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转型期中职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

时间:2019-05-13 19:5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教育转型期中职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教育转型期中职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

第一篇:浅谈教育转型期中职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

浅谈教育转型期中职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

自2009年温家宝总理提出“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之后,整个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从“十二五规划”出台之后,职业教育更是受到了空前的重视。面对着产业结构升级,职业教育的转型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然而,不可否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中职教育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道德滑坡,前途令人堪忧。面对教学对象的现状,怎么样培养他们,使得他们在向职业人转变的过程中符合产业结构的升级,在不久的将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是摆在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大课题。

一、中职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1)过分追求个性,学习目标迷惘

从一篇学生习作说起:

那个星期天,妈妈带我去逛100。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GF也在200玩,GG的GF长得又妖又萌,看得我真TMD的羡慕嫉妒恨。她一个劲地对我PMP,好像我们认识很久了。后来,我和一个同学到网吧“打铁”去了,他们7456!大虾、菜鸟一块儿在我的烘培机上乱灌水!刚想说886的时候,居然碰到了3班的班花同学,聊了一会儿,觉得这个人很UES!……[1]

当然,目前网上还有所谓的90后火星文,这些只能理解为他们的简单个性现状,媒体对此的解读为学生的亚文化语言;受到如今有关电视等媒体所播的低劣影视的影响,他们中有部分学生对其中的不入主流的文化肆意模仿,无视学校的校纪校规,言行举止以及打扮穿着完全不能和学生对号,对老师的教导无动于衷,过度叛逆,我行我素:上网夜不归宿,恋爱突破底线,荒废学业;他们中有一部分谈到个人的学习完全不为自愿,说是父母的逼迫使得他们无可奈何而为之,谈到未来,尤为迷惘。笔者认为他们忽视了教育的价值,使得国家目前的助学政策陷入了尴尬。

(2)忽视劳动价值,追求安逸享乐

有些职校生在校完全忽视了父母的艰辛与期望,抛开了升学的压力在中职学校追求享乐,互相攀比的心理滋长日益膨胀的虚荣心;消费令人痛心,吃要吃好,穿要名牌,荒废自己的青春,只为追求安逸;注重对金钱的追求而又忽视劳动的价值,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以后要从事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追求高薪而又害怕吃苦,从而使得社会某些企业对如今职校生能力的评价出现以偏概全的质疑。

(3)责任心的缺失,诚信度的下降

从他们部分学生在校行为自由散漫,经常旷课或迟到,不求上进甚至抽烟酗酒,影响群体以及伤害自己,伤害父母,反映出他们责任心的缺失;有些同学甚至单凭自己所谓的“义气”参与打架斗殴,法律观念欠缺,图一时的痛快,完全不考虑后果,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他们的自我思想又比较突出,无视老师的教导,把种种陋习带到工作岗位上使得企业出现安全事故时而又选择逃避,碰到挫折缺乏正确面对的勇气,碰到不顺心的事就把责任归于他人,缺乏自省。2010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富士康跳楼事件中折射出如今的90后面对挫折时心理的脆弱以及责任心的缺失,他们没有考虑到他们的父母在他们离去后所要承受的悲痛,笔者认为他们选择纵身一跳从某种程度上抛弃了责任。

诚信的危机体现在面对批评时他们不能正确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努力寻找狡辩的理由,不为自己的行为反思;同学之间互相借钱不还,答应老师的事情不能做到,消费过度开口问父母要钱谎话连篇;在与用人单位签定劳动合同后,不守承诺,私自离岗离职,给学校造成负面影响,爱校意识淡薄。

以上所列举部分中职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不良行为为笔者近年来从事中职教育的深切感悟。面对职业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作为每个教育工作者应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学生价值取向出现变化属于正常产物,需要的是引起高度的重视,只有清楚地认识到客观存在,深刻剖析其产生原因,结合实际,静心思考,群策群力探索相应对策和措施,转变乃至提高中职生的道德价值取向以使得符合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观。

一.中职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出现滑坡原因:

(1)家庭影响

90后的一代学生,从小是在家庭的呵护下成长,家庭对孩子的需求百依百顺,只要孩子喜欢,自己任劳任怨,但作为父母在辛苦赚钱的同时往往缺少与自己孩子的沟通,对他们的成长缺乏正确引导,不当的奖励和惩罚久而久之放任了他们不良习气的养成。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啃老族,他们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以及付出是天经地义。

如今的职校生很多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他们的成长是不完整的,有些成长还伴随着吵骂乃至暴力,所以他们来到中职学校,对于如今有些所谓严厉教师的斥责和鞭挞是“百毒不侵”的,这个是值得中职教师思考的。众所周知,家庭是人成长中的第一所学校,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平时的言行举止以及一个家庭的和谐度直接影响到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另外,在社会转型期中面对社会的物化,他们中有一部分父母对教师的教育是排斥态度的,往往是在校教师苦口婆心的教导到家却是父母的另外一番反式教育,实在令作为教育工作者在为教育付出的同时而又得不到家长的支持而寒心。

(2)学校影响

“人们习惯把学校教育视为社会道德的中流砥柱,当社会颓风四起,人们还在仰望着学校教育,期待它能力挽狂澜,成为“卫道士”,但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目前的素质教育还存在着很大的欠缺。从学生入学的那天起,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往往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考出好成绩,排名在前是他们的荣誉,学校也为满足家长的期望而对学生在包装着“素质教育”的面孔下进行应试教育;在基础类教育中,各自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过重的学业压抑着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健康成长,有些不负责任的教师变相的收费补课使得学生从小对教师这个崇高的职业产生质疑,利益化的追逐竞争使得他们的道德价值观产生扭曲;不负责任的教师还会说“不好好学习,以后就进中职”、“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扫马路”等诸如此类的禁语,实在令人对教育产生失望,使得学生自从进入中职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认为自己是这个社会的失败者。

在人性物化的过程中,教育为人的幸福谋发展的本原价值受到了冷落,教师的道德与功利产生矛盾,教师的过度追求功利价值态度势必影响了对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近年来,某些中职学校的老师面对零门槛进入的学生难教,难管的怨声不绝于耳。教师自身的高期望与能力经验的反差,自身心理状态和结构的亚健康使得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缺乏工作热情的教师培育的学生可想而知。

进入中职学校,学校贯彻“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把德育放首位,然而,目前有些学校在盲目完成招生指标后却又盲目地以“以就业为导向”,为满足专业课的课时要求从而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德育课程严重不足;德育课程内容有时也不尽合理,内容的空洞以及德育说教方式和手段的单一难以使得学生对真正的道德标准产生共鸣;德育专任教师的数量不足以及如今中职教育教师年龄层次的断层更使得中职德育教育的完美欠缺。另外,无须忌讳,中国历来“文人相轻”,“教师这个群体,是一个不善合作的群体”,中职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需要更多人对其的关注乃至呵护,而中职教育如前所说,职业的倦怠使得很多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从而放任不管。任课老师上完课走人,一学期的课下来,所教班级里学生的名字基本上叫不出来,而学生往往也只称呼其为某某学科老师,不知老师所姓,师生关系的淡漠可想而知。任课老师与班主任的沟通又极少,笔者有时面对的困惑是负责任的任课老师参与班级的管理本为职责所在,而其行为却往往有时得不到班主任的支持,我们有些班主任会认为是多出来的事情;班主任与班主任之间只为维护自己的班级着想,“所谓的班主任例会制”往往名存实亡。齐抓共管的合力效应难以形成气候,责任心的缺失难以使得学生发展得到应有的关注,教育丧失良知使得我们的教育朝畸形方向发展,而作为

学生,自然而然成为畸形发展中的牺牲典型。

(3)社会影响

首先要说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关系变得复杂多样化,社会道德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我们部分职校生由于缺乏理性思考及思辨能力,很难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目前教育制度的公平从某种制度上来说还欠缺,中职学校有部分学生特别是农民工子女,他们的父母在为大城市建设付出的同时,因自己户籍问题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得不到好的优质教育,他们在追求个人价值的过程中其道德价值观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消极产物产生碰撞,长而久之,使得他们对社会产生偏见甚至憎恨。

其次,不良电视媒体不负责任的肥皂文化剧情如今无孔不入地侵浊着90后的审美标注;网络作为人类的时代遭遇,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又扮演了道德价值观扭曲的催化剂。充满色情以及凶杀暴力的网络游戏成为部分缺少关爱孩子的精神玩伴,他们沉迷于此而不能自拔,在回到有着条条框框约束的“残忍”现实,他们不得不继续着自己更加虚幻的残忍角色。最后说到职业教育的现实问题,职业教育在中国的教育发展中,一方面处于鸡肋位置,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另一面则是中职毕业生或技工学校毕业生的匮乏已影响到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在2010年12月28日,教育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中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明确介绍了《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空前,但在此之前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一直难以提振,究其原因为部分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职业教育与产业界脱钩现象比较严重,从而使得所培养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欠佳,就业岗位与未读书就业者相差无几,办学质量的欠佳从而使得少数地方出现读职校无用论,企业对于职业学校毕业学生的不认可以及社会舆论使得职业学校部分学生对于自己所学所读一开始就是抱无所谓态度,从而其在校期间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可想而知。面对目前“任务重、要求高、困难多”的职教形式,我们期待本次制定的三年行动计划能使得职业教育有效转型。

三.改变现状的几点想法:

中职学生在该年龄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从学校走向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社会未来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他们道德价值观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其形成的过程如上所述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合力作用,改变他们,困难重重,迫切需要呼唤合力的合作,而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当其冲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1)教育呼唤责任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心术》中谈到作为一个医生首先应具备的是一颗仁心,其次才是仁

术,这个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有更深的感悟。虽然目前有些社会舆论对于职业教育不理解,但作为职业学校的老师,首先应该正视自己的职业,重视自己,尊重自己。其次,生活各个层次需要责任,教育是门良心工程,更需百分百投入,责任从自身开始,老师这个职业最大难度并不是自己懂得什么,最大的难度是可以让学生做什么,不仅用语言,更需用行动,要学生做到自己需一定做到,教育呼唤良知,呼唤责任。最后理性思考目前职业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教育工作者合力探索努力,拥有共同的愿景,坚信自己可以培育出高尚有用的人,推动未来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探索有效德育

首先,职业教育应把学生德育工作牢牢地摆在首位,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德育工作队伍,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其次,中职德育应把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放首位,各自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在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德育的隐形教育,丰富校园文化使得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在校的各项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各项活动和良好的氛围中去提升自己的道德价值观;最后,寻找具有时代特点的德育素材及载体,不间断地探索有效德育。

(3)教师角色转型

面对教育转型期学生多元化的道德价值观,德育教育光靠某个教师是做不好的,德育工作应处于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显形以及隐性行为之中;光靠以往的经验是做不好的,德育方式方法的更新应及时跟上当代青少年的需求,既要理性地开展德育,又需区别对待,按不同层次开展德育。所以,作为教师自己的角色转型迫在眉睫,若顺着自己的老思路、老面孔,必然阻碍德育的有效施行。换行首先,在中职教育中,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沟通者的班主任一直以来是学生从校走向社会的领路人,在目前的教育转型期更应扮演学生状态的解读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敏锐地发现生活中每一个德育细节,以引领班级文化的健康发展。其次,职业学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注重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注重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校所学真正意义上跟企业对接,使得学生在校园这个平台有所学,以此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得教育为人谋幸福的价值得以实现。

第二篇:当代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

吴小钢:谈谈当代语文的价值选择

生活在当代的师生们有着比前辈们更多的语文生活空间和语文生活内容,这是社会财富积累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当代社会生活在给我们师生提供丰富语文资源的同时,选择的丰富性、价值的多元性、判断的复杂性却给当代语文带来了更大的困惑,使得我们很难快捷、有效和正确地选择师生阅读浏览的对象,更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在价值选择上往往没有统一标准,价值选择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当代语文非常棘手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好当代语文的价值选择,将直接影响当代语文的品质。

一、在网络充斥时代,坚守当代语文阅读经典的价值选择

在网络充斥时代,网络阅读已成为当代语文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阅读与传统的书籍阅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网络阅读更具即时性的信息阅读。人们往往花去大量的时间阅读到的是发生在当下的许多光陆怪离夺人眼球的新闻,我们对这些新闻阅读的实际有效意义很难作比较快捷和准确的价值判断。我们在上网的时候,还常常会发生这样一种现象:本该到“甲”网站上去选择“A”信息阅读浏览,但是当我们到了“甲”网站时,却被一些非常养眼的“B、C、D”信息所吸引,于是,我们有可能进入了“乙、丙、丁„„”网站,了解到了更多的E、F、G„„信息,此时,我们也许早忘记了我们上网阅读浏览的初衷,而被这些过眼云烟所误导,所困扰。静下心来反思我们上网浏览所花费的时间和我们实际的收获是否成正比?读者往往在毫不相干的当下离奇怪异的、无事生非的、琳琅满目的、纷纷扰扰的诸多事件中来回穿行,就如同一个馋嘴的小姑娘进了食品杂货市场,很难找到可以放心安全的食品;名不副实的虚假广告词,大而无当的过度包装,假货比真货还理直气壮的混乱市场,让购物的小姑娘无所适从。因此,我们的师生必须清醒地认识网络阅读浏览给我们当代语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朝当代许多浮躁横向信息的无效和无价值地阅读干扰着今天的师生静下心来进行有效的和有价值的纵向阅读。纵向阅读材料往往是经过历史检验、沉淀、筛选和证明了的经典,而当朝当代即时性的横向信息却缺少历史的检验、沉淀、筛选和证明。网络时代,我们的师生花去了太多的时间进行着即时性的信息阅读,这种阅读无情地占用了我们进行经典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当然,还不仅于此,长期的网络阅读会使我们养成某种信息依赖,不愿采用传统的阅读方式来识记一些非常必要的有生发价值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过度的网络阅读浏

览会使我们消解阅读经典书籍的兴趣和习惯。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曾说:“学会阅读经典,是我的生命中发生过的最重要的事,即使在70年后的今天,我依然清晰的记得阅读向我展示的魔力,通过这种魔力,书中的词句化为图象,丰富了我的生活,令我得以冲破时空的限制,自由自在地畅游书本中的世界„„”可见阅读经典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么的重要。

经典阅读和知识储备,还是不是语文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如果我们当代语文不做正确的价值选择,网络时代将有可能吞噬我们阅读经典的时间和精力,信息依赖有可能掠夺我们必要的知识储备。贫乏的经典阅读和储备会使我们变得思想浮躁肤浅,精神萎靡不振,思维凝涩不畅、情感冷漠麻木、灵魂飘忽游荡。作为语文工作者必须从小培养同学们阅读和记诵储备经典的语文学习兴趣和习惯,让他们从小就与语文的经典同行,与大师们对话,与高贵的灵魂相约,让他们从小就形成准确规范的语感、奇异多彩的想象、敏捷灵动的感悟、智慧缜密的思维、丰富细腻的情感、纵横隽永的表达;在一缕书香中让经典的阅读内容潜移默化地培养形成同学们深刻厚重的思想、纯洁高贵的灵魂,构筑大气的精神殿堂。因此,我们必须坚守当代语文阅读经典的价值选择,永葆当代语文的品质。

二、在形象充斥时代,坚守当代语文符号系统的价值选择

在形象充斥时代,形象阅读已成为当代语文生活另一重要的组成部分。发达的视频媒体传输使得今天的师生有更加便利的条件通过形象阅读浏览到大千世界的变化,文字符号系统越来越多地被形象系统所替代。“新浪”逼得“搜狐”的掌门人再度出山,在很大程度上是“新浪”的视频新闻吸引了更多网民的眼球,视频信息点击率远高于文字信息的点击率。出版物往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更多的卡通读物充斥着我们的阅读生活,整版整版的文字阅读浏览很难受到青少年们的青睐。

回顾历史,原始人类除了能面对面的用声音和手势进行直接的交流外,顶多用结绳记事的方式进行间接交流,除此之外,无更好的办法进行超越时空的交流。自从人类发明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文字符号系统,人类就从原始的形象系统中解放出来,使得人类能够超越时空的局限,进行自由、便捷和准确地交流。人们从粗略和浮泛的形象交流中走出来,符号系统使人们的思维变得更为缜密和深刻,也使得人类的文明有了质的飞跃。人类文明通过文字符号系统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在这一点上,语文发挥着重要的文明传播和传承功能。

当今,人类又一次走到了以形象系统为重要交流和传播的时代,2008年的

上海世博会唱主角的是各国的平面、3D、4D的形象视频。这些形象视频给我们展示着美轮美奂的各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字符号系统由于各国的语言不同,似乎成为了交流沟通的障碍,因此,形象系统在大唱主角的同时,似乎给了我们一种信号,形象系统将逐步替代文字符号系统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这种挑战的确是存在的,过去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主要是靠文字符号系统来作为支撑的,今天的人们坐地便知天下事,更多的是依靠形象视频。

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出现由形象系统代替文字符号系统的教学现象。一位老师在上《桂林山水》一课时,学生还没有接触到课文之前,就用视频展示了真实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的语文教学本意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文字的阅读掌握;通过作者惟妙惟肖的描绘;通过小读者的想象来获得对桂林山水自然风光的认识和了解,进而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语言文字魅力的独特感悟。采用视频先入为主的方式,显然剥夺了语文学习这样一个重要的过程,无异于是对语文教学的釜底抽薪。无独有偶,有一位教师在进行《草船借箭》这一课的教学时,不惜花费近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相关片段。也许这样可以加深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但是这种理解不是靠语文自身不可替代的阅读来完成的,这节课中,形象系统的作用显然大于符号系统的作用,成了一节无语文教学的语文课。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电视剧视频的介入,其实已经成为了小读者与课文原作者之间的障碍和干扰,使得小读者无法与作者直接进行深度接触和对话。电视剧的再创造固然很可贵,但它替代不了小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研读和感悟。

语文教学的根本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文字符号系统的学习,熟练掌握这样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进而在这一工具的帮助下,形成良好和深刻的思维想象品质,对所阅读的作品有较准确和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进而在较高品质的阅读基础上,养成准确、娴熟、丰富和深刻的语文表达。但是,目前在不少的语文课上,形象系统过分地介入使得语文教学丢掉了符号系统学习的根本,因此,在多媒体高度渗透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慎用形象系统。

在当代生活中,过分地依赖形象系统,会影响承载了几千年的民族文明的符号系统进一步发挥其积累和传承的功能。我们需要认真面对过分依赖形象系统的倾向,坚守当代语文符号系统的价值选择。形象系统往往会使人变得肤浅,图文并茂在赏心悦目的同时使人不知不觉地专注于形象而忽略文字符号系统的

细致揣摩和深刻思考,文字符号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和情感风致是形象系统所无法替代的,形象系统介入得越多文字符号系统就有可能越被轻视和忽视。文字符号系统严肃的、深刻的、独特的魅力会消解在大众化的、娱乐化的、肤浅化的、媚俗化的形象系统中,进而影响当代语文的品质。

三、在价值多元时代,坚守当代语文主流文化的价值选择

在多元价值充斥的时代,价值选择越来越成为当代师生的最大困惑。多元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困惑实在太多,笔者仅就义务教育教材和教学所面临的价值选择谈一点个人看法。

“文以载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性质。载什么“道”,人文性的主流价值是什么?这是语文必须关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国家课程必须体现国家意志,语文教材更应该体现以国家意志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但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过去一些很能体现国家意志有较大影响力的传统篇目被一些新教材出版社删除。就拿抗日战争题材文章被删除为例,我们来看看国家意志和主流价值观是如何被消解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之精神的重大事件之一,有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就涌现在这一时期,抗战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而且是当代中国人“毋忘国耻”的长鸣警钟。不解的是我们一方面在反对和抗议日本文部省篡改教科书,一方面我们又将抗日战争题材的课文从国家课程的教材中删除,这又如何全面地体现国家意志呢?我们的主流文化难道不应该包括和珍惜抗战精神吗?

在语文教学中,也常常出现主流价值观的缺位。我们总会看到一些所谓的个性化阅读,见诸于一些教学杂志。这些个性阅读远离课文创作者和选编者的本意,离奇地、“创新性”地阅读,无意中冲淡了主流价值观,使国家意志在国家课程中的实现大打折扣。如:对《愚公移山》课文的所谓创新性解读,认为愚公的确很“愚”,挖山不止远不如搬家来的聪明便捷。试问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用《愚公移山》的寓言鼓舞全党全军和全民坚持抗战,难道可以变成聪明者的逃逸吗?《愚公移山》的寓意是非常明显的,是不能被曲解的;主流价值观的解读是不能随便被篡改的。还有一些教学观摩中教师追求创新,“亲情测试”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我们不否定老师在习作教学中,为了让学生

写出真情实感所作的创新设计,但是,作为教育者应该认识到孩子对生命和亲情的理解有非常不成熟和脆弱的一面,用孩子们的不成熟和脆弱来做测 试,的确有某种“残忍”的味道。教学方法的创新应该遵循教育 的大原则,遵

循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不违背教育者尊重和呵护儿童心理安全的大前提,这是教育主流价值的底线。

在课改过程中,的确有不少的理念创新,但是理念还远不是真理,它们能否正确指导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能否纳入到我们当代语文主流文化中,都是值得警惕和思考的问题。记得课改初期,有一个语文教学课例登载在权威教育杂志上。某语文老师走进教室,准备给同学们上《小山羊》这一课,她刚走上讲台,只听教室窗外传来消防车的警笛声,同学们被这突如其来的警笛声所吸引,呼啦啦离开座位,趴在临街的窗户上,好奇地观看消防车,边看还边议论。按常理老师应加以制止,让同学们回到课堂,认真地学《小山羊》这一课,可是老师没有这样做。她意识到此时的“消防车”可能更适合作为一种绝好的课程资源来加以利用,于是,她因势利导,让同学们围绕着“消防车”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听说读写训练课。这个课例应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以学定教”的理念,但是,这种教改(其实是随意性)的极端做法是否值得普遍提倡和推广?这种教学模式是否可以真正成为当代语文主流文化的价值选择?语文教学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有监控和有评价标准的严谨的严肃的教育行为,我们必须摒弃让幼稚的学生牵着鼻子走的所谓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坚守目标明确、计划周密、组织有序、监控到位、有评价标准的当代语文主流文化的价值选择,确保在课改的过程中不迷失当代语文的品质。

在网络、形象、价值多元充斥的时代,如何坚守当代语文阅读经典的价值选择、如何坚守符号系统的价值选择、如何坚守主流文化的价值选择,是摆在我们师生面前,尤其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不可回避的新课题,笔者只想通过这点肤浅的思考,抛砖引玉,使更加多的有识之士来关注我们当代语文的价值选择。

第三篇: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

丰城中学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

——做科研型优秀教师

一、丰中青年教师是丰中文化的继承者,也是开拓者,应有历史使命感、责任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价值承担者,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也是新知识新文化的创生者、开发者,还是开启智慧灵魂的播种者。

有人说,教育就是“一本教材,一只粉笔,教师教,学生学”,更何况现在又兴起了多媒体教学,只要鼠标点点就是一节课,不就这么简单吗?我们不否认这种情况的存在,但也不承认这就是教育。也许有两种人会说这样的话:一是没有从事过教育、不了解教育的那些人;二是从事者教育事业,却没有把教育当成事业去做的教师,在他们的眼中教育不过是一种谋生的手段,陷入了所谓功利的境地。身为新教师,我们必须了解:教育真的不简单!教育是一门培育人的伟大的艺术,而教师是培育人,甚至影响人一生的伟大职业。自古及今,教师是最值得永远尊敬之职业。教师受人尊敬源于教师之贤,贤者贤能,贤者贤明,贤者贤品。孔子、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受世人尊敬,是因为他们作为师者,集智慧、美德、勇气于一身,为真理而奋斗一生。

身为新教师,我们必须知道:教育,真的不简单!教育是充满智慧和高尚的事业,而作为教师,就需要有高超的教育智慧和高尚的品格,不只是“传道授业”,更多的是“启智、陶情、冶性”,要“坐而论道,起而躬行”。那么,今天如何做教师?如何成为智慧的、高品格的教师?我认为,必须做好三修:修身、修心、修研。

(一)教师修身,在于学养和教养。

学养,是指人之学识、人格精神和气质风范,是生命个体自然流露出的道德境界和书卷气息。有学养则自成高格,无气度则难为大家。教养,即教师的教学素养。一名有良好“教养”的优秀教师,须是一个对教育教学有着较为透彻的理解和领悟、懂得教学规律、深知学生学习心理、巧于驾驭教学过程、善于创造性的组织教学活动的人。教师修身,在于自身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的精神生活也有此日臻完善。

(二)教师修心,在于修教育之心灵。

法国著名哲学家帕斯卡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三种伟大,第一种是成就功业的伟大,第二种是思想的伟大,然而不管是第一种伟大还是第二种伟大,都比不上第三种伟大,那就是心灵的伟大。心灵是一个人力量的源泉,也是一个人幸福快乐的源泉,它从根本上改变并影响着人一生的行为。因此,教师修心,就是要修认识教育、顿悟教育的能力,修提升自我、创造自我的教育境界,修积淀幸福自我、快乐自我的教育情怀,砥砺我们的心灵。

(三)教师修研,在于修研究之功力。教师教学就是一门研究的艺术:备课是一种策略研究,上课是一种临床研究,听课是一种比较研究,评课是一种诊断式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成功也是研究的过程,谁研究得好,谁的教育就有特色;谁研究得好,谁的教育就出成效;谁研究得好,谁的教育就成功。教师修研,是教师工作之必需,也是教师成长、成功必然之选,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二、新教师教育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当下我们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教育思想不正确,无法体现其工作的全面性。

1、在指导思想上,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为分数而分数,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智能是教育的一个目标,而不是全部。片面的教育带给学生不均衡的发展,最终也影响了成绩。

2、在培养目标上,重知识型,轻创造型;重智轻德,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普遍存在把表现“听话”、“老实”当做学生思想好的片面看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安于现状、因循守旧、视野狭窄,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二)教育方法不恰当,无法体现其工作的创造性。

1、对学生进行单纯的书本知识的灌输,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缺乏社会责任感,无生存意识、竞争意识,缺少感恩之心,造成学生思想狭隘,自已为是,性格孤僻。

2、对学生进行被动的管制,把学生完全定位成一个被管理者的角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班级工作完全由班主任做主,学生只是无条件地服从和执行,压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从而产生群体的离心作用,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3、对学生只注重个体的学习,学生的合作学习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在多数情况下使合作仅仅流于形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4、对学生不够公正,尤其在使用激励策略时,“看人下菜”“激优贬劣”,造成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失衡,进而产生抵触情绪。长此以往,在班级中形成“小帮派”、“小集团”,使班级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5、对学生学习忽视个体差异性,学生变成了单纯的“知识记忆储存器”,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阻碍。

6、对学生不能利用各种隐性媒介从心理上管理学生,缺少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7、面对新世纪对人才高标准的要求,不能利用网络资源为班级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平台,使管理工作偏“堵”少“引”。

(三)教育理论不能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会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看待学生出现的问题,也不会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使得教育实践没有明确的方向。

(四)教育观念亟待更新。

新教师在履行职责时存在诸多错误观念:

1、传统师生关系。错把家庭关系中的父子关系迁移过来,即所谓的“师徒如父子”,这种关系是一种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二者不是平等关系。

2、传统的师道尊严。维护师道尊严,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要求学生绝对服从,硬管硬,是搞不好教学工作的。

3、“精英教育”不能正确对待发展存在差异的学生。

4、教育工作是“良心活”。把教育看成是给予学生的一种恩赐,教育教学工作混日子。这种观念影响广泛,危害极大。

(五)教育工作的计划性不强。

教育工作必须要有计划,预设好计划,教育工作才不会盲目。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人,他们的特点就是在不断犯错误中成长。学生在什么阶段犯什么错误,作为教师应该有先见之明。在制订教育工作计划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在这一阶段会出现问题。无论班主任工作,还是教学工作,计划性强了,才不会盲目,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三、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智慧的主阵地。

当前,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尤其是这两年推出了翻转课堂、慕课、个性化小班课堂、电子书包课堂,但我们的条件还不能实现这些尝试,不过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大有可为之处。在构建主义学习观下,教师要创设学习环境,即教师要能够设计有助于学生探究的一系列任务情景或活动。

一、关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最重要的并不是学生是否完成了指定的任务,而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任务完成所需的认识、理解、分析、综合、思维判断等思想方法的反省及在这种反省或讨论过程中的再认识和再综合。

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需要学会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和解决问题,观察和模拟现象,开展实验或探究,对结果进行种种猜测、解释或论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生成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又体验和学会了学科独特的思维模式和探究方式,还发展了因自由的探索、失败的沮丧、意外发现的惊喜等而激发的强烈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通过在“真实”问题情境中的构建式学习,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有机结合。

更重要的是,建构式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将学科知识视为确定性真理和结论的窠3 臼,让学生在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和解释证据、论证和交流解释的过程体验中,理解学科知识形成、论证和发展的过程。不仅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知识观,而且使他们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到主动的知识建构者,成为能够自我反省,具有学会学习能力的个体。

按照这种理解,建构主义的课堂评价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要重新思考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能够深刻理解在特定问题或任务情境下,学生建构式学习的表现特征,可能存在的各种障碍或疑惑以及不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等,能够随时发现或甄别,并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解释。

二、关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和质量。建构主义学习通常以开放性的现实问题或任务情境为依托。在这种情况下,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讨论就变得非常重要。小组学习的方式不仅让个体学会如何和他人开展有效的合作,还可以通过与他人观点的互动、讨论或辩论,扩展自己相对狭隘的经验,产生新的认知。在建构主义课堂评价中,对小组合作或讨论质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小组合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合理的分工。教师在课堂任务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考虑不同小组成员构成及任务分配的可能性,要确保每个成员独有参与的可能性和参与的能力。从评价的角度来看,需要关注不同小组是否根据成员的特征进行了合理分工,每个成员能否切实参与到小组建构学习的进程中并承担相应的任务。

考查小组讨论质量,需要关注小组是否形成一种安全、宽松和鼓励性的氛围。,每个成员都表现积极参与的意愿和行为,小组讨论是否民主和公平,是否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的证据和形成的解释,自由表达个人在建构过程中的疑惑和问题,小组成员之间是否关注讨论的焦点,围绕当前的议题贡献观点,观察或质疑,共同开展对各种观点或论据的辨析、讨论、反思和论证,促进新的论据、解释和主张的不断生成。

三、采取各种方式收集学生的表现证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协商式对话、启发式提问、小组讨论、结果展示和比较等方式,引导不同学生或小组开展真实意义上的建构学习。

四、充分运用我校“348高效课堂”平台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一、课题名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人员:

顾问:邬春芹

组长:陈凡凡

组员:蒋静敏郭 丹戴玥张洪 韩 梅凌芝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1.价值取向: 指人们在一定场合以一定的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意向或倾向,它以一种外在行为的形式体现着人们的价值意识、价值理想、价值追求等。

2.就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

四、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就大学生就业意向和职业价值观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就研究工具的开发和应用作了很多的尝试。如方俐洛和凌文辁等就中国职业兴趣量表的建构作了很大的贡献。梁龙娟和佘贤君对当代大学生就业标准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就业标准主要涉及工作发展前景、工资收入、个人潜能的发挥、住房、工作单位所在地、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工作量以及个体兴趣等。在郑伦仁和窦继平所作的研究中,将职业价值观概括为进取心、自主性、经济价值、声望和工作安定性等5 种尺度,其中,进取心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显然,在对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研究中,虽然国内研究者较多采用了量表测量的方法,但在研究工具上并不统一,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工具。同时,在对价值观区分的标准方面也不尽相同,而在不同价值观理论指导下所编制的问卷也会不同。例如,Holland 首次从个体特质维度

提出“职业选择理论”,并在此理论基础上编制了职业兴趣调查问卷,而Lofquist 和Dawis 则提出了工作调整理论,开发了满意度问卷和职业需求满意量表等研究工具。上述问题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选择、择业标准、择业地区意向、择业单位性质意向、择业薪酬期望、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等六个方面,综合考察高等教育扩招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并进行分析,得出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引导的若干思路。

五、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就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模式从“国家包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以及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也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调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把握其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可以为大学生就业与就业政策的实施及教育实践提供重要的参数,对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就业观的教育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择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择业过程中对择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它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选择与追求。

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取向:第一,个人取向,着重从个体的角度来探讨职业行为,重视个人的需要、能力、兴趣和人格等内在因素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特性2因素论(t rait2factor theory)、需要论(need theory)和职业选择发展理论等均从个体角度出发,探讨职业决策者的价值取向;第二,社会取向,倾向于研究作用于个人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强调个人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在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社会经济学

理。在参照有关问卷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设计了《江苏教育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选择、择业标准、择业地区意向、择业单位性质意向、择业薪酬期望、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等六个方面,并于2005~2008年连续3年对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六、研究方法和手段: 1.调查法

通过观察、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测量题目的确定及量表结构、因素分析、二阶探索性因素分析、项目分析、信度分析、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分析。

2.文献研究法

著作中可供我们参考的有价值的东西很多,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可让我们的研究工作少走弯路,早出成果。

七、研究的具体步骤及安排: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制定研究方案,建立

课题组。

2.实施阶段 :2009年10月—2009年11月 研究实施,分步骤

有重点地推进研究工作,进行问卷调查。

2009年11月—2009年12月 分析问卷,总结课题。

3.总结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1月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完成结题工作。

八、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对我校届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显著的多元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既注重个人事业的发展,又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既能正视就业压力,又存在消极心态;既偏重个人兴趣,又追求理想化的薪酬待遇;既看重经济因素,又存在急功近利心态;就业意向城市化趋向加重,社会奉献意识淡化。注重个体价值,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看重物质利益,过于追求经济价值的实现;择业观念较为传统,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与创业精神、竞争意识。尽管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同时存在不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消极的就业意识以及盲目的择业行为,应引起

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国家、高校和家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的可行性分析

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就业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国家、社会、高校等各个层面既要转变观念,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控,完善与优化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制定出引导毕业生创业和面向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要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加强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奉献意识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与创业意识教育,要积极营造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舆论氛围,转变家庭的传统就业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与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大学生的合理择业和顺利就业,从而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组织人员保证,成立课题组。

顾问:邬春芹

组长:陈凡凡

组员:蒋静敏郭 丹戴玥张洪 韩 梅凌芝

2.制度保证:学校建立可以研究责任制;建立课题组活动研讨制度。

3.经费保证:学校每年投入课题研究经费千元左右。

4.资料设备:学校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订阅相关杂志。

第五篇: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是教育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领域。教育目的观可分为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等几种类型。

⒈ 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从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它认为教育目的就是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发展。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福禄培尔和康德、瑞典的爱伦.凯、美国的帕克、马斯洛和法国的萨特等

⒉ 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因此,在教育目的中主张应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教育目的不应从个人本位出发,而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决定;个人只是教育的加工原料,发展必需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个人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 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发展依赖于社会。主要代表人物有涂尔干、那笃尔普、凯兴斯泰纳、孔德、赫尔巴特等

⒊ 文化本位论其理论来源是文化教育学,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目标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其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等。

⒋ 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 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突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美国的教育家杜威和我国的陶行知。

下载浅谈教育转型期中职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教育转型期中职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论师范专业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分析

    试论师范专业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分析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随之日益严重,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研究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对于大学毕业......

    浅论课文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

    浅论课文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独特的体验 双峰县永丰中心学校贺中元 内容摘要:在当前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一味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而对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有所忽视。正......

    幼儿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案例分析论文

    摘要:做为教育哲学的重要一部分,教育价值取向一直倍受社科界的重视,对其探讨和争论一直不绝于耳。但很少能看到学者对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价值取向的论述。因此,笔者以本人在幼儿......

    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分析

    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分析 专业: 学号: 班级编号: 姓名: 有关人士预计,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劳动力就业问题,而21世纪失业大军的主体将是大学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报告 院系:四川外语学院专业:英语(国际经贸方向)班级:组员:赵德纯 应用外语学院17班 201009290057 余廷红 201009290061 王新新 201009290066 胥果 201......

    调查报告——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范文——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调查报告 调查的背景和目的:我国经济建设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影响到高校......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处在急剧的变化之中,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同时大......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