想象,既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又深化了学生的个性体验,我觉得很好地处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独特体验之间关系。

主持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师应充分发挥文本潜在的价值。因为,课本是编者潜心编制的,是众人智慧的结晶,它负载的是人类几千年文化遗产的精髓。让学生学习这样一个个文本就是获得进一步发展的一个个支撑点。文以载道,语文教师要追求的,应当是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同在互存。

希望通过本次教研活动,给我们的阅读教学带来一阵扑面的新风,给我们的阅读教学一个崭新的亮点,更给我们的阅读教学带来一个经久的、永固的支点!

第二篇:浅论课文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

浅论课文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独特的体验

双峰县永丰中心学校贺中元

内容摘要:在当前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一味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而对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有所忽视。正确处理它们的关系,要注意两个要点。一是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二是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扮演好“首席发言人”——“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

关键词:新课改、阅读、价值取向、独特体验、平等中的首席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一、教学实践中的理解偏差

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与改革中,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但是有些做法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徒有形式。很有可能矫枉过正,一味的鼓励和肯定不负责任的“创新”,让语文的文字不再重要,重要的只是头脑中的不负责任的“胡编乱造”、“胡说八道”。我想很有必要就价值取向与独特的体验的关系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曾有一位教师在《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怎样看待那两个骗子的?”经过一番讨论后,学生开始了发言,有的说骗子狡猾;有的说骗子“聪明”,他们能洞悉皇帝的心理,善于察言观色;也有的说他们“勇敢”,敢在皇帝面前玩弄骗术,要知道弄不好,就会人头落地的呀!更有的说他们是在替天行道,不骗这些贪官污吏还骗谁呀!气氛非常热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在这个时候我们会叹服这位老师设计之巧妙。尤其会认为后面的回答与众不同,很有创意,应该得到鼓励。不错,学生这种勇于独立地思考和表达,而不人云亦云的做法,确实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然而如果我们仅到此为止,那就有些不妥了。我们应该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就骗子是“狡猾”还是“聪明”展开争论,说出各自的理由。争论结果,统一了认识,认为骗子是“狡猾”的,因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谋取私利,是不道德的。骗子是“聪明”还是“狡猾”就要看他们所作所为的目的和手段。如何看待骗子,反映了学生对骗子所作所为的态度,反映了学生的价值取向。

很显然,如果不提这一问,学生不能畅所欲言,不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体验,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正确引导,展开争论,就既注意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正确引导价值取向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一对矛盾。我们必须面对而不能回避,当前阅读教学有一种倾向是:在培养创新精 神、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等思想指导下,有的教师一味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而对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有所忽视,在教学活动中缺乏正确的引导。重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正如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所指出的,“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又在“教学建议”中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可见,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是课程标准所反对的。

三、尊重独特体验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理解。学生在课堂上有权依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选择、评价、重组和整合,进而把知识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能力。《新课标》由此指出,语文教育特别需要 3 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四、正确处理价值取向与情感体验的关系

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关系,笔者认为特别要注意的是这样两个要点。一是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教材的价值取向是教材的核心和灵魂,教师怎样理解和把握,关系到教学过程中能否正确引导,关系到学生在阅读中吸取什么样的精神食粮。如《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教师本该引导学生去体会怎样面对人生困难等方面的启示。如“只要坚持不懈奋斗,就最终能克服困难”,“诚之所至,金石为开”等等,这些精神决不因时代发展而失去它的意义。课文总是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体会作者思想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有学生认为不如搬家或搞山区旅游开发,这并没有错。但问题是这不是文章的主旨。如果教师没有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往往会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二是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面对同一作品。相同问题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理解和评价,面对课堂中的百花齐放,教师固然不能一棒子横扫千军,但是否就意味着不用对其加以修整,任其自由开放,独树一帜呢?答案是否定的。人们对于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的地方,知识点仍有其确定统一的答案,情感态度价值观仍有其主流取向。否则学生思想杂乱纷陈,人际 交流无法进行。就学生个体而言,囿于其本身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情感体验所限,不能保证他们的想法个个都正确全面,无法保证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达到教学所要求的高度。这就要求教师像园丁一样,除去杂草,剪掉败枝,确保花卉枝繁叶茂、鲜花怒放。但让我们极不愿意看到的是,有些教师在注重学生学习多样的体验和发散的思维的同时,他们自己却成了学生思想的应声筒。他们不敢对学生任何“标新立异”的发言给予过激或否定的评价,甚至在一些关于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的问题也不置可否。

五、扮演“首席发言人”的角色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扮演好“首席发言人”的角色,也就是“平等中的首席”。首先,要把握好角色的定位。教师作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中介,他的思想,文化,人生经验,审美水准都要高于学生。另外,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中也承担着“传道”的义务。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还是教学活动的设计,都体现了教师的价值取向。没有价值取向的纯客观的教学是永远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首席”地位是客观存在的。其次,我们强调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我们不能因为客观的首席地位,而对课堂教学进行垄断和专制,取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引导时所起的作用在于:创设和谐情境,增进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创新。在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再次,面对富有争议的话题,教师不要以权威者自居。而只能充分行使自己与学生同样具有的发言权,为学生开拓新的思路,开阔更广的视野,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当然,教师的发言应有较强的指向性,而不是泛泛空谈,他的发言应该像夜幕里的一盏明灯,能拨开由争论而引发的笼罩于学生心头的迷雾,让学生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语文材料的多样性,学生学习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样学生就有了不同的体验。作为教师,既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又必须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书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体验作文”的价值取向

作文教学现状的悲哀在于本来应当以“生命的表达和交流”为原点的作文,已被异化成了与儿童生命状态完全剥离的“技术活”。传统的作文教学,有许多不合理因素制约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诸如片面强调书本学习、课内学习,让学生远离自然和社会,致使学生缺乏感性经验;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不注重与其他学科沟通,封闭了学生的知识视界;过于注重写作知识和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将听、说、读、写四项语文基本能力割裂开来,违背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特点和人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的需要,致使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假话套话连篇,缺少真情实感。

所谓“体验作文”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写作为重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它要求学生要综合利用学习要素,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去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与感悟。因此,体验作文教学是对传统作文教学观的一种颠覆,其价值取向具有四个鲜明的特征,即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生本、关注生长。

1.关注生命

目前作文教学受到功利性的应试影响,作文训练的目的直接指向考试。作文不再是心灵诉说的载体,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教师迎合考试,学生迎合教师。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因素,注重作文技巧、结构模式的指导,忽视对学生体验的激活及情感的引领,整个教学过程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在作文中弄虚作假,空话大话连篇,作文结构程式化,作文内容雷同化,语言表达成人化,缺少了个体的真情实感,缺失了自我的独特个性。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把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摆在了首位。体验作文教学倡导的正是对生命个体的关注,强调独特的个性体验,鼓励独到的个性思考与表达。

2.关注生活

体验作文教学更多地从“学习作文,也是学习一种生活态度”的角度,给作文以新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也有“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以及“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样的表述。关注生活,体验生活,使作文教学呈现一种开放式特征。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拘泥于教材,命题空间狭小,要求僵化,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作文的手脚。“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让学生作文“真实而鲜活”,就必须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中释放出来,跳出课本小书,跳出课堂小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跨出校园,让他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真正的体验中积淀写作素材,在充实的生活中积蓄情感体验。

在关注生活这一点上,体验作文教学最大的突破是在指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上所做的实践探索。在认识水平、思维能力、表达形式三个写作要义中,认识水平是学生最弱的环节,而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又恰恰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但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缺乏感受和感悟的能力,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体验作文教学努力给学生以生活情境的体验,又注重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与感陪,培养学生思考生活的习惯,探索深化感悟的途径,开浚思维能力的通道。以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切入,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丰富感情,深刻思想,锤炼思维和语言,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3.关注生本

体验作文教学更多从“学生是作文的主人”角度,给作文以新的活力。作文内容假大空,形式千篇一律,其背后是教师强大控制力和学生个性被扼杀导致的悲哀,是教学中教师“独大”、目中无“生”产生的后果。以体验作文教学观之,是忽略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因此,体验作文教学特别重视学生写作主体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和写作需求,重在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表达欲望,努力让写作进入一种自愿的、快乐的、水到渠成的状态。

一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作文的写作题材源于生活,采用游戏、合作探究、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真实情境,或是生活场景再现,或是媒体引导激活,或是经历唤醒等等。在作文命题上,重视学生心理需求,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从写他们所熟悉的、理解的,特别是对他们有触动的、为他们所喜爱的、感兴趣的真人真事和实物实景,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是尊重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学。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陛,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毫无意义。作文的主体理所当然是写作者,是学生。然而,作文教学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师授模式”依旧是目前的现状。作文指导课,教师不厌其烦地运行着一套固定的模式,怎样审题、怎样选材,甚至细化到如何开头、如何结尾。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写什么,而且怎样写也是遵循教师传授的所谓写作模式。于是学生的作文一样的开头、一样的过程、一样的结尾。原本关于话题所产生的写作冲动在固定的程式中僵化了,个性化的语言也湮没了。教师成为学生作文的主宰者,客观上也成了学生个性的屠宰者。体验作文的教学正好相反,它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表达最真切、最自我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回归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担当的是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的服务者。

4.关注生长

语言表达技能决定作文的形式,情感思想决定作文的内容。作文水平提升的过程,正是学生写作技能与情感思想同步提升的过程。体验作文教学不仅引导学生积累体验、深入生活,也重视指导学生表达生活体验。教师创设条件,营造情境,诱发学生的体验;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情感化、个性化的语言表达独特的体验。

体验作文教学依托于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的生活实践,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写作材料筛选和写作方法等方面指导,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是解决学生写作“假”“空”的有效途径。“生活一体验一感悟一作文”的体验作文教学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接受。任何一种教学法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针对性,其发展的过程也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包括它自身的局限性。体验作文教学要更好地达成语文课标的教学要求,也需要不断寻求完善与突破。

第四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价值取向

王敏勤

新课程理念下怎样才算一堂好课,这是目前讨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一般说来,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除了要看教师的基本素质以外,主要有如下几点要求:1.在课程目标方面,师生是否明确并落实了三维的课程目标;2.在教学方式方面,教师是否转变了教的方式和学生是否转变了学的方式;3.在使用教材方面,教师是否能够做到用好教材并超出教材,能够开发课程资源;4.在教学效果方面,学生的收获是否大,课堂教学的效益是否高。实际上,在这四个方面,最主要的还是看课堂教学效果。但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是指什么,这就涉及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价值取向问题。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在我们都知道: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其实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20世纪以前,在西方的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每个教师的情况不同,每个班学生的情况不同,所以教学是无规律可循的,是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的。教学只能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是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

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步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行为,教学的结果是可以测量的。所以人们才提出:教学不尽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正是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它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的、低效的还是无效的?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比如,一个教师承担了一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在期末考试和总结的时候,人们看这个班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是进步幅度大还是幅度小,以此衡量教师教学效益的大小。

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看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具体到一节课,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这个定义有两方面的规定性: 1.强调课堂教学时间的规定性

我们提出向课堂要质量是指向40分钟(小学)或45分钟(中学)要质量,就是说,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教师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要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而不是随意的把时间前伸和后延,如果学生在课前预习占用太多的时间也是增加学生的负担,如果学生在课后布置很多作业更是增加学生的负担。我曾经提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高水平的教师向课堂要质量,低水平的教师向课下要质量。这几年我研究了许多名教师的案例,他们的教学质量高、升学率高,而学生的负担却很轻,其奥妙就是向课堂要质量,所有的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很少留课后作业甚至没有作业。如辽宁的魏书生、北京的孙维刚、马芯兰等。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对桌办公的两个老师教平行班,一个老师整天忙得晕头转向,不是批作业就是给学生个别辅导,工作非常敬业,但师生的负担都很重,是以牺牲师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取得成绩的。而另一个老师可能课后作业很少,也很少给学生个别辅导,课后主要是研究教法,师生都不累,教学成绩却很好。其关键就是抓住了课堂教学这个环节,力争所有的问题都在课堂解决,不把问题和作业推向课后。

2.强调教学目标的规定性

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是否应该把课程目标告诉学生(书面的或口头的),这个问题争论了多少年没有定论。有的老师说:我在教案中有课程目标,但我不能告诉学生。为什么?因为我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很艺术的,事先学生不知道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有一种神秘感,愿意听我的课。如果学生一开始就知道了一堂课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就不愿听课了。教学固然需要艺术性,但更要注重教学效果。在课程改革之前教师不告诉学生教学目标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过去是先教后学、以教定学,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所以课前教师是否告诉学生教学目标并不重要,只要教师知道就行了。但课程改革提出要转变教与学的教学方式,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事先不知道一堂课的课程目标,就没法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很难转变学习方式。另外如果一堂课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很难评价这堂课效率的高低。美国的教育学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二、什么是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一堂课怎样才算是有效?有效的标准是什么?这里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离开了价值取向讨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很模糊的。所谓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就是教学目标的方向性问题。也就说,在一节课上,在有限时间内,师生做什么最有价值。做有价值的事才是有效的,价值越大效益越大。比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带着学生做游戏,虽然数学知识没有学到多少,但学生很开心,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但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师生做什么最有价值?这就是价值取向问题。

再比如:目前谈论比较时髦的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在过去就有:教师的备课就是预设,教师在课堂教学灵活变通就是生成,并不深奥。我听过这样一节课:有个老师正在上数学课,讲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突然教室里来了一只猫,老师话题一转,引导学生讨论起了对动物的保护问题。有人觉得这是一堂自然生成的好课,是创新,是一堂跨学科的综合课。我认为:什么时候讨论动物的保护问题都有价值,但具体到这一节数学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堂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在这里讨论动物的保护问题虽然也有价值,但却脱离了教学目标,是无效的或低效的。

 再比如: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让学生表演一个小品,虽然这个小品与课文的关系不大,但也能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这样的课如何评价?特别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有些教师只注重形式的活跃,堂堂都有分组讨论,堂堂都有表演和抢答。这就涉及到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问题。师生一定要明确:一堂课的主要任务是干什么,在有限的时间内首先要完成主要任务,主要任务完成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提高。

美国哈佛商学院经常给学生讲述一种很有效的做事方法:80对20的法则。即任何工作,如果按价值顺序排列,那么总价值的80%往往来源于20%的项目。简单地说,如果你把所有必须干的工作,按重要程度分为10项的话,那么只要把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干好,其余的8项工作也就自然能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一堂数学课上,有价值的事很多,比如让学生唱歌,可以增加他的音乐素养;让学生表演,可以增强他的表演能力。但教师要清楚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节课主要是围绕什么来开展活动,评价一堂课的标准不是看搞了什么活动,而是完成了什么任务。

三、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与长效和短效问题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的老师一直感到困惑:这三维的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是什么关系,应以什么为主?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对于三维的课程目标,我认为应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线,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以知识为载体来实现的。其关系图示如下:

所谓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是教师灌输获得的还是自主探究获得的,其价值不同;所谓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以什么样的情感和态度来参与的,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是富有兴趣还是厌学乏味?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环保观等价值观念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一些都以知识为载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淡化知识的教学。建国后我们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教训,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双基教学)是一条基本的经验,所以不能淡化。

一堂课的价值取向也有长效和短效的问题。具体到一节课,满堂灌的方法可能是最好的方法。有的老师说:如果让学生自学,可能十分钟还搞不明白,我给学生讲,三分钟学生就明白了。这就如同钻山洞,让学生自己钻,会在黑暗中探索很多时间,甚至会碰头磕腿,如果老师领着学生钻山洞,很快就出去了,因为老师“学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具体到一节课来讲可能会如此。但从长远来讲,特别是从学生的终生发展来讲就不是如此。现在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学生走向社会后还要不断的自学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而这种自学能力不是走向社会后才培养,而是在学校里,甚至从小学一年级就要培养。另外,学生在初始阶段,自学可能会花费很多时间,不如老师讲授学得快,但经过一个阶段甚至半年、一年的时间,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旦形成,会成倍的提高学习的效率。正是从这些意义上,新课程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所以课堂教学还有长效和短效的问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图一时的效果而忽视学生终生发展的问题。

第五篇:当代礼仪与价值取向

 中华礼仪与当代价值取向

今日中国,惩治腐败,端正党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敬老崇文蔚然成风。衷心祝愿各位馆老坚持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笔耕不辍、丹青不断,岁增身益健,菊酒对晚霞,妙笔传往事,清韵颂中华。

第五届敬老崇文论坛以“中华礼仪与当代价值取向”为题,明示中华礼仪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阐释礼以载德、仪彰文明的渊源真谛。紧扣时代脉搏,意义深远。

总书记在北师大与师生共度教师节时,交谈中,对小学课本删除古诗词“很不赞成”,对“去中国化”感到“很悲哀”。他的直言卓见,彰显了对经典的爱,对民族的爱,对国家的爱,社会热议,群众拥护。对总书记的观点,我非常赞成。

实现中国梦,要坚持改革开放、转型发展,更要扎根铸魂、传承基因。传承中华文明,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各位馆员更是义不容辞。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衷心期盼各位馆员,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场合,挥如椽笔,泼五彩墨,吟诗词歌赋,书经典文章,向孩子,向社会,传播中华文化精粹。祝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馆老、各位嘉宾身体健康、阖家欢乐!

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

□燕爽(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

自2010年至今,敬老崇文论坛已连续举办了五届。我们本次敬老崇文论坛的主题是“中华礼仪与当代价值取向”,就是从礼仪文化的角度探索思考,既有理论借鉴,又有实践意义。我在这里谈三点想法:

第一,传统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素以“礼义之邦”自豪,传统礼仪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不仅要在形式上延续传统礼仪礼节,更要在本质上传承礼法礼数的道德内涵。孔子所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就是既要博览经典,更要以德育人,以礼化人,使人遵德守礼,和谐相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在思潮多元、观念碰撞的今天,我们要挖掘优秀礼仪文化蕴含的思想道德资源,弘扬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处世智慧和道德准则,构筑共同的精神家园。

第二,传统礼仪文化要回归百姓家庭、融入日常生活。加强传统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有效载体。今年以来,市文明办围绕培育和弘扬传统礼仪文化,与市妇联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在全市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仪大赛和“征集好家训、评议好家风、寻找好家庭”主题宣传等系列活动,广泛开展媒体宣传、网络评议、微信互动、专家访谈、档案展览等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热烈反响。

第三,加强传统礼仪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贯穿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仁、义、礼、智、信”,是一个以德治为核心的伦理性社会的基本准则。“礼”的内容十分庞杂,既包括国家典章制度,也包括宗教仪式、社会习俗、礼仪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协调人际关系和睦、倡导言谈举止礼貌具有重要的正面作用,影响到社会领域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不可否认,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以往礼仪规范中存在着一些繁文缛节和个别不合时宜的内容,需要在顺应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技术革命等新形势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创造富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中华礼仪

□郝铁川(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

道德建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要想具有普遍性、持久性和权威性,主要靠四种东西来实现。一靠一个通俗易懂和较高权威的教义读本;二靠政府、制度的支撑;三靠社会化的礼节仪式;四靠一支体现价值观念的人格化示范队伍。今天,我们在去年举办弘扬中华民族尊老传统敬老崇文论坛之后,举办以“中华礼仪与当代价值取向”为主题的论坛,目的在于推进一些中华民族优秀道德观念的礼节仪式化,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我觉得,推进中华民族优秀道德观念的礼节仪式化,需要把握三个问题:

第一,注意弘扬中华民族礼仪传统中的热情、责任、敬老精神。一要注意弘扬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精神,正如孔子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二要弘扬中华民族社会责任心精神。三要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贤精神。

第二,注意借鉴现代西方礼节仪式中的科学、平等、人权精神。一要注意弘扬西方礼节仪式中的科学精神。二要注意弘扬西方礼节仪式中的平等精神。三要注意弘扬西方礼节仪式中尊重私权精神。

第三,融通古今中外,推出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中华礼仪。一是不要盲目崇拜西方,妄自菲薄。二是要注意兼取中西礼仪之长。

为了在促进中华礼仪民族性、时代性方面做深、做实、做细,上海文史馆成立礼仪研究中心,将对中华传统礼仪逐个研究,借鉴西方,推陈出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的建设增砖添瓦。

弘扬孝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

□唐国才(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副理事长)

我们的传统礼仪,本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一种礼仪,同时也逐步成为规范和强化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我国古代推崇的礼治,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礼仪就范围而言,包罗万千,纷繁复杂。从历史实践来看,最为核心的就是推崇“孝道”,所谓“百善孝为先”。梁濑溟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将忠孝原则推行发展到设身处世、推己及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改革开放造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经济腾飞的伟大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大门开启,东西方各种新旧文化观念的碰撞出不仅仅是灿烂的火花,也带给我们各种意想不到的病源与隐忧,如信仰缺失、拜金主义、物欲横流、贪污腐败等等。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必须寻找振奋本民族的文化基因,牢固形成我们民族特有的信仰体系和精神价值观念,这是民族崛起的关键。

今天,面对全球人口老龄化以及我国特有的日趋严重的社会养老问题,我们应该意识到从传统“孝道”延伸出的“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关爱老人就是关爱自己”的敬老养老的道德理念,不仅易入人心,且切实可行。它集中体现了政府有责、社会有责、家庭有责的共识。这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重要理念和保障。

我们上海市老年基金会要进一步动员广大爱心企业和公民,自觉履行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关爱老人,奉献爱心,积极应对我国“未富先老”的问题。我们将引导和组织广大公民进一步弘扬和丰富中华民族的“孝文化”,牢固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逐步扩大老年基金的规模,并坚持公开透明、从严管理、合理分配、科学使用,更好地发挥“拾遗补缺,雪中送炭”的积极作用。配合政府,团结爱心企业,依靠民众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前提下,推进“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计划,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近年来,我们和电视台合作的《精彩老朋友》栏目,以及“金色广场”、“九九关爱小剧场”、老年人大合唱和旗袍大赛、“心悦夕阳”网络等活动,因切合社会实际和老年人的具体需求,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下载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修改稿)(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修改稿)(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七年级上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感悟 滦南县司各庄镇初级中学 宁玉红 (激情导入课文之后,学生自由放声有滋有味地朗读全文,也手捧课本,入情入境地诵......

    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

    丰城中学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 ——做科研型优秀教师 一、丰中青年教师是丰中文化的继承者,也是开拓者,应有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价值承担者,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一、 课题名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 二、 课题的研究人员: 顾问:邬春芹 组长:陈凡凡 组员:蒋静敏郭 丹戴玥张洪 韩 梅凌芝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1.价值取向: 指人们......

    试论师范专业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分析

    试论师范专业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分析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随之日益严重,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研究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对于大学毕业......

    浅谈教育转型期中职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

    浅谈教育转型期中职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自2009年温家宝总理提出“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之后,整个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从“十二五规划”出台之后,职业教育更是......

    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分析

    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分析 专业: 学号: 班级编号: 姓名: 有关人士预计,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劳动力就业问题,而21世纪失业大军的主体将是大学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报告 院系:四川外语学院专业:英语(国际经贸方向)班级:组员:赵德纯 应用外语学院17班 201009290057 余廷红 201009290061 王新新 201009290066 胥果 201......

    调查报告——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范文——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调查报告 调查的背景和目的:我国经济建设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影响到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